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器的制作方法


清洁
1.本发明是申请号为201980059929.2的发明专利申请(国际申请号:pct/kr2019/011944、申请日:2019年9月16日、发明名称:真空清洁器)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2.本公开涉及一种清洁器。


背景技术:



3.清洁器是吸收或清洁目标清洁区域中的灰尘或颗粒以进行清洁的装置。
4.清洁器可以分类为:基于使用者的直接操纵边移动边进行清洁的手动真空清洁器;以及边自主移动边进行清洁的自动真空清洁器。
5.另外,基于清洁器的类型,可以将手动真空清洁器分类为罐式清洁器、直立式清洁器、手持式清洁器和棍式清洁器。
6.现有技术文献:日本专利注册号:3699679。
7.现有技术文献公开了一种用于压缩集尘箱内部的灰尘的技术。
8.集尘箱包括:灰尘分离室,其利用离心力从空气分离出灰尘;灰尘容纳室,其容纳流入的灰尘;进气筒,其布置在灰尘分离室的中央部分;以及过滤器,其布置在进气筒外部。
9.灰尘分离室的空气穿过过滤器,然后移动到进气筒中。
10.进气筒外部设置有外罐,外罐下方设置有压缩板,并且外罐的内圆周表面上设置有刷。外罐中设置有多个开口部,以不妨碍空气从灰尘分离室向进气筒的流动。
11.为了操纵外罐,外罐外部在外罐的直径方向上设置有操纵杆。该操纵杆布置在灰尘分离室外部。
12.因此,当使用者操纵操纵杆以下降外罐和压缩板时,外罐内表面上的刷对进气筒外部的过滤器进行清洁,并且压缩板对储存在灰尘容纳室中的灰尘进行压缩。
13.但是,在现有技术文献中,外罐构造成在不操纵操纵杆的状态下围绕整个进气筒,因此为了使空气穿过外罐,在外罐中设置多个开口部。
14.然而,虽然外罐中设置有多个开口部,但是未设置开口部的部分充当空气阻流器,导致空气流动性能下降。
15.而且,由于外罐布置在进气筒的外部,在不操纵操纵杆的状态下,灰尘分离室的灰尘与外罐接触,因此外罐被污染,据此需要另外清洁外罐。
16.另外,在现有技术文献中,由于操纵杆布置在灰尘分离室外部,因此为了使操纵杆能够竖直移动,应该在灰尘分离室中竖直设置槽缝。
17.操纵杆没有覆盖整个槽缝,由于这样,灰尘分离室内部的空气和灰尘会经由槽缝向外泄漏。
18.另外,在现有技术文献中,弹簧支撑操纵杆,但在这种情况下,弹簧暴露在外部,导致美感下降。另外,基于操纵杆的移动长度确定弹簧的长度,但由于弹簧在弹簧的长度方向上没有被稳定地支撑,因此操纵杆没有偏心,造成竖直移动困难的问题。
19.另外,在现有技术文献中,集尘箱可能会脱离清洁器主体,然后操纵杆可能被操纵,造成使用者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20.技术问题
21.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通过操纵压缩机构压缩灰尘容器的灰尘的清洁器。
22.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清洁器,该清洁器使得使用者能够容易识别操纵部,并且在清洁器位于地板上的状态下,防止操纵部接触地板。
23.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清洁器,该清洁器使得用于将操纵部的操纵力传递至可移动部的传递部能够稳定地移动。
24.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清洁器,该清洁器能够防止在清洁过程中操纵部受到施加至操纵部的弹性构件的弹力的不合意地操纵。
25.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清洁器,该清洁器能够防止弹性地支撑操纵部的弹性构件暴露在外部。
26.技术方案
27.一种清洁器包括:抽吸部;主体,所述主体包括本体以及本体盖,所述本体包括构造成从由所述抽吸部抽吸的空气中分离灰尘的旋风部以及构造成储存被所述旋风部分离的灰尘的灰尘容器,并且所述本体盖构造成打开或关闭所述本体的下部;过滤器部,所述过滤器部布置在所述本体中,并且构造成在所述旋风部中与灰尘分离的空气穿过所述过滤器部的过程中过滤空气;可移动部,所述可移动部构造成在所述本体中沿着所述过滤器部的外部分和所述本体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空间移动;操纵部,所述操纵部布置在所述主体外,并且被操纵以移动所述可移动部;传递部,所述传递部穿过所述主体并将所述可移动部与所述操纵部连接;以及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布置在所述主体外以弹性地支撑所述操纵部。
28.所述本体的内部可以是所述本体的内部空间,并且所述本体的外部可以是所述本体的所述内部空间的外部。
29.所述弹性构件可以在与所述传递部在水平方向上间隔开的位置处支撑所述操纵部。
30.所述弹簧可以例如是螺旋弹簧。在所述操纵部的操纵备用位置处,所述弹性构件的长度可以长于所述传递部的长度。
31.所述清洁器还可以包括联接至所述操纵部以穿过所述操纵部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可以引导所述操纵部的竖直移动。
32.所述支撑杆可以布置在所述螺旋弹簧的内部区域中。
33.所述清洁器还可以包括延伸体,所述延伸体从所述操纵部向下延伸并且围绕所述弹性构件。
34.所述清洁器还可以包括盖体,所述盖体支撑所述弹性构件的下部,并且从所述本体延伸以围绕所述弹性构件的下部。
35.在所述操纵部的操纵备用位置处,所述延伸体的一部分可以布置成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盖体重叠,从而防止所述弹性构件暴露在外部。
36.例如,所述延伸体的一部分可以布置在所述盖体的内部空间中。
37.所述清洁器还可以包括止挡器,该止挡器从所述本体延伸并在所述操纵部的备用操纵位置处与所述操纵部接触。所述支撑杆可以穿过所述操纵部并且可以与所述止挡器联接。
38.所述清洁器还可以包括联接至所述本体的外部的手柄部,所述手柄部包括手柄本体。所述传递部可以被所述手柄本体覆盖,并且所述弹性构件可以布置在所述手柄本体外。
39.有益效果
40.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压缩机构的可移动部布置在本体内,并且操纵部布置在主体外,因此使用者可以操纵操纵部,从而可以压缩主体中的灰尘。
41.另外,由于操纵部布置在主体外,并且手柄部在覆盖操纵部的一部分的同时引导操纵部的竖直移动,因此操纵部可以稳定地竖直移动,而不会在水平方向上摇晃。
42.另外,弹性构件可以在操纵部的备用位置处支撑操纵部,从而防止由于压缩机构的重量而使操纵部下降的现象。
43.另外,由于覆盖弹性构件的盖体设置在主体外部,并且容纳弹性构件的上部的延伸体设置在操纵部的下方,因此可以防止弹性构件暴露在外部,并且可以防止颗粒移动至弹性构件。
44.另外,由于弹性构件容纳到盖体中,上部容纳到延伸体中,并且支撑杆布置在弹性构件的内部,弹性构件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可以被限制,因此弹性构件可以稳定地在竖直方向上操作,从而可以顺畅地进行操纵部的竖直移动。
附图说明
45.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清洁器的立体图;
46.图2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清洁器平放着位于地板表面上的状态的图;
47.图3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清洁器与手柄部脱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48.图4是沿图2的线a-a剖切的剖视图;
49.图5是示出压缩机构的可移动部、过滤器部和空气引导部的布置的图;
50.图6和图7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的立体图;
51.图8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52.图9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清洁部的立体图;
53.图10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芯部的立体图;
54.图11是当从上方看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时的立体图;
55.图12是当从下方看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时的立体图;
56.图13是沿图6的线b-b线剖切的剖视图;
57.图14是沿图6的线c-c剖切的剖视图;
58.图15是沿图1的线d-d剖切的剖视图;
