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叠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热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叠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2.传统的复叠热泵系统中,一般分为高压热泵系统和低压热泵系统,高压热泵系统和低压热泵系统内都设置有四通阀,且高压热泵系统和低压热泵系统之间连接同一个中间换热器,使得中间换热器能够分别作为高压热泵系统和低压热泵系统的蒸发器或冷凝器,进而提高复叠热泵系统的制热或制冷效果。
3.然而,复叠热泵系统在除霜工况时需要切换四通阀来改变高压热泵系统和低压热泵系统内的媒介流向,在切换四通阀前需要对压缩机进行停机,导致四通阀的控制繁琐或切换失效。另外,高压热泵系统和低压热泵系统不能同时进入除霜状态,否则复叠热泵系统的水温会急剧下降,用户使用体验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叠热泵系统,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复叠热泵系统切换四通阀时控制繁琐或可能存在切换失效,除霜时可能导致水温急剧下降而用户使用体验差的问题。
5.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方面,提供一种复叠热泵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二回路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连接;
7.所述第一回路包括第一压缩机、四通阀、第二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驱使所述第一回路中的换热媒介与空气换热,所述第三换热器用于与外部系统换热,以补充所述外部系统的热量或冷量至所述第一回路中,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管路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以形成所述第一回路中流动的换热媒介的换热回路;
8.所述第二回路包括第二压缩机、输出换热器和第二节流装置,所述输出换热器用于输出热量,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管路连通所述输出换热器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以形成所述第二回路中流动的换热媒介的换热回路。
9.作为复叠热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回路还包括单向阀组件,所述单向阀组件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所述单向阀组件用于允许所述换热媒介从所述第二换热器流向所述第一换热器并允许所述换热媒介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流向所述第三换热器,还用于限制所述换热媒介从所述第二换热器流向所述第一节流装置。
10.作为复叠热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单向阀组件包括四个单向阀本体,其中两个所述单向阀本体的允许流向与另外两个所述单向阀本体的允许流向相反。
11.作为复叠热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回路还包括增焓组件,所述增焓组
件包括经济器和增焓装置,所述增焓组件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装置。
12.作为复叠热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回路还包括储液罐,所述储液罐分别连通所述经济器和所述第一管路。
13.作为复叠热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14.作为复叠热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压缩机为变频压缩机,所述第二压缩机为定频压缩机。
15.作为复叠热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换热器和/或所述输出换热器为套管式换热器。
16.作为复叠热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输出换热器用于连接至外部系统。
17.作为复叠热泵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换热器为翅片式换热器。
