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主棺实验室考古发掘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主棺实验室考古发掘
回馈单元柴油添加剂>车用暖风机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园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老裘村民小组东北约800米的墎墩山上,其东北为新建区铁河乡的汉代紫金城城址。考古调查和发掘情况表明,海昏侯刘贺墓园是结构完整、布局清晰、保存完好的汉代列侯墓园,对于研究西汉列侯园寝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主墓海昏侯刘贺墓本体规模宏大,上有高达7米的覆斗形封土,下有“甲”字形墓穴,墓穴内建有面积达400平方米的方形木结构椁室。椁室由甬道、东西车马库、回廊形藏阁、主椁室等构成,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功能清晰明确,是西汉中晚期列侯等级墓室的典型范本,为研究西汉列侯等级葬制提供了重要资料。 墓葬主棺位于主椁室内东室的东北部,由棺床、外棺和内棺组成,保存基本完整。由于椁室盖板倒塌产生的压力,主棺侧板和端板出现了严重变形、崩裂、粉碎或缺失,根据现场遗留痕迹,已难以获取内外棺侧板和端板的形制、规格、结构等信息。棺内遗存叠压情况严重,除了部分遗存散落棺外,多数遗存的位置没有发生移动,出土遗物丰富且较为完整,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脆弱质遗物。如果在现场自然环境状态下进行常规考古发掘,难以有效控制环境变化,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出土遗存进行有效处置和保护,可能致使遗存原始有效信息较快消失或在较短时间内发生断裂、损伤、缺失等现象。鉴于考古现场的遗存出土状况和环境条件,我们决定将主棺移至实
活跃ip扫描器
验室进行考古发掘和处置保护。根据考古工地现有条件及主棺埋藏环境与形式,我们采取了一种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对主棺进行了整体套箱起取。主棺吊装起取后,安全运输至设在墓园约1公里外的海昏侯文物保护工作用房(实验室考古操作间)。操作间内配置了环境控制、移动航车、液压升降与液压移动等必要的设备以及部分适宜的便携式分析检测仪器,为正常的实验室考古发掘和处置保护活动提供了良好基础。现将海昏侯刘贺墓主棺实验室考古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外棺开启和清理 1.开启外棺 主棺包装箱体就位之后,使用工具对箱体盖板实施拆除(图一)。将填充的聚氨酯发泡材料按不同区域分组分块予以切割并逐一清理干净,以保持棺盖表层完整和清洁状态。主棺的外棺盖基本保持着原有形态,南端(墓主头部)较低,北端偏高,中部区域略有凹陷,厚度约为8厘米。外棺盖四周边缘下方与侧板和端板的衔接处,出现部分破损及缺失现象。从外表观察,外棺盖表层比较完整,其牢固状态应具有一定的强度。
经过充分协商和论证之后,确定了外棺开启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一步,在外棺南端棺盖底部寻与下方连接的缝隙,在发现的缝隙上方加入一层衬垫,然后使用金属工具插入缝隙内,并使之形成杠杆作用,缓慢进行撬动。第二步,随着缝隙不断扩大,交叉替换不同型号的工具进行撬动,当缝隙达到约10厘米时,迅速将加工制作的统一型号的木棒横向插
