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有刷电动工具的设计制造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智能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有刷电动工具中的碳刷起到将外部电流加到转动的转子上的作用,由于转子的转动,碳刷始终与转子进行摩擦,且在换向的瞬间还会产生电火花灼蚀,所以碳刷是直流电机里的易损件。
3.通常情况下,碳刷通过弹簧等零部件的推动与转子进行接触和摩擦,再由于碳刷是易损件,如果在碳刷始终在弹簧等零部件的推动下向转子移动,容易出现碳刷磨损殆尽后弹簧等零部件依旧向转子移动的情况,容易造成转子等一系列零部件出现损伤的情况;因此需要一种在碳刷磨损到一定程度就会提示人们更换碳刷的控制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在碳刷磨损到一定程度即可停止推动碳刷活动的一种智能控制系统。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智能控制系统,设置于有刷电动工具;包括电路检测模块、更换提示模块、mcu、显示端和电源;所述更换提示模块与mcu和电源连接;mcu与电源和显示端连接;所述电路检测模块与电源和mcu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电路检测模块包括传感器c1、放大芯片u1和电阻r3;放大芯片u1的1号针脚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放大芯片u1的8号针脚连接;放大芯片u1的2号针脚与传感器c1的1号端连接;放大芯片u1的3号针脚与传感器c1的3号端连接;放大芯片u1的4号针脚接地;放大芯片u1的5号针脚接地;放大芯片u1的6号针脚与mcu连接;放大芯片u1的7号针脚与电源连接。
8.进一步的,传感器c1的2号端接地;传感器c1的4号端接地与电源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电路检测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和发光二极管d1;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电源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的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mcu连接。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更换提示模块的传感器,检测碳刷的剩余长度;再通过显示端对是否需要更换碳刷的结果进行提示,进而避免碳刷磨损殆尽后造成转子等一系列零部件出现损伤的情况;同时,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电路检测模块内的发光二极管提示本实用新型电路的状态,并通过发光二极管的状态判断电路是否处于稳定运行的状态,进一步的保证本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有刷电动工具内碳刷磨损保护系统所在区域的剖面图。
13.图2为设有阻挡块的碳刷组件结构图。
14.图3为不设阻挡块的碳刷组件结构图。
15.图4为碳刷架的结构图。
16.图5为推动件的结构图。
17.图6为碳刷与推动件配合的剖面图。
18.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框图。
19.图8为更换提示模块的电路图。
20.图9为电路检测模块的电路图。
21.图中标号:
22.1.碳刷;2.碳刷架;3.推动件;4.碳刷活动架;5.推动件安装架;6.装配部;7.第一碳刷组件;8.第二碳刷组件;9.阻挡块;10.转子;11.衔接块;31.装配端;32.推动端;33.盘簧本体;41.活动空间;42.活动槽;44.豁口;51.装配杆;52.第一安装杆;53.第二安装杆;54.装配区域;55.限位槽;61.装配孔;321.衔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应当说明的是,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阐述,其目的是为了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所属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实施例1:
27.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碳刷磨损保护系统,设置于有刷电动工具,包括碳刷1组件,碳刷1组件装配在有刷电动工具的壳体上与有刷电动工具的转子10接触,其包括碳刷1、碳刷架2和推动件3;所述碳刷架2包括碳刷活动架4和推动件安装架5,碳刷活动架4内设置有供碳刷1移动的活动空间41;推动件3装配在推动件安装架5上;活动空间41靠近推动件安装架5的一侧设置有活动槽42,推动件3穿过活动槽42进入活动空间41与碳刷1接触,并推动碳刷1活动;活动槽的长度短于活动空间的长度;一般情况下,碳刷1和其推动件3均设置于同一空间内,无法限制推动件3对碳刷1施加的作用力,容易出现碳刷1一直被推向转子10并磨损殆尽的情况,使得转子10等一系列零部件出现损伤的情况;而如果在设置碳刷1和其推动件3的空间内设置限制碳刷1和其推动件3移动的结构,又容易出现无法推
