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气溶胶形成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2.气溶胶形成装置的原理是通过将储液仓中的液体传输至多孔发热体使其雾化产生液态气溶胶,多孔发热体与电池杆部件之间电性连接,使得多孔发热体加热。多孔发热体包括吸液棉和套设在吸液棉中的发热丝,吸液棉将储液仓中的液体吸附,发热丝对吸液棉进行加热,使得吸液棉中的液体雾化形成气溶胶。储液仓中的液体传输消耗后会使储液仓内的空腔负压增大,当达到一定负压值后外界空气便通过吸液棉回气到储液仓的空腔内以平复负压,同时储液仓中的液体会再次传输至吸液棉以准备再次雾化,以此循环。
3.然而,通过吸液棉进行回气,由于吸液棉的一致性较难保证,导致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当吸液棉的透气性较差时,会使得外界空气较难进入储液仓,难以及时平复储液仓内空腔负压,导致储液仓的液体较难传输至吸液棉中,从而造成吸液棉中的液体不足,此时,发热丝对吸液棉进行加热,容易产生糊味甚至干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能够使气体稳定地进入储液腔内,进而及时平复储液腔内空腔负压,降低糊芯风险。
5.该种气溶胶形成装置包括:
6.储液部件,所述储液部件具有储液腔;
7.底座,所述储液部件安装于所述底座;
8.通气管,所述通气管的部分位于所述储液腔内,所述通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储液部件配合,另一端与所述底座配合;
9.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通气管和所述底座的配合面之间,所述流体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第二端与外界大气连通。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设置有流体传输单元,所述流体传输单元包括第一出入口和第二出入口,所述第一出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入口分别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端头;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以设定角度相交并贯通;所述流体传输单元还包括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在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相交点沿所述第一通道的延长线继续延伸,并在延伸一定长度后折回,与所述第二通道相交并贯通,所述第三通道沿所述第一通道延伸部分与所述第二通道夹角为α,0
°
<α<90
°

11.其中,外界空气从所述第二出入口流向所述第一出入口。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流体传输单元,相邻的所述流体传输单元通过一个所述流体传输单元的所述第一出入口和另一个所述流体传输单元的所述第二出入口连通或者相邻的所述流体传输单元通过一个所述流体传输单元的所述第一出入口和另一个所述流体传输单元的所述第一出入口连通。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设置有流体传输单元,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错位布置,所述流体传输单元具有第四通道,所述第四通道环绕所述通气管,所述第四通道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均连通。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流体传输单元具有多个所述第四通道,多个所述第四通道沿所述通气管的高度方向排列,相邻所述第四通道通过第五通道连通,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错位布置。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端沿一条直线延伸至所述第二端。
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气溶胶形成装置还包括吸液部,所述通气管的侧壁设置有导液孔,所述吸液部套设于所述通气管内,并安装于所述导液孔所在位置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导液孔错位布置。
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气管的部分外壁向内凹陷,以形成所述流体通道。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端的至少部分贯穿所述通气管的外壁。
1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底座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通大气孔,所述第一通大气孔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通气管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安装槽,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通大气孔连通。
