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储液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


背景技术:



2.在热泵等热利用系统中,储液罐通常设置在冷凝器与节流部件之间,其主要作用是储存系统中过多的液体,以适应工况的变化,对工质的供应起到调节补充,同时实现对节流部件液封的作用,确保从储液罐进入节流部件的工质的液态纯度最大。
3.在现有系统中,从冷凝器出来的工质压力和温度均较高,进入到储液罐仍有大量余热,而这部分热对于节流部件及后续的蒸发环节是无用的,目前常规方式采用管路自然降温的手段来处理这部分废热,废热散失的越多,其对后续蒸发过程的影响越小,但紧靠管路散热的技术措施,其散的热量很少,剩余的余热会进入蒸发节流部件,影响蒸发系统的正常吸热;在冬季时,热利用系统从环境中得到的热量是有限的,为保证系统的正常高效吸热

大量的余热在储液罐部位被强制浪费,同时引起系统的阻力变大,工质在低温下的流量缩小,流速降低;若通过外置的经济器回收热使得管路结构复杂,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实现余热回收,提高热利用系统能效比。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6.一种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包括具有储液腔的储液罐,所述的储液腔内设置有换热装置;
7.所述的换热装置的进口为第一工质管,出口为第二工质管,所述的第一工质管和第二工质管设置于储液罐侧壁;
8.所述的储液罐底部还设置有自下而上伸入至储液腔的第三工质管和第四工质管;
9.所述的换热装置为管式结构、板式结构或管板式结构。
10.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11.优选的,所述的管式结构的工质流道设置为沿储液腔内腔面盘绕的盘旋单管或多根纵向s形排布设置的流道管,所述的流道管两端设置有分别连通至第一工质管和第二工质管的集流管。
12.进一步的,所述的盘旋单管和流道管的管体内外部均设置有翅片。
13.优选的,所述的板式结构由多个平行设置的薄板构成;所述的薄板由多个并列排布的扁管流道组成;
14.所述的薄板两端设置有分别连通至第一工质管和第二工质管的集流管。
15.进一步的,所述的扁管流道的截面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扁管流道内设置有翅片。
16.优选的,所述的管板式结构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翅片管以及翅片管外延伸的换热
翅。
17.进一步的,所述的换热翅宽度大于翅片管直径1倍以上。
18.优选的,所述的换热装置通过支撑架固定在储液腔底部或通过挂钩固定在储液腔顶部。
19.优选的,所述的第三工质管与第四工质管相同。
20.优选的,所述的第三工质管与第四工质管上位于储液腔内部部分的侧壁上设置有回油孔。
2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2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罐体内部的换热装置,可以将废热有效吸收,降低相变工质的显热温度,改变内部高温,平衡罐体内部压力降,通过合理设计,使得系统工质温度下降,充分降低系统内各部件间的阻力,保证各工况下的工质流量及流速的稳定;
23.本实用新型通过储液罐和换热装置一体化设置实现余热回收,减少管路布置,结构简单,大幅缩减管路部件成本及管道材料成本,同时可减小循环主机的体积,对主机内部简洁与体积轻量化有突出作用,部件减少同时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程度。
附图说明
24.图1为具有盘旋单管管式结构换热器的储液罐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具有板式结构换热器的储液罐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具有管板式结构换热器的储液罐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具有管板式结构换热器的储液罐的横截面示意图;
28.图5为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的热利用系统示意图;
29.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1-储液腔,2-储液罐,3-盘旋单管,4-第一工质管,5-第二工质管,6-第三工质管,7-第四工质管,8-管式结构,9-板式结构,10-管板式结构,11-翅片管,12-换热翅,13-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解释说明。
31.本实施例给出一种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包括具有储液腔1的储液罐2,储液腔1内设置有换热装置;
32.换热装置的进口为第一工质管4,出口为第二工质管5,第一工质管4和第二工质管5设置于储液罐2侧壁;
33.储液罐2底部还设置有自下而上伸入至储液腔的第三工质管6和第四工质管7;
34.如图1至图4所示,换热装置为管式结构8、板式结构9或管板式结构10。
35.管式结构8的工质流道设置为沿储液腔1内腔面盘绕的盘旋单管3,如图1所示,或多根纵向s形排布设置的流道管,流道管两端设置有分别连通至第一工质管4和第二工质管5的集流管。
36.盘旋单管3和流道管的管体内外部均设置有翅片,翅片增加换热面积。
37.如图2所示,板式结构9由多个平行设置的薄板构成;薄板一体成型,由多个并列排布的扁管流道组成;薄板两端设置有分别连通至第一工质管4和第二工质管5的集流管。
38.扁管流道的截面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扁管流道内设置有翅片。
39.如图3和图4所示,管板式结构10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翅片管11以及翅片管11外延伸的换热翅12。
40.换热翅12宽度大于翅片管11直径1倍以上。
