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

著录项
  • CN201710571514.6
  • 20170713
  • CN107119519A
  • 20170901
  • 樊素芳
  • 樊素芳
  • E01C1/04
  • E01C1/04

  •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区少先路27号街坊育华小区3栋22号
  • 中国,CN,内蒙(1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属于互通式城市道路桥函技术领域,本文以正东西走向道路与正南北方向道路交叉路口为例解决城市干道人车混行通行效率低的问题。南北向车道直行兼调头道路位于地下二层隧道。东西方向车道直行兼调头道路位于地下一层通路,同时四条右转弯车道也位于地下一层通路。东南西北四条非机动车道进入半层高的立交桥地面层天井广场45,并通过天井广场45进行分流分别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驶离。四个方向的左转弯车道通过高架桥实现。本发明的高架桥和地面非机动车道位置固定,其它层可以任意在高架桥下移动上下的位置。本发明可应用于城市干道或交通效率要求高的道路路口。
权利要求

1.本发明涉及公路立交桥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互通式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 桥,特别是涉及一种互通式城市主干道或交通压力大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共用的互通式立 交桥,其特征包括三层半结构,是一种双向10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的交叉路口立交桥,本 发明以正东西走向道路与正南北方向道路交叉路口为例进行说明,其特征包括:南北向双 向四车道直行兼调头道路位于地下二层通路;东西方向双向四车道直行兼调头道路位于地 下一层通路,同时可实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向右转弯进入北南东西的四条右转弯车道也位 于地下一层通路;东南西北四条非机动车道进入半层高的立交桥天井广场,并通过天井广 场进行分流分别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驶离;北向东左转弯车道、西向北左转弯车道、南向西 左转弯车道、东向南左转弯车道通过高架桥实现;下面分别通过实施个例进一步的对立交 桥的地下二层通路隧道、地下一层通路隧道、地面通路层、高架桥进行详细阐述;

