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器结构及健身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差速器结构及健身装置,特别是有关一种马达驱动的差速器结构及健身装置。


背景技术:



2.现代人愈来愈重视健身,因此各式各样的健身装置被开发出来。现有的健身装置通常具有较大体积,而不易放置或是收纳于家中,故欲健身的人员须要到特定场所例如健身房使用健身装置,而有其不便之处。
3.有业者开发出较轻便的健身器材,在健身器材内设置具有马达、线盘及差速齿轮的差速器,拉绳绕于线盘,使用者拉动拉绳时由马达提供阻力,如此达到健身效果。然而,当健身器材的体积缩小时,相关零件亦须随之缩小,而无法提供足够扭力。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缩小体积且可提供较大扭力的差速器结构及健身装置,遂成为相关业者欲追求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差速器结构及健身装置,通过结构配置,可有效缩小差速器结构的体积并加大差速器结构的扭力。
5.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差速器结构,其包含一马达、一传动机构、一第一织带盘以及一第二织带盘。马达包含一转子,传动机构耦合于转子且包含一环齿轮及至少一差速齿轮,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枢设于环齿轮的外壁。第一织带盘位于马达的一侧且包含多个第一啮合齿,前述多个第一啮合齿与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啮合,第一织带盘供一第一拉绳卷绕。第二织带盘位于马达的另一侧且包含多个第二啮合齿,前述多个第二啮合齿与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啮合,第二织带盘供一第二拉绳卷绕。其中,当马达转动,转子带动环齿轮及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转动,传递动力至第一织带盘及第二织带盘以提供阻力,且当第一织带盘及第二织带盘有速差时,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转动。
6.借此,通过环齿轮及差速齿轮的配置,可以将转子的转动力传至第一织带盘及第二织带盘,除允许第一织带盘及第二织带盘之间可有速差外,亦能加大传输至第一织带盘及第二织带盘的扭力,而可达到提升阻力的效果。此外,由于第一织带盘及第二织带盘可直接受环齿轮及差速齿轮的带动,体积可以有效缩小。
7.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差速器结构,可更包含一支架及多个织带盘轴承,支架包含二侧板形成一设置空间供马达、传动机构、第一织带盘及第二织带盘设置,前述多个织带盘轴承中的一部分设置于一侧板且滚动接触第一织带盘的内缘,前述多个织带盘轴承中的另一部分设置于另一侧板且滚动接触第二织带盘的内缘。
8.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差速器结构,其中,马达可更包含一转轴,转轴连接转子且受转子带动,传动机构更包含一太阳齿轮、三行星齿轮及三枢轴,太阳齿轮设置于转轴,各枢轴设置于一侧板且供各行星齿轮套设,各行星齿轮与太阳齿轮及环齿轮啮合。
9.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差速器结构,可更包含二转轴轴承及二轴承端盖,二转轴轴承分别设置于转轴的两端,各轴承端盖设置于各侧板且盖设于各转轴轴承。
10.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差速器结构,其中,传动机构可更包含一环架,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的数量为四,四差速齿轮间隔枢设于环齿轮的外壁与环架之间。
