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与流程



1.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装置、接收端通信设备、发送端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智能超表面(reflection intelligence surface,ris或intelligence reflection surface,irs)技术是人工电磁超材料和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结合的跨界创新,该技术采用可编程新型亚波长二维超材料,通过数字编码对电磁波进行主动的智能调控,在不同的阵元之间配置不同的相位偏置参数实现电磁波的波束赋形,被认为是6g的候选关键技术之一,有望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基础设施。
3.要实现智能反射面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的部署与应用,智能反射面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传输能力,这是由于智能反射面在多个方面都有信息传输的需求,比如传输系统的控制信令和智能反射面的状态信息。直接配置额外的射频链路来传输智能反射面的信息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智能反射面存在两个设计约束。首先是智能反射面的低成本要求。智能反射面被认为是一个低成本,并且可以大量部署的器件。通过在智能反射面上配置一个专门的射频链路来传送其的信息,将会增加智能反射面的硬件成本,与其设计的初衷不符。其次是智能反射面的低功耗要求。智能反射面被认为是一个几乎无源的器件,其信息的传输被期望在低能耗或不消耗能源的情况下进行,通过射频链路在传送信息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将导致智能反射面的能源供应问题。
4.因此,如何在不增加智能反射面的硬件成本和能量消耗的基础上实现高效通信,是通信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装置、接收端通信设备、发送端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如何在不增加智能反射面的硬件成本和能量消耗的基础上实现高效通信的技术问题。
7.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8.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
9.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该方法由智能反射面执行,包括:激活目标反射单元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根据目标反射单元确定对应的索引;将射频信号与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后生成反射信号;以及将反射信号发送至接收端。
10.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在发送端和接收端根据每个反射单元
的激活状态on/off配置索引。
11.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激活发射单元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的步骤之后,该方法还包括:调节目标反射单元的反射相位以实现无源波束赋型。
12.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该方法由接收端执行,包括:接收加强信号,其中,加强信号包括由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以及由智能反射面发送的反射信号,反射信号是由智能反射面根据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和被激活的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形成的。
13.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接收加强信号的步骤之后,该方法还包括:根据加强信号得到由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根据射频信号迭代恢复反射信号。
14.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该方法由发送端执行,包括:向智能反射面ris发送射频信号,以使ris激活目标反射单元接收射频信号;根据目标反射单元确定对应的索引;以及将射频信号与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后生成反射信号发送至接收端。
15.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向接收端同时发送射频信号。
16.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系统,该系统包括智能反射面ris和接收端:由ris激活目标反射单元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根据目标反射单元确定对应的索引;将射频信号与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后生成反射信号;以及将反射信号发送至接收端;由接收端接收加强信号,其中,加强信号包括由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以及由智能反射面发送的反射信号。
17.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激活目标反射单元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索引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目标反射单元确定对应的索引;以及调制模块,用于将射频信号与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后生成反射信号;以及第一信号发送模块,用于将反射信号发送至接收端。
18.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接收端通信设备,该设备包括:第二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加强信号,其中,加强信号包括由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以及由智能反射面发送的反射信号,反射信号是由智能反射面根据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和被激活的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形成的。
19.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发送端通信设备,该设备包括:第二信号发送模块,用于向智能反射面ris发送射频信号,以使ris激活目标反射单元接收射频信号;根据目标反射单元确定对应的索引;以及将射频信号与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后生成反射信号发送至接收端。
20.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上述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
21.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
22.本公开方法使智能反射面可以自然的利用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来完成其信息的调制,此时ris反射面将需要告知接收端的信息嵌入在激活反射单元的原则上,通过激活
单元的索引来传输信息,而无需通过射频链路。实现了在不占用额外时/频域资源以及不增加硬件成本和能量消耗的情况下的智能反射面被动信息传输,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高效通信。
23.进一步的,本专利提出的技术方案主要是对ris技术的改进,不会影响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实现复杂度。
2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25.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示出本公开实施例应用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场景示意图。
27.图2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由智能反射面执行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8.图3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由接收端执行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9.图4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由发送端执行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0.图5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系统的流程框图。
31.图6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装置的示意图。
32.图7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接收端通信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33.图8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发送端通信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34.图9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的电子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36.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3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8.针对上述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reflection intelligence surface,ris)或(intelligence reflection surface,irs),以用于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全部。
