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阻燃打印介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阻燃打印介质,属于打印介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喷绘广告材料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包括家居装修、商场宣传以及一些其它室内外广告。
3.传统的可阻燃打印介质采用的无卤阻燃体系基本都不能满足极限氧指数(loi)≥32%的要求,然而能满足loi≥32%要求的溴锑型阻燃体系,其使用的三氧化二锑中重金属超标,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烟尘和有害气体,该有害气体扩散速度快,产生烟尘的毒性等级≥za2级,因此不能满足环保要求,因此亟待开发一种既能够满足阻燃要求,又利于环保的打印介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阻燃打印介质,该打印介质的阻燃层中,阻燃剂能够与热塑性聚合物混合均匀,环状的磷型阻燃剂可起到较好的阻燃效果,阻燃剂体系中含有的o、h在脱水过程中形成碳化层,来隔绝氧气,进一步提高阻燃性,满足loi≥32%的要求,并且该阻燃剂不会产生有害物质,符合环保要求。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型阻燃打印介质,包括:
6.基底层;
7.胶底层,所述胶底层设置在所述基底层上方;
8.阻燃层,所述阻燃层设置在所述胶底层上方,按重量份数计,所述阻燃层包括40-70份热塑性聚合物和30-60份阻燃剂,所述阻燃剂的分子结构式如式ⅰ和/或式ⅱ所示:
9.10.其中r1和r2分别独立的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
1-c6烷基、c
3-c5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中的任意一种,r3和r4分别独立的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
1-c8烷基、c
5-c7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中的任意一种,r5和r6分别独立的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
1-c8烷基、c
5-c7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中的任意一种:
11.油墨接收层,所述油墨接收层设置在所述阻燃层的上方。
12.上述阻燃层中,加入30-60份的阻燃剂,在该范围内,阻燃剂与热塑性聚合物分散均匀,形成的阻燃层致密,当阻燃剂低于30份时,则会降低阻燃层的阻燃效果,无法满足打印介质的阻燃要求,当阻燃剂高于60份时,一是会造成阻燃剂的团聚,降低阻燃层的致密性,二是降低阻燃层的成形性,增加阻燃层开裂的风险,三是会导致成本上升,不利于大规模化生产。
13.油墨接收层具有双电层结构,阻燃剂中含有较多羟基,能够增加阻燃层的电负性,从而将油墨接收层的正电子牢牢吸附在阻燃层上,从而提高油墨接收层内双电层结构的稳定性。
14.该阻燃剂中为环状结构,结构稳定,可提高自身的耐热性,含有的c-p键能够吸收热量,起到阻燃效果,其中含有的四个羟基,水溶性好,与热塑性聚合物混合时,通过氢键作用,可以提高阻燃剂与热塑性聚合物的相容性和混合均匀性,因此能够在阻燃层中均匀分散,防止团聚,提高阻燃层自身的致密性,并且用于打印介质中易烘干,生产工艺简单;同时羟基可以为阻燃机理中脱水碳化步骤提供h、o元素,进而形成碳化层,隔绝氧气,防止火灾的蔓延,进一步提高阻燃能力。
15.可选地,所述阻燃剂选自式ⅰ和式ⅱ的混合物,式ⅰ的阻燃剂和式ⅱ的阻燃剂的重量比为(5-7):1。
16.该阻燃剂中既包含式ⅰ结构,又包含式ⅱ结构,原因在于:式ⅱ结构相比于式ⅰ结构,环状结构小,能够填充在式ⅰ结构之间的缝隙内,从而降低该阻燃层在涂覆于胶底层后的孔隙,使得所有的阻燃剂能够吸附在基底上,提高阻燃层与胶底层和油墨接收层的粘结性。上述重量比能够在保证阻燃剂阻燃效果的同时,提高与热塑性聚合物的混合均匀性,以达到最佳的阻燃效果。
17.可选地,所述r1和r2分别独立的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
1-c4烷基、c
