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结构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配电结构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2.汽车线束作为目前汽车配电的方案,随着汽车的发明而产生。近期根据车用智能化发展需求,车内用电器越来越多,产生了区域配电的方式,通过蓄电池上的配电盒将电源分配到左域控制器、右域控制器、后域控制器、前舱配电盒。
3.相关技术中,汽车采用实体铜导线作为电源和信息交互的载体,随着汽车智能化发展,汽车不仅仅是单纯的代步工具,附加功能越来越多,这种方案的线束回路也会成倍增加,导致汽车在整体布置时,必须给线束预留走线空间,每路回路都需保险保护,且重量、成本、走线过孔、固定、体积等方面都已成为设计的难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配电结构,该配电结构可以实现就近配电,可以降低汽车线束的复杂程度,可以简化汽车线束的结构特征,可以改变汽车线束的制作工艺,从而提高配电结构的便捷性和简洁性。
5.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配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电排,所述第一导电排的一端为电池连接端至少一个第二导电排,所述第二导电排和所述第一导电排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排的外周面设有至少一个导电连接座,所述导电连接座适于与车辆的用电器连接。
7.由此,通过设置连接电池的第一导电排和具有导电连接座的第二导电排可以实现汽车配电结构的就近配电方式,可以改变汽车线束的制作工艺,还可以降低汽车线束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配电结构的便捷性和简洁性。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电连接座包括:护套和端子,所述端子连接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电排上,所述护套套设在所述端子的外侧。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护套包括:护套主体、护套上壳和护套下壳,所述护套主体设置于所述护套上壳上,所述护套主体套设在端子的外侧,所述护套上壳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排的上侧,所述护套上壳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电排的下侧且与所述护套上壳相连接。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导电排包括:横向导电排,所述横向导电排与所述第一导电排相连接,所述横向导电排沿横向延伸;至少两个纵向导电排,至少两个所述纵向导电排分别与所述横向导电排相连接,至少两个所述纵向导电排在横向上间隔设置且沿纵向延伸,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纵向导电排和/或所述横向导电排上设置有导电连接座,所述导电连接座连接用电器。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导电排的另一端和所述横向导电排之间,
以及所述横向导电排和所述纵向导电排之间设置有转接器。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转接器包括:绝缘壳和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穿设对应的所述第一导电排的另一端和所述横向导电排,或所述紧固件穿设对应的所述横向导电排和所述纵向导电排,所述绝缘壳包覆在所述紧固件的外侧。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栓和螺母,所述绝缘壳包括:绝缘上壳和绝缘下壳,所述螺栓设置于所述绝缘上壳和所述绝缘下壳中的一个上,所述螺栓穿设对应的所述第一导电排的另一端和所述横向导电排,或所述螺栓穿设对应的所述横向导电排和所述纵向导电排,所述螺母设置于所述绝缘上壳和所述绝缘下壳中的另一个内且与所述螺栓螺纹配合,所述绝缘下壳与所述绝缘上壳相连接。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横向导电排为两个,两个所述横向导电排的一端和所述第一导电排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所述转接器;和/或所述纵向导电排为四个,每个所述横向导电排的另一端均对应有一个向前延伸的所述纵向导电排和一个向后延伸的所述纵向导电排,所述横向导电排的另一端和对应的两个所述纵向导电排之间设置有所述转接器。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导电排、所述第二导电排上均设置有绝缘层。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车辆包括电池;用电器;上述的配电结构,所述电池连接端与所述电池相连接,所述导电连接座与所述用电器相连接。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配电结构和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配电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电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
24.100、配电结构;200、电池;
25.10、第一导电排;20横向导电排;30、纵向导电排;40、导电连接座;
26.41、护套主体;42、护套上壳;43、护套下壳;44、端子;
27.50、转接器;51、绝缘上壳;52、绝缘下壳;53、紧固件;
28.531、螺栓;532、螺母;60、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30.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配电结构100,该配电结构100可
以用于车辆中,其可以使车上用电器实现就近配电。
31.结合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配电结构100主要包括第一导电排10和至少一个第二导电排。第一导电排10的一端适于与车辆的电源连接,电源即电池,该第一导电排10的一端为电池连接端,即该端部用于连接电池200,第二导电排与第一导电排10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二导电排可以沿横向和纵向延伸,其中,第二导电排的外周面上至少设置有一个导电连接座40,导电连接座40连接车辆上的用电器。