2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底座具有安装通孔,所述通气管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安装通孔。
2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气溶胶形成装置包括多个所述流体通道,多个所述流体通道沿所述通气管的周向间隔分布。
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3.本技术提供的气溶胶形成装置,通过在通气管与底座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流体通道,且流体通道的一端与储液腔连通,另一端与外界大气连通,使得外界空气能够通过流体通道进入储液腔内,以平复储液腔的空腔负压,不需要通过吸液部进行回气,提高了外界空气补入储液腔时的稳定性,进而及时平复储液腔内空气负压,有利于储液腔内的液体正常传输至吸液部中,以使吸液部中的液体量满足使用需求,避免吸液部因液体不足,在加热时产生糊味甚至干烧;而且流体通道的一致性较易保证,减小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2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气溶胶形成装置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剖视图;
26.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气溶胶形成装置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27.图3为图2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图2中底座的仰视图;
29.图5为图2中通气管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图5中i处的放大图;
31.图7为图2中通气管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32.图8为图2中通气管在又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33.图9为图2中通气管在再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66.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67.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68.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其可用于将烟液、药液等液态基质进行雾化,进而形成气溶胶,以供用户吸食等。本技术通过下述的实施例对该种气溶胶形成装置进行具体介绍。
69.如图1、图2、图5所示,该种气溶胶形成装置包括储液部件1、底座2、通气管3和流体通道4,储液部件1具有储液腔11,储液部件1安装于底座2;通气管3的部分位于储液腔11内,通气管3的一端与储液部件1配合,另一端与底座2配合;流体通道4的至少部分位于通气管3和底座2的配合面之间,流体通道4的第一端41与储液腔11连通,第二端42与外界大气连通。
70.该种气溶胶形成装置还包括吸液部5和发热体6,发热体6套设于吸液部5中,通气管3的侧壁设置有导液孔31,吸液部5套设于通气管3内,并安装于导液孔31所在位置处。储液腔11内盛放有液体,液体具体可以是烟液或药液等,液体经过导液孔31被吸液部5吸附,以准备进行雾化。吸液部5具体可以是吸油棉等。
71.该种气溶胶形成装置工作时,发热体6对吸液部5中的液体进行加热,使得吸液部5中的液体雾化形成气溶胶,气溶胶能够排至气溶胶形成装置外,以供用户使用。随着气溶胶形成装置工作时间的延长,储液腔11内的液体被不断消耗,使得储液腔11内空腔负压增大,当空腔负压达到一定值后,需要外界空气补入以平复负压,否则储液腔11内的液体由于压力降低,将会较难传输至吸液部5中,导致吸液部5中液体不足,当发热丝发热时,吸液部5会产生糊味甚至干烧,影响用户正常使用。此时,由于流体通道4的第一端41与储液腔11连通,第二端42与外界大气连通,在储液腔11空腔负压作用下,使得外界空气通过第二端42进入流体通道4,并流向第一端41,进而进入储液腔11内,以平复储液腔11空腔内的负压;此时,储液腔11内的液体会较顺畅地传输至吸液部5,以保证吸液部5中的液体量满足使用需求,避免产生糊味甚至干烧。
72.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通气管3与底座2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流体通道4,且流体通道4的一端与储液腔11连通,另一端与外界大气连通,安装槽21与外界连通,使得外界空气能够通过流体通道4进入储液腔11内,以平复储液腔11的空腔负压,不需要通过吸液部5进行回气,提高了外界空气补入储液腔11时的稳定性,进而及时平复储液腔11内空气负压,有利于储液腔11内的液体正常传输至吸液部5中,以使吸液部5中的液体量满足使用需求,避免吸液部5因液体不足,在加热时产生糊味甚至干烧;而且流体通道的一致性较易保证,减小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73.具体地,流体通道4可以设置于通气管3的外壁,也可以设置于底座2的柔性部件上,还可以在通气管3的外壁和底座2的柔性部件上均设置流体通道4,然而,由于在底座2的柔性部件上加工流体通道4,难度较大,精度不可控,本实施例中,通气管3的部分外壁向内
