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工程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著录项
  • CN201110342211.X
  • 20111103
  • CN102638506A
  • 20120815
  • 李宗诚
  • 李宗诚
  • H04L29/08
  • G06Q10/00 H04L29/08

  • 江苏省苏州市里河新村178幢301室
  • 中国,CN,江苏(32)
摘要
本项发明为申请人李宗诚于2011年9月通过电子系统正式向国家专利局提交的600项发明专利集(总名称为“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DCN/IIL(VCSE);李宗诚,2011]”中的第256项。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工程的ICT技术支持设计,是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和科学基础上,为了将“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多层级的价值链(GVC)为中心,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以及全息组织协同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而建立的新技术。
权利要求

1.独立权利要求——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工程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是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李宗诚,2011)、数学基础(李宗诚,2011)、科学基础(李宗诚,2011)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李宗诚,2011)和工程基础(李宗诚,2011)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和范式而提出来的一项新技术,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A、对于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全息对接均衡技术,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李宗诚,2011)、两极汇通逻辑(李宗诚,2011)、两极全息汇通逻辑(李宗诚,2011);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李宗诚,2011)、两极汇通数学(李宗诚,2011)、系统变迁分析数学(李宗诚,2011);全新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学(李宗诚,2011)、全息组织协同学(李宗诚,2011)、系统功效价值论(李宗诚,2011)、博弈组织协同学(李宗诚,2011)、对冲均衡经济学(李宗诚,2011)、全息汇通物理学(李宗诚,2011),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李宗诚,2011)和智能集成科学(李宗诚,2011);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

    B、对于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全息对接均衡技术,“天地”计算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全息协同组织结构,在这里,一方面,各种计算机及其基础设施、附属设备和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浏览器)以全息协同组织模式(包括ICC、ICK、ICH、IDC、IDK、IDH、IMC、IMK、IMH、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另一方面,各种用户及其功效链以全息协同组织模式(包括ICC、ICK、ICH、IDC、IDK、IDH、IMC、IMK、IMH、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这种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与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共同形成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所指称的“天地”计算体系CS / HSN ( GII );

C、对于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全息对接均衡技术,建立规划配置工程设计的技术体系和动力学基础,进而建立规划配置工程设计的技术原理;

D、对于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全息对接均衡技术,引入适当的、用于分别反映一般复杂适应系统基本动力、基本荷载、基本功效、基本消耗、内部合作和竞争及外部合作和竞争的各种基本协同变量,建立配置工程的合理化评价模型及技术方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项发明为申请人李宗诚于2011年9月通过电子系统正式向国家专利局提交的600项发明专利集(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 DCN / IIL ( VCSE ); ]”中的第 256 项。 

本项发明与发明专利集(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 DCN / IIL ( VCSE ); ]”中的第 241 项、第242项、第243项、第244项、第245项、第246项、第247项、第248项、第249项、第250项、第251项、第252项、第253项、第254项、第255项、第257项、第258项、第259项、第260项、一起,共同构成发明专利“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ICT 技术支持体系(ICT‑PAM / [ UEC ] )”。 

本申请人提出包括本项发明在内、由600项发明专利构成的“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 DCN / IIL ( VCSE ); ]”,其总体性目标在于,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G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相对封闭、相对静止的“资源池”——云计算网络注入灵魂、智能和生命,建造全球智能一体化协同网络计算机体系(CS / HSN ( GII )),将全球互联网打造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技术支持体系。在此基础上,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基于元系统(MS)科学全新理论的智能集成科学技术体系(IIS & IIT ;),将赋予生命活力的新型全球互联网与分散在世界各地各领域各部门的物流网、能源网、金融网和知识网融为一体,大力推行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建立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全球智能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从而建造智能集成网、生命互联网和生态运行网。通过实施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开发总体战略——本发明人李宗诚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 

本项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提供工程的ICT 网络对接技术。 

本说明书中所涉及的所有数学模型均为发明人李宗诚独立建立,具有原始创新性。 

本项发明属于互联网用户终端的规划配置、规划组织和规划管理领域 ( PA / UEC ),是面向互联网用户终端、进而面向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的资源配置、组织和管理技术基础,是将人们、机构和组织从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引向汇通万物的“天地”(全新的计算体系)的关键。

PA / UEC乃是一种互联网用户系统工程的解决方案,借助于全新的信息科技和网络科技,将互联网用户的服务战略及运营模式导入整个以信息系统为主干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体系之中,它不只是科技上的改变,而是牵涉到互联网用户组织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所有关于人员、资金、物流、制造及互联网用户组织之跨地域或跨国际之流程的全面整合与配置。    

PA / UEC是针对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质资源配置(物流)、人力资源配置(人流)、资金资源配置(财流)、信息资源配置(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互联网用户配置软件。通过面向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模块生成商的DIM分析和李宗诚提出面向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最终消费者、社会调节机构、国内外相关者的SHF分析,描述下一代纵向关联部门、横向关联部门和价值资源规划(VRP)软件。它将包含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用户 / 服务系统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应用开放系统制作。除了已有的标准功能,它还包括其它特性,如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品质、过程运作配置、以及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调整报告等。特别是,PA / UEC采用的基础技术将同时给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用户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独立性从而更加容易升级。PA / UEC的关键在于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所有用户能够裁剪其应用,因而具有天然的易用性。

PA / UEC可以是配置者解决互联网用户组织配置问题的一种工具。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部门不要将PA / UEC当成管理本身,在PA / UEC实施前一定要认真地分析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配置问题,寻解决途径,而不要过分地依赖PA / UEC来解决问题。正确地认识PA / UEC是什么与不是什么,就会在PA / UEC实施之前认真分析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在配置上存在的问题,了解PA / UEC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作用,充分细致地计划与落实利用PA / UEC解决这些问题的程序,为PA / UEC充分发挥效率提供基础。 

近几年来,ICT产业三大网络的融合及云计算网络技术一直在国际国内大力向前推进。网格试图实现互联网上资源的全面共享,包括信息资源、数据资源、计算资源和软件资源等。因此,可以把网格看作是一台高性能的网络计算机,它比普通网络机带宽更宽、计算速度更快、更加智能化、更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20]‑[24]。网格采用国际统一标准,这就意味着它可以为各种不同硬件类型、不同操作系统的对象提供统一的端口服务,使人们用网格就像用水、用电一样方便快捷。由世界网格论坛提出的开放式网格服务结构OGSA ( 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 ) 是最有影响力的网格体系结构,它将网格技术的应用从科学领域转入商业领域。 

但是,在目前,ICT产业三大网络的融合正陷入夭折的危险境地,云计算技术的创新性严重不足,云计算的应用遭遇种种限制,云计算体系的开发遭遇业内热、业外冷的尴尬局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金融创新及金融风险的日益增加,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互联网用户竞争的空间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也在不断向前推进。二十世纪90年代主要面向互联网用户内部资源全面配置的思想,随之逐步发展成为怎样有效利用和配置整体资源的配置思想。在此形势下,李宗诚首先提出了NA / UEC的概念报告。 

在建立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属性测度空间的汇通集合、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规则度量矩阵的汇通算子、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因子变权综合的汇通关系和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重性代数系统的汇通函数的基础上,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融为一体的全新网络体系——“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将云计算和网格计算囊括在内的全新计算体系——面向知识资源配置、实物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天地”计算模式;再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及互联网操作系统为关键而将各种认知操作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的全新操作体系——“全息协同操作系统”(OS / HSO)。 

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全球动态汇通网络及其天地计算和全息协同操作系统 ( 简称OS / HSO,Operating System of  Holo‑synergetic Oganization ),是一个完整的复杂体系。天地计算旨在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将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备智能集成系统,并借助信息网络内外部SaaS / HSO、PaaS / HSO、IaaS / HSO、MSP / HSO 等全新的商业模式,将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信息网络内外部终端用户手中。 