32.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导电排10的一端连接电池200,第一导电排10的另一端连接横向延伸的第二导电排,横向延伸的第二导电排在整车的左右方向上延伸,至少两个纵向延伸的第二导电排间隔设置,而且在整车前后方向上延伸,横向延伸的第二导电排两端分别与两个纵向延伸的第二导电排的两端之间的部分连接,导电连接座40可以根据用电器就近设置在第二导电排上,如此设置,在保证正常为用电器提供供电线路的基础上,相较于传统线束,导电排设计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和结构形式更简单,可以代替传统汽车线束的复杂结构,可以减轻汽车线束排布的工艺环节,还可以实现车辆用电器的就近配电,从而提高车辆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33.由此,通过设置连接电池200的第一导电排10和具有导电连接座40的第二导电排可以实现汽车配电结构100的就近配电方式,可以改变汽车线束的制作工艺,还可以降低汽车线束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配电结构100的便捷性和简洁性。
3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结合图1-图3所示,导电连接座40包括护套和端子44,端子44连接于至少两个第二导电排上,护套套设在端子44的外侧。具体地,第二导电排上有根据车辆用电器位置就近分布的导电连接座40,导电连接座40包括可以传输电能的金属端子44和包裹在端子44外部的绝缘护套,如此设置,可以使用电器就近连接到传导电能的第二导电排,从而实现用电器就近配电的效果,避免传统线束排线乱和排线工作量大的问题,进而提高配电装置的高效性和方便性。
35.具体地,结合图1-图3所示,护套包括护套主体41、护套上壳42和护套下壳43,护套主体41设置于护套上壳42上,护套主体41套设在端子44的外侧,护套上壳42 设置于至少两个第二导电排的上侧,护套下壳43设置于至少两个第二导电排的下侧且与护套上壳42相连接。其中,端子44直接与对应的第二导电排上侧相连,护套主体41 围拢在端子44外侧,护套主体41设置在第二导电排的上侧,护套上壳42设置在护套主体41下侧,护套上壳42有穿过端子44的孔,护套下壳43设置在第二导电排的下侧,护套下壳43与护套上壳42可以配合连接,如此设置,可以提高导电连接座40外表面的绝缘性,可以提高端子44处的稳固性,从而提高配电结构100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结合图1、图2和图4所示,至少一个第二导电排包括:横向导电排20和至少两个纵向导电排30,横向导电排20与第一导电排10 相连接,横向导电排20沿横向延伸,至少两个纵向导电排30分别与横向导电排20相连接,至少两个纵向导电排30在横向上间隔设置且沿纵向延伸,其中,至少两个纵向导电排30和/或横向导电排20上设置有导电连接座40,导电连接座40连接用电器。
37.具体地,第一导电排10的一端连接电池200,第一导电排10的另一端连接横向导电排20,横向导电排20在整车的左右方向上延伸,至少两个纵向导电排30间隔设置,而且在整车前后方向上延伸,横向延伸的横向导电排20两端分别与两个纵向延伸的纵向导电排30的
两端之间的部分连接,导电连接座40可以根据用电器就近设置在横向导电排20和纵向导电排30上,如此设置,在保证正常为用电器提供供电线路的基础上,相较于传统线束,导电排设计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和结构形式更简单,可以代替传统汽车线束的复杂结构,可以减轻汽车线束排布的工艺环节,还可以实现车辆用电器的就近配电,从而提高车辆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38.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一导电排10的另一端和横向导电排20 之间,以及横向导电排20和纵向导电排30之间设置有转接器50。其中,第一导电排 10与横向导电排20接触的一端设置有转接器50,横向导电排20与纵向导电排30接触的一端设置有转接器50,转接器50可以连接排布方向不同的导电排,可以将互相垂直的第一导电排10与横向导电排20和互相垂直的横向导电排20和纵向导电排30连接为一个整体,如此设置,可以加强导电排间转接处的牢固性和保护性,从而提高配电结构 100的可靠性。
39.具体地,结合图1、图2和图4所示,转接器50包括绝缘壳和紧固件53,紧固件 53穿设对应的第一导电排10的另一端和横向导电排20,或紧固件53穿设对应的横向导电排20和纵向导电排30,绝缘壳包覆在紧固件53的外侧。其中,转接器50设置在第一导电排10与横向导电排20的交界处或横向导电排20与纵向导电排30的交界处,转接器50包括最外部的绝缘壳和紧固不同导电排连接的紧固件53。例如,在第一导电排10和横向导电排20交接处,紧固件53穿设第一导电排10和横向导电排20开设的孔,将第一导电排10和横向导电排20紧密连接,绝缘壳套在紧固件53的外侧,如此设置,可以提高导电排转接处的稳固性和绝缘性,从而提高配电结构100的可靠性。
40.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2和图4所示,紧固件53包括螺栓531和螺母532,绝缘壳包括:绝缘上壳51和绝缘下壳52,螺栓531设置于绝缘上壳51和绝缘下壳52中的一个上,螺栓531穿设对应的第一导电排10的另一端和横向导电排20,或螺栓531穿设对应的横向导电排20和纵向导电排30,螺母532设置于绝缘上壳51和绝缘下壳52 中的另一个内且与螺栓531螺纹配合,绝缘下壳52与绝缘上壳51相连接。例如,转接器50内的紧固件53设置有螺栓531和螺母532,螺栓531设置在绝缘下壳52中,螺母 532设置在绝缘上壳51中,绝缘壳完全包覆紧固件53,绝缘下壳52中的螺栓531穿设第一导电排10与横向导电排20转接处对应的孔,绝缘上壳51中的螺母532与穿设过第一导电排10和横向导电排20螺栓531孔后的螺栓531通过螺纹相互配合连接将第一导电排10和横向导电排20紧固连接,如此设置,可以提高导电排转接处的稳固性和绝缘性,从而提高配电结构100的可靠性。
41.具体地,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横向导电排20为两个,两个横向导电排20的一端和第一导电排10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转接器50;和/或纵向导电排30为四个,每个横向导电排20的另一端均对应有一个向前延伸的纵向导电排30和一个向后延伸的纵向导电排30,横向导电排20的另一端和对应的两个纵向导电排30之间设置有转接器50。其中,转接器50呈“t”型,在整车的左右方向各连接一个横向导电排20,在整车的向后方向连接第一导电排10,如此设置,两个横向导电排20与第一导电排10 在转接器50内相互叠压,可以增加转接器50处的重量,从而提高转接器50处的强度,进而提高配电结构100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2.另外,转接器50呈“t”型,在整车的前后方向各连接一个纵向导电排30,在整车的左右方向连接横向导电排20,如此设置,两个纵向导电排30与横向导电排20在转接器50内相互叠压,可以增加转接器50处的重量,从而提高转接器50处的强度,进而提高配电结构
