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理分析理论
⼼理分析理论认为⼈类的本质是先天的,决定个⼈⾏为的⼒量并⾮是环境⽽主要是⼈的内在驱⼒。⼤部分⾏为的背后都潜藏着⽣物性的驱⼒,如性与攻击,等等,它们会依据个⼈⼈格成熟程度的不同⽽以不同的⽅式呈现出来。
佛洛依德(S.Freud)是⼼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他的理论包括⼈格结构、意识层次、焦虑和⾃我防卫、俄狄普斯情结等多个⽅⾯,其中,个体⾃我发展理论或个体⼼理性发展阶段理论对⼉童社会⼯作及其开展具有很⼤的启⽰作⽤。佛洛依德的⾃我发展理论包含五个主要阶段:
1、⼝腔期:从出⽣到1岁。在婴⼉及幼⼉时期,嘴巴是获取满⾜的主要器官,吸吮和啃咬占据⼉童的⼤多数时间。如果个体在⼝腔期的需求未得到满⾜,则将产⽣冲突,同时在成⼈阶段也可能会产⽣诸如依赖与忧郁的特质。
2、肛门期:从2岁到3岁的⼀部分。它代表着另⼀种挑战,在这个时期,肛门成为注意的焦点,由对⼤便的保留和排泄会引起⼉童的愉快的推迟或者满⾜。⼀般认为幼⼉时期惩罚性的排泄训练,会造成⽇后成⼈时期许多的负⾯结果,如强迫性⾏为特质、过分谨慎及焦虑。
3、性器期(⼜称男性⽣殖器阶段):从3岁到5岁。在此阶段⽣殖器官变得重要起来,⼉童开始发现⾃
插销螺母⼰的外⽣殖器,或是进⾏性别的分化。这个阶段的负⾯影响出在成⼈期的特征是:强烈占有欲、爱出风头和好胜。
4、潜伏期:从6岁到12岁。在此阶段⼉童持续对同性别⽗母认同,个体的超我也透过⽗母的价值⽽被增强。基本上,在此时期⼉童学习新技巧并发展较好的⾃我价值感。
5、青春期(⼜称⼥性⽣殖器阶段):12岁以后。这个时期成熟的外⽣殖器是个体满⾜的主要来源。
在佛洛依德的理论中,⼉童上述阶段的的发展表现了先天与后天的复杂结合,⼈类⽣理影响着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许多环境因素(如⽗母的疏忽或严厉、与兄弟妹的关系)确定着各阶段的发展结果。总的来说,⽣理成熟过程引起快乐的重点从⾝体的⼀个部分转移到另⼀个部分(从⼝腔到肛门到⽣殖器官),发展阶段中的经历影响着不同个性的最终结果。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同的个体的基本需要和渴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或受到挫折;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每个⼈会体验到不同的愉快和满⾜,以及不同的痛苦和⼼理冲突。
佛洛依德强调,为了成功地度过上述⼼理性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都要求有程度的满⾜——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在⼀个阶段中得到的满⾜太多,就会不愿意继续前进;如果得到的满⾜太少,挫折和焦虑会伤害未来发展。⽐如,在⽣命的第⼀年得到过多的⼝腔满⾜会引起对这⼀阶段的固结。结果是不完全的个性发展,成⼈之后仍会过度依赖他⼈,对⾃⼰的需要会得到满⾜过于乐观。另
⼀⽅⾯,如果婴⼉在这个阶段的⽣活很不满⾜,固结将导致在成年之后出现⾃我为中⼼、要求过多,以及敌意的态度。
