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制冷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技术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制冷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制冷设备中的制冷系统通常包括压缩机、冷凝器、换热器和等部件,冷媒在压缩机的压力驱动下在密闭管路中循环,并通过与间室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进行换热,达到制冷的目的。为了实现分布式制冷,传统方法中不同的箱体内各自采用独立的制冷系统来满足不同箱体的温度需求,但是各箱体内温度恒定时需要的制冷量极小,因此多个独立的制冷系统的利用率低,功耗大。目前也有采用一次冷媒制冷,间室纯并联结构的制冷系统,但各间室制冷请求的能耗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制冷设备及存储介质,以解决分布式制冷能耗高的技术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流通第一冷媒的第一制冷系统、流通第二冷媒的第二制冷系统和换热装置,所述第一冷媒和所述第二冷媒流经所述换热装置进行换热,所述第一冷媒流经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位于所述制冷设备的第一间室;所述第二冷媒流经所述制冷设备的多个并联设置的子蒸发器,每一子蒸发器位于一所述制冷设备的第二间室,每个所述子蒸发器串联一子节流阀,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多个所述第二间室的制冷请求;获取各个所述第二间室的当前温度和目标温度;根据所述当前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确定各个所述第二间室降温所需的目标冷量,并对所述目标冷量排序;根据所述目标冷量调节对应每个所述子节流阀的第一开度,所述第一开度与所述目标冷量呈正相关;控制所述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启动对多个所述第二间室进行制冷,直至达到多个所述第二间室的目标温度,停止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的制冷工作。
5.其中,所述获取多个所述第二间室的制冷请求步骤包括:逐一判断各个所述第二间室的当前温度是否超过各个所述第二间室的预设温度;若至少两个为是,则判定获取到多个所述第二间室的制冷请求。
6.其中,所述确定各个所述第二间室降温所需的目标冷量包括:根据每个所述第二间室的所述当前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计算每个所述第二间室的温度差;利用每个所述第二间室的所述温度差和容积计算所述目标冷量。
7.其中,所述第一制冷系统包括节流控制组件,在控制所述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启动对多个所述第二间室进行制冷之前还包括:获取预设降温速度,根据所述预设降温速度调节所述节流控制组件的第二开度,所述第二开度与所述预设降温速度呈正相关。
8.其中,所述第一制冷系统包括依次顺序连接形成回路的压缩机、冷凝器和所述第一蒸发器,所述节流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第一蒸发器之间,所述节流控制组件包括:电磁阀,包括第一进口端、第一出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一进口端连接所述冷凝器的输出端;第一节流件,所述第一节流件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出口端,所述第一节流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蒸发器;第二节流件,所述第二节流件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二节流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换热装置;所述获取预设降温速度,根据所述预设降温速度调节所述节流控制组件的第二开度,所述第二开度与所述预设降温速度呈正相关的步骤为:获取预设降温速度,根据所述预设降温速度调节所述第二节流件的第二开度,所述第二开度与所述预设降温速度呈正相关。
9.其中,所述第二节流件为电子膨胀阀,或者,所述第二节流件包括:多通阀,所述多通阀具有一个输入端和多个输出端,所述多通阀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电磁阀的所述第二出口端;多个毛细管,所述多个毛细管并联,所述多个毛细管具有至少两种内径和/或长度,每个所述毛细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多通阀的一个输出端,每个所述毛细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换热装置。
10.其中,所述第二制冷系统包括依次顺序连接形成回路的载液箱、动力件和第二蒸发器组,所述第二蒸发器组包括多个所述子蒸发器。
