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寻路理论的高校建筑室内空间品质提升研究

基于寻路理论的高校建筑室内空间品质提升研究
摘要:在环境设计领域,人们的寻路行为与空间认知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寻路的研究对象范围较为广泛,从大尺度的城市环境,到小尺度的建筑室内空间,都涉及到了寻路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空间的不断发展扩大,变得日益复杂的同时,寻路困难的问题也日渐凸显。本文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从认知与寻路角度出发,对高校使用人在该空间中的认知与寻路进行研究,并选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制定空间优化策略,为校园空间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建筑;空间认知;寻路理论
引言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高效发展,在1998年,提出“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1]。我国高校建筑呈现出大规模的扩张现象,与此同时,高等在校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高校建设呈现出大规模的扩张的现象,综合性越来越强太阳能灯笼[1]。相应的,高校的建筑空间发展出现高度集约化、功能复杂等状况,这些状况在实现校园建筑功能
综合化的同时,也给该空间使用体增加了一定的寻路难度。一个空间差异性较低、道路错综复杂的空间,不仅会造成使用者寻路困难,还会降低使用者的空间体验感,更甚者可能会造成安疏散问题。探究高校建筑空间品质提升方法,对增强高校建筑室内 认知和提高寻路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寻路理论与空间认知
“寻路”是一种行为,一词最早应用于海航求生训练之中。在1960年凯文·林琦在《城市意象》中提出“wayfinding”一词,并提出城市印象五要素。他提出寻路过程中的个体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感知因素对寻路行为有一定的影响[2]
从凯文·林琦提出“寻路(way finding )”一词开始,已有许多研究者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校园寻路行为进行研究,研究认知的学者 Roger Downs、Steven Kaplan 及 David Stea 将“人在迷路过程中,到路及知觉、认知和路径选择决策过程”融入了环境心理学的一些概念,重新命名了“Wayfinding”一词[3]
1992 年 Arthur P , Passini R ,先提出将标识、地图、文字描述以及建筑及城市空间作为
提供寻路信息的环境系统。Arthur 和 Passini 对其进行补充,提出了包括文字(问询处)、图形(标识、符号、箭头、地图)、建筑(入口、楼梯、电梯、走廊、门、材质等)以及空间连接方式在内的四类与寻路关联的环境要素类别。将寻路的原理运用到建筑设计之中,并重新定义“Wayfinding”一词,细分为信息处理、决策制定和决策执行三个阶段多媒体电教[4]
相比于国内的寻路行为研究,国外的研究相对较早,且研究内容也是多样化。已有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寻路行为进行了解释,综合分析以上的概念发现,大多数研究者都强调了目的地,寻路即为到达并识别目的地的过程。寻路过程中,人们必须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空间能力,参考环境要素来确定方向、判断距离,同时识别环境标志物的位置及其与周边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2沈阳建筑大学教学楼寻路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沈阳建筑大学教学楼与庭院空间进行调研,其调研结果以凯文·林琦提出的城市设计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及标志物为理论出发点进行相关环境因素整理。
教学楼内标识系统、室内交通系统、标志物等影响因素总结。
标识系统:教学楼内标识系统较为统一,大小、颜都较为统一,设置在交通厅顶部, 没有特殊情况。但是教学内挂有教学楼概览图,设置的位置较为隐瞒,不易被发现。标志物:教学楼的交通厅内设置特殊标志物,标志物大小规模统一,多为一些地球仪,纪念物摆件等、并且走廊内大多挂有各个学院的宣传海报,有的海报还有庭院相呼应。室内交通系统:教学楼内交通系统较为完善,由于教学成网格式布置,从而导致室内的走廊纵横交错,容易迷失方向。并且有些空间在一楼处为悬挑空间,一楼为室外,使室内寻路被打断,从而进入庭院空间,给寻路增加了一定的困难。空间要素:各个教学楼的尺度较为统一,走廊的空间尺度也较为统一,但是走廊与庭院结合程度较为不同,分为走廊单侧有房间、两侧部分有房间和两侧大面积有房间,从而导致在走廊行走进行时对对庭院的关注度也不一样。装饰要素:教学楼的墙体多为白墙,吊顶都为白正方形的,走廊内没有多余的装饰,极个别的教学楼的墙壁上挂有学院宣传海报和装有灯带,其余的教学空间都是雷同空间,没有特殊的装饰,从而导致教学楼空间相似度较高,整体空间的空间相似性较高。
余热制冷沈阳建筑大学独特的校园布局形式,但正是由于其巨构网络的格局,使得校园空间中的寻路难度大增。一方面网格形态的纵横交错导致每个节点都具有较多的可选择性,难以预先
形成清晰的路线规划;另一方面网格之间空间形象的雷同,使得在行进期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空间定位,进一步增加了寻路难度。
3校园空间优化策略
基于寻路理论,本章节以提供足够的寻路信息、降低校园寻路难度,提高校园空间体验度。其中寻路信息包括增加空间辨识度、室内标志物设置和明确标识系统等。以便于帮助学生定向、定位确定等手段。
教学楼室内空间装饰应增加辨识度。将教学楼室内局部空间个性化处理。由于沈阳建筑大学教学楼内个交通空间的空间尺度和装饰要素几乎一致,从而导致其空间差异性较低,不利于使用者在空间中定位。为了增加教学楼室内空间之间的辨识度,可以从室内本身装饰进行处理,对水平交通空间的地面、顶棚、立面采取不同的装饰形式,同时应结合室内空间本身的功能进行设计,室内彩选择时应遵循彩运用规律,还要符合校园使用者的审美理念。
在教学楼内部空间适当位置设置室内标志物。标志物的设置能够增加使用者的记忆,便于
使用者确定自己的位置,形成一定的空间记忆与路径记忆。在教学楼内的标志物种类较多,大多数是艺术品、少量的绿植。标志物放置的位置也是至关重要的,放置在交通节点或者使用者容易发现的位置。沈阳建筑大学教学楼内的标志物
对教学楼内标识系统重新设计。合理设计标识系统,保证标识系统的有效性和易读性。在从调研、访谈中得知教学楼内标识系统存在严重问题,并不能满足校园使用者的需求。具体设计可以从标识的位置、颜、标识内容等方面进行仔细研究。同时还要考虑标识的数量,标识数量太多反而使寻路遍的更加复杂。交通节点空间设置标识系统,突出主要标识。
提高教学楼室内交通空间亮度,保障使用人在室内可以清晰看到标识的信息,同时还可以运用灯光的直接照明或间接照明,做出一定的空间氛围营造;可以运用灯带的导向性,运用于节点空间和室内重要空间,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二级学院办公室的展览、标识结合设计,增加一等的空间差异性。
静电纺丝装置4结论与讨论
随着高校建筑的建筑形式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空间体验。文章通过对寻路理论进行研究,结合沈阳建筑大学教学楼室内空间进行调研,分析出造成教学楼内寻路困难的原因,并针对影响寻路困难的因素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严湘琦. 当代大学校园形态演进及整合研究[D]. 湖南大学, 2007.
[2]Lynch K . The city image and its elements. 1960
[3] Chen C H ,  Chang W C ,  Chang W T . Gender differences in relation to wayfinding strategies, navigational support design, and wayfinding task difficult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9, 29(2):220-226.
[4] Arthur P ,  Passini R . Wayfinding: People, Signs and Architecture[M]. McGraw-Hill Book Co.  1992.
vvint
作者简介:
田磊,女,汉族,籍贯:内蒙古通辽市,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建筑学,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v型钢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49: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049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空间   寻路   教学楼   建筑   标识   研究   进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