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过铜条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冷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铜条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


背景技术:



2.大阳能电池用单晶硅材料,主要使用直拉法通过单晶炉拉制单晶硅棒;为提高硅晶体生长速度,降低度电成本,通常在硅晶体根部使用水冷屏,通过隔空吸收热辐射(热辐射,是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的方式快速带走热量。
3.目前的水冷屏,通常是由内外两层不锈钢套筒,中间设隔水条的方式,通过循环水对所述单晶硅棒进行冷却;但是现有的水冷屏对于热辐射的吸收效率慢,散热效率也不甚理想,而晶棒的生成效率取决于水冷屏的散热效率,目前的水冷屏大多散热效率较慢,从而制约了晶棒的生产效率,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过铜条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水冷屏热辐射吸收效率慢、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过铜条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包括:
7.内层筒体;
8.外层筒体,所述外层筒体套设于所述内层筒体的外周侧,且与所述内层筒体间隔设置,所述外层筒体与所述内层筒体之间设有冷却介质流道,所述冷却介质流道沿所述内层筒体的轴线方向层叠盘绕设置;
9.若干内层铜条,所述内层铜条间隔均匀的贴设在所述内层筒体的内壁上;
10.若干外层铜条,所述外层铜条间隔均匀的贴设在所述内层筒体的外壁上。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筒体与所述外层筒体之间设有多个间隔条,多个所述间隔条沿所述内层筒体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冷却介质流道,相邻两个所述间隔条之间首尾错位,以使得所述冷却介质流道可绕所述内层筒体的外侧层叠环绕设置。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冷却介质流道的盘绕圈数为8~12圈。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层铜条沿所述内层筒体的轴线方向从所述内层筒体的底端延伸至顶端,相邻两个所述内层铜条相互平行且间隔相同;所述外层铜条环绕设置在所述内层筒体的外壁上,所述外层铜条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内层筒体的轴线垂直,相邻两个所述外层铜条相互平行且间隔相同。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层铜条环绕设置在所述内层筒体的内壁上,所述内层铜条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内层筒体的轴线垂直,相邻两个所述内层铜条相互平行且间隔相同;所述外层铜条沿所述内层筒体的轴线方向从所述内层筒体的底端延伸至顶端,相邻两个所述外层铜条相互平行且间隔相同。
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层铜条的宽度为10~15mm,所述外层铜条的宽度为10~15mm。
16.在一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内层铜条之间的间距为10~15mm,相邻两个所述外层铜条之间的间距为10~15mm。
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筒体的内壁贴设有内层铜条,所述内层铜条沿所述内层筒体的轴线方向螺旋设置,所述内层铜条从所述内层筒体底端延伸至顶端。
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筒体的外壁贴设有外层铜条,所述外层铜条沿所述内层筒体的轴线方向螺旋设置,所述外层铜条从所述内层筒体底端延伸至顶端。
1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还包括进液接管和出液接管。
20.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为:
21.本实用新型包括内层筒体、外层筒体和设置在所述内层筒体内外两侧的铜条。所述外层筒体套设于所述内层筒体的外周侧,且与所述内层筒体间隔设置,所述外层筒体与所述内层筒体之间设有冷却介质流道,所述冷却介质流道沿所述内层筒体的轴线方向层叠盘绕设置;所述内层筒体的内外两侧表面分别间隔均匀的设置有若干铜条。本技术在所述内层筒体的内壁上贴设有若干铜条,通过所述铜条增强对所述内层筒体内部环境的热交换;同时,所述内层筒体的外壁上也贴设有若干铜条,通过外壁上的铜条可以快速将热量传递给冷却介质流道内的冷却介质,从而使得所述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可以均匀快速的对晶棒进行热量吸收,使其散热更快,提高晶棒的结晶效率,进而提高企业效益。
22.本技术采用不锈钢材质的内层筒体为主体,并在所述内层筒体的内外两侧设置有铜条,在大大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前提下,兼顾了成本,便于推广。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体剖面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内层筒体立体图。
27.图4是图3中的内层筒体主视图。
28.图5是图3中的内层筒体俯视图。
29.图6是图5中a-a剖视图。
30.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内层筒体立体图。
31.图8是图7中的内层筒体主视图。
32.图9是图7中的内层筒体俯视图。
33.图10是图9中b-b剖视图。
34.图中,10、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11、内层筒体;12、外层筒体;13、间隔条;14、冷却介质流道;15、内层铜条;16、外层铜条;17、进液接管;18、出液接管。
35.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7.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8.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
ꢀ“
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9.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过铜条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包括内层筒体11、外层筒体12、若干内层铜条15和若干外层铜条16。所述外层筒体12套设于所述内层筒体11的外周侧,且与所述内层筒体11间隔设置,所述外层筒体12与所述内层筒体11之间设有冷却介质流道14,所述冷却介质流道14沿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方向层叠盘绕设置;所述内层筒体11的内壁上间隔均匀的设置有若干内层铜条15,所述内层筒体11的外壁上间隔均匀的设置有若干外层铜条16。具体来说,所述内层筒体11的内壁及外壁上分别设置有若干凹槽,所述内层铜条15及外层铜条16均嵌入所述凹槽内。