11.其中,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冷凝器连通,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蒸发器连通;所述第二输入端与所述动力件连通,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蒸发器连通。
12.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判断多个所述第二间室的所述目标温度中的最低目标温度与所述载液箱的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预定温度差;若是,则关闭所述电磁阀与所述第二节流件的连通,维持所述子节流阀的开启状态,利用所述载液箱的冷量为多个所述第二间室制冷;若否,则返回获取具有制冷请求的各个所述第二间室的当前温度和目标温度的步骤。
13.其中,在利用所述载液箱的冷量为多个所述第二间室制冷的过程中,还包括:判断多个所述第二间室的所述目标温度中的最低目标温度与所述载液箱的温度的差值是否小于等于第二预定温度差,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差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差;若是,则返回获取具有制冷请求的各个所述第二间室的当前温度和目标温度的步骤;若否,则继续利用所述载液箱的冷量为多个所述第二间室制冷。
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制冷设备,包括流通第一冷媒的第一制冷系统、流通第二冷媒的第二制冷系统、换热装置和控制件,所述第一冷媒和所述第二冷媒分别流经所述换热装置进行换热,所述第一冷媒流经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位于所述制冷设备的第一间室;所述第二冷媒流经所述制冷设备的多个并联设置的子蒸发器,每一子蒸发器位于一所述制冷设备的第二间室,每个所述子蒸发器串联一子节流阀,所述控制件与所述第一制冷系统、第二制冷系统和换热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件用于执行任一上述的控制方法。
1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数据,所述程序数据能够被执行以实现如上任一所述的控制方法。
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根据目标冷量调节对应各个子节流阀的第一开度,增大所
需目标冷量较大的第二间室对应的子节流阀的流量,提高对应子蒸发器的降温速率,各个第二间室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趋于同步,从而各个子蒸发器对所在第二间室的降温停止时间趋于同步。子蒸发器整体的制冷时间缩短,降低了制冷所需能耗,第一制冷系统可集中冷量用于第一蒸发器对第一间室的制冷工作。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技术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中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对多个第二间室制冷时的降温速率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多个第二间室制冷时的降温速率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框架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9.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0.经发明人长期研究发现,在传统的分布式制冷设备中,不同的间室内各自采用独立的制冷系统来满足不同箱体的温度需求,但是各间室内温度恒定时需要的制冷量极小,因此多个独立的制冷系统的利用率低,功耗大,且制作成本高。目前也有采用一次冷媒制冷,间室纯并联结构的制冷系统,系统采用开关阀、电子膨胀阀也可以灵活调节箱体温度,但电子膨胀阀的精度有限,且箱体制冷请求同步性差,能耗高;此外,采用纯冷媒并联系统制冷需要的冷媒量更大,部分冷媒无法参与制冷,管路长、焊接处多,冷媒泄露的风险增大。
21.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其中,制冷设备100包括流通第一冷媒的第一制冷系统110、流通第二冷媒的第二制冷系统130和换热装置120。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流经换热装置120进行换热。第一冷媒流经第一蒸发器113。第一蒸发器113位于制冷设备100的第一间室。第一制冷系统110可通过第一蒸发器113为第一间室制冷。第二冷媒流经制冷设备100的多个并联设置的子蒸发器133。每一子蒸发器133位于一制冷设备100的第二间室。第二制冷系统130可通过子蒸发器133为第二间室制冷。每个子蒸发器133串联一子节流阀139。每个子节流阀139可调整第二冷媒流入子蒸发器133中的速度,从而调整子蒸发器133对所在第二间室的降温速率。
22.请继续参阅图2,图2是本技术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23.本技术中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s11:获取多个第二间室的制冷请求。
24.当多个第二间室需具有制冷需求时,获取多个第二间室的制冷请求。多个第二间室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
