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17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教学目标:
课标:未作要求。
本课目标:掌握改革开放的背景、内容及战略目标;理解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全面掌握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内容和实质;分析比较小康社会和小康水平的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插图、文字资料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歌曲《春天的故事》中1979年的春天是怎样到来的?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春天。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背景: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原因:结束,但是“左”的思想没有根本纠正,某些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意义:大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作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高度评价大讨论,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方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意义: 结束了后两年徘徊的局面,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标志着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成为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被称为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
二、经济体制改革:
设问: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答: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的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
1、农村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
实质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改革土地经营制度,使农户成为经营的主体,形成统一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轨经营体制,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 1984年以后。
意义: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实行合同订购制与市场收购制,改变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3)农村税费改革:2000年开始。
  目的:深化改革,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
  内容: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
意义: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农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举例:甘肃泾川一农民种了6亩地,一年一季粮食,亩产约为500斤,共计250元左右,扣除种植、农药、化肥等剩余190元,节余60元,而每亩上交的税费约7080元,这样每年都要亏损二十余元。农民的税费负担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和“三提五统”,三提是公积金、公益金、村级管理费;五统是九年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建设、村级道路建设。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学校、水利等公益事业的集资等。2000年泾川成为税费改革的试点,农民只需要交农业税及其附加税,共负担455角,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
2、城市改革:
1)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改革国有企业,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2)全面展开: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主张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标志着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改革全面展开。
3)确定目标: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初步建立: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三、反腐倡廉与政治体制改革:
1、反腐倡廉:必要性
  1)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正之风蔓延,对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起着极大的腐蚀作用。反腐败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如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刘青山张子善1950年到1951年短短一年时间里,刘青山、张子善利用职权,盗用机场建筑款、治河款、干部家属救济粮、地方粮、克扣剥削民工供应粮及
骗取银行贷款等,总计达171.6242亿元(旧币)”。当时的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121日起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它与现今人民币的比率是100001,也就是说, 刘青山、张子善在1950年到1951年短短一年时间里,贪污、克扣等的171.624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今人民币的171万多元。这171万多元,别说在国家和老百姓还很穷的当时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就是在今天,这个数字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疯狂索贿、受贿达544万元人民币,此外还分5次向“他人”行贿共计8万元,被依法判处死刑,建国以来第一个被执行死刑的副省级领导干部;
原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被开除党籍,之前他的前任秘书李真已经落马;
1995年初,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强迫老百姓集资改扩建的泰安岱湖桥建成不久,胡建学就被依法逮捕,因此,当地老百姓戏称这座桥为逮胡桥。它本来是胡建学做表面文章,显示其工作成绩的。据说,胡建学信迷信,他这样做,也许是想取岱湖的谐音带胡,带着自己飞黄腾达,没想到却把他带进了监狱。
2)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党和国家机
关的少数干部受到腐蚀,十六大提出了治理腐败的方针,2000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为党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2、政治体制改革
1)开始:1987年。实质: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形式。成果:开始从传统的集权模式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民主模式过渡。
2)深化:80年代村民自治产生,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3)今后的任务和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四、改革的目标:团结一心奔小康
170年代末提出:用来表示中国式的现代化,成为定量化发展战略目标。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书时间距今大约250
0年。《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
小康,是一个中国式的概念,产生于中国。现在国外也使用小康概念,是由中文翻译过去的。译法各种各样。有的翻译为“a society in which people lead a fairly comfortable life”,即人民过着比较舒适生活的社会;有翻译为“comparative prosperity”,即相对富裕的生活;有的干脆用汉语拼音,翻译为 xiaokang”。十六大报告的英文译本把小康社会翻译为“well-off society”。这些翻译都很难说是贴切, 很难把小康丰富的内涵揭示出来。一个民族特有的一些的概念正是这样,要把它翻译成对应的外文是很难的。
小康这个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它大致有三层含义,即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和十六大所规划的小康社会。这三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2、十二大做定量表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
3、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指明了方向   
4、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认为已经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水平的历史跨越,从而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
从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发展战略结构的新变化。
小结:
板书设计
18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一、改革的背景             
  1、大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
2、发展乡镇企业:
3、税费改革:
三、反腐倡廉与政治体制改革
  1、反腐倡廉
2、政治体制改革
四、改革的目标——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2:28: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906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