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未加捻的纤维材料制造针织品的方法和编织机

著录项
  • CN200880124183.0
  • 20081202
  • CN101910486A
  • 20101208
  • SIPRA专利发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 A·弗拉德
  • D04B9/14
  • D04B9/14 D04B35/14

  • 德国阿尔布施塔特
  • 德国(DE)
  • 20071206 DE200710059002;20080207 DE200810008211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邓斐
  • 20081202 PCT/DE2008/002004
  • 20090611 WO/2009/071062
  • 20100707
摘要
本发明介绍了用于由从拉伸机构(9)供给的纤维材料(6)制造针织品的一种方法和一种编织机(1)。按照本发明,每一连续的成圈过程在纤维供给发生所选择的中断时被结束,并且成圈过程的结束是以在编织工具支座(2)上设置的一变换点(2)的一个编织工具(3)起始执行的。
权利要求

1.用于在编织机(1)上制造针织品的方法,所述编织机包括一个具有编织工具(3)的编织工具支座(2)和至少一个编织系统(4),其中,线圈的形成通过下述方式实现:所述编织工具(3)在经过编织系统(4)时挺进到一个纤维拾取位置,然后再重新拉出,以便拾取由一拉伸机构(9)供给的、经拉伸的纤维材料(6),其特征在于,在纤维供给发生所选择的中断时使一个连续的成圈过程结束,并且成圈过程的结束是以在编织工具支座(2)上设置的一变换点(2)的一个编织工具(3)起始执行的。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成圈过程通过下述方式结束:从所述变换点(2a)的那个编织工具开始,使各编织工具(3)走过纤维拾取位置,而先前形成的线圈并不脱圈。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具有可旋转的编织工具支座(2)的圆型编织机中,成圈过程的结束至少是在下述情况下以变换点(2a)的一个编织工具(3)起始执行,即,纤维供给的中断在编织系统(3)之前一定间距处出现,该间距至少正好与编织工具支座(2)每一转所用的纤维材料(6)长度一样大,。

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之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成圈过程的结束至少是在下述情况下以变换点(2a)的一个编织工具(3)起始执行,即,打算在一个连续的成圈过程中关断配置于编织系统(4)的拉伸机构(9)。

5.按照权利要求1至4之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成圈过程的结束至少是在下述情况下以变换点(2a)的一个编织工具(3)起始执行,即,打算在连续的成圈过程中使各编织工具(3)导入一个中间或直通位置并且在不进行纤维拾取的情况下走过纤维拾取位置。

6.按照权利要求1至5之一项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成圈过程的结束至少是在下述情况下以变换点(2a)的一个编织工具(3)起始执行,即,配置于编织系统(4)的一个纤维材料储料容器(7)空运行。

7.按照权利要求1至6之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成圈过程在其由于纤维供给发生一个所选择的中断而导致结束以后通过下述方式在编织系统(4)上重新开始:使成圈过程以变换点(2a)的一个编织工具(3)再次进行。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只有在消除了纤维供给中断之后才以变换点(2a)的编织工具(3)再次进行成圈过程。

9.按照权利要求1至8之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存在多个编织系统(4)的情况下,在每一编织系统(4)上以相同方式进行操作。

10.编织机,包括:一个编织工具支座(2)、在该编织工具支座中设置的编织工具(3)、至少一个编织系统(4)和一个配置于所述编织系统(4)的拉伸机构(9),用以供给经拉伸的纤维材料(6),其中,所述编织工具(3)在其走过编织系统(4)的过程中为了成圈而挺进到一个纤维拾取位置,然后再重新拉出,以便拾取由拉伸机构(9)供给的纤维材料(6);其特征在于,该编织机具有一控制装置(26、38),借助于它,在纤维供给发生所选择的中断时自动地结束一个连续的成圈过程,并且成圈过程的结束是以编织工具支座(2)的一变换点(2)的一个编织工具(3)起始执行的。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系统(4)具有一个按选择导入纤维拾取位置或者导入一个中间或直通轨迹的分支(35),并且成圈过程的结束是通过下述方式发起执行的:各编织工具(3)在分支(35)处转入中间或直通轨迹(36)并且在先前 形成的线圈不脱圈的情况下走过纤维拾取位置。

12.按照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机设计为一种具有可旋转的编织工具支座(2)的圆型编织机,并且具有一个在纤维输送方向(v)上设置于编织系统(4)之前的传感器装置(15),该传感器装置设置为用于在识别出纤维供给中的中断和/或疵点时产生故障信号并且离开编织系统(4)有一间距,该间距至少与编织工具支座(2)每一转所用的纤维材料(6)长度一样大,并且,所述传感器装置(15)与所述控制装置(26、38)相连接,以便在识别出故障信号时,成圈过程的结束以所述变换点(2a)的那个编织工具(3)起始执行。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故障信号用来使配置于编织系统(3)的纤维材料(6)储料容器(7)自动更换。

