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及车辆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及车辆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2.膨胀水壶又称膨胀水箱,使用膨胀水壶的行业非常的广泛,比如中央空调、锅炉、热水器、变频、恒压供水等众多的机械设备中均有膨胀水箱,其除了起着稳压卸荷的作用,当压力稍微有变化时还可以起缓冲的作用。在车辆领域,膨胀水壶的作用是为了将冷却系统里面的气体排出,还可以给冷却系统相应的补给冷却液,通过提高冷却系统的压力来提高水泵的压力,也可以有效的防止水泵气蚀危害的产生,具体的,当发动机运转时,冷却液会在冷却水道中不停循环,中途会流经膨胀水壶,如果压力过高,或者冷却液过量,多余的气体及冷却液将从膨胀水壶的旁通水道流出,避免冷却系统压力过高,造成暴管的恶劣后果。
3.相关技术中,膨胀水壶与水泵连接固定,安装方式主要采用两点式螺栓连接或卡扣式结构,以保证膨胀水壶与水泵之间的连接稳固性;但是,目前的连接方式不能保证膨胀水壶与水泵之间具有良好的同轴度,当车辆在行驶处于比较振荡的环境中时,容易产生噪音甚至影响膨胀水壶与水泵之间的密封性能,另外,在安装过程中由于是内部配合,膨胀水壶与水泵之间对准难度较大,容易密封不严。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及车辆冷却系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膨胀水壶与水泵之间同轴性和密封性均待提升的问题。
5.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其包括:
6.壶体,其包括收容腔,所述收容腔一端设有开口,另一端与所述壶体的壶口连通,所述开口朝外延伸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内侧设有至少一限位件;
7.水泵,其包括连接端,所述连接端上设有第一密封圈;其中,
8.所述连接端经所述开口伸入所述收容腔,以与所述壶口对接,所述连接端可以与连接部相连,且当所述连接端与连接部相连时,所述限位件与连接端贴设以调节所述水泵的轴向,所述第一密封圈用于在所述连接端和限位件的挤压下形变,以密封连接所述连接部和连接端。
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沿所述连接部的周向设置,且所述限位件首尾相连。
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内沿其周向设有密封面,所述密封面设于所述限位件的外侧,所述密封面用于与所述限位件和连接端行成第一凹槽,当所述连接端与连接部相连时,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密封圈的直径。
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靠近外侧的一端呈弧形,且尺寸沿远离所述壶口的方向逐渐减小。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收容腔靠近所述壶口的一侧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引导筋,每一所述引导筋与收容腔的内壁和壶口的外壁均相连,每一所述引导筋靠近所述壶口的顶角呈弧形,且尺寸沿靠近所述限位件的方向逐渐减小。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上还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与壶口密封连接。
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孔;
15.所述连接端上设有连接凸边,所述连接凸边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连接孔相连以连接固定所述连接凸边和连接部。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与连接孔螺纹连接或卡接。
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限位件均与所述壶体一体成型。
18.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冷却系统,其包括:任一上述的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
19.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由于壶体的收容腔的一端设有开口,另一端与壶口连通,开口朝外延伸形成内侧设有至少一限位件的连接部,水泵的连接端经开口可以伸入收容腔,以与壶口对接,连接端用于与连接部相连,且当连接端与连接部相连时,以使限位件与连接端贴设以调节水泵的轴向,且第一密封圈在连接端和限位件的挤压下形变,以密封连接连接部和连接端,因此,本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中限位件的设置使得当连接端与连接部相连时,水泵的连接端的外壁贴设于限位件上,保证了水泵与壶体之间的同轴度,另外第一密封圈可以在连接端和限位件的共同挤压下形变,密封连接连接部和连接端的同时,形变后沿径向的尺寸变大,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辅助限位件使得水泵与壶体的同轴度一致的作用。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的壶体的主示图。
