循环游离DNA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循环游离DNA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
肿瘤细胞通过坏死、凋亡、分泌向血液中释放的游离DNA即为循环肿瘤DNA(Circulation tumor DNA, ctDNA)。ctDNA保留了肿瘤特异性基因特征和表观遗传学特征,如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点突变、拷贝数变异、DNA甲基化和染体重排,这一特点促使ctDNA成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ctDNA作为液体活检的一种方法,因其操作简便、侵害性小、易于动态监测的优势在消化系统肿瘤应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研究。它可以在疾病不同时期发挥作用,协助筛查或早期诊断、术后检测残余病灶及预测复发、晚期患者指导靶向用药、动态监测反应、判断预后,从而实现个体化。
中国发病率前十的恶性肿瘤中, 消化道肿瘤占据五席,且部分瘤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消化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预测及改善预后是临床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传统活检技术在同一病人身上无法反复多次进行,并且不同肿瘤病灶的基因状态和生物学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因此,液体活检技术这一新兴的病理检测手段应运而生。液体活检主要包括循环肿瘤细胞 (Circulation tumor cells, CTC) 、循环肿瘤DNA (Circulation tumor DNA, ctDNA)
、外泌体 (Exosomes) 、微小RNA(microRNA,miRNA)等,主要检测包含血液、唾液、尿液、腹水、胸水、脑脊液在内的体液。本文着重对ctDNA在消化道肿瘤方面的临床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阐述。
一、ctDNA的简述
早在1948年,Mandel和Métais首先报道血液中存在片段化的DNA,即血浆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1977年,Leon等人观察到肿瘤患者的cfDNA水平要明显高于健康人,而在化疗后cfDNA水平会降低。1994年,科学家第一次在cfDNA检测到KRAS突变,从而证实这种携带了突变信息的循环DNA是来源于肿瘤细胞。ctDNA是原发肿瘤组织、循环肿瘤细胞、其他器官组织中转移灶通过坏死、凋亡或直接分泌的方式释放到外周血的cfDNA。其携带了肿瘤的基因变异特征,如突变、插入、缺失、重排、拷贝数异常和甲基化等,这一特点使其成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ctDNA片段大小不等,在70~200 bp的小片段至21000 bp的大分子内波动,并且比非肿瘤性cfDNA大。其数量和性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肿瘤负荷大小、肿瘤状态、DNA的清除及降解机制等。cfDNA的半衰期从16分钟至2.5小时不等,其检测技术类型繁多,每种分析方法均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各有利弊。
其中主要的是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或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为基础的高敏感性、高通量检测技术,它们可以在血液中大量正常的cfDNA中辨别出少量肿瘤DNA。以PCR为基础的常用检测方法敏感度较高,可达0.001%~0.1%,包括检测方法有数字PCR(digital PCR,dPCR)、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 PCR,RT-PCR)、BEAMing(beads,emulsion,amplification,and magnetics),而NGS为基础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可以提供更多基因组学信息,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全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测序、TAm-Seq(tagged-amplicon deep sequencing)、Safe-SeqS(safe-sequencing system)等。
二、ctDNA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
ctDNA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其通过无创、便捷的检测手段,实时监测患者疾病的发展,指导选择策略,弥补了传统病理检测有创、活检组织量小等不足。目前,ctDNA的检测已在消化系统肿瘤的全程管理中崭露头角,在疾病的不同分期均可发挥作用,具体可归纳为:
2.1.筛查或早期诊断
针对合并有早期危险因素的患者以有效技术实现早诊早治,可有助于改善预后。多项研究发现肿瘤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浆ctDNA的水平有统计学差异,例如Kim发现胃癌患者cfDN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进展期胃癌患者cfDNA水平高于早期胃癌患者。Park等人得到相似的结果,他们发现胃癌患者cfDNA浓度平均为健康对照组的2.4倍。胰腺癌和原发性肝细胞癌中均有同样的结果。但是,现有研究表明ctDNA在许多瘤种的晚期患者中ctDNA的检测率可高于85%,但癌症早期患者中则相应的检出率偏低。故仅依靠检测ctDNA水平来实现癌症早筛,效果差强人意。一项来自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研究考虑将ctDNA检测和蛋白质生物标记物相结合以增加可切除胰腺癌的检测敏感性,并且显示出极高的特异性(99.5%)。
癌变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之一便是表观遗传改变,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ctDNA同样可反映癌症患者的表观遗传学特征,并且通过对表观遗传改变的检测可帮助癌症的早期诊断。Lofton-Day等发现SEPT9 DNA甲基化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显示其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潜力。此后多项国内外临床研究均证实血浆SEPT9 DNA甲基化适