19.按照权利要求12至18之一项所述的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装置(15)设计为电容式的特别是按三电极测量原理工作的传感器装置。

14.按照权利要求10或13所述的编织机,其特征在于,该编织机具有一个规定用于关断拉伸机构(9)的开关(43),该开关如此地与控制装置(26、38)连接,即,使得拉伸机构(9)最早是在变换点(2a)经过了编织系统(4)时被关断。

15.按照权利要求10至14之一项所述的编织机,其特征在于,该编织机具有一个规定用于接通编织工具支座(2)所用驱动装置的开关(41),该开关如此地与控制装置(26、38)连接,即,使得成圈过程在其由于纤维供给发生一个所选择的中断而导致结束以后在编织系统(4)上重新开始,方式是:使其以变换点(2a)的一个编织工具(3)再次进行。

16.按照权利要求10至15之一项所述的编织机,其特征在于,该编织机具有一个在拉伸机构(9)与编织系统(4)之间设置的传感器(42),该传感器设置为用于在识别出纤维供给中断时产生故障信号,并且,仅当传感器(42)显示有纤维材料(6)存在和输送时才重新开始成圈过程。

17.按照权利要求10至16之一项所述的编织机,其特征在于,该编织机设计为圆型编织机,并且具有许多个相应构造和运行的编织系统(4)。

18.按照权利要求10至17之一项所述的编织机,其特征在于,该编织机包括至少一个在编织工具(3)后面设置的抽吸装置(4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方法和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0前序部分所述的编织机。

已知在此讨论的这类方法和称作纺丝编织机的圆型编织机(例如PCT WO 2004/079068、PCT WO 2007/093165 A2、PCT WO 2007/093166 A2)的特征在于,针织品不是由常用的加捻纱线而是由作为纤维条、翼锭粗纱等存在的纤维材料进行制造,该纤维材料在成圈之前借助于由纺纱工艺技术已知的拉伸机构拉至预先选定的纤度,并且在从拉伸机构排出以后借助于纺丝装置使其处于适合于向常用的编织系统等等输送的状态。

在一种特别优选的变型方案中,纺丝装置包括加捻机构和在其上连接的输送或喷丝管。纤维材料因此被转变成一种临时的、设有真加捻的纱线,它可以很好地输送过较长的距离。在即将用织针等加工之前,将捻转重新减为零(假捻原理),由此得到一种具有极端柔软性的针织品。

或者,也可以将纺丝装置设置为用以形成一种永久粘合的、特别是所谓非传统的纱线,并且例如设计为气流式纺丝装置(参见例如EP1 518 949 A2和EP 1 826 299 A2)。这样的纱线同样具有一定的捻转或卷绕,但例如束状纱或包绕纱在传统意义上不算是纱线。纺丝过程优选这样设定,即,在上述临时纱线的情况下形成一种对于所要求的输送目的而言足够牢固的纤维粘合,但仍然得到充分柔软的针织品。

类似于传统的方法和编织机,其缺点是,纤维材料的断裂或排出导致针织品中的孔或者甚至导致已形成的编织软管脱离编织元件。其原因是,编织工具即使在纤维材料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仍然继续抬升到纤维拾取位置,因此先前形成的线圈被从编织工具上脱圈。所说术语“脱圈”在此应该被理解为:与编织工具的型式(例如舌针、复合针、钩形的元件等)无关,老的线圈在挺进到纤维容纳位置时首先在编织工具的杆上滑动并且在编织工具后来沉降时越过其钩和新形成的线圈而完全从编织工具中滑脱。

因此已知开头所述类型的方法和圆型编织机(DE 10 2005 031 079A1),其中,利用具有纱线传感器的检测装置针对纤维断裂进行检测,监控纤维材料的供给。若检测装置确定在纤维材料中有断裂,则产生一个规定用于关断编织机和拉伸机构的故障信号。已知的检测装置的传感器是设置在一个沿纤维材料的输送方向处于拉伸机构之前的位置。由此可避免:拉伸机构空运行以及需要一种麻烦的、与各种不同缺点有关的新纤维材料插入。还可达到:在纤维材料的末端到达相关编织系统之前,关停编织机。

此外也已有人提出(DE 10 2006 056 895),这样设计开头所述类型的圆型编织机,即,如果没有纤维材料存在,则将一个单独的编织系统切换到不编织操作,并且自动地借助于纱线控制装置来控制该切换。由此可以在针织品中形成孔,其长度取决于为完成切换实际上需要的时间间隔。不过这可以按另一建议(DE 10 2007 041 171 A1)加以避免,方式是:在发生纤维材料断裂时在基本上避免先前形成的线圈从编织工具中脱圈。

