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制铝工业赤泥中的碱制备活性炭并回收碱的方法

著录项
  • CN201110436028.6
  • 20111223
  • CN102757045A
  • 20121031
  • 山东轻工业学院
  • 葛培锦
  • C01B31/08
  • C01B31/08

  • 山东省济南市西部新城大学科技园
  • 中国,CN,山东(37)
摘要
一种利用制铝工业赤泥中的碱制备活性炭并回收碱的方法:本发明涉及将赤泥浸出液与与特定原料混合后,浸渍处理10~30小时后,放入活化炉中,在缺氧状态下升温至500~900℃进行热解,全程1~4小时,升温速率为5~20℃/min;活化产物用蒸馏水漂洗、干燥后即得到活性炭;漂洗液中碱可回收循环利用。本发明制备活性炭的亚甲蓝吸附值在1~7mg/0.1g;本发明制备活性炭过程中,无废水、废气排放;本发明是一次碳化、活化法制备活性炭,同时回收碱;碱循环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作为商品碱出售;在碳化、活化过程中,不另加活化剂。本发明属林产化工技术领域。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制铝工业赤泥中的碱制备活性炭并回收碱的方法:本发明涉及将赤泥浸出液 与麦草粉、棉秆粉、玉米杆粉混合后,浸渍处理10~30小时后,放入活化炉中,在缺氧状态 下升温至500~900℃进行热解,全程1~4小时,升温速率为5~20℃/min;活化产物用蒸馏 水漂洗、干燥后即得到活性炭,漂洗液中碱可回收循环利用。本发明制备活性炭的亚甲蓝吸 附值在1~7mg/0.1g;本发明制备活性炭过程中,无废水、废气排放;本发明是一次碳化、 活化法制备活性炭,同时回收碱。碱循环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作为商品碱出售;在碳化、活 化过程中,不另加活化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关键技术是将赤泥浸出液与麦草粉、棉秆粉、玉米杆粉混合 后,浸渍处理10~30小时后,放入活化炉中,在缺氧状态下升温至500~900℃进行热解, 全程1~4小时,升温速率为5~20℃/min;活化产物用蒸馏水漂洗、干燥后即得到活性炭; 漂洗液中碱可回收循环利用。

说明书

一种利用制铝工业赤泥中的碱制备活性炭并回收碱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林产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赤泥是制铝工业提取氧化铝时排出的污染性废渣,一般平均每生产1吨氧化铝,附带产 生1.0~2.0吨赤泥。中国作为世界第4大氧化铝生产国,每年排放的赤泥高达数百万吨。 大量的赤泥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只能依靠大面积的堆场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也对环境 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全世界每年产生的赤泥约7000万吨,我国每年产生的赤泥为3000万吨 以上。大量的赤泥的产生已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多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所以最 大限度的减少赤泥的产量和危害,实现多渠道、大数量的资源化已迫在眉睫。

赤泥的pH值很高,其中:浸出液的pH值为12.1‑13.0,污水综合排放划分为超标废水, 因此,赤泥(含附液)属于有害废渣(强碱性土)。所以赤泥浸出液中碱的利用意义重大。 制备活性炭的技术分析

目前用于制备活性炭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物理法无污染,活化但温度高 (700‑900℃),活性炭得率20%左右[1]。化学法制备的活性炭得率高(25‑35%),更适合于液 相吸附[2]。当今磷酸法由于废气的处理与循环利用,基本解决污染问题[3];碳酸钾、碳酸钠、 氢氧化钾法等,活化剂可循环利用,制备的活性炭比表面高达1000m2/g以上,生产过程无 酸性废气排出[4]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将赤泥浸出液与特定原料混合后,浸渍处理10~30小时后,放入活化炉中, 在缺氧状态下升温至500~900℃进行热解,全程1~4小时,升温速率为5~20℃/min;活化 产物用蒸馏水漂洗、干燥后即得到活性炭,漂洗液中碱可回收循环利用。本发明制备活性炭 的亚甲蓝吸附值在1~7mg/0.1g;本发明制备活性炭过程中,无废水、废气排放;本发明是 一次碳化、活化法制备活性炭,同时回收碱;碱循环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作为商品碱出售; 在碳化、活化过程中,不另加活化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专利属实验室小型实验发明,没有经过中间工业化试验。因此,本发明的具体实 施方式是进行中间工业化试验,确定利用制铝工业赤泥中的碱制备活性炭并回收碱的生产线。

参考文献

[1]C.I.Sainz‑Diaz,et al.Activated carbon from solid wastes using a pilot‑scale batch flaming  pyrolyser[J].Fuel,79,15,2000,1863‑1871

[2]V.Fierro,et al.Kraft lignin as a precursor for microporous activated carbons prepared by  impregnation with ortho‑phosphoric acid:Synthesis and textural characterization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J].92,1‑3,20 2006,243‑250

[3]V.Fierro,et al.Rice straw as precursor of activated carbons:Activation with ortho‑phosphoric  acid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181,1‑3,15,2010,27‑34

[4]K.Okada,et al.Porous properties of activated carbons from waste newspaper prepared by  chemical and physical activation[J].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62,1,2003, 179‑193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2:30: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843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