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的线对板连接器,随着端子密度的不断提高以及连接器的小型化趋势,这给端子的布置以及端子与线缆的连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改进的线对板连接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端子易于布置的线对板连接器。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其包括:
6.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面;
7.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每一个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弹性对接部,至少部分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线缆连接部;
8.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每一个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第二弹性对接部,至少部分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第二线缆连接部;所述第一弹性对接部、所述第一线缆连接部、所述第二弹性对接部以及所述第二线缆连接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线缆连接部与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线缆连接部齐平;
9.若干第一线缆,所述若干第一线缆与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线缆连接部相连;以及
10.若干第二线缆,所述若干第二线缆与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线缆连接部相连;
11.其中,所述若干第一线缆以及所述若干第二线缆位于同一层,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线缆连接部以及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线缆连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错位布置;所述第一弹性对接部以及所述第二弹性对接部凸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面,所述第一弹性对接部以及所述第二弹性对接部配置为与电路板上的金属导电片相抵接。
12.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一信号端子、若干第二信号端子以及若干第一接地端子,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组成第一差分对,所述第一差分对相邻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
13.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三信号端子、若干第四信号端子以及若干第二接地端子,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三信号端子和所述第四信号端子组成第二差分对,所述第二差分对相邻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
14.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线对板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模组以及第二端子模组,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绝缘块以及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其中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线缆连接部设置在
所述第一绝缘块上;
15.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包括第二绝缘块以及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其中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块,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线缆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块上。
16.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端子模组以及所述第二端子模组相同。
17.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线对板连接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外金属壳体,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包括第一金属片,其中所述若干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一金属片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金属片设有第一接地部,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第一槽口,所述第一接地部自所述第一槽口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
18.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包括第二金属片,其中所述若干第二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金属片一体成型,所述第二金属片设有第二接地部,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第二槽口,所述第二接地部自所述第二槽口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
19.所述第一接地部和所述第二接地部均与所述外金属壳体相接触。
2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线缆包括第一屏蔽层,所述第一屏蔽层与所述第一金属片相连;
21.所述第二线缆包括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二屏蔽层与所述第二金属片相连。
22.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外金属壳体包括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一壁部相对的第二壁部、连接所述第一壁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壁部的一侧的第一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壁部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壁部的另一侧的第二侧壁、以及由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二壁部、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围成的收容空间,所述绝缘本体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中,所述第二壁部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二壁部配置为与所述电路板的金属接地片相接触。
23.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外金属壳体包括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一壁部相对的第二壁部、连接所述第一壁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壁部的一侧的第一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壁部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壁部的另一侧的第二侧壁、以及由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二壁部、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围成的收容空间,所述绝缘本体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中;
24.所述第一屏蔽层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金属片,所述第二屏蔽层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二金属片,所述第一壁部设有将所述第一屏蔽层暴露出来的第一补焊开口以及将所述第二屏蔽层暴露出来的第二补焊开口。
25.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包括分叉式的两个第一弹性对接部,这两个第一弹性对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之和不小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弹性对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也不小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一弹性对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或者
26.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包括单片式的第一弹性对接部,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弹性对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不小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弹性对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也不小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一弹性对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
27.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包括分叉式的两个第二弹
性对接部,这两个第二弹性对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之和不小于所述第三信号端子的第二弹性对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也不小于所述第四信号端子的第二弹性对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或者
