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针刺术颈椎病的临床现况_王妍文

疗本病多以抗抑郁的西药为主,但此类药物存在起效慢、疗程长、副作用大、药价昂贵、部分患者对抗抑郁剂无效等缺点。而中医药中,针灸疗法抑郁症由来已久,大多采用头针和体针,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易于被患者接受等优点。
近年,腹针抑郁症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2-3]。本研究应用腹针配合体针,主要基于以下理论基础:薄氏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先生在传统针法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归纳出来的。它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和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腹针疗法内脏疾病或慢性全身性疾病具有脏腑最集中、经脉最多、途径最短等优点。薄氏腹针中的“引气归元”是以后天补先天,调节机体神经系统,并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之功;“天地针”具有补脾肾之功;“腹四关”能够疏理经气、通调输布全身气血;“八廓辨证”中上风湿点(右)为巽风,主肝与中焦[4]。百会为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其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重要作用,为解郁之要穴。经外奇穴印堂,又为督脉在前额所过之处,具有安神定惊、宁心益智、调神解郁之功。内
收稿日期:2010-09-02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I12B04);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9B030801287)
作者简介:王妍文(1985-),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痛症规律。
通讯作者:符文彬,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关为心包经之络穴,通于阴维脉,能宽胸理气,益心气,安心神。太冲为肝经原穴,有舒肝理气解郁、调和阴阳之功。已有研究证实此四穴均有抗抑郁的作用[5-6]。本研究抑郁症基于薄氏腹针补脾肾、理中焦、健脾袪湿、调神理气之法,合体针疏肝解郁、宁心安神、平衡阴阳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疗法能有效轻中度抑郁症,两者的疗效及体重项分值比较虽无显著性差异,但腹针配合体针能明显减低焦虑/躯体化、迟滞、睡眠障碍三项抑郁因子分值,且此三项因子分值大小更能体现患者的抑郁程度,更进一步证实其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且腹针疗法无毒副作用,并有安全、无痛、高效等优点,故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此外,由于经费和时间等原因,研究的样本量较少,加之患者抑郁症状的主观性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ECRUBIER Y.The burden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general med-icine[J].J Clin Psychiatry,2001,62(8):4-9.
[2]郭瑞兰,何逸均.腹针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疗效观察何宇峰[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4):25.
[3]钟志国,律东.加味越鞠丸结合腹针抑郁症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5):54-55.
[4]黄泳,王升旭.针灸临床实用新型技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2(1):6-9.
[5]段冬梅.电针抑郁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41-45
[6]杨沈秋.针刺抑郁症48例临床观察[J].针刺研究,2006,23(4):44.
古典针刺术颈椎病的临床现况
王妍文1指导:符文彬2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摘要:采用文献检索方法,搜集到古典针刺术颈椎病的临床应用文献98篇,其中针刺手法使用频率前5位的分别为络刺、齐刺、短刺、合谷刺和输刺。对其中较高质量文献做一总结,了解古典刺法在颈椎病方面的最新进展,旨在对古典针刺术颈椎病的现况做一全面、系统认识,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关键词:古典针刺术;文献检索;颈椎病;现况;针刺手法
中图分类号:R68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5-0983-03
Clinical Statu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n Classical Needling Techniques
WANG Yan-wen1,advisor:FU Wen-bin2
(1.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510405,Guangdong,China;
2.Guangdong Hospital of TCM,Guangzhou510120,Guangdong,China)
Abstract:98clinical literature was collected on classical needling techniques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sis.Rounding out the top5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were collateral puncture.triple puncture.short puncture.Hegu puncture and shu puncture.In this paper.we make a summary of high quality literature in order to know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the treatment.It aimed at mak-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linical status on classical needling techniques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sis.,so as to guide clinical practice better.