南北方向直行兼调头道路的立交桥地下二层包括:进入立交桥方向的车道北向南直行 道(2)、北向南直行道(3)可直接通过立交桥地下二层隧道通路进入驶离立交桥方向的北向 南直行道(32)、北向南直行道(33)驶离立交桥;进入立交桥方向的南向北直行道(12)、南向 北直行道(13)可直接通过立交桥地下二层隧道通路进入南向北直行道(22)和南向北直行 道(23)驶离立交桥;北向南直行道(2)在进入立交桥中心时可沿着立交桥地下二层中心广 场实现向北调头行驶进入南向北直行道(22)驶离立交桥;南向北直行道(12)在进入立交桥 中心时可沿着立交桥地下二层中心广场实现向南掉头进入北向南直行道(32)驶离立交桥, 这样就实现了最小的路程内调头离开立交桥,满足了城市道路通行随意改变方向的要求; 东西方向双向四车道直行兼调头道路位于地下一层通路:进入立交桥方向的西向东直行 道:(7)、西向东直行道(8)可直接通过立交桥地下一层隧道通路进入驶离立交桥方向的西 向东直行道(37)、西向东直行道(38)驶离立交桥;进入立交桥方向的东向西直行道(17)、东 向西直行道(18)可直接通过立交桥地下一层隧道通路进入驶离立交桥方向的东向西直行 道(27)、东向西直行道(28)驶离立交桥;进一步地西向东直行道(7)在进入立交桥中心时可 沿着立交桥地下一层中心广场实现向西调头行驶进入东向西直行道(27)驶离立交桥;东向 西直行道(17)在进入立交桥中心时可沿着立交桥地下一层中心广场实现向东掉头进入西 向东直行道(37)驶离立交桥,这样就实现了最小的路程内调头离开立交桥,满足了城市道 路通行随意改变方向的要求;进一步的同时可实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向右转弯进入北南东 西的四条右转弯车道也位于地下一层通路:进入立交桥方向的东向北右转弯兼东向西直行 车道(19)既可以沿着车道(19)直行进入驶离立交桥的东向西直行道(29)驶离立交桥,也可 以在进入立交桥时沿着驶离立交桥的南向北直行道(24)向右转弯向北驶离立交桥;进入立 交桥方向的南向东右转弯车道(14)在进入立交桥后右转进入驶离立交桥方向的西向东直 行道(39)驶离立交桥,实现车辆右转行驶;进入立交桥方向的西向南右转弯兼西向东直行 车道(9)既可以沿着车道(9)直行进入驶离立交桥的西向东直行道(39)驶离立交桥,也可以 在进入立交桥时沿着驶离立交桥的北向南直行道(34)向右转弯向南驶离立交桥;进入立交 桥方向的北向西右转弯车道(4)在进入立交桥后右转进入驶离立交桥方向的东向西直行道 (29)驶离立交桥,实现车辆右转行驶; 本发明的地面非机动车道布置在地面层,由于非机 动车车速慢、通行高度要求低且动力小、安全性高,所以相会于立交桥的地面天井处,经由 立交桥的地面天井(45)进行导向分流;非机动车由进入立交桥的北向南直行道(5)、西向东 直行道(10)、南向北直行道(15)、东向西直行道(20)进入立交桥地面层的天井汇流,在立交 桥的地面天井处按需选择进入驶离立交桥的南向北直行道(25)、东向西直行道(30)、北向 南直行道(35)、西向东直行道(40)驶离立交桥;这样就实现了非机动车的立交桥分流;本发 明的左转弯车道布置为,所有左转弯车道由上高架引桥、高架桥和下高架引桥:北向东左转 弯车道(1)具有抬升路面到5米高的引桥与高架桥(41)连接,在高架桥(41)的末端与驶离立 交桥的西向东直行道(36)的下高架引桥连接,实现车辆的北向东行驶;西向北左转弯车道 (6)具有抬升路面到5米高的引桥与高架桥(42)连接,在高架桥(42)的末端与驶离立交桥的 南向北直行道(21)的下高架引桥连接,实现车辆的西向北行驶;南向西左转弯车道(11)具 有抬升路面到5米高的引桥与高架桥(43)连接,在高架桥(43)的末端与驶离立交桥的东向 西直行道(26)的下高架引桥连接,实现车辆的南向西行驶;东向南左转弯车道(16)具有抬 升路面到5米高的引桥与高架桥(44)连接,在高架桥(44)的末端与驶离立交桥的北向南直 行道(31)的下高架引桥连接,实现车辆的东向南行驶。

4.根据权利要求1 、2和3所述的互通式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其特征还具有:如果将 地下二层隧道与地下一层隧道布置位置互换,那么就将右转弯车道都布置在地下一层及与 南北方向直行道同层隧道,南北方向的右转弯车道同时具有直行过桥的功能,而东西方向 的右转弯车道仅剩下右转弯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1、2和3所述的互通式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其特征还具有地下二层 隧道高度、地下一层隧道高度和高架桥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不止是4米高,还可 以是3米、5米或者其它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2和3所述的互通式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其特征还具有所举例说 明的地下二层也可以与地下一层位置互换,同时保证右转弯车道位于在上一层的立交桥通 路里。

7.根据权利要求1、2和3所述的互通式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其特征还具有所举例使 用的方向东南西北,也可以是任意两两相交呈75°到105°的两条道路的四个驶入驶离路口 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2和3所述的互通式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其特征还具有可以将所 有通道向上移一层,仅需要把原设计的地下一层和地面层进行上下位置互换即可实现(即 将非机动车行驶的半层立交桥通路设置于地面层,将原设计地下一层设置在地上一层),这 样具有减少隧道入地深度的优点,尤其是遇有地下人防工程与道路共存的场合。

9.根据权利要求1、2和3所述的互通式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其特征还具有可以改变 直行车道的数量,既可以减少到2条(驶入一条驶出一条),也可以增加到任意偶数条数的直 行道数。

