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气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2.鉴于当今人类对烟草制品的严重依赖性和健康所受到癌症、疾病方面挑战的双重压力,烟草市场迫切需一种既能同传统烟草一样给烟民带来兴奋和愉悦,又能够使烟民的健康不受到伤害的这样的产品。低温不燃烧烟具是一种新型烟草制品的加热装置,其通过低温加热作用促使烟支产生气溶胶供消费者抽吸。而且,由于低温作用使烟支不发生燃烧作用,从而可以极大降低有害和潜在有害物质的产生,能有降低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目前,加热技术作为低温不燃烧烟具研究的核心点,已经形成多种技术路径,主要包括中心尖片(棒)、外周管状加热(加热管)、分段加热(多段加热)、电磁加热等方式。
3.空气加热装置为低温不燃烧烟具的其中一种类型,传统的空气加热装置中,通常采用传导式加热,通过在烟支底部设置加热组件,由加热组件产生热量后,热量与气流一同流动至烟支内部,持续对烟支内的烟草制品加热以雾化产生烟雾,但此种加热方式,由于加热组件中的导热件没有直接与烟支中的烟草制品接触,从而导致预热阶段加热效率较低,无法快速出烟,且由于加热管内无专门的烟支固定装置,导致消费者抽吸时容易将烟支从加热管内拔出,造成抽吸体验的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空气加热装置中加热组件加热效率低,且加热组件不能有效固定烟支的问题,提供一种加热效率高且能够有效固定烟支的空气加热装置。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空气加热装置,包括:
6.加热组件和气溶胶生成材料,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管体、过气网、导热件及发热件,所述管体具有贯穿所述管体上下两端的内腔;
7.所述过气网设于所述管体的内腔中,并将所述内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上方,所述气溶胶生成材料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腔室中;
8.所述导热件的下端容纳于所述第二腔室,上端穿过所述过气网并伸入于所述第一腔室,且所述导热件伸入于第一腔室的部分插置于所述气溶胶生成材料内,所述导热件内具有下端开口的导热腔,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所述导热件的外周面开设有第一导气孔,所述第一导气孔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导热腔,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所述导热件的外周面开设有第二导气孔,所述第二导气孔连通所述第一导气孔,所述导热件与所述管体的内壁之间在所述第二腔室内形成有导热间隙,所述导热间隙、所述第一导气孔及所述第二导气孔共同形成一气流通道;
9.所述发热件部分插设于所述导热件的导热腔内,所述发热件能够将热量传递给所述导热件,且所述发热件的上端低于所述第一导气孔在所述导热件上的开设高度。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气网的内侧具有下端开口的插接位,所述管体包括上管体和下管体,所述过气网插设于所述上管体并封闭所述上管体的下端,所述下管体部分插设于所述过气网的插接位,并且所述下管体的侧壁部分贴合于所述插接位的侧壁,所述下管体的上端抵持于所述插接位的顶壁。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管体由隔热材料制成。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气网开设有贯穿所述过气网的顶壁的过气孔,所述过气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包括沿竖直方向相互连接的固定柱和导热柱,所述固定柱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导热柱收容于第二腔室,所述固定柱的下端穿过所述过气网并插设于所述导热柱的上端,所述固定柱具有下端开口的第一导热腔,所述导热柱具有贯穿所述导热柱上下两端的第二导热腔,所述第一导热腔与所述第二导热腔相互连通,并且所述第一导热腔和所述第二导热腔共同形成所述导热腔;
14.所述第二导气孔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导气孔间隔开设于所述固定柱的外壁。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柱包括螺旋杆和自所述螺旋杆的上端向上延伸的延伸段,所述固定柱插设于所述延伸段的上端,所述延伸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内径,所述第一导气孔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气孔沿所述延伸段的周向间隔开设于所述延伸段的外周面。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部分插设于所述第二导热腔中,且所述发热件的外周面贴合于所述螺旋杆的内侧壁。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旋杆包括本体和自所述本体的外周面向外延伸而成的螺旋段,所述螺旋段沿竖直方向螺旋缠绕于所述本体