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熄焦炉的中央布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干熄焦炉布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熄焦炉的中央布风装置。


背景技术:



2.干熄焦炉为采用相对红焦的低温惰性气体对红焦进行冷却的设备,其中,位于干熄焦炉内底部中央的中央风帽为惰性气体通入干熄焦炉的布风结构。现有此类布风结构为侧面分布出风孔的筒状圆顶结构,对红焦的滚落接纳能力偏弱,因此,红焦在干熄焦炉内的下落行程就比较短,影响红焦冷却降温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干熄焦炉的中央布风装置,通过红焦滚落区与布风区的交替分布布置,使红焦在多次滚落过程中降温冷却,使红焦与低温惰性气体充分接触达到高效冷却降温的目的。
4.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干熄焦炉的中央布风装置,包括导通安装在进风板上的布风箱以及笼罩该布风箱的伞顶,布风箱上密布出风孔;
5.所述出风孔所分布在布风箱上的位置区域为布风区,所述伞顶的伞面所延伸的位置区域为红焦滚落区,红焦滚落区与布风区相对应,且在干熄焦炉的进焦至出焦方向上,所述红焦滚落区与所述布风区交替分布。
6.进一步地,所述红焦滚落区与对应的布风区构成红焦滚落风冷降温结构,在干熄焦炉的进焦至出焦方向上,所述红焦滚落风冷降温结构为双熄焦布置状态或多熄焦布置状态。
7.进一步地,在干熄焦炉的进焦至出焦方向上布置的伞顶中,所述伞顶的伞面的伞径逐渐增大。
8.进一步地,在干熄焦炉的进焦至出焦方向上布置的布风箱中,所述布风箱的出风孔的孔径逐渐减小。
9.进一步地,所述布风箱具有圆周侧面,所述出风孔周向阵列分布在布风箱的圆周侧面。
10.进一步地,在干熄焦炉的进焦至出焦方向上,若干所述布风箱依次对接,并连通单一的所述进风板。
11.进一步地,所述进风板的出风口位于中部位置,所述进风板的进风口位于边缘位置,且所述进风口对应双口进风或多口进风,从双口或多口同时进入进风板内的风汇集至进风板的出风口。
12.进一步地,所述进风板上设置有安装部,所述进风板与安装部构成十字框架,中央布风装置通过安装部或十字框架安装于干熄焦炉的内底部中央位置。
13.所述进风板上设置有安装部,所述进风板与安装部构成十字框架,中央布风装置
通过安装部或十字框架安装于干熄焦炉的内底部中央位置。
14.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干熄焦炉的中央布风装置,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红焦滚落区与布风区的交替分布布置,使红焦在多次滚落过程中降温冷却,提高红焦在干熄焦炉的下落行程,使红焦与低温惰性气体充分接触达到高效冷却降温的目的,适于规模化推广。
附图说明
15.附图1为中央布风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附图2为中央布风装置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18.如附图1所示,一种干熄焦炉的中央布风装置,包括导通安装在进风板1上的布风箱2以及笼罩该布风箱2的伞顶3,布风箱2上密布出风孔20;所述进风板1上设置有安装部4,所述进风板1与安装部4构成十字框架,中央布风装置通过安装部4或十字框架安装于干熄焦炉的内底部中央位置。
19.在现有技术中,干熄焦炉的中央风帽为侧面分布出风孔的筒状圆顶结构,对红焦的滚落接纳能力偏弱,因此,红焦在干熄焦炉内的下落行程就比较短,影响红焦冷却降温的效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如附图2所示,所述出风孔20所分布在布风箱2上的位置区域为布风区s1,所述伞顶3的伞面所延伸的位置区域为红焦滚落区s2,红焦滚落区s2与布风区s1相对应,且在干熄焦炉的进焦至出焦方向上,所述红焦滚落区s2与所述布风区s1交替分布,当红焦落到伞顶3上,就会沿伞面滚落,滚落过程中,进行风冷降温冷却,而且通过红焦滚落区s2与布风区s1的交替分布布置,使红焦在多次滚落过程中降温冷却,提高红焦在干熄焦炉的下落行程,使红焦与低温惰性气体充分接触达到高效冷却降温的目的。
20.更为具体的,所述红焦滚落区s2与对应的布风区s1构成红焦滚落风冷降温结构,在干熄焦炉的进焦至出焦方向上,所述红焦滚落风冷降温结构为双熄焦布置状态或多熄焦布置状态,红焦滚落区s2的布风箱2与布风区s1的伞顶3相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红焦滚落风冷降温结构,双熄焦布置状态即为两个布风箱2与两个伞顶3,多熄焦布置状态即为三个及以上布风箱2与三个及以上伞顶3,进一步提高红焦在干熄焦炉内的滚落行程,提高红焦降温冷却的充分性。
21.在干熄焦炉的进焦至出焦方向上布置的伞顶3中,所述伞顶3的伞面的伞径逐渐增大,这样红焦在经过上一伞顶3滚落后能够下落到下一伞顶3并沿着伞面继续滚落,并且在干熄焦炉的进焦至出焦方向上布置的布风箱2中,所述布风箱2的出风孔20的孔径逐渐减小,从下到上,保证各布风箱2均能进入风。
22.为了配合伞顶3的边缘形状,保证风从出风孔20排出分布及沿着伞顶3导流的均匀性,所述布风箱2具有圆周侧面,所述出风孔20周向阵列分布在布风箱2的圆周侧面。
23.在干熄焦炉的进焦至出焦方向上,若干所述布风箱2依次对接,并连通单一的所述进风板1。为了配合本技术方案的红焦滚落区s2与布风区s1交替分布布置的结构特性,进风