用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其诊断灵敏度为79.3%~95.6%,特异性为84.8%~99.0%。5-羟甲基胞嘧啶(5hmC)是近来发现的新型表观遗传学标志。最近的研究表明,基于5hmC生物标记物的cfDNA检测在结肠直肠癌和胃癌中有高度预测价值,且优于常规的生物标志物,和组织标本5hmC生物标记物检测相差无几。
ctDNA用于肿瘤早期诊断的另一个难题,即发现癌症相关的突变后,如何确定肿瘤的来源。2017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研究团队揭示表观遗传学检测可帮助确定肿瘤发生的位置。该团队发现人体中的每个组织都有其独特的甲基化谱,通过筛查血浆中cfDNA的CpG甲基化单倍型标签可以实现对癌变组织的定位。该方法对结肠癌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超过90%。
整体上,目前采用ctDNA检测技术对早期癌症患者的诊断依然处于科研探索阶段,作为一些热点突变的初筛和肿瘤组织检测的补充,更加广泛的临床应用还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2.2术后检测残余病灶及预测复发
点火模块>引向器
车载多媒体ctDNA半衰期短,仅允许在几个小时的间隔内动态评估肿瘤状态,这种快速清除使ctDNA检测可以更加精确地监测肿瘤患者过程中的肿瘤动态和负荷变化,有助于手术切除患者检测残余病灶及预测复发,且往往可提前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复发。
早在2002年就有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经治的25例Ⅰ~ 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中,能ctDNA阳性的患者2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6%,而ctDNA阴性的患者则为100%,最后揭示ctDNA检测可提示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和总生存期较短。另有一项前瞻性研究纳入了230例行根治性切除的II期肠癌患者,其中178例患者未行辅助化疗。有14例(7.9%)患者术后检测到ctDNA阳性,其中11例(79%)中位随访27个月后出现复发,而164例术后ctDNA阴性患者中只有16例(9.8%)患者出现复发。而在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中,化疗结束后ctDNA阳性与较低的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相关。这个研究团队后续还对III期肠癌患者进行了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报道于2018ASCO。最新的研究纳入了95例III期结肠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全部接受辅助化疗,其中有19例患者术后ctDNA为阳性。研究发现术后ctDNA阳性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显著低于术后ctDNA阴性患者。术后化疗2个月后,59%患者的ctDNA由阳性转为阴性,这部分术后ctDNA转阴的患者有更好的RFS,而术后ctDNA由阴性转为阳性患者RFS更低。以上结果均提示ctDNA可显
示出影像学无法展示出的残留肿瘤情况,并可作为辅助疗效的指标。
ctDNA水平与肿瘤负荷及分期相关,结合结直肠癌分子特征监测ctDNA中特定基因突变位点、异常甲基化和拷贝数变异水平的变化等可用于评价肿瘤效果、微小残留病灶,并作为监测复发和预后评估指标,较现有临床常用的血浆蛋白标志物可能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多项研究还显示利用ctDNA监测复发能比影像学检查平均提前10个月发现复发。
2.3指导靶向用药、动态监测反应、判断预后
对于晚期患者来说,主要的策略是以全身系统为主的综合。而在过去的20年中,靶向手段蓬勃发展,已在多个瘤种中广泛应用,制定个体化策略是当前精准医疗发展的核心路线。目前,ctDNA中基因变异信息为基础的肿瘤分子分型能够极大地方便肿瘤个体化的靶点选择。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是目前胃癌靶向研究中最主要的靶点之一。来自本单位实验室的研究对晚期胃癌患者ctDNA和配对
肿瘤组织中HER2扩增的一致性做出分析,结果显示ctDNA的HER2扩增与肿瘤组织具有高度一致性(91.4%),表明基于ctDNA的评估可以部分克服肿瘤异质性,并可成为胃癌HER2分析的潜在替代指标。几项研究报道KRAS在组织中的突变状态与结直肠癌患者的ctDNA高度一致(78.3%~97%),NRAS和BRAF的突变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情况下,基于血液的分析可检测到在手术标本中未检测到的KRAS突变。这可能反映了组织活检中遗漏的但被ctDNA捕获的肿瘤异质性,并说明了使用组织作为金标准的不足。另一项研究也证实ctDNA分析发现更多的突变,通过ctDNA分析发现患者KRAS,NRAS和BRAF突变的比例分别为59%,11.8%和14.4%,而通过肿瘤组织发现的突变的比例分别为44%,8.8%和7.2%。来自2018 ASCO的一项研究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靶向前使用ctDNA检测功能性基因融合提供了依据。研究选取了未接受抗肿瘤的结直肠癌外周血进行ctDNA二代测序,4290例患者中有41例检测到45种独特的融合(0.96%),其中,RET(16例,0.37%)、FGFR3(13例,0.30%)、ALK(10例,0.23%)、NTRK1(3例,0.07%)、ROS1(2例,0.05%)、FGFR2(1例,0.02%),4例患者发生多个基因融合现象,FGFR基因融合与RAS基因突变相关(OR3.5,p=0.03),全部NTRK1基因融合均为KRAS/NRAS/BRAF野生型,基因组改变在出现基因融合的患者中更为常见。研究
结果证明基于血浆检测融合基因是可行的。这些少见特殊基因变异的检出为这不到1%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可能。
wmi服务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6:34: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157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肿瘤   患者   检测   研究   治疗   基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