25.具体地,获取多个第二间室的制冷请求步骤包括:逐一判断各个第二间室的当前温度是否超过各个第二间室的预设温度,若至少两个为是,则判断获取到多个第二间室的制冷请求。其他当前温度不超过预设温度的第二间室判断为暂时不需要制冷。
26.s12:获取具有制冷请求的各个第二间室的当前温度和目标温度。
27.获取具有制冷请求的各个第二间室的当前温度和目标温度。第二间室的当前温度由第二间室内的传感器测量反馈。目标温度为每个第二间室对应预设的温度值。
28.s13:根据当前温度和目标温度确定各个第二间室降温所需的目标冷量,并对目标冷量排序。
29.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当前温度和目标温度确定各个第二间室降温所需的目标冷量包括:根据每个第二间室的当前温度和目标温度计算每个第二间室的温度差。利用每个第二间室的温度差和容积计算目标冷量。
30.需要说明的是,若用户打开第二间室箱门并放入物品关闭箱门后,第二间室内温度不均,为了准确获得第二间室的当前温度,可等到预定时间后再进行测量。预定时间可以是两分钟或三分钟等。
31.将各个第二间室降温所需的目标冷量计算出后对目标冷量排序。若各个第二间室的容积相同,可直接利用每个第二间室的当前温度和目标温度的温度差排序。
32.s14:根据目标冷量调节对应每个子节流阀139的第一开度,第一开度与目标冷量呈正相关。
33.根据目标冷量调节对应子节流阀139的第一开度。第一开度与目标冷量呈正相关。由于各个第二间室降温至目标温度所需的目标冷量不同,若子节流阀139采用相同的第一开度,各个第二间室内的降温速度相同,各个第二间室的由当前温度降温至目标温度所需要的时间不同,需要等到所需目标冷量最高的第二间室降温至目标温度后,第一制冷系统110和第二制冷系统130才可以停止通过换热装置120换热,第二间室制冷整体所需的时间较长,压缩了第一制冷系统110集中冷量供第一间室制冷的制冷时间,能耗高。
34.而本技术实施例中根据目标冷量调节对应各个子节流阀139的第一开度,增大所需目标冷量较大的第二间室对应的子节流阀139的流量,提高对应子蒸发器133的降温速率,各个第二间室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趋于同步,从而各个子蒸发器133对所在第二间室的降温停止时间趋于同步。子蒸发器133整体的制冷时间缩短,降低了制冷所需能耗,第一制冷系统110可集中冷量用于第一蒸发器113对第一间室的制冷工作。
35.本技术中的控制方法当各个子蒸发器133所在第二间室同时产生不同档位的制冷需求时,根据各第二间室传感器反馈的温度,通过调控子节流阀139的第一开度,实现第二间室降温速率的自由调节,使得多子蒸发器133的制冷停机点趋于一致,实现各第二间室准确控温的目的,减少第二间室降温整体所用时间。
36.s15:控制第一制冷系统110和第二制冷系统130启动对多个第二间室进行制冷,直至达到多个第二间室的目标温度,停止第一制冷系统110和第二制冷系统130的制冷工作。
37.当子节流阀139对应调节第一开度后,可控制第一制冷系统110和第二制冷系统130启动对多个第二间室制冷,直至达到各个第二间室的目标温度后停止第一制冷系统110和第二制冷系统130的制冷工作。此时,由于第一制冷系统110和第二制冷系统130处于启动且通过换热装置120换热的状态,第一制冷系统110的第一冷媒循环为第二制冷系统130的第二冷媒提供冷量,各个第二间室达到目标温度所需的制冷时间趋于一致。
38.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停止第一制冷系统110和第二制冷系统130的制冷工作是指停止第一制冷系统110和第二制冷系统130换热为第二间室提供冷量,第一制冷系统110后续可单独为第一间室提供冷量而不与第二制冷系统130换热。
39.以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说明,请参阅图3和图4,图3是现有技术中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对多个第二间室制冷时的降温速率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多个第二间室制冷时的降温速率示意图。
40.现有技术中,以三个第二间室r1、r2和r3首次制冷为例,从常温分别降至目标温度t1、t2和t3(t1>t2>t3),在子节流阀第一开度相同的条件下,三个第二间室的冷藏降速基本相同,达到目标温度对应的制冷时间分别为t1、t2和t3(t1<t2<t3),当r1到达停机点进入回温状态,但r2和r3仍然处于制冷状态;r2到达停机点后,r3仍处于制冷状态,r1状态未定;因此,从曲线中可以看出三个箱体的制冷同步性差,导致第二间室整体制冷时间占比过大,致使第一间室制冷时间被压缩。此外,当只有单个第二间室制冷时,此时第二制冷系统的冷量实际上是过剩的,但第一制冷系统和换热系统一直处于持续换热的状态。
41.本技术中以三个第二间室r1’、r2’和r3’首次制冷为例,从常温分别降至目标温度t1、t2和t3(t1>t2>t3),三个第二间室r1’、r2’和r3’的容积相同,r1’、r2’和r3’的子节流阀139的第一开度分别为f1、f2和f3(f1<f2<f3),t-t曲线如r1’、r2’和r3’所示,此时三个第二间室到达停机点时间点趋于一致。
4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制冷系统110包括节流控制组件117。在控制第一制冷系统110和第二制冷系统130启动对多个第二间室进行制冷之前还包括:s151:获取预设降温速度,根据预设降温速度调节节流控制组件117的第二开度,第二开度与预设降温速度呈正相关。