59.图16是沿图1的线e-e剖切的剖视图;
60.图17是沿图1的线f-f剖切的剖视图;
61.图18是沿图3的线g-g剖切的剖视图;
62.图19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本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63.图20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本体的引导体的立体图;
64.图21是沿图3的线h-h剖切的剖视图;
65.图22是沿图3的线i-i剖切的剖视图;
66.图23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下降的状态下的压缩机构和过滤器部的位置的图;以及
67.图24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下降并压缩灰尘容器中的灰尘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68.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为每个图中的元件添加附图标记时,应当注意的是,已经用于表示其他图中类似元件的类似附图标记用于任何可行情况的元件。此外,为了不会不必要地模糊本公开的主题,将排除与众所周知的功能或构造相关的详细描述。
69.在描述本公开的元件时,可以使用诸如第一、第二、a、b、(a)、(b)之类的术语。这样的术语仅仅用于将相应的元件与其他元件区分开,相应的元件在其本质、顺序或优先性方面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可以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个元件或层上或者连接至另一个元件或层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或层上或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或层。
70.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清洁器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清洁器平放着位于地板表面上的状态的图,图3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清洁器与手柄部脱离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沿图2的线a-a剖切的剖视图。
71.图5是示出压缩机构的可移动部、过滤器部和空气引导部的布置的图。
72.参照图1至图5,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清洁器1可以包括主体2。主体2可以包括抽吸部5,该抽吸部5抽吸含灰尘的空气。抽吸部5可以将含灰尘的空气引导至主体2。
73.清洁器1还可以包括与主体2联接的手柄部3。例如,手柄部3可以布置在主体2中的与抽吸部5相对的位置。然而,抽吸部5和手柄部3的位置不限于此。
74.主体2可以分离经由抽吸部5抽吸的灰尘,并且可以储存分离出的灰尘。
75.例如,主体2可以包括灰尘分离部。灰尘分离部可以包括用于通过旋风流分离灰尘的第一旋风部110。第一旋风部110可以与抽吸部5连通。
76.经由抽吸部5抽吸的空气和灰尘可以沿第一旋风部110的内圆周表面螺旋移动。
77.灰尘分离部还可以包括第二旋风部140,该第二旋风部从第一旋风部110排出的空气二次分离出灰尘。
78.第二旋风部140可以包括平行布置的多个旋风体142。空气可以分开地穿过多个旋风体142。
79.作为另一实施例,灰尘分离部可以包括单个旋风体部。
80.主体2例如可以设置为圆柱形形状,并且其外观可以由多个主体形成。
81.例如,主体2可以包括:第一本体10,其大致呈圆柱形形状;以及第二本体20,其与第一本体10的上部联接并且大致呈圆柱形。
82.第一本体10的上部可以限定第一旋风部110,并且第一本体10的下部可以限定灰
尘容器112,该灰尘容器储存从第一旋风部110分离的灰尘。
83.第一本体10的下部(即,灰尘容器112的下部)可以由本体盖114打开或关闭,该本体盖114基于铰链旋转。
84.主体2还可以包括过滤器部130,该过滤器部布置成围绕第二旋风部140。
85.过滤器部130例如可以设置为圆柱形形状,并且可以将与第一旋风部110中的灰尘分离的空气引导至第二旋风部140。在空气穿过过滤器部130的过程中,过滤器部130可以过滤掉灰尘。
86.为此,过滤器部130可以包括网状部,该网状部包括多个孔。网状部132不受限制,但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
87.网状部132可以过滤空气,并且由于这一点,灰尘可能被收集在网状部132中,从而需要清洁网状部132。
8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清洁器1还可以包括压缩机构70,该压缩机构用于压缩储存在灰尘容器(即,第一灰尘储存部)中的灰尘。
89.由于灰尘容器112的容量是有限的,在重复清洁过程中,灰尘容器112中储存的灰尘量可能会增加,因此清洁器的使用时间和使用次数可能会受到限制。
90.如果灰尘容器112中储存的灰尘量增加,则使用者可以使本体盖114打开灰尘容器112,以清除灰尘容器112的灰尘。
91.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使用压缩机构70压缩储存在灰尘容器112中的灰尘时,储存在灰尘容器112中的灰尘的密度增加,从而其体积减小。
92.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清空灰尘容器112的次数减少,相应地,排空灰尘容器前的可用时间有利地增加。
93.压缩机构70还可以在移动过程中清洁网状部132。
94.压缩机构70可以包括:可移动部730,其可在主体2中移动;操纵部710,其由使用者操纵以移动可移动部730;以及传递部720,其将操纵部710的操纵力传递至可移动部730。
95.操纵部710可以布置在主体2外。例如,操纵部710可以布置在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外。操纵部710可以布置成高于第一本体10。另外,操纵部710可以布置成高于可移动部730。
96.手柄部3可以包括:手柄本体30,其被使用者握持;以及电池壳体60,其布置在手柄本体30下方以容纳电池600。
97.手柄本体30可以覆盖操纵部710的一部分,并且可以引导操纵部710的移动。
98.在使用者用右手握持手柄本体30的状态下,操纵部710可以布置在手柄本体30的左侧。
99.因此,使用者可以用不握持手柄本体30的左手容易地操纵操纵部710。
100.操纵部710可以在平行于第一旋风部110的旋风流轴线a1的方向上移动。例如,第一旋风部110的旋风流轴线a1可以在灰尘容器112位于地板上的状态下沿竖直方向延伸。
101.因此,操纵部710可以在灰尘容器112位于地板上的状态下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102.手柄本体30中可以设置有槽缝310,用于操纵部710的移动。槽缝310可以在与第一旋风部110的旋风流轴线a1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103.在本实施方式中,旋风流轴线a1的延伸方向可以是例如图中的竖直方向,因此,可
以理解为下文所述的“竖直方向”表示旋风流轴线a1的延伸方向。
104.参照图2,主体2的直径d1可以设定成长于手柄部3的水平长度l1。另外,手柄部3可以与主体2联接,使手柄部3的水平中心与主体2的中心相匹配。
105.操纵部710可以布置在例如主体2与手柄部3接触的边界部分。
106.基于主体2的直径与手柄部3的水平长度之间的差异,当清洁器1平放以使主体2和手柄部3接触地板f时,主体2的外圆周表面、手柄部3的外圆周面和地板f之间可以提供有空间,并且操纵部710可以布置在该空间内。
107.在该状态下,操纵部710可以与地板f分开。因此,可以防止在清洁器1平放在地板f上中间,由于操纵部710与地板f之间的碰撞而使操纵部710受损或被不理想地操纵。
108.传递部720例如可以设置为圆柱杆状,并且操纵部710可以与传递部720的上端部联接。即,传递部720可以包括设置为圆形形状的水平截面。
109.此外,传递部720可以在与第一旋风部110的旋风流轴线a1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110.由于可移动部730布置在主体2中,并且操纵部710布置在主体2外,因此为了使可移动部730与操纵部710连接,传递部720的一部分可以布置在主体2外,并且传递部720的另一部分可以布置在主体2中。即,传递部720可以穿过主体2。另外,传递部720的布置在主体2之外的部分可以被手柄部3覆盖。