动碳刷1达到指定位置的情况,进而导致影响工作;而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碳刷架2包括碳刷活动架4和推动件安装架5,并且碳刷1和推动件3分别设置于碳刷活动架4的活动空间41内和推动件安装架5上,能够有足够的空间设置限制碳刷1和推动件3移动的结构,避免出现干涉导致无法推动碳刷1达到指定位置;活动槽42的设置供推动件3进入活动空间41推动碳刷1活动,而活动槽的长度短于活动空间的长度,使得活动槽能够限制推动件3对碳刷1施加的作用力,给碳刷1留下足够长度,避免碳刷1磨损殆尽导致推动件3与转子10接触,造成推动件3和转子10等一系列零部件出现损伤的情况。
28.推动件3采用盘簧;转子10处于盘簧的展开路径上;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碳刷1和推动件3分别设置于碳刷活动架4的活动空间41内和推动件安装架5上,因此传统的压缩弹簧不适于本实用新型;同时由于活动槽42的设置,因此弹簧的活动方向需要与活动槽42的设置方向对应,进而才能推动碳刷1活动;而如果采用扭簧的话,容易在扭转过程中出现形变,还容易出现扭簧与碳刷1的接触端出现偏移的情况,需要设置防止其形变、错位和产生偏移的结构,同时扭簧的设置方向与活动槽42的设置方向不同,会使得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增大;相较而言,盘簧较为适用于本实用新型。
29.活动槽42对应碳刷1在活动空间41的活动路径设置;活动槽设置于活动空间远离转子的一端,不仅便于阻挡盘簧的展开,还能够阻止盘簧的展开行程,避免盘簧与转子接触其两者产生磨损。
30.在活动槽远离转子的一端设置有豁口44,所述豁口44的设置使得盘簧与碳刷1接触的一端可以暂时离开活动槽42,便于碳刷1在更换时,进行操作。
31.在本实施例中,在活动空间41的两端均设置有开口,便于碳刷1装配置活动空间41中,或是活动空间41中的碳刷1在推动件3的推动下与转子10接触。
32.盘簧包括与推动件安装架5配合的装配端31、与碳刷1接触的推动端32和盘簧本体33;装配端31和推动端32设置于盘簧本体33的两端;推动件安装架5上设置有装配杆51,装配端31装配在装配杆51上,盘簧本体33缠绕在装配杆51上;,所述推动件安装架5呈“l”型设置于碳刷活动架4的下方;所述推动件安装架5包括第一安装杆52和第二安装杆53,第一安装杆52的一端与碳刷活动架4连接,第一安装杆52的另一端与第二安装杆53的一端连接;第二安装杆53上设置有装配区域54,盘簧对应的装配在装配区域54;所述装配区域54设置于第二安装杆53的中间,并处于活动空间41的下方;装配区域54的宽度小于第二安装杆53其他区域的宽度,进而在装配区域54的两侧形成限位槽55;第一安装杆52和第二安装杆53的设置,使得盘簧与第二安装杆53在配合后,盘簧的展开和收拢路径与活动槽42的设置方向一致;同时限位槽55的设置还能够限定盘簧在第二安装杆53上的活动,避免盘簧出现偏移。
33.装配端31与盘簧本体33之间设置有夹角,并且该夹角的角度小于90
°
,装配端31与盘簧本体33之间设置的夹角,使得盘簧可通过该夹角与实现盘簧的装配;盘簧装配在装配区域54时,装配端31以及盘簧本体33靠近装配端31的一端处于限位槽55内,能够进一步的限定盘簧在第二安装杆53上的活动,避免盘簧出现偏移。
34.一般情况下,装配端31与盘簧本体33之间的夹角角度为60
°
,当然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进行调整。
35.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推动端32上设置有衔接槽321,并在碳刷1上设置有对应衔接槽321的衔接块11,衔接槽321和衔接块11的设置,使得盘簧与碳刷1之间的配合更为
紧密。
36.碳刷1组件可拆卸的装配在有刷电动工具的壳体上;碳刷架2还包括装配部6,所述装配部6设置于碳刷架2的两侧,并且装配部6处于碳刷架2两侧的不同端;装配部6上设置有装配孔61;碳刷1组件通过装配部6可拆卸的装配在有刷电动工具的壳体上,便于碳刷1组件进行更换和维修;而装配部6设置于碳刷架2的两侧,并且装配部6处于碳刷架2两侧的不同端,通过对角的方式,使得碳刷1组件的装配更为牢固。
37.碳刷1组件包括第一碳刷组件7和第二碳刷组件8;第一碳刷组件7和第二碳刷组件8的碳刷架2设置于转子10的不同侧,并与转子10接触,使得碳刷1能够更好的与转子10接触,并产生作用。
38.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碳刷1组件还包括可拆卸的阻挡块9,所述阻挡块9可拆卸的装配在有刷电动工具的壳体上,并且对应活动槽设置;通过阻挡块9进一步的阻挡推动件3活动,避免碳刷1磨损殆尽。
39.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均属于现有技术,故不作赘述。
40.实施例2:
41.一种智能控制系统,设置于有刷电动工具;包括电路检测模块、更换提示模块、mcu、显示端和电源;所述更换提示模块与mcu和电源连接;mcu与电源和显示端连接;所述电路检测模块与电源和mcu连接;通过更换提示模块的传感器,检测碳刷的剩余长度;再通过显示端对是否需要更换碳刷的结果进行提示,进而避免碳刷磨损殆尽后造成转子等一系列零部件出现损伤的情况;同时,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电路检测模块进一步的保证本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42.电路检测模块包括传感器c1、放大芯片u1和电阻r3;放大芯片u1的1号针脚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放大芯片u1的8号针脚连接;放大芯片u1的2号针脚与传感器c1的1号端连接;放大芯片u1的3号针脚与传感器c1的3号端连接;放大芯片u1的4号针脚接地;放大芯片u1的5号针脚接地;放大芯片u1的6号针脚与mcu连接;放大芯片u1的7号针脚与电源连接;通过放大芯片u1的设置使得传感器更加精确的进行数据检测;传感器c1的2号端接地;传感器c1的4号端接地与电源连接。
43.电路检测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和发光二极管d1;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电源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的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mcu连接;电路检测模块内的发光二极管提示本实用新型电路的状态,并通过发光二极管的状态判断电路是否处于稳定运行的状态,进一步的保证本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44.本实施例的其他技术方案均与实施例1一致。
4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c1采用压力传感器,其设置于碳刷活动架上,并处于活动空间内;压力传感器处于远离豁口的一端;当推动件展开到一定程度被活动槽和阻挡块限定位置后,推动件对碳刷施加的作用力改变,并且导致对压力传感器施加的作用力改变;进而通过压力传感器受到作用力数值的改变来得出碳刷的剩余长度。
4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控制系统,设置于有刷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检测模块、更换提示模块、mcu、显示端和电源;所述更换提示模块与mcu和电源连接;mcu与电源和显示端连接;所述电路检测模块与电源和mcu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检测模块包括传感器c1、放大芯片u1和电阻r3;放大芯片u1的1号针脚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放大芯片u1的8号针脚连接;放大芯片u1的2号针脚与传感器c1的1号端连接;放大芯片u1的3号针脚与传感器c1的3号端连接;放大芯片u1的4号针脚接地;放大芯片u1的5号针脚接地;放大芯片u1的6号针脚与mcu连接;放大芯片u1的7号针脚与电源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传感器c1的2号端接地;传感器c1的4号端接地与电源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检测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和发光二极管d1;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电源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的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mcu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控制系统,设置于有刷电动工具;包括电路检测模块、更换提示模块、MCU、显示端和电源;更换提示模块与MCU和电源连接;MCU与电源和显示端连接;所述电路检测模块与电源和MCU连接;通过更换提示模块的传感器,检测电刷的剩余长度;再通过显示端对是否需要更换碳刷的结果进行提示,进而避免碳刷磨损殆尽后造成转子等一系列零部件出现损伤的情况;同时,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电路检测模块内的发光二极管提示本实用新型电路的状态,并通过发光二极管的状态判断电路是否处于稳定运行的状态,进一步的保证本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定性。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

李坚忠 徐慧泉 张晓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武义县信源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31

技术公布日:

2023/3/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6:25: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808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碳刷   针脚   转子   电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