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概念可以看作是一种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汇集贯通起来的应用模式。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不仅面向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而且面向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它试图超越信息计算和信息网络计算,将信息计算和信息网络计算与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汇集贯通及运行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智能集成一体化。 

本发明人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IIL ( VCSE ),是指以多层级多模式的价值链系统(VCS,从产品价值链PVC、企业价值链EVC,到产业价值链IVC、区域价值链RVC,以至国民价值链NVC、全球价值链GVC)为核心,以电信网 ( MCN )、计算机网 ( WWW ) 和广播电视网 ( BTN ) 三大网络融合为主要技术支持,将物流网 ( MN )、能流网 ( EN )、信息网 ( IN )、金融网 ( FN ) 和知识网 ( KN ) 五大网络融为一体,提供全领域、全系统、全过程的综合集成业务服务的全球开放式网络体系。 

(1)对于互联网用户终端,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坚持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核心,以认知系统(R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与实践系统(P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规划配置工程设计的动力学基础。 

( 1. 1 ) 有待于大力开发建立的PA / UEC,是一个面向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运营 ( Planning Operation of User Efficiency Chain ) 的信息集成,而PA / IVC 是一个面向供需链规划运营(Planning Operation of  Supply Chain)的信息集成。在PA / IVC系统的制造、供销、金融项目功能及各种支持系统和技术之外,PA / UEC 将互联网用户功效链上纵向及横向关联的产品、项目和领域结合起来,具有如下一系列全新的技术: 

第241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机制设计基础

第242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单元设计基础

第243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动力基础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第244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优势比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第245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全息协同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第246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集成函数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第247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价值计量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第248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协同组织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第249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全息对接均衡技术基础

第250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全息对接均衡表列技术

第251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主体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第252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荷载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第253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方式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第254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系统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第255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第256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工程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第257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公正系统的ICT技术支持基础

第258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第259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操作系统技术基础

第260项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动态汇通技术基础

( 1. 2 ) 本发明人将互联网用户终端看作资源配置系统和过程,并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范式。

以层次结构图的最低层作为评价指标,我们可以根据环境因素与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建立判断矩阵,综合运用平方和法、Saaty的最大特征向量法、几何平均法、专家法等方法,确定出这一层对上一层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利用AHP法中的倒数法,可以将各个标志值进行一致规范化,即:通过利用公式    

                          

来解决指标之间的无量纲化问题,并且使得变化后的矩阵中各元素值在0与l之间,且其单调性不变。

( 1. 3 ) 总起来看,任一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面临如下基本的自然环境条件: 

    在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要受到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可承载力(包括瞬时可承载力和长期可承载力)的限制。

    这种基本约束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a.在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源的实际利用量y1 i 要受到自然界第i种资源的可供量y*1i 的限制,即 y1i ≤ y*1i 。

    b.在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源的实际转换量y2 i 要受到自然界第i种资源的可转换量y*2i 的限制,即 y2i ≤ y*2 i 。 

    c.在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源的实际替代量y3 i 要受到自然界第i种资源的可替代量y*3i 的限制,即 y3i ≤ y*3 i 。 

    d.在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料的实际再生量y4 i 要受到自然界第i种资源的可再生量y*4i 的限制,即 y4i ≤ y*4 i 。 

    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与周围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自然生态体系。对于这类体系,我们需要分五个作用域来考虑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生态平衡条件。 

    在自组织竞争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就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a1.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 的衰减率β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i ,即

                             β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32 )

  a2.自组织竞争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G1 对第i种自然资源的运用DG 1,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即

              | DG 1, i ( t ) – BNi ( t ) | ≤ ηi     β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33 )

    在集中组织竞争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b1.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 的衰减率β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i ,即

                               β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34 )

    b2.集中组织竞争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G2 对第i种自然资源的运用DG 2,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即

             | DG 2, i ( t ) – BNi ( t ) | ≤ ηi     β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35 )

    在基本协同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c1.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 的衰减率β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i ,即

                               β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36 )

c2.基本协同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G3 对第i种自然资源的运用DG 3,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即

    | DG  3, i ( t ) – BNi ( t ) | ≤ ηi     β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37 )

    在自组织合作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d1.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 的衰减率β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i ,即

                              β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38 )

d2.自组织合作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G4 对第i种自然资源的运用DG 4,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即

| DG 4, i ( t  ) – BNi ( t ) | ≤ ηi     β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39 )

    在集中组织合作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e1.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 的衰减率β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i ,即  

                              β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40 )

    e2.集中组织合作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G5 对第i种自然资源的运用DG 5,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自然界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Ni ( t ),即    

               | DG 5, i ( t ) – BNi ( t ) | ≤ ηi     β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41 )

( 1. 4 ) 总起来看,任一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面临如下基本的社会环境条件:

    在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要受到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可承载力(包括瞬时可承载力和长期可承载力)的限制。

  这种基本约束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a.在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源的实际利用量z1i 要受到社会中第i种资源的可供量z*1i 的限制,即 z1i ≤ z*1i 。

    b.在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源的实际转换量z2i 要受到社会对第i种资源的可供量z*2i 的限制,即 z2i ≤ z*2i 。 

    c.在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源的实际替代量z3i 要受到社会中第i种资源的可替代量z*3i 的限制,即 z3i ≤ z*3i 。 

    d.在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作用域,一切活动对第i种资源的实际再生量z4i 要受到社会中第i种资源的可再生量z*4i 的限制,即 z4i ≤ z*4i 。 

    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与周围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社会生态体系。对于这类体系,我们需要分五个作用域来考虑社会生态平衡条件。    

    在自组织竞争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社会生态平衡,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a1.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 的衰减率α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i ,即

                              α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42 )

a2.自组织竞争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G1 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DG 1,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即

               | DG 1, i ( t ) – BSi ( t ) | ≤ ηi     α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43 )

在集中组织竞争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社会生态平衡,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b1.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 的衰减率α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i ,即

                              α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44 )

  b2.集中组织竞争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G2 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DG 2,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即

| DG 2, i ( t  ) – BSi ( t ) | ≤ ηi     α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45 )

    在基本协同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社会实践平衡,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就要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c1.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为承载力BSi ( t ) 的衰减率α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i ,即

                              α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46 )

    c2.基本协同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G3 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DG 3,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即

                | DG 3, i ( t ) – BSi ( t ) | ≤ ηi     α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47 )

    在自组织合作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社会生态平衡,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d1.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 的衰减率α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i ,即

                              α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48 )

    d2.自组织合作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G4 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DG 4,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 ,即

                | DG 4, i ( t ) – BSi ( t ) | ≤ ηi     α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49 )

    在集中组织合作作用域,要在某种资源方面实现社会生态平衡,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就应受到如下主要条件约束:

    e1.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 的衰减率α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不大于任意小的数εi ,即

α 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50 )

    e2.集中组织合作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系统G5 对第i种资源的运用DG 5, i ( t ) 在所考虑的时间段 [ t 0 ,  t 1 ] 内必须接近于社会在第i种资源方面的承载力BSi ( t ),即

               | DG 5, i ( t ) – BSi ( t ) | ≤ ηi     αi ( t ) ≤ εi ,   t∈ [ t 0 ,  t 1 ]          (  2. 251 )

    (2)对于互联网用户终端,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坚持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核心,以认知系统(R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与实践系统(P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规划配置工程设计的技术原理。

