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副车架、连接套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副车架、连接套及车辆。


背景技术:



2.汽车副车架用于连接车身和悬架等底盘零件,同时具有阻隔振动和噪声的作用,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方式是影响车辆操控和舒适性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且不能兼得,当侧重操纵性时,需要尽可能多的传递副车架和车身之前的力,当侧重舒适性时,需要尽可能少的传递副车架和车身之间的力。因此,在车辆开发前期,根据车型的不同定位会直接确定不同车型的副车架和车身连接方式。
3.然而,在车辆开发完成后,往往需要基于同一车型的平台衍生开发不同车型,此时副车架作为平台件沿用,但局限于前期副车架定义的连接形式无法更改,衍生车型在操控、或舒适性方面的拓展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及时更换副车架和车身的连接方式,使得不同平台车型之间无法做到较大差异的驾驶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副车架、连接套及车辆,以解决无法及时更换副车架和车身的连接方式的技术问题。
5.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副车架,所述副车架上设置有多个用于与车辆的车身装配的预留孔,所述预留孔用于压装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侧面套设在所述预留孔内,所述连接套的顶面或底面与所述车身抵接,其中,
6.所述连接套可选择为柔性衬套或刚性衬套,所述柔性衬套和所述刚性衬套的尺寸被配置为可互换使用。
7.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套包括内部环形件和外部环形件,所述内部环形件设置在所述外部环形件内,所述内部环形件和所述外部环形件连接;
8.所述内部环形件和所述外部环形件通过弹性连接以构成所述柔性衬套,或者所述内部环形件和所述外部环形件通过刚性连接以构成所述刚性衬套。
9.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所述的一种副车架,以连接所述副车架与所述车身,所述连接套包括内部环形件和外部环形件,所述内部环形件设置在所述外部环形件内,所述内部环形件与所述外部环形件通过刚性连接或弹性连接以分别构成所述刚性衬套或所述柔性衬套。
10.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部环形件包括壳体和内衬,所述内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内衬为弹性部件,其中
11.所述内衬与所述内部环形件和所述壳体通过硫化工艺连接,或者所述内衬与所述内部环形件和所述壳体过盈配合,使所述连接套构成柔性衬套。
12.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衬外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壳体在所述内衬凸起的对应位置镂空使得所述内衬的凸起穿过所述壳体凸设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
13.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部环形件和所述外部环形件通过加强筋固定连接
14.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套还包括垫片和螺栓, 所述内部环形件设置有能使所述螺栓贯通的中空腔体,所述螺栓穿过所述垫片及内部环形件与所述车身连接。
15.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部环形件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垫片上与所述凹槽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翻边,使得所述垫片与所述内部环形件卡合。
16.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垫片包括与所述连接套相对的第一区域以及从所述第一区域延伸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到所述车身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区域到所述车身的距离。
17.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副车架,或者包括所述的连接套。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9.通过设置连接套,使连接套的套体套设在所述第一部件内并与所述第一部件过盈配合,所述内部环形件与所述第二部件抵接,能够很好的实现对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连接;
20.通过设置壳体和内衬,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于连接套的生产制造,提高生产加工效率;
21.通过将内衬设置为弹性部件,能够很好的实现内部环形件和外部环形件的柔性连接;
22.通过在内衬上设置凸起并在壳体上镂空,使得内衬凸设在壳体外表面,缓冲连接套和第一部件的力传递;
23.通过添加弹性锁扣装置,能够很好的实现内部环形件和外部环形件之间柔性连接和刚性连接的转换;
24.通过使内部环形件和壳体一体设置,能够实现内部环形件和外部环形件的刚性连接;
