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能源动力输出方法及装置

著录项
  • CN200810034825.X
  • 20080319
  • CN101540569
  • 20090923
  • 曲绵昇;曲延鑫
  • 曲绵昇;曲延鑫
  • H02N11/00
  • H02N11/00

  • 江苏省常州市兰翔新村1081室
  • 中国,CN,江苏(32)
摘要
本发明磁能源动力输出方法及装置。其特征为:利用磁能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特别是以同极性临界吸引、相斥,三维奇异特征。并通过行星齿轮以及过轮,将中心轴上的联合磁极转子与壳体内壁上的联合磁极定子作同步圆周运动。以能量转化的形式达到将磁能,源动力输出作功。(并能带动发电机发电)。本发明方法及装置属于能量转化的方法发明,并以机械方式将磁能转化为机械能作功的磁能源动力输出机械装置。本发明方法及装置无需外界能量,只用磁能体。磁能体的磁能,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本发明方法及装置无污染排放将为人类在能源需求,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可作出它应有的贡献。
权利要求

1.本发明磁能源动力输出方法及装置其特征为:

1.利用磁能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和同极性临界吸引排斥,状态下三维磁能 (磁力)特性的,特别是利用同极性临界吸引排斥奇异特性的,都是本发明 专利权限。因为利用该特性,具备了磁能源动力输出的5个关键而具体的 必要条件与其特征。

A、磁能体必须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该特性自古以来众所周 知的,磁能固有。)唯独同极性临界吸引排斥特性是我们所发现的,并同 时发明了5个关键而具体的必要条件与方法才能使得磁能源动力圆满的 输出作功。

B、转子与定子周边上各个独立的联合磁极转子、定子都必须具有磁能体, 绕自轴心自由悬浮旋转运动。形状为圆柱形和椭圆形。

C、装配时磁极转子、磁极定子的磁极派对必须成对同极性上下相互对置, 成对的圆周排列。(4对、6对、8对、10对等均可,磁能体形状为圆柱形 或椭圆形,主要视需要而定)磁力角安装时确定。

D、磁极转子、磁极定子轴上的行星齿轮必须延着环形齿轮和支撑板上的外 齿轮运动并通过磁极转子中心轴传递能量。

E、联合磁极定子的磁体运动必须通过磁极转子的中心轴由行星过渡齿轮带 动联合磁极定子的各个独立磁体与中心联合磁极转子同步运动。联合磁极 上的上止点和下止点由中心轴,两端的储能飞轮以惯性方式解除。

2.凡利用磁能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和同极性临界吸引排斥的并通过中心轴 与中心轴上转子外周边各个独立凹槽中自由旋转运动的联合磁极转子,环形 齿轮,支撑板外齿轮,以及行星齿轮联接过渡,使得定子内周边各个独立凹 槽中自由旋转运动的联合磁极定子与中心磁极转子作同步旋转运动输出磁 能源动力的都是本发明权限。

3.凡是利用本发明方法改变内外结构形状的以及利用本装置中心轴和中心轴上 的磁极转子凹形槽作磁体座床的、壳体内磁极定子凹形槽作磁体座床的以及 壳体内凹形槽磁体座床两端环形齿轮和壳体内中心轴支撑板上的外齿轮,以 及中心轴上的行星齿轮,过渡齿轮的和中心轴上两端储能飞轮的都是属本发 明专利权限。

4.本发明方法的装置构件除了磁能体,其它构件均为非磁能体材料制作。中心 轴上的轴承均为磁悬浮轴承,或者陶瓷轴承,尼龙轴承,不锈钢轴承为主的, 其它的构件均为有金属和工程塑料为主。同类者均属本发明专利权限。