28.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包括单片式的第二弹性对接部,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第二弹性对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不小于所述第三信号端子的第二弹性对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也不小于所述第四信号端子的第二弹性对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
29.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线对板连接器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配置为将所述线对板连接器固定于所述电路板。
3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弹性对接部排列成第一排,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线缆连接部排列成第二排,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弹性对接部排列成第三排,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线缆连接部排列成第四排,所述第一排、所述第二排、所述第三排以及所述第四排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排、所述第二排、所述第三排以及所述第四排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布置。
31.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本体包括贯穿所述第一面的第一容纳开口、贯穿所述第一面的第二容纳开口、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开口和所述第二容纳开口之间的分隔壁,所述第一端子模组的第一绝缘块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第一容纳开口中,所述第二端子模组的第二绝缘块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第二容纳开口中,所述分隔壁设有定位所述若干第一线缆的若干线缆定位槽。
32.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所述若干第一线缆以及所述若干第二线缆位于同一层,从而避免了由于线缆层叠所需的高度,有利于实现线对板连接器的小型化;另外,通过将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线缆连接部以及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线缆连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错位布置,有利于简化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以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布置。
附图说明
33.图1是本发明线对板连接器组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34.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35.图3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36.图4是图3中线对板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37.图5是图4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38.图6是图5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39.图7是图5中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若干第一线缆以及若干第二线缆的立体分解图。
40.图8是本发明线对板连接器组件分离出部分零件后的俯视图。
41.图9是图8中画框部分b的局部放大图。
42.图10是沿图1中c-c线的剖面示意图。
43.图11是沿图1中d-d线的剖面示意图。
44.图12是本发明线对板连接器组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45.图13是本发明线对板连接器组件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且分离出部分零件后的俯视
图。
46.图14是图13中画框部分e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48.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49.应当理解,本发明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发明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发明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50.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电路板200、安装于所述电路板200上的线对板连接器100以及将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固定于所述电路板200的紧固件300。
51.请结合图2以及图3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200包括第一表面201(例如上表面)、第二表面202(例如下表面)、暴露于所述第一表面201的若干金属导电片203、暴露于所述第一表面201的若干金属接地片204、贯穿所述第一表面201和所述第二表面202的若干安装孔205、贯穿所述第一表面201和所述第二表面202的若干定位孔206。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金属导电片203包括位于第一排的若干第一金属导电片2031以及位于第二排的若干第二金属导电片2032,所述若干第一金属导电片2031与所述若干第二金属导电片2032位于相互平行的两排上。所述若干金属接地片204位于所述若干金属导电片203的外侧。
52.请结合图3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紧固件300为两个,每一个紧固件300包括螺丝301以及与所述螺丝301相配合的螺母302。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母302至少部分插入所述安装孔205中,以利用所述电路板200的厚度,从而尽可能地降低所述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高度。
53.请结合图4至图11所示,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第一端子模组21、第二端子模组22、若干第一线缆41、若干第二线缆42以及外金属壳体5。
54.请结合图5以及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第一面11(例如底面)、与所述第一面11相对的配合面12(例如顶面)、贯穿所述配合面12和所述第一面11的若干安装穿孔13、向
下延伸凸出所述第一面11的若干定位柱14、贯穿所述配合面12和所述第一面11的第一容纳开口15、贯穿所述配合面12和所述第一面11的第二容纳开口16、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5和所述第二容纳开口16之间的分隔壁17。当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组装完成后,所述安装穿孔13与所述安装孔205对齐,以供所述紧固件300穿过。所述定位柱14用以插入所述定位孔206中,以将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定位于所述电路板200上。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自所述第一面11安装于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5中,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自所述第一面11安装于所述第二容纳开口16中。所述分隔壁17设有定位所述若干第一线缆41的若干线缆定位槽171。
55.请结合图7所示,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包括第一绝缘块211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块211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嵌入成型于所述第一绝缘块211。当然,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例如组装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块211。
56.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沿第一方向a1-a1(例如左右方向)间隔排列。每一个第一导电端子212包括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2包括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请结合图9中上部的虚线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第一导电端子212呈轴对称。例如,所述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的中心线对齐。所述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呈悬臂状地延伸凸出所述第一绝缘块211。所述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向下延伸凸出所述第一面11,以与所述若干第一金属导电片2031相抵接。请结合图7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的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排列成第一排l1,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的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排列成第二排l2。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的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块211上,以便于与所述第一线缆41相连。