3-c5环烷基中的任意一种,r3和r4分别独立的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
4-c7烷基、c
5-c7环烷基中的任意一种,r5和r6分别独立的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
4-c7烷基、c
5-c7环烷基中的任意一种。
18.可选地,所述r1和r2分别独立的选自羟基取代的c
1-c4烷基,r3和r4分别独立的选自未取代的c4烷基或c6环烷基,r5和r6分别独立的选自未取代的c4烷基或c6环烷基。
19.r1和r2采用羟基取代的烷基,可进一步增加该阻燃剂中羟基的含量,进一步提高阻燃剂在热塑性聚合物中的分散均匀性,以及阻燃剂自身的阻燃性能,采用羟基取代的c
1-c4烷基相比于未取代的c
1-c4烷基,阻燃性能提高至少10%。
20.可选地,所述阻燃层的基重为15gsm-25gsm;阻燃层的基重越大,则阻燃效果越好,但是基重进一步增加会导致成本增加。
21.所述阻燃层的厚度为40-80um,优选为40-60um,更优选为50um。
22.可选地,所述热塑性聚合物选自聚氨酯、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聚乙烯醇、聚苯乙烯、聚醋酸乙烯酯中的至少一种。
23.可选地,所述阻燃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24.称取第一单体溶解于溶剂中,再加入第二单体,在20-40℃下搅拌4h,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得到所述阻燃剂,所述第一单体和第二单体的摩尔比为1:(0.9-1.1);
25.所述第一单体选自叔丁基膦、异丁基膦、一异辛基膦、环已基膦、苯基膦中的至少一种;
26.所述第二单体选自乙二醛、丙二醛、丁二醛、羟基丙二醛、羟基-1,4-丁二醛、2-羟基己二醛、2-环丙基丙二醛、3-甲基戊二醛、2-甲基戊二醛、2-苯基丙二醛、环己烷-1,4-二甲醛、2-溴丙二醛、2-氯丙二醛中的至少一种。
27.第二单体选自稍微过量,利于阻燃形成环状结构,若是超出上述范围内,则会阻碍环状阻燃剂的形成,得到的阻燃剂中含有直链的化合物,杂质较多。
28.可选地,所述第一单体和第二单体的摩尔比为1:(1-1.05)。
29.可选地,所述第一单体选自叔丁基膦、异丁基膦、环已基膦中的至少一种;
30.所述第二单体选自乙二醛、丙二醛、丁二醛、羟基丙二醛、羟基-1,4-丁二醛、2-羟基己二醛中的至少一种。
31.可选地,所述溶剂选自水、甲醇、乙醇、异丙醇、二氯甲烷、、四氢呋喃、苯、甲苯、二甲苯、乙醚、环氧乙烷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32.可选地,所述油墨接收层包括第一油墨接收层和第二油墨接收层,所述第一油墨接收层设置在所述阻燃层的上方,所述第二油墨接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油墨接收层的上方。
33.目前现有的打印介质均含有一层墨水接收层,这就意味着油墨接收层只有一种双电层,这种一层双电层结构的模型稳定性较低,不足以产生表面势能最低的表面,即不可能得到均一平整的表面,这就造成打印过程出现墨水洇、聚集、缩孔等现象,打印的图像出现不耐刮擦、拉伸白痕等问题,以上缺陷严重阻滞了高质量图像输出和打印行业的迅猛发展。
34.当油墨沉积到油墨接收层上时,油墨接收层表面的光泽度和油墨接收层内部孔结构的对墨水的兼容和吸收都影响图像的质量。一般来说,油墨接收层表面的光泽度越均一,墨水在油墨接收层表面润湿性越均匀,展布越好。油墨接收层内部孔结构越规则,毛细作用的效果越好。
35.第一油墨接收层内部包含第一油墨接收层的第一双电层结构,第一双电层结构又包含第一滑动面和第一扩散层,第二油墨接收层包含第二油墨接收层的第二双电层结构,第二双电层结构又包含第二滑动面和第二扩散层。
36.本技术采用的双油墨接收层中,在液体状的第一接收层涂料与阻燃层接触时,阻燃层吸附第一油墨接收层涂料中的某些带电粒子在阻燃层与第一油墨接收层涂料接触的界面上形成带电荷的第一滑动面,与第一油墨接收层涂料中流动的反离子形成第一双电层结构,随着干燥的进行,第一油墨接收层涂料的液体从介质的表面蒸发,第一双电层结构的第一扩散层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小,最后第一油墨接收层留下了粘结剂、颜料、添加剂和其他功能添加剂成分而形成干燥的第一油墨接收层,并在干燥的第一油墨接收层中有维持一定厚度的第一双电层结构。
37.在液体状的第二接收层涂料与第一油墨接收层接触时,由于第一油墨接收层中第