( 2. 1 ) 整个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大系统及其与自然一社会工程的相互作用存在着广泛的反馈机制,如图1 所示。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组织根据一定的目标(或目标体系)作出决策,输入一定的人、物、信息,使人类在不同部门领域之间进行协调的活动(这里也存在反馈机制),结果输出新的人、物、信息。这一方面给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对自然工程会造成负面影响。这里分别有两项反馈信息,一是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主体或系统的社会基础(承载力)与运行基础的社会质量指标(期望值)比较,出人类活动带来的偏差逐步缩小或拉大时的信息反馈给决策机构,在此社会基础是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过程的反馈因子;另一方面,输出的人、物、信息给自然工程造成的不良影响,与自然质量指标(期望值)进行比较,此信息被反馈给决策部门,以影响下一个决策过程,这里工程状况就是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影响自然工程的反馈因子。其中社会基础指标(期望值)与工程状况指标(期望值)都是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组织根据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确定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组织根据这个目标运用反馈机制进行调节控制以保持人类活动不偏离预定目标,维持人类历史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对于全息协同型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我们需要进行构成分析和评价,进而进行层次分析和评价。 

作为一种复杂的体系,全息协同型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具有自己的一般自然工程及其自然生态平衡条件和一般社会工程及其社会生态平衡条件。全息协同型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的作用基础在于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和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全息协同型互联网用户终端配置系统既要受到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的制约又要受到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的制约。从再生产过程看,全息协同型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包括:协同生产子系统工程、协同消费子系统工程、协同交换子系统工程和协同分配子系统工程。 

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和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从总体上对互联网运行的功效构成约束条件。各项民主制度和各项集中原则从总体上对互联网运行的主体构成约束条件。对人类总体来说,互联网工程的基本设计要求是,促使互联网的运行既要趋于某一时段的社会互联网平衡,又要趋于某一时段的生态互联网平衡;既要不断维持长期的社会互联网平衡,又要不断维持长期的生态互联网平衡。互联网工程的设计中心是,为建立大协同的互联网主体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有效的政策工程和健全的社会保障。 

本发明人探讨互联网上基于产品功效结构(EVS [ PES ])的规划配置工程。互联网上基于产品功效结构的规划配置工程,应包括如下几个不同层次: 

企业互联网上基于产品功效结构(EVS [ PES ])的规划配置工程

产业互联网上基于产品功效结构(EVS [ PES ])的规划配置工程

国民互联网上基于产品功效结构(EVS [ PES ])的规划配置工程

互联网用户终端上基于产品功效结构(EVS [ PES ])的规划配置工程

本发明人探讨互联网上基于技术经济基础结构(RCS [ TKS / EBS ])的规划配置工程。互联网上基于技术经济基础结构的规划配置工程,应包括如下几个不同层次:

企业互联网上基于技术经济基础结构(RCS [ TKS / EBS ])的规划配置工程

产业互联网上基于技术经济基础结构(RCS [ TKS / EBS ])的规划配置工程

国民互联网上基于技术经济基础结构(RCS [ TKS / EBS ])的规划配置工程

互联网用户终端上基于技术经济基础结构(RCS [ TKS / EBS ])的规划配置工程

本发明人探讨互联网上基于内部外部协同关系(SOS [ ESS / ISS ])的规划配置工程。互联网上基于内部外部协同关系的规划配置工程,应包括如下几个不同层次:

企业互联网上基于内部外部协同关系(SOS [ ESS / ISS ])的规划配置工程

产业互联网上基于内部外部协同关系(SOS [ ESS / ISS ])的规划配置工程

国民互联网上基于内部外部协同关系(SOS [ ESS / ISS ])的规划配置工程

互联网用户终端上基于内部外部协同关系(SOS [ ESS / ISS ])的规划配置工程

一般协同型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包括如下九种类型的协同配置系统工程:

(A1)外部集中协同 / 内部集中协同类型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作为行政配置系统工程、预算配置系统工程、投机配置系统工程、衍生配置系统工程等的组合);

(A2)外部集中协同 / 内部分散协同类型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作为行政配置系统工程、预算配置系统工程、投机配置系统工程、衍生配置系统工程等的组合);

(A3)外部集中协同 / 内部集散协同类型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作为行政配置系统工程、预算配置系统工程、投机配置系统工程、衍生配置系统工程等的组合);

(A4)外部分散协同 / 内部集中协同类型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作为行政配置系统工程、预算配置系统工程、投机配置系统工程、衍生配置系统工程等的组合);

(A5)外部分散协同 / 内部分散协同类型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作为行政配置系统工程、预算配置系统工程、投机配置系统工程、衍生配置系统工程等的组合);

(A6)外部分散协同 / 内部集散协同类型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作为行政配置系统工程、预算配置系统工程、投机配置系统工程、衍生配置系统工程等的组合);

(A7)外部集散协同 / 内部集中协同类型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作为行政配置系统工程、预算配置系统工程、投机配置系统工程、衍生配置系统工程等的组合);

(A8)外部集散协同 / 内部分散协同类型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作为行政配置系统工程、预算配置系统工程、投机配置系统工程、衍生配置系统工程等的组合);

(A9)外部集散协同 / 内部集散协同类型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作为行政配置系统工程、预算配置系统工程、投机配置系统工程、衍生配置系统工程等的组合)。

    ( 2. 2 ) 现给出IU用户规划配置大系统按结构与功能进行层次分解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将此模型化为层次结构有向图 ( 1evel structured diagraphs ) 的一个层次集合 ( hierarchical set )[200][201]。 

对IU用户规划配置大系统GI 按结构与功能进行层次分解后,G I 在结构上可表示成为一个层次集合 

                       ( 2. 2 )

IU用户规划配置系统的功效一般包括IU用户规划配置主体的功效、IU用户规划配置对象的功效、IU用户规划配置技术的功效和IU用户规划配置环境的功效。IU用户规划配置系统功效 ( GFE ) 是IU用户规划配置主体功效 ( MFE )、IU用户规划配置对象功效 ( QFE )、IU用户规划配置技术功效 ( WFE ) 和IU用户规划配置环境功效 ( EFE ) 的集中表现,进一步说,IU用户规划配置系统功效是IU用户规划配置主体功效的全面而综合的表现。

IU用户规划配置主体的功效与社会的目标和要求以及自身或高层IU用户规划配置主体的目标和要求相关联;IU用户规划配置对象的功效和IU用户规划配置技术的功效都与IU用户规划配置主体的目标和要求相关联;IU用户规划配置环境的功效与IU用户规划配置系统的目标和要求相关联;IU用户规划配置系统的功效与社会的目标和要求以及自身或高层IU用户规划配置主体的目标和要求相关联。 

层次分析法 (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可用于GFD过程。基于IU用户规划配置功效的理念框架,运用AHP所得到的社会要求 (或主体自身的要求)、计划要求、子项任务特性、子项操作和变革要求对IU用户规划配置总体目标的综合排序权重较为精确,判断的一致性显著,而且可以用C.R.( Consistent Ratio ) 指标加以验证。基于这种想法,根据GFD过程的四个阶段,以社会和IU用户规划配置主体的总满意度为总目标,我们可以建立总满意度递阶层次结构。 

在IU用户规划配置过程中,任何信号和信息的传递总要产生滞后,并且实际问题相当一部分必须由非线性刻画,而由于干扰因素的存在,某些回路暂时中断或又接通时,致使滞后控制系统发生结构上的变化。另外,由于控制的规模,如多层、递阶、多回路、负反馈、多输入、多输出间的控制系统的响应,是一个多组多滞后控制大系统结构上的变化,并且由于建模的不确定性,因此研究多组多滞后区间时变非线性关联控制大系统的结构与关联鲁棒镇定问题,有重要意义[230] 。   

    考虑具有多组多滞后区间时变非线性关联的IU用户规划配置控制大系统,它由w个关联子系统表示:

 

       

                  ( 2. 87 )

                               ( 2. 87 b )

这里,

x∈R ni 为IU用户规划配置系统的状态,

U ∈R mi 为IU用户规划配置主体的控制输入,

Y∈R fi 为IU用户规划配置系统的输出,

F ∈R l i 为IU用户规划配置系统外的高层决策的干扰;