这⾥,“固结”的意思是部分性能量分配给了对前⼀个⼼理性阶段的注意,没有转移到后⼀个发展阶段的状况(⽯林,2002)。因此,个性向最成熟阶段(⼥性⽣殖器阶段)的发展受到阻碍,在某种程度上个体所关⼼的事情仍然是不成熟。固结可能问题不⼤,也可能会很严重,这取决于在某⼀个阶段的环境和个体的反映。每个⼈在成年时都具有⼀些固结。过⾷、强迫性地吸烟、说话喋喋不休、饮酒过多、咬指甲,等等,这是⼝腔固结的明显例⼦。个性特点如吝啬、顽固,以及对整洁和秩序的过分注意,可能表明在肛门阶段严格的便盆训练导致的固结。在男性⽣殖器阶段,如果⼀个孩⼦由于⼿*和性幻想⽽感到羞愧和内
皮画
疚,就会产⽣不安和焦虑;成年之后,这种⼈可能会攻击性很强,⽤“表现⾃⼰”和吹⽜来掩盖内⼼未解决的⾃我怀疑和焦虑。
早期的⼼理分析理论因过于强调⼈的本能⽽受到⼈们的批评,新⼼理分析理论则着重⼈类⾏为的社会影响及较不强调原始的、⽣物的基本需求,同时,其理论也较不具有决定论的性质且倾向于⽐佛洛依德理论有更多的成长取向。新⼼理分析理论的代表⼈物荷妮(Karen Horney)相信⼉童需要⼀个可以成长和满⾜其潜能的安全与具有⽀持性的环境。然⽽,提供养育的⽗母亲或者照顾者的重要性是发展
健康⼈格的根本。荷妮指出,照顾者的溺爱会导致⼉童依赖的⾏为。⽽照顾者带有敌意的、有虐待性质的,或疏忽的⾏为会造成⼉童期的恐惧感。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个孩⼦会将其恐惧或⽆⼒的感觉转移⾄对照顾者表现出敌意,发⽣这样的改变是因为这名⼉童的发展需求受到阻碍。这样表现出来的敌意转变成⼀种“基本焦虑”或孤独与⽆助的感觉。荷妮主张,个⼈可在其⼈格结构中发展特定的⼼理⽅⾯上的态度以处理焦虑。她假定四项回应这类焦虑的基本⼼理⽅⾯的态度:(1)不计任何代价的寻求爱与认同;(2)寻求超越其它事物的权⼒和优越感;(3)成为顺从的,以避免作为批评的⼯具;(4)避免与其他⼈有暗⽰性的接触。这些态度被认为是⼼理⽅⾯的倾向,因为它们主要是在寻求避免痛苦⽽⾮⾃我实现(陈怡洁,1998)。
⼼理分析理论对⼉童社会⼯作的意义在于,个体早期的经历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很⼤的影响,开展⼉童社会⼯作应该考虑或重视⼉童当前的状况与过去的成长经历密切地联系起来。
⼆、⼼理社会理论
张有雨⼼理学家艾瑞克森(E .Erikson)把“⼼理社会”与“危机”的概念结合起来,扩充了佛洛依德发展模式中的⼀项原则,通过运⽤社会与⽂化模式⽽贯穿整个⽣命历程。
转向节
艾瑞克森提出⼋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标⽰⼀个社会⼼理危机,其中包含⽣物、⼼理、社会和⽂化等变项的互动。他以两极化的⽅式在每⼀个发展阶段中呈现所具有的社会⼼理任务(详见表⼀)。
表⼀艾瑞克森的发展阶段
阶段社会⼼理任务成功的解决⽅法
婴⼉期信任感的建⽴对不信任感的威胁期望
⼉童早期⾃信⼼对羞愧感意愿
⼉童中期积极对罪恶感⽬的
⼉童晚期勤勉对⾃卑能⼒
青少年期⾃我认同对⾓⾊混淆忠诚
青年前期亲密对孤⽴爱
成熟期创造⼒对停滞照顾
⽼年期⾃我完善对绝望智慧
按照⼼理社会理论的观点,在婴⼉期,如果⽗母给予婴⼉适当的照顾、关⼼和爱抚,则婴⼉与⽗母产
⽣真挚的感情,就会对周围世界产⽣信任感并进⽽发展起对他⼈信任的⼈格;相反,如果⽗母疏于照顾,甚⾄对婴⼉时有虐待⾏为,那么婴⼉就会怀疑周围的世界。因此,这个阶段个体的发展任务就是建⽴信任感。
在⼉童早期,如果⽗母允许⼉童去做他们⼒所能及的事情,则⼉童逐渐会感觉到⾃⼰的能⼒和树⽴⾃信⼼,并且养成⾃主的性格;反之,如果⽗母过分溺爱、保护,事事包办,则⼉童容易形成缺乏⾃信的⼈格,久⽽久之,就会使依赖性长期得以保持并使⼉童变得羞怯和待⼈处事没有信⼼。