111.主体2还可以包括用于引导传递部720的引导体180。引导体180例如可以在第一本体10的外部布置成突出。
112.引导体180可以沿平行于第一旋风部110的旋风流轴线a1的延伸方向延伸。
113.引导体180可以与第一本体10的内部空间连通,并且传递部720可以在引导体180中移动。
114.下面将参照图示详细描述引导体180的详细结构。
115.主体2还可以包括用于产生抽吸力的抽吸马达220。由抽吸马达220产生的抽吸力可以施加至抽吸部5。
116.抽吸马达220可以布置在第二本体20中。
117.抽吸马达220可以相对于第一旋风部110的旋风流轴线a1的延伸方向布置在灰尘容器112和电池600的上方。操纵部710可以布置在与抽吸马达220的一部分相同的高度处,或者可以布置在比抽吸马达220高的位置处。
118.主体2还可以包括空气引导件170,该空气引导件用于将从第二旋风部140排出的空气引导至抽吸马达220。
119.第二旋风部140可以联接至空气引导件170的下部。过滤器部130可以在联接至第二旋风部140的情况下围绕第二旋风部140。
120.因此,过滤器部130可以布置在空气引导件170的下方。在操纵部710没被操纵的状态下,可移动部730可以布置在围绕空气引导件170的位置。
121.可移动部730可以包括用于清洁过滤器部130的清洁部740。
122.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构70在操纵部710没被操纵的状态下的位置可以称为备用位置,并且操纵部710的位置可以称为操纵备用位置。
123.在压缩机构70的备用位置处,整个清洁部740可以布置成在空气穿过过滤器部130
的方向上不与过滤器部130重叠。
124.例如,在备用位置处,整个清洁部740可以布置成高于过滤器部130。因此,在备用位置处,可以防止清洁部740在空气穿过过滤器部130的过程中充当阻流器。
125.第二旋风部140的下方可以设置有灰尘引导件160。第二旋风部140的下部可以与灰尘引导件160的上部联接。另外,过滤器部130的下部可以安置在灰尘引导件160上。
126.灰尘引导件160的下部可以安置在本体盖114上。灰尘引导件160可以与第一本体10的内圆周表面相隔,并且可以将第一本体10的内部空间划分为储存从第一旋风部110分离的灰尘的第一灰尘储存部120和储存从第二旋风部140分离的灰尘的第二灰尘储存部122。
127.第一本体10的内圆周表面和灰尘引导件160的外圆周表面可以限定第一灰尘储存部120,并且灰尘引导件160的内圆周表面可以限定第二灰尘储存部122。
128.《压缩机构》
129.下文中,将详细描述压缩机构70。
130.图6和图7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的立体图,并且图8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131.图9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清洁部的立体图,图10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芯部的立体图,图11是当从上方看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时的立体图,图12是当从下方看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时的立体图。
132.图13是沿图6的线b-b线剖切的剖视图,图14是沿图6的线c-c剖切的剖视图。
133.参照图6至图14,可移动部730可以包括:用于清洁过滤器部130的清洁部740;用于支撑清洁部740的外周的框架760;以及用于支撑清洁部740的内周的芯部750。
134.《清洁部》
135.清洁部740可以由可弹性变形材料形成。例如,清洁部740可以由橡胶材料形成。清洁部740可以设置为环形形状,以便清洁部740清洁过滤器部130的整个外周。作为另一实施例,清洁部740可以由硅或纤维材料形成。
136.此外,清洁部740可以在备用位置处在偏离过滤器部130的位置备用,在清洁过程中,清洁部740可以在清洁过滤器部130的外表面的同时移动。
137.清洁部740可以包括内圆周表面、外圆周表面、下表面749和上表面746。
138.清洁部740的内圆周表面可以包括清洁表面741,该清洁表面在清洁过程中接触过滤器部130的外表面。清洁表面741可以是面向过滤器部130的表面,并且可以是竖直表面。
139.因此,当清洁部740在整个清洁表面741接触过滤器部130的圆周的状态下下降时,清洁表面741可以移除附着至过滤器部130的外表面的灰尘。
140.下表面749可以是水平表面,并且清洁表面741可以从下表面749的内端部向上延伸。因此,下表面749可以垂直于清洁表面741。
141.如上所述,当清洁表面741为竖直表面且下表面749设置为垂直于清洁表面741的水平表面时,在清洁部740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中,可以防止清洁表面741与下表面749之间的边界部分因与过滤器部130的摩擦而向内卷起的现象。
142.当清洁表面741和下表面749向内卷起时,会减少清洁表面741和过滤器部130之间的接触面积,并因此过滤器部130的清洁性能会由于清洁表面741而下降。然而,根据本实施
方式,可以防止这种现象。
143.清洁表面741的直径可以设定为小于过滤器部130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清洁部740由可弹性变形材料形成,因此在清洁部740下降的过程中,清洁部740可以沿过滤器部130的径向向过滤器部130的外侧变形,从而清洁表面741接触过滤器部130,并且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清洁表面741可以接触过滤器部130。
144.即,清洁表面741可以在接触过滤器部130的情况下压缩过滤器部130。由于清洁表面741可以在接触过滤器部130的情况下压缩过滤器部130,因此,可以有效地从过滤器部130移除附着至过滤器部130的灰尘。
145.另外,由于清洁部740由可弹性变形材料形成,并且清洁表面741的整个外周压缩过滤器部130,因此,即使在下降清洁部740的过程中,清洁部740的中心相对于旋风流轴线a1倾斜,也可以维持清洁部740的清洁表面741压缩过滤器部130的状态,因此,可以对过滤器部130进行清洁。
146.清洁表面741的竖直长度可以设定为比下表面749的径向长度(图中的水平长度)长,从而提高了过滤器部130的清洁性能,并且在清洁部740的清洁表面741中良好地进行弹性变形。
147.清洁部740的内圆周表面还可以包括第一内倾斜表面742,该第一内倾斜表面742从清洁表面741的上端向其径向外侧向上倾斜地延伸。
148.由于第一内倾斜表面742朝外侧向上倾斜,因此清洁部740中的第一内倾斜表面742的内径可以在靠近上部的方向上增大。另外,第一内倾斜表面742可以与过滤器部130的外圆周表面相隔。
149.清洁部740的外圆周表面还可以包括第一外倾斜表面748,该第一外倾斜表面748延伸成从下表面749的外端部向其径向外侧向上倾斜。
150.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外倾斜表面748相对于竖直线的倾斜角可以大于第一内倾斜表面742相对于竖直线的倾斜角。
151.因此,从竖直剖面看,清洁部740中的第一内倾斜表面742和第一外倾斜表面748之间的厚度可以在靠近下部的方向上减小。
152.这可以用于使得在清洁部740中将清洁表面741附着到过滤器部130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进行清洁部740的弹性变形。
153.清洁部740的内圆周表面还可以包括从第一内倾斜表面742竖直延伸的内竖直表面743。
154.内竖直表面743可以确定芯部750的下端部在通过双重注塑将芯部750与清洁部740联接的过程中的位置。
155.清洁部740的外圆周表面还可以包括第一外竖直表面748a,该第一外竖直表面748a从第一外倾斜表面748的上端部竖直向上延伸。
156.第一外竖直表面748a的长度可以设定为长于内竖直表面743的长度。另外,内竖直表面743可以布置成面对第一外竖直表面748。
157.在清洁部740中第一外竖直表面748a和内竖直表面743之间的厚度可以是最厚的。这可以是为了维持框架760和芯部750之间的联接状态,而不使清洁部740中的在第一外竖直表面748a和内竖直表面743之间的部分发生变形。
158.清洁部740的内圆周表面还可以包括第二内倾斜表面744,该第二内倾斜表面744从内竖直表面743的上端向其径向外侧向上倾斜。
159.清洁部740的外圆周表面还可以包括第二外倾斜表面748b,该第二外倾斜表面748b从第一外倾斜表面的上端向其径向外侧向上倾斜。