 是由基本IU用户规划配置关联矩阵产生的IU用户规划配置关联矩阵,记为,即或;

时变矩阵A(r) ( t ),A(s) ( t ),B (d) ( t ),C ( h) ( t ) 是适当维数的不确定的矩阵,并且变化范围满足:

       ,         

,                  ( 2. 88 )

             ;  ;  ;  

其中,都是确定性矩阵。且有

 

                                ( 2. 89 )

对多组多滞后非线性区间时变关联的IU用户规划配置控制大系统 ( 2. 87 ),如果不考虑其扰动结构关联项和滞后扰动关联项以及非线性项,则式 ( 2. 87 ) 化为无滞后无结构扰动参数的线性时变控制系统为

                                           ( 2. 90 )

    对滞后及关联矩阵∈,如果具有多滞后非线性区间时变关联的IU用户规划配置控制大系统 ( 2. 87 ) 的闭环系统的零解是渐近稳定的,则称具有多滞后非线性区间时变关联的IU用户规划配置控制大系统关联鲁棒镇定。

  ( 2. 3 ) 对于协同型及全息协同型互联网用户终端配置,综合工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分别构成两个基本的方面: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和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在这里,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是指自然界为互联网的运行和发展提供某种或各种资源和条件的能力,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是指社会为互联网的运行和发展提供某种或各种资源和条件的能力。对于互联网运行的总体性创新来说,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和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按照全息协同组织的总体合理性要求,我们不仅应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范围来考虑、评价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和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而且应进一步从全球范围来考虑、评价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和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全球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不是各国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的简单总和,全球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也不是各国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的简单总和。实际上,在各国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之间、各国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之间以及各国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与各国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协同关系。 

  按照全息协同组织的总体合理性要求,我们不仅应当考虑、评价以往的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和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而且应当考虑、评价当前时段的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和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还应当考虑、评价将来时段(或长时期)的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和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不论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还是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都不是剩余承载力、现时承载力和潜在承载力的简单总和。在剩余承载力、现时承载力和潜在承载力之间,存在着协同关系。 

  ( B1 ) 在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系统多种构成要素中,起支配系统作用的宏观变量可分为三种: 

    a. 物质流变量M SE ( t );b. 能量流变量E SE ( t );c. 协同变量K SEN ( t )。

    根据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概念,“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动态方程”如下: 

                 P SEN ( t ) = P SEN [ M SE  ( t ), E SE ( t ), K SEN ( t  ) ]   

                       = F SEN ( X SE 1 ( t ), X  SE 2 ( t ), …, X SE 6 (  t  ))                ( 2. 15. 8 )

  式中,P SEN ( t ) —— t 时期的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指数值;

         X SE 1( t ) —— t 时期的土地承载力要素指标;    

         X SE 2( t ) —— t 时期的能源承载力要素指标;

         X SE 3( t ) —— t 时期的水域承载力要素指标;

         X SE 4( t ) —— t 时期的森林承载力要素指标;

         X SE 5( t ) —— t 时期的矿藏承载力要素指标;

         X SE 6( t ) —— t 时期的大气承载力要素指标;

         F SEN (  X SE 1 ( t  ), X SE 2 ( t ), …, X SE 6  ( t )) —— 关于X SE i ( t ) 的非线性函数。    

     ( B2 ) 在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系统多种构成要素中,起支配系统作用的宏观变量可分为三种:

    a . “硬”变量H SE( t );b . “软”变量S SE ( t );c . “协同”变量K SES ( t )。

    根据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概念,“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动态方程”如下: 

                 P SES ( t ) = P SES [ H SE  ( t ), S SE ( t ), K SES ( t  ) ]   

                       = F SES ( Y SE 1 ( t ), Y  SE 2 ( t ), …, Y SE 6 (  t ))                 ( 2. 15. 9 )

式中,P SES ( t ) —— t 时期的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指数值;

      Y  SE 1( t ) —— t 时期的政治承载力要素指标;

      Y  SE 2( t ) —— t 时期的文化承载力要素指标;    

      Y  SE 3( t ) —— t 时期的科学承载力要素指标;

      Y  SE 4( t ) —— t 时期的教育承载力要素指标;

      Y  SE 5( t ) —— t 时期的防卫承载力要素指标;

      Y  SE 6( t ) —— t 时期的外交承载力要素指标;

      F  S ( Y SE 1 ( t ), Y SE 2  ( t ), …, Y SE 6 ( t )) —— 关于Y SE i ( t ) 的非线性函数。   

    ( B3 ) IU规划配置自然承载力与IU规划配置社会承载力相互联结、相互协同,组成“综合工程承载力”。综合工程承载力总体可看作是由大量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社会形态要素和自然形态要素构成的。对于综合工程承载力,适用动力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考查方法。    

    将式 ( 2. 15. 8 ) 和 ( 2. 15. 9 ) 结合起来,可给出“综合工程承载力动态方程”如下:

    P SE (  t ) = P SE [ M SE ( t ), E  SE ( t ), K SEN ( t ), H SE  ( t ), S SE ( t ), K SES ( t  ) ]   

            = F SE ( X SE 1 ( t ), X  SE 2 ( t ), …, X SE 6 (  t ); Y SE 1 ( t ), Y SE 2  ( t ), …, Y SE 6 ( t  ))       

( 2. 15. 10 )

式中,P SE( t ) —— t时期的综合工程承载力指数值;

      F  SE ( X SE 1 ( t ), X SE 2  ( t ), …, X SE 6 ( t ); Y SE 1  ( t ), Y SE 2 ( t ), …, Y SE 6  ( t )) —— 关于

X SE i ( t ) 和Y SE i ( t ) 的非线性函数。

(3)对于互联网用户终端,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坚持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核心,引入适当的、用于分别反映一般复杂适应系统基本动力、基本荷载、基本功效、基本消耗、内部合作和竞争及外部合作和竞争的各种基本协同变量,建立配置工程的合理化评价模型及技术方案。 

( 3. 1 ) 对于新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的设计,应当建立合理的标准或评价准则。这种合理性应当且只能从人类总体利益上确立。进而言之,作为新经济学的规范设计领域,大协同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及其与互联网用户终端配置系统的相互联结和相互作用,应当既与人类的个体利益相适应,又要与人类的体利益相适应,还要与人类的全体利益相适应;应当既要与人类的当前利益相适应,又要与人类的未来利益相适应,还要与人类的长久利益相适应。 

    影响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设计与评价的合理性的主要因素有:设计与评价目标A、设计与评价准则(指标、模型、结构)T、设计与评价体G、设计与评价模式M及设计与评价者的偏好η。若设计与评价系统的可靠度记为R ,则 

                     R = f ( A , T , G , M,  η)

    对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的设计与评价,不应只看作是专业人士的事,还应有各种利益集团的代表参与。在设计与评价过程中,设计与评价体将发挥多种功能,如设定设计与评价目标,建立设计与评价结构,建立设计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设计与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定性的)设计与评价指标等。

如果将待设计和评价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合理化指标组成参考数列,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合理化评价标准指标组成被比较数列,则可用灰关联度表示待设计和评价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与各级别的接近程度,运用扩展的最小二乘方准则构造目标函数并通过求条件极值建立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合理化灰评价模型。 

设有m项评价指标的n个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因素组成参考数列: 

                  x j = { x j ( i ) | i = 1, 2,…, m ;j = 1, 2,…, n }                   ( 2. 15. 1 )

c级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合理化评价标准组成被比较数列 

                  x h = { x h ( i ) | h = I,  II,…, c ;i = 1, 2,…, m  }                  ( 2. 15. 2 )

记x j 与x h 的第i个指标的绝对差

                        △h ( i ) = | x  j ( i ) − x h ( i )  |                           ( 2. 15. 3 )

则x j 与x h 第i个指标的接近程度用灰关联系数ζ( x j , x h  ) 表示为[43]