11.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健身装置,其包含一框体、一差速器结构、一第一拉伸组件以及一第二拉伸组件。差速器结构设置于框体且包含一马达、一传动机构、一第一织带盘及一第二织带盘。马达包含一转子,传动机构耦合于转子且包含一环齿轮及至少一差速齿轮,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枢设于环齿轮的外壁。第一织带盘位于马达的一侧且包含多个第一啮合齿,前述多个第一啮合齿与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啮合。第二织带盘位于马达的另一侧且包含多个第二啮合齿,前述多个第二啮合齿与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啮合。第一拉伸组件包含一第一拉环及一第一拉绳。第一拉环外露于框体,第一拉绳连接第一拉环并卷绕于第一织带盘。第二拉伸组件包含一第二拉环及一第二拉绳。第二拉环外露于框体,第二拉绳连接第二拉环并卷绕于第二织带盘。其中,当马达转动,转子带动环齿轮及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转动,传递动力至第一织带盘及第二织带盘以提供阻力,且当第二拉伸组件及第二拉伸组件的拉力不同使第一织带盘及第二织带盘有速差时,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转动。
12.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健身装置,其中,差速器结构可更包含多个织带盘轴承,前述多个织带盘轴承中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一织带盘远离马达的一侧且滚动接触第一织带盘的内缘,前述多个织带盘轴承中的另一部分设置于第二织带盘远离马达的一侧且滚动接触第二织带盘的内缘。
13.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健身装置,其中,马达可更包含一转轴,转轴连接转子且受转子带动,传动机构更包含一太阳齿轮及三行星齿轮,各行星齿轮与太阳齿轮及环齿轮啮合。
14.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健身装置,其中,传动机构可更包含一环架,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的数量为四,四差速齿轮间隔枢设于环齿轮的外壁与环架之间。
15.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健身装置,可更包含一显示镜面设置于框体。
附图说明
16.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差速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17.图2绘示图1实施例的差速器结构与第一拉绳及第二拉绳的爆炸示意图;以及
18.图3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健身装置的正视示意图。
19.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0.1000,2500:差速器结构
21.1100:马达
22.1110:转子
23.1120:定子
24.1130:转轴
25.1200:传动机构
26.1210:环齿轮
27.1211:内齿
28.1220:差速齿轮
29.1230:太阳齿轮
30.1240:行星齿轮
31.1250:枢轴
32.1260:环架
33.1300:第一织带盘
34.1310:第一啮合齿
35.1400:第二织带盘
36.1410:第二啮合齿
37.1500:支架
38.1510,1520:侧板
39.1610:转轴轴承
40.1620:轴承端盖
41.1630:垫片
42.1710,1720:织带盘轴承
43.2000:健身装置
44.2100:框体
45.2210,2220:旋臂
46.2300:第一拉伸组件
47.2310,c1:第一拉绳
48.2320:第一拉环
49.2400:第二拉伸组件
50.2410,c2:第二拉绳
51.2420:第二拉环
52.2600:显示镜面
具体实施方式
53.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阅读者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并且重复的元件将可能使用相同的编号或类似的编号表示。
54.此外,本文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用语只是用来描述不同元件或成分,而对元件/成分本身并无限制,因此,第一元件/成分亦可改称为第二元件/成分。且本文中的元件/成分/机构/模块的组合非此领域中的一般周知、常规或现有的组合,不能以元件/成分/机构/模块本身是否为现有,来判定其组合关系是否容易被技术领域中的通常知识者轻易完成。