25.通过设置凹槽和垫片翻边,通过过盈配合实现内部环形件与垫片连接。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连接套的套体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连接套截面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连接套的垫片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连接套的套体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连接套的垫片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连接套的安装示意图;
33.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连接套的安装示意图。
34.附图标记:
35.100,套体;110,内部环形件;111,凹槽;120,外部环形件;121,内衬;122,壳体;
36.200,垫片;210,翻边;221;第一区域;222,第二区域;
37.300,螺栓;400,副车架;500,车身。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下、左和右,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
39.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技术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40.实施例1
41.请参阅图1-3,图6,图中示出了一种连接套,连接套包括套体100,垫片200和螺栓300,套体100为圆柱体,套体100的侧面套设在车辆的副车架400上,套体100一端与垫片200连接,套体100另一端与车身500接触,套体100包括内部环形件110和外部环形件120,内部环形件110设置在外部环形件120内并被外部环形件120包裹,内部环形件110与外部环形件120连接,内部环形件110为能使所述螺栓上下贯通的中空部件,螺栓300依次穿过垫片200、内部环形件110与车身500连接,副车架400包括至少一个通孔,套体100通过通孔套设在副车架上,套体100与副车架400过盈配合,能够保证套体100与副车架400的连接紧固性,降低壳体122与副车架400的相对运动。
42.由此,通过设置套体、垫片,能够很好的实现副车架400与车身500的连接。
43.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套除了可以用于连接副车架400和车身500外,也可以连接其他刚性部件,即只要连接套套设在第一部件上,同时连接套一端与第二部件连接即可,此时螺栓依次穿过垫片、连接套和第二部件,实现第一刚性部件和第二部件的连接,本技术不以此为限。
44.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套与第二部件和垫片不一定需要螺栓连接,其与第二部件抵接即可,本技术不以此为限。
45.进一步的,外部环形件120包括内衬121和壳体122,内衬121内侧和内部环形件110连接,内衬121外侧和壳体122连接,内衬121为柔性部件,例如橡胶元件,内衬121与内部环形件110和壳体122间组成的环形空隙过盈配合。
46.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将内衬121与内部环形件110和壳体122间的环形空隙过盈配合外,优选通过内衬121与内部环形件110和壳体122通过硫化工艺连接,通过该工艺连接后能够使得内衬121与内部环形件110和壳体122紧密连接,同时效率较高,适合于汽车工业中的制造生产。
47.在车身500与副车架400通过连接套连接后,当车身500与副车架400之间存在力量传导时,因为存在橡胶作为缓冲件,能够缓冲大部分力量,实现对车身500与副车架400的柔性传递。
48.进一步的,内衬121和壳体122卡合连接,内衬121为环状橡胶元件,内衬121的外表面,即内衬121朝向壳体122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长条凸起,壳体122上与内衬121的长条凸起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多个长条形镂空区域,当内衬121与壳体122卡合时,内衬121的长条凸起穿过壳体122的长条形镂空区域凸设在壳体122的外表面,此时内衬121除了可以降低副车架400和套体100的力量传递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壳体122与副车架400连接时而产生的相对运动等问题,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49.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3,当内衬121与内部环形件110和壳体122通过硫化工艺连接时,此时可以被认为凸出于壳体122部分的橡胶件为壳体122的一部分。
50.类似的,在一些其他方案中,内衬121位圆柱体橡胶,内衬121与壳体122硫化连接,壳体122上设置有橡胶凸起,避免壳体122与副车架400连接时而产生的相对运动等问题,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51.需要说明的是,垫片200的直径可以大于副车架400套设套体100的孔径,也可以是垫片200的直径大于内部环形件110的内部中空区域的直径,当垫片200的直径可以大于副车架400套设套体100的孔径时,垫片200与副车架400接触,进一步提高副车架400和车身500连接的可靠性。
52.进一步的,内部环形件110上还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能够进一步限制内部环形件110的旋转运动,以降低内部环形件110和外部环形件120间的相对运动,提高使用寿命。