                              ( 2. 15. 4 )

式中为两级最小差;为两级最大差;ρ为有分辨系数,取值范围为0 < ρ< 1 ,一般取ρ= 0. 5 时即有较高的分辨率。

    设各种评价指标的权重为w i ( i = 1, 2,…, m ),则有灰关联度为 

                                              ( 2. 15. 5 )

将经典数学中的最小二乘方准则——距离平方和最小,扩展为权距离平方和最小准则,则以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合理化指标x j 与分级标准指标x h 间的差异度u h j为权的加权距离表示为

                                           ( 2. 15. 6 )

待设计和评价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应划分为使u h j 最小的级别。则有如下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工程合理化灰评价模型

               

                                             ( 2. 15. 7 )

( 3. 2 ) 未来情景设想:PA / UEC的优点及实施方面的问题

C1 未来情景设想:PA / UEC的优点

  a. 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相机抉择性 

  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平稳合作的规划和超越时空的网络,互联网用户组织在充满汇率变动风险的国际化运行过程中,如不能对各种汇率、各国客户订单、各种交易,包括收入核算表、支出核算表、总核算表等进行相机抉择性的运作,那么,即使到手的互联网用户利润,也会因汇率的波动或缓慢的项目而缩水。在PA / UEC状态下,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数据信息和资料是联动而且是随时更新的,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可以随时掌握即时的资讯。 

  b. 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多元集成性 

  在PA / UEC状态下,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各种信息的集成,将为决策科学化提供必要条件。PA / UEC把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各种信息集成起来,轻松地进行衔接,就使预算、规划更为精确,控制更为落实,也使得实际发生的数字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分析、配置控制更为容易与快速。 

  c. 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多维关联性 

在PA / UEC状态下,一方面,纵向的上游部门和中游部门及下游部门之间密切关联;另一方面,横向的系统部门和协作部门及配套部门之间密切关联。在这种纵向关联和横向关联中,核心产品及项目、主导业务及项目、附属业务及项目、配套产品及项目和衍生产品及项目结合起来,形成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而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模块生成商、最终消费者以及社会调节机构和国内外相关者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 

  d. 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全息协同性 

  在PA / UEC状态下,作为竞争配置机制的市场、作为合作配置机制的规划和作为协调配置机制的网络,相互联结、相互配合,共同决定互联网用户功效链的内部全息协同性和外部全息协同性。互联网用户功效链的内部全息协同性主要体现在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模块生成商之间的协同关系上,互联网用户功效链的外部全息协同性主要体现在最终消费者、社会调节机构、国内外相关者之间的协同关系上。

e. 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预期适应性 

  PA / UEC系统的纵向关联部门子系统、横向关联部门子系统和项目中心子系统,集金融项目核算、资源配置核算、成本收益核算于一体,又与其他子系统融合在一起,这种全息协同性的元系统整合,及其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信息供给,有利于对互联网用户项目做前瞻性分析与预测。 

C 2  未来情景设想:PA / UEC实施过程中的注意问题 

  a. 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需求分析,确定现实目标 

  国内互联网用户发展越来越快,配置模式逐渐跟不上市场的发展,所以急需用PA / UEC系统来提高配置,这种情况往往存在需求风险。互联网用户在准备应用PA / UEC系统之前,需要理性地进行需求分析:互联网用户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系统是否能够解决在财力上互联网用户能不能支持PA / UEC的实施基础配置工作有没有理顺人员的素质够不够高准备在上PA / UEC之前是否需要咨询公司协助如果能够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事,然后再正确地做事,风险将大大降低。 

  b. 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实施准备 

  互联网用户组织利用PA / UEC提高互联网用户竞争力、合作力和协调力,但是,驶上PA / UEC高速公路,考取配置规范的“驾照”是最基本的保证。如果互联网用户本身基础配置不规范,就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否则实施周期过长,互联网用户和供应商信心将受到严重打击,项目搁浅的风险就会加大;别指望PA / UEC改变互联网用户的配置模式和运载流程,它只是配置工具和先进思想,能不能驾驭它,要看互联网用户组织和供应商的能力。 

  c. 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全息协同工程 

  有待于开发建立的PA / UEC,是元系统性的全息协同工程。只有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才能使PA / UEC的实施获得成功。实质上,PA / UEC的实施,是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模块生成商、最终消费者、社会调节机构和国内外相关者之间进行博弈的过程,是合作博弈占据优势条件下的一种广义均衡。团队对PA / UEC实施在初期学习热情高,但持续信心是成功实施PA / UEC的必要条件之一。 

  d. 建立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项目配置体系。 

  有待于开发建立的PA / UEC项目,是一个具有系统复杂性、全息协同性、实施难度相当大、应用周期相当长等特点的互联网用户配置系统工程,因此,互联网用户组织在PA / UEC应用过程中,必须从系统工程和科学配置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工程项目配置体系和运作机制,确保PA / UEC项目的成功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制订明确、量化的PA / UEC应用目标,进行PA / UEC等现代配置知识的培训教育,引入互联网用户信息化咨询,进行PA / UEC项目需求分析,开展互联网用户配置创新,实行运载流程重组,实行PA / UEC项目监理制和实行PA / UEC项目评价制等,要把实施PA / UEC看成是互联网用户组织本身的重要改革与创新。 

  e. 加强培训,提高认识 

  培训是成功实施PA / UEC系统的重要因素。PA / UEC项目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思想、提高认识。思想不统一绝不能进入实施阶段。为了增加人们对PA / UEC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规范配置人员的行为方式,要通过培训使各级配置人员不仅明确什么是PA / UEC,它的实施将给互联网用户带来哪些变化,并明确实施PA / UEC后各个岗位的人员如何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培训最好采用授课和现场培训的方式进行,对PA / UEC理论、PA / UEC软件系统功能、使用操作、数据采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 

  f. 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咨询商、供应商即时服务 

  PA / UEC不是简简单单一个配置工具,而是代表着先进的运载流程和配置思想。其实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是IT技术创新和配置创新的有机融合。这需要PA / UEC供应商和互联网用户长期共同努力,甚至需要第三方专业咨询服务商的参与才能够真正完全实现PA / UEC应用,达到预期目标。 

  g. 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数据基础信息的完善 

  信息是正常运行的保证,数据必须准确。很多互联网用户在基础数据的准备上很难投入足够的精力,结果是“输入了一堆垃圾,最后输出的还是垃圾”。为了系统高效运行,数据必须做到完整、准确。为了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互联网用户对相应的数据应进行合理编码,这样有利于系统的信息跟踪与查询。PA / UEC基本的运行平台就是建立在数据的基础工作上,为PA / UEC导入后的正常运作奠定了基础。 

C 3 未来情景设想:成功实施PA / UEC的模式 

PA / UEC系统实施成功有二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合适的软件,另一个是有效的实施方法。其中有效的实施方法大致上可归纳为十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高级配置层的支持和承诺;

二是有一支既懂配置又精通软件的实施和咨询队伍;

三是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配置信息系统项目范围的重申和监督;

四是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配置信息系统项目小组的组成;

五是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配置信息系统项目工作的深入程度;

六是详细可行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项目规划;

七是详细可行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项目持续性规划;

八是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项目必须有适当的资源;

九是“经验总结”,所有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部门的质量配置评估;

十是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项目从建模、测试、试运行到正式投入运行的转换配置。 

  互联网用户组织选择软件,不必追究其是否为真正的PA / UEC软件,选择软件功能也不能按互联网用户的大小来区分,而要根据互联网用户的产品特点、系统组织方式、运行配置特点的不同来选择适用的软件。 

  运载流程重组是对互联网用户组织现有的流程运行方式的再思考和再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必须以互联网用户组织的目标为导向调整组织结构、必须让执行者有决策的权力、必须取得决策者的参与和支持、必须选择适当的流程进行重组、必须建立通畅的交流渠道、组织结构必须以目标和产出为中心而不是以任务为中心。 