在⼉童中期,如果⽗母\⽼师对⼉童提出的问题耐⼼听取并给予回答,对⼉童的思考和建议作出积极的肯定和适当的⿎励,⼉童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并可得到加强;相反,如果⽗母\⽼师对⼉童的问题感到厌烦,或者常常以禁⽌或讥讽的⽅式处理⼉童的建议与思考,那么,⼉童就容易发展出拘谨、被动或内疚的⼈格。因此,这个阶段个体发展的任务就是克服内疚感、罪恶感,发展起积极、主动的创造性。
在⼉童晚期,如果⽗母、⽼师给予⼤⼒帮助和指导,积极⿎励⼉童勤奋学习和参与学习上的各种竞争,并对⼉童的各种努⼒予以充分肯定,就会为⼉童今后的勤奋⼯作奠定基础并促进⼉童形成积极向上和奋发进取的⼈格;反之,如果⽗母、⽼师对⼉童教育不当,或者⼉童在⽣活中屡遭挫折,或者⼉童的努⼒刃其成绩经常受到⽗母、⽼师及其它成年⼈的漠视,或者⼉童的⾏为受到成年⼈过多的责难,等等,这些情况则不可避免地会使⼉童⾃视矮⼈⼀截,进⽽逐渐形成⾃卑的⼈格。来电显示电话机
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发展对周围世界的新的观察和思考⽅式,对⾃我概念和⾃我形象的关注和意识不断增强,但个体同时⼜缺乏对世界的实际了解,缺乏独⽴的⾃主、⾃⽴能⼒,思想、情感经常处于⼀种冲突和混乱的状态之中。因此,如何形成⼀的⾃我,克服⾃我⾓⾊的混乱是这⼀时期所⾯临的任务。
在青年前期,个⼈需要在社会⽣活中建⽴良好的⼈际关系,从中发展出友谊、爱情、亲密合作,等等,否则就会产⽣⼀种弧独感。
在成熟期,个体继续努⼒,进⼀步发挥创造⼒,为社会和为国家继续贡献智慧和⼒量,事业上成功,家庭⽣活美满;否则,个体就会陷⼊⾃我专注,或者灰⼼丧⽓甚⾄消极颓废。
在⽼年期,个体回顾⼈⽣如果觉得称⼼如意,就会有⼀种没有枉度⼀⽣的感觉,从中产⽣⼈⽣完满的⼼理体验;如果回顾往事,感到⼀⽣处处不顺利,失去了很多机会,感觉不到⽣命的意义和价值,从⽽个体会产⽣⼀种悲观绝望的感觉。
艾瑞克森强调,⼉童的内在驱⼒必须依靠⽗母来满⾜。他相信个体具有影响与控制其环境的能⼒,⼈并⾮被动的,环境(⽗母的态度和社会的趋势)影响⼉童回应的⽅式。例如,在婴⼉期,⼉童向主要的照顾者学习信任,婴⼉接受爱、温暖、⾷物与抚慰。如果这些需求未被满⾜,婴⼉则可能⽆法学习到信任。对婴⼉来说,在另⼀发展阶段体验信任尚不太迟。换⽽⾔之,早期阶段发展的冲突或不⾜可
以被再造,并且在⽣命中稍晚的阶段可以获得满意的解决。同样,假如⼉童在任⼀阶段的需求未被满⾜,但是稍后满⾜了,⼉童都可望继续成长⽽且不会产⽣伤害。怎么做一支解压笔
⼼理社会理论对于⼉童社会⼯作的意义是,它指出⼉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任务和危机,⼉童社会⼯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顺利地处理这些可能⾯临的⼈⽣危机,从⽽不断获得成长。
三、⾏为或学习理论
这是以实验⾏为⼼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种⼉童社会⼯作理论。⾏为主义强调学习起于⼈与环境的互动,通过与环境的互动,⼉童学习不同的⾏为模式。举例来说,⼉童模仿他⼈的处事的能⼒,也以模仿⽽习得结交朋友与应对压⼒的⽅式。长期下来,⼉童可能被制约成对特定的情境有特定的回应,但这些回应可能是适当或不适当的。直到⼉童接触了其他的反应、情境与环境,他才会知道什么反应是适当的。
⾏为与学习理论关注的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为指标,以及个体认知与⼈格发展。学习是⼉童⾃其周围环境收集信息,以形成对环境回应的过程。由于环境对⼉童的某些⾏为提供楷模,并且通过奖励或惩罚对⼉童某些⾏为予以肯定或否定,所以环境对⼉童的影响极⼤。⼉童⼀进⼊世界就开始学习,然⽽,学习的概念也可以适⽤于习得全新的回应⽅式,以及改善或改变已经学习到的⾏为。模拟和模仿是⼉童⾏为模式的⼀部分。