24.图中:1、壶体;10、收容腔;11、开口;12、连接部;13、限位件;14、第一凹槽;2、水泵;20、连接端;21、第一密封圈;22、第二密封圈;23、连接凸边;24、连接件;3、引导筋。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膨胀水壶与水泵之间同轴性和密封性均待提升的问题。
27.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包括壶体1和水泵2,所述壶体1包括收容腔10,所述收容腔10设于所述壶体1设有壶口的一端,所述收容腔10为开放腔,所述收容腔10的一端设有开口11,另一端与所述壶体1的壶口连通,以使所述水泵2经所述收容腔10与所述壶口对接后可以与所述壶体1连通;所述收容腔10设有所述开口11的一端朝外延伸形成连接部12,也即朝远离所述壶口的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12大体呈环形,所述连接部12的内侧壁上设有至少一限位件13。所述水泵2主要包括连接端20,所述连接端20即为所述水泵2与所述壶体1相连的一端,所述连接端20上套设有第一密封圈21,其中,所述连接端20经所述开口11伸入所述收容腔10,以与所述壶口对接,所述连接端20可以与连接部12相连,以将与所述壶口对接后的所述水泵2和壶体1连接固定,当所述连接端20与连接部12相连时,所述限位件13与连接端20贴设以调节所述水泵2的轴向,也即所述连接端20在伸入所述收容腔10与所述壶口对接的过程中,当与所述壶口对接后,所述连接端20的外侧壁可以与所述限位件13的内侧壁贴设,以限制所述水泵2沿径向相对所述壶体1移动,也即保证所述水泵2和壶体1之间的同轴度尽可能地一致;所述第一密封圈21则用于在所述连接端20和限位件13的挤压下形变,以密封连接所述连接部12和连接端20,也即当所述连接端20伸入所述收容腔10内时,所述第一密封圈21会与所述限位件13的靠近外侧的一侧抵持,当在连接所述连接端20与连接部12的过程中,所述连接端20与连接部12之间的距离逐渐会变小,这个过程中所述第一密封圈21会在所述连接端20和限位件13的挤压下发生形变,也即沿轴向的尺寸变小,因此沿径向的尺寸变大,能密封连接所述连接部12和连接端20的同时,形变后的所述第一密封圈21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所述水泵2沿其径向相对所述壶体1发生移动,保证了所述水泵2和壶体1之间的同轴度。
28.进一步的,参见图1和图2所示,所述限位件13设于所述连接部12的内壁,并沿所述连接部12的周向设置,所述限位件13的形状大体呈环形,所述限位件13可以为完整的环形,也可以为间隔设置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需要借助所述限位件13对所述第一密封圈21进行挤压,为了保证所述水泵2和壶体1之间的密封性能,因此,优选的,所述限位件13首尾相连,为整体的环形,沿所述连接部12的周向设置,所述限位件13沿轴向的尺寸则根据所述壶体1或是水泵2的具体尺寸或形状决定。
29.进一步的,参见图1所示,所述连接部12内沿其周向设有密封面,所述密封面设于所述限位件13的外侧,也即所述密封面设于所述限位件13远离所述壶口的一侧,所述密封面沿径向的尺寸大于所述限位件13沿径向的尺寸,所述密封面用于与所述限位件13和连接端20行成第一凹槽14,当所述连接端20与连接部12还未连接固定时,所述水泵2与壶体1未完全靠拢,所述第一凹槽14的宽度比较大,在所述连接端20与连接部12相连的过程中,所述水泵2与壶体1逐渐靠拢,所述第一凹槽14的宽度也逐渐变小,当所述连接端20与连接部12完全相连时,所述水泵2与壶体1完全贴合,所述第一凹槽14的宽度此时最小;由于在所述连接端20与连接部12完全相连后,所述第一凹槽14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密封圈21的直径,因此,在连接所述连接端20与连接部12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密封圈21会在所述连接端20和限位件13的挤压下发生形变。
30.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13靠近外侧的一端呈弧形,且尺寸沿远离所述壶口的方向逐渐减小。具体的,理论上,所述限位件13沿径向的尺寸应该仅比所述连接端20沿径向的尺寸大一点点,使得所述连接端20在伸入所述收容腔10内时与所述限位件13的侧壁几乎是贴
设的关系;然而这就要对所述限位件13和连接端20的制造精度有很高的要求,大大提升了制造的难度,另外,也加大了所述连接端20伸入所述收容腔10之前与所述限位件13的对准难度。因此,为了减小对准的难度,也尽可能保证可以相互贴设,使得所述限位件13靠近外侧的一端呈弧形,也即远离所述壶口的一端呈弧形,且尺寸沿远离所述壶口的方向逐渐变大,这使得在对准时所述限位件13沿径向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端20的尺寸,方向所述连接端20进入所述收容腔10,且逐渐减小的尺寸也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另外,由于所述第一密封圈21在所述连接端20和限位件13的挤压下会发生形变,增加沿径向的尺寸,可以辅助所述限位件13起到提升所述壶体1与水泵2之间同轴度的作用,因此,这也对应的可以适当降低所述限位件13和连接端20的制造精度,即便没有完全贴合,误差可以被形变后的所述第一密封圈21弥补,依然可以保证所述壶体1与水泵2的同轴度。
