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充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气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进行充气操作时往往会在气源与待充件之间设置一充气装置,通过充气装置实现对于充气工作的控制,但是如今的充气装置大多采用手动控制的方式,自动化程度低,导致工作强度大且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降低工作强度和增加工作效率的充气装置。
4.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充气装置,包括阀体和充气接头,所述阀体适于连接待充件,所述充气接头适于连接气源,所述气源内的气体适于流入所述待充件内,所述阀体与所述充气接头分体设置并可拆卸连接,且所述阀体和所述充气接头之间设有止回组件,所述气源内的气体可顶开所述止回组件并流入所述待充件内;当所述待充件内的气体充满时,所述止回组件适于自动回位并限制所述待充件内的气体流出。
5.在充气的初始阶段,气源内的气压大于待充件内的气压,并且由于气压差的存在,气源内的气体可顶开止回组件流入待充件内,而当待充件内的气体慢慢增加,气压也随之增高,气源内的气压与待充件内的气压的差值随之减小,从而使得气源内的气体顶止回组件的力越来越小,直到顶不开止回组件,此时,止回组件便会自动回位,从而断开气源与待充件之间的气体交换,并且即使将气源断开,待充件内的气体由于方向的原因也无法顶开止回组件,从而便可实现限制待充件内的气体流出。
6.作为一种优选,所述阀体内设有可与所述待充件相通的第一气道,所述充气接头内设有可与所述气源相通的第二气道,所述止回组件包括阀芯和弹簧,所述阀芯内部后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气道相通的流通槽,且所述阀芯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气道以及所述流通槽相通的第一气口;所述弹簧设于所述流通槽内,且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阀芯内壁和所述阀体内壁相抵,无外力状态下,所述阀芯前端适于在所述弹簧的驱动下插入所述第二气道内并与所述第二气道内壁密封连接,从而隔断所述第二气道。上述结构用于在不阻碍正常充气工作的前提下,实现在充满后自动停止。
7.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流通槽内还固定设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适于插入所述弹簧内,且所述定位件的外侧壁与所述弹簧的内侧壁相抵,从而适于支撑所述弹簧;所述定位件呈中空结构,且所述定位件外壁上设有与其内部相通的第二气口。上述结构用于增加弹簧的使用寿命。
8.进一步优选,所述阀芯前端和与其配合的所述第二气道中端呈适配的圆台形结构。上述结构用于限制阀芯的轴向向前的移动,且一旦阀芯发生轴向向后的移动,第二气道便处于打开状态。
9.进一步优选,所述阀芯前端面上设有凹槽部,所述凹槽部内设有第一密封圈。上述结构用于增加阀芯与第二气道连接时的气密性。
10.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二气道底端向外扩张,形成与所述第一气口相通的气室。上述结构用于提供气体流通的空间。
11.进一步优选,所述阀体顶端适于插入所述充气接头底端内,且所述阀体与所述充气接头过盈配合。上述结构可靠的保证了阀体与充气接头连接时的稳定性。
12.进一步优选,所述阀体顶端的横截面呈凸字型结构,所述充气接头底端面与所述阀体顶端底面抵紧,且所述充气接头底端与所述阀体顶端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上述结构可靠的保证了阀体与充气接头连接时的气密性。
13.进一步优选,所述充气接头外套设有防尘套,所述防尘套上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可供所述气源将气体注入所述充气接头内。上述结构有效避免了过多的灰尘进入充气接头内。
14.进一步优选,所述防尘套与所述充气接头固定连接,且所述防尘套外壁上设有把手。上述结构用于方便拿取。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6.本技术采用了在阀体与充气接头之间设置止回组件的技术手段,且当气源与待充件之间的气压差形成的作用力可顶开止回组件时,可实现正常充气,反之,止回组件便会自动回位,从而断开气源与待充件之间的气体交换以及可防止待充件内的气体反向流出,实现自动控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工作强度低和工作效率高的优点,并且本技术还采用了阀体与充气接头分体设置并且可拆卸连接的技术手段,从而方便对于止回组件的维护和更换的优点。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技术的充气装置关闭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19.图3为本技术的充气装置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21.图中:1、阀体;11、第一气道;2、充气接头;21、第二气道;211、气室;3、止回组件;31、阀芯;311、流通槽;312、第一气口;313、凹槽部;32、弹簧;33、定位件;331、第二气口;4、第一密封圈;5、防尘套;51、进气口;6、把手;7、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2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25.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6.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为:
27.一种充气装置,包括阀体1和充气接头2,阀体1适于连接待充件,充气接头2适于连接气源,气源内的气体适于流入待充件内,阀体1与充气接头2分体设置并可拆卸连接,且阀体1和充气接头2之间设有止回组件3,气源内的气体可顶开止回组件3并流入待充件内;当待充件内的气体充满时,止回组件3适于自动回位并限制待充件内的气体流出。
28.传统技术方案中的充气装置中往往会安装一个需要手动控制的阀门,开始充气时,需要手动打开阀门,充气完毕后,需要手动关闭阀门,操作步骤多,极为不便,因此,本技术的发明人为解决上述问题,在阀体1与充气接头2之间设置了止回组件3,止回组件3一方面可由气源内的气体顶开,从而实现正常充气,另一方面是其自身还具有自动回位功能,当充气完成后,便能自动阻挡气道,实现自动控制。
29.而为了实现止回组件3的上述功能,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阀体1内设有可与待充件相通的第一气道11,充气接头2内设有可与气源相通的第二气道21,止回组件3包括阀芯31和弹簧32,阀芯31内部后端设有与第一气道11相通的流通槽311,且阀芯31侧壁上设有与第二气道21以及流通槽311相通的第一气口312;弹簧32设于流通槽311内,且弹簧32的两端分别与阀芯31内壁和阀体1内壁相抵,无外力状态下,阀芯31前端适于在弹簧32的驱动下插入第二气道21内并与第二气道21内壁密封连接,从而隔断第二气道21。
30.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31.由于在同一平面内,气流永远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在充气的初始阶段,待充件内的气压为零,而气源内的气压远大于零,并且通过气压差形成的作用力,第二气道21内的气体可顶开阀芯31流入第一气道11内,而随着流过去的气体慢慢增加,待充件内的气压也随之增高,气源内的气压与待充件内的气压差随之减小,而气压差与形成的作用力成正比关系,因此第二气道21内的气体顶阀芯31的力越来越小,直到顶不开阀芯31,即上述的待充件内的气体充满时,此时,阀芯31便会在弹簧32的作用下自动回位,即与第二气道21中端密封连接,从而断开第一气道11和第二气道21之间的气体交换,并且即使此时将气源断开,待充件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但是由于方向的原因,待充件内的气压所形成的作用力只能拉伸弹簧32,即加重阀芯31的隔断效果,而无法做到顶开阀芯31,因此可避免出现反向传递的情况。
32.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阀体1与充气接头2为分体设置且可拆卸连接,相比较于传统的一体式设置,分体式设置具备可拆卸的功能,从而使得当内部需要清理时,或者当止回组件3内的零件需要更换时,比如弹簧32的弹性不足等时刻,可将阀体1与充气接头2拆开来进行后续操作,较为方便。
33.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流通槽311内还固定设有定位件33,定位件33适于插入弹簧32内,且定位件33的外侧壁与弹簧32的内侧壁相抵,从而适于支撑弹簧32;定位件33呈
中空结构,且定位件33外壁上设有与其内部相通的第二气口331。因为气体流入第一气口312时,气流方向是垂直于弹簧32轴线的,而止回组件3内的弹簧32为减少摩擦,与阀芯31大多都采用间隙设置,因此在气流的作用下,可能出现偏移,从而导致扭曲的情况,会导致缩短弹簧32的使用寿命,而在本实施例中,定位件33可有效避免上述情况,可靠地保证了弹簧32只做轴向拉伸和压缩的运动,并且,为保证气流的正常移动,定位件33为中空结构,即其内部为流通槽311,并且其外边上设有与内部流通槽311相通的第二气口331,使得第二气道21内的气体依旧可流入流通槽311中。
34.值得一体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阀芯31前端和与其配合的第二气道21中端呈适配的圆台形结构。上述结构用于起到限位的作用,即限制阀芯31的轴向向前的移动,并且可通过相抵使得阀芯31前端与第二气道21中端之间连接的气密性更高。
35.更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阀芯31前端面上设有凹槽部313,凹槽部313内设有第一密封圈4。当阀芯31前端与第二气道21中端相抵时,第一密封圈4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从而有效增加气密性。
36.此外,为保证气体的正常流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气道21底端向外扩张,形成与第一气口312相通的气室211。上述结构用于留出空间,以供气体的流通。
37.并且,在本实施例中,阀体1顶端适于插入充气接头2底端内,且阀体1与充气接头2过盈配合。上述结构用于保证阀体1和充气接头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气密性。
38.此外,为进一步提高阀体1与充气接头2之间的气密性,在本实施例中,阀体1顶端的横截面呈凸字型结构,充气接头2底端面与阀体1顶端底面抵紧,且充气接头2底端与阀体1顶端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7。由于上述阀体1与充气接头2之间的缝隙直接与第二气道21相通,因此阀体1与充气接头2之间的气密性尤为重要,上述结构便可有效保证气密性。