43.第二节流件115的第二开度越小,第一冷媒的蒸发温度越低,温度降低越快,与换热装置120的换热效率高。可根据用户设定的预设降温速度对应调整节流控制组件117的第二开度,进而调整第一冷媒的蒸发速度,调整换热装置120的换热效率,精准控制第二制冷系统130的制冷效率。
4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制冷系统110包括依次顺序连接形成回路的压缩机111、冷凝器112和第一蒸发器113。压缩机111的输出端与冷凝器112的输入端连接。冷凝器112的输出端与第一蒸发器113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蒸发器113的输出端与压缩机111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制冷系统110内循环流动有第一冷媒,压缩机111为第一冷媒循环提供动力,第一冷媒进入冷凝器112,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变为液态,第一冷媒进入第一蒸发器113用于为间室制冷。节流控制组件117设置于冷凝器112和第一蒸发器113之间。节流控制组件117包括第一节流件114、第二节流件115和电磁阀116。电磁阀116包括第一进口端1161、第一出口
端1162和第二出口端1163。第一进口端1161连通冷凝器112的输出端。第一出口端1162连通第一节流件114的输入端。第二出口端1163连通第二节流件115的输入端。第一节流件114的输出端连通第一蒸发器113。第二节流件115的输出端连通换热装置120。从冷凝器112输出的第一冷媒通过电磁阀116和第一节流件114可以流至第一蒸发器113;从冷凝器112输出的第一冷媒通过电磁阀116和第二节流件115还可以流至换热装置120,由换热装置120再流至第一蒸发器113。
45.通过设置电磁阀116可控制第一冷媒为第一蒸发器113直接提供冷量,或者可控制第一冷媒与换热装置120连通,以为第二冷媒提供冷量。第一节流件114可控制第一冷媒的流动速度以调节第一蒸发器113的温度。第二节流件115可控制第一冷媒的流动速度以调节其与换热媒介123及第二冷媒的换热效率。
46.从而,获取预设降温速度,根据预设降温速度调节节流控制组件117的第二开度,第二开度与预设降温速度呈正相关的步骤为:获取预设降温速度,根据预设降温速度调节第二节流件115的第二开度,第二开度与预设降温速度呈正相关。
47.其中,第一节流件114可采用毛细管。第二节流件115可采用电子膨胀阀。电子膨胀阀的第二开度越小,第一冷媒的蒸发温度越低,温度降低越快。可根据用户设定的第二制冷系统130的预设降温速度对应调整电子膨胀阀的第二开度,进而调整第一冷媒的蒸发速度,调整换热装置120的换热效率,精准控制第二制冷系统130的制冷效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节流件115还可以包括多通阀和多个毛细管。多个毛细管具有至少两种内径和/或长度,毛细管的内径和/或长度不同,可使得毛细管的节流效果不同,例如相同长度的毛细管内径越小节流越明显,相同内径的毛细管长度越长节流越明显。多通阀具有一个输入端和多个输出端。多通阀的输入端连通电磁阀116的第二出口端1163。多个毛细管并联,每个毛细管的输入端连接多通阀的一个输出端,每个毛细管的输出端连接换热装置120的第一输入端。通过多通阀切换不同内径和/或的毛细管,可实现调节第二节流件115的第二开度的类似功能,进而实现对第一冷媒蒸发温度的调节。
4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制冷系统130包括依次顺序连接形成回路的动力件131、第二蒸发器组132和载液箱134。第二制冷系统130内循环流动有第二冷媒,动力件131为第二冷媒循环提供动力,载液箱134储藏第二冷媒,第二蒸发器组132用于为间室制冷。第二蒸发器组132包括多个子蒸发器133。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分别流经换热装置120,并通过换热装置120换热。
49.由于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分别流经换热装置120,第一冷媒可与第二冷媒换热。第一制冷系统110可通过第一蒸发器113为第一间室制冷,第一制冷系统110还可通过换热装置120为第二制冷系统130提供冷量,并由第二制冷系统130的管路将降温后的第二冷媒输送至第二蒸发器组132,由第二蒸发器组132为第二间室制冷。第一制冷系统110和第二制冷系统130的管路分开独立设置,第一制冷系统110和第二制冷系统130可分别为不同间室制冷,不同间室无需集中设置,可间隔一定距离,达到远程分布式制冷的效果,制冷系统的利用率高,功耗低。除此之外,由于第二制冷系统130通过换热装置120与第一制冷系统110换热,使得在第二制冷系统130中,避免使用压缩机111和冷凝器112等结构,节省零件成本,减小第二制冷系统130所占体积,提升第二制冷系统130所在间室的容积率。本技术中第一制
冷系统110和第二制冷系统130通过换热装置120换热,相较于一次冷媒制冷,蒸发器纯并联结构的制冷系统,本技术减少冷媒管路长度,焊接处减小,降低了冷媒泄露的危险,安全性提高,且减少冷媒使用量,更加节能环保。
50.具体地,动力件131可采用动力泵或其他动力结构,以驱动第二冷媒在第二制冷系统130内循环。动力件131可以为水泵。