  一个完整的PA / UEC系统必定是一个十分庞杂的系统,它既有配置互联网用户内部的核心软件PA / UEC / DIM(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模块生成商之间的关系配置RD / DIM),还有扩充至互联网用户外部的软件PA / UEC / SHF(最终消费者、社会调节机构、国内外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配置RD / SHF);既有配置以物流 / 资金流为对象的主供需链,又有配置支持性供需链——人力资源、设备资源、融资等配置,以及对决策性供需链的支持。任何一个互联网用户组织都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实现这一庞大的系统。每个互联网用户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实施目标和步骤。 

  有待于开发建立的PA / UEC,不仅是一种软件,更是一个互联网用户解决方案。因此,即使是同一套软件,不同的互联网用户其实施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实施哪些模块?如何进行分级培训?PA / UEC配置到哪一级?配置细到什么程度?与手工配置并轨时间多长?什么时间甩掉手工配置?如何强化PA / UEC规划的实施?这些都要根据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和配置基础来确定,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实施规划,确保PA / UEC的成功实施。 

  互联网用户实施PA / UEC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利益相关者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确保系统的不断深入。可以通过给互联网用户利益相关者定规章制度,把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效益与工作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可得到提高,熟悉流程的自觉性也可得到增强。 

C 4  未来情景设想:决定PA / UEC实施成败的影响因素 

  a. 利益相关者对PA / UEC实施效果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是PA / UEC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高层决策者、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模块生成商、PA / UEC实施及使用人员、咨询顾问等。 

  b. 组织因素对PA / UEC实施效果的影响。 

  在对PA / UEC实施成败的因素进行分析时,我们应当从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组织因素着手。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组织结构、组织规模、组织环境、组织运载流程等一些组织因素都或多或少地会对PA / UEC的实施效果和实施程度产生影响。不同的互联网用户组织规模对于PA / UEC实施的动机、执行战略、采纳PA / UEC的类型、对基本系统的修改程度、实施绩效等会有较大的差异。 

  将来需要进行实证分析的是,组织结构、组织对PA / UEC的适应性、组织规模等对PA / UEC实施结果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不过,即使公司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很好的控制,也许还会有其它一些因素,如历史、文化和战略,使得互联网用户组织无法较大地提高PA / UEC实施的成功率。 

  c. 文化对PA / UEC实施效果的影响。 

  当PA / UEC系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开发时,互联网用户组织会体现不同的社会范畴,而这种社会范畴由于技术稳定性而难以改变,这就导致了PA / UEC实施上的一些不适应问题。这就是国别文化对PA / UEC的影响原因。 

  将来需要人们等用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说明国际互联网用户组织在PA / UEC实施中受到国家差异的影响,并且研究这些差异内容及影响方式。需要考虑的是,文化 / 语言、配置方式、政府、公司政策、监管、法律要求、内部技术人员储备资源、利益相关者技能、地理、时区等六大差异都是影响跨国成功实施PA / UEC的因素。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析PA / UEC软件的国家来源、咨询公司的质量、高层配置的支持、使用者等对PA / UEC实施效果的影响。实施PA / UEC不仅仅是开发一个新的软件,而是一种文化上的全面变革与创新。 

从以上对文化因素的研究来看,我们不能仅仅从国别文化切入,把软件开发互联网用户所在国家与软件实施互联网用户所在国家的文化差别进行对比,而忽略了互联网用户文化。实际上,互联网用户文化也是影响PA / UEC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因为在不同的互联网用户文化中对PA / UEC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 

  

4、附图说明    

图1说明:

整个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大系统及其与自然一社会工程的相互作用存在着广泛的反馈机制,如图1 所示。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组织根据一定的目标(或目标体系)作出决策,输入一定的人、物、信息,使人类在不同部门领域之间进行协调的活动(这里也存在反馈机制),结果输出新的人、物、信息。这一方面给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对自然工程会造成负面影响。这里分别有两项反馈信息,一是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主体或系统的社会基础(承载力)与运行基础的社会质量指标(期望值)比较,出人类活动带来的偏差逐步缩小或拉大时的信息反馈给决策机构,在此社会基础是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过程的反馈因子;另一方面,输出的人、物、信息给自然工程造成的不良影响,与自然质量指标(期望值)进行比较,此信息被反馈给决策部门,以影响下一个决策过程,这里工程状况就是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影响自然工程的反馈因子。

图2说明: 

对于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主体能力综合评价而言,因评价因素(指标)甚多,需建立多级模糊层次价模型,如图2所示。

设某个互联网用户终端配置组织内有N个人受评,选定m个基准人(理想化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主体),其中N >> m 。该系统组织含K个基层子系统,各子系统的受评人数分别为n 1 n 2 , …, ni, …, n,则有。若记;则组织系统受评人是P 1 P 2 ,…, PN,…, PN1 + 1,…, PN,…, PN2 + 1,…, PN i,…, PN i + 1,…, PN k 1PN k 1 + 1, …, PN k。 

图3说明: 

基于本发明人建立的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和博弈组织协同学原理,我们可以分别从实体与价值两方面对面向互联网用户终端配置的协同型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主体进行综合评价。

这种综合评价系统如图3 。在实体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量度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主体能力强化程度来分析互联网用户终端配置组织的性。不过,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主体的能力包含许多模糊的定性因素,如自主性、决策能力、风险承受力、协调性、责任感、自组织水平、工作效率等等。要科学、合理地评定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主体能力状况,就需要对这些定性因素予以定量判定。 

图4说明: 

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主体能力考核指标较多,指标间可划分为不同层次,其递阶层次结构如图4 。由图可见,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主体能力评价问题,涉及到决策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协调能力、资产关切度等多个因素。一个被评对象(互联网用户终端配置组织或个人)相对于这些指标的评价(优、良、中、差、劣)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运用模糊集合论来研究。

  

5、具体实施方式(600项发明专利共同实施计划简介)   

有待于开发建立的PA / UEC系统,无疑是一个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巨大系统工程。对于PA / UEC,当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全新的经济科学技术体系和全新的管理科学技术体系,需要开发并建立互联网用户终端智能集成一体化操作系统及动态汇通网络。PA / UEC是一种先进的经济科学技术体系、一种先进的管理科学技术体系以及一种先进的系统工程理论和实践,它涉及面广,投人大,实施周期长,难度大,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保证项目实施的成功。  

( 5. 1 ) 未来情景设想: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的实施 

C 1 方案设计 

被确定的软件公司应当派出最强的配置和技术专家,深入互联网用户组织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各项目环节,依据前期的需求分析,研究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各部门及相关部门运载流程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实施方案,根据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实施逻辑确定分步实施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技术标准和数据编码规范,分步实施,重点突破,逐步展开,并与互联网用户相关经理人充分沟通,取得一致意见后双方签字确认,以此作为项目实施和验收的依据。 

C 2 组织机构建立 

成立以规则设计商的决策者为组长、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各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总体策划;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资源调配、部门协调和决策;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项目效果评估和项目配置考核;建立以信息化主管部门领导为主任的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推进办公室,由计算机专业人员、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各部门流程骨干和软件公司项目经理及实施工程师组成的小组,负责项目的整体推进;负责制定整体方案,并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负责人、完成时间;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进度安排;负责组织基础数据的整理和录入,同时组织项目的配置咨询、运载流程定义、系统测试、最终用户培训、系统验收,并按阶段向项目领导小组提交进度报告。对于重大问题提交决策建议以及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建议解决方案,使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项目的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C 3 加强项目组织配置 

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纳入互联网用户组织级配置创新项目进行配置,确定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阶段目标、实施规划、奖惩措施,制定有效的考核标准。 