对于最后所描述的方法,已证明:即使拉伸机构继续供给纤维材料,敏感的纤维材料在编织工具导入不编织轨迹或中间轨迹以后仍随时会撕裂。因此不仅由于其他原因发生的纤维材料断裂,而且仅仅编织系统向不编织的切换也会造成纤维材料断裂。其他的断裂 可能由此产生,即,为了排除任何一种损坏或实施维护,将配置于编织系统的拉伸机构关断了。因此,在编织机构的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纤维材料的许多断裂,具体而言,不仅有预期的断裂(其例如由于编织工具导入一回转位置或中间位置或由于一拉伸机构的关断引起的),而且还有预料不到的或不可避免的断裂(其例如归因于纤维材料储料容器的空运行或任何其他的原因并且接着例如由传感器检知)。

关于要制造的针织品,由于这许多断裂可能性而产生了问题:纤维材料的每一撕裂,不论其在哪一位置和由于哪一原因发生,均导致纤维材料在针织品中或长或短的端头。如果在因纤维断裂引起的成圈中断以后拟继续成圈过程,即,通过向编织工具供给新供应的和必要时修整了的纤维材料的一端,则产生其他的一些纤维材料端头。这是不符合要求的,因为,在针织物中能清楚地看到常常较长的纤维端头并且以后必须将其去掉。

由此出发,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构造或设计开头所述的方法和编织机,从而可以避免至少纤维端头的不符合要求的影响结果。

按照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和10的特征得以实现。

通过本发明实现了:在需要时,可以将有妨碍的、由纤维材料构成的端头尽可能置于针织品的一个区段部分内,该区段部分在加工完成针织品以后在一个或几个不多的线圈纵行的区域上延伸,因此可以被切掉,而不损害针织品的其余部分并且在产品生产上没有显著的损耗。在圆型编织机上制成管状织物的情况下,可以将通常的分离边缘(管状织物要沿此分离边缘切开)置于该区段部分内。换言之,可以至少将在纤维供给发生所选择的中断时不可避免地得到的纤维端头(除少数例外之外)置于管状织物的一个不重要的、以后可去掉的区段部分内。

所说术语“所选择的”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应被理解为:并非必须使全部因纤维材料断裂引起的纤维供给中断都导致连续成圈过程的结束。但特别有利的是,至少将全部的如下所述那些中断视为所选择的中断,对于这些中断,形成的纤维端头是在一个沿纤维输送方向如此远地离开相关编织系统的位置产生,即,它们可以布置在针织品的一个对应于变换点的区段部分之内。

纤维材料中的某些断裂是在较为接近一个纤维容纳点的位置发生,只有这样的断裂不可能被布置在所述区段部分之内,因而仍然必须加以考虑。

由各从属权利要求可得到本发明的其他有利特征。

以下结合附图依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示意性示出按照本发明的圆型编织机的第一实施例,圆型编织机用以利用拉伸的纤维材料制造针织品;

图2按图1的圆型编织机,处于另一操作状况;

图3按图1和2的圆型编织机略去导向辊的俯视图;

图4针织品,包括一个通过变换点形成的区段部分;以及

图5按图1至3的圆型编织机的三角的前视图。

以下依圆型编织机1的实例说明本发明,它以局部视图示出图1和2中。圆型编织机1包括一编织工具支座,特别是一针筒2,在其中可移动地支承常用的多个编织工具,例如设计为舌针的织针3,织针具有针钩3a、可转动的针舌3b和针杆3c,并且在以下称为织编系统4的成圈位置借助于未详细示出的三角5可以运动到适合于拾取纤维材料6的纤维 拾取位置。将纤维材料6从储料容器7例如纺丝条筒、备用管纱等中供送给圆型编织机1,该圆型编织机例如可以设计为单面圆型编织机。

将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包括翼锭粗纱的纤维材料6经由一个未示出的输送装置以及必要时经由一个只在图1和2中示出的导向辊8供送给一拉伸机构9。为许多个编织系统4中的每一个配置一个这样的拉伸机构9,其中,图1至3中只示出一个编织系统4,拉伸机构9以本来已知的方式例如具有多对拉伸辊。在本实施例中涉及一种3辊拉伸机构,其中,一个喂入辊对I与一个居中的设计为双皮圈辊对的辊对II构成预拉伸区,而该辊对II与一个输出辊对III构成主拉伸区。

