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

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区别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的信息传递物质。(2)在神经系统中有一类化学物质,虽由神经元产生,也作用于特异的受体,但他们并不是在神经元之间起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传递的效应,把这类化学物质叫做神经调质。(3)递质和调质并无明显的界限,一方面,调质是由递质中派生出来的概念,不少情况下,递质包含着调质,另一方面,有些化学物质在有些情况下发挥着递质作用,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发挥着调质作用。
举例说明促代谢受体和促离子型受体的区别
促离子型受体通常可分为海人藻酸(KA)受体、AMPA受体和NMDA受体三种类型的受体。KA和AMPA受体过去合称为非NMDA受体。它们对谷氨酸的反应较快,其耦联通道的电导较低,尤其是KA受体。NMDA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谷氨酸的大多数靶神经元上场同时存在NMDA受体。KA和AMAP受体除分布于神经元外,还见于细胞胶质细胞;而NMDA 受体仅存在于神经元上。NMDA受体过度激活可造成钙离子大量内流或细胞内储存钙离子的释放而引起神经元死亡。(2)促代谢型受体也广泛分布于脑内,在突触前和突触后均有分布,可能参与突触的可塑性。促代谢型受体对运动协调和空间认知能力有影响。
pcti
光感受器的换能过程
光照→视紫红质分解变构→变视紫红质Ⅱ(中介物)→激活盘膜上的传递蛋白(G蛋白)→激活磷酸二酯酶→分解cGMP→cGMP↓→cGMP依赖性Na+通道关闭→外段膜Na+内流↓(内段膜Na+泵继续)→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终足
生物节律的分类
生物节律是指以24小时为单位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一贯性、规律性的变化模式。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机体、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到几月、几年。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1)照来源分类:内源性生理节律和外源性生理节律
2)周期长短分类:见似昼夜节律和超日节律和亚日节律
神经肽的特点
①合成的特殊性②作用的复杂性③功能的多样性
为什么说NADM受体是杂和型通道
NMDA受体除了对NMDA和其他的NMDA受体拮抗剂敏感外,它还对跨膜电位敏感。这样,NMDA成为一个“杂合性”通道,即一个可以和配体作用并对电压敏感的受体。
声波是如何转化为微音器电位的?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前庭阶外淋巴—基底膜震动—螺旋器上下震动—毛细胞的听毛与盖膜发生交错的移行运动—毛细胞的听毛弯曲—毛细胞顶端膜上的机械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内淋巴中K+顺电-化学梯度扩散入毛细胞内—毛细胞去极化—感受器电位(微音器电位)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有什么调节作用,损害后的表现
1.基底神经节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并将一个抽象的设计转换为一个随意运动。基底神经节对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肌紧张的调节、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可能都有关。此外,基底神经节中某些核团还参与主动神经的调节、感觉传入、心理行为核学习记忆等功能活动。
2.损害后表现:基底神经节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肌紧张异常和动作过分增减,临床上主要有以下两类疾病:(1) 肌紧张过强而运动过少性疾病:这类疾病的典型代表是帕金森病(2) 肌紧张不全而运动过多性疾病:这类疾病有亨廷顿病和手足徐动症等。
突触的形成过程
AP抵达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入突触前膜→突触小泡前移与前膜融合、破裂递质释放入间隙→扩散通过间隙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化学门控性通道开放→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增加→突触后电位(去极化或超极化)→总和效应→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的区别
什么是诱发电位,有什么特性
诱发电位(EP):是指感觉传人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特性:空间特性:只能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检测到;时间特性:具有特定的波形和强度分布;相位特性: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锁时关系
简述谷氨酸受体分类及各自特点
谷氨酸受体分为促离子型受体和促代谢型受体两种类型,而前者通常可再分为海人藻酸(KA)受体、AMPA受体、NMDA受体三种类型。(1)KA受体①对谷氨酸的反应较快,其偶联通道的电导较低;②激活时主要对Na+、K+通透;③受体除分布于神经元还见于胶质细胞;(2)AMPA受体①对谷氨酸的反应较快,其偶联通道的电导较低;②受体激活时有的仅对Na+通透,有的还允许Ca2+通透;③受体除分布于神经元还见于胶质细胞;(3)NMDA受体①对谷氨酸的反应较慢,其偶联通道的电导相对较高;②激活时对Na+、K+、Ca2+都有通透性;③受体仅存在于神经元上;④膜外侧存在与甘氨酸结合的位点⑤通道内存在与Mg2+的结合位点⑥通道还可与某些药物结合而发生变构,降低对Na+、K+、Ca2+等的通透性;
汽车镀铬
突触的可塑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突触的可塑性是指突触的形态和功能课发生较为持久的改变的特性或现象.普遍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
强直后增强:是指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高频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幅度持续增大的现象.  习惯化和敏感化:习惯化是重复给予较温和的刺激是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敏感化之重复性刺激(尤其是伤害性刺激)是突触对原有刺激反应增强和延时,传递效率提高的现象。
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压抑:LTP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在短时间内受到快速重复的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的持续时间较长的EPSP增强。LTD是指突触传递效率的长时程降低。
突触前抑制及其机制
⑴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电位使其去极化,而引起突触后N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故又称去极化抑制。(2)发生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1-轴2-胞3串联性突触,其机制:先刺激轴2→轴2兴奋,释放递质(GABA) →轴1部分去极化(Cl-电导↑) →再刺激轴1→轴1产生AP幅度↓→轴1 Ca2+内流↓→轴1释放递质↓→胞3EPSP幅度↓→胞3不易达到阈电位而抑制。
什么叫神经递质,目前发现哪几类?