5.利用本发明方法与装置结构的不论封闭的和不封闭的,以及改变尺寸大小的, 向外延伸的,都属本发明专利权限。

6.利用本发明方法及装置派生出的所有产品、商品。如:磁能发电机组,磁能 大小中巴公共交通车、磁能小轿车以及其他类型的车型等等都属于本发明专 利权限。

说明书

磁能源动力输出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磁能源动力输出方法及装置,是属于一种能量转化,并以宇宙 天体运动的原理,通过机械原理方式将磁能量输出作功的一种方法与装置 发明。本发明离不开众所周知的磁能体基本特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但要想实现本发明更离不开我们在研究实验中所发现的磁能体另一种奇特 的特性。即:“同极性临界状态下的吸引排斥”。我们将它命名为“同极性 临界吸引”。

当今世界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使得全球能源供应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而矿物质化石能源消耗迅速上升,又使得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逐年恶化。 因此在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举世关注的情况下,本发明即解决了以上诸多问 题。本发明的实现,为全人类的能源短缺问题提供了一种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新型可再生能源“磁能”源。通过本发明方法与装置,配上相应的 发电机等配置,无需外界能量就可以,上天、落地、下海,均不受气候的 影响,也无任何污染24小时提供电能,用途及广。

自古以来,“磁能”一直被称之为天然磁石。它固有的同性相斥、异 性相吸的特性经人类它不断的利用和认识以及不断地改造,发展,提升再 利用和再认识,人造磁能(磁铁、磁钢)现已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物理现 象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磁能源。但是仅靠磁能这单一的同性相斥、异 性相吸是不能将磁能源动力转化出动能的。因为,世上没有永动机。组 磁能体,在克服地球引力,作相对圆周排斥运动时,受时间与空间以及磁 角所控制。

研究磁能这一物理现象,必须对它固有的特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的特性现象”斥力与吸力也就是磁能的自然力“磁力”的来源加以深刻细 微的分析了解,才能发明出磁能源动力输出的方法和到磁能转化的具体 必要的条件。才能将磁能转化成机械能,转化为动能,创造出磁能源动力 输出的装置。

我们在对磁能的研究试验中,奇异地发现同极性排斥时在特定的条件 下“磁力”随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时,同性磁极不但有强力的排斥现象,而 且还有大于排斥力的扭曲旋转现象。经多次试验测试我们到了,这一奇 异现象的根源。即:在同性极排斥时,另一极性面被施加的力,使得同极 性排斥面,在达到临界状态时段状态下,排斥抵消的磁力达到15%时。此 刻,弱相磁面必将在临界排斥时向强相磁面吸附,强相磁面同时也将对弱 相磁面吸引,达到最大状态时自由状态下的两块磁体就会迅速地,旋转集 极在一起。届时,我们将磁能的这一奇异的现象命名为“同性临界吸引排 斥”特异旋转现象。

其实磁能的一系列“磁力”现象早在1571-1851年之间就被伟大的物 理学家,天文学家们所认识,并有的加以了明确论述,有的却在文字论述 中需要后人对它深刻细微的解读分析才能理解其涵义。阅读伟人在物理学 上、天文学上的经典论著便得知,早在1777-1581年丹麦伟大的物理学家“奥 斯特”在物理学上,根据前人关于宇宙天体的经典哲学理论上总结提出了 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学说,就是“各种自然力都来自于同一根源,可以相 互转化。”的学说。也就是,力的最终根源来自于宇宙说。

关于磁能的吸引和排斥的自然“磁力”,早在1571-1630年德国伟大的 天文物理学家、光学家,“开普勒”在寻行星绕日体系的形成原因时提出 了“磁力”这一学说。同时他又在哥白尼天文学概论一书中根据吉伯的地球 是一个大“磁体”的观点上提出了自己的一种设想,来解释行星绕日椭圆形 轨道的物理原因时说:“从太阳的运动精灵”处发出的轮辐式力线(磁力线), 由于太阳绕其轴自转,这些直的力线(磁力线)对各行星施加一种“推力” 每个行星犹如一块大“磁体”,其磁轴在空中运行时,始终不变。既太阳排 斥其中一极而又吸引另一极。届时,还认为重力是趋于结合或者合并的同类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类似磁能的磁力学说。也就是说,重力是由于地球 的吸引,而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是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开 普勒”揭示了宇宙天体星球之间运动的奥秘,揭示了磁能体之间原动力的释 放奥秘。“牛顿”在“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 的定律,科学地说明了行星、彗星、月球、地球等天体运动的特点。并以数 学方式从质变到了量变揭示了宇宙天体的奥秘。同样在1635-1703年,英国 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胡克”在探讨万有引力的过程中1662-1666年 间在做了大量实验工作后,证明了磁力与引力的亲密关系,并提出了认为“引 力和磁力相类似”的经典学说。随后又在1731-1810年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 和化学家,“亨利·卡文迪许”在1798年用实验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最 终,自然界所有,力的来源都被“奥斯特”精典的学说包括、归纳为“各种 自然力都来自于同一根源”,并且还可以相互转化的学说之中。“力”来自于 同一根源之说,也就是宇宙天体之根源之说。