160.第二内倾斜表面744的倾斜角可以与第二外倾斜表面748b的倾斜角基本相同。另外,第二内倾斜表面744的倾斜角可以与第一外倾斜表面748a的倾斜角基本相同。
161.清洁部740的外圆周表面还可以包括第二外竖直表面748c,该第二外竖直表面748c从第二外倾斜表面748b的上端竖直向上延伸。
162.第二外竖直表面748c的上端可以借助上表面746连接至第二内倾斜表面744的上端。
163.第二外竖直表面748c的上端和第二内倾斜表面744的上端可以布置在同一高度。因此,清洁部740的上表面746可以是水平表面。
164.第二内倾斜表面744上可以设置有要与芯部750联接的联接伸出部745。
165.多个联接伸出部745可以在清洁部740的圆周方向上彼此隔开布置,以使芯部750与清洁部740之间的联接力增大。
166.联接伸出部745中的每一者均可以在水平方向上从第二内倾斜表面744突出。即,联接伸出部745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对于第二内倾斜表面744的法线形成一定的角度。
167.在联接伸出部745从第二内倾斜表面744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在清洁部740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防止联接伸出部745脱离芯部750。
168.清洁部740中的第一外倾斜表面748的一部分可以向内凹陷。例如,第一外倾斜表面748可以包括凹陷部747。
169.下面将参照图示描述凹陷部747的功能和位置。
170.《芯部》
171.芯部750可以接触清洁部740的上表面746和内圆周表面中的每一者的一部分。
172.例如,芯部750可以包括外倾斜表面758,该外倾斜表面758接触清洁部740的第二内倾斜表面744。
173.外倾斜表面758可以从下部到上部向径向外侧向上倾斜。
174.外倾斜表面758的倾斜角可以与清洁部740的第二内倾斜表面744的倾斜角相同。整个外倾斜表面758可以接触第二内倾斜表面744。
175.芯部750还可以包括内竖直表面751,该内竖直表面751从外倾斜表面758的下端竖直向上延伸。内竖直表面751可以在竖直方向上与清洁部740的内竖直表面743对准。
176.例如,芯部750的内竖直表面751和清洁部740的内竖直表面743可以各自是在竖直方向上连续的表面。
177.芯部750还可以包括内倾斜表面752,该内倾斜表面752从内竖直表面751的上端朝外侧向上倾斜。内倾斜表面752的倾斜角可以与外倾斜表面758的倾斜角基本相同。
178.芯部750还可以包括联接孔753,清洁部740的联接伸出部745插入其中。例如,多个联接孔753可以在芯部750的圆周方向上彼此隔开布置。
179.多个联接孔753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穿过芯部750。即,联接孔753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对于外倾斜表面758和内倾斜表面752中的每一者的法线形成一定角度。
180.每个联接孔753的一部分可以穿过外倾斜表面758和内倾斜表面752,并且另一部分可以穿过外倾斜表面758和内竖直表面743。
181.芯部750还可包括水平表面757,该水平表面757从外倾斜表面758的端部向外水平延伸。
182.水平表面757的径向长度可以比清洁部740的上表面746的径向长度长。
183.芯部750的水平表面757可以接触清洁部740的上表面746。在这种情况下,清洁部740的上表面746的前表面可以接触芯部750的水平表面757。
184.芯部750还可以包括外竖直表面756,该外竖直表面756从水平表面757的外端部竖直向上延伸。
185.芯部750的上表面754可以将外竖直表面756的上端连接到内倾斜表面752的上端。
186.在这种情况下,外竖直表面756的上端和内倾斜表面752的上端可以布置在相同的高度处。因此,芯部750的上表面754可以是水平表面。
187.芯部750还可以包括钩联接槽缝755,框架760的联接钩782要与之联接。
188.多个钩联接槽缝755可以在芯部750的圆周方向上彼此隔开布置,以使芯部750和框架760之间的紧固力增大。
189.芯部750的上表面754向下凹陷而可形成各个钩联接槽缝755。另选地,每个钩联接槽缝755均可以设置成穿过外竖直表面756的上部和内倾斜表面752的上部。
190.在所有情况下,框架760的联接钩782可以置于每个钩联接槽缝755的底表面上。
191.芯部750还可以包括凹陷部757,该凹陷部757设置在与凹陷部747对应的位置。
192.《框架》
193.框架760可以支撑清洁部740,并且可以与芯部750联接以固定清洁部740的位置。
194.框架760可以包括:内本体761a,其支撑清洁部740;以及外本体761b,其从内本体761a的上部向下延伸并且布置在内本体761a外侧。
195.内本体761a可以整体设置成从下部到上部向其径向外侧倾斜,并且外本体761b可以具有从内本体761a的上部竖直延伸到内本体761a的下部的形状。
196.内本体761a可以包括内本体底部761。内本体底部761可以是例如水平表面。
197.内本体761a可以包括第一内竖直表面761c,该第一内竖直表面761c从内本体底部761的内端部竖直向上延伸。第一内竖直表面761c可以接触清洁部740的第一外竖直表面748a。
198.内本体底部761可以布置成高于清洁部740的下表面749。因此,就整个可移动部730而言,清洁部740的下表面749可以布置在最下部。
199.内本体761a还可以包括第一内倾斜表面761d,该第一内倾斜表面761d从第一内竖直表面761c的上端向其径向外侧向上倾斜。
200.此外,内本体761a还可以包括第二内竖直表面761e,该第二内竖直表面761e从第一内倾斜表面761d的上端竖直向上延伸。
201.此外,内本体761a还可以包括水平表面780,该水平表面780从第二内竖直表面761e的上端向外水平延伸。
202.清洁部740的第二外倾斜表面748b可以置于第一内倾斜表面761d上。
203.清洁部740的第二外竖直表面748c可以接触第二内竖直表面761e。
204.内本体761a的水平表面780可以布置在与清洁部740的上表面746相同的高度处。
205.因此,芯部750的水平表面757可以置于内本体761a的水平表面780和清洁部740的上表面746上。
206.即,内本体761a的一部分和芯部750的一部分可以相互联接以围绕清洁部740的上部的一部分。
207.内本体761a还可以包括第二内竖直表面781,该第二内竖直表面781从水平表面780的外端部竖直向上延伸。
208.内本体761a的第二内竖直表面781可以接触芯部750的外竖直表面756。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内竖直表面781的竖直长度可以设定为比芯部750的外竖直表面756的长度长。
209.因此,芯部750的整个外竖直表面756可以接触第二内竖直表面781。
210.联接钩782可以与内本体761a的第二内竖直表面781联接。多个联接钩782可以在第二内竖直表面781的圆周方向上彼此隔开布置。
211.每个联接钩782均可以从第二内竖直表面781的上部向内突出。
212.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芯部750的上部的向上移动可以由联接钩782限制,并且芯部750的下部的向下移动可以由内本体761a的水平表面780限制。
213.外本体761b可以布置在内本体761a的外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围绕内本体761a的一部分,而不围绕整个内本体761a。
214.在这种情况下,未设置有外本体761b的部分可以是与主体2中的抽吸部5相邻的部分。
215.另外,内本体761a的未被外本体761b围绕的部分处可以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凹陷部767。内本体761a的凹陷部可以设置在芯部750的凹陷部757与清洁部740的凹陷部747相对应的位置。
216.内本体761a的设置有凹陷部767的部分的高度可以低于内本体761a的未设置凹陷部767的部分的高度。
217.可移动部730中的凹陷部767、757和747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布置成面向抽吸部5,并且可以在远离抽吸部5的方向上凹陷。
218.内本体761a和外本体761b可以借助一个或多个连接肋769彼此连接,以防止由于在可移动部730下降以压缩灰尘容器112中的灰尘的过程中发生的反应而使内本体761a和外本体761b之间发生相对变形。
219.框架760还可以包括框架引导件765,该框架引导件从内本体761a和外本体761b之间的边界部分向下延伸。
220.框架引导件765的竖直长度可以设定为比内本体761a和外本体761b中的每一者都长。另外,框架引导件765的下端可以布置成低于内本体761a和外本体761b。