神经递质是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1)根据其分泌部位,可以分为:中枢神经递质和外周神经递质;(2)根据其化学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胆碱类:乙酰胆碱
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胺、组胺
氨基酸类:谷氨酸、冬门氨酸、甘氨酸
肽类:p物质和其他速激肽、阿片肽、下丘脑调节肽、血管升压素、催产素
嘌呤类:腺苷、ATP
气体类:CO/、NO
脂类: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神经活性类固醇
按生理功能分:钢丝绳滑轮
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谷氨酸
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多巴胺
根据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以后,受体作用机制的不同,受体分哪几类
受体是指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结合并诱发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根据跨膜信号转导的不同途径,递质受体大致可分为G蛋白耦联受体和离子通道型受体两大家族。G蛋白耦联受体如:神经肽受体,其激活后可通过活化磷脂酶C而增加IP3和DG,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及平滑肌的收缩等;离子通道型受体如:谷氨酸的促离子型受体(AMPA受体、NMDA受体等),其激活后可调节细胞膜对Na离子、K离子、Ca离子等的通透。
简述一下如何从细胞水平解释学习机制
(1).非联合型学习记忆的机制1.习惯化的机制—突触效能减弱2.敏感化的机制—突触前易化。中间神经元释放5-HT→与5-HT受体结合通过cAMP-蛋白激酶A(PKA)途径→K+通道关闭→K+外流↓(阻止膜的复极化,延长动作电位的时程) →Ca2+内流↑→递质释放↑→EPSP ↑→腮的收缩↑
(2)联合型学习记忆机制
时间特异的,活动依赖的突触前易化,机制如下:
CS→突触后膜去极化→少量Ca2+内流→腺苷酸环化酶(AC)轻度活化→生成少量cAMP(第二信使)
US→突触前膜释放5-HT →G蛋白活化→ AC活化→生成较多cAMP
CS + US → AC高度激活→生成大量cAMP
简述神经组织的发育过程
1:原肠胚外胚层
2:神经胚:神经管:脑脊髓等
神经嵴: 神经节周围神经等
外胚层板
3:神经系统
简述N型和M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特点
中枢抑制产生机制的不同,可分为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抑制:神经元信息传递过程中,通过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其释放抑制性递质,产生突触后膜的IPSP而引起它的下一级神经元活动发生的抑制。分为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机制:中间抑制性神经元→突触后膜超极化
突触前抑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电位使其去极化,而引起突触后N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故又称去极化抑制。结构基础:轴2-轴1-胞3串联突触
易化分为:(1)突触后易化:EPSP的总合,突触后膜去极化,使膜电位接近阈电位,再增加一个刺激,容易达到阈电位而爆发AP(2)突触前易化:达到末梢的动作电位时程延长,钙通道开放时间延长,进入末梢的钙离子增多,末梢释放递质增多,最终使感觉神经元的EPSP增大。
简述与学习,记忆有关的基本结构和其功能
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包括颞叶海马和杏仁体,这些结构对于陈述性记忆的形成至关重要,颞叶的记忆作用,颞叶与视觉辨别学习有关,颞叶损坏后会患上部分的逆行型遗忘症,更为严重的会患上极度的顺行型遗忘症,但几乎不影响程序性记忆海马和杏仁体在记忆中的作用,他们都属于内侧叶的结构,海马参与陈述性记忆,海马内存在位置细胞,在空间位置记忆中有重要意义,海马参与陈述性记
忆,海马切除会影响记忆的巩固,其在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中有重要的作用。杏仁体是把感觉体验转化为记忆的另一关键部位,其在记忆汇合的过程中作用突出,其不仅参与情绪性记忆也参与一般记忆。橡胶用芳烃油
简述发现REM睡眠前后,对脑电图的分期