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9.通过第一换热器来将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换热连接,能够在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均处于制热模式时将第一回路中的换热媒介与第二回路中的换热媒介进行热量的传递,此时第一换热器不仅作为第二回路的蒸发器,也作为第一回路的蒸发器或冷凝器。本技术的复叠热泵系统仅在第一回路设置四通阀来灵活切换制热模式或除霜模式,而第二回路在第一回路需要除霜时关闭工作,减少用户侧的水温急剧下降而降低用户体验感。当第一回路需要切换四通阀进行除霜时,直接降低第一压缩机的工作频率或者停止第一压缩机的动作即可以切换四通阀,避免切换多个四通阀而带来的控制流程繁琐或切换失效的问题。并且通过设置第三换热器将外部系统与换热媒介进行换热,可以直接关闭第二回路而仅开启第一回路进行除霜,避免保持开启第二回路时第一回路产生的热量进入第二回路而导致第一回路产生除霜不完全的问题,也避免关闭第二回路后第一回路缺乏蒸发器无法形成换热循环而导致第一回路无法除霜的问题。
附图说明
20.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复叠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复叠热泵系统在除霜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复叠热泵系统在制热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
25.1、第一换热器;
26.2、第一回路;21、第一压缩机;22、四通阀;23、第一气液分离器;24、第二换热器;25、第一节流装置;26、第三换热器;27、经济器;28、增焓装置;29、储液罐;
27.3、第二回路;31、第二压缩机;32、第二气液分离器;33、输出换热器;34、第二节流装置;4、单向阀组件;41、单向阀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
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叠热泵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1、第一回路2和第二回路3,第一回路2和第二回路3通过第一换热器1换热连接;
32.第一回路2包括第一压缩机21、四通阀22、第二换热器24、第一节流装置25和第三换热器26,第一压缩机21的输出端和输入端分别连通四通阀22的第一端(d口)和第三端(s口),第二换热器24分别连通四通阀22的第二端(e口)和第一节流装置25,第二换热器24用于驱使第一回路2中的换热媒介与空气换热,第一节流装置25与第一换热器1的第一管路连通,第三换热器26分别连通第一管路和四通阀22的第四端(c口),第三换热器26用于与外部系统换热,以补充外部系统的热量或冷量至第一回路2中;
33.第二回路3包括第二压缩机31、输出换热器33和第二节流装置34,第二压缩机31的输出端和输入端分别连通输出换热器33和第一换热器1的第二管路,第二节流装置34分别连通输出换热器33和第二管路,输出换热器33用于输出热量,充当冷凝器为用户端提供热水。
34.第一换热器1的第一管路与第三换热器26和第一节流装置25连接,与第一回路2形成了换热媒介的换热回路,而第一换热器1的第二管路与输出换热器33和第二节流装置34连接,与第二回路3形成了换热媒介的换热回路。
35.通过第一换热器1来将第一回路2和第二回路3换热连接,能够在第一回路2和第二回路3均处于制热模式时将第一回路2中的换热媒介与第二回路3中的换热媒介进行热量的传递。其中,第一回路2包括第一压缩机21、四通阀22、第二换热器24、第一节流装置25和第三换热器26,将第一压缩机21的输出端和输入端分别连通四通阀22的第一端和第三端,第二换热器24分别连通四通阀22的第二端和第一节流装置25,可以通过第二换热器24将第一回路2中的换热媒介与外部环境(如空气)进行热交换。
36.为了更具体地说明本技术复叠热泵系统,在本实施例中,复叠热泵系统具有两种工作模式,即制热水的制热模式和对第二换热器24进行除霜的除霜模式。
37.如图3,在制热水工作模式时,第一换热器1的第一管路与第一回路2形成了换热媒介的换热,第一换热器1的第一管路充当第一回路2中的冷凝器为第二管路加热,第一换热器1的第二管路与第二回路3形成了换热媒介的换热,第一换热器1的第二管路充当第二回
路3中的蒸发器为第二管路降温,因此形成了换热媒介循环系统。
38.在其制热水工作模式时,高温高压换热媒介从压缩机出来,经过四通阀22的c口后来到第三换热器26中,此时第三换热器26也充当一个冷凝器的作用,将热量释放给外部系统水管中的水,并使高温高压的换热媒介经过第三换热器26充分冷却后以潜热的形式来再到第一换热器1中进行换热,充分换热后其与第二回路3的换热效率更高,输出换热器33与第三换热器26给外部系统水管的水加热的效率更高,使末端能实现高水温出水;