31.进一步的,为了使得所述连接端20与壶口更好的对接,降低对接的难度,所述收容腔10靠近所述壶口的一侧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引导筋3,每一所述引导筋3与收容腔10的内壁和壶口的外壁均相连,每一所述引导筋3靠近所述壶口的顶角呈弧形,且尺寸沿靠近所述限位件13的方向逐渐减小。具体的,所述壶口至少部分伸入所述收容腔10,以使所述连接端20更好地与所述壶口对接,每一所述引导筋3沿所述壶口的周向间隔设置,也即所述引导筋3避让所述壶口,所述引导筋3沿轴向的尺寸大于所述壶口伸入所述收容腔10内的尺寸,且每一所述引导筋3靠近所述壶口的顶角呈弧形,且尺寸沿靠近所述限位件13的方向逐渐减小,因此,所述引导筋3主要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得所述连接端20在进入所述收容腔10内后与所述壶口更好的对接,除此以外,所述引导筋3的设置也大大增强了所述收容腔10的结构强度,从而增强了所述壶体1与水泵2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也即增加结构稳定性。
32.进一步的,由于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振动,尤其在路况比较差的时候,振动比较强烈,为了进一步的增加所述壶体1与水泵2之间的密封,所述连接端20上还设有第二密封圈22,所述第二密封圈22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密封圈21的尺寸,所述第二密封圈22主要用于与所述壶口密封连接,与所述第一密封圈21形成双重密封,保证密封性能。
33.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12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孔,所述连接端20上设有连接凸边23,所述连接凸边23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件24,所述连接件24与连接孔相连以连接固定所述连接凸边23和连接部12。具体的,所述连接凸边23与连接部12的端部在连接时可以完全贴合,因此,所述连接孔可以设于所述连接部12的端部,也可以设于所述连接部12的侧面,所述连接件24可以为连接螺栓结构,也可以为卡勾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24优选为为连接螺栓,对应的,所述连接孔设于所述连接部12的端部,所述连接凸边23上也设有与连接孔对应的通孔,连接件24依次穿过所述连接凸边23的通孔后伸入连接孔内,并与所述连接孔连接固定,该连接方式不需要占据多余的空间,可以尽可能节省空间,使得整体的结构紧凑。
34.进一步的,为了保证整体结构的完整性,也为了方便制造,所述连接部12、限位件13均与所述壶体1一体成型。
35.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冷却系统,本车辆冷却系统包括上述的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
36.进一步的,本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包括壶体1和水泵2,所述壶体1包括收容腔10,所述收容腔10一端设有开口11,另一端与所述壶体1的壶口连通,所述开口11朝外延伸形成
连接部12,所述连接部12内侧设有至少一限位件13,水泵2包括连接端20,所述连接端20上设有第一密封圈21;其中,所述连接端20经所述开口11伸入所述收容腔10,以与所述壶口对接,所述连接端20可以与连接部12相连,且当所述连接端20与连接部12相连时,所述限位件13与连接端20贴设以调节所述水泵2的轴向,所述第一密封圈21用于在所述连接端20和限位件13的挤压下形变,以密封连接所述连接部12和连接端20。本车辆冷却系统的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中限位件13的设置使得当连接端20与连接部12相连时,所述水泵2的连接端20的外壁贴设于限位件13上,保证了水泵2与壶体1之间的同轴度,另外第一密封圈21可以在连接端20和限位件13的共同挤压下形变,密封连接连接部12和连接端20的同时,形变后沿径向的尺寸变大,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辅助限位件13使得水泵2与壶体1的同轴度一致的作用。
37.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13设于所述连接部12的内壁,并沿所述连接部12的周向设置,所述限位件13的形状大体呈环形,所述限位件13可以为完整的环形,也可以为间隔设置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需要借助所述限位件13对所述第一密封圈21进行挤压,为了保证所述水泵2和壶体1之间的密封性能,因此,优选的,所述限位件13首尾相连,为整体的环形,沿所述连接部12的周向设置,所述限位件13沿轴向的尺寸则根据所述壶体1或是水泵2的具体尺寸或形状决定。
