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进出气气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连续进出气气筒。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生物制药领域细胞培养过程中,带有气体滤器(如圆盘式滤器)的无菌密闭容器(如玻璃瓶、pp桶)之间的液体介质传输通常利用虹吸法或使用蠕动泵实现。其中利用虹吸法进行液体介质传输时,一般会先使用注射器向容器加压/减压使容器间形成压力差或使用蠕动泵夹持两个容器之间的软管输送液体,从而将软管充满液体,再利用液位高低差进行虹吸。在此过程中,使用注射器或蠕动泵都存在一些弊端。
3.以使用注射器向容器施加正压为例,注射器抽满空气后,连接至密闭容器盖上连接的滤器,推动注射器将空气经滤器注入容器中,从而使容器内形成正压,容器间的压力差致使液体通过容器间相连的软管流向压力较小的容器中。但由于注射器单次注入容器的空气体积有限,需断开注射器和滤器的连接,重新抽满空气,再向密闭容器注入气体。且断开注射器时需要用管夹架紧滤器与容器盖连接的软管,防止已注入的气体外溢。如此反复操作多次后,才能将软管充满液体。注射器所连接的容器越大、容器内液体越少,需要反复操作次数越多。可见此法操作繁琐,且由于注射器直接和滤器对接,在进气过程中不慎脱开连接会造成气体外泄,进而导致重复操作。形成负压操作亦然。
4.使用蠕动泵时,首先需准备放置蠕动泵的操作台面及适配的电源,此外对密闭容器连接的软管材质和长度也有要求。通常需在硅胶管间连接一段泵管,额外增加了2个连接口使渗漏风险上升。而仅使用硅胶管在操作过程中有破损风险,会对物料的无菌性造成影响。软管长度上需要保证能连接至蠕动泵并有余裕,管道不能紧绷。且传输液体为动物细胞悬液时,由于动物细胞无细胞壁,软管内的细胞液经过蠕动泵滚轮时会对细胞造成挤压,影响细胞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诸如需要反复操作次数多,操作繁琐,且由于注射器直接和滤器对接,在进气过程中不慎脱开连接会造成气体外泄等,提供了一种连续进出气气筒。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续进出气气筒,包括形成伸缩结构的筒体和拉杆,所述拉杆的伸缩端设有活塞,所述筒体的封口端设有中空的进气管腔和出气管腔,所述进气管腔和出气管腔两端开口且与筒体相连通,所述进气管腔内设有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所述出气管腔内设有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
7.优选地,所述进气管腔内壁设有第一固定单元,所述第一固定单元相对于所述进气管腔内壁向内凸起,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设于第一固定单元靠近筒体的一侧凸面上,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设置位置与所述进气管腔内气体流动的方向垂直;所述出气管腔靠近进气端的内壁设有第二固定单元,所述第二固定单元相对于所述出气管腔内壁向
内凸起,所述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设于第二固定单元远离筒体的一侧凸面上,所述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设置位置与所述出气管腔内气体流动的方向垂直。
8.优选地,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和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和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呈直径逐渐减小的龙卷风状伸展;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和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和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收缩呈片状。
9.优选地,所述出气管腔内壁设有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相对于所述出气管腔内壁向内凸起,所述限位单元远离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
10.优选地,所述筒体为圆柱形。
11.优选地,所述拉杆为杆部由角度相隔120
°
的3条相交片状结构组成。
12.优选地,所述拉杆上设有加固结构,所述加固结构靠近活塞,所述加固结构为圆形片状。
13.优选地,所述拉杆推拉端设有把手。
14.优选地,所述出气管腔出气口处设有连接器。
15.优选地,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和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的开合方向相反。
16.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运用于向带有滤器的无菌密闭容器进行连续性进气或抽气,使容器内相应形成正压或负压,从而达到在相连密闭无菌容器间传递液体介质的目的。连续性进气或出气通过气筒上两个方向相反的单向阀实现。
18.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势:结构简单,轻便小巧,手持操作,无需提供放置地点及电源,无需反复与滤器连断即可连续操作,对传输液体介质软管材质、长度无要求,在传输细胞液过程中较为温和对细胞产生伤害较小。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续进出气气筒整体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续进出气气筒的剖面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连续进出气气筒的连接器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拉杆杆部纵截面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关闭时剖面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打开时剖面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关闭时剖面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打开时剖面图。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俯视图。
28.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为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连接处具体图。