39.如图2,在复叠热泵系统进入除霜工作模式时,第二压缩机31先停机,第一压缩机21将频率降到低频运转后,切换四通阀22方向,该方式避免压缩机频繁启停导致的四通阀22无法切向成功,换热媒介从第一压缩机21出来后经过四通阀22的e口来到第二换热器24,此时第二换热器24作为第一回路2中的冷凝器为自身除霜,换热媒介冷凝后来到第一节流装置25中进行节流,节流后经过第一换热器1后进行再次节流,经过第三换热器26后由四通阀22的c口进入,再从s口流入回第一压缩机21形成换热媒介的换热循环。在除霜过程中第二回路3由于没有四通阀22,故除霜时需要第二回路3关闭不运行,第一换热器1中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无法进行换热,所以不作为换热器,而是作为一个节流装置,进行二次节流。第三换热器26作为蒸发器与外部系统热水进行换热,以实现除霜。由于第二回路3不需要切换四通阀22进行制冷,用户端的热水只需与第三换热器26进行换热,其水温波动较小,避免影响客户体验。
40.也就是说,本技术的复叠热泵系统仅在第一回路2设置四通阀22来灵活切换制热模式或除霜模式,而第二回路3在第一回路2需要除霜时关闭工作,减少用户侧的水温急剧下降而降低用户体验感。第一换热器1不仅作为第二回路3的蒸发器,也作为第一回路2的蒸发器或冷凝器。当第一回路2需要切换四通阀22进行除霜时,直接降低第一压缩机21的工作频率或者停止第一压缩机21的动作即可以切换四通阀22,避免切换多个四通阀22而带来的控制流程繁琐或切换失效的问题。并且通过设置第三换热器26将外部系统与换热媒介进行换热,可以直接关闭第二回路3而仅开启第一回路2进行除霜,避免保持开启第二回路3时第一回路2产生的热量进入第二回路3而导致第一回路2产生除霜不完全的问题,也避免关闭第二回路3后第一回路2缺乏蒸发器无法形成换热循环而导致第一回路2无法除霜的问题。
41.特别地,第一回路2还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23,第一压缩机21的输出端和输入端分别连通四通阀22的第一端和第一气液分离器23的输出端,第一气液分离器23的输入端连接四通阀22的第三端。另外,第二回路3还包括第二气液分离器32,第二压缩机31的输出端和输入端分别连通输出换热器33和第二气液分离器32的输出端,第二气液分离器32的输入端连通第一换热器1的第二管路。
42.本实施例中,第一气液分离器23和第二气液分离器32均是用于将返回第一压缩机21或第二压缩机31前的气液混合换热媒介进行气液分离。在第一回路2中,气体换热媒介直接由第一气液分离器23的上部的输出端进入第一压缩机21,分离出来的液体换热媒介积存于第一气液分离器23的底部,若液体换热媒介受热气化后能够再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23的输出端。第一气液分离器23的作用就是防止液态的换热媒介直接进入第一压缩机21的气缸,以防止大量液击情况的发生。同理,第二回路3中的第二气液分离器32的工作原理与第一回路2中的第一气液分离器23的工作原理类似,不再赘述。
43.可选地,第一换热器1为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
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板式换热器是液-液、液-汽进行热交换的理想设备。它具有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安装清洗方便、应用广泛、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44.当第一回路2正在除霜时第二回路3关闭工作,与第二换热器24热交换后的换热媒介经过第一节流装置25后膨胀降压,若第一回路2中从第三换热器26出来的换热媒介先经过第一节流装置25时将进一步降低压力,此时蒸发侧的换热媒介处于低压且具有一定的气体,低压气体再经过第一换热器1时容易造成第一换热器1存在更大的压损,到达第一换热器1时可能存在压力损耗,导致第一回路2中的换热媒介流量不足,造成第一回路2的除霜不完全。
45.若提高第一回路2中换热媒介的流量,一般会增大换热媒介的体积,但同时需要增加冷冻油和油泵,降低了运行可靠性也造成媒介过充。当第一回路2中媒介过充时,第一回路2在低温环境制热时换热媒介的冷凝压力在低温环境时下降,排气温度也降低,使得第一回路2在制热模式时提供的热量下降,此时第一换热器1中第一管路向第二管路传递的热量随之下降,而影响第二回路3的制热效果。为了避免媒介过充也为了避免换热媒介的压力损耗,进一步地,参考图2,第一回路2还包括单向阀组件4,单向阀组件4位于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4之间。将单向阀组件4分别连通第一换热器1、第二换热器24、第三换热器26和第一节流装置25,其中,单向阀组件4仅允许换热媒介从第二换热器24流向第一换热器1并允许换热媒介从第一节流装置25流向第三换热器26,还用于限制换热媒介从第二换热器24流向第一节流装置25。因此,本实施例可以避免与第二换热器24热交换后的换热媒介经过第一节流装置25后再流向第一换热器1的压力损耗,从而保证第一管路中的换热媒介能够稳定流动而保证与第二管路中换热媒介的换热效果,也避免媒介过充而增加系统复杂性和降低制热效果。