221.框架引导件765可以包括引导表面765a,该引导表面为平坦表面。引导表面765a可以在空气经由抽吸部5流入第一旋风部110的过程中引导螺旋气流。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框架引导件765的位置。
222.框架引导件765的下端可以布置成低于内本体761a和外本体761b,因此框架引导件765可以在可移动部730下降的过程中对储存在灰尘容器112中的灰尘向下加压。
223.框架760还可包括从外本体761b向下延伸的加压肋762。加压肋762可以设置成在
其圆周方向上是倒圆的。
224.加压肋762可以在下降可移动部730的过程中对储存在灰尘容器112中的灰尘向下加压。
225.在这种情况下,加压肋762可以以薄板状设置,并因此加压肋762对灰尘加压的加压区域可以是窄区域。因此,框架76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辅助肋762a,该辅助肋762a从加压肋762的内圆周表面向内突出,用于增加灰尘压缩区域。
226.为了更增加灰尘压缩效果,多个辅助肋762a可以在加压肋762的圆周方向上相互隔开布置。
227.各辅助肋762a均可以从连接肋769下方的部分延伸,或者可以独立于连接肋769将内本体761a与外本体761b连接,并且可以延伸至加压肋762。
228.辅助肋762a可以包括倾斜表面762b,以便在备用位置不阻碍空气的流动而压缩灰尘。
229.例如,倾斜表面762b可以从辅助肋762a向其径向外侧向下倾斜。即,辅助肋762b的突出长度可以在靠近其下部的方向上减小。
230.此外,辅助肋762a的下端可以布置成高于加压肋762的下端。
231.框架760还可以包括:从加压肋762向外延伸的延伸部763;和设置在延伸部763中的联接部764。
232.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763和联接部764可以称为用于连接传递部720和框架760的连接部。
233.传递部720可以与联接部764连接。
234.例如,延伸部763可以从加压肋762的外圆周表面的最下部向外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延伸部763的延伸线可以穿过框架760的中心。
235.因此,可以防止在操纵部710的操纵力由传递部720传递到框架760的过程中发生力矩。
236.延伸部763的水平厚度可以设定为小于联接部764的直径。
237.联接部764可以大致为圆柱形形状。联接部764中可以设置有用于容纳传递部720的容纳槽764a。容纳槽764a可以从联接部764的上表面向下凹陷。
238.如上所述,传递部720可以设置为长杆形形状,该长杆形形状为圆柱形形状。这可以是为了使传递部720在穿过引导体180的状态下移动的过程中能够顺畅地移动。
239.因此,传递部720的下端可以插入到联接部764的上部处的容纳槽764a中。
240.联接部764还可以包括安置表面764b,容纳到容纳槽764a中的传递部720的下端安置在该安置表面上。
241.紧固构件s1可以在传递部720容纳到容纳槽764a中并安置在安置表面764b上的状态下在联接部764的下部紧固至传递部720。紧固构件s1可以是例如螺栓。
242.联接部764的基底上可以设置有容纳槽764c以接纳容纳在其中的螺栓的头部。另外,传递部720中可以设置有紧固槽722,紧固构件s1紧固至该紧固槽722。
243.因此,紧固孔764d穿过容纳槽764c和安置表面764b,紧固构件s1可以穿过紧固孔764d,并且可以紧固至传递部720的紧固槽722。
244.在传递部720与联接部764联接的状态下,传递部720可以与框架760的外圆周表面
(外本体的外圆周表面)隔开。
245.在本实施方式中,清洁部740可以与芯部750和框架760通过双重注塑设置成一体。
246.图15是沿图1的线d-d剖切的剖视图,图16是沿图1的线e-e剖切的剖视图,并且图17是沿图1的线f-f剖切的剖视图。
247.参照图1以及图15至图17,操纵部71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711,其布置在手柄部3内;以及第二部分713,其从第一部分711沿水平方向延伸并布置在手柄部3外侧。
248.由于第二部分713布置在手柄部3外侧,因此使用者可以按压第二部分713的上表面。在操纵部710中,第二部分713可以被称为按压部。
249.此外,操纵部710可以布置成高于可移动部730。虽然不限于此,但操纵部710可以布置成靠近手柄部3的上表面。因此,使用者可以容易地检查操纵部710以按压操纵部710。
250.第一部分711可以包括第一侧部711a,该第一侧部711a面向第二本体20的外圆周表面并且设置成具有与第二主体2的外圆周表面基本相同的曲率。
251.第二本体20可以包括引导肋190,该引导肋190引导第一部分711的一部分。引导肋190可以从第二本体20的外圆周表面突出,并且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
252.为了使第一部分711稳定地向上和向下移动,引导肋190可以在水平方向上是倒圆的。因此,第一部分711还可以包括第二侧部711b,该第二侧部711b被倒圆以具有与引导肋190的曲率基本相同的曲率。
25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711的第一侧部711a可以接触第二本体20,并且第一部分711的第二侧部711b可以接触引导肋190。
254.当操纵部710在第一部分711的多个点接触外周结构的状态下下降时,可以防止操纵部710在下降过程中沿水平方向倾斜的现象,因此可以稳定地下降操纵部710(上升情况与此相同)。
255.传递部720可以与第一部分711连接。第一部分711中可以设置有配合槽712,传递部720的一部分配合到其中。
256.为了防止在操纵该操纵部710的过程中,传递部720和操纵部710各自的相对旋转,传递部720的供插入配合槽712的部分724的水平截面可以设置为非圆形形状。
257.因此,配合槽712的截面可以设置为非圆形形状。配合槽712可以通过向上凹陷第一部分711的下表面而形成。
258.操纵部71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部分711和第二部分713之间的颈部714。
259.颈部714可以设置成具有比第一部分711和第二部分713各自的水平方向上的宽度窄的宽度。颈部714可以布置在手柄部3的槽缝310中。
260.手柄本体30可以包括引导端部311,该引导端部311在颈部714布置在槽缝310中的状态下与颈部714接触。
261.颈部714的一侧可以接触第二本体20的外圆周表面,并且其另一侧可以接触引导端部311。引导端部311可以与颈部714面接触。
262.当引导端部311如上所述与操纵部710的颈部714接触时,可以防止操纵部710沿左右方向倾斜并沿水平方向旋转的现象,因此可以稳定地下降操纵部710(与上升的情况相同)。
263.由于使用者应该按压第二部分713,因此第二部分713的水平方向上的宽度可以设
置成比第一部分711的水平方向上的宽度大。
264.此外,第二部分713可以相对于颈部714弯曲成与第二本体20的外圆周表面间隔一定距离,从而确保在第二本体20与手柄本体30之间的边界部分处有使第二部分713能够被按压的空间。
265.因此,第二部分713可以与第二本体20的外圆周表面隔开。即,第二部分713可以包括在远离第二本体20的外圆周表面的方向上倒圆的侧部。
266.由于第二部分713弯曲成与第二本体20的外圆周表面间隔一定距离,因此在下降操纵部710的过程中,第二部分713可以在覆盖槽缝310的同时下降,从而使手柄部3的内部结构经由槽缝310暴露在外部的程度最小化。
267.参照图15,在关于第二本体20的外圆周表面的切线方向上延伸并穿过传递部720的虚线a2可以布置成穿过第二部分713或在竖直方向上与第二部分713重叠。
268.此外,第二部分713可以在颈部714处弯曲,使操纵部710的第二部分713布置至手柄部3的左侧,并且布置成在右手握持手柄部3的状态下靠近手柄部3。因此,使用者可以容易地检查和操纵该操纵部710的第二部分713。
269.压缩机构70还可以包括用于弹性地支撑操纵部710的支撑机构90。
270.支撑机构90可以包括用于向操纵部710提供弹力的弹性构件910。弹性构件910可以在水平方向上与传递部720隔开的情况下弹性地支撑操纵部710。
271.例如,传递部720可以被手柄本体30覆盖,并且弹性构件910可以布置在手柄本体30外侧。
272.弹性构件910可以是例如螺旋弹簧,并且可以在竖直方向上收缩和展开。
273.在这种情况下,在操纵部710的初始位置(使用者对操纵部710加压之前操纵部710的位置)处,弹性构件910的长度可以设定为比传递部720的长度长。当弹性构件910的长度比传递部720的长度长时,可以使用具有低弹性系数的弹性构件910来支撑操纵部710。
274.在这种情况下,当使用者对操纵部710加压时,可以减小所需的力。另外,当操纵部710通过使用弹性构件910返回到原始位置时,可以减少由操纵部710和下面描述的止挡器之间的碰撞引起的噪声。