29.图11为本实用新型连续进出气气筒应用图。
30.图12为本实用新型连续进出气气筒应用图。
31.附图标记:
[0032]1ꢀꢀꢀꢀꢀꢀꢀꢀꢀꢀꢀꢀꢀꢀꢀꢀꢀꢀꢀꢀꢀꢀꢀ
筒体
[0033]2ꢀꢀꢀꢀꢀꢀꢀꢀꢀꢀꢀꢀꢀꢀꢀꢀꢀꢀꢀꢀꢀꢀꢀ
拉杆
[0034]3ꢀꢀꢀꢀꢀꢀꢀꢀꢀꢀꢀꢀꢀꢀꢀꢀꢀꢀꢀꢀꢀꢀꢀ
进气管腔
[0035]4ꢀꢀꢀꢀꢀꢀꢀꢀꢀꢀꢀꢀꢀꢀꢀꢀꢀꢀꢀꢀꢀꢀꢀ
出气管腔
[0036]5ꢀꢀꢀꢀꢀꢀꢀꢀꢀꢀꢀꢀꢀꢀꢀꢀꢀꢀꢀꢀꢀꢀꢀ
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
[0037]6ꢀꢀꢀꢀꢀꢀꢀꢀꢀꢀꢀꢀꢀꢀꢀꢀꢀꢀꢀꢀꢀꢀꢀ
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
[0038]7ꢀꢀꢀꢀꢀꢀꢀꢀꢀꢀꢀꢀꢀꢀꢀꢀꢀꢀꢀꢀꢀꢀꢀ
活塞
[0039]8ꢀꢀꢀꢀꢀꢀꢀꢀꢀꢀꢀꢀꢀꢀꢀꢀꢀꢀꢀꢀꢀꢀꢀ
加固结构
[0040]9ꢀꢀꢀꢀꢀꢀꢀꢀꢀꢀꢀꢀꢀꢀꢀꢀꢀꢀꢀꢀꢀꢀꢀ
把手
[0041]
10
ꢀꢀꢀꢀꢀꢀꢀꢀꢀꢀꢀꢀꢀꢀꢀꢀꢀꢀꢀꢀꢀꢀ
连接器
[0042]
11
ꢀꢀꢀꢀꢀꢀꢀꢀꢀꢀꢀꢀꢀꢀꢀꢀꢀꢀꢀꢀꢀꢀ
第一固定单元
[0043]
12
ꢀꢀꢀꢀꢀꢀꢀꢀꢀꢀꢀꢀꢀꢀꢀꢀꢀꢀꢀꢀꢀꢀ
第二固定单元
[0044]
13
ꢀꢀꢀꢀꢀꢀꢀꢀꢀꢀꢀꢀꢀꢀꢀꢀꢀꢀꢀꢀꢀꢀ
限位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46]
须知,下列实施例中未具体注明的工艺设备或装置均采用本领域内的常规设备或装置。
[0047]
一种连续进出气气筒,如图1-4所示,包括形成伸缩结构的筒体1和拉杆2,所述拉杆2的伸缩端设有活塞7,所述筒体1的封口端设有中空的进气管腔3和出气管腔4,所述进气管腔3和出气管腔4两端开口且与筒体1相连通,所述进气管腔3内设有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所述出气管腔4内设有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
[0048]
如图5-10所示,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腔3内壁设有第一固定单元11,所述第一固定单元11相对于所述进气管腔3内壁向内凸起,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设于第一固定单元11靠近筒体1的一侧凸面上,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设置位置与所述进气管腔3内气体流动的方向垂直;所述出气管腔4靠近进气端的内壁设有第二固定单元12,所述第二固定单元12相对于所述出气管腔4内壁向内凸起,所述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设于第二固定单元12远离筒体1的一侧凸面上,所述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设置位置与所述出气管腔4内气体流动的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和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的开合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和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和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呈直径逐渐减小的龙卷风状伸展;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和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和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收缩呈片状。所述出气管腔4出气口处设有连接器10,所述连接器10与出气管腔4套接。所述连接器10具有多种规格,可适配不同内径的软管,通过螺纹对接替换便捷。限位单元13的设置可以限制连接器10伸入出气管腔4的位置,以免连接器10距离过长,堵塞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第一固定单元11在进气管腔3内除固定作用外,也起到限制连接器10位置的作用。在具体使用中,拉出拉杆2时,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打开,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关闭,空气通过进气管腔3进入气筒内;推进拉杆2时,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关闭,第
二气体隔膜单向阀打开,空气通过出气管腔4排出气筒。重复推拉拉杆2的动作,空气形成从进气管腔3进入气筒,再从出气管腔4排出气筒的流路。将连接器10安装至进气管腔3,与容器对接后可连续抽气形成负压;将连接器10安装至出气管腔4,与容器对接后可连续进气形成正压。
[0049]
其中,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与第一固定单元11、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与第二固定单元12为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是螺旋连接或卡扣连接。
[0050]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出气管腔4内壁设有限位单元13,所述限位单元13相对于所述出气管腔4内壁向内凸起,所述限位单元13远离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
[0051]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筒体1为圆柱形。
[0052]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拉杆2为杆部由角度相隔120
°
的3条相交片状结构组成。
[0053]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拉杆2上设有加固结构8,所述加固结构8靠近活塞7,所述加固结构8为圆形片状。
[0054]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拉杆2推拉端设有把手9,拉杆2为pp材质,与硅胶材质的活塞7相连。
[0055]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把手9为椭圆形,其结构相较圆形把手9有以下优势:1)增大把手9与手指、手掌的接触面积,便于握持和施力;2)可防止气筒放置在平面上时发生滚动。
[0056]
实施例1
[0057]
