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蔹的功效与作用白蔹的功能主治

白蔹的功效与作用 白蔹的功能主治
白蔹,又名山地瓜、野红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等,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白蔹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白蔹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白蔹的功效与作用
白蔹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山地瓜、野葡萄根。
太空风洞来源: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其子亦供药用。野生与栽培均有。
产地:主产于江苏、安徽、山东等地。
性状鉴别:干燥的根呈纺锤,两头较尖,略弯曲,长3~12厘米,直径1~3厘米。外皮红棕,有皱纹,易层层剥落、内面淡红棕。纵切面(瓣)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一凸起的棱线。斜片呈卵圆形,厚1.5~3毫米,中央略薄。质轻、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白或淡红。气微,味甘。
柴油车节油器
以肥大,断面粉红,粉性足者为佳。
主要成分:根块含粘液质和淀粉。
药理作用:白蔹的1:3的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肥癣菌,腹股沟和红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甘、辛、凉。
归经:入肝、心、脾经。
功能: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
主治:痈肿疮毒,发背、瘰疠、烫伤、血痢、肠风。
临床应用:白蔹,苦则泄,辛则散,甘则缓,凉则除热,故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
1、治瘰疠、皮肿中热痱:常与黄连等配伍使用。
2、治疮、疖、痈肿、蜂窝组织、淋巴结炎等各种急性炎症,白蔹研粉,配酒精调成糊涂患处,有非常好的疗效,据报道,上述炎症,用药2~3天可愈,有效率为95%左右。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无实活者忌服。
用量: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涂。
压花牛皮处方举例:1、白蔹散《鸡蜂普济方》,蔹疮、肿疖:白蔹、白芨、络石藤各15g。共为细末,干撒疮上。
混凝土包管
2、治冻耳成疮,或痒或痛者《圣惠方》:白蔹,黄柏各15g,为末,先以汤洗疮,后用香油调涂。
注:贵州省贵阳市及遵义专区曾以紫茉莉花根《俗称胭脂花根》与隔山撬(俗称)充白蔹。目前虽已从外省调入白蔹,但部分地区仍有使用隔山撬者,应注意纠正。
白蔹的介绍
形态特征编辑
落叶攀援木质藤本,长约1m。
块根粗壮,肉质,卵形、长圆形或长纺锤形,深棕褐,数个相聚。茎多分枝,幼枝带淡紫,光滑,有细条纹;卷须与叶对生。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3-5cm,微淡紫,光滑或略具细毛;叶片长6-10cm,宽7-12cm;小叶3-5,羽状分裂或羽状缺刻,裂片卵形至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深锯齿或缺刻,中间裂片最长,两侧的较小,中轴有闲翅,裂片基部有关节,两面无毛。
聚伞花序小,与叶对生,花序梗长3-8cm,细长,常缠绕;花小,黄绿;花萼5浅裂;花瓣、雄蕊各5;花盘边缘稍分裂。
浆果球形,径约6mm,熟时白或蓝,有针孔状凹点。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编辑
生山坡地边、灌丛或草地,海拔100-900米。[1]
分布情况编辑
产辽宁、吉林、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日本也有分布。[1]
药用价值编辑
药材概述
白蔹[2] 出自《本经》。陶弘景:白蔹近道处处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干。生取根捣敷痈肿亦效。《唐本草》:白蔹,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殊不如白芷。《本草图经》:白蔹,今江淮州郡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濠州有一种赤蔹,功用与白蔹同,花实亦相类,但表里俱赤耳。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敛疮。
以车代磨
主治:疮疡肿毒,瘰疬,烫伤,湿疮,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涂。内服:煎汤,1~3钱。
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Makino 的干燥块根。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荒坡及灌木林中。
资源分布: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及陕西、宁夏、四川等地。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及细须根,洗净,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晒干。
注意: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痈疽已溃者均不宜服。阴疽淡不起,胃气弱者,也不宜服用。[3]
药理作用
1、抑制作用
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和红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15的浓度对共心性毛癣菌、奥杜盎小孢子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根醇提物醋酸乙酸酯可溶部分,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00mg/kg显著抑制谷丙转氨酶(SGPT)、谷草转氨酶(SGOT)活性的升高。
led工矿灯melenled2、辅助镇痛作用
白蔹煎剂本身无镇痛作用,但可显著增强黑附片和炙川乌的镇痛作用,拮抗黑附片、炙川乌和炙草乌时对离体蛙心的收缩作用。
3、抗癌作用
体外试验对人子宫颈癌细胞培养系JTC-26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
临床应用
1.外科炎症
将白蔹块根去皮研末,取3两(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以愈为度。对于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共观察3l例,除个别病情危急、全身反应严重加用抗菌素外,一般不用其他药物。用药后疼痛减轻,炎症很快吸收或局限。一般经治2~3天可愈。
2.扭挫伤取见肿消2个,食盐适量,捣烂如泥外敷。共治80例,66例有效。有的经治4天就肿消痛减而愈。
3.小偏方
取白蔹适量研末,每次取适量,用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或白酒)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
每日1次,以愈为度。
本方对疖、痈、蜂窝组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
共观察31例,一般经治2~3天可愈。[4]
临床报道
1. 细菌性痢疾 白蔹块根晒干或焙干,研成细末,装入胶囊,每粒0.3g,每次6粒,日服3次.急性菌痢3天为1疗程,慢性菌痢5天为1疗程.140例,急性者116例,痊愈106例,好转6例,无效4例;慢性者24例,痊愈 17例,好转5例,无效2例.【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6⑻:500】
2. 化脓性皮肤病 白蔹块根90g(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去皮研细末,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 次,至愈.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31例,用药后疼痛减轻,炎症很快吸收或局限.一般经治2~3天可愈.在炎症初期,脓肿未形成前敷药,效果更佳.个别病情危急、全身反应严重者加用抗生素.【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第 1 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692】
3. 手足皲裂 白蔹、白芨各30g,大黄50g(焙黄)研粉,冰片3g,研极细粉,和匀过筛,加蜂蜜调成稠糊状.将患处洗净拭干后涂敷药膏,每日3~5次,以愈为度.55例,痊愈44例,好转8例,无效3例.轻者3~5天见效,重者7~10天痊愈.【黑龙江中医药 1985;⑹:48】
白蔹散(《圣济总录》)耳出脓血:白蔹、黄连(去须)、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去甲)各30g。上5味,捣罗为散。先以绵试脓干,用药2g,绵裹塞耳中。方中白蔹清热解毒,散结,为君药。
白蔹散(《太平圣惠方》)治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15g。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处,干即易之。方中白蔹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为君药。
白蔹汤(《圣济总录》)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90g,阿胶60g(炙令燥)。上2味,粗捣筛,每服4g,酒水共1盏,入生地黄汁2合,同煎至七分,去渣,食后温服。如无地黄汁,入生地黄0.3g同煎亦得。中白蔹清热解毒,止痛,生肌,为君药。[5]
实用选方
1.治痈肿:一白蔹二分,藜芦一分。为末,酒和如泥,贴上,日三。(《补缺肘后方》)
二白蔹、乌头(炮)、黄芩各等分。捣末筛,和鸡子白敷上。(《普济方》白蔹散)
2、敛疮:白蔹、白芨、络石各半两,取干者。为细末,干撒疮上。(《鸡峰普济方》白蔹散)
3、治聤耳出脓血:白蔹、黄连(去须)、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去甲)各一两。上五味,捣罗为散。先以绵拭脓干,用药一钱匕,绵裹塞耳中。(《圣济总录》白蔹散)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12: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015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作用   治疗   炎症   江苏   卵形   葡萄   编辑   患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