40.具体而言,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10包括内层筒体11和外层筒体12,所述内层筒体11和所述外侧筒体可以是沿轴向的两端敞口设置,如此,以便晶棒通过。所述内层筒体11和所述外层筒体12间隔设置,所述内层筒体11和所述外层筒体12可以通过敞口端的焊接进行固定。所述内层筒体11和所述外层筒体12之间设置有冷却介质流道14,冷却介质流通于所述冷却介质流道14,从而可以将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10中的热量带出,以对所述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10进行降温冷却。其中所述冷却介质可以是水或其他冷媒介质,在此不作特殊限定。
41.参照图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筒体11与所述外层筒体12之间设有多个间隔条13,多个所述间隔条13沿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冷却介质流道14,相邻两个所述横隔条之间首尾错位,以使得所述冷却介质流道14可以绕所述内层筒体11的外侧层叠环绕设置,所述冷却介质流道14的盘绕圈数为8~12圈。如果圈数过多,则相邻两个所述横隔条之间的间隔过小,降低所述冷却介质流道14允许通过的最大流量,降低流速,影响散热效率,因此本实用新型选定的范围是8~12圈,优选8圈。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所述间隔条13从而所述外层筒体12和所述内层筒体11之间的间隙分隔形成所述冷却介质流道14,以加快对所述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10内的热量导出,提高所述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10的散热能力。
42.如图3~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过铜条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包括内层筒体11、外层筒体12、若干内层铜条15和若干外层铜条16。所述外层筒体12套设于所述内层筒体11的外周侧,且与所述内层筒体11间隔设置,所述外层筒体12与所述内层筒体11之间设有冷却介质流道14,所述冷却介质流道14沿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方向层叠盘绕设置。所述内层筒体11的内壁贴设有若干内层铜条15,所述内层铜条15沿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方向从所述内层筒体11的底端延伸至顶端,相邻两个所述内层铜条15相互平行且间隔相同。所述内层筒体11的外壁贴设有若干外层铜条16,所述外层铜条16环绕设置在所述内层筒体11的外壁上,所述外层铜条16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垂直,相邻两个所述外层铜条16相互平行且间隔相同。
43.如图7~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过铜条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包括内层筒体11、外层筒体12、若干内层铜条15和若干外层铜条16。所述外层筒体12套设于所述内层筒体11的外周侧,且与所述内层筒体11间隔设置,所述外层筒体12与所述内层筒体11之间设有冷却介质流道14,所述冷却介质流道14沿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方向层叠盘绕设置。所述内层筒体11的内壁贴设有若干内层铜条15,所述内层铜条15环绕设置在所述内层筒体11的内壁上,所述内层铜条15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垂直,相邻两个所述内层铜条15相互平行且间隔相同。所述内层筒体11的外壁贴设有若干外层铜条16,所述外层铜条16沿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方向从所述内层筒体11的底端延伸至顶端,相邻两个所述外层铜条16相互平行且间隔相同。
4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筒体11的内壁贴设有若干内层铜条15,所述内层铜条15沿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方向从所述内层筒体11的底端延伸至顶端,相邻两个所述内层铜条15相互平行且间隔相同。所述内层筒体11的外壁贴设有若干外层铜条16,所述外层铜条16沿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方向从所述内层筒体11的底端延伸至顶端,相邻两个所述外层铜条16相互平行且间隔相同。为了确保强度,所述内层铜条15与所述外层铜条16交错设置。
4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筒体11的内壁贴设有若干内层铜条15,所述内层铜条15环绕设置在所述内层筒体11的内壁上,所述内层铜条15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垂直,相邻两个所述内层铜条15相互平行且间隔相同。所述内层筒体11的外壁贴设有若干外层铜条16,所述外层铜条16环绕设置在所述内层筒体11的外壁上,所述外层铜条16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垂直,相邻两个所述外层铜条16相互平行且间隔相同。为了确保强度,所述内层铜条15与所述外层铜条16交错设置。
46.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在热能置换效率与成本之间达到平衡,所述内层铜条15的宽度为10~15mm,优选的所述内层铜条15的宽度为12mm。
47.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在热能置换效率与成本之间达到平衡,所述外层铜条16的宽度为10~15mm,优选的所述外层铜条16的宽度为12mm。
48.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提升热能置换效率,相邻两个所述内层铜条15之间的间距为10~15mm,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内层铜条15之间的间距为12mm。
49.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提升热能置换效率,相邻两个所述外层铜条16之间的间距为10~15mm,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外层铜条16之间的间距为12mm。
5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筒体11的内壁贴设有内层铜条15,所述内层铜条15沿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方向螺旋设置,所述内层铜条15从所述内层筒体11底端延伸至顶端。
5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筒体11的外壁贴设有外层铜条16,所述外层铜条16沿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方向螺旋设置,所述外层铜条16从所述内层筒体11底端延伸至顶端。
52.所述内层铜条15及所述外层铜条16形状、大小、数量及排列方式可以跟据所述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10的大小或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特殊限定。