46.具体地,继续参考图2,单向阀组件4包括四个单向阀本体41,其中两个单向阀本体41的允许流向与另外两个单向阀本体41的允许流向相反,每两个相邻的单向阀本体41可以通过三通的铜管连接,在第一换热器1、第二换热器24、第三换热器26和第一节流装置25于每个单向阀本体41的接线中,可以将需要并联的管路合并在单向阀组件4的一侧。例如,可以将第一管路的其中一端同时连通第一个单向阀本体41和第四个单向阀本体41的输出端,将第一节流装置25的其中一端同时连接第二个单向阀本体41和第三个单向阀本体41的输入端,而第一个单向阀本体41的输入端和第二个单向阀本体41的输出端并联至第三换热器26,且第三个单向阀本体41的输出端和第四个单向阀本体41的输入端并联至第二换热器24,从而实现仅允许换热媒介从第二换热器24流向第一换热器1并允许换热媒介从第一节流装置25流向第三换热器26,还限制换热媒介从第二换热器24流向第一节流装置25。
47.也就是说,铜管连接的单向阀本体41中有两组为同向,有两组为异向,异侧的单向阀根据单向阀体只允许单向通过的特性来控制冷媒流路,同侧的单相阀根据系统压力来控制冷媒流路;两组异侧连接的单向阀均设置在复叠热泵系统第一回路2中的冷凝器后侧,同侧连接的单相阀设置在第一回路2中的第一节流装置25后侧。
48.增加单向阀组件4后在其制热水工作模式时,高温高压换热媒介从第一压缩机21出来,经过四通阀22的c口后来到第三换热器26中,此时第三换热器26也充当一个冷凝器的作用,将热量释放给外部系统水管中的水,并使高温高压的换热媒介经过第三换热器26充
分冷却后以潜热的形式来第一组异侧的单向阀本体41,由于异侧单向阀本体41只允许通过一路,其换热媒介沿允许通过的一路来到第一换热器1中进行换热,充分换热后其与第二回路3的换热效率更高,换热后经过第一节流装置25后来到第一组同侧的单向阀,由于其中一路连接着高温高压的换热媒介气体,其压力较大,而另一路连接着蒸发器端,压力较小,换热媒介通过压力较小一段来到第二换热器24中,与蒸发器进行换热,最后回到第一压缩机21形成换热媒介的换热;
49.增加单向阀组件4后在复叠热泵系统进入除霜工作模式时,同样第二压缩机31先停机,第一压缩机21将频率降到低频运转后,切换四通阀22方向,该方式避免第一压缩机21频繁启停导致的第一压缩机21无法切向成功,换热媒介从第一压缩机21出来后经过四通阀22的e口来到第二换热器24,此时第二换热器24作为第一回路2中的冷凝器为自身除霜,除霜后换热媒介从第二换热器24的出口流入第二组异向的单向阀本体41,由于单向阀本体41限制,换热媒介只允许通过流向第一换热器1中,此时第一换热器1已不进行换热,但由于换热媒介从第二换热器24中冷凝出来,处于中压高温状态,作为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器1对换热媒介的压损较小,此时第一换热器1对换热媒介的节流作用也相对减小,经过第一换热器1后来到第一节流装置25中,再进行节流工作,此时由于换热媒介没有被损耗而不需要从系统补充换热媒介,就避免了系统过充的问题,经过第一节流装置25后,换热媒介经过单向阀组件4又回到第一组同向的单向阀本体41,此时由于压力原因,换热媒介从压力较低的一路回到第一压缩机21形成换热媒介的换热,以实现系统循环。
50.也就是说,本优选方案通过增加单向阀组件4,在保持原有的制热水工作模式流路不变的同时,改变除霜工作模式,使除霜工作模式时换热媒介从第二换热器24即冷凝器出来后先经过第一换热器1即板式换热器,再从板式换热器去到第一节流装置25,通过该方式避免节流后的低温低压换热媒介经过板式换热器后由于板式换热器对换热媒介的压损导致系统换热媒介量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换热媒介过充使系统不可靠的现象,使系统更加安全可靠。
51.因此,当第一回路2处于除霜模式时第二回路3关闭,板式换热器(第一换热器1)在不进行换热时压力损失大,若第一回路2中从第三换热器26出来的换热媒介先经过第一节流装置25时将进一步降低压力,此时蒸发侧的换热媒介处于低压且具有一定的气体,低压气体再经过第一换热器1时容易造成第一换热器1存在更大的压损,导致第一回路2循环起来的换热媒介的流量不足。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单向阀组件4,从第一压缩机21经过四通阀22输出的换热媒介进入第二换热器24进行除霜,从第二换热器24换热后的换热媒介经过单向阀组件4的限制时,可以将换热媒介导向至第一换热器1后不换热,再从单向阀组件4流向第三换热器26,使得第三换热器26作为第一回路2的蒸发器,然后再回到第一压缩机21中。由于先经过板式换热器再进行节流,可以避免第一回路2存在换热媒介流量不足而无法完成换热循环而影响除霜效果。
52.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第一回路2还包括经济器27和增焓装置28,带增焓组件的第一回路2中第一压缩机21通常会带有增焓口,其中,经济器27为板式换热器,通过从经济器27回来的气态制冷剂进入该吸气口达到第一压缩机21的中间腔,从而降低第一压缩机21中间腔的温度,通过产生蒸汽来冷却主循环的制冷剂,其压缩过程被补气过程分割成两段,变为准二级压缩过程。喷气降低排气温度,同时降低其排气过热度,减少冷凝器的气相