将来自拉伸机构9的纤维材料6(其由基本上未加捻的相互平行设置的短纤维构成)以已知的方式优选借助于总体用标记10表示的纺丝和输送装置供送给相应的编织系统4。输送装置10按照目前最好的实施例包括至少一个加捻机构11和一个在其上连接的喷丝或输送管12,其终止于一导纱器14,后者如通常那样紧挨在编织工具3之前并且设置为,将从导纱器孔14a中排出的纤维材料6插入那些编织工具3的针钩3a中,这些编织工具由三角5在如图1所示的纤维拾取位置挺进到或升起到一纤维拾取位置。为此,在编织系统4上以已知的方式设置通常的特别包括三角5的装置,借助于它们,将织针3首先升到纤维拾取位置,同时先前在其上形成的线圈在针杆3c(图1)上以及在针舌3b下面滑动,然后拾取纤维材料6并且紧接着至少将其拉入一个中间位置或者为了使老的线圈脱圈以及为了形成新的线圈将其拉入一个不编织位置。该不编织位置示于图2中,据此各针钩3a与图1相比明显设置在排出纤维材料6的导纱器孔14a的下方。

纺丝装置10或者说包括加捻机构11和输送管12的输送装置用于将由拉伸机构9输出的纤维条以已知方式首先转变为一种具有真加捻的临时纱线。临时纱线基本上直到输送管12的末端保留捻转,随后直到最后得到的纤维材料进入织针3中则重新松开这些捻转,亦即减为零(假捻效应)。因此,一种致密的、但几乎未加捻的纤维条进入到各织针3中。

或者,也可以设置上述型式的其他纺丝装置。

所述型式的圆型编织机例如由开头所说的那些文献是已知的,在此,为了避免重复,通过引用使其成为本申请公开的内容。

为了避免在加工完成的针织品中出现薄细点或粗厚点,按照本发明,将纤维材料6在其到达编织系统4之前按需要的品质特征、特别是密度和质量变化检验,并且在识别各纤维材料部分时,它们以偏离某一预先选定的品质不允许的偏差为特征,阻止这些有缺陷的纤维材料部分被插入各织针3中。这可以例如这样达到,即,借助于适合的传感器装置15检测纤维材料6,在识别出疵点时(其在图1和2中示意地用一点说明并具有标记6a)中断成圈过程,从纤维材料6中去掉疵点6a,然后再继续成圈过程。成圈过程的中断可以例如这样实现,即,对于相关编织系统4上的各编织工具3,从识别出疵点6a起,不发生先前形成的线圈的脱圈以及不发生拾取纤维材料6通过纤维拾取位置的情况,并且为此例如将其导入一回转轨迹。

所描述的操作方式产生的结果是:敏感的纤维材料6在各织针3导入回转位置以后撕裂。因此如果在纤维材料6中测得一疵点6a,则也总是自动地发生向各织针3的纤维供给中断,并因此在针织品中出现一个或长或短的纤维材料端头。如果将各织针3在以后 的某一时刻重新挺进到纤维拾取位置,以便继续成圈过程,则再一次在针织品中形成一个纤维材料端头。这些端头在针织品中是可看到的并且按照发生疵点6a的频度、形成的端头有多长等可能导致在针织品中不符合要求的缺陷点。

为了避免在针织物中这样的纤维端头不受控制地形成,而建议:在这样一个位置上依密度变化或质量变化对纤维材料6进行检测,该位置在纤维输送方向v上测定的离开相关编织系统4的间距至少与针筒2每一转所用的纤维材料6的长度一样大。由此产生这样的可能性,即,总是在一个同样的以下称为变换点的在针筒2圆周上的区域内结束连续成圈过程。这样的变换点在图3中用标记2a说明并且例如通过至少一个、优选预先选定数目的并排的织针3确定。按照本发明还建议,总是以一个处于该变换点2a内的织针3起始执行成圈过程的结束,从而形成的纤维端头总是由直接在其之前的最后的织针3随带。不再为了纤维拾取推出全部跟随该织针3的织针。如果变换点2a总是由相同的例如20个织针3构成,则它们在加工完成的针织品16(图4)中相当于一个包括相同数目的邻接的线圈纵行的织物部分17。该织物部分17在管状针织品16继续加工时可以用作为沿其切开针织品16的区段部分。因此,进入变换点2a的区域内的各纤维端头自动地集中在切开的线圈或针织物16的边缘区域上,并且可以将其切掉,而对针织品16无显著损害。

当在纤维断裂以后要继续成圈过程时,以相应的方式进行操作。在第一个当时进行编织的针3上,纤维端头也不可避免地形成,由此则导致:使该纤维端头进入针织品16的对应于变换点2a的部分17的区域内。

对于按图1至3的纺丝装置10或任何其他适合的纺丝装置的情况设定,适宜的是,将传感器装置15离开编织系统4的间距选择成,比相应于针筒2每一转对纤维材料6的需用量大一个相应于拉伸机构9离开编织系统4的间距的尺寸,由此确保:最迟在针筒2一转以后,在变换点2a内执行的成圈过程结束或中断产生这样的结果,即,识别出的疵点6a仍没有到达纺丝装置10,特别是例如加捻机构11。按这种方法可以例如防止:在纤维材料6中处于公差范围之外的粗厚点导致纺丝装置10阻塞或甚至损坏。