有了磁能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和我们在做磁能试验中所观察测试到 的同性临界排斥吸引排斥,三维磁能特性的现象。我们再对开普勒、奥斯 特、牛顿、胡克、亨利·卡文迪许等科学家们在天文、天体和物理学上的 许多经典理论的学习分析,从中了解得知了“力”的来源。力可以相互转 化的方式与理论以及磁力与引力相类似的关系和万有引力的存在等等。使 我们在磁能研究中到了研究磁能的金钥匙,到了通向磁能源动力成功 输出的必由之路,到了磁能转化的关键而必要的具体条件。最终使我们 发明了磁能源动力输出的方法,研究创造出了磁能源动力输出装置。实施 如图-4,示意图所示结构。本装置结构为40多个部件570多个零件以6 对圆柱磁能体(4对、6对、8对、10对等圆柱或椭圆磁能体均可,主要视 需要而定)作磁极定子和磁极转子,并以“同性临界吸引”的奇异特性, 将定子磁极与转子磁极成对上下对置圆周排列。如图-2所示,磁极定子与 磁极转子,各个磁极在定子与转子的磁极凹槽座床中可以自由地绕自轴转 动,并由行星齿轮在环齿与外齿上。如图-3所示,通过中心轴齿轮与过轮。 如图-1所示,由磁极转子、定子以同性临界吸引的特性,进行排斥吸引再 排斥地作圆周运动并输出动力作功。本磁能源动力输出方法及装置,除了 磁极转子和磁极定子,其他所有零部件均为非磁性材料。特别是轴承选择 磁悬浮轴承为好。示意图、图-4序号各零部件名称:(1)密封圈、(2) 防尘毛毡、(3)螺帽I、(4)过轮轴、(5)支板外齿轮、(6)大螺帽、(7) 小支板、(8)轴销子、(9)铆钉、(10)转子磁极、(11)定子磁极、(12) 转子磁极轴I、(13)定子磁极轴、(14)外齿轮螺栓、(15)单极过渡齿轮、 (16)中支板、(17)大挡板、(18)支板螺栓、(19)飞轮、(20)端盖、(21) 防尘挡板、(22)挡圈、(23)壳体定子磁极座床、(24)大支板、(25)挡 板小螺栓、(26)螺帽、(27)磁极齿轮、(28)II极过渡齿轮、(29)半圆 键、(30)中心主轴、(31)主轴齿轮、(32)转子磁极轴II、(33)定子磁极 轴II、(34)转子磁极座床、(35)间隔套、(36)齿环、(37)小支板螺栓、 (38)外齿销子、(39)宽齿键、(40)螺帽II、(41)螺帽III、(42)端盖 轴承。按图-4就能装配出本装置。

附图说明

1.附图A-A剖面,图-1为定子磁极行星齿同一、二级过轮齿与主轴传动齿合, 局部示意图。

2.附图B-B剖面,图-2为磁极定子与磁极转子临界状态组合排列局部示意图。

3.附图C-C剖面,图-3为磁极行星齿与壳体上的齿环和中支撑板上外齿齿合局 部示意图。

4.示意图,图-4为磁能源动力输出方法及装置内部基本结构剖面示意图。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2:24: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727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