3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12内沿其周向设有密封面,所述密封面设于所述限位件13的外侧,也即所述密封面设于所述限位件13远离所述壶口的一侧,所述密封面沿径向的尺寸大于所述限位件13沿径向的尺寸,所述密封面用于与所述限位件13和连接端20行成第一凹槽14,当所述连接端20与连接部12还未连接固定时,所述水泵2与壶体1未完全靠拢,所述第一凹槽14的宽度比较大,在所述连接端20与连接部12相连的过程中,所述水泵2与壶体1逐渐靠拢,所述第一凹槽14的宽度也逐渐变小,当所述连接端20与连接部12完全相连时,所述水泵2与壶体1完全贴合,所述第一凹槽14的宽度此时最小;由于在所述连接端20与连接部12完全相连后,所述第一凹槽14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密封圈21的直径,因此,在连接所述连接端20与连接部12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密封圈21会在所述连接端20和限位件13的挤压下发生形变。
39.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13靠近外侧的一端呈弧形,且尺寸沿远离所述壶口的方向逐渐减小。具体的,理论上,所述限位件13沿径向的尺寸应该仅比所述连接端20沿径向的尺寸大一点点,使得所述连接端20在伸入所述收容腔10内时与所述限位件13的侧壁几乎是贴设的关系;然而这就要对所述限位件13和连接端20的制造精度有很高的要求,大大提升了制造的难度,另外,也加大了所述连接端20伸入所述收容腔10之前与所述限位件13的对准难度。因此,为了减小对准的难度,也尽可能保证可以相互贴设,使得所述限位件13靠近外侧的一端呈弧形,且尺寸沿远离所述壶口的方向逐渐变大,这使得在对准时所述限位件13沿径向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端20的尺寸,方向所述连接端20进入所述收容腔10,且逐渐减小的尺寸也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另外,由于所述第一密封圈21在所述连接端20和限位件13的挤压下会发生形变,增加沿径向的尺寸,可以辅助所述限位件13起到提升所述壶体1与水泵2之间同轴度的作用,因此,这也对应的可以适当降低所述限位件13和连接端20的制造精度,即便没有完全贴合,误差可以被形变后的所述第一密封圈21弥补,依然可以保证所述壶体1与水泵2的同轴度。
40.进一步的,为了使得所述连接端20与壶口更好的对接,降低对接的难度,所述收容腔10靠近所述壶口的一侧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引导筋3,每一所述引导筋3与收容腔10的内壁和壶口的外壁均相连,每一所述引导筋3靠近所述壶口的顶角呈弧形,且尺寸沿靠近所述限位件13的方向逐渐减小。具体的,所述壶口至少部分伸入所述收容腔10,以使所述连接端20更好地与所述壶口对接,每一所述引导筋3沿所述壶口的周向间隔设置,也即所述引导筋3避让所述壶口,所述引导筋3沿轴向的尺寸大于所述壶口伸入所述收容腔10内的尺寸,且每一所述引导筋3靠近所述壶口的顶角呈弧形,且尺寸沿靠近所述限位件13的方向逐渐减小,因此,所述引导筋3主要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得所述连接端20在进入所述收容腔10内后与所述壶口更好的对接,除此以外,所述引导筋3的设置也大大增强了所述收容腔10的结构强度,从而增强了所述壶体1与水泵2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也即增加结构稳定性。
41.进一步的,由于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振动,尤其在路况比较差的时候,振动比较强烈,为了进一步的增加所述壶体1与水泵2之间的密封,所述连接端20上还设有第二密封圈22,所述第二密封圈22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密封圈21的尺寸,所述第二密封圈22主要用于与所述壶口密封连接,与所述第一密封圈21形成双重密封,保证密封性能。
42.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12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孔,所述连接端20上设有连接凸边23,所述连接凸边23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件24,所述连接件24与连接孔相连以连接固定所述连接凸边23和连接部12。具体的,所述连接凸边23与连接部12的端部在连接时可以完全贴合,因此,所述连接孔可以设于所述连接部12的端部,也可以设于所述连接部12的侧面,所述连接件24可以为连接螺栓结构,也可以为卡勾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24优选为为连接螺栓,对应的,所述连接孔设于所述连接部12的端部,所述连接凸边23上也设有与连接孔对应的通孔,连接件24依次穿过所述连接凸边23的通孔后伸入连接孔内,并与所述连接孔连接固定,该连接方式不需要占据多余的空间,可以尽可能节省空间,使得整体的结构紧凑。