一双电层结构的影响,会在第二接收层涂料中形成第二双电层结构,且在第二接收层涂料干燥过程中,第一油墨接收层中的第一双电层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影响第二油墨接收层中的第二双电层结构的变化,在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下第二油墨接收层中粘结剂、颜料、添加剂和其他功能添加剂成分会依据能量最低的原则排列组合,进而形成规则的内部孔结构和表面势能较低的表面。从而解决墨水洇、聚集、缩孔问题,进而呈现高质量的图像。
38.可选地,所述油墨接收层的基重为10gsm-16gsm,若基重低于10gsm,则无法形成均匀覆盖的表面,若基重高于16gsm,则导致成本增加,不利于工业化生产,所述第一油墨接收层的基重为5gsm-8gsm,所述第二油墨接收层的基重为5gsm-8gsm。
39.可选地,所述油墨接收层的厚度为5-10um,所述第一油墨接收层的厚度为2.5-5um,所述第二油墨接收层的厚度为2.5-5um。
40.可选地,所述油墨接收层由50-70份水凝胶材料、10份-40份的阻燃剂和0.1-1份功能添加剂组成;所述功能添加剂选自填料、固定剂、脱模剂、光学剂、着剂、流变调节剂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水凝胶材料包括亲水性的并且能够吸收水分的材料,有助于提高油墨接收层的重涂性。水凝胶可包括热塑性聚氨酯、聚乙烯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酯、吸收性的盐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41.在油墨接收层中加入阻燃剂,能够进一步提高阻燃效果,并且该阻燃剂为水性阻燃剂,能够均匀分散在油墨接收层内,并且不会影响油墨接收层中的双电层结构。阻燃剂为10份-40份,既能够在保证阻燃效果的同时,还不会影响油墨接收层的成形性,并能提高油墨接收层的成膜性。
42.优选的,功能添加剂选自聚乙烯、聚环氧乙烷、聚丙烯酰胺、聚烯烃、纤维素类的聚合物、硅石、氧化铝二氧化钛、碳酸钙、光学增白剂、染料、颜料、固定剂、脱模剂、光学剂、流变调节剂、着剂固定剂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43.可选地,油墨接收层涂料可通过狭缝模具式涂布、辊式涂布、供料帘式涂布、刮刀式涂布、棒式涂布、气刀式涂布、凹版印刷涂布、气刷式涂布或其组合来涂布。涂料完成后可通过对流、传导、大气条件或其组合来干燥。
44.可选地,所述基底层的厚度为120-150um,所述基底层的基重为100-150gsm。
45.基底层可为其他层提供支撑并且有助于介质的综合性质,包括刚度、混浊度、亮度、厚度和弹性。
46.可选地,所述胶底层为聚丙烯酸类胶乳和水,其中聚丙烯酸类胶乳和水的重量比为1:4;
47.所述胶底层的厚度为15-25um,所述胶底层的基重为5-8gsm。
48.胶底层可遮盖基底层的孔隙,阻挡阻燃层的下渗,为介质的综合性质提供柔软的手感,胶底层太厚,掩盖布纹,不利于重涂上料。
4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但不限于:
50.1.根据本技术的新型阻燃打印介质,阻燃剂能够与热塑性聚合物混合均匀形成阻燃层中,环状的磷型阻燃剂可起到较好的阻燃效果,阻燃剂体系中含有的o、h在脱水过程中形成碳化层,来隔绝氧气,进一步提高阻燃性。
51.2.根据本技术的新型阻燃打印介质,双油墨接收层提高了表面光泽度的均一性,从而使得油墨接收层内部孔结构更加规则,毛细作用越好,从而解决了墨水洇、聚集、缩
孔问题,进而呈现高质量的图像。
52.3.根据本技术的新型阻燃打印介质,阻燃层的阻燃剂能够促使第一油墨接收层的第一双电层结构更加稳定,从而提高阻燃层和第一油墨接收层的粘结性,避免打印介质出现脱层的现象。
附图说明
5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5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新型阻燃打印介质的截面图。
5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第一油墨接收层和第二油墨接收层的说明性示意图。
56.部件和附图标记列表:
57.100、打印介质;101、基底层;102、胶底层;103、阻燃层;104、第一油墨接收层;105、第二油墨接收层;503、第一双电层;504、第一滑动面;505、第一扩散层;506、第二双电层;507、第二滑动面;508、第二扩散层。
具体实施方式