100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位于左侧且向前延伸的纵向导电排30可以用于连接左域的用电器,位于右侧且向前延伸的纵向导电排30可以用于连接右域的用电器,位于左侧且向后延伸的纵向导电排30可以用于连接后域左侧的用电器,位于右侧且向后延伸的纵向导电排30可以用于连接后域右侧的用电器。
4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结合图1和图2所示,第一导电排10、第二导电排上均设置有绝缘层60。具体地,第一导电排10、第二导电排外侧均设置有防止漏电的绝缘层60,如此设置,可以提高配电结构100的安全性。
44.结合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电池200、用电器(图未示出)和上述实施例的配电结构100,电池连接端与电池200相连接,导电连接座40 与用电器相连接,如此设置,具有该配电结构100的车辆可以提升其结构便捷性和高效性。
4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4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配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电排,所述第一导电排适于与车辆的电源连接;至少一个第二导电排,所述第二导电排和所述第一导电排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排的外周面设有至少一个导电连接座,所述导电连接座适于与车辆的用电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连接座包括:护套和端子,所述端子连接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电排上,所述护套套设在所述端子的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包括:护套主体、护套上壳和护套下壳,所述护套主体设置于所述护套上壳上,所述护套主体套设在端子的外侧,所述护套上壳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排的上侧,所述护套上壳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电排的下侧且与所述护套上壳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导电排包括:横向导电排,所述横向导电排与所述第一导电排相连接,所述横向导电排沿横向延伸;至少两个纵向导电排,至少两个所述纵向导电排分别与所述横向导电排相连接,至少两个所述纵向导电排在横向上间隔设置且沿纵向延伸,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纵向导电排和/或所述横向导电排上设置有导电连接座,所述导电连接座连接用电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排的另一端和所述横向导电排之间,以及所述横向导电排和所述纵向导电排之间设置有转接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包括:绝缘壳和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穿设对应的所述第一导电排的另一端和所述横向导电排,或所述紧固件穿设对应的所述横向导电排和所述纵向导电排,所述绝缘壳包覆在所述紧固件的外侧。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配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栓和螺母,所述绝缘壳包括:绝缘上壳和绝缘下壳,所述螺栓设置于所述绝缘上壳和所述绝缘下壳中的一个上,所述螺栓穿设对应的所述第一导电排的另一端和所述横向导电排,或所述螺栓穿设对应的所述横向导电排和所述纵向导电排,所述螺母设置于所述绝缘上壳和所述绝缘下壳中的另一个内且与所述螺栓螺纹配合,所述绝缘下壳与所述绝缘上壳相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导电排为两个,两个所述横向导电排的一端和所述第一导电排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所述转接器;和/或所述纵向导电排为四个,每个所述横向导电排的另一端均对应有一个向前延伸的所述纵向导电排和一个向后延伸的所述纵向导电排,所述横向导电排的另一端和对应的两个所述纵向导电排之间设置有所述转接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排、所述第二导电排上均设置有绝缘层。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用电器;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电结构,所述电池连接端与所述电池相连接,所述导电连接座与所述用电器相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配电结构以及车辆,该配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电排,所述第一导电排的一端为电池连接端;至少一个第二导电排,所述第二导电排和所述第一导电排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排的外周面设有至少一个导电连接座,所述导电连接座适于与车辆的用电器连接。由此,通过设置连接电池的第一导电排和具有导电连接座的第二导电排可以实现汽车配电结构的就近配电方式,可以改变汽车线束的制作工艺,还可以降低汽车线束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配电结构的便捷性和简洁性。构的便捷性和简洁性。构的便捷性和简洁性。


技术研发人员:

刘彦超 赵力锋 王学谦 瞿绚 王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8

技术公布日:

2023/3/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1:24: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828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护套   横向   纵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