43.进一步的,为了保证整体结构的完整性,也为了方便制造,所述连接部12、限位件13均与所述壶体1一体成型。
4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6.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壶体(1),其包括收容腔(10),所述收容腔(10)一端设有开口(11),另一端与所述壶体(1)的壶口连通,所述开口(11)朝外延伸形成连接部(12),所述连接部(12)内侧设有至少一限位件(13);水泵(2),其包括连接端(20),所述连接端(20)上设有第一密封圈(21);其中,所述连接端(20)经所述开口(11)伸入所述收容腔(10),以与所述壶口对接,所述连接端(20)可以与连接部(12)相连,且当所述连接端(20)与连接部(12)相连时,所述限位件(13)与连接端(20)贴设以调节所述水泵(2)的轴向,所述第一密封圈(21)用于在所述连接端(20)和限位件(13)的挤压下形变,以密封连接所述连接部(12)和连接端(2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13)沿所述连接部(12)的周向设置,且所述限位件(13)首尾相连。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2)内沿其周向设有密封面,所述密封面设于所述限位件(13)的外侧,所述密封面用于与所述限位件(13)和连接端(20)行成第一凹槽(14),当所述连接端(20)与连接部(12)相连时,所述第一凹槽(14)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密封圈(21)的直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13)靠近外侧的一端呈弧形,且尺寸沿远离所述壶口的方向逐渐减小。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腔(10)靠近所述壶口的一侧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引导筋(3),每一所述引导筋(3)与收容腔(10)的内壁和壶口的外壁均相连,每一所述引导筋(3)靠近所述壶口的顶角呈弧形,且尺寸沿靠近所述限位件(13)的方向逐渐减小。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20)上还设有第二密封圈(22),所述第二密封圈(22)与壶口密封连接。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2)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孔;所述连接端(20)上设有连接凸边(23),所述连接凸边(23)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件(24),所述连接件(24)与连接孔相连以连接固定所述连接凸边(23)和连接部(12)。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4)与连接孔螺纹连接或卡接。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2)、限位件(13)均与所述壶体(1)一体成型。10.一种车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及车辆冷却系统,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壶体收容腔的开口朝外延伸形成内侧设有限位件的连接部,水泵的连接端经开口可以伸入收容腔,以与壶口对接,当连接端与连接部相连时,限位件与连接端贴设以调节水泵的轴向,且第一密封圈在连接端和限位件的挤压下形变,以密封连接连接部和连接端,本申请提供的壶体与水泵密封结构,使得当连接端与连接部相连时,水泵的连接端的外壁贴设于限位件上,保证了水泵与壶体之间的同轴度,另外第一密封圈在连接端和限位件的共同挤压下形变,密封连接连接部和连接端的同时,形变后沿径向的尺寸变大,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辅助限位件使得水泵与壶体的同轴度一致的作用。致的作用。致的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

雷渡军 卜江华 郑凡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11

技术公布日:

2023/3/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1:22: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792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水泵   密封圈   壶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