58.下面结合实施例详述本技术,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59.如无特别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原料均通过商业途径购买。
60.实施例1
61.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新型阻燃打印介质100,参考图1-2,该打印介质100包括:基底层101;胶底层102,所述胶底层102设置在所述基底层101上方;阻燃层103,所述阻燃层103设置在所述胶底层102上方,按重量份数计,所述阻燃层103包括40-70份热塑性聚合物和30-60份阻燃剂,所述阻燃剂的分子结构式如式ⅰ和/或式ⅱ所示:
[0062][0063]
其中r1和r2分别独立的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
1-c6烷基、c
3-c5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中的任意一种,r3和r4分别独立的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
1-c8烷基、c
5-c7环烷基、取
代或未取代的苯基中的任意一种,r5和r6分别独立的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
1-c8烷基、c
5-c7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中的任意一种:油墨接收层,所述油墨接收层设置在所述阻燃层103的上方。
[0064]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油墨接收层包括第一油墨接收层104和第二油墨接收层105,所述第一油墨接收层104设置在所述阻燃层103的上方,所述第二油墨接收层105设置在所述第一油墨接收层104的上方。
[0065]
第一油墨接收层104内部包含第一油墨接收层104的第一双电层503结构,第一双电层503结构又包含第一滑动面504和第一扩散层505,第二油墨接收层105包含第二油墨接收层105的第二双电层506结构,第二双电层506结构又包含第二滑动面507和第二扩散层508。
[0066]
本技术采用的双油墨接收层中,在液体状的第一接收层涂料与阻燃层103接触时,阻燃层103吸附第一油墨接收层104涂料中的某些带电粒子在阻燃层103与第一油墨接收层104涂料接触的界面上形成带电荷的第一滑动面504,与第一油墨接收层104涂料中流动的反离子形成第一扩散层505,第一滑动面504和第一扩散层505形成第一双电层503结构,随着干燥的进行,第一油墨接收层104涂料的液体从介质的表面蒸发,第一双电层503结构的第一扩散层505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小,最后第一油墨接收层留下了粘结剂、颜料、添加剂和其他功能添加剂成分而形成干燥的第一油墨接收层104,并在干燥的第一油墨接收层中有维持一定厚度的第一双电层503结构。
[0067]
在液体状的第二接收层涂料与第一油墨接收层104接触时,由于第一油墨接收层104中第一双电层503结构的影响,会在第二接收层涂料中形成第二双电层506结构,第二双电层506结构包括第二滑动面507和第二扩散层508。在第二接收层涂料干燥过程中,第一油墨接收层中的第一双电层503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影响第二油墨接收层中的第二双电层506结构的变化,在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下第二油墨接收层中粘结剂、颜料、添加剂和其他功能添加剂成分会依据能量最低的原则排列组合,进而形成规则的内部孔结构和表面势能较低的表面。从而解决墨水洇、聚集、缩孔问题,进而呈现高质量的图像。
[0068]
实施例2:阻燃剂的合成
[0069]
阻燃剂1#
[0070]
称取异丁基膦溶解于四氢呋喃中,再加入乙二醛水溶液,在25℃下搅拌4h,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得到阻燃剂1#,其中异丁基膦和乙二醛的摩尔比为1:1.05,阻燃剂1#的结构式为式ⅰ结构。
[0071]
阻燃剂2#
[0072]
称取环已基膦溶解于二氯甲烷中,再加入乙二醛水溶液,在25℃下搅拌4h,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得到阻燃剂2#,其中环已基膦和乙二醛的摩尔比为1:1.1,阻燃剂2#的结构式为式ⅰ结构。