如图11所示,将连续进出气气筒出气管腔4通过连接器10、软管与密闭容器盖上的滤器相连。通常密闭容器为两通盖。两通盖的一个通孔外侧通过软管和连接器10与连续进出气气筒出气管腔4连接,内侧位于密闭容器内且高于密闭容器最大液面;两通盖的另外一个通孔外侧通过软管实现密闭容器与一次性反应袋的连接,内侧连接软管,该软管应深入瓶底,以便能够将密封容器中的液体排出。在具体使用时,推拉连续进出气气筒拉杆2,使密闭容器中产生正压,推动液体流入相接的一次性反应袋。
[0058]
实施例2
[0059]
如图12所示,将连续进出气气筒进气管腔3通过连接器10、软管与密闭容器盖上的滤器相连。通常密闭容器为两通盖。两通盖的一个通孔外侧通过软管和连接器10与连续进出气气筒进气管腔3连接,内侧位于密闭容器内且高于密闭容器最大液面;两通盖的另外一个通孔通过软管实现密闭容器与带滤器、装有液体介质的密闭容器对接。在具体使用时,推拉连续进出气气筒拉杆2,使密闭容器中产生负压,将对接容器中的液体引入密闭容器中。
[0060]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一种连续进出气气筒,包括形成伸缩结构的筒体(1)和拉杆(2),所述拉杆(2)的伸缩端设有活塞(7),所述筒体(1)的封口端设有中空的进气管腔(3)和出气管腔(4),所述进气管腔(3)和出气管腔(4)两端开口且与筒体(1)相连通,所述进气管腔(3)内设有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所述出气管腔(4)内设有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进出气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腔(3)内壁设有第一固定单元(11),所述第一固定单元(11)相对于所述进气管腔(3)内壁向内凸起,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设于第一固定单元(11)靠近筒体(1)的一侧凸面上,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设置位置与所述进气管腔(3)内气体流动的方向垂直;所述出气管腔(4)靠近进气端的内壁设有第二固定单元(12),所述第二固定单元(12)相对于所述出气管腔(4)内壁向内凸起,所述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设于第二固定单元(12)远离筒体(1)的一侧凸面上,所述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设置位置与所述出气管腔(4)内气体流动的方向垂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进出气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和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和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呈直径逐渐减小的龙卷风状伸展;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和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和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收缩呈片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进出气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腔(4)内壁设有限位单元(13),所述限位单元(13)相对于所述出气管腔(4)内壁向内凸起,所述限位单元(13)远离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进出气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为圆柱形。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进出气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2)为杆部由角度相隔120
°
的3条相交片状结构组成。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续进出气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2)上设有加固结构(8),所述加固结构(8)靠近活塞(7),所述加固结构(8)为圆形片状。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进出气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2)推拉端设有把手(9)。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进出气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腔(4)出气口处设有连接器(10)。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进出气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5)和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6)的开合方向相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续进出气气筒,包括形成伸缩结构的筒体和拉杆,所述拉杆的伸缩端设有活塞,所述筒体的封口端设有中空的进气管腔和出气管腔,所述进气管腔和出气管腔两端开口且与筒体相连通,所述进气管腔内设有第一气体隔膜单向阀,所述出气管腔内设有第二气体隔膜单向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轻便小巧,手持操作,无需提供放置地点及电源,无需反复与滤器连断即可连续操作,对传输液体介质软管材质、长度无要求,在传输细胞液过程中较为温和对细胞产生伤害较小。对细胞产生伤害较小。对细胞产生伤害较小。


技术研发人员:

蒋晨骁 金惠超 翁志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上海晟国医药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24

技术公布日:

2023/3/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7:21: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825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单向阀   隔膜   气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