Key words:classical needling technique;information retrieval;cervical spondylosis;clinical status;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古典针刺术,是古人针刺时必须掌握的技术,他不仅指针刺手法操作,还包含了针刺深度与方向、选穴、针具选择、补泻手法等诸多内容,这些为后世针刺手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古典针刺术在颈椎病方面的应用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方法,将使用频率前5位的针刺手法最新进展总结于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范围本研究选取古代文献中论述精辟,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古典针刺手法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灵枢·官针》中的九刺法、十二刺法、五刺法、三刺法(烧山火、透天凉),《素问·缪刺论篇》中的缪刺法,《灵枢·五乱》中的导气法及《金针赋》中的龙虎龟凤行气手法,共计34种手法。
1.2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的全部期刊。
1.3检索式(题名或关键词=各古典针刺手法)* 1989-2010*(题名或关键词=颈椎病+颈性+颈源性+落枕+项痹+项强)。
1.4排除标准具有相同检索词的非医学文献、科普文献、综述及系统评价,有关颈椎病并发症的文献及其他非临床文献。
2检索结果
检索到古典针刺术颈椎病的临床应用文献98篇。其中,手法使用频率前5位的共有68篇,占全部文献的69.39%,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分别为:络刺39篇(39.80%),齐刺12篇(12.24%),短刺和合谷刺各6篇,各占6.12%,输刺5篇,占5.10%。
3研究进展
3.1络刺《灵枢·经脉》:“诸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呈网状布散于周身浅表,不仅能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并可“溢奇邪,通荣卫”。若络脉损伤,输达气血的功能丧失,就会导致脉络迂曲,瘀血内停,不通则痛,发为痹证。《灵枢·官针》云:“诸之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即是刺破体表瘀滞的细小脉络使其出血,因血瘀或血热引起的痛症。经过临床不断探索,这一手法目前已经发展为庞大的“刺络放血”疗法,包括三棱针、皮肤针、挑刺等。游弋等[1]进行了络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组采用梅花针络刺结合颈椎牵引:牵引力量从1/10体重开始,逐渐增加到1/5体重,每天牵引1次,每次30min;牵引结束后用梅花针叩刺三焦经、小肠经,顺经逆经往返各3遍,然后选取肩井、风池、大椎和天宗穴中的2个穴位叩刺出血后拔罐,留罐5min;对照组只采用牵引,方法同上。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疗效评定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诊断标准[2]。结果: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络刺对于此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曾红文等[3]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刺络组、温针组、刺络+温针组(综合组)、西药组。观察四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并检测
前后的生化指标。结果显示:4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5%、70.0%、90.0%、75.0%,综合组与其他3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前后比较,患侧椎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及血液黏稠度等观察指标均有改善,但综合组后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另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这种刺法是在病变局部或阳性反应点的正中先刺一针,再于上下或左右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又名三刺。适用于病变范围小而部位较深的痛痹。胡志红[4]观察了116例走罐结合齐刺的颈椎病患者。方法:先在疼痛麻木的颈部、肩胛、上肢等区域涂一层火麻油,用小号玻璃火罐闪火法吸附在局部,单向慢走数次,至所拔部位皮肤红润或充血为度;擦去火麻油,在走罐区寻压痛点,并用龙胆紫溶液标记,皮肤常规消毒后,用25mm长毫针在压痛点中心刺入1针,再在上下或左右各刺入1针,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1 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痊愈为主要症状消失,无功能障碍,恢复正常生理活动,计57例,占49.14%;显效为主要症状消失,但受凉或劳累后略有不适,计37例,占31.90%;有效为主要症状改善,个别症状尚存,计15例,占12.93%;无效为后主要症状未见好转,计7例,占6.03%,总有效率可达93.97%。孙钰[5]将齐刺组与常规针刺组进行了疗效比较。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颈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拟定。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治愈率比较,χ2=5.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χ2=
4.5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齐刺组疗效优于常规组,并且两组3个疗程治愈例数构成比经统计学分析χ2=
5.7384治愈患者疗程比较,P<0.05,说明齐刺组能减少次数,提高疗效。
3.3短刺短刺乃十二刺法之一,是临床用来骨痹的刺法。《灵枢·官针》曰:“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操作方法:缓慢进针,并摇动针身使其深入至骨,然后在近骨之处将针上下轻轻提插,状似摩檫其骨,用于骨痹等深部病痛。靳建宁等[7]的研究中,组采取了短刺为主的综合疗法①短刺:主穴选C4 C7华佗夹脊穴、天柱、大杼(双侧),配穴随证加减。在C4 C7华佗夹脊穴进针后,针尖向脊柱深刺直达骨面后摇大针孔待得气后退出1mm,留针30min。其余穴位常规针刺,得气后加G6795型电针仪,以连续波(频率120 250次/min),每天25min。②牵引:采用枕颌带持续牵引,颈前倾15ħ 20ħ,时间为20 30min。③中药离子导入:以“舒筋活络药水”作为基本方进行适当加