5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可采用相同或不同的制冷媒介。为了减少传统冷媒使用量,提高环保和安全性,第二冷媒可采用水、乙二醇等。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120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一输入端与冷凝器112连通,即与第二节流件115连通。第一输出端与第一蒸发器113连通。第二输入端与动力件131连通。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蒸发器组132连通。低温的第一冷媒从冷凝器112流出后,可从第一输入端流动至换热装置120,并从第一输出端流出至第一蒸发器113。第二冷媒从动力件131流出后,可从第二输入端流动至换热装置120,第二冷媒吸收第一冷媒的冷量,并从第二输出端流出至第二蒸发器组132。
53.进一步地,换热装置120包括换热室121、第一换热管122和第二换热管(图中未示出)。换热室121内设置有换热媒介123。第一换热管122设置于换热室121内。第一换热管122的输入端与冷凝器112连通,即与第二节流件115连通,第一换热管122的输出端与第一蒸发器113连通。第二换热管设置于换热室121内。第二换热管的输入端与动力件131连通,第二换热管的输出端与第二蒸发器组132连通。第一换热管122的输入端即为第一输入端,第一换热管122的输出端即为第一输出端。第二换热管的输入端即为第二输入端,第二换热管的输出端即为第二输出端。
54.由于第一换热管122连通冷凝器112和第一蒸发器113,由冷凝器112流出的低温第一冷媒可流动至第一换热管122后再流动至第一蒸发器113。换热室121内的换热媒介123可与第一换热管122换热,第一冷媒吸收换热媒介123的热量并降低换热媒介123的温度。同时第二换热管可与换热媒介123换热,换热媒介123吸收第二冷媒的热量从而降低了第二冷媒的温度。
5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122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管段和至少一个第二管段,其中第一管段沿第一预设方向阵列设置,第二管段将相邻两个第一管段首尾顺次连接,以使得第一换热管122在换热室121内蜿蜒设置,从而增大第一换热管122与换热媒介123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一冷媒和换热媒介123的换热效率。同样地,第二换热管也可包括至少两个第三管段和至少一个第四管段,其中第三管段沿第二预设方向阵列设置,第四管段将相邻两个第三管段首尾顺次连接,以使得第二换热管在换热室121内蜿蜒设置,从而增大第二换热管与换热媒介123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二冷媒和换热媒介123的换热效率。具体地,换热媒介123可以为液体、气体或者固体,此处不作限制。换热室121可由隔温材料制成,避免换热媒介123的冷量散失,提高换热室121的保温性能和蓄冷能力。
56.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装置120还可以是板式换热器。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经过板式换热器换热,从而第一制冷系统110可通过第一蒸发器113为第一间室制冷,第一制冷系统110还可通过换热装置120为第二制冷系统130提供冷量,并由第二制冷系统130的管路将降温后的第二冷媒输送至第二蒸发器组132,由第二蒸发器组132为第二间室制冷。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装置120还可以是其他实现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换热的换热结构,此处不作
限制。
57.第一制冷系统110可通过控制电磁阀116实现三种工况。
58.第一种工况:压缩机111启动,第一冷媒流至冷凝器112,经电磁阀116的第一出口端1162流动至第一节流件114。第一冷媒再流动至第一蒸发器113,供第一蒸发器113为其第一间室迅速降温,最后流回至压缩机111。
59.第二种工况:压缩机111启动,第一冷媒流动至冷凝器112,经电磁阀116的第二出口端1163流动至第二节流件115。第一冷媒再流动至换热装置120,以为第二冷媒降温,供子蒸发器133为第二间室降温。第一冷媒由换热装置120再流动至第一蒸发器113,最后流回至压缩机111。
60.第三种工况:压缩机111启动,第一冷媒流至冷凝器112,经电磁阀116的第一出口端1162和第二出口端1163分别流动至第一节流件114和第二节流件115。第一冷媒通过第一节流件114流动至第一蒸发器113,供第一蒸发器113为第一间室迅速降温。第一冷媒还通过第二节流件115流动至换热装置120,以为第二冷媒降温,供子蒸发器133为第二间室降温,然后第一冷媒再流动至第一蒸发器113。
61.通常制冷设备100采用第一种工况和第二种工况工作,第一制冷系统110可通过第一种工况为第一蒸发器113的第一间室迅速降温,且能达成的最低温度低于第二种工况能达成的最低温度。第一制冷系统110还可通过第二种工况为第二冷媒降温,以降低子蒸发器133的第二间室的温度。第一制冷系统110还可以通过第三种工况实现为第一蒸发器113的第一间室迅速降温,以及为第二冷媒降温供子蒸发器133为第二间室降温。