[0073]
阻燃剂3#
[0074]
称取异丁基膦溶解于四氢呋喃中,再加入丁二醛水溶液,在25℃下搅拌4h,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得到阻燃剂3#,其中异丁基膦和丁二醛的摩尔比为1:1.05,阻燃剂3#的结构式为式ⅱ结构。
[0075]
阻燃剂4#
[0076]
称取苯基膦溶解于四氢呋喃中,再加入丁二醛水溶液,在25℃下搅拌4h,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得到阻燃剂4#,其中苯基膦和丁二醛的摩尔比为1:0.9,阻燃剂4#的结构式为式ⅱ结构。
[0077]
阻燃剂5#
[0078]
称取异丁基膦溶解于四氢呋喃中,再加入羟基丙二醛水溶液,在25℃下搅拌4h,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得到阻燃剂5#,其中异丁基膦和羟基丙二醛的摩尔比为1:1.05,阻燃剂5#的结构式为式ⅱ结构。
[0079]
阻燃剂6#
[0080]
称取异丁基膦溶解于四氢呋喃中,再加入环己烷-1,4-二甲醛的溶液,在25℃下搅拌4h,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得到阻燃剂6#,其中异丁基膦和环己烷-1,4-二甲醛的摩尔比为1:1.05,阻燃剂6#的结构式为式ⅱ结构。
[0081]
实施例3:新型阻燃打印介质的制备
[0082]
打印介质1#
[0083]
(1)基底层:采用化纤布、棉布、涤棉布定型得到厚度为120um,基重为100gsm的基底层;
[0084]
(2)胶底层:采用重量比为的1:4聚丙烯酸类胶乳和水涂覆在基底层上,烘干得到厚度为15um,基重为5gsm的胶底层;
[0085]
(3)阻燃层:采用40份聚丙烯酸酯和30份阻燃剂2#混合得到阻燃涂料,阻燃涂料涂覆在胶底层上,烘干得到厚度为40um,基重为15gsm的阻燃层;
[0086]
(4)油墨接收层:采用70份聚乙烯醇水凝胶、40份阻燃剂4#、0.2份硅石和0.3份流变调节剂得到油墨接收层涂料,油墨接收层涂料涂覆在阻燃层上,烘干得到厚度为5um,基重为10gsm的油墨接收层,即制得打印介质1#。
[0087]
打印介质2#
[0088]
(1)基底层:采用化纤布、棉布、涤棉布定型得到厚度为130um,基重为110gsm的基底层;
[0089]
(2)胶底层:采用重量比为的1:4聚丙烯酸类胶乳和水的混合物涂覆在基底层上,烘干得到厚度为20um,基重为6gsm的胶底层;
[0090]
(3)阻燃层:采用60份聚丙烯酸酯和48份的阻燃剂3#混合得到阻燃涂料,阻燃涂料涂覆在胶底层上,烘干得到厚度为50um,基重为20gsm的阻燃层;
[0091]
(4)油墨接收层:采用60份聚乙烯醇水凝胶、24份阻燃剂1#、0.2份硅石和0.3份流变调节剂得到油墨接收层涂料,油墨接收层涂料涂覆在阻燃层上,烘干得到厚度为8um,基重为14gsm的油墨接收层,即制得打印介质2#。
[0092]
打印介质3#
[0093]
(1)基底层:采用化纤布、棉布、涤棉布定型得到厚度为150um,基重为150gsm的基底层;
[0094]
(2)胶底层:采用重量比为的1:4聚丙烯酸类胶乳和水的混合物涂覆在基底层上,烘干得到厚度为25um,基重为8gsm的胶底层;
[0095]
(3)阻燃层:采用70份聚丙烯酸酯和60份的阻燃剂6#混合得到阻燃涂料,阻燃涂料涂覆在胶底层上,烘干得到厚度为80um,基重为25gsm的阻燃层;
[0096]
(4)油墨接收层:采用50份聚乙烯醇水凝胶、0.2份硅石和0.3份流变调节剂得到油墨接收层涂料,油墨接收层涂料涂覆在阻燃层上,烘干得到厚度为10um,基重为16gsm的油墨接收层,即制得打印介质3#。
[0097]
打印介质4#
[0098]
(1)(2):与打印介质2#相同;
[0099]
(3)阻燃层:采用60份聚丙烯酸酯、40份的阻燃剂5#和8份阻燃剂1#混合得到阻燃涂料,阻燃涂料涂覆在胶底层上,烘干得到厚度为50um,基重为20gsm的阻燃层;
[0100]
(4)与打印介质2#相同,即制得打印介质4#。
[0101]
打印介质5#
[0102]
(1)(2):与打印介质2#相同;
[0103]
(3)阻燃层:采用60份聚丙烯酸酯、41.15份的阻燃剂5#和6.85份阻燃剂1#混合得到阻燃涂料,阻燃涂料涂覆在胶底层上,烘干得到厚度为50um,基重为20gsm的阻燃层;
[0104]
(4)与打印介质2#相同,即制得打印介质5#。
[0105]
打印介质6#
[0106]
(1)(2):与打印介质2#相同;
[0107]