2.进一步地,本发明为三层半结构,地下二层隧道(47)的底面、地下一层隧道(46)的底 面距离上面一层道路的间距都达到了4米高,可以供一般社会车辆(包括单层公共汽车)的 正常通行如附图6所示,高架桥的最高处即{41(42、43、44)}与引桥{1(6、11、16)}的接点处 高达5米,最低处即{41(42、43、44)}与引桥{36(21、26、31)}接点处高度为1米,这样在两条 高架桥的上下交错位置有4米的净高可供一般社会车辆通行,同时高架桥(41)的最低点穿 插布置在高架桥(44)的最高点下方,高架桥(42)的最低点穿插布置在高架桥(41)的最高点 下方,高架桥(43)的最低点穿插布置在高架桥(42)的最高点下方,高架桥(44)的最低点穿 插布置在高架桥(41)的最高点下方。

3.进一步地,本发明为三层半结构,地下二层、地下一层举例上面一层的间距都达到了 4米高,可以供一般社会车辆(包括单层公共汽车)的正常通行,地面非机动车道的最低限高 处(地面天井护栏边缘与高架桥之间的距离)达到了2.33米可供一般的非机动车轻松通过。

说明书

一种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路立交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互通式城市主干道或交通压力 大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共用的互通式立交桥。

背景技术

目前,互通式立交桥主要以四环四弧型的苜蓿叶型为主,具有通行速度快的优点, 同样缺点也很明显,占地面积大,尤其在公路交叉点周围呈正方形占地,在公路圆环内部以 及圆环与弧段之间有大量的闲置土地,这极不符合城市道路建设用地集约化的要求,更是 城市道路改造时道路呈十字式布局所限制而无法实现的,如果强行移动或拆除十字路口周 边建构筑物以获得正方形土地的话,会大大增加征拆建设费用,最终可能得不偿失。还有, 更重要的一点是:该种立交桥无法满足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各自互通且共行的通行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互通式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互通式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其包括三层半结构,本文以正 东西走向道路与正南北方向道路交叉路口为例进行说明如附图1。本发明可布置交叉道路 走向不仅限于正东西走向与正南北走向道路交叉路口类型,适用于任何呈十字交叉道路的 路口立交桥设计。

立交桥中心的布置从下往上依次是:。

南北向双向四车道直行兼调头道路位于地下二层通路。

东西方向双向四车道直行兼调头道路位于地下一层通路,同时可实现东西南北四 个方向向右转弯进入北南东西的四条右转弯车道也位于地下一层通路。

东南西北四条非机动车道进入半层高的立交桥天井广场45,并通过天井广场45进 行分流分别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驶离。

北向东左转弯车道、西向北左转弯车道、南向西左转弯车道、东向南左转弯车道通 过高架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通式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的总的俯视图。

图2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通式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的地下二层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通式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的地下一层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通式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的地面通道层的俯视 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通式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的地面高架桥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通式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的地面高架桥正剖视 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互通式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的地面高架桥与地面通 路层天井围栏位置的竖直方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北向东左转弯车道