62.由于第一制冷系统110能达成的最低温度低于第二制冷系统130能达成的最低温度,第一间室通常为冷冻间室,第一蒸发器113可用于为冷冻间室降温。第二间室通常为冷藏间室,子蒸发器133可用于为冷藏间室降温。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制冷系统130包括输出主管135、输回主管136、多个输出分管137和多个输回分管138。输出主管135的输入端连接换热装置120的第二输出端。输出主管135的输出端连各个输出分管137的输入端。多个输出分管137与子蒸发器133一一对应设置。每个输出分管137的输出端连接对应子蒸发器133。多个输回分管138与子蒸发器133一一对应设置。每个输回分管138的输入端连接对应子蒸发器133,每个输回分管138的输出端连接输回主管136。输回主管136的输出端连接载液箱134的输入端。换热装置120流出的第二冷媒通过输出主管135分别输送至各个输出分管137,并输送至对应的子蒸发器133。第二冷媒通过子蒸发器133流回至对应输回分管138,并由输回分管138流回至输回主管136,通过输回主管136流回至载液箱134。具体地,子蒸发器133可以设置有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
63.其中,输出分管137的输入端通过快速接头连接输出主管135的输出端,输出分管137的输出端通过快速接头连接子蒸发器133的输入端。输回分管138的输入端通过快速接头连接子蒸发器133的输出端,输回分管138的输出端通过快速接头连接输回主管136的输入端。通过快速接头连接管路,可提高安装便利性和安全性。
64.通过将第二蒸发器组132设置为多个并联的子蒸发器133,第二冷媒可由管路输送至各个子蒸发器133中,供各个子蒸发器133分别为第二间室降温,从而增加第二间室分布数量,提升储物空间,提高制冷设备100的多样性,满足用户需求。
65.其中,每个子节流阀139设置于子蒸发器133的输入端。第二冷媒经过子节流阀139
后流入子蒸发器133中,从而子节流阀139可控制第二冷媒的流动速度以调节对应子蒸发器133的温度。或者,子节流阀139还可以设置于子蒸发器133的输出端。
6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制冷系统110还包括过滤器118。过滤器118在第一冷媒的循环中起到过滤作用。第一制冷系统110还包括储液器119,用于存储第一冷媒。
67.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的控制方法还包括:s16:判断多个第二间室的目标温度中的最低目标温度与载液箱134的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预定温度差。
68.当第二间室的目标温度中的最低温度与载液箱134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等于第一预定温度差,说明换热装置120积蓄的冷量可以为第二间室制冷,无需启动第一制冷系统110,使得冷量分配更加合理高效。第一预设温度差可以为4℃、5℃、6℃等。
69.s17:若是,则关闭电磁阀116与第二节流件115的连通,维持子节流阀139的开启状态,利用换热装置120的冷量为多个第二间室制冷。
70.若是,则关闭电磁阀116与第二节流件115的连通,维持子节流阀139的开启状态,利用换热装置120的冷量为需要制冷的第二间室制冷。当各个第二间室中存在第二间室需要制冷时,控制第二制冷系统130运行,第二冷媒循环,为需要制冷的第二间室制冷。
71.若否,则说明换热装置120积蓄的冷量不足以支撑第二间室的制冷需求,则返回获取具有制冷请求的各个第二间室的当前温度和目标温度的步骤,在第二间室需要制冷时,利用第一制冷系统110和第二制冷系统130换热为第二间室制冷。
72.在利用载液箱134的冷量为多个第二间室制冷的过程中,本技术的控制方法还包括:s18:判断多个第二间室的目标温度中的最低目标温度与载液箱134的温度的差值是否小于等于第二预定温度差。
73.在采用载液箱134积蓄的冷量为第二间室制冷时,每运行一次第二制冷系统130,都需要对载液箱134的温度进行采集判定,判断载液箱134积蓄的冷量是否还足够为第二间室制冷。判断第二间室的目标温度中的最低目标温度与换热装置120的温度的差值是否小于等于第二预定温度差。第二预设温度差可以为1℃、2℃或者3℃等。第二预设温度差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差。
74.若是,则表示第二间室的目标温度中的最低目标温度与载液箱134的温度的差值较小,载液箱134的剩余冷量不足以为第二间室制冷,所以需要返回获取具有制冷请求的各个第二间室的当前温度和目标温度的步骤,在第二间室需要制冷时,利用第一制冷系统110和第二制冷系统130换热为第二间室制冷。
75.若否,则表示换热装置120剩余的冷量仍能为第二间室制冷,无需启动第一制冷系统110与第二制冷系统130换热,继续利用载液箱134的冷量为多个第二间室制冷。
76.本技术的控制方法利用了载液箱134蓄冷为第二间室进行补偿制冷,充分利用载液箱134的剩余冷量,节能环保;同时使得冷量分配更加合理高效,延长了第一制冷系统110集中冷量为第一间室制冷的时间,实现深冷功能。
77.请继续参阅图5,图5是本技术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78.本技术又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制冷设备100。制冷设备100可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制冷设备100(参见图1)。具体地,制冷设备100包括流通第一冷媒的第一制冷系统110、
