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氮氧化物的运行调整措施

降低氮氧化物的运行调整措施
降低氮氧化物的运行措施
摘要:随若国家对火力发电行业在环保方面越來越商的要求,火电厂必须做到超低排放,火电厂锅炉燃烧 产物烟气中的氮叙化物时其中最主要的排放抬标之一,木文通过从运行角度分析如何降低氮氧化物,达到 超低排放的要求。
关键词:锅炉:氮氧化撫:运行
1、引言
氮氧化物是大气中主要的气态污染物之一,包括多种化合物,如氧化亚氮(NzO). 一氧 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四氧化二氮(N2O4)和五氧化二氮(N2O5)等。 其中N2O3N2O420,很不稳立,常温下很容易转化成NONO?。大气中含疑较髙的氮 氧化物主要包括N2ONONO?,英中NONO?是大气中主要的氮氧化物。
自然界中的NOx主要来自•雷电,森林草原火灾,氧化大气中的氮和上壤中微生物的消 化作用,这些氮氧化物在大气系统中均匀分散,并参加在环境中的氮循环。人类活动产生的 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可分为固左源和移动源,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固泄源指来自工业生产的燃料燃烧,还有部分来自硝酸生产、硝化过程、生产和金属表 而硝酸处理等过程的排放,移动源指交通运输燃料燃烧的排放。根据美国环保局(EPA)文献 估计,人类产生的NOx99%来自于燃烧,固泄源和移动源各占一半。从燃烧系统排出的 NOx95%以上是NO,其余主要是NO2
二、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有三种:
(1)    热力型(也称温度型),是指空气中的氮在超过15004C的髙温下发生氧化反应, 温度越高,NOx的生成呈越多。如果局部区域的火焰温度很高,将产生大量NOx,这部分NOx NOx总量的10%-20%,要减少温度型NOx,就要求燃烧处于较低的燃烧水平,同时要求燃 烧中心各处的火焰温度分布均匀。
(2)    燃料型,是指燃料中的氮受热分解和氧化生成NOx。主要指挥发分中的氮化合物生 成NOx,苴占NOx总量的80%-90%,这部分NOx {£燃烧器出口处的火焰中心生成。由于大
部 分煤粒中的挥发分在30〜50ms内析出,当煤粉气流的速度为10〜15m/s时,挥发分析出的 行程小于lm。要控制该区域中的Nox的生成量,就应控制燃料着火初期的过量空气系数, 使煤粉在开始着火阶段处于缺氧状态,挥发分生成的一部分NOx被还原,这样实际生成的 NOx数量可以明显减少。
(3)    快速型(也称快速温度型),是指空气中的氮和碳氢燃料先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中间 产物NNCHCN等,然后快速与氧反应,生成NOx。这部分NOxNOx总量的5
因此主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燃料型及热力型NOx的生成,从而达到降低NOx排放疑。
三、降低NOX的通用措施
1、    在燃用挥发分较髙的烟煤时燃料型NOx含量较多,快速型N0:<极少。燃料型 N0.是空气中的氧与煤中氮元素热解产物发生反应生成N0:.:,燃料中氮并非全部转变为N0 X ,它存在一个转换率,降低此转换率控制NO X排放总量,可采取:
(1)    减少燃烧的过量空气系数:
(2)    控制燃料与空气的前期混合:
(3)    提高入炉的局部燃料浓度。
2、    热力型NOx :是燃烧时空气中的N ’和0=在高温下生成的N0:.:,产生的主要 条件是髙的燃烧温度使氮分子游离增本化学活性:然后是髙的氧浓度,要减少热力型N0.
降低氮氧化物的运行调整措施
的生成,可采取:
(1)    减少燃饶最髙温度区域范围:
(2)    降低锅炉燃烧的峰值温度
(3)    降低燃烧的过量空气系数和局部氧浓度。
具体来说,就是在保证锅炉燃烧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以下措施来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
(1)    低过量空气燃烧:低氧燃烧,运行中控制氧量3%左右运行
(2)    空气分级燃烧:空气分级燃烧是将燃烧过程分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将从主燃烧
器供入炉膛的空气虽:减少到总空气量的70%-80%,相当于理论空气量的80%此时过量空气 系数a <1,使燃料先在缺氧条件下燃饶,在还原性气氛中降低的Nox的反应速率,抑制了 在这一燃烧区中的生成量。第二阶段:为了完成全部燃烧过程,完全燃饶所需的英余空气则 通过布程在主燃烧器上方的专门空气喷口 SOFA (over fire air) 一-称为"燃尽风"(俗称 火上风)喷口送入炉膛,与第一级燃烧区在"贫氧燃烧"条件下所产生的烟气混合,在。>1
的条件下完成全部燃烧过程。燃烧器改造后,燃尽髙度为1伽,较改造前增加1.6m,火焰中
心位豊有所提高,烟温,汽温升高。
1:低氮燃烧器