53.需要说明的是,只要能够实现对内部环形件110的旋转运动均可以被认为是限位结构,对其具体实施方式并不做限制,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内部环形件110上设置有凹槽111,凹槽111平行于螺栓300沿内部环形件110的方向并沿着内部环形件110的内周面延伸,限位结构为螺栓300上与凹槽111对应位置相同的凸出部,当螺栓300穿过内部环形件110时,螺栓300上的凸出部与凹槽111配合以阻挡内部环形件110的旋转运动。
54.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垫片200在与内部环形件110上凹槽11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翻边210,当垫片200与内部环形件110接触时,垫片200上的翻边210与凹槽111配合,实现对内部环形件110旋转运动的阻挡。
55.更进一步的,垫片200上的翻边210有两个,两个翻边210与凹槽111过盈配合连接,在阻挡内部环形件110的旋转运动的同时,实现垫片200与内部环形件110的紧密连接。
56.进一步的,所述垫片包括与所述连接套相对的第一区域221以及从所述第一区域221延伸的第二区域222,所述第二区域222到所述车身500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区域221到所述车身500的距离。
57.由于考虑到套体100中的内部环形件110与外部环形件120在螺栓300连接方向的相对运动,因为内衬121为橡胶,相对运动带来的影响较小,主要是壳体122相对内部环形件110的相对运动,因此,为了缓冲壳体122的相对运动,垫片200在壳体122对应的位置向下移动,使得在垫片200与内部环形件110通过螺栓300紧密贴合时垫片200与壳体122之间依旧存在一部分预留间隙,以降低壳体122对于垫片200的破坏,提高整个连接套的使用寿命。
58.即,请参阅图2-3,当连接套为柔性衬套时,垫片200在外部环形件120的内衬121外
的区域下沉以预留壳体122与垫片200的连接间隙。
59.实施例2
60.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刚性连接衬套,能够更好的实现副车架400与车身500之间的力的传动,提高用户的操作体验。
61.请参与图4-5,图7,内部环形件110与壳体122固定连接,内部环形件110与外部环形件120一体式设计,外部环形件120没有内衬121,此时整个套体100可以是一体式设计,整个套体100通过铝形管材切合而成。
62.由此,当需要较好的驾驶体验,即当需要车身500与副车架400存在较好的力量传导以实现更好的操纵性能时,选择该刚性连接套即可。
63.进一步的,当需要车身500与副车架400刚性连接时,也可以通过内衬121先与内部环形件110和壳体122间组成的环形空隙过盈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再将整个连接套与副车架过盈配合。
64.更进一步的,外部环形件120还包括弹性锁扣装置(图中未示出),弹性锁扣装置一端和内部环形件110连接,另一端和外部环形件120连接,所述弹性锁扣装置包括锁合部件和弹性部件,所述锁合部件能够锁止或开启所述弹性部件,当锁合部件开启时,内部环形件110与外部环形件120弹性连接,使得车身500与副车架400柔性连接,当锁合部件关闭时,内部环形件110与外部环形件120固定连接,使得车身500与副车架400刚性连接。
65.需要说明的是,弹性锁扣装置并非不可实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弹性扣锁包括u形套件、t型拉杆和起固定支撑作用的固定支板,所述u形套件上端通过转轴转动安装在固定支板上,所述u形套件侧壁均设置有相互对称的滑槽,所述t型拉杆的水平杆滑动安装在所述滑槽内,所述t形拉杆的水平杆与所述u形套件之间设置有为t形拉杆提供弹性力的弹性元件,所述t型拉杆的竖直杆穿过所述弹性元件和所述u形套件后与所述t形拉手固定连接,所述t形拉手中部设置有扣锁孔。弹性锁扣装置并非本技术的重点内容,在此不在赘述。
66.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手动调节弹性锁扣装置,也能够通过电动方式调节弹性锁扣装置,此时可以将连接套与车辆的车机中心连接,根据车机中心的反馈来自动调节连接套的连接方式,实现多种模式的切换,提高用户体验。
67.进一步的,壳体122是一个圆柱体结构,其由例如铝等刚性材料制成,然而,壳体122由刚性材料制成并不意味着壳体122不能发生任何形变,其允许使用能够发生较小形变的材料制成,例如强化塑料等材料。
6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的柔性衬套和刚性衬套的尺寸设置为可互换使用,也即当其压装在副车架的预留孔中时,两者均能够适配。
69.当然,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副车架,所述副车架上设置有多个用于与车辆的车身装配的预留孔,所述预留孔用于压装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侧面套设在所述预留孔内,所述连接套的顶面或底面与所述车身抵接,其中,所述连接套可选择为柔性衬套或刚性衬套,所述柔性衬套和所述刚性衬套的尺寸被配置为可互换使用。
70.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套包括内部环形件和外部环形件,所述内部环形件设置在所述外部环形件内,所述内部环形件和所述外部环形件连接;所述内部环形件和所述外部环形件过弹性连接以构成所述柔性衬套,或者所述内部环形件和所述外部环形件通过刚性连接以构成所述刚性衬套。
7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副车架,或者包括所述的一种连接套。