换热区的长度,增加两相换热面积,提高系统换热效率。在低环境温度的情况下,蒸发温度与冷凝温度相差越大产生的效果则越好。即增加增焓组件后,复叠热泵系统可以允许在低温环境下实现高水温的出水,使用户在使用复叠热泵系统时不受环境温度的限制。
53.本实施例的经济器27具有换热连接的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将第三管路分别连通第一管路和第一节流装置25,第四管路分别连通第二换热器24和增焓装置28,可以将第四管路的换热媒介过冷后进入第一压缩机21中。增焓组件可以看做为压缩机的另外一个连接口单独的系统,其制热水工作模式和除霜模式都不会对其有影响。
54.优选地,参考图1,第一回路2还包括储液罐29,储液罐29分别连通经济器27和第一管路,储液罐29可以储存液态的换热媒介,保持第一回路2中的换热媒介的循环流动量趋于稳定。
55.特别地,第一节流装置25和第二节流装置34为电子膨胀阀。电子膨胀阀是按照预设程序调节蒸发器供液量,因属于电子式调节模式,故称为电子膨胀阀。它适应了制冷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具有热力膨胀阀无法比拟的优良特性,为制冷系统的智能化控制提供了条件。
56.由于第二回路3不设置四通阀22,更优选地,第一压缩机21为变频压缩机,第二压缩机31为定频压缩机。当第一回路2需要切换四通阀22时,可以降低第一压缩机21的工作频率来保持第一回路2的运作,避免因为频繁启停压缩机而造成压缩机的损耗,同时也能够减少第一回路2中换热媒介的运行压力而便于切换四通阀22。而第二回路3不需要切换四通阀22,因此可以选择成本较低的定频压缩机。
57.对于第三换热器26或输出换热器33的可实现方式,具体地,第三换热器26为套管式换热器,或,输出换热器33为套管式换热器,或第三换热器26和输出换热器33均为套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是用两种尺寸不同的标准管连接而成同心圆套管,外面的叫壳程,内部的叫管程。两种不同介质可在壳程和管程内逆向流动(或同向)以达到换热的效果,具有结构简单、传热效能高且形态多变的优点。
58.另外,第二换热器24为翅片式换热器。翅片式换热器因采用机械绕片,散热翅片与散热管接触面大,传热性能良好、稳定,空气通过阻力小。当蒸气或热水流经钢管管内时,热量通过紧绕在钢管上翅片传给经过翅片间的空气,达到加热和冷却空气的作用,从而实现换热媒介与外部空气热交换的效果。
59.优选地,第三换热器26和输出换热器33的水路管路均连接外部系统水管。当系统处于制热水工作模式时,通过第三换热器26和输出换热器33的双重加热,使外部系统即用户出水端能实现更高的出水温度;除此以外,当系统处于除霜工作模式时,由于第二回路3不工作,输出换热器33也不运行,只有第三换热器26作为蒸发器进行换热,可以避免两个换热器都运行时对客户出水温度的骤降而影响客户使用感。
60.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6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
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62.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63.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技术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复叠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器(1)、第一回路(2)和第二回路(3),所述第一回路(2)和所述第二回路(3)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1)换热连接;所述第一回路(2)包括第一压缩机(21)、四通阀(22)、第二换热器(24)、第一节流装置(25)和第三换热器(26),所述第二换热器(24)用于驱使所述第一回路(2)中的换热媒介与空气换热,所述第三换热器(26)用于与外部系统换热,以补充所述外部系统的热量或冷量至所述第一回路(2)中,所述第一换热器(1)的第一管路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25)和所述第三换热器(26),以形成所述第一回路(2)中流动的换热媒介的换热回路;所述第二回路(3)包括第二压缩机(31)、输出换热器(33)和第二节流装置(34),所述输出换热器(33)用于输出热量,所述第一换热器(1)的第二管路连通所述输出换热器(33)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34),以形成所述第二回路(3)中流动的换热媒介的换热回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