55.请参阅图1及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差速器结构1000的立体示意图,图2绘示图1实施例的差速器结构1000与第一拉绳c1及第二拉绳c2的爆炸示意图。差速器结构1000包含一马达1100、一传动机构1200、一第一织带盘1300以及一第二织带盘1400。马达1100包含一转子1110,传动机构1200耦合于转子1110且包含一环齿轮1210
及至少一差速齿轮1220,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1220枢设于环齿轮1210的外壁。
56.第一织带盘1300位于马达1100的一侧且包含多个第一啮合齿1310,前述多个第一啮合齿1310与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1220啮合,第一织带盘1300供一第一拉绳c1卷绕。第二织带盘1400位于马达1100的另一侧且包含多个第二啮合齿1410,前述多个第二啮合齿1410与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1220啮合,第二织带盘1400供一第二拉绳c2卷绕。其中,当马达1100转动,转子1110带动环齿轮1210及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1220转动,传递动力至第一织带盘1300及第二织带盘1400以提供阻力,且当第一织带盘1300及第二织带盘1400有速差时,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1220转动。
57.借此,通过环齿轮1210及差速齿轮1220的配置,可以将转子1110的转动力传至第一织带盘1300及第二织带盘1400,除允许第一织带盘1300及第二织带盘1400之间可有速差外,亦能加大传输至第一织带盘1300及第二织带盘1400的扭力,而可达到提升阻力的效果。此外,由于第一织带盘1300及第二织带盘1400可直接受环齿轮1210及差速齿轮1220的带动,体积可以有效缩小。后面将详述差速器结构1000的细节。
58.马达1100可以具有外转式马达结构,其除转子1110外,可更包含一定子1120及一转轴1130,定子1120设置在转子1110内,转轴1130连接转子1110且受转子1110带动。马达1100的作动原理及详细结构为现有且非本案改良重点,在此不赘述。马达1100具有外转式马达结构时,转子1110有较大的转动半径转动转轴1130,可更有效加大初始时的扭矩。在其他实施例中,马达亦可具有内转式马达结构,而由内转子连动转轴。
59.差速器结构1000可更包含一支架1500,支架1500包含二侧板1510、1520相对排列以形成一设置空间供马达1100、传动机构1200、第一织带盘1300及第二织带盘1400设置。进一步地,差速器结构1000可更包含二转轴轴承1610、二轴承端盖1620及二垫片1630,二转轴轴承1610分别设置于转轴1130的两端,各轴承端盖1620设置于各侧板1510、1520且盖设于各转轴轴承1610,各垫片1630套设于转轴1130并抵接各转轴轴承1610,如此通过螺件锁入转轴1130并迫紧垫片1630及转轴轴承1610,可避免转轴轴承1610与转轴1130分离。
60.传动机构1200可更包含一太阳齿轮1230、三行星齿轮1240及三枢轴1250,太阳齿轮1230设置于转轴1130,各枢轴1250设置于侧板1520且供各行星齿轮1240套设,各行星齿轮1240与太阳齿轮1230及环齿轮1210啮合。
61.具体地,太阳齿轮1230可包含一d型孔,转轴1130包含一d型杆连接太阳齿轮1230,而能带动太阳齿轮1230转动。各枢轴1250的一端是通过螺件固定于侧板1520,而各枢轴1250的另一端用以供行星齿轮1240套设,如此可使行星齿轮1240受太阳齿轮1230带动后相对枢轴1250转动。环齿轮1210可包含多个内齿1211环设于环齿轮1210的内壁,内齿1211用以啮合行星齿轮1240。
62.传动机构1200可更包含一环架1260,而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1220的数量可为四,四差速齿轮1220间隔枢设于环齿轮1210的外壁与环架1260之间。仔细而言,环架1260具有环状结构且设置于环齿轮1210的外侧,故环架1260与环齿轮1210的外壁之间可形成一枢设空间供四个差速齿轮1220设置。螺件可自环架1260上的孔穿过差速齿轮1220的中心轴以锁入环齿轮1210,如此差速齿轮1220的一端受环齿轮1210限位,另一端受环架1260限位,而能增加差速齿轮1220的结构稳定性,避免差速齿轮1220偏摆位移或松脱。
63.差速器结构1000可更包含多个织带盘轴承1710、1720,织带盘轴承1710设置于侧