入缝隙内,并抽出金属撬动工具。第三步,抬起木棒两端,使外棺盖底部缝隙逐渐向内侧移动,待其空间能够容纳另一根木棒时,插入第二根木棒。第四步,将插入的两根木棒进行同步抬升,然后插入第三根木棒。下一步操作程序以此类推,在外棺盖下方横向插入八根木棒,且基本为等距放置,使每一区域的受力均衡分布,防止外棺盖在起吊过程中出现弯曲变形及断裂破损。最后,使用航车把制作完成的木质框架吊运至适宜高度,在框架与木棒之间使用绳索连接,绳索捆绑距离和松紧状态需要协调一致,以确保外棺盖起吊的同步性(图二)。 2.遗存清理 
外棺盖顺利开启后发现,棺内遗存主要集中于外棺头箱位置。在头箱长约70(横向)、宽近50厘米的范围内,上层出土一件制作工艺精良的漆木盒。漆木盒表面和侧面均嵌有不同动物形状的金箔饰片,受上方棺盖重压的影响,漆木盒被压成平铺状,已完全破损变形(图三)。漆木盒下方出土了两件玉璧,直径分别为29、20厘米,后者盛装于上下可以扣合的木盒之中。相关考古记录完成之后,将上述遗存按照程序逐一取出。底层出土有不同规格、数量各异的黄金制品,包括麟趾金、马蹄金、金饼、金板等(图四),按照编号分门别类予以取出。
二 内棺开启和清理 1.开启内棺 主棺内棺的开启方式与外棺操作程序相似。内棺盖保存基本完整,仅近北端存在局部断裂现象,厚度约6厘米(图五)。在内棺盖南端下方发现连接的缝隙,使用金属工具插入缝隙内,然后缓慢进行撬动。待缝隙达到一定高度时,迅速将木棒横向插入缝隙,内棺盖下方横向插入六根木棒,木棒同样是等距放置,确保内棺盖在起吊时受力分散且均衡,防止内棺盖在起吊过程中出现不可预测的情况(图六)。随后,使用航车进行起吊,并将内棺盖放置于支撑托板上。
智能会议系统 ABCDMIX由于椁室倒塌形成的巨大压力,内棺侧板和端板被挤压成破碎状,散落于棺外周边,且外形变化严重。棺内所有遗存被压缩至厚约5厘米的空间内,多数遗存呈扁平状,形状出现扭曲,并且互相叠压。由于埋藏环境及水土内含有较高的酸性物质,墓主人遗骸除牙齿外完全朽蚀。墓主腰间至脚端上方表层似保留着已经泥化的纺织物品(图七)。
2.内棺第一层遗存 内棺棺盖至底板的空间距离只有约5厘米,棺内遗存多数呈断裂破碎状。 内棺南端头箱部位出土有11件规格不一、大小不同且存在叠压关系的漆木盒和一件青铜质长方形盒,上述遗存均被内棺盖板压成扁平状,盒内情况还有待开启之后方可解读(图八)。
内棺头箱北侧为墓主人头部,头部上方覆盖一层夹纻髹漆覆面(也称温明),覆面表层放置有两件直径各异、厚度不一的玉璧。 墓主颈、胸、腰等部位出土规格各异的玉璧15件(表一)。
上述遗存的影像拍摄、图表绘制、编号登记、三维模型构建、文字描述等资料记录程序全部结束后,按照考古规程将遗存一一取出,并且予以分类妥善包装。 3.内棺第二层遗存
内棺南端为墓主头部范围,将覆盖于脸部的玉璧取出后,发现下方有墓主人的上下颌牙齿,牙齿保存状况大体良好,具备一定的牢固程度(图九)。在对其采取了适宜的固定支撑处置后,按出土时原始状况将其妥善取出,放入密封包装盒内,以待后用。
墓主头部下方为一木枕,木枕已被压成平板状,表面髹褐漆。根据现有遗存的基本形态,其长度约50、宽度约18、高度不足2厘米(图一〇)。木枕表面和侧面镶嵌有8枚素面玉饰,分别位于墓主头部下方、前侧面和左右两端。在木枕两端相互对称的位置上,侧立放置8件规格不一的乳丁纹玉璧和透雕玉环,但多数已断裂破碎,并有部分缺失。 墓主身体中部左侧出土一件较完整的青铜质带剑鞘玉具剑,右侧出土一件铁质带剑鞘玉具剑,后者存在断裂情况,剑鞘为木质夹纻髹漆,玉质的剑首、剑格、剑璏、剑珌虽有部分断裂破
冷却塔平衡管
碎,但基本保持完整形态。
墓主腰间、腹部下端及身体两侧,出土有多件玉质、玛瑙质、琥珀质和角质的小型饰件。其腰间右侧出土有一组串饰,包括玉质印章、铁质书刀、韘形玉佩及两件水晶饰件(图一一;表二)。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2:21: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042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棺盖   遗存   出土   考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