凹陷,以形成流体通道4,即在通气管3的外壁开设凹槽,以形成流体通道4,由于通气管3的材质较硬,例如通气管3可以为钢材质,在硬质材质上加工流体通道4,加工比较方便,难度较小,且精度可控,进而有利于提高流体通道4的加工精度,有利于外界空气沿流体通道4顺畅流动。
74.更具体地,第二端42的至少部分贯穿通气管3的外壁,以使安装槽21内的外界空气能够从贯穿处进入流体通道4内。如图5、图9所示,第二端42的至少部分贯穿通气管3的外壁,以形成通孔421或凹槽422。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底座2具有安装槽21,安装槽21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通大气孔211,第一通大气孔211与外界大气连通,通气管3的一端插设于安装槽21,第二端42与第一通大气孔211连通。当流体通道4设置于通气管3的外壁时,在通气管3的一端与安装槽21配合后,使得部分流体通道4位于通气管3与安装槽21的配合面之间,进而使得进入安装槽21的外界空气能够沿流体通道4进入储液腔11内,例如外界空气能够从第二端42的通孔421或凹槽422进入流体通道4,或者当第二端42未设置有通孔421和凹槽422时,外界空气能够从第二端42的开口处进入流体通道4。当流体通道4设置于安装槽21的内壁时,在通气管3的一端与安装槽21配合后,由于第二端42与第一通大气孔211连通,流过第一通大气孔211的外界空气由第二端42进入流体通道4,并从第一端41流入储液腔11内。
75.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底座2具有安装通孔(图中未示出),通气管3的一端可以插设于安装通孔。当流体通道4设置于通气管3的外壁时,在通气管3的一端与安装通孔配合后,外界空气能够流入安装通孔,并从第二端42的通孔421或凹槽422进入流体通道4,或从第二端42的开口处进入流体通道4。其中,通气管3的一端可以插设于安装通孔内,或者通气管3的一端可以部分插设于安装通孔,第二端42从安装通孔中伸出,以便第二端42与外界大气连通。
76.当流体通道4设置于安装通孔的内壁时,在通气管3的一端与安装通孔配合后,外界空气能够流入安装通孔,并从第二端42的开口处流入流体通道4。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气溶胶形成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件7,储液部件1还具有排气通道12,排气通道12与外界连通,底座2可以包括第二密封件22和底盖23。通气管3的一端通过第一密封件7与储液部件1配合,防止储液腔11内的液体经通气管3与储液部件1的配合处泄露。第二密封件22安装于底盖23,当底盖23盖合于储液部件1的开口时,第二密封件22与储液部件1的内壁配合,以防止储液腔11内的液体从远离排气通道12的一端泄露。安装槽21设置于第二密封件22上,通气管3的一端与安装槽21配合后,起到密封作用,防止储液腔11内的液体经通气管3与安装槽21的配合处泄露。
77.如图3-4所示,安装槽21的底壁设置有第一通大气孔211,底盖23设置有第二通大气孔232,第一通大气孔211和第二通大气孔232连通;当通气管3的一端与储液部件1配合,另一端与安装槽21配合后,使得排气通道12通过通气管3与安装槽21连通。当用户使用该种气溶胶形成装置进行抽吸时,外界空气从第二通大气孔232进入,经过第一通大气孔211后进入通气管3,此时,发热体6对吸液部5中的液体进行加热,以使吸液部5中的液体雾化形成气溶胶,气溶胶随着气流经排气通道12排至气溶胶装置外,以供用户吸食(图1中的粗箭头表示在外界空气的驱动下,使得气溶胶排出的方向)。
78.该种气溶胶形成装置还可以包括电池杆部件、电极和传感器等部件,以使发热体6
及时加热,进而使得吸液部5中的液体形成气溶胶,以供用户使用。
79.为了降低储液腔11内的液体从第一端41泄露至第二端42,进而泄露至安装槽21内的风险,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之间设置有流体传输单元43,流体传输单元43包括第一出入口431和第二出入口432,第一出入口431和第二出入口432分别为第一通道433和第二通道434的端头;第一通道433和第二通道434以设定角度相交并贯通;流体传输单元43还包括第三通道435,第三通道435在第一通道433和第二通道434的相交点沿第一通道433的延长线继续延伸,并在延伸一定长度后折回,与第二通道434相交并贯通,第三通道435沿第一通道433延伸部分与第二通道434夹角为α,0
°
<α<90
°

80.在本实施例中,将流体从第二出入口432流至第一出入口431定义为正向流动,流体从第一出入口431流至第二出入口432定义为反向流动。
81.流体正向流动时,流体从第二出入口432通过第二通道434和第三通道435的交汇点后大部分流体由第二通道434输送,然后在第一通道433和第三通道435的交汇点以较小的冲击汇合,最后从第一出入口431流出,整个过程流体压力损失较小,流体较易通过整个通道。而在流体反向流动时,流体从第一出入口431,经第一通道433,通过第一通道433和第三通道435的交汇点后流体在第二通道434和第三通道435均有输送,然后在第二通道434和第三通道435的交汇点处以较大的冲击汇合,最后从第二出入口432流出,反向流动的整个过程流体压力损失较大,流体较难通过整个通道。
82.因此,将空气流动(即回气过程)选择为正向流动时,便能够使空气较易通过整个通道回到储液腔11内;此时储液腔11内的液体在流体传输单元43内即为反向流动,这样便使得储液腔11内液体较难流出,达到阻止液体流出的目的。