(3)    燃料分级燃烧:所有一次风设计喷口为上下浓淡分离形式,中间加装较大的稳燃 钝体形式,浓淡燃烧除可降低NOx外,还可对煤粉稳燃、提前着火有积极作用。同时钝体能 优先增加卷吸的髙温烟气量,进一步强化稳燃。在燃烧中已生成的NO遇到烧根CHi和未 完全燃烧产物COH:CCnHm时,会发生NO的还原反应,重新还原为N=。利用 这一原理,将主要燃料送入第一级燃烧区,在u>l条件下,燃烧并生成NO,:,送入一级 燃烧区的燃料称为一次燃料,其余15~20$的燃料则在主燃烧器的上部送入二级燃饶区,在 «<1的条件下形成很强的还原性气氛,使得在一级燃烧区中生成的NOx在二级燃烧区(再 燃区)内被还原成氮分子,送入二级燃烧区的燃料又称为二次燃料,或称再燃燃料。在再 燃区中不仅使得已生成的NOx得到还原,还抑制了新的NOx的生成,可使N(X的排放浓度 进一步降低。在采用燃料分级燃烧时,为了有效地降低N0=排放,再燃区是关键。因此, 需要研究在再燃区中影响NOx浓度值的因素。
(4)    烟气再循环
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有烟气再循环法,它是在锅炉的空气预热器前抽取一部分低温烟气直 接
送入炉内,或与一次风或二次风混合后送入炉内,这样不但可降低燃饶温度,而且也降 低了氧气浓度,进而降低了 NO s的排放浓度。但是,在现有设备没再循环就得进行设备 改造,还是进行经济性和安全性比较后才能实施。
(5)    Nox燃烧器:本厂采用的双尺度低NOx燃饶技术
四、低Nox燃烧器改造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火焰中心位置提髙,汽温,烟温偏高,减温水使用量增大,给水泵长期憋压运行
降低氮氧化物的运行调整措施
(2)    由于缺氧燃烧,不完全燃烧损失增大,飞灰、炉渣可燃物增大
(3)    低负荷运行过程中为保证燃烧氧量6%左右运行,SCR入口氮氧化物偏髙400mg/m 3致使喷氨量增大,喷氨单耗升高O.55g/kw.h
(4)    由于喷燃器改造后截面积增大,送风风压降低,一二次风刚性差,导致受热面积 灰严重,进一步使汽温偏髙。
五、降低氮氧化物的运行中的实际措施
煤粒在炉内的燃烧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初始阶段,温度低,反应十分缓慢:挥发分 析出着火燃烧阶段,温度急剧升髙:焦炭燃尽阶段,氧气浓度减少,氧化反应减慢。三个阶 段的NOx的生成或分解反应有所不同:第一阶段,NOx的生成或分解都很少:第二阶段,温 度很高,浓度过大,NOx的生成和分解都进行的很快,但NOx的生成反应要快得多,因而NOx 浓度急剧增加,也有部分NOx转变成皿,当炉温达到最髙值时,NOx浓度也达到最大值:第 三阶段,进人焦炭燃尽阶段,氧浓度减少,这时虽然不断的生成焦炭MOx,但是,已经生成 的NOx中有部分被焦炭还原分解生成N,而逐渐减少。因此减少燃烧初期氧的供入可降低氮 氧化物。
而在正常运行中我们发现二次风门倒三角配风方式NOx排放量最低,而正三角配风方式 NOx排放量最髙。这种现象可以这样解释:采用倒三角配风方式,在主燃饶区域,锅炉氧量 相对较低,因此燃烧的火焰温度也要相对低一些,热力型NOx和燃料型NOx的生成量都减少: 在燃烧器上部SOFA燃尽区域送入过量的空气,有助于燃料燃尽,这种配风方式飞灰可燃物 是最低的,而且该区域不是主燃烧区域,火焰温度比较低,即使该区域氧量比较大,
NOx的 生成量也不会增大,因此,总的NOx排放量比较低,这也说明顶部SOFA挡板的投入确实能 减少NOx的生成量;由于燃烧区域下部送入风量比较少,对进入炉膛的煤粉顶托能力不够, 致使炉渣可燃物含量比较大。采用正三角配风方式,锅炉的主要风量都从炉膛燃烧区域下部 送入,使得主燃烧区域氧量比较大,燃烧的火焰温度也相对较高,从而使热力型NOx和燃料 型NOx的生成量增加,总的NOx排放量也就增大。但是该配风方式下的炉渣可燃物含量会大 大降低。因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1)    低氧燃烧,兼顾汽温,不完全燃烧损失
(2)    采用倒三角配风方式,使燃烧初期的氧量尽量降低,即关小下层二次风
(3)    关小煤粉层的周界风,可减少燃烧初期氧的供入,但必须保证燃尽风全开保证效 率
(4)    停运磨煤机后保证较低的氧量,风压可较停磨之前降低0.2Kpa左右,保证入口氮 氧化物与停磨前持平
(5)    参照总排口 NOx值勤调整喷氨量,与脱硫做好联系工作
(6)    监视好SCR运行参数,做好沱期工作,防止反应层堵或催化剂失效,若参数失灵 及时联系检修或第三方人员处理,并做好记录
(7)    低负荷(90MW)时在燃烧稳立的情况下送风风压可降至0. 8Kpa运行
(8)    汽温允许的情况下可稍加大上层转速可降低氮氧化物 参考文献:
1.青海宁北铝电有限责任公司锅炉低NOx燃烧器改适后热态试验报告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3:20: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920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燃烧   降低   燃料   空气   氮氧化物   运行   生成   过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