39.图1示出本公开实施例应用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多个通信设备,如图1中的(base station,bs)110、终端设备120和智能反射面ris130。
40.其中,110也可以称为nodeb,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中的可以为任一种,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也称enb)、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中提供的继续演进的节点b(也称gnb)、第六代(6th generation,6g)或者未来通信标准的等。ue可以为任一种ue,如:车载型ue、便携型ue、手持型ue或者飞行器等。
41.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110也可以称为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可以为支持有线接入的设备,也可以为支持无线接入的设备。示例性的,该网络设备可以为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设备,由多个an/ran节点组成。an/ran节点可以为:接入点(access point,ap)、(nodeb,nb)、增强型(enhance nodeb,enb)、下一代(如nr中的:gnb)、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或某种其它接入节点等。
42.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20可以称为终端(terminal)或者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或者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或者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示例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无人机、平板电脑,或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或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终端设备还可以是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增强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终端、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le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终端、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终端、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终端、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终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车辆外联(vehicle to everything,v2x)终端、工业控制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传感器、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终端、具有车与车的通信(vehicle to vehicle,v2v)能力的车辆、有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对无人机通信能力的无人机、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不予限制。
43.其中,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
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
44.此外,终端设备120还可以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系统中的终端设备。iot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将物品通过通信技术与网络连接,从而实现人机互连,物物互连的智能化网络。iot技术可以通过例如窄带(narrow band,nb)技术,做到海量连接,深度覆盖,终端省电。
45.此外,终端设备120还可以包括智能打印机、火车探测器、加油站等传感器,主要功能包括收集数据、接收网络设备的控制信息与下行数据,并发送电磁波,向网络设备传输上行数据。
46.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设备间可以相互传输信号,比如图1中的110与终端设备120可以通过空口互相传输信号。
47.示例地,通信系统中的110可以采用大规模天线技术与终端设备120进行通信。大规模天线技术,即大规模mimo技术,亦称为massive(中文:巨大的)mimo技术,也可以称为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mimo技术或全维度mimo技术等。大规模天线技术相对于传统的mimo技术,大规模天线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天线,更多的数据传输通道。大规模天线技术的应用使得110可以在有限的时频资源上为更多的终端设备12-提供服务,并且在110与终端设备120之间提供了更多到达路径,提高110和终端设备120之间传输信号的可靠性。但是,大规模天线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存在着高成本和高功耗的问题。
48.为了缓解大规模天线技术带来的高成本和高功耗的问题,另外,为了改变110和终端设备120的信道情况,可以在通信系统中引入智能反射表面(reflecting intelligent surface,ris)(如图1中的130,该ris位于至少一组通信设备之间。该ris可以是一种包含大量无源低成本器件的设备,其具有低成本和低功耗的优点,并且,该ris 130能够在通信设备间反射通信设备传输的信号,以辅助通信设备间的信号传输,比如ris 130可以改变110与终端设备120间的信道,进而提升通信设备间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49.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智能反射面ris130还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用于根据智能反射面的信息调节其反射单元的“开启on/关闭off”状态,从而将智能反射面信息嵌入在智能反射面反射单元的索引上,并通过其反射的电磁波将信息传送到接收端(接收端通信设备)。如图1所示,1代表开启on状态,0代表关闭off状态,则反射单元的索引为1010101。然后由接收端(接收端通信设备)通过检测对应的智能反射面单元是否被激活(开启on)来获取智能反射面的信息。
50.本领域人员应当理解,该控制器可以集成在智能反射面ris130中,也可以独立与智能反射面ris130。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的控制方式可以通过有线连接、ip路由、无线连接和自主感知等。
51.本领域人员应当理解,接收端(接收端通信设备)和发送端(发送端通信设备)是相对的。在上行链路中接收端(接收端通信设备)是110,发送端(接收端通信设备)是用户终端120。在下行链路中,发送端(发送端通信设备)是110,接收端(接收端通信设备)是
用户终端120。
52.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或术语可以相互参考,不再赘述。
53.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各个步骤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54.图2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ris130或者ris130的控制器。
55.如图2所示,方法200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56.在步骤s210中,激活目标反射单元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
57.其中,发送端(发送端通信设备)可以是图1中的或用户终端。在上行链路中,发送端为用户终端。在下行链路中,发送端为。
58.其中,目标反射单元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59.在步骤s220中,根据目标反射单元确定对应的索引。
60.其中,索引与被激活的一个或多个目标反射单元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61.在步骤s230中,将射频信号与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后生成反射信号发送至接收端。
62.其中,空间调制是利用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来调制射频信号。
63.在步骤s240中,将反射信号发送至接收端。
64.其中,接收端(接收端通信设备)可以是图1中的或用户终端。在上行链路中,接收端为。在下行链路中,接收端为用户终端。
65.其中,接收端可以利用索引解调出射频信号。
66.本公开方法使智能反射面可以自然的利用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来完成其信息的调制,此时ris反射面将需要告知接收端的信息嵌入在激活反射单元的原则上,通过激活单元的索引来传输信息,而无需通过射频链路。实现了在不占用额外时/频域资源以及不增加硬件成本和能量消耗的情况下的智能反射面被动信息传输,实现整个系统的高效通信。
67.进一步的,本专利提出的技术方案主要是对ris技术的改进,不会影响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实现复杂度。
68.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发送端和接收端根据每个反射单元的激活状态on/off配置索引。