2-北向南直行兼向北调头车道

3-北向南直行车道

4-北向西右转弯车道

5-从北进入立交桥天井的非机动车道

6-西向北左转弯车道

7-西向东直行兼向西调头车道

8-西向东直行车道

9-西向南右转弯兼西向东直行车道

10-从西进入立交桥天井的非机动车道

11-南向西左转弯车道

12-南向北直行兼向南调头车道

13-南向北直行车道

14-南向东右转弯车道

15-从南进入立交桥天井的非机动车道

16-东向南左转弯车道

17-东向西直行兼向东调头车道

18-东向西直行车道

19-东向北右转弯兼东向西直行车道

20-从东进入立交桥天井的非机动车道

21-北向南驶离立交桥的直行车道

22-北向南驶离立交桥的直行车道

23-北向南驶离立交桥的直行车道

24-北向南驶离立交桥的直行车道

25-北向南驶离立交桥的非机动车直行车道

26-东向西驶离立交桥的直行车道

27-东向西驶离立交桥的直行车道

28-东向西驶离立交桥的直行车道

29-东向西驶离立交桥的直行车道

30-东向西驶离立交桥的非机动车直行车道

31-北向南驶离立交桥的直行车道

32-北向南驶离立交桥的直行车道

33-北向南驶离立交桥的直行车道

34-北向南驶离立交桥的直行车道

35-北向南驶离立交桥的非机动车直行车道

36-西向东驶离立交桥的直行车道

37-西向东驶离立交桥的直行车道

38-西向东驶离立交桥的直行车道

39-西向东驶离立交桥的直行车道

40-西向东驶离立交桥的非机动车直行车道

41-北向东左转弯高架桥

42-西向北左转弯高架桥

43-南向西左转弯高架桥

44-东向北左转弯高架桥

45-非机动车立交桥地面天井广场

46-东西方向地下一层通路隧道

47-南北方向地下二层通路隧道。

下面分别通过实施个例进一步的对立交桥的地下二层通路隧道、地下一层通路隧 道、地面通路层、高架桥进行详细阐述。

南北方向直行兼调头道路的立交桥地下二层包括如附图2:

附图2布置的进入立交桥方向的车道北向南直行道2、北向南直行道3可直接通过立交 桥地下二层隧道通路进入驶离立交桥方向的北向南直行道32、北向南直行道33驶离立交 桥。进入立交桥方向的南向北直行道12、南向北直行道13可直接通过立交桥地下二层隧道 通路进入南向北直行道22和南向北直行道23驶离立交桥。北向南直行道2在进入立交桥中 心时可沿着立交桥地下二层中心广场实现向北调头行驶进入南向北直行道22驶离立交桥。 南向北直行道12在进入立交桥中心时可沿着立交桥地下二层中心广场实现向南掉头进入 北向南直行道32驶离立交桥,这样就实现了最小的路程内调头离开立交桥,满足了城市道 路通行随意改变方向的要求。

东西方向双向四车道直行兼调头道路位于地下一层通路如附图3:

附图3的一部分布置的进入立交桥方向的西向东直行道:7、西向东直行道8可直接通过 立交桥地下一层隧道通路进入驶离立交桥方向的西向东直行道37、西向东直行道38驶离立 交桥。进入立交桥方向的东向西直行道17、东向西直行道18可直接通过立交桥地下一层隧 道通路进入驶离立交桥方向的东向西直行道27、东向西直行道28驶离立交桥。进一步地西 向东直行道7在进入立交桥中心时可沿着立交桥地下一层中心广场实现向西调头行驶进入 东向西直行道27驶离立交桥。东向西直行道17在进入立交桥中心时可沿着立交桥地下一层 中心广场实现向东掉头进入西向东直行道37驶离立交桥,这样就实现了最小的路程内调头 离开立交桥,满足了城市道路通行随意改变方向的要求。

进一步的同时可实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向右转弯进入北南东西的四条右转弯车 道也位于地下一层通路如附图3所示:

附图3的另一部分布置的进入立交桥方向的东向北右转弯兼东向西直行车道19既可以 沿着车道19直行进入驶离立交桥的东向西直行道29驶离立交桥,也可以在进入立交桥时沿 着驶离立交桥的南向北直行道24向右转弯向北驶离立交桥。进入立交桥方向的南向东右转 弯车道14在进入立交桥后右转进入驶离立交桥方向的西向东直行道39驶离立交桥,实现车 辆右转行驶。进入立交桥方向的西向南右转弯兼西向东直行车道9既可以沿着车道9直行进 入驶离立交桥的西向东直行道39驶离立交桥,也可以在进入立交桥时沿着驶离立交桥的北 向南直行道34向右转弯向南驶离立交桥。进入立交桥方向的北向西右转弯车道4在进入立 交桥后右转进入驶离立交桥方向的东向西直行道29驶离立交桥,实现车辆右转行驶。