叠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路(2)还包括单向阀组件(4),所述单向阀组件(4)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1)、所述第二换热器(24)、所述第三换热器(26)和所述第一节流装置(25),所述单向阀组件(4)用于允许所述换热媒介从所述第二换热器(24)流向所述第一换热器(1)并允许所述换热媒介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25)流向所述第三换热器(26),还用于限制所述换热媒介从所述第二换热器(24)流向所述第一节流装置(2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叠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组件(4)包括四个单向阀本体(41),其中两个所述单向阀本体(41)的允许流向与另外两个所述单向阀本体(41)的允许流向相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叠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路(2)还包括增焓组件,所述增焓组件包括经济器(27)和增焓装置(28),所述增焓组件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1)和所述第一节流装置(2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叠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路(2)还包括储液罐(29),所述储液罐(29)分别连通所述经济器(27)和所述第一管路。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叠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为板式换热器。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叠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机(21)为变频压缩机,所述第二压缩机(31)为定频压缩机。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叠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器(26)和/或所述输出换热器(33)为套管式换热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叠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器(26)与所述输出换热器(33)用于连接至外部系统。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叠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24)为翅片式换热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复叠热泵系统,包括通过第一换热器换热连接的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第一回路包括第一压缩机、四通阀、第二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三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管路连通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三换热器,以形成第一回路中流动的换热媒介的换热回路;第二回路包括第二压缩机、输出换热器和第二节流装置,第一换热器的第二管路连通输出换热器和第二节流装置,以形成第二回路中流动的换热媒介的换热回路。通过设置第三换热器,使复叠热泵系统能够切换四通阀顺畅,避免除霜过程的水温骤降,使用户使用体验好。使用户使用体验好。使用户使用体验好。


技术研发人员:

刘学胡 陆林盛 曾波 雷朋飞 宗毅 吴东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24

技术公布日:

2022/9/22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07: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88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换热器   回路   所述   换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