275.支撑机构90还可以包括延伸体920,该延伸体920容纳弹性构件910的上部。
276.延伸体920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延伸体920中可以设置有用于容纳弹性构件910的空间921。例如,延伸体920可以设置为圆柱形形状。
277.延伸体920可以从操纵部710的下表面向下延伸。延伸体920可以与操纵部710一体设置,或者可以与操纵部710联接。即,延伸体920可以与操纵部710一起向上和向下移动。
278.弹性构件910的上端可以接触延伸体920,或者可以接触操纵部710的下表面。在图17中,示出了弹性构件910的上端接触操纵部710的下表面的实施例。
279.因此,在对操纵部710进行操纵的过程中,操纵部710的操纵力可以传递给弹性构件910,因此弹性构件910可以被加压。
280.主体2还可以包括用于限制操纵部710的竖直移动的止挡器191。
281.止挡器191可以从主体2的外圆周表面突出,并且操纵部710的上表面可以接触止挡器191的下表面。
282.在不施加用于对操纵部710向下加压的操纵力的状态下,操纵部710可以基于弹性
构件910的弹力,维持与止挡器191的下表面接触的状态。
283.如上所述,在操纵部710与止挡器191接触的状态下,延伸体920可以围绕弹性构件910的一部分。
284.因此,弹性构件910的被延伸体920围绕的部分可以不暴露在外部。
285.即,弹性构件910可以容纳到延伸体920中。在这种情况下,弹性构件910可以与延伸体920的内表面隔开或接触。
286.当弹性构件910接触延伸体920的内表面时,在收缩或展开弹性构件910的过程中,弹性构件910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可以被延伸体920限制。
287.另选地,虽然弹性构件910与延伸体920的内表面隔开,但在收缩或展开弹性构件910的过程中,当弹性构件910与延伸体920的内表面接触时,弹性构件910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可以被限制。
288.主体2还可以包括盖体194,该盖体194围绕弹性构件910的下部。
289.盖体194可以从主体2突出。例如,盖体194可以设置成在其径向上从主体2凸出。
290.在不施加用于对操纵部710向下加压的操纵力的状态下(即在操纵部710的操纵备用位置处),延伸体920的下部的一部分可以在水平方向上与盖体194重叠。
291.例如,在操纵部710的操纵备用位置处,延伸体920的下部的一部分可以容纳到盖体194的内部空间中。
292.此外,在向下移动操纵部710的过程中,延伸体920可以布置在盖体194的内部空间中。延伸体920可以在盖体194的内部空间中向下和向上移动。
293.盖体194可以包括弹性构件支撑表面194a,弹性构件910的下端稳定地布置在该弹性构件支撑表面上。
294.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体920可以从盖体194向内布置,弹性构件910的布置在延伸体920中的上部可以与盖体194的内表面隔开。
295.在这种情况下,盖体194的内表面与弹性构件910之间的间隔可以设定为大于延伸体920的厚度。
296.这可以是为了在下降操纵部710的过程中,使随操纵部710一起下降的延伸体920能够布置在盖体194的内表面和弹性构件910之间。
297.但是,由于弹性构件910与盖体194的内表面隔开,因此在操纵部710向下移动从而弹性构件910收缩的过程中,在延伸体920移动到弹性构件910与盖体194之间的空间之前,弹性构件910可以接触盖体194。
298.在这种情况下,弹性构件910与延伸体920之间可能会发生干涉,并且由于这种情况,操纵部710可能在某一位置处不再下降,并且弹性构件910可能会被延伸体920加压并变形。
299.因此,支撑机构90还可以包括用于支撑弹性构件910的支撑杆930,从而在竖直移动操纵部710的过程中限制弹性构件910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300.支撑杆930可以设置为例如圆柱形形状。另外,支撑杆930的竖直长度可以设定为比弹性构件910的竖直长度长。
301.弹性构件910可以布置成围绕支撑杆930。
302.即,支撑杆930可以布置在弹性构件910的具有线圈形状的内部区域中。支撑杆930
的外径可以等于或小于弹性构件910的内径。
303.支撑杆930的一端可以联接至止挡器191。止挡器191的下表面中可以设置有联接槽192,支撑杆930的上端联接至联接槽192。联接槽192可以通过止挡器191的下表面向上凹陷而形成。而且,支撑杆930的上端可以插入到联接槽192中。
304.支撑杆930可以穿过操纵部710,并可以与止挡器191联接。
305.例如,当支撑杆930穿过操纵部710时,支撑杆930可以引导操纵部710的竖直移动。
306.因此,支撑杆930可以被称为引导杆。
307.操纵部710还可以包括通孔716,以便支撑杆930从其中穿过。
308.支撑杆930的下部可以与盖体194的弹性构件支撑表面194a联接。
309.另选地,盖体194可以包括空间194b,该空间194b设置在弹性构件支撑表面194a的下表面中,并且联接构件196可以插入空间194b中。空间194b的一侧可以是敞开的,并且联接构件196可以经由开口插入到空间194b中。
310.此外,空间194b的基底197中可以设置有开口197a,并且弹性构件支撑表面194a中可以设置有孔194b。开口197a、空间194b和孔194b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对准。
311.因此,支撑杆930可以在开口197a下方的部分处依次穿过开口194c、空间194b和孔194b。
312.在支撑杆930与止挡器191联接的状态下,支撑杆930可以布置在孔194b中。
313.另外,当联接构件196插入到空间194b中时,支撑杆930的下端可以稳定地布置在联接构件196的上表面上。
314.联接构件196可以借助螺栓b紧固至支撑杆930。
315.螺栓b可以穿过开口197a并可以紧固至联接构件196和支撑杆930。为此,支撑杆930的下部中可以设置有紧固槽932,并且联接构件196中可以设置有阶梯状的紧固孔196b。
316.在这种情况下,联接构件196可以沿水平方向插入到空间194b中,并且螺栓b可以沿竖直方向与联接构件196和支撑杆930联接。
317.如上所述,引导体180可以设置在第一本体10的外部。
318.引导体180可以从第一本体10的外圆周表面突出,并且引导体180的上侧壁181可以在竖直方向上与传递部720重叠。
319.因此,传递部720可以穿过引导体180的上侧壁181。引导体180的上侧壁181可以基本上是水平表面,并且供传递部720穿过的开口182可以在竖直方向上穿过上侧壁181。
320.即,传递部720可以在竖直方向上穿过开口182,并且即使在传递部720穿过开口182的状态下也可以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321.根据本实施方式,传递部720可以穿过开口182,而且用于提供传递部720移动的路径的开口182的尺寸可以最小化,从而防止第一本体10的内部空气和灰尘经由开口182向外部泄漏。
322.开口18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设置为具有在靠近其下部的方向上增大的直径,从而在传递部720穿过引导体180的上侧壁181的状态下,传递部720在竖直方向上顺畅地移动。即,开口182可以包括下倾斜表面183。开口182的最小直径可以与传递部720的外径基本相同。
323.因此,传递部720可以接触开口182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并且可以不与布置在开
口182中的另一部分接触。
324.传递部720与开口182的外周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减小,因此开口182的外周表面与传递部720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减小,从而传递部720可以顺畅地上下移动。
325.框架760的与传递部720联接的联接部764可以竖直地布置在开口182的下方。即,穿过开口182的传递部720可以与联接部764联接。
326.联接部764的直径可以设定为大于开口182的直径。
327.此外,联接部764可以在备用位置接触上侧壁181的下表面。因此,联接部764可以在备用位置覆盖开口182。
328.因此,在可移动部730布置在备用位置的状态下,可以有效防止第一本体10的内部空气和灰尘经由开口182泄漏。