69.其中,该索引是由0或1组成的数列或矩阵,用于表示每个反射单元的激活状态。激活后的目标反射单元为开启状态,由1表示。未激活的反射单元为关闭状态,由0表示。则在步骤s210中的目标反射单元是被激活的反射单元,由1表示,其他反射单元的激活状态由0表示。
70.根据每个反射单元的激活状态on/off生成索引用于调制/解调射频信号,为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通信提供了极大的分集增益。
71.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210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调节目标反射单元的反射相位以实现无源波束赋型。智能反射面在被动传输信息的同时仍部分保留其无源波束赋型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其辅助系统的性能。
72.图3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由接收端执行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方法300包括:
73.接收加强信号,其中,加强信号包括由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以及由智能反射面发送的反射信号,反射信号是由智能反射面根据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和被激活的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形成的。
74.通过利用反射信道的索引解调信息,实现了在不占用额外时/频域资源以及不增加硬件成本和能量消耗的情况下的接收信息,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高效通信。
75.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接收端一般通过两步求解法得到射频信号和反射信号,即可以先根据加强信号得到射频信号;再根据加射频信号迭代恢复反射信号。
76.具体地,加强信号y可以由公式(1)表示:
77.y=(as+hd)x
t
+w=zx
t
+w
ꢀꢀꢀꢀꢀꢀꢀ
公式(1)
78.其中,as为某反射单元与接收端间的信道;hd为发送端与接收端间的信道;x
t
为表示某反射单元激活时,发射信号的集合;w为噪声。
79.图4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由发送端执行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方法400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80.在步骤s310中,向智能反射面ris发送射频信号,以使ris激活目标反射单元接收射频信号;根据目标反射单元确定对应的索引;以及将射频信号与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后生成反射信号发送至接收端。
81.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当理解,发送端还可以向接收端同时发送射频信号。在智能反射表面上进行空间调制来传输其信息不改变原有信号的波形,因此对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直接通信的干扰程度低,有利于直接通信。
82.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互异性原理,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发送端也可以具备执行方法300的能力,接收端也可以具备执行方法400的能力。
83.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系统,该系统包括智能反射面ris和接收端(接收端通信设备):由ris激活目标反射单元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根据目标反射单元确定对应的索引;将射频信号与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后生成反射信号;以及将反射信号发送至接收端;由接收端接收加强信号,其中,加强信号包括由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以及由智能反射面发送的反射信号。
84.例如图5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系统的流程框图。如图5所示,系统500可以包括ris 510和接收端520。其中,ris具有n
t
个发射单元(天线),接收端具有nr个天线。
85.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在ris侧,将从发送端接收到的串行比特进行串/并转换后分别根据反射单元索引和qam/psk调制得到调制信号i和s;再将调制信号i和s进行联合编码得到射频信号x发送至接收端;
86.在接收端侧,从接收到的射频信号y检测出由ris反射的射频信号x,再进行并/串转换后得到恢复的串行比特。
87.图6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装置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装置600可以包括:第一信号接收模块610、索引确定模块620、调制模块630和第一信号发送模块640,其中,第一信号接收模块610,用于激活目标反射单元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索引确定模块620,用于根据目标反射单元确定对应的索引;以及调制模块630,用于将射频信号与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后生成反
射信号;以及第一信号发送模块640,用于将反射信号发送至接收端。
88.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索引配置模块,用于在发送端和接收端根据每个反射单元的激活状态on/off配置索引。
89.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反射单元调整模块,调节目标反射单元的反射相位以实现无源波束赋型。
90.图7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接收端通信设备的示意性框图。如图7所示,该接收端通信设备700可以包括:第二信号接收模块710,用于接收加强信号,其中,加强信号包括由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以及由智能反射面发送的反射信号,该反射信号是由智能反射面根据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和被激活的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形成的。
91.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信号恢复模块,用于根据加强信号得到由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根据射频信号迭代恢复反射信号。
92.图8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发送端通信设备的示意性框图。如图8所示,该发送端通信设备800可以包括第一信号发送模块810,用于向智能反射面ris发送射频信号,以使ris激活目标反射单元接收射频信号;根据目标反射单元确定对应的索引;以及将射频信号与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后生成反射信号发送至接收端。
93.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向接收端发送射频信号。
94.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系统500、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装置600、接收端通信设备700、发送端通信设备800,其中各个部分、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95.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
96.下面参照图9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这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900。图9显示的电子设备9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97.如图9所示,电子设备900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90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910、上述至少一个存储单元920、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存储单元920和处理单元910)的总线930。
98.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以被所述处理单元910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单元910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例如,所述处理单元910可以执行如图2中所示的步骤s210,激活目标反射单元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步骤s220,根据目标反射单元确定对应到的索引;步骤s230,将射频信号与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后生成反射信号;以及步骤s240,将反射信号发送至接收端。
99.存储单元92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单元(ram)920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单元920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单元(rom)9203。