板1510且滚动接触第一织带盘1300的内缘,织带盘轴承1720设置于另一侧板1520且滚动接触第二织带盘1400的内缘。具体而言,第一织带盘1300呈环状,且朝向环齿轮1210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啮合齿1310并且受四差速齿轮1220啮合支持,而三织带盘轴承1710则靠于第一织带盘1300的另一侧,如此第一织带盘1300将可旋转地被支撑。类似地,第二织带盘1400呈环状,且朝向环齿轮1210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啮合齿1410并且受四差速齿轮1220啮合支持,而三织带盘轴承1720则靠于第二织带盘1400的另一侧,如此第二织带盘1400将可旋转地被支撑。
64.是以,当马达1100通电作动时,由转子1110及转轴1130带动传动机构1200的太阳齿轮1230。由于枢轴1250限位于侧板1520,因此行星齿轮1240受太阳齿轮1230带动后驱使环齿轮1210旋转,环齿轮1210旋转带动差速齿轮1220连动第一织带盘1300及第二织带盘1400绕转子1110转动。当使用者拉动第一拉绳c1及第二拉绳c2使第一织带盘1300及第二织带盘1400有速差时,由于差速齿轮1220是枢设于环齿轮1210上,因此可相对环齿轮1210转动,故第一织带盘1300及第二织带盘1400可以不同速、同速、反向、或者其中一者静止不动。
65.请参阅图3,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健身装置2000的正视示意图。健身装置2000可包含一框体2100、一差速器结构2500、一第一拉伸组件2300以及一第二拉伸组件2400。差速器结构2500设置于框体2100且与图1至图2实施例的差速器结构1000类似,故细节不再赘述。第一拉伸组件2300包含一第一拉环2320及一第一拉绳2310。第一拉环2320外露于框体2100,第一拉绳2310连接第一拉环2320并卷绕于第一织带盘(未于图3绘示)。第二拉伸组件2400包含一第二拉环2420及一第二拉绳2410。第二拉环2420外露于框体2100,第二拉绳2410连接第二拉环2420并卷绕于第二织带盘(未于图3绘示)。其中,当马达(未于图3绘示)转动,转子(未于图3绘示)带动环齿轮(未于图3绘示)及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未于图3绘示)转动,传递动力至第一织带盘及第二织带盘以提供阻力,且当第一拉伸组件2300及第二拉伸组件2400的拉力不同使第一织带盘及第二织带盘有速差时,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转动。
66.框体2100可包含内部空间供容纳差速器结构2500,然不限于此。由于差速器结构2500可容设于框体2100内,因此亦可不须包含图1至图2的支架1500,而能将相关的零组件组设于框体2100。又,差速器结构2500亦可包含图1至图2的支架1500,如此可先组成一模块化产品,再组设于框体2100内。
67.健身装置2000可更包含二旋臂2210、2220,旋臂2210、2220枢设于框体2100的外侧,并包含通道连通至框体2100的内部空间。如此第一拉绳2310可由旋臂2210的通道进入内部空间而卷绕于第一织带盘,并让第一拉环2320外露于框体2100;类似地,第二拉绳2410可由旋臂2220的通道进入内部空间而卷绕于第二织带盘,并让第二拉环2420外露于框体2100。使用者可拉动第一拉环2320及第二拉环2420带动第一拉绳2310及第二拉绳2410连动第一织带盘及第二织带盘,而由于马达会带动第一织带盘及第二织带盘转动,因此转动力将转为阻力,而可供使用者锻练身体。
68.在图3的实施例中,健身装置2000示例性为一健身镜,因此可更包含一显示镜面2600设置于框体2100。在其他实施例中,健身装置的框体可被放置于地面,且框体上设有开口供第一拉绳及第二拉绳穿出连接第一拉环及第二拉环,如此使用者可站立于框体上,蹲下拉动第一拉伸组件以及第二拉伸组件健身,不限于此。
69.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马达,包含一转子;一传动机构,耦合于该转子且包含一环齿轮及至少一差速齿轮,该至少一差速齿轮枢设于该环齿轮的外壁;一第一织带盘,位于该马达的一侧且包含多个第一啮合齿,所述多个第一啮合齿与该至少一差速齿轮啮合,该第一织带盘供一第一拉绳卷绕;以及一第二织带盘,位于该马达的另一侧且包含多个第二啮合齿,所述多个第二啮合齿与该至少一差速齿轮啮合,该第二织带盘供一第二拉绳卷绕;其中,当该马达转动,该转子带动该环齿轮及该至少一差速齿轮转动,传递动力至该第一织带盘及该第二织带盘以提供阻力,且当该第一织带盘及该第二织带盘有速差时,该至少一差速齿轮转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支架及多个织带盘轴承,该支架包含二侧板形成一设置空间供该马达、该传动机构、该第一织带盘及该第二织带盘设置,所述多个织带盘轴承中的一部分设置于一该侧板且滚动接触该第一织带盘的内缘,所述多个织带盘轴承中的另一部分设置于另一该侧板且滚动接触该第二织带盘的内缘。