以互联网用户组织为主体确定流程规范,制定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操作规程,并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反复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操作资格考试,以此作为上岗依据。 

实行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周工作例会和月度工作简报发布制度。在例会上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各小组通报实施情况、提出问题,由领导小组现场解决,并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将一个月的制度实施情况以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简报的形式在公司内部网络上发布,并配有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内容,以鞭策后进。 

C 4 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项目实施规划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重点突破的原则,分阶段确定目标,按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目标制定规划。从易到难,从低到高的应用,注重实效。始终坚持按策划组织、培训、数据准备、测试、完善、模拟运行、正式上线的步骤进行。 

互联网用户组织确定先实施流程比较规范、难度较小的进、销、存和金融项目系统,待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系统稳定后实施生产模块及与之有关的设备、计量、质量等模块,最后再实施人事、决策等模块。 

根据互联网用户组织实际,确定整个项目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主要实施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系统控制、销售配置、应收配置、物流安排、应付配置、库存配置、存货核算、产品数据配置(含互联网用户结构配置、工艺配置)、费用预算配置(含费用配置)、金融项目核算、PDM数据整理及需求分析、硬件网络环境搭建、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周期为12个月左右。主要完成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规范、透明基础配置。

第二个阶段,是集成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生产主规划、物料需求规划、能力平衡、车间项目配置、质量配置、设备计量配置、人力资源配置、解决分析、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周期为16个月左右。主要实现以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市场为需求、以纵向及横向带动的主规划为核心、以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投入产出为主要内容的全息协同性组织模式,有效地控制在制品,最大限度地压缩存货,提高交货期,快速地满足市场需要。 

C 5 规划配置的总体目标 

a.以实施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项目为契机,促进互联网用户由传统的封闭、低效率、粗放式配置模式向透明、协同、规范、精益的配置模式的转变,支撑互联网用户战略目标的实现。 

b.加强互联网用户基础配置。建立规范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数据标准及编码体系,促进互联网用户基础整顿;加强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产品设计、工艺文件标准化配置;细化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原材料消耗、工时、资金占用、设备台时定额配置;规范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互联网用户生产期标准;加强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客户资源信息配置;细化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成本费用及价格配置;加强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运载流程及角规范配置。 

c.改进配置、决策方法。实现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信息资源规划、各子系统的数据集成和数据库全局共享;建立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互联网用户基础信息结构,包括集成的信息网络和全面统一的数据交互格式;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齐套库存配置及分析;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过程消耗成本核算;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赊销风险控制及客户资源配置;纵向及横向带动的主系统运行规划、物料需求规划、订单配置的集成应用;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分产品的实时成本核算;快速报价;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利润预算及盈亏平衡分析;在线多维数据分析,支持决策应用。 

  d.以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为规范,系统提升互联网用户配置,支撑互联网用户进行系统进化,形成透明、开放、协同、规范、精益的互联网用户文化。 

C 6 规划配置的实施内容 

a.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流安排。依托全新的信息系统支持,及时传递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系统的需求,并通过与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系统的信息集成,迅速对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保证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物料的齐套性。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系统根据系统运行规划,提出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的需求规划;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系统可以根据物料规划查询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齐套情况,提出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安排规划;依托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系统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信息集成,建立完善的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供应商配置体系;将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供应商的交货期、物品质量等信息作为供应商评价的依据;把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供应商评价结果同物流安排份额分配、付款政策结合起来;建立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安排周期、经济批量、安全库存等基础配置的信息库,为及时保障材料供应提供依据。 

b.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销售、库存和生产系统。系统运行规划是指导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为了保障系统运行规划的实施,同时会产生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料物流安排规划、外协件规划、车间项目规划、设备使用规划、工装模具规划等一系列配套的规划。系统运行规划与这些规划是纲和目的关系,纲举才能目张。 

c.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成本配置。对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生产成本进行规划、核算、控制和配置,建立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部门成本预算方法,并与事中成本分析相对比,使预算逐步部门学、准确,为互联网用户组织决策提供有用的资料。 

d.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付配置。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付款子系统主要配置互联网用户在运行过程中与供应商发生的各种往来款项,有效地帮助互联网用户配置者掌握资金的流向,通过监控付款情况来控制互联网用户资金的流出,形成流动资金的良好循环。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付款子系统基于物流安排活动的发生填写发票、税金和物流安排费用,也可以直接调用物流安排子系统生成的订单。发票金额与入库物料的分摊,可以确定入库物料付款情况。发票过账后生成应付款台账,付款单与应付款台账进行结算,确定已付款金额和未付款金额,同时可处理预付款。为了实时掌握互联网用户组织未来的资金流出情况,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系统还提供丰富的查询统计功能,并与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流安排子系统、账务子系统集成使用。 

e.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收配置。互联网用户组织通过对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系统的应用,实现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金融项目部门与销售部门间数据的共享,在网络上完成数据信息的交流;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金融项目部的收入核算表款将以销售部门的销售发票为依据进行登记;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收入核算表款按往来户进行归集。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收款、销售发票有据可依,明确流程来源。回款结算时可以指定到每一笔应收款,使收入核算表龄、预收账龄反映及时、准确,不但可以进行收入核算表龄、预收账龄分析,还可以进行回款账龄分析。 

( 5. 2 ) 未来情景总结 

第一,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系统的实施不但是配置方法的全新拓展与创新,更是一个全体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组织创新、意识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一个全息协同性的巨大系统工程。在推广应用全新的经济科学技术和全新的管理科学技术下,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用户终端智能集成一体化操作系统及动态汇通网络基础上,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技术PA / UEC以元系统科学的全息协同管理思想为指导,与互联网用户功效链市场配置技术 MA / UEC和互联网用户功效链网络配置技术 NA / UEC一起,形成相互弥补、相互替代的关系。因此,在实施上要尽力而为,与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需求和配置水平直接相关,不是所有互联网用户都适合。

第二,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系统的实施是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一体化工程,必须要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决策者共同参与,才能持续推动下去;要严格遵循“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重点突破”的原则,做好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规划,有层次、有步骤、有目标、按阶段循序推进,不能急于求成;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明确具体目标,责任到人,确保项目成功。 

第三,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项目技术上的风险小,主要的风险集中在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配置层面。所有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软件都是基于角的定义和流程的规范。因此,不仅是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技术变革,而且是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配置创新、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系统涉及面广,不仅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还涉及到互联网用户的组织机构、配置体制、工作方法和配置基础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化建设就是对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的人、财、物力资源及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产、供、销环节在信息处理、工作方式、配置机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习惯等方面进行的一次大的创新和变革。 

第四,互联网用户功效链规划配置系统实施,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数据是关键。三分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软件,七分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数据,要做到“三个到位”: 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数据到位,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培训到位,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考核到位;“一个确保”:确保互联网用户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新旧系统平稳衔接。 

( 5. 3 ) 600项发明专利共同实施计划简介 

经过三十年的自由探索,独立发明人李宗诚教授于2011年9月通过电子申请系统正式向国家专利局提交600项发明专利申请,并提交600份总计约3600万字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附图等材料。

经过三十年的自由探索,独立发明人李宗诚教授在通过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已发表80多篇论文(不包括合作完成的成果)的基础上,最近已独立写作完成八部与本次申报的600项技术发明有密切关系的学术巨著(共计3000万字),打算在2011年9月之后陆续处理正式出版事宜。 

本次申报的600项技术发明专利,是发明人李宗诚经过三十年独立自由探索而建立的一个自成体系的全新技术集,其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DCN / HII ( GVC ); ]。 

基于一系列学术研究新成果和600项最新技术发明,发明人李宗诚建立了一系列用于统一描述、分析、解释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体系(可称之为“天地”计算体系)及全球价值链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的资源配置动力学RDD模型、网络配置动力学NDD模型、智能集成协同学IIS模型以及全息组织协同学HOS模型和博弈组织协同学GOS模型。 