为了实现所述各过程的自动化,以下介绍一种按照本发明的圆型编织机的至今最好的实施例。

由图1至3可见的传感器装置15设置为例如用于检测纤维材料6的品质。所说“品质”在这里应该被理解为纤维材料6的这些特性,它们对利用它在圆型编织机1中制成的针织品16产生影响,并且特别是由于所述的纤维材料6的密度和/或质量变化所引起的。

由例如在传感器装置15中设置的电子装置产生相应于所确定的品质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该信号例如显示相应的密度或质量偏差偏离某一预先选定的品质的大小。

在传感器装置15本身中或由其外面设置的、例如具有微处理器的评价装置26(图1)中,检验由传感器装置15发送的测量信号,以确定纤维密度或纤维质量是否处在预先选定的公差范围内。如果纤维密度或纤维质量超出该公差范围,则由评价装置26发送一故障信号,其显示刚好有一具有疵点6a(图1)的纤维材料部分通过传感器装置15,该疵点的特征就是不允许地偏离了所要求品质,特别是不允许的纤维材料6的密度或质量。将该故障信号供给评价装置26的输出导线27、28(图1)并且以上述方式用于防止测得的疵点被加进针织品中。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适用于所述目的传感器装置和评价装置15、26由纺丝技术和拉伸机构技术以各种不同的可选方案总体而言是已知的(例如DE 28 50 775 A1、DE 32 37 371 A1、DE 38 26 861 A1、DE 199 50 901 A1、DE 102 04 328 A1、GB 2 062 704 A),因此不需要更详细地加以说明。

为了避免各织针3拾取具有由传感器装置15识别的疵点6a的纤维材料部分,每一编织系统4设有三角5,其延伸曲线示于图5中。在图5中从此出发,即各织针3本身或为其配置的各选针片或推片选针器如在通常的编织机中那样设有针脚29,它们与在各编织系统4上设置的三角5协同操作。由此将全部织针3例如首先离开一个回转或不编织位置沿挺针轨迹30挺进到由图1显而易见的纤维拾取位置,然后再沿牵拉轨迹31重新拉出,以便将各织针在通过脱圈轨迹或弯纱轨迹32以后重新送到直通位置。在图5中沿箭头w的方向实现各织针3相对于三角5的运动。在挺针轨迹30的最高点33附近达到纤维拾取位置并且用于将各织针3设置在如此推出的位置,即一方面使处于其针钩3a中在上述编织系统4中形成的各线圈经由打开的针舌3b在针杆3c(图1)上滑动,而另一方面纤维材料6例如在一位置34(其说明导纱器孔14a的位置)可以这样运送,即,使其最迟在牵拉各织针3的过程中插入其针钩3a中。各织针3的牵拉的作用是:通过先前形成的在针杆3c上吊挂的线圈牵拉插入的纤维材料6并同时使老的线圈在针舌3b关闭时经由针钩3a完全脱圈。

此外,按图5在挺针轨迹30的起点上设有一分支35,在其上各针脚29按选择可以转向挺针轨迹30或转入直通轨迹36,如对于若干针脚29a说明的。例如在分支35的区域内设置的电磁铁37可以用作为选针装置。该电磁铁37的控制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可以这样实现,即按照评价装置26的故障信号将在相关编织系统4上的全部针3转入直通轨迹36。为此按图1和2设置有一设备控制装置38,其通过导线39连接于相应的具有电磁铁37的三角5,通过各织针3导入直通轨迹36中避免,各老线圈被脱圈和设有疵点6a的纤维材料部分被织入针织品16中。该状况例如一直保持到疵点6a已通过导纱器14并且不再能由各针3抓住。接着将各针3重新转入挺针轨迹30,即,通过相应地控制电磁铁37,从而可以用无疵点的纤维材料6再次进行正常的成圈过程。

以特别的优点实现各织针3在分支35的区域内的控制,而使只有当图3中所示的变换点2a到达分支35时才实现从挺针轨迹30向直通轨迹36的切换。为此,将输出导线27连接于图1和2中所示的圆型编织机的设备控制装置38。通过将评价装置26的故障信号通知设备控制装置38,一旦变换点2a到达编织系统4,亦即一旦一个确定变换点2a的起点的织针3例如织针No.1到达分支35,就必须向电磁铁37转送相应的控制信号。例如,也与调线装置相结合,在插入分离线时或在制造具有不同织纹的针织品时使用在这里关心的方式的变换点。