量要保证充足且冲击力要足够到,因此,所述进风板1的出风口位于中部位置,所述进风板1的进风口位于边缘位置,且所述进风口对应双口进风或多口进风,从双口或多口同时进入进风板1内的风汇集至进风板1的出风口,从而使各路风在进风板1的出风口冲击而进入布风箱2,提高风涌入布风箱2内的风量及风冲击力,进一步提高红焦降温冷却的效率。
2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干熄焦炉的中央布风装置,包括导通安装在进风板(1)上的布风箱(2)以及笼罩该布风箱(2)的伞顶(3),布风箱(2)上密布出风孔(2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孔(20)所分布在布风箱(2)上的位置区域为布风区(s1),所述伞顶(3)的伞面所延伸的位置区域为红焦滚落区(s2),红焦滚落区(s2)与布风区(s1)相对应,且在干熄焦炉的进焦至出焦方向上,所述红焦滚落区(s2)与所述布风区(s1)交替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熄焦炉的中央布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焦滚落区(s2)与对应的布风区(s1)构成红焦滚落风冷降温结构,在干熄焦炉的进焦至出焦方向上,所述红焦滚落风冷降温结构为双熄焦布置状态或多熄焦布置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熄焦炉的中央布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干熄焦炉的进焦至出焦方向上布置的伞顶(3)中,所述伞顶(3)的伞面的伞径逐渐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干熄焦炉的中央布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干熄焦炉的进焦至出焦方向上布置的布风箱(2)中,所述布风箱(2)的出风孔(20)的孔径逐渐减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干熄焦炉的中央布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风箱(2)具有圆周侧面,所述出风孔(20)周向阵列分布在布风箱(2)的圆周侧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熄焦炉的中央布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干熄焦炉的进焦至出焦方向上,各所述布风箱(2)依次对接,并连通单一的所述进风板(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干熄焦炉的中央布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板(1)的出风口位于中部位置,所述进风板(1)的进风口位于边缘位置,且所述进风口对应双口进风或多口进风,从双口或多口同时进入进风板(1)内的风汇集至进风板(1)的出风口。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熄焦炉的中央布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板(1)上设置有安装部(4),所述进风板(1)与安装部(4)构成十字框架,中央布风装置通过安装部(4)或十字框架安装于干熄焦炉的内底部中央位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干熄焦炉的中央布风装置,包括导通安装在进风板上的布风箱以及笼罩该布风箱的伞顶,布风箱上密布出风孔;出风孔所分布在布风箱上的位置区域为布风区,伞顶的伞面所延伸的位置区域为红焦滚落区,红焦滚落区与布风区相对应,且在干熄焦炉的进焦至出焦方向上,红焦滚落区与布风区交替分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干熄焦炉的中央布风装置,通过红焦滚落区与布风区的交替分布布置,使红焦在多次滚落过程中降温冷却,使红焦与低温惰性气体充分接触达到高效冷却降温的目的。性气体充分接触达到高效冷却降温的目的。性气体充分接触达到高效冷却降温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

侯冠秋 蒋善勇 冉玉新 郑鹏辉 王小明 鲁鹏 兰鹏兵 任鸿达 贾保峰 陈昆鹏 徐洪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拜城县众泰煤焦化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7

技术公布日:

2023/2/16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2:38: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666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焦炉   所述   风箱   中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