流通第二冷媒的第二制冷系统130、换热装置120和控制件140。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流经换热装置120进行换热。第一冷媒流经第一蒸发器113。第一蒸发器113位于制冷设备100的第一间室。第一制冷系统110可通过第一蒸发器113为第一间室制冷。第二冷媒流经制冷设备100的多个并联设置的子蒸发器133。每一子蒸发器133位于一制冷设备100的第二间室。第二制冷系统130可通过子蒸发器133为第二间室制冷。每个子蒸发器133串联一子节流阀139。每个子节流阀139可调整第二冷媒流入子蒸发器133中的速度,从而调整子蒸发器133对所在第二间室的降温速率。控制件140至少与第一制冷系统110和第二制冷系统130电连接,控制件140用于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
79.请继续参阅图6,图6是本技术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
80.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20,其上存储有程序数据,程序数据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
81.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和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82.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方式方案的目的。
83.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84.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20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20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20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85.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8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流通第一冷媒的第一制冷系统、流通第二冷媒的第二制冷系统和换热装置,所述第一冷媒和所述第二冷媒流经所述换热装置进行换热,所述第一冷媒流经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位于所述制冷设备的第一间室;所述第二冷媒流经所述制冷设备的多个并联设置的子蒸发器,每一子蒸发器位于一所述制冷设备的第二间室,每个所述子蒸发器串联一子节流阀,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多个所述第二间室的制冷请求;获取具有制冷请求的各个所述第二间室的当前温度和目标温度;根据所述当前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确定各个所述第二间室降温所需的目标冷量,并对所述目标冷量排序;根据所述目标冷量调节对应每个所述子节流阀的第一开度,所述第一开度与所述目标冷量呈正相关;控制所述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启动对多个所述第二间室进行制冷,直至达到多个所述第二间室的目标温度,停止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的制冷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多个所述第二间室的制冷请求步骤包括:逐一判断各个所述第二间室的当前温度是否超过各个所述第二间室的预设温度;若至少两个为是,则判定获取到多个所述第二间室的制冷请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各个所述第二间室降温所需的目标冷量包括:根据每个所述第二间室的所述当前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计算每个所述第二间室的温度差;利用每个所述第二间室的所述温度差和容积计算所述目标冷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系统包括节流控制组件,在控制所述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启动对多个所述第二间室进行制冷之前还包括:获取预设降温速度,根据所述预设降温速度调节所述节流控制组件的第二开度,所述第二开度与所述预设降温速度呈正相关。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系统包括依次顺序连接形成回路的压缩机、冷凝器和所述第一蒸发器,所述节流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第一蒸发器之间,所述节流控制组件包括:电磁阀,包括第一进口端、第一出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一进口端连接所述冷凝器的输出端;第一节流件,所述第一节流件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出口端,所述第一节流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蒸发器;第二节流件,所述第二节流件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二节流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换热装置;所述获取预设降温速度,根据所述预设降温速度调节所述节流控制组件的第二开度,所述第二开度与所述预设降温速度呈正相关的步骤为:获取预设降温速度,根据所述预设降温速度调节所述第二节流件的第二开度,所述第