100.存储单元920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9205的程序/实用工具924,这样的程序模块9205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101.总线930可以为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单元总线或者存储单元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单元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102.电子设备9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例如键盘、指向设备、蓝牙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电子设备9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9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950进行。并且,电子设备9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96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960通过总线930与电子设备9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9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103.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能够实现本说明书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所述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所述程序代码用于使所述终端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
104.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其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终端设备,例如个人电脑上运行。然而,本公开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服务器、终端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105.所述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为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服务器、终端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106.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服务器、终端、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107.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108.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操作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
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109.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各种可选实现方式中提供的方法。
110.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111.此外,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中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
112.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移动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方法。
113.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由智能反射面执行,包括:激活目标反射单元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根据所述目标反射单元确定对应的索引;将所述射频信号与所述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后生成反射信号;以及将所述反射信号发送至接收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根据每个反射单元的激活状态on/off配置索引。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激活发射单元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调节所述目标反射单元的反射相位以实现无源波束赋型。4.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由接收端执行,包括:接收加强信号,其中,所述加强信号包括由所述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以及由智能反射面发送的反射信号,所述反射信号是由所述智能反射面根据所述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和被激活的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形成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加强信号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加强信号得到由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所述射频信号;根据所述射频信号迭代恢复所述反射信号。6.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由发送端执行,包括:向智能反射面ris发送射频信号,以使所述ris激活目标反射单元接收所述射频信号;根据所述目标反射单元确定对应的索引;以及将所述射频信号与所述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后生成反射信号发送至所述接收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接收端同时发送所述射频信号。8.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智能反射面ris和接收端:由所述ris激活目标反射单元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根据所述目标反射单元确定对应的索引;将所述射频信号与所述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后生成反射信号;以及将所述反射信号发送至所述接收端;由所述接收端接收加强信号,其中,所述加强信号包括由所述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以及由智能反射面发送的所述反射信号。9.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激活目标反射单元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索引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反射单元确定对应的索引;以及调制模块,用于将所述射频信号与所述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后生成反射信号;以及
第一信号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反射信号发送至接收端。10.一种接收端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第二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加强信号,其中,所述加强信号包括由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以及由智能反射面发送的反射信号,所述反射信号是由所述智能反射面根据所述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和被激活的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形成的。11.一种发送端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第一信号发送模块,用于向智能反射面ris发送射频信号,以使所述ris激活目标反射单元接收所述射频信号;根据所述目标反射单元确定对应的索引;以及将所述射频信号与所述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后生成反射信号发送至所述接收端。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

技术总结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信息传输方法,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由智能反射面执行,包括:激活目标反射单元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射频信号;根据所述目标反射单元确定对应的索引;将所述射频信号与所述目标反射单元的索引进行空间调制后生成反射信号;以及将所述反射信号发送至接收端。本公开方法实现了在不占用额外时/频域资源以及不增加硬件成本和能量消耗的情况下的智能反射面被动信息传输,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高效通信。进一步地,本专利提出的技术方案主要是对RIS技术的改进,不会影响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实现复杂度。不会影响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实现复杂度。不会影响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实现复杂度。


技术研发人员:

宋谱 许森 熊尚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18

技术公布日:

2023/3/3

本文发布于:2024-09-26 04:2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658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反射   信号   射频   单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