⾏为或学习理论认为⼉童的学习模式有三种,古典制约的学习模式涉及⼉童的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物的⾹味和⽗母准备晚餐的声⾳,可能是引起⼉童饥肠辘辘的刺激。操作制约的学习模式是指在适当的反应出现时给予奖励的⼀种学习和⾏为反应⽅式。此外,⼉童还以观察的⽅式进⾏学习,并与制约的学习模式相互增加与互补。
⾏为或学习理论对⼉童社会⼯作的启⽰在于:⼉童的⾏为是⼉童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为是⼉童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童社会⼯作的任务就是要帮助⼉童学习和掌握恰当的⾏为模式与反应模式。
四、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相信,⼈类⾏为是由个⼈从环境中所获得的信息中所产⽣的态度塑造⽽成。⽐较⽽⾔,⾏为主义理论强调刺激——反
应和奖励、增强乃是⾏为的决定者,⽽认知观点则是强调智慧、思考、想象⼒、概念化、创造⼒、情绪性、象征性、分类及价值等这些⼼智活动的发展对⼈类⾏动的贡献。
根据认知理论的代表⼈物⽪亚杰(Jean Piaget)的说法,⼉童经验所处的环境,然后创造观念与⾏为去理解其环境。⽪亚杰理论的核⼼概念是“运思”,运思是⼀种特别的⼼智活动,它能够根据特定的⽬的转换信息,并且具有可逆性,这个历程是⼼智发展的核⼼。
⽪亚杰把⼈的认知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1、感觉运动期(从出⽣到2岁)。在这个阶段,婴⼉⾸先是通过感官与⾝体运动⽽获取信息,经由与环境的互动,⼉童发展出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概念。
2、运思前期(从2岁到7岁)。在这个阶段,⼉童的思考被认为是“前逻辑式”,⽽且他们不能把物体与事物进⾏分类。因⽽,⼉童完全是依照事实体验外⾯世界。
3、具体运思期(从7岁到12岁)。在这个阶段,⼉童开始去运⽤逻辑把意义分配到经验之中。同时,⼉童发展划分信息归⼊类别的能⼒,并且开始去形成简单的对外部世界的概括印象。
4、形式运思期(从12岁以后)。在这个阶段,个体发展出评判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能⼒,以及设想⾏动可能后果的能⼒。此时思考的历程包括分析在内,⽽且个体的思考是弹性的并具有复杂的问题解决能⼒。
认知理论对⼉童社会⼯作的启⽰在于,第⼀,⼉童在某⼀年龄范围或是发展阶段具有他们特定的思考⽅式,所以,在开展⼉童社会⼯作过程中运⽤会谈、评估及介⼊的⽅法都要考虑到⼉童的⼼智特点及其与成⼈的差异;第⼆,⼉童社会⼯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童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35: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013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阶段   个体   理论   学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