如果传感器装置15,如以上示例性要求的那样,离开编织系统4有一间距,其至少正好象针筒2的每一转对纤维材料需用量那样大,则在任何情况下在疵点6a已到达编织系统4之前的某一时刻变换点2a达到相关编织系统4。因此在疵点6a到达编织系统4之前,各织针3也实现转向。

由于上述特性,如果将各织针3导入回转轨迹36(图5),则纤维材料6撕裂,按照本发明,现在受控制地实现该撕裂而使由此得到的纤维材料端头在变换点2a的一个织针3上或最早在直接处于该织针前面的织针3中开始,其仍依序已经将纤维材料6加工成一线 圈。纤维材料6断裂的精确位置,亦即得到的在针织品中自由吊挂的纤维材料端头的长度并不是关键的,因为如上所述,要切掉针织品16的对应于变换点2a的区段部分17。

全部大体上存在的由于各织针3导入回转轨迹36而形成的纤维端头,按这种方式进入区段部分17中,其按照本发明也配置最后的织针2。在任何情况下这样形成一个区段部分17,它在加工完成管状针织品16以后被切开和去掉,从而针织品16的余留部分没有缺陷。

如果在这样的有纤维断裂的过程以后,从纤维材料6中去掉疵点6a或从各织针3旁边通过而未由它们抓住,则重新控制在相关编织系统4上的电磁铁37,使各织针3在分支35上转入挺针轨迹30。由于纤维材料是撕裂的,在该变换时必须将其重新插入织针3中,由此形成另一纤维材料端头。因此按照本发明作为第一转入挺针轨迹30的织针3重新选择一个处于变换点2a内的织针3。将全部跟随该织针3的织针同样转入挺针轨迹30。由此,通过成圈过程的重新开始所形成的纤维端头也进入针织品16的部分17中,从而可以在以后将它们与之一起去掉。

为了实现:在出现疵点6a时自动地中断成圈过程以及没有疵点6a被织针3抓住时重新继续,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发展设计中,在一个在各织针3的后面并且对置于所属的导纱器14的位置,设置至少一个吸管40(图1至3),它紧挨在各织针3的后面终止并且连接于一个未示出的利用负压工作的排出口。吸管40在正常的成圈过程中不起作用。但如果在纤维材料6中识别出疵点6a,则吸管40用作这样的目的,即,较快地导致通过各织针3导入回转轨迹36中引起的纤维材料6断裂并且吸取和带走仍由拉伸机构9供给的纤维材料6b(图2)。

这样的状况示于图2中。在此假定,相对于图1已向编织系统4的方向前进的疵点6a已导致评价装置26有故障信号,变换点2a已经过编织系统4,因此在该编织系统4上不再将各织针3挺进到由图1所示的纤维拾取位置,而例如保留在回转轨迹36(图5)中。由于因此各针钩3a在导纱器孔14a的下方经过导纱器14,用吸管吸收仍然供给的不再加工成线圈的纤维材料6b。这样产生的结果是,同时由最后进行编织的织针3随带的纤维材料6撕裂并且形成一种较短的跟随最后进行编织的织针的纤维材料端头。

如果不管疵点6a使纤维材料6以不变的输送速度沿箭头v方向运动,则在针筒2一整转以后(在该过程中各织针3导入回转轨迹36),疵点6a安全地经过编织系统4并到达吸管40。由此一旦变换点2a重新经过编织系统4,就可以在针筒2一转以后重新开始成圈过程。借此自动地保证:疵点6a并不织入针织品16中,而通过排出口带走。

借助图1至3描述的圆型编织机1在拉伸机构9与编织系统4之间设有各一个纺丝和输送装置10,其例如具有纺丝或加捻机构11或类似部件。由于较大的(较粗的)疵点6a可能会阻塞或甚至损坏该加捻机构11,故而将传感器装置15优选设置为比相应于每一针筒转一圈对纤维材料6的需用量更远地离开编织工具4一个相应于在拉伸机构9(或其输出辊对III)与编织系统4之间的间距的尺寸。由此确保:如果变换点2a到达编织系统,则由传感器装置15识别出的例如很粗的疵点6a在纤维输送方向v上仍然处在加捻机构11之前。在使用其他适合的纺丝装置时也相应地进行操作。

在消除这样的疵点6a以后,首先要重新接通拉伸机构9。如果因此重新发生纤维材料6的连续纤维输送以及还可能有纤维材料6的新的开头或连接点之类被吸入吸管40 中,则一旦变换点2a重新进入编织系统4,就继续进行成圈过程。为此可以使用一手动开关41(图1和2),它连接于评价装置26或者也直接连接于设备控制装置38并设计成,使得织针3往挺针轨迹30中的导入一直延迟到变换点2a到达相关编织系统。此外该手动开关41也适宜用于在其操作时重新接通拉伸机构的驱动装置。