329.图18是沿图3的线g-g剖切的剖视图,图19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本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并且图20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本体的引导体的立体图。
330.参照图18至图20,引导体180可以具有通过向外凹陷第一本体10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结构,并且引导体180可以提供用于传递部720和联接部764的移动的移动空间188。
331.引导体180可以是倒圆的,以从第一本体10向外凸出。即,引导体180的水平截面可以设置为大致半圆形形状。移动空间188可以与第一本体10的内部空间连通。第一本体10的内部空间可以经由连通孔与引导体180的移动空间188连通。
332.连通孔可以包括上孔185和下孔186,下孔186从上孔185向下延伸且宽度大于上孔185的宽度。
333.将下孔186的宽度设定为大于上孔185的宽度的原因是为了使可移动部730的联接部764能够经由下孔186容易地插入到移动空间188中。因此,可以提高可移动部730的可组装性。
334.例如,下孔186的宽度w1可以设定为大于联接部764的直径。
335.此外,在联接部764穿过下孔186的状态下,联接部764的外圆周表面可以与引导体180的内圆周表面隔开。这是为了防止在压缩机构70下降和上升的过程中,联接部764与引导体180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摩擦。
336.第一本体10可以包括一对肋187,所述一对肋187在水平方向上彼此隔开。这对肋187可以基本上限定上孔185。即,上孔185可以布置在一对肋187之间。
337.一对肋187可以设置在与第一本体10的移动空间的上部空间对应的部分处,以便减小上孔185的宽度。
338.一对肋187之间的间隔(即,上孔185的宽度)可以设定为小于联接部764的直径且大于框架760的延伸部763的水平方向上的宽度。
339.因此,当旋风流在第一本体10的上部旋转时,可以使穿入移动空间188中的灰尘量最小化。
340.引导体180的下侧壁188可以布置在距离第一本体10的下端部一定高度处,并且下侧壁188中可以设置有下开口189。
341.在组装过程中,下开口189可以提供这样的路径,用于将联接部764紧固到传递部720的工具在可移动部730布置在操纵部710中且联接部764布置在引导体180中的状态下穿过该路径移动。
342.因此,密封构件80可以联接至下开口189,以防止组装完成后空气泄漏。例如,密封构件80可以包括插入部81,该插入部81经由开口189插入到引导体180的空间中。
343.此外,密封构件81还可以包括用于限制插入部81的插入深度的止挡器82,该止挡器82的水平截面面积大于插入部81的水平截面面积。
344.密封构件81可以由例如橡胶材料形成,因此即使没有单独的联接装置,插入部81也可以插入到引导体180中,从而密封构件80可以联接至引导体180。
345.密封构件80的上表面可以在靠近第一本体10的中心的方向上向下倾斜。即,密封构件80可以包括倾斜表面83。
346.倾斜表面83的最低点可以邻近下孔186布置,并且可以布置成高于下孔186的最低点186a。
347.引导体180的移动空间188可以与第一本体10的内部空间连通,因此在使用清洁器1的清洁过程中,第一本体10的内部灰尘可能会移动到移动空间188。
348.已经移动到移动空间188的灰尘可以落至密封构件80的上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密封构件80的上表面可以是倾斜表面83,因此落至密封构件80的倾斜表面83的灰尘可以顺利地穿入到第一本体10中。
349.例如,即使当密封构件80的倾斜表面上聚集了灰尘时,联接部764也可以在压缩机构70的操作过程中对位于倾斜表面83上的灰尘向下加压,因此,倾斜表面83上的灰尘可以沿着倾斜表面83流入第一本体10中。
350.图21是沿图3的线h-h剖切的剖视图,并且图22是沿图3的线i-i剖切的剖视图。
351.参照图4、图21和图22,在抽吸部5联接至主体2的情况下,抽吸部5的长度方向上的轴线a5可以不沿切向方向延伸到主体2。
352.为了使主体2中产生旋风流,空气可以在切向方向上流入第一本体10中,并可以沿着第一本体10的内圆周表面移动。
353.因此,抽吸部5可以包括入流引导件52,该入流引导件52用于引导在抽吸部5中流动的空气在切向方向上流入第一本体10中。
354.因此,可以借助入流引导件52改变沿抽吸部5流动的空气的方向,并且空气可以流入第一本体10中。
35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缩机构70移动到备用位置的状态下,可移动部73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布置成面向抽吸部5。即,就主体2的基底而言,可移动部73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布置在与抽吸部5相同的高度。
356.可移动部730可以布置在不面对抽吸部5的位置,但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存在主体2的高度增加的问题。
357.在清洁过程中,在可移动部730布置在过滤器部130的外圆周表面与第一本体10的内圆周表面101之间的空间中的状态下,可以由可移动部730清洁过滤器部130。
358.因此,可移动部730的外圆周表面可以布置成邻近第一本体10的内圆周表面101。
359.当可移动部730布置在从抽吸部5到第一本体10的路径上时,可移动部730可能充当阻流器,并因此流动性能可能会下降。
36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可移动部730充当流入第一本体10中的空气的阻流器的程度最小化,可以在可移动部730中设置如上所述的用于增大第一本体10的内圆周表
面101与可移动部730的外圆周表面之间的空间的凹陷部。
361.详细地,凹陷部767可以在可移动部730中布置在这样的部分处,该部分布置在入流引导件52的第一延伸线a3和与第一延伸线a3平行地沿第一本体10的切向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线a4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延伸线a3可以布置在第二延伸线a4和第一本体10的中心之间。
362.因此,可移动部730的外圆周表面与第一本体10的内圆周表面101之间的空间可以借助凹陷部767的凹陷深度而增大。因此,可以防止经由抽吸部5流入第一本体10中的空气与可移动部730直接碰撞。
363.为了使框架引导件765连续地引导沿着入流引导件52流动的空气,框架引导件765可以布置在第一延伸线a3上,或者框架引导件765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第一延伸线a3平行。
364.由于可移动部730应布置在过滤器部130和第一本体10的内圆周表面101之间的空间中,因此应在不增加第一本体10的尺寸的情况下进行可移动部730的移动。
36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移动部730可以沿内圆周表面101的径向向内设置,该内圆周表面101是使第一本体10能够产生旋风流的表面,并且传递部720可以沿内圆周表面101的径向向外布置,该内圆周表面101是使第一本体10中能够形成旋风流的表面。另外,传递部720可以借助框架760的延伸部763和联接部764与可移动部730连接。
366.即,传递部720可以沿在第一旋风部110中产生旋风流的内圆周表面的径向向外布置,并且可以沿灰尘容器112的内圆周表面的径向向外设置。
367.因此,在借助传递部720将操纵部710的操纵力传递到可移动部730的过程中,可以防止传递部720与第一本体10的内部结构之间的干涉。
368.图23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下降的状态下的压缩机构和过滤器部的位置的图,并且图24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下降并压缩灰尘容器中的灰尘的状态的图。
369.参照图4、图5、图23和图24,在压缩机构70移动到备用位置的状态下,使用者可以使用清洁器1进行清洁。
370.基于抽吸马达220的操作,经由抽吸部5抽吸的空气和灰尘可以在沿第一旋风部110的内圆周表面流动的同时相互分离。
371.与空气分离的灰尘可以向下流动,并且可以储存在第一灰尘储存部121中。与灰尘分离的空气可以穿过过滤器部130,然后可以流向第二旋风部140。
372.第二旋风部140中的与空气分离的灰尘可以从第二旋风部140排出,可向下流动,并可以储存在第二灰尘储存部122中。另一方面,第二旋风部140中的与灰尘分离的空气可以经由排出引导件150从第二旋风部140中排出。