41.换热装置通过支撑架13固定在储液腔1底部或通过挂钩固定在储液腔1顶部。
42.第三工质管6与第四工质管7相同,储液罐2为双向储液罐。
43.第三工质管6与第四工质管7上位于储液腔1内部部分的侧壁上设置有回油孔,给罐体回油提供通畅路径,保证压缩机运行良好,延长压缩机使用寿命。
44.本实用新型的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在使用时,原理如下:
45.本实用新型的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应用于热利用系统,如图5所示,该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通的蒸发器、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节流部件;
46.冷凝器的第一分路经过储液罐2的第三工质6管进入储液腔1,经第四工质管7流出后经管道第一节流部件进入蒸发器、压缩机构成循环回路;
47.冷凝器的第二分路经第二节流部件从储液罐2的第一工质管4进入储液腔1,经过换热装置换热后经第二工质管5流出进入压缩机构成热回收回路;热回收回路经过第二节流部件的节流后,相变工质降压降温,与储热罐2中的工质形成温度差,可以将废热有效吸收,改变储液罐2内部高温,平衡罐体内部压力降,使得热利用系统工质温度下降、流通阻力下降,保证各工况下的工质流量及流速的稳定。
48.通过在储液罐2罐体内部设置的换热装置,实现余热回收,减少管路布置,结构简单,对于缩减成本及减小循环主机体积有突出作用,部件减少同时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程度。
49.换热装置可以根据换热需求设置为管式结构8、板式结构9或管板式结构10。
5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上”、“下”、“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1.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做出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储液腔(1)的储液罐(2),所述的储液腔(1)内设置有换热装置;所述的换热装置的进口为第一工质管(4),出口为第二工质管(5),所述的第一工质管(4)和第二工质管(5)设置于储液罐(2)侧壁;所述的储液罐(2)底部还设置有自下而上伸入至储液腔的第三工质管(6)和第四工质管(7);所述的换热装置为管式结构(8)、板式结构(9)或管板式结构(1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式结构(8)的工质流道设置为沿储液腔(1)内腔面盘绕的盘旋单管(3)或多根纵向s形排布设置的流道管,所述的流道管两端设置有分别连通至第一工质管(4)和第二工质管(5)的集流管。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盘旋单管(3)和流道管的管体内外部均设置有翅片。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式结构(9)由多个平行设置的薄板构成;所述的薄板由多个并列排布的扁管流道组成;所述的薄板两端设置有分别连通至第一工质管(4)和第二工质管(5)的集流管。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扁管流道的截面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扁管流道内设置有翅片。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板式结构(10)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翅片管(11)以及翅片管(11)外延伸的换热翅(12)。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翅(12)宽度大于翅片管(11)直径1倍以上。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装置通过支撑架(13)固定在储液腔(1)底部或通过挂钩固定在储液腔(1)顶部。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工质管(6)与第四工质管(7)相同。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工质管(6)与第四工质管(7)上位于储液腔(1)内部部分的侧壁上设置有回油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储液罐,包括具有储液腔的储液罐,储液腔内设置有换热装置;换热装置的进口为第一工质管,出口为第二工质管,第一工质管和第二工质管设置于储液罐侧壁;储液罐底部还设置有自下而上伸入至储液腔的第三工质管和第四工质管;换热装置为管式结构、板式结构或管板式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罐体内部的换热装置,可以将废热有效吸收,平衡罐体内部压力降,保证各工况下的工质流量及流速的稳定;一体化设置减少管路布置,结构简单,部件减少同时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程度。统运行的稳定程度。统运行的稳定程度。


技术研发人员:

唐玉敏 田张新 余金金 陈钰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浙江柿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24

技术公布日:

2023/3/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14: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838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工质   所述   余热   结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