83.此外,流体传输单元43的通道本身宽度尺寸较小,由于储液腔11内液体粘性远远大于空气粘性(粘性越大流动阻力越大),从而导致液体较难在整个通道内流动,而空气却因储液腔11内的负压作用而较易流动。
84.进一步地,当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之间设置有多个流体传输单元43时,相邻的流体传输单元43通过一个流体传输单元43的第一出入口431和另一个流体传输单元43的第二出入口432连通;或者,相邻的流体传输单元43通过一个流体传输单元43的第一出入口431和另一个流体传输单元43的第一出入口431连通。
85.本实施例中,储液腔11内的液体在经过每个流体传输单元43时,都会存在流体压力损失,当液体经过多个流体传输单元43时,流体压力损失越来越大,进一步限制了储液腔11内的液体在流体通道4内的流动,从而使得液体更加难以流出;而且较多的通道也能够容纳更多的液体,进一步提高了防止液体漏出的可能性。
86.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之间可以设置有三个流体传输单元43,第一端41与左侧的流体传输单元43的第一出入口431连通,中间的流体传输单元43的第一出入口431与左侧的流体传输单元43的第一出入口431连通,右侧的流体传输单元43的第一出入口431与中间的流体传输单元43的第一出入口431连通,第二端42与右侧的流体传输单元43的第二出入口432连通。当外界空气从第二端42流入后,从右侧流体传输单元43的第二出入口432流入,从右侧流体传输单元43的第一出入口431流出;然后进入中间流体传输单元43,再从中间流体传输单元的第一出入口431流出;最后进入左侧流体传输单元43,从左侧流体传输单元的第一出入口431流出,进入第一端41,进而进入储液腔11内。即外界空气
在每个流体传输单元43内均为正向流动,流体压力损失较小,使得外界空气较易通过;此时储液腔11内的液体在每个流体传输单元43内均为反向流动,流体压力损失较大,使得液体难以流出。
87.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错位布置,流体传输单元43具有第四通道436,第四通道436环绕通气管3,第四通道436与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均连通。
88.本实施例中,在储液腔11内的液体从第一端41流向第二端42的过程中,会经过第四通道436,由于第四通道436环绕通气管3,即第四通道436可以为环形通道,液体经过第一端41与第四通道436的交汇处时,存在流体压力损失;然后经过第四通道436与第二端42的交汇处时,还存在流体压力损失。因此,储液腔11内的液体从第一端41经过第四通道436流向第二端42,整个过程流体压力损失较大,流体较难通过,这样便使得储液腔11内液体较难流出,达到阻止液体流出的目的;而且第四通道436可以为环形通道,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89.进一步地,流体传输单元43可以具有多个第四通道436,多个第四通道436沿通气管3的高度方向排列,相邻第四通道436通过第五通道437连通,第五通道437和第一端41与第二端42错位布置。
90.本实施例中,储液腔11内的液体在经过第四通道436与其他通道的交汇处均会存在流体压力损失,液体在经过多个第四通道436后,流体压力损失越来越大,进一步限制了储液腔11内的液体在流体通道4内的流动,从而使得液体更加难以流出;而且较多的通道也能够容纳更多的液体,进一步提高了防止液体漏出的可能性。
91.其中,第五通道437可以为沿一条直线延伸的通道,其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92.在又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为便于流体通道4的制作,如图8所示,第一端41沿一条直线延伸至第二端42,如此设置,结构简单,便于加工,进一步减小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93.在以上任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端41与导液孔31错位布置,即第一端41与导液孔31不连通,进而使得从第一端41补充进入储液腔11的空气,在第一端41处形成的气泡不会堵塞导液孔31,使得导液更加顺畅。
94.在以上任一实施例中,气溶胶形成装置可以包括多个流体通道4,多个流体通道4沿通气管3的周向间隔分布,如此设置,外界空气能够分别从多个流体通道4进入储液腔11内,提高外界气体补充进入储液腔11内的效率。
95.例如,当流体通道4的第一端41沿一条直线延伸至第二端42,即流体通道4为直线通道,多个直线通道沿通气管3的周向分布,每个直线通道内均能够进行气体传输,进而能够及时平复储液腔11内的负压。
9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形成装置包括:储液部件(1),所述储液部件(1)具有储液腔(11);底座(2),所述储液部件(1)安装于所述底座(2);通气管(3),所述通气管(3)的部分位于所述储液腔(11)内,所述通气管(3)的一端与所述储液部件(1)配合,另一端与所述底座(2)配合;流体通道(4),所述流体通道(4)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通气管(3)和所述底座(2)的配合面之间,所述流体通道(4)的第一端(41)与所述储液腔(11)连通,第二端(42)与外界大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41)和所述第二端(42)之间设置有流体传输单元(43),所述流体传输单元(43)包括第一出入口(431)和第二出入口(432),所述第一出入口(431)和所述第二出入口(432)分别为第一通道(433)和第二通道(434)的端头;所述第一通道(433)和所述第二通道(434)以设定角度相交并贯通;所述流体传输单元(43)还包括第三通道(435),所述第三通道(435)在所述第一通道(433)和所述第二通道(434)的相交点沿所述第一通道(433)的延长线继续延伸,并在延伸一定长度后折回,与所述第二通道(434)相交并贯通,所述第三通道(435)沿所述第一通道(433)延伸部分与所述第二通道(434)夹角为α,0