373.从第二旋风部140排出的空气可以借助空气引导件170上升,然后可以穿过抽吸马达220,并可以排出到主体2的外部。
374.在结束清洁后,使用者可以对操纵部710加压。因此,操纵部710的操纵力可以借助传递部720传递到可移动部730。因此,可移动部730可以借助操纵部710的下降力而下降。
375.在下降可移动部730的过程中,可移动部730可以执行三个功能。
376.首先,可移动部730可以执行过滤器部130的清洁功能。
377.清洁部740的清洁表面741可以在下降可移动部730的过程中与过滤器部130接触,
并且在清洁表面741与过滤器部130接触的状态下,可移动部730可以连续下降,由此过滤器部130可以被清洁表面741清洁。
378.第二,在本体盖114封闭第一本体10的下部的状态下,在下降可移动部730的过程中,可移动部730可以压缩第一灰尘储存部120中的灰尘。
379.第三,在本体盖114打开第一本体10的下部的状态下,在下降可移动部730的过程中,可移动部730可以将储存在第一灰尘储存部120中的灰尘排出到第一本体10的外部。
380.特别地,布置在过滤器部130和第一本体10的内圆周表面101之间的灰尘可以被可移动部730向下推动,并且可以有效地从第一本体10排出。
381.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可以在本体盖114关闭的状态下多次下降压缩机构70以压缩灰尘,然后在本体盖114打开的状态下,使用者可以下降压缩机构70以使灰尘从第一本体10排出。
382.在清洁过滤器部130的同时,可以下降可移动部730,并且在下降可移动部730的过程中,当可移动部730接触到第一灰尘储存部120中储存的灰尘时,可移动部730可以压缩第一灰尘储存部120。
383.如上所述,在下降可移动部730的过程中,框架引导件765和加压肋762中的一者或多者可以压缩第一灰尘储存部120中的灰尘,并且在追加下降可移动部730的基础上,可移动部730的其它部分可以压缩灰尘。
384.如图23中所示,联接部764可以大致布置在框架760的最下部。即,由于联接部764布置在可移动部730的下部,因此联接部764与操纵部710之间的距离d4可以增大。
385.此外,操纵部710可以靠近手柄部3的上表面布置,因此,联接部764与操纵部710之间的距离d4可以增大。
386.联接部764与操纵部710之间的距离d4可以决定压缩机构70竖直移动的行程,并且当联接部764与操纵部710之间的距离d4增大时,压缩机构70的竖直移动行程可以增大。
387.当压缩机构70的竖直移动行程增大时,可以提高对储存在灰尘容器112中的灰尘的压缩性能。
388.在下降操纵部710的过程中,弹性构件910可以收缩。
389.弹性构件910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可以在接触弹性构件910的过程中被支撑杆930限制。
390.在弹性构件910接触的状态下,当移除操纵部710的操纵力时,操纵部710可以借助弹性构件910的恢复力上升。当在上升操纵部710的过程中操纵部710与止挡器191接触时,操纵部710的上升可以被限制。
391.在这种情况下,清洁部740的清洁表面741可以在上升可移动部730的过程中接触过滤器部130,操纵部710的上升速度可能会由于清洁表面741和过滤器部130之间的摩擦力而下降。因此,可以减少止挡器191与操纵部710碰撞时发生的噪声。

技术特征:


1.一种清洁器,所述清洁器包括:抽吸部;主体,所述主体包括本体和本体盖,所述本体包括:第一旋风部,所述第一旋风部构造成从穿过所述抽吸部抽吸的空气中分离灰尘;第二旋风部,所述第二旋风部构造成从所述第一旋风部排出的空气中分离灰尘;以及灰尘容器,所述灰尘容器构造成储存被所述第一旋风部和所述第二旋风部分离的灰尘,所述本体盖构造成打开或关闭所述本体的下部;过滤器部,所述过滤器部设置在所述本体中并且构造成在所述第一旋风部中与灰尘分离的空气穿过所述过滤器部的过程中过滤空气;可移动部,所述可移动部构造成在所述本体中沿着所述过滤器部的外部与所述本体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移动;操纵部,所述操纵部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外部并被操纵以移动所述可移动部;传递部,所述传递部穿过所述主体并联接至所述可移动部,以将所述操纵部的操纵力传递至所述可移动部;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构造成向所述操纵部提供弹力;以及支撑杆,所述支撑杆构造成引导所述操纵部的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器,其中,所述支撑杆设置在所述第二旋风部的侧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器,其中,所述支撑杆设置在所述第二旋风部的外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器,其中,所述支撑杆设置在所述灰尘容器的外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器,其中,所述传递部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支撑杆间隔开,并设置在所述支撑杆的外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器,其中,所述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灰尘容器的外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器,其中,所述支撑杆穿过所述操纵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器,所述清洁器还包括产生抽吸力的抽吸马达,其中,在所述操纵部的操纵备用位置,所述操纵部设置成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抽吸马达交叠。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洁器,其中,所述抽吸马达设置在所述第二旋风部的上侧。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器,其中,在所述操纵部的操纵备用位置,所述操纵部的上端位于比所述第二旋风部高的位置。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器,其中,所述可移动部包括围绕所述过滤器部的框架,所述框架包括联接部,所述传递部联接到所述联接部并且所述联接部从加压肋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加压肋从所述框架的外主体向下延伸。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清洁器,其中,所述框架包括朝向所述第一旋风部的旋风流轴线向下倾斜的倾斜表面,并且/或者所述过滤器部朝向所述第一旋风部的旋风流轴线向下倾斜。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清洁器,包括:抽吸单元;主体,其包括旋风单元、本体以及本体盖,旋风单元用于从经由抽吸单元抽吸的灰尘中分离灰尘,本体形成用于储存被旋风单元分离的灰尘的灰尘容器,并且本体盖用于打开或关闭本体的下侧;过滤单元,其布置在本体中,用于在旋风单元中与灰尘分离的空气穿过过滤单元的过程中过滤空气;致动单元,其能够在本体中沿着过滤单元的外部和本体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空间移动;操作单元,该操作单元布置在主体外,并且为了移动致动单元而进行操作;传递单元,该传递单元穿过主体并将致动单元与操作单元连接;以及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布置在主体外并且弹性地支撑操作单元。撑操作单元。撑操作单元。


技术研发人员:

李泳柱 高廷旻 鱼秀汉 玄起卓 黄仁揆 李相哲 许淙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LG电子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2019.09.16

技术公布日:

2023/3/3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0:24: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644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表面   本体   所述   清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