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可能适宜的是,在拉伸机构9与编织系统4之间的空间内设置一传感器42,其适用于识别供给编织系统4的纤维材料6存在与否并且也特别有利地识别其运动或停止。可以借助从输送管12排出的纤维材料6、借助在输送管12中导向的临时纱线等实现这样的检测。在最后所述的情况下,相关输送管12优选具有一个由完全透明的材料构成的窗口或中间部分,通过它可以由传感器42识别临时纱线。特别有利地尽可能接近相关编织系统4设置传感器42,以便也可以发现在那里发生的纤维材料6中的断裂或其他的缺陷。将由传感器42产生的输出信号按图1和2供给评价装置26或直接供给设备控制装置38。

作为传感器42可以设置常见的在标准的编织机中用作为纱线控制器的传感器,它在待检测的纤维材料6不存在或停止时发送一个电的故障信号。一旦该故障信号消失和传感器由此通知由其检测的拉伸机构9重新供给纤维材料6并且纤维材料6运动,亦即沿输送方向v输送,就可以在变换点2a下一次在编织系统4旁边通过时重新控制电磁铁37,而将各织针3转入挺针轨迹30中。

除此以外,传感器42可以用于纤维断裂的识别并从而用于纤维供给在纺丝装置10内的中断的识别。在这样的情况下,将纤维断裂通过传感器42以例如这样的结果通知评价装置26,将各织针3借助于电磁铁37立即并与变换点2a当前的位置无关地转入回转轨迹36。但由于这样的情况较少地发生,与其联系的缺陷在针织品16中是可容忍的。为了重新开始针织过程,如上所述,在这种情况下也利用变换点2a和手动开关41。

不同于所述的实施例,也有可能的是:将各织针3在变换点2a上升到一个中间位置、例如一集圈位置并且在该中间位置移过纤维拾取位置33(图5)。关于其余的功能由此没有产生显著的区别。不过应该确保,在导纱器孔14与吸管40之间的空间在处于中间位置的各织针3通过的过程中也尽可能保持自由的,以便在出现疵点6a时不降低需要的吸力。

适宜的是,借助实现每一次成圈在支座2中编织工具3的相应数目对纤维材料6的需用量和在拉伸机构9中实施的拉伸确定上述传感器装置15离开编织系统4的间距。如果例如在支座2中总共存在2640个织针3,并且每一线圈对纤维材料6的需用量分别为3mm,则支座2每一转需用的纤维材料6为约7920mm。如果在拉伸机构9中达到约50倍的总拉伸(预拉伸和主拉伸),则传感器装置15可以例如以约158.4mm的间距x远离拉伸机构9的喂入辊对I,亦即沿纤维输送方向v是设置在喂入辊对I之前158.4mm处。利用x=[(针筒中织针3的数目×每一线圈的纤维需用量):拉伸量]算出该间距x,并且在所有的情况下确保:疵点6a不在变换点2a通过之前到达相关编织系统4。最后可以考虑,不是突然地而是渐渐地在喂入辊对I与输出辊对III之间实现拉伸机构9中的拉伸。在将全部这些参数计算在内时便总能求得传感器15离开相关编织系统的间距,其确保:如果针筒2从识别疵点6a起仍实施一整圈转动,则识别出的疵点6a最多被输送到编织系统4,若变换点2a在识别疵点6a的时刻正好已通过相关编织系统4,这是必需的。相反如果要求在针筒2一转以后将疵点6a只输送到纺丝装置10之前,则传感器装置15的间距必须是相应较 大的,以便将在拉伸机构9的输送辊对III(或纺丝装置10)与编织系统4之间的间距纳入考虑。不论哪些类型的疵点6a,都要进行检测,因此可以有利的是,在任何情况下将传感器装置15的间距确定为,使得将疵点6a只输送到纺丝装置10。如果在拉伸机构9的输出辊对III与编织系统4之间的间距是较大的,但这样的间距可能联系着一个不必要大的纤维材料6的需用量,特别是如果涉及到很不均匀的纤维材料6的话。因此目前看来最好的是,将评价装置26设置成,使其可以分辨小的(细的)疵点6a与大的(粗的)疵点6a,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对设备控制装置进行编程,允许小的疵点6a一直通到编织系统4,而大的疵点6a则只通到输出辊对III。如果涉及大的或小的质量变化,可以相应地进行操作。