5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所述内层铜条15及所述外层铜条16的材质为铜。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高所述内层铜条15及所述外层铜条16对晶棒辐射的热量进行快速吸收导出,本技术的所述所述内层铜条15及所述外层铜条16由热辐射吸收效率高的材料制成,如铜等。
54.本技术采用不锈钢材质的内层筒体11及外层筒体12为主体,保证了结构强度;同时在所述内层筒体11的内壁设置有内层铜条15,在所述内层筒体11的外壁设置有外层铜条16,在大大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前提下,兼顾了成本,便于推广。
55.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10还包括进液接管17和出液接管18,所述冷却介质流道14具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均设于所述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10顶端,且分别与所述进液接管17和所述出液接管18连通。将所述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设置于所述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10顶端,从而方便将所述冷却介质流道14接入冷却介质循环通道内。所述进液接管17和所述出液接管18同于将所述冷却介质流道14接入冷却介质循环通道内,以便冷却介质进行循环,从而带出所述冷却介质吸收的热量。
5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通过铜条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筒体(11);外层筒体(12),所述外层筒体(12)套设于所述内层筒体(11)的外周侧,且与所述内层筒体(11)间隔设置,所述外层筒体(12)与所述内层筒体(11)之间设有冷却介质流道(14),所述冷却介质流道(14)沿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方向层叠盘绕设置;若干内层铜条(15),所述内层铜条(15)间隔均匀的贴设在所述内层筒体(11)的内壁上;若干外层铜条(16),所述外层铜条(16)间隔均匀的贴设在所述内层筒体(11)的外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铜条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筒体(11)与所述外层筒体(12)之间设有多个间隔条(13),多个所述间隔条(13)沿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冷却介质流道(14),相邻两个所述间隔条(13)之间首尾错位,以使得所述冷却介质流道(14)可绕所述内层筒体(11)的外侧层叠环绕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通过铜条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介质流道(14)的盘绕圈数为8~12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铜条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铜条(15)沿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方向从所述内层筒体(11)的底端延伸至顶端,相邻两个所述内层铜条(15)相互平行且间隔相同;所述外层铜条(16)环绕设置在所述内层筒体(11)的外壁上,所述外层铜条(16)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垂直,相邻两个所述外层铜条(16)相互平行且间隔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铜条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铜条(15)环绕设置在所述内层筒体(11)的内壁上,所述内层铜条(15)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垂直,相邻两个所述内层铜条(15)相互平行且间隔相同;所述外层铜条(16)沿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方向从所述内层筒体(11)的底端延伸至顶端,相邻两个所述外层铜条(16)相互平行且间隔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1、4或5所述的一种通过铜条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铜条(15)的宽度为10~15mm,所述外层铜条(16)的宽度为10~15mm。7.根据权利要求1、4或5所述的一种通过铜条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内层铜条(15)之间的间距为10~15mm,相邻两个所述外层铜条(16)之间的间距为10~15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铜条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筒体(11)的内壁贴设有内层铜条(15),所述内层铜条(15)沿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方向螺旋设置,所述内层铜条(15)从所述内层筒体(11)底端延伸至顶端。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铜条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筒体(11)的外壁贴设有外层铜条(16),所述外层铜条(16)沿所述内层筒体(11)的轴线方向螺旋设置,所述外层铜条(16)从所述内层筒体(11)底端延伸至顶端。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铜条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10)还包括进液接管(17)和出液接管(18)。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冷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铜条增强热能置换效率的水冷屏。包括内层筒体、外层筒体、若干内层铜条和若干外层铜条。所述外层筒体套设于所述内层筒体的外周侧,且与所述内层筒体间隔设置,所述外层筒体与所述内层筒体之间设有冷却介质流道,所述冷却介质流道沿所述内层筒体的轴线方向层叠盘绕设置;所述内层筒体的内壁上间隔均匀的设置有若干内层铜条,所述内层筒体的外壁上间隔均匀的设置有若干外层铜条。本实用新型可以均匀快速的对晶棒进行热量吸收,使其散热更快,提高晶棒的结晶效率,进而提高企业效益。进而提高企业效益。进而提高企业效益。


技术研发人员:

张新波 付建宇 张鹏飞 张佳伟 贺宇 张鹏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山东益立申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8

技术公布日:

2023/3/9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1:16: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700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外层   水冷   间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