进一步的如果将地下二层隧道与地下一层隧道布置位置互换,那么就将右转弯车 道都布置在地下一层及与南北方向直行道同层隧道,南北方向的右转弯车道同时具有直行 过桥的功能,而东西方向的右转弯车道仅剩下右转弯功能。

进一步地附图4展示了本发明的地面非机动车道布置图,由于非机动车车速慢、通 行高度要求低且动力小、安全性高,所以相会于立交桥的地面天井处,经由立交桥的地面天 井进行导向分流。

非机动车由进入立交桥的北向南直行道5、西向东直行道10、南向北直行道15、东 向西直行道20进入立交桥地面层的天井汇流,在立交桥的地面天井处按需选择进入驶离立 交桥的南向北直行道25、东向西直行道30、北向南直行道35、西向东直行道40驶离立交桥。 实现了非机动车的立交桥分流。

进一步地附图5展示了本发明的左转弯车道布置图,本发明中的所有左转弯车道 由上高架引桥、高架桥和下高架引桥构成。

北向东左转弯车道1具有抬升路面到5米高的引桥与高架桥41连接,在高架桥41的 末端与驶离立交桥的西向东直行道36的下高架引桥连接,实现车辆的北向东行驶。

西向北左转弯车道6具有抬升路面到5米高的引桥与高架桥42连接,在高架桥42的 末端与驶离立交桥的南向北直行道21的下高架引桥连接,实现车辆的西向北行驶。

南向西左转弯车道11具有抬升路面到5米高的引桥与高架桥43连接,在高架桥43 的末端与驶离立交桥的东向西直行道26的下高架引桥连接,实现车辆的南向西行驶。

东向南左转弯车道16具有抬升路面到5米高的引桥与高架桥44连接,在高架桥44 的末端与驶离立交桥的北向南直行道31的下高架引桥连接,实现车辆的东向南行驶。

进一步地,本发明为三层半结构,地下二层隧道47的底面、地下一层隧道46的底面 距离上面一层道路的间距都达到了4米高,可以供一般社会车辆(包括单层公共汽车)的正 常通行如附图6所示,地面非机动车道的最低限高处(地面天井护栏边缘与高架桥之间的距 离如附图7所示)达到了2.33米可供一般的非机动车轻松通过,高架桥的最高处即41(42、 43、44)与引桥1(6、11、16)的接点处高达5米,最低处即41(42、43、44)与引桥36(21、26、31) 接点处高度为1米,同时高架桥41的最低点穿插布置在高架桥44的最高点下方,高架桥42的 最低点穿插布置在高架桥41的最高点下方,高架桥43的最低点穿插布置在高架桥42的最高 点下方,高架桥44的最低点穿插布置在高架桥41的最高点下方。

进一步地,本发明为三层半结构,地下二层、地下一层举例上面一层的间距都达到 了4米高,可以供一般社会车辆(包括单层公共汽车)的正常通行,地面非机动车道的最低限 高处(地面天井护栏边缘与高架桥之间的距离如附图7所示)达到了2.33米可供一般的非机 动车轻松通过。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具有的地下二层隧道高度、地下一层隧道高度和高架桥最高 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不止是4米高,还可以是3米、5米或者其它高度。

进一步的,本发明所举例说明的地下二层也可以与地下一层位置互换,同时保证 右转弯车道位于在上一层的立交桥通路里。

进一步的,本发明所举例使用的方向东南西北,也可以是任意两两相交呈75°到 105°的两条道路的四个驶入驶离路口的方向。

进一步的,本发明也可以将所有通道向上移一层,仅需要把原设计的地下一层和 地面层进行上下位置互换即可实现(即将非机动车行驶的半层立交桥通路设置于地面层, 将原设计地下一层设置在地上一层)。具有减少入地深度的优点,尤其是遇有地下人防工程 与道路共存的场合。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互通式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 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 解本发明的原理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 本发明原理和设计理念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或者少许变化,这 些改进和修饰或者少许变化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0:23: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843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