57.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包括若干第一信号端子s1、若干第二信号端子s2以及若干第一接地端子g1,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组成第一差分对dp1(differential pair),所述第一差分对dp1相邻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设有呈分叉状的两个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如此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的位置,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两个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的宽度整体上不小于(即大于等于,下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的宽度,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两个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的宽度整体上也不小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的宽度,以提供较好的屏蔽效果。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均具有所述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而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并未设置所述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
58.请结合图5以及图6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还包括第一金属片213以及成型在所述第一金属片213上的第一绝缘条214,其中所述若干第一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一金属片213一体成型(例如冲压成型)。所述若干第一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一金属片213连接在一起,以增加接地面积。所述第一金属片213包括第一基部2131以及自所述第一基部2131的两侧向上折弯且凸出的第一接地部2132。相应地,所述绝缘本体1还设有若干第一槽口18。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第一槽口18为贯穿所述
配合面12和所述第一面11的若干穿孔。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穿孔的形状为长方形;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穿孔也可以是其它形状,本发明不再赘述。所述第一接地部2132自所述第一槽口18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配合面12,以与所述外金属壳体5相接触。
59.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包括第二绝缘块221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块221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嵌入成型于所述第二绝缘块221。当然,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例如组装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块221。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本体1也可以通过二次成型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以及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
60.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沿第一方向a1-a1(例如左右方向)间隔排列。每一个第二导电端子222包括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2包括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请结合图9中下部的虚线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第二导电端子222呈轴对称。例如,所述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的中心线对齐。所述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呈悬臂状地延伸凸出所述第二绝缘块221。所述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向下延伸凸出所述第一面11,以与所述若干第二金属导电片2032相抵接。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的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排列成第三排l3,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的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排列成第四排l4。所述第一排l1、所述第二排l2、所述第三排l3以及所述第四排l4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所述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所述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以及所述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第二方向a2-a2依次排列。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的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与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的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齐平。所谓“齐平”是指所述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与所述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位于同一侧的表面大致位于同一高度,但允许存在略微的高度调整,例如由于制造工艺所导致的公差,只要该公差在合理的范围内即可;或者由于为了适应不同的线缆而做的适应性高度调整。举例而言,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缆可以选用规格为awg 28至awg 40之间的线缆。以线缆选用awg 32为例,只要其直径在合理的范围内均被认为是合格的。为了适应该awg 32线缆,所述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以及所述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的高度可能需要进行略微的调整。由于这种调整很小,此时的所述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以及所述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仍然被认为是齐平的。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的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块221上,以便于与所述第二线缆42相连。
61.请结合图7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包括若干第三信号端子s3、若干第四信号端子s4以及若干第二接地端子g2,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三信号端子s3和所述第四信号端子s4组成第二差分对dp2(differential pair),所述第二差分对dp2相邻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设有呈分叉状的两个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如此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三信号端子s3和所述第四信号端子s4的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的位置,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两个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的宽度整体上不小于所述第三信号端子s3的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的宽度,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两个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的宽度整体上也不小于所述
第四信号端子s4的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的宽度,以提供较好的屏蔽效果。
62.请结合图5以及图6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还包括第二金属片223以及成型在所述第二金属片223上的第二绝缘条224,其中所述若干第二接地端子g2与所述第二金属片223一体成型(例如冲压成型)。所述若干第二接地端子g2与所述第二金属片223连接在一起,以增加接地面积。所述第二金属片223包括第二基部2231以及自所述第二基部2231的两侧向上折弯且凸出的第二接地部2232。相应地,所述绝缘本体1还设有若干第二槽口19。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第二槽口19为贯穿所述配合面12和所述第一面11的若干开口。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口向后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槽口19也可以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槽口18类似的形状和结构,本发明不再赘述。所述第二接地部2232自所述第二槽口19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配合面12,以与所述外金属壳体5相接触。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部2132以及所述第二接地部2232均设有位于外侧的弧形缺口,以便于与所述外金属壳体5通过焊接等方式进行更好的固定。
63.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以及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相同,从而能够实现零件的共用,降低成本。
64.请结合图8以及图9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线缆41之间的所述第二线缆42位于这两个所述第一线缆41的正中间;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线缆42之间的所述第一线缆41位于这两个所述第二线缆42的正中间。如此设置,所有的第一线缆41和所有的第二线缆42相互之间均具有相同的间距。