发现REM睡眠分期之前——Loomis 分期(5期)
A期:觉醒期  B期:入睡期  C期:浅睡期  D期:中等度睡眠期  E期:深睡眠期
发现REM睡眠后——睡眠的EEG分为1、2、3、4阶段,成为公认的分期:
阶段1:α波明显减少,出现低幅快波
阶段2:出现睡眠梭形波,伴有少量δ波、θ波
阶段3:在δ波、θ波为背景的基础上,有睡眠梭形波
集成搜索阶段4:高幅慢波,δ波超过50%,1.5~2Hz,75μV以上
简述神经管的形成机制
(1)细胞骨架作用:外胚层细胞内微观由随机排列,预定神经外胚层细胞伸长,在细胞顶端边缘围绕的一圈微丝收缩的“口袋”效应使细胞顶端缩小,从而预定神经外胚层细胞柱状细胞顶端收缩形成楔形细胞。(2)皮层牵引学说:神经板上皮细胞的皮质处于不断运动中,携带一些粘连分子从细胞底部向上流动,并终止于细胞顶部,当流动的速度不同时,流动较快的细胞将开始向基底部方向爬行,移动到上皮细胞片之外,这些细胞顶端仍然连接在一起,基部的爬行与顶端连接并收缩结合起来产生一种运动,使这些细胞升高到神经板表面之上,并向内卷曲形成神经褶。
简述一下受体的特性
分三类:(1)递质门控性离子通道: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有五个亚基组成,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离子通道很快打开,产生迅速的生理效应。如Ach、GABA、谷氨酸、甘氨酸等可逆的受体。(2)G蛋白偶联的受体:莫外侧与配体结合后,活化内侧的G蛋白,通过第二信使和效应蛋白的磷酸化起作用,传递速度慢。(3)催化型受体:受体的细胞内有酶活性,受体激活不需要G蛋白偶联
神经肽和经典神经递质的区别
经典神经递质多为小分子物质,而神经肽的分子量相对较大。神经肽在脑内的含量比神经递质少。神经肽是由大分子的前体裂解而成,而神经递质可在胞体或神经末梢直接合成。神经肽释放后主要经酶降解而失活,神经递质则主要通过神经末梢重吸收反复利用。经典神经递质适宜于完成迅速而精确的
神经调节,而神经肽多适宜于调节缓慢而持久的功能变化,但有的神经肽也具有神经递质的功能。
昼光觉和晚光觉的异同
在人体视网膜中存在两种感光还能系统即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视杆系统又称晚光觉或暗光觉系统,有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能在昏暗环境中感受弱光刺激而引起暗视觉但无觉,对被视物细节的分辨能力较差。视锥系统又称昼光觉或明光觉系统,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度较差,只有在强光条件下才能被激活,但视物时可辨别颜,且对被视物细节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
运动单位的分类及各自特点
(1).慢收缩抗疲劳型:传导速度慢,具有相当长的不应期,含有较高的肌红蛋
白的红肌纤维,适合高效率的有氧代谢。不易疲劳,主要形成躯干和腿部的大部
分抗重力肌。(2).快收缩易疲劳型:传导速度快,含线粒体较少,能量主要来自糖酵解,收缩速度快,力量强,但维持时间短,容易疲劳。(3).快收缩抗疲劳型:神经元是大型的运动神经元,传导速度快。收缩力两倍于慢肌仅次于快肌,含丰富的线粒体,糖氧化酶丰富,不易疲劳。
睡眠生理研究的关键递质,如何确定睡眠的两个时相
慢波睡眠:睡眠加深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胺对下丘脑和皮质的调幅降低。表现(1)脑电波呈同步化慢波;(2)感觉功能暂时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3)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有点下降,但相当稳定
快波睡眠: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胺神经元静止,胆碱能神经元高度激活。表现  1.脑电:不规则ϐ波2.眼动电图:放电增加3。肌电图:放电减弱4.各种感觉进一步减弱,唤醒域,肌反射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可有间断阵发性表现。
4.做梦
5.其他生理变化,脑耗氧量增加,脑血流量增加,脑内合成蛋白质增多,生长激素分泌减少。
突触后电位的种类和特点
>针织牛仔布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29: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998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突触   受体   细胞   记忆   抑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