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抗压性的布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面料抗压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抗压性的布料。


背景技术:



2.布料是装饰用品的一种常见的材料,布料的原材料有多种多样,可划分为天然纤维面料,人工纤维面料和化合纤维面料,不同的材料的布料有不同的功能,有的布料具有防水防潮性能,有的面料具有保暖性能,根据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同的使用需求,可制备不同运用功能的面料。
3.在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cn209128663u的“一种具有抗压性的布料”,包括织物本体和防湿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本体采用e16粗针经编机的七把梳栉一体编织形成,所述织物本体具有面层、间隔层和底层,所述面层是由第一梳栉gb1、第二梳栉gb2、第三梳栉gb3和第四梳栉gb4在前针床垫纱成圈构成,所述底层是由第六梳栉gb6和第七梳栉gb7在后针床垫纱成圈构成,所述间隔层是以经编方式夹在面层和底层之间的一排相互交错“v”型排列的鱼丝,所述间隔层是由第五梳栉gb5在前后针床轮流垫纱成圈构成,其垫纱数码为5-4-2-3/0-1-3-2//,且第五梳栉gb5的穿纱方式采用满穿。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具有抗压性强且成本低。
4.但是在现有技术中,运动员和骑手常常进行户外运动,当发生意外事故时,可能使人发生跌撞,人体产生跌倒时,一些厚度薄的布料极易发生挤压,导致布料变形和破损,大大降低了布料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运动员和骑手常常进行户外运动,当发生意外事故时,可能使人发生跌撞,人体产生跌倒时,一些厚度薄的布料极易发生挤压,导致布料变形和破损,大大降低了布料的使用寿命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具有抗压性的布料。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抗压性的布料,包括第一抗压层和第二抗压层,所述第一抗压层包括第一弹性线束和第二弹性线束,所述第二抗压层包括第一弹性纤维和第二弹性纤维,所述第一抗压层和所述第二抗压层之间设置有三维编织线,所述第一抗压层和所述第二抗压层之间填充有粘性树脂,所述第一抗压层由所述第一弹性线束和所述第二弹性线束通过纬编编织而成,所述第二抗压层由所述第一弹性纤维与所述第二弹性纤维,所述第一弹性线束和所述第一弹性纤维之间通过三维编织线穿插连接。
7.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线束的内部设置有多个聚丙烯纤维,所述聚丙烯纤维的外侧壁填充有热固树脂。
8.优选的,所述第二弹性线束的内部设置有锦纶纤维层和涤纶纤维层,所述锦纶纤维层与所述涤纶纤维层之间相互交错层叠。
9.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线束和所述第二弹性线束的外侧壁均涂覆有负离子微粒。
10.优选的,所述三维编织线由聚醚酯弹性纤维制成。
11.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纤维是由聚氨酯纤维和粘纤交织而成的双螺旋结构纤维。
12.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纤维是由sorona纤维和棉线芯交织而成的双螺旋结构纤维。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4.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弹性线束与第二弹性线束之间的纬编组织结构,使外界的压力对第一弹性线束挤压,第一弹性线束挤压两侧的第二弹性线束,同时第二弹性线束也挤压两侧的第一弹性线束,从而使第一弹性线束挤压变扁,当压力消失时,第一弹性线束和第二弹性线束不再挤压,使第一弹性线束和第二弹性线束处于松弛状态,实现对第一抗压布层水平方向抗压的效果,提高了第一抗压布层的抗拉和抗压能力。
15.2、本实用新型中,当第一抗压层和三维编织线之间出现竖直方向压力时,通过第一弹性线束和第二弹性线束相对于第一弹性纤维和第一弹性纤维移动,第一弹性线束和第一弹性纤维之间的三维编织线进行变形,当第一弹性线束和第一弹性纤维之间的压力消失时,第一抗压层和第二抗压层通过三维编织线恢复至初始状态,三维编织线对竖直方向压力起到缓冲的效果,实现了对第一抗压布层和第二抗压布层竖直方向抗压的效果。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抗压性的布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抗压性的布料的第一抗压布层和第二抗压布层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抗压性的布料的第一弹性线束和第一弹性纤维侧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抗压性的布料的第一弹性线束和第二弹性线束结构示意图。
20.图例说明:
21.1、第一抗压层;2、第二抗压层;3、三维编织线;4、第一弹性线束;5、第二弹性线束;6、第一弹性纤维;7、第二弹性纤维;8、锦纶纤维层;9、涤纶纤维层;10、聚丙烯纤维;11、热固树脂。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3.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4.实施例1,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抗压性的布料,包括第一抗压层1和第二抗压层2,第一抗压层1包括第一弹性线束4和第二弹性线束5,第二抗压层2包括第一弹性纤维6和第二弹性纤维7,第一抗压层1和第二抗压层2之间设置有三维编织线3,第