65.请结合图7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一根第一线缆41为同轴线缆,其包括第一芯体411、包裹在所述第一芯体411上的第一绝缘层412、包裹在所述第一绝缘层412上的第一屏蔽层413以及套接在所述第一屏蔽层413上的第一绝缘皮(未图示)。所述第一芯体411用以与所述第一线缆导电端子212的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焊接固定。所述第一屏蔽层413与所述第一金属片213相连(例如焊接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一屏蔽层413与所述第一金属片213焊接固定。
66.类似地,每一根第二线缆42为同轴线缆,其包括第二芯体421、包裹在所述第二芯体421上的第二绝缘层422、包裹在所述第二绝缘层422上的第二屏蔽层423以及套接在所述第二屏蔽层423上的第二绝缘皮(未图示)。所述第二芯体421用以与所述第二线缆导电端子222的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相连(例如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屏蔽层423与所述第二金属片223相连。优选地,所述第二屏蔽层423与所述第二金属片223焊接固定。
67.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虽然所述若干第一线缆41以及所述若干第二线缆42的长度不同,所述若干第一线缆41以及所述若干第二线缆42均位于同一层。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的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以及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的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错位布置,以提高布置的便利性以及便于与对应的线缆相连。
68.请结合图5以及图6所示,所述外金属壳体5包括第一壁部51(例如顶壁)、与所述第一壁部51相对的第二壁部52(例如底壁)、连接所述第一壁部51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壁部52的一侧的第一侧壁53、连接所述第一壁部51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壁部52的另一侧的第二侧壁54、以及由所述第一壁部51、所述第二壁部52、所述第一侧壁53以及所述第二侧壁54围成的收容空间50。所述绝缘本体1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50中。所述第二壁部52设置在所
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面11上。所述第二壁部52抵接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面11。所述第二壁部52配置为与所述电路板200的金属接地片204相接触,以改善接地屏蔽效果。所述第一壁部51设有若干第一装配孔510,所述第二壁部52设有若干第二装配孔520,其中所述第一装配孔510、所述安装穿孔13、所述第二装配孔520以及所述安装孔205沿竖直方向对齐,以安装所述紧固件300。
69.请结合图12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屏蔽层413以及所述第二屏蔽层423分别与所述第一金属片213以及所述第二金属片223焊接固定时,为了尽可能弥补由于焊接缺陷导致的不良,所述第一壁部51还可以设有将所述第一屏蔽层413暴露出来的第一补焊开口511以及将所述第二屏蔽层423暴露出来的第二补焊开口512。通过将焊自所述第一补焊开口511以及所述第二补焊开口512伸入焊接位置可以进行补焊,从而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良率。
70.请结合图13以及图14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包括单片式的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宽度不小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宽度,也不小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宽度。
71.请结合图7,并比照图14所示,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包括单片式的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宽度不小于所述第三信号端子s3的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宽度,也不小于所述第四信号端子s4的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宽度。
72.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所述若干第一线缆41以及所述若干第二线缆42位于同一层,从而避免了由于线缆层叠所需的高度,有利于实现线对板连接器100的小型化、轻薄化;另外,通过将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的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以及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的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错位布置,有利于简化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2以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2的布置,提高了与所述第一线缆41以及所述第二线缆42相连的便利性。
73.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发明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线对板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1),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第一面(11);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沿第一方向(a1-a1)间隔排列,每一个第一导电端子(212)包括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至少部分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包括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沿第一方向(a1-a1)间隔排列,每一个第二导电端子(222)包括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至少部分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包括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所述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所述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所述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以及所述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第二方向(a2-a2)依次排列,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的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与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的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齐平;若干第一线缆(41),所述若干第一线缆(41)与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的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相连;以及若干第二线缆(42),所述若干第二线缆(42)与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的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相连;其中,所述若干第一线缆(41)以及所述若干第二线缆(42)位于同一层,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的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以及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的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错位布置;所述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以及所述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凸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面(11),所述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以及所述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配置为与电路板(200)上的金属导电片(203)相抵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包括若干第一信号端子(s1)、若干第二信号端子(s2)以及若干第一接地端子(g1),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组成第一差分对(dp1),所述第一差分对(dp1)相邻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包括若干第三信号端子(s3)、若干第四信号端子(s4)以及若干第二接地端子(g2),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三信号端子(s3)和所述第四信号端子(s4)组成第二差分对(dp2),所述第二差分对(dp2)相邻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端子模组(21)以及第二端子模组(22),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包括第一绝缘块(211)以及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其中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块(211),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的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块(211)上;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包括第二绝缘块(221)以及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其中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块(221),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的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块(221)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以及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相同。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还包