39.为保证充气装置内部的清洁,防止过多灰尘的进入,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充气接头2外套设有防尘套5,防尘套5上设有进气口51,进气口51可供气源将气体注入充气接头2内。上述结构既保证了气源与充气接头2的正常连接,还可起到防尘的效果。
40.进一步,为方便使用者携带本充气装置,在本实施例中,防尘套5与充气接头2固定连接,且防尘套5外壁上设有把手6。使用者可直接通过把手6提取本充气装置,较为方便。
41.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充气装置,包括阀体和充气接头,所述阀体适于连接待充件,所述充气接头适于连接气源,所述气源内的气体适于流入所述待充件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与所述充气接头分体设置并可拆卸连接,且所述阀体和所述充气接头之间设有止回组件,所述气源内的气体可顶开所述止回组件并流入所述待充件内;当所述待充件内的气体充满时,所述止回组件适于自动回位并限制所述待充件内的气体流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内设有可与所述待充件相通的第一气道,所述充气接头内设有可与所述气源相通的第二气道,所述止回组件包括阀芯和弹簧,所述阀芯内部后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气道相通的流通槽,且所述阀芯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气道以及所述流通槽相通的第一气口;所述弹簧设于所述流通槽内,且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阀芯内壁和所述阀体内壁相抵,无外力状态下,所述阀芯前端适于在所述弹簧的驱动下插入所述第二气道内并与所述第二气道内壁密封连接,从而隔断所述第二气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槽内还固定设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适于插入所述弹簧内,且所述定位件的外侧壁与所述弹簧的内侧壁相抵,从而适于支撑所述弹簧;所述定位件呈中空结构,且所述定位件外壁上设有与其内部相通的第二气口。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前端和与其配合的所述第二气道中端呈适配的圆台形结构。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前端面上设有凹槽部,所述凹槽部内设有第一密封圈。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道底端向外扩张,形成与所述第一气口相通的气室。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顶端适于插入所述充气接头底端内,且所述阀体与所述充气接头过盈配合。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顶端的横截面呈凸字型结构,所述充气接头底端面与所述阀体顶端底面抵紧,且所述充气接头底端与所述阀体顶端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接头外套设有防尘套,所述防尘套上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可供所述气源将气体注入所述充气接头内。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套与所述充气接头固定连接,且所述防尘套外壁上设有把手。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充气装置,包括阀体和充气接头,阀体适于连接待充件,充气接头适于连接气源,气源内的气体适于流入待充件内,阀体与充气接头分体设置并可拆卸连接,且阀体和充气接头之间设有止回组件,气源内的气体可顶开止回组件并流入待充件内;当待充件内的气体充满时,止回组件适于自动回位并限制待充件内的气体流出。本申请在阀体与充气接头之间设置止回组件,在保证正常充气的同时,一旦气体充满,止回组件便会自动回位,实现自动控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工作强度低和工作效率高的优点,并且本申请还采用了阀体与充气接头分体设置并且可拆卸连接的技术手段,从而方便对于止回组件的维护和更换的优点。组件的维护和更换的优点。组件的维护和更换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

孙科 沈云奇 高宁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宁波三安制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9

技术公布日:

2023/2/13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0:31: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628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阀体   气道   气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