继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化技术之后,基于600项最新技术发明的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给人类带来智能一体化技术(IIT)和全息协同组织技术(HST)。 

基于一系列学术研究新成果和600项最新技术发明,发明人李宗诚提出一项可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的战略——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开发总体战略。 

作为600项发明专利的申请人,发明人李宗诚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可形象化地简称为“天地计算”(Heaven‑Earth Computing)。通过提供信息资源而获取实物资源、知识资源和金融资源的网络,可称为“天地”。在此,“天”代表信息网络,代表虚拟化,代表数字虚拟世界;“地”代表物流、知识、金融三大网络,代表实体化,代表真实世界。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融为一体的全新网络体系,可称为汇通网。 

“天地”不仅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而且是各种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实体运行资源;它不仅是一些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的大型服务器集,而且是各种包括供应系统、生产系统、服务系统、营销系统等的产业价值链和产业集。它是物流网、知识网和金融网联结汇通起来的全新体系。 

天地计算不仅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信息网络内部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而且将所有的实体运行资源集中起来,并由信息网络外部软件实现自动管理,较少或无需人为参与。这使得应用提供者无需为繁琐的细节而烦恼,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有利于创新和降低成本。用形象化的比方说法,这不仅好比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而且好比从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转向全区域动力供应、调度、控制和使用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全息协同组织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进行传输的。    

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的总体战略目标可归结为如下内容:

层级I 、在技术开发的基础方面(ICT产业链的前端),从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转向以互联网用户终端功效链(EC / IU)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相对封闭、相对静止的“资源池”——云计算网络注入灵魂、智能和生命,建造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CS / HSN ( GII )),将全球互联网打造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的技术支持体系。

层级II 、在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ICT产业链的末端),从以互联网用户终端功效链(EC / IU)为中心转向以多层级多模式的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基于元系统(MS)科学全新理论的智能集成科学技术体系(IIS & IIT;),将赋予生命活力的新型全球互联网与分散在世界各地各领域各部门的物流网、能源网、金融网和知识网融为一体(DCN),大力推行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建立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的全球智能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从而建造智能集成网、生命互联网和生态运行网。 

通过实施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开发总体战略——本发明人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 

作为600项发明专利的申请人,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可形象化地简称为“天地计算”(Heaven‑Earth Computing)。通过提供信息资源而获取实物资源、知识资源和金融资源的网络,可称为“天地”。在此,“天”代表信息网络,代表虚拟化,代表数字虚拟世界;“地”代表物流、知识、金融三大网络,代表实体化,代表真实世界。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融为一体的全新网络体系,可称为汇通网。 

“天地”不仅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而且是各种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实体运行资源;它不仅是一些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的大型服务器集,而且是各种包括供应系统、生产系统、服务系统、营销系统等的产业价值链和产业集。它是通过信息网络(互联网)将物流网、知识网和金融网联结汇通起来的全新科学体系、技术体系和工程体系。 

天地计算不仅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信息网络内部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而且将所有的实体运行资源集中起来,并由信息网络外部软件实现自动管理,较少或无需人为参与。这使得应用提供者无需为繁琐的细节而烦恼,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有利于创新和降低成本。用形象化的比方说法,这不仅好比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而且好比从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转向全区域动力供应、调度、控制和使用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全息协同组织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进行传输的。    

狭义天地计算是指信息网络内外部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是以多层级多领域多模式的价值链为中心,以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CS / HSN ( GII ))为主要技术支持,以基于需求的易扩展方式,通过融为一体的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获得所需的资源。“天地”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时付费。这种特性就如同我们使用水电一样使用信息网络内外部基础设施。

广义天地计算是指信息网络内外部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是以多层级多领域多模式的价值链为中心,以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CS / HSN ( GII ))为主要技术支持,以基于需求的易扩展方式,通过融为一体的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信息网络内外部的技术和软件、汇通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等独特功效;“天地计算”图书版本也很多,都从理论和实践上介绍了天地计算的特性与功用。 

天地计算(Heaven‑Earth Computing)必定是全息协同式的(HSO,李宗诚)。它既不是集中式的,也不是分布式的。它不仅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而且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而将物流网、知识网和金融网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智能集成一体化的结果。 

进而言之,天地计算是信息网络内外部各种计算技术的全面改进和发展,或者说是统计技术体系、会计技术体系、计量技术体系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支持下在实体活动领域的全面实现。天地计算一方面是虚拟化 ( Virtualization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效用计算 ( Utility Computing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实体化 ( Substantiation ) 、计量科学技术、会计原理及技术、核算体系、资源配置动力分析、资源配置效应分析、博弈组织协同学分析、IaaS / HSO(信息网络内外部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 / HSO(信息网络内外部平台即服务)、SaaS / HSO(信息网络内外部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 

天地计算旨在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将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备智能集成系统,并借助信息网络内外部SaaS / HSO、PaaS / HSO、IaaS / HSO、MSP / HSO 等全新的商业模式,将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信息网络内外部终端用户手中。 

天地计算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提高“天地”的处理能力,进而减少信息网络内外部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信息网络内外部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天地”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    

在应用天地计算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提供另外一种天地存储来作为其辅助,比如,将中国的Win Stor云端存储改造成为天地存储,其以信息网络内外部用户为基础,以信息网络内外部存储工具为导向,提供强大的数据安全功能,使天地计算进入市场。所谓天地存储,就是以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为基础,跨域 / 路由来实现数据无所不在,无需下载、无需安装即可直接运行,实现天地计算架构。   

在信息服务业里面,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信息网络服务,包括电信的基础服务、增值服务、网络电视的服务。第二块是信息技术的服务,包括软件的服务、外包的服务。还有一个是信息内容的服务。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整个信息服务的大的门类和产业的状态。但我们不宜看到,门类之间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变迁,出现了融合的特征,出现了新的产业特征和特点,这是信息服务业大环境里发生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很典型的是IMS服务。还有一个新的特征是Sashup技术,可以把两个网的能力和用户的数据很好地聚合起来。

总的来说,天地计算可以看作是计算机计算及信息网络计算与实体运行系统的计量、会计及核算相结合的完备业务流程技术。通过天地计算,我们有可能将分散在各地的高性能计算机用高速网络连接起来,进而用信息网络内外部专门设计的各种中间件软件,将分散在各地的实体活动领域的计量、会计和核算体系有机地粘合在一起,以包括Web界面在内的各种人机界面接受信息网络内外部各种用户提出的计算请求,并将之分配到合适的结点上运行。天地计算技术体系能大大提高信息网络内外部资源的服务质量和利用率,同时避免信息网络内外部跨结点划分应用程序所带来的低效性和复杂性,能够在目前条件下达到信息网络内外部实用化要求。

智能集成协同总体设计的目标,在于根据智能集成组织一自组织大协同总体的性能要求,以及智能集成主体实施协同总体的具体社会经济一自然生态环境,合理设置总体中人员位置并初步确定主体任务要求,保证从总体上构建一个综合效益优化的智能集成大协同系统框架,并为主体一作用对象关系的详细设计打下基础。 

   “智能集成主体一广义技术一作用对象”功能分配,是整个智能集成协同总体设计的基础。智能集成主体‑广义技术‑作用对象的功能分配通过功能这一纽带使智能集成主体、广义技术和作用对象三方面结合起来,并形成了智能集成协同总体中的要素(分系统)功能分配关系,确定了智能集成主体一广义技术界面、广义技术一作用对象界面的具体位置。一个具体智能集成协同总体的主体一广义技术一作用对象功能界面形式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智能集成协同总体的功能特征;二是该总体所处的自然生态一社会生态环境。在众多可能的智能集成功能界面形式中,总有一种或几种更适合于某一具体智能集成协同总体的实际情况,能够保证系统满足性能要求、满足实施环境的要求。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2:23: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844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