括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外金属壳体(5),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包括第一金属片(213),其中所述若干第一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一金属片(213)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金属片(213)设有第一接地部(2131),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第一槽口(18),所述第一接地部(2131)自所述第一槽口(18)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包括第二金属片(223),其中所述若干第二接地端子(g2)与所述第二金属片(223)一体成型,所述第二金属片(223)设有第二接地部(2231),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第二槽口(19),所述第二接地部(2231)自所述第二槽口(19)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第一接地部(2131)和所述第二接地部(2231)均与所述外金属壳体(5)相接触。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缆(41)包括第一屏蔽层(413),所述第一屏蔽层(413)与所述第一金属片(213)相连;所述第二线缆(42)包括第二屏蔽层(423),所述第二屏蔽层(423)与所述第二金属片(223)相连。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金属壳体(5)包括第一壁部(51)、与所述第一壁部(51)相对的第二壁部(52)、连接所述第一壁部(51)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壁部(52)的一侧的第一侧壁(53)、连接所述第一壁部(51)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壁部(52)的另一侧的第二侧壁(54)、以及由所述第一壁部(51)、所述第二壁部(52)、所述第一侧壁(53)以及所述第二侧壁(54)围成的收容空间(50),所述绝缘本体(1)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50)中,所述第二壁部(52)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面(11)上,所述第二壁部(52)配置为与所述电路板(200)的金属接地片(204)相接触。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金属壳体(5)包括第一壁部(51)、与所述第一壁部(51)相对的第二壁部(52)、连接所述第一壁部(51)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壁部(52)的一侧的第一侧壁(53)、连接所述第一壁部(51)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壁部(52)的另一侧的第二侧壁(54)、以及由所述第一壁部(51)、所述第二壁部(52)、所述第一侧壁(53)以及所述第二侧壁(54)围成的收容空间(50),所述绝缘本体(1)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50)中;所述第一屏蔽层(413)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金属片(213),所述第二屏蔽层(423)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二金属片(223),所述第一壁部(51)设有将所述第一屏蔽层(413)暴露出来的第一补焊开口(511)以及将所述第二屏蔽层(423)暴露出来的第二补焊开口(512)。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包括分叉式的两个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这两个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宽度之和不小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宽度,也不小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宽度;或者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包括单片式的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宽度不小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宽度,也不小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宽度。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包括
分叉式的两个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这两个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宽度之和不小于所述第三信号端子(s3)的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宽度,也不小于所述第四信号端子(s4)的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宽度;或者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包括单片式的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宽度不小于所述第三信号端子(s3)的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宽度,也不小于所述第四信号端子(s4)的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的宽度。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紧固件(300),所述紧固件(300)配置为将所述线对板连接器(100)固定于所述电路板(200)。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的第一弹性对接部(2121)排列成第一排(l1),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2)的第一线缆连接部(2122)排列成第二排(l2),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的第二弹性对接部(2221)排列成第三排(l3),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2)的第二线缆连接部(2222)排列成第四排(l4),所述第一排(l1)、所述第二排(l2)、所述第三排(l3)以及所述第四排(l4)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排(l1)、所述第二排(l2)、所述第三排(l3)以及所述第四排(l4)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布置。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贯穿所述第一面(11)的第一容纳开口(15)、贯穿所述第一面(11)的第二容纳开口(16)、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a2-a2)上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5)和所述第二容纳开口(16)之间的分隔壁(17),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的第一绝缘块(211)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5)中,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的第二绝缘块(221)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第二容纳开口(16)中,所述分隔壁(17)设有定位所述若干第一线缆(41)的若干线缆定位槽(171)。

技术总结


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第一导电端子、若干第二导电端子、若干第一线缆以及若干第二线缆。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弹性对接部以及第一线缆连接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第二弹性对接部以及第二线缆连接部。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线缆连接部以及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线缆连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错位布置;所述第一弹性对接部以及所述第二弹性对接部凸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面,以与电路板上的金属导电片相抵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导电端子的布置较为便利。本发明的导电端子的布置较为便利。本发明的导电端子的布置较为便利。


技术研发人员:

徐佥昱 江惠雪 林世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22

技术公布日:

2022/11/25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07: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98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端子   线缆   弹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