减。患者充分暴露颈背部皮肤,用棉球将中药液涂擦于后颈部及肩背部,之后用CA 36型TDP照射局部,照射距离20 30m,时间25min,照射过程中可涂擦4 5次药水。对照组用普通针刺法。结果显示: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5.24%和83.3%,对照组分别为37.83%和75.67%。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吴新忠[8]采用输短刺配合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医者站于患者背侧,取50mm毫针,颈粗体胖者取60mm毫针,穴位常规消毒,选定患侧颈夹脊通常C4 C8颈神经节段,垂直进针,快速透皮,然后缓缓将针进到骨面,点到为止以后缓缓将针退出,不提插,不捻转,针完后用一指禅手法沿夹脊线上下操作数次,待颈部放松后,医者行快速小幅度斜扳。38例中,治愈24例,总有效率可达94.8%。
3.4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这种刺法是在肌肉较丰厚处进针,进针后将针身退至浅层再向两边斜刺,形如鸡爪的分叉。“肉之大会为谷”,本法刺于分肉之间,脾主肌肉,故可以用来缓解肌肉拘紧、强硬、酸麻等不适。刘荣芬等[9]观察了电针合谷刺颈椎病的近远期疗效。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合谷刺和常规针刺组,两组取穴相同,针刺同时均给予TDP照射,隔日给予拔罐,辅以必要的健康指导。前、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分别测评VAS值,疗程结束6个月、12个月后进行随访,统计复发率。结果提示合谷刺与常规针刺对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效;合谷刺对颈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相当;合谷刺组总有效率(95.7%)高于常规针刺组(85.7%),P<0.05;6个月后随访,两组复发率分别为7.5%和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后随访,复发率分别为23.9%和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减轻颈痛症状,但电针合谷刺法近期、远期疗效均优于常规针刺,是该病的理想方法。高佳植等[10]选大椎穴合谷刺颈椎病120例。大椎穴垂直进针,针下有阻挡感或患者有触电感向下放射时将针微提起,左右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约10min后将针提至皮下,向患侧(中央型向两侧)呈30度角斜刺
约0.5 1.5寸,行针10min后再将针提至皮下,向同侧呈45度角斜刺,使针感向上肢放射,行针10min后再将针提至皮下,向同侧呈60度角斜刺,留针10min后取出。配穴消毒后常规针刺,留针30 60min。3个疗程结束后,治愈24例,总有效率90.8%。
3.5输刺“输刺”一词在九刺、十二刺、五刺中都有记载。《素问·痹论篇》:“冬遇此为骨痹”,《灵枢·刺节真邪篇》:“虚邪之中人也……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五刺中,“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因而,在颈椎病方面,我们较多地运用了五刺中“输刺”的概念。此法直刺达骨,可缓解骨及骨间深部疾患。另外,输刺与短刺,皆为骨痹之法,但侧重点不同。前者以髓少骨软之虚证为主,后者以寒凝筋骨之实证为主。操作上,短刺强调“摩骨”,即提插行针,而输刺需要引邪外出,强调“直出”。王希琳[11]以输刺为主神经根型颈椎病。输刺组以颈夹脊穴为主穴,用50mm毫针进针后针尖向椎体方向深刺至颈椎骨,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200次/min,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配穴选用大椎、后溪、外关,平补平泻法,得气即可;常规针刺组主配穴同输刺组,用40mm毫针进针后得气即可,然后接G6805电针仪,波形、频率、强度、时间等同输刺组。治愈率比较:χ2=
4.8648,有效率比较:χ2=4.3870,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输刺组疗效优于常规刺组,输刺能提高颈椎病的治愈率。李怀章[12]利用输刺配合梅花针叩刺颈性眩晕,输刺的操作方法:阿是穴:针尖垂直枕骨缓慢刺入,直达骨面,新设:针尖垂直刺入直达第4颈椎横突尖,百劳:
针尖垂直刺入达第5颈椎横突,风池相向对刺0.8 1.2寸,大杼:针尖向椎体方向刺入0.5 0.8寸,各穴刺入后局部产生酸胀感。颈部穴配用电针仪,出针后在后背督脉、膀胱经循行线上用梅花针轻叩,以皮肤潮红为度,隔日1次。178例中痊愈134例,占7
5.28%;显效22例,占12.36%;好转16例,占8.99%无效6例,占3.37%,疗效显著。
4结语
目前对于古典针刺术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临床经验总结上,缺少循证医学证据。因而,今后进行严格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此外,还要进行一定的动物试验研究,探索不同古典针刺手法的作用机制,增强理论依据;总结古典针刺手法颈椎病的“专方”,进行单病种的单一手法系统研究,如巨刺落枕,齐刺椎动脉型颈椎病等,以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游弋,杨志华,孙德芝,等.梅花针刺络拔罐结合牵引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037
-103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5-186.
[3]曾红文,聂斌,黄年斌.刺络拔罐配合温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6):8-10.
[4]胡志红,赵新涛.走罐合齐刺颈椎病116例[J].中国针灸,2006,26(9):675.
[5]孙钰.齐刺与常规针法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9):36-37.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2-362.
[7]靳建宁,周万宝.短刺法配合牵引及离子导入颈椎病42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7:120-121.
[8]吴新忠.输短刺配合手法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33):156.
[9]刘荣芬,马丰庆,原文晓.电针合谷刺颈椎病近远期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9):528-530.
[10]高佳植,孙爱华,修仕友.大椎穴合谷刺为主颈椎病120例[J].中国针灸,1998:671-672.
[11]王希琳.输刺为主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7):497-498.
[12]李怀章.输刺加梅花针叩刺颈性眩晕17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5):12.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33: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899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治疗   颈椎病   针刺   疗效   研究   临床   手法   输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