(3)阻燃层:采用60份聚丙烯酸酯、42份的阻燃剂5#和6份阻燃剂1#混合得到阻燃涂料,阻燃涂料涂覆在胶底层上,烘干得到厚度为50um,基重为20gsm的阻燃层;
[0108]
(4)与打印介质2#相同,即制得打印介质6#。
[0109]
打印介质7#
[0110]
(1)(2)(3):与打印介质5#相同;
[0111]
(4)油墨接收层:采用60份聚乙烯醇水凝胶、20.57份阻燃剂5#、3.43份阻燃剂1#、0.2份硅石和0.3份流变调节剂得到油墨接收层涂料,油墨接收层涂料涂覆在阻燃层上,烘干得到厚度为8um,基重为14gsm的油墨接收层,即制得打印介质7#。
[0112]
打印介质8#
[0113]
(1)(2)(3):与打印介质5#相同;
[0114]
(4)油墨接收层:采用60份聚乙烯醇水凝胶、20.57份阻燃剂5#、3.43份阻燃剂1#、0.2份硅石和0.3份流变调节剂得到油墨接收层涂料,油墨接收层涂料涂覆在阻燃层上,烘干得到厚度为4um,基重为7gsm的第一油墨接收层,继续将油墨接收层涂料涂覆在第一油墨接收层上,烘干得到厚度为4um,基重为7gsm的第二油墨接收层,即得到打印介质8#。
[0115]
打印介质9#
[0116]
(1)基底层:采用化纤布、棉布、涤棉布定型得到厚度为120um,基重为100gsm的基底层;
[0117]
(2)(3)(4)与打印介质2#相同,即制得打印介质9#。
[0118]
打印介质10#
[0119]
(1)基底层:与打印介质2#相同;
[0120]
(2)胶底层:采用重量比为1:3的聚丙烯酸胶乳和水的混合物涂覆在基底层上,烘干得到厚度为20um,基重为7gsm的胶底层;
[0121]
(3)(4)与打印介质2#相同,即制得打印介质10#。
[0122]
对比打印介质d1#
[0123]
(1)(2):与打印介质2#相同;
[0124]
(3)阻燃层:采用60份聚丙烯酸酯、12份三氧化二锑阻燃剂、36份十溴二苯乙烷阻燃剂混合得到阻燃涂料,阻燃涂料涂覆在胶底层上,烘干得到厚度为50um,基重为20gsm的阻燃层;
[0125]
(4)与打印介质2#相同,即制得对比打印介质d1#。
[0126]
对比打印介质d2#
[0127]
(1)(2)(3):与打印介质2#相同;
[0128]
(4)油墨接收层:采用60份聚乙烯醇水凝胶、6份三氧化二锑阻燃剂和18份十溴二苯乙烷阻燃剂、0.2份硅石和0.3份流变调节剂得到油墨接收层涂料,油墨接收层涂料涂覆在阻燃层上,烘干得到厚度为8um,基重为14gsm的油墨接收层,即制得对比打印介质d2#。
[0129]
测试例1:水溶性测试
[0130]
采用sandoflam公司的5060阻燃剂与上述阻燃剂1#-6#进行水溶性测试,在25℃下,将10份阻燃剂加入100份水中,搅拌10min之后观察阻燃剂的溶解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
[0131]
表1:磷含量与水溶性测试结果
[0132]
样品溶解度s(g/100g水)水溶性磷含量(%)阻燃剂1#5.98可溶20.95阻燃剂1#5.48可溶15.05阻燃剂1#5.39可溶17.61阻燃剂1#5.31可溶15.81阻燃剂1#5.76可溶15.66阻燃剂1#5.24可溶13.48市售阻燃剂50600.008难溶17.89
[0133]
由表1可知,在磷含量接近的环状磷系阻燃剂中,本发明中所选用的阻燃剂具有较高的水溶性,而市面上现有的环状磷系阻燃剂则难溶于水。原因在于本技术的阻燃剂中含有四个羟基,可以很好的与水通过氢键作用结合而分散均匀,因此,本技术的阻燃剂与水性固化剂可以有更好的兼容性,制备的防火涂层材料使用过程中更均一稳定。
[0134]
测试例2:表面粗糙度测试
[0135]
对打印介质1#-10#和对比打印介质d1#-d2#使用白度颜测定仪测量r457和使用德国的micro-tri-gloss仪器测量gloss(60
°
),测试结果见表2。
[0136]
表2
[0137]
[0138][0139]
表2中r457越大,则证明该打印介质对457nm波长的光的反射能力越强,证明本技术采用的第一油墨接收层和第二油墨接收层相比于一层的油墨接收层,提升了光的高反效果。表2中gloss(60
°
)数值越小,表示物体表面越接近镜面,证明本技术中,第一油墨接收层和第二油墨接收层可以形成更规则的表面,即表面势能较低。
[0140]
测试例3:印刷测试
[0141]
对打印介质1#-10#和对比打印介质d1#-d2#进行印刷测试,本测试是在hp latex 360打印机上进行的,其装备有指定为hp 831b油墨盒的hp胶乳。该打印机的条件设定为:加热区温度60℃,固化区温度116℃和空气流量4%,图像品质使用域或者油墨洇使用标准的hewlett-packard工序测定。对于打印图像质量的参数见表3:
[0142]
表3
[0143]
样品gamutkodl*min洇聚集耐刮伤打印介质1#750962.22.73.53.53打印介质2#765842.42.344.54打印介质3#755962.32.63.53.53.5打印介质4#770652.42.14.54.54.5打印介质5#775402.52.054.54.5打印介质6#765802.42.24.54.54.5打印介质7#778902.61.9554.5打印介质8#781052.71.8555打印介质9#760292.42.4444
打印介质10#759262.32.53.543.5对比打印介质d1#727382.03.02.52.52.5对比打印介质d2#735982.12.7333
[0144]
表3中洇、聚集、耐刮伤通过下面的分数来评估:5

没有缺陷;4

1m内观察有轻微缺陷;3

1m内有易看到的缺陷,处于可接受的程度;2

1m内能看到很多缺陷,处于不可接受的程度;和1

严重缺陷。根据表3的数据可知,本技术中第一油墨接收层和第二油墨接收层相比于单层油墨接收层表现更广的域,更高的黑光密度和更精确的分辨率。
[0145]
测试例4:阻燃测试
[0146]
对打印介质1#-10#和对比打印介质d1#-d2#根据国标gb/t 5455和gb/t 5454、法国nf p 92、美国nfpa701规定的方法进行阻燃测试,结果见表4:
[0147]
表4
[0148][0149][0150]
根据表4中烧毁长度、续燃时间、阴燃时间、最大氧指数、火焰蔓延速度、滴落物续燃时间来看,本技术中的阻燃剂相比于其他溴锑阻燃剂能够发挥较好的阻燃效果,并且含有相同阻燃材料的双油墨接收层打印介质阻燃性能要高于单油墨接收层打印介质。
[0151]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这些具体实施例
的限制,而是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来确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技术思想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阻燃打印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层;胶底层,所述胶底层设置在所述基底层上方;阻燃层,所述阻燃层设置在所述胶底层上方,按重量份数计,所述阻燃层包括40-70份热塑性聚合物和30-60份阻燃剂,所述阻燃剂的分子结构式如式ⅰ和/或式ⅱ所示:其中r1和r2分别独立的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
1-c6烷基、c
3-c5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中的任意一种,r3和r4分别独立的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
1-c8烷基、c
5-c7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中的任意一种,r5和r6分别独立的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
1-c8烷基、c
5-c7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中的任意一种:油墨接收层,所述油墨接收层设置在所述阻燃层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阻燃打印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层的基重为15gsm-25gsm;所述阻燃层的厚度为40-80u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阻燃打印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聚合物选自聚氨酯、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聚乙烯醇、聚苯乙烯、聚醋酸乙烯酯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阻燃打印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称取第一单体溶解于溶剂中,再加入第二单体,在20-40℃下搅拌4h,