°
<α<90
°
;其中,外界空气从所述第二出入口(432)流向所述第一出入口(43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41)和所述第二端(42)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流体传输单元(43),相邻的所述流体传输单元(43)通过一个所述流体传输单元(43)的所述第一出入口(431)和另一个所述流体传输单元(43)的所述第二出入口(432)连通或者相邻的所述流体传输单元(43)通过一个所述流体传输单元(43)的所述第一出入口(431)和另一个所述流体传输单元(43)的所述第一出入口(431)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41)和所述第二端(42)之间设置有流体传输单元(43),所述第一端(41)和所述第二端(42)错位布置,所述流体传输单元(43)具有第四通道(436),所述第四通道(436)环绕所述通气管(3),所述第四通道(436)与所述第一端(41)和所述第二端(42)均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传输单元(43)具有多个所述第四通道(436),多个所述第四通道(436)沿所述通气管(3)的高度方向排列,相邻所述第四通道(436)通过第五通道(437)连通,所述第五通道(437)和所述第一端(41)与所述第二端(42)错位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41)沿一条直线延伸至所述第二端(4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形成装置还包括吸液部(5),所述通气管(3)的侧壁设置有导液孔(31),所述吸液部(5)套设于所述通气管(3)内,并安装于所述导液孔(31)所在位置处,所述第一端(41)与所述导液孔(31)错位布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3)的部分外壁向内凹陷,以形成所述流体通道(4)。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42)的至少部分贯穿所述通气管(3)的外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具有安装槽(21),所述安装槽(21)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通大气孔(211),所述第一通大气孔(211)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通气管(3)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安装槽(21),所述第二端(42)与所述第一通大气孔(211)连通。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具有安装通孔,所述通气管(3)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安装通孔。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形成装置包括多个所述流体通道(4),多个所述流体通道(4)沿所述通气管(3)的周向间隔分布。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包括:储液部件,储液部件具有储液腔;底座,储液部件安装于底座;通气管,通气管的部分位于储液腔内,通气管的一端与储液部件配合,另一端与底座配合;流体通道,流体通道的至少部分位于通气管和底座的配合面之间,流体通道的第一端与储液腔连通,第二端与外界大气连通。该种气溶胶形成装置,通过在通气管与底座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流体通道,且流体通道的一端与储液腔连通,另一端与外界大气连通,使得外界空气能够通过流体通道进入储液腔内,以平复储液腔的空腔负压,提高了外界空气补入储液腔时的稳定性,进而及时平复储液腔内空腔负压,降低糊芯风险。降低糊芯风险。降低糊芯风险。


技术研发人员:

汪泉 张鹏 吴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市卓力能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5

技术公布日:

2023/2/13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2:15: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545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流体   通道   气溶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