按照本发明,所描述的方法和编织机也用于发起执行纺丝条筒、筒管或其他纤维材料6储料容器7所需要的更换和/或将其自动化。为此对传感器装置15和/或评价装置26进行编程,而如果使纤维材料6的密度实际上等于零,亦即不再有纤维材料6供给,则总是产生一种特别的故障信号。这或与纤维材料在一个处于拉伸机构9之前的位置上的(比较少有的)断裂或与相应的储料容器7的空运行意义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在发送这样的故障信号以后,首先,所述的控制装置将编织工具3导入回转位置。其次,优选在变换点2a已通过相关编织系统4以后关断相关拉伸机构9或相关拉伸机构组并且确保,各编织工具3已通过直通轨迹36,以便由此避免纤维材料6的过早撕裂。接着修复纱线断裂或提供一个新的储料容器7,将撕开的或新的纤维材料6的开头插入拉伸机构9中或者也连接于老的纤维材料6,然后重新接通拉伸机构9并最后以所描述的方式继续成圈过程。如在出现疵点6a时,在可能自动实施的储料容器7更换以后,也可以一直等到由相关吸管40吸出可能出现的连接点或一直等到传感器42显示由拉伸机构9重新供给纤维材料时,才开始重新的成圈过程。

代替所述的传感器装置和/或评价装置15/26的程序化,当然也有可能在传感器装置15的附近设置另一个相当于传感器42的传感器,它仅当没有纤维材料供给时才导致故障信号的产生。

如果在连续成圈过程中关断拉伸机构9,由于纤维材料6由此必然撕裂,则产生纤维供给的另一种所选择的中断,其按照本发明可以导致成圈过程的结束。由于何种原因关断拉伸机构9,例如为了实施修理、维护等,对此并不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照本发明规定,为评价装置26配置例如一个特别的断路开关43,借助于它不是立即而是只在预先选定的延缓时间以后才关断拉伸机构驱动装置。该延缓时间选择得如此之长,以致在通过拉伸机构9关断引起的纤维端头到达相关编织系统4之前,变换点2a在操纵断路开关43以后安全地通过该编织系统4。然后再次有可能将各织针3(从变换点2a的一个织针3开始),转到一个轨迹,在该轨迹上,它们在该编织系统4上不挺进到纤维拾取位置。为此将断路开关43例如经由一延缓阶段44连接于评价装置26或评价装置26经一延缓阶段44连接于相关拉伸机构9的驱动装置,正如在图1和2中示意说明的那样。此外,评价装置26将由断路开关43得到的电信号经由导线45传给设备控制装置38,从而,它能以需要的方式操纵电磁铁37。由此保证:通过拉伸机构9的关断引起的纤维材料端头只可进入针织物16的部分17(图4)内。

如果在编织机1中为多个相邻的编织系统配置的各拉伸机构9被组合成一个配有共同驱动装置的拉伸机构组,则在操纵断路开关43时总是关断全部的拉伸机构组。因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延缓时间直到关断拉伸机构组必须确定得如此之长,以致变换点2a可以连续地通过全部为该拉伸机构组配置的编织系统。

另外,评价装置26、设备控制装置38和其他未详细示出的构件(例如41、43、44)构成一控制装置,借助于它,以所描述的方式控制各种不同的过程。这一点不仅可以利用硬件装置而且也可以利用软件装置来实现。若编织机具有许多个编织系统4,它们优选全部按照图1至5设计。

本发明并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可以按照多种不同的方式加以改变。特别是,可使用其他的装置用以将编织工具3送过如图5中所示的纤维拾取位置。代替电磁铁37,可以采用其他的选针装置,例如可控的三角。如果在通过多个织针3构成的变换点2a的区域内实现从编织到不编织或反之的切换,则不需要精确地在规定的织针3上实现该切换,从而不需要准确的精确到针的控制。还可设想,将传感器装置15设置在一拉伸机构9内,只要仅通过仍保留的拉伸的考虑便确保:识别出的疵点6a在相关编织系统4由变换点2a的第一不进行编织的针3通过之前最多被输送到相关编织系统4或输送到输出辊对III的钳口线(或输送到加捻机构11等)。此外,代替传感器装置15、42,可以采用不同于所述装置的机构。特别有利的是,例如也采用电容式的测量系统,特别是按照三电极测量原理工作,其中,通过至少一个测量电容器的电容的改变而产生测量信号。此外,也可以设置不同于针筒2的编织工具支座,例如针盘,并且设置多于一个的变换点。特别是对于具有很大直径的编织工具支座,例如有可能的是,设置两个径向对置的变换点并且在两变换点上切开形成的针织品。此外很明显的是,代替所描述的纤维供给中断或附加于它们,也可采用其他的这样中断作为“所选择的”中断,在本申请的意义下,其用于在一变换点2a的区域内结束成圈过程,如果按照本发明这也是优选的话,则一般来说能够在全部出现的纤维供给中断情况下引起该结束。最后,不言而喻,各个不同的特征也可按照有别于所描述的和所图示的组合方式加以应用。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3:24: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716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