72.以上对本技术的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副车架,所述副车架(400)上设置有多个用于与车辆的车身(500)装配的预留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留孔用于压装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侧面套设在所述预留孔内,所述连接套的顶面或底面与所述车身(500)抵接,其中,所述连接套可选择为柔性衬套或刚性衬套,所述柔性衬套和所述刚性衬套的尺寸被配置为可互换使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包括内部环形件(110)和外部环形件(120),所述内部环形件(110)设置在所述外部环形件(120)内,所述内部环形件(110)和所述外部环形件(120)连接;所述内部环形件(110)和所述外部环形件(120)通过弹性连接以构成所述柔性衬套,或者所述内部环形件和所述外部环形件通过刚性连接以构成所述刚性衬套。3.一种连接套,用于权利要求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副车架,以连接所述副车架(400)与所述车身(5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包括内部环形件(110)和外部环形件(120),所述内部环形件(110)设置在所述外部环形件(120)内,所述内部环形件(110)与所述外部环形件(120)通过刚性连接或弹性连接以分别构成所述刚性衬套或所述柔性衬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连接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环形件(120)包括壳体(122)和内衬(121),所述内衬(121)设置在所述壳体(122)内,所述内衬(121)为弹性部件,其中,所述内衬(121)与所述内部环形件(110)和所述壳体(122)通过硫化工艺连接,或者所述内衬(121)与所述内部环形件(110)和所述壳体(122)过盈配合,使所述连接套构成柔性衬套。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连接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121)外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壳体(122)在所述内衬(121)凸起的对应位置镂空使得所述内衬(121)的凸起穿过所述壳体(122)凸设在所述壳体(122)的外表面。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连接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环形件(110)和所述外部环形件(120)通过加强筋固定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一种连接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还包括垫片(200)和螺栓(300), 所述内部环形件(110)设置有能使所述螺栓(300)贯通的中空腔体,所述螺栓(300)穿过所述垫片(200)及内部环形件(110)与所述车身(500)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连接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环形件(110)上设置有凹槽(111),所述垫片(200)上与所述凹槽(11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翻边(210),使得所述垫片(200)与所述内部环形件(110)卡合。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连接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200)包括与所述连接套相对的第一区域(221)以及从所述第一区域(221)延伸的第二区域(222),所述第二区域(222)到所述车身(500)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区域(221)到所述车身(500)的距离。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副车架,或者包括权利要求3-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连接套。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副车架、连接套及车辆。一种副车架,所述副车架上设置有多个用于与车辆的车身装配的预留孔,所述预留孔用于压装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侧面套设在所述预留孔内,所述连接套的顶面或底面与所述车身抵接,其中,所述连接套可选择为柔性衬套或刚性衬套,所述柔性衬套和所述刚性衬套的尺寸被配置为可互换使用。刚性衬套的尺寸被配置为可互换使用。刚性衬套的尺寸被配置为可互换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

刘鑫 裴亦辰 成佳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26

技术公布日:

2023/3/3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29: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649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环形   车架   壳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