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得到所述阻燃剂,所述第一单体和第二单体的摩尔比为1:(0.9-1.1);所述第一单体选自叔丁基膦、异丁基膦、一异辛基膦、环已基膦、苯基膦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单体选自乙二醛、丙二醛、丁二醛、羟基丙二醛、羟基-1,4-丁二醛、2-羟基己二醛、2-环丙基丙二醛、3-甲基戊二醛、2-甲基戊二醛、2-苯基丙二醛、环己烷-1,4-二甲醛、2-溴丙二醛、2-氯丙二醛中的至少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阻燃打印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接收层包括第一油
墨接收层和第二油墨接收层,所述第一油墨接收层设置在所述阻燃层的上方,所述第二油墨接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油墨接收层的上方。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阻燃打印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接收层的基重为10gsm-16gsm,所述第一油墨接收层的基重为5gsm-8gsm,所述第二油墨接收层的基重为5gsm-8gsm。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阻燃打印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接收层的厚度为5-10um,所述第一油墨接收层的厚度为2.5-5um,所述第二油墨接收层的厚度为2.5-5u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阻燃打印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接收层由50-70份的水凝胶材料、10份-40份的阻燃剂和0.1-1份功能添加剂组成;所述功能添加剂选自填料、固定剂、脱模剂、光学剂、着剂、流变调节剂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阻燃打印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层的厚度为120-150um,所述基底层的基重为100-150gsm。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阻燃打印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底层为聚丙烯酸类胶乳和水,其中聚丙烯酸类胶乳和水的重量比为1:4;所述胶底层的厚度为15-25um,所述胶底层的基重为5-8gsm。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新型阻燃打印介质,属于打印介质技术领域。该打印介质包括:基底层;胶底层,所述胶底层设置在所述基底层上方;阻燃层,所述阻燃层设置在所述胶底层上方,按重量份数计,所述阻燃层包括40-70份热塑性聚合物和30-60份阻燃剂,油墨接收层,所述油墨接收层设置在所述阻燃层的上方。阻燃层中的阻燃剂能够与热塑性聚合物混合均匀,环状的磷型阻燃剂可起到较好的阻燃效果,阻燃剂体系中含有的O、H在脱水过程中形成碳化层,来隔绝氧气,满足阻燃要求,并且该阻燃剂不会产生有害物质,符合环保要求。环保要求。环保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

荆柏华 杜云舒 王冰心 仇发鑫 王民清 马天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潍坊佳明新材料有限公司 山东佳宇织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5

技术公布日:

2022/9/16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5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58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油墨   阻燃   所述   介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