一抗压层1和第二抗压层2之间填充有黏性树脂,第一抗压层1由第一弹性线束4和第二弹性线束5通过纬编编织而成,第二抗压层2由第一弹性纤维6与第二弹性纤维7,第一弹性线束4和第一弹性纤维6之间通过三维编织线3穿插连接,第一抗压层1是由相互交错的第一弹性线束4和第二弹性线束5纬编而成,当第一抗压层1的两端出现拉力时,使第一弹性线束4挤压两侧的第二弹性线束5,同时第二弹性线束5也挤压两侧的第一弹性线束4,使呈现半圆弧形的第一弹性线束4挤压变扁,使第一抗压层1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减小,使第一抗压层1的另一方向的长度增大,当压力消失时,第一弹性线束4和第二弹性线束5不再挤压,使第一弹性线束4和第二弹性线束5处于松弛状态,此时第一弹性线束4和第二弹性线束5恢复至初始状态,使第一抗压层1恢复至初始长度,实现了水平方向的抗压,当第一抗压层1和三维编织线3之间出现竖直方向压力时,使第一弹性线束4和第二弹性线束5相对于第一弹性纤维6和第二弹性纤维7移动,第一弹性线束4和第一弹性纤维6之间的三维编织线3进行变形,同理,当第一弹性线束4和第一弹性纤维6之间的压力消失时,第一抗压层1和第二抗压层2通过三维编织线3恢复至初始状态。
25.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弹性线束4的内部设置有多个聚丙烯纤维10,聚丙烯纤维10的外侧壁填充有热固树脂11。第二弹性线束5的内部设置有锦纶纤维层8和涤纶纤维层9,锦纶纤维层8与涤纶纤维层9之间相互交错层叠。第一弹性线束4和第二弹性线束5的外侧壁均涂覆有负离子微粒。三维编织线3由聚醚酯弹性纤维制成。第一弹性纤维6是由聚氨酯纤维和粘纤交织而成的双螺旋结构纤维。第二弹性纤维7是由sorona纤维和棉线芯交织而成的双螺旋结构纤维。
26.本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当外界施加水平面方向的压力时,第一弹性线束4与第二弹性线束5之间相互挤压,使第一弹性线束4与第二弹性线束5挤压变扁,使第一抗压层1的一个方向的长度减小,另一方向的长度增大,当压力消失时,抵消了压力作用力,不再挤压后,第一弹性线束4和第二弹性线束5恢复至初始状态;
27.当外界施加竖直方向的压力时,使第一弹性线束4和第二弹性线束5相对于第一弹性纤维6和第二弹性纤维7移动,压力三维编织线3进行变形,起到了对第一抗压层1和第二抗压层2之间缓冲的作用,当第一弹性线束4和第一弹性纤维6之间的压力消失时,第一抗压层1和第二抗压层2通过三维编织线3恢复至初始状态。
2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抗压性的布料,包括第一抗压层和第二抗压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压层包括第一弹性线束和第二弹性线束,所述第二抗压层包括第一弹性纤维和第二弹性纤维,所述第一抗压层和所述第二抗压层之间设置有三维编织线,所述第一抗压层和所述第二抗压层之间填充有黏性树脂,所述第一抗压层由所述第一弹性线束和所述第二弹性线束通过纬编编织而成,所述第二抗压层由所述第一弹性纤维与所述第二弹性纤维,所述第一弹性线束和所述第一弹性纤维之间通过三维编织线穿插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压性的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线束的内部设置有多个聚丙烯纤维,所述聚丙烯纤维的外侧壁填充有热固树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压性的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线束的内部设置有锦纶纤维层和涤纶纤维层,所述锦纶纤维层与所述涤纶纤维层之间相互交错层叠。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压性的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线束和所述第二弹性线束的外侧壁均涂覆有负离子微粒。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压性的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编织线由聚醚酯弹性纤维制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压性的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纤维是由聚氨酯纤维和粘纤交织而成的双螺旋结构纤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压性的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纤维是由sorona纤维和棉线芯交织而成的双螺旋结构纤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抗压性的布料,涉及面料抗压防护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抗压层和第二抗压层,所述第一抗压层包括第一弹性线束和第二弹性线束,所述第二抗压层包括第一弹性纤维和第一弹性纤维,所述第一抗压层和所述第二抗压层之间设置有三维编织线。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弹性线束与第二弹性线束之间的纬编组织结构,使外界的压力对第一弹性线束挤压,第一弹性线束挤压两侧的第二弹性线束,同时第二弹性线束也挤压两侧的第一弹性线束,从而使第一弹性线束挤压变扁,当压力消失时,第一弹性线束和第二弹性线束不再挤压,使第一弹性线束和第二弹性线束处于松弛状态,实现对第一抗压布层水平方向抗压的效果,提高了第一抗压布层的抗拉和抗压能力。抗拉和抗压能力。抗拉和抗压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

张根荣 陈明 徐明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沭阳中源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5

技术公布日:

2023/3/3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3:5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638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弹性   线束   所述   抗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