二开度与所述预设降温速度呈正相关。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流件为电子膨胀阀,或者,所述第二节流件包括:多通阀,所述多通阀具有一个输入端和多个输出端,所述多通阀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电磁阀的所述第二出口端;多个毛细管,所述多个毛细管并联,所述多个毛细管具有至少两种内径和/或长度,每个所述毛细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多通阀的一个输出端,每个所述毛细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换热装置。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系统包括依次顺序连接形成回路的载液箱、动力件和第二蒸发器组,所述第二蒸发器组包括多个所述子蒸发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冷凝器连通,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蒸发器连通;所述第二输入端与所述动力件连通,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组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判断多个所述第二间室的所述目标温度中的最低目标温度与所述载液箱的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预定温度差;若是,则关闭所述电磁阀与所述第二节流件的连通,维持所述子节流阀的开启状态,利用所述载液箱的冷量为多个所述第二间室制冷;若否,则返回获取具有制冷请求的各个所述第二间室的当前温度和目标温度的步骤。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利用所述载液箱的冷量为多个所述第二间室制冷的过程中,还包括:判断多个所述第二间室的所述目标温度中的最低目标温度与所述载液箱的温度的差值是否小于等于第二预定温度差,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差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差;若是,则返回获取具有制冷请求的各个所述第二间室的当前温度和目标温度的步骤;若否,则继续利用所述载液箱的冷量为多个所述第二间室制冷。1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流通第一冷媒的第一制冷系统、流通第二冷媒的第二制冷系统、换热装置和控制件,所述第一冷媒和所述第二冷媒分别流经所述换热装置进行换热,所述第一冷媒流经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位于所述制冷设备的第一间室;所述第二冷媒流经所述制冷设备的多个并联设置的子蒸发器,每一子蒸发器位于一所述制冷设备的第二间室,每个所述子蒸发器串联一子节流阀,所述控制件与所述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电连接,所述控制件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12.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数据,所述程序数据能够被执行以实现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制冷设备及存储介质。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多个第二间室的制冷请求;获取各个第二间室的当前温度和目标温度;根据当前温度和目标温度确定各个第二间室降温所需的目标冷量,并排序;根据目标冷量调节对应每个子节流阀的第一开度,第一开度与目标冷量呈正相关;控制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启动对多个第二间室进行制冷,直至达到多个第二间室的目标温度,停止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的制冷工作。根据目标冷量调节对应各个子节流阀的第一开度,提高对应子蒸发器的降温速率,各个第二间室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趋于同步,子蒸发器整体的制冷时间缩短,降低所需能耗。第二制冷系统的蓄冷可为第二间室补偿制冷。室补偿制冷。室补偿制冷。


技术研发人员:

赖晓翔 瞿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9

技术公布日:

2022/9/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38: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71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蒸发器   温度   多个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