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马达更包含一转轴,该转轴连接该转子且受该转子带动,该传动机构更包含一太阳齿轮、三行星齿轮及三枢轴,该太阳齿轮设置于该转轴,各该枢轴设置于一该侧板且供各该行星齿轮套设,各该行星齿轮与该太阳齿轮及该环齿轮啮合。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二转轴轴承及二轴承端盖,二该转轴轴承分别设置于该转轴的两端,各该轴承端盖设置于各该侧板且盖设于各该转轴轴承。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传动机构更包含一环架,该至少一差速齿轮的数量为四,四该差速齿轮间隔枢设于该环齿轮的外壁与该环架之间。6.一种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框体;一差速器结构,设置于该框体且包含:一马达,包含一转子;一传动机构,耦合于该转子且包含一环齿轮及至少一差速齿轮,该至少一差速齿轮枢设于该环齿轮的外壁;一第一织带盘,位于该马达的一侧且包含多个第一啮合齿,所述多个第一啮合齿与该至少一差速齿轮啮合;及一第二织带盘,位于该马达的另一侧且包含多个第二啮合齿,所述多个第二啮合齿与该至少一差速齿轮啮合;一第一拉伸组件,包含:一第一拉环,外露于该框体;及一第一拉绳,连接该第一拉环并卷绕于该第一织带盘;以及一第二拉伸组件,包含:一第二拉环,外露于该框体;及
一第二拉绳,连接该第二拉环并卷绕于该第二织带盘;其中,当该马达转动,该转子带动该环齿轮及该至少一差速齿轮转动,传递动力至该第一织带盘及该第二织带盘以提供阻力,且当该第二拉伸组件及该第二拉伸组件的拉力不同使该第一织带盘及该第二织带盘有速差时,该至少一差速齿轮转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差速器结构更包含多个织带盘轴承,所述多个织带盘轴承中的一部分设置于该第一织带盘远离该马达的一侧且滚动接触该第一织带盘的内缘,所述多个织带盘轴承中的另一部分设置于该第二织带盘远离该马达的一侧且滚动接触该第二织带盘的内缘。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马达更包含一转轴,该转轴连接该转子且受该转子带动,该传动机构更包含一太阳齿轮及三行星齿轮,各该行星齿轮与该太阳齿轮及该环齿轮啮合。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动机构更包含一环架,该至少一差速齿轮的数量为四,四该差速齿轮间隔枢设于该环齿轮的外壁与该环架之间。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显示镜面设置于该框体。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差速器结构及健身装置,其中差速器结构包含一马达、一传动机构、一第一织带盘以及一第二织带盘。马达包含一转子,传动机构耦合于转子且包含一环齿轮及至少一差速齿轮,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枢设于环齿轮的外壁。第一织带盘位于马达的一侧且包含多个第一啮合齿,前述多个第一啮合齿与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啮合,第一织带盘供一第一拉绳卷绕。第二织带盘位于马达的另一侧且包含多个第二啮合齿,前述多个第二啮合齿与前述至少一差速齿轮啮合,第二织带盘供一第二拉绳卷绕。借此提升差速器结构产生的阻力并缩小体积。提升差速器结构产生的阻力并缩小体积。提升差速器结构产生的阻力并缩小体积。


技术研发人员:

吴伟凡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捷世达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7

技术公布日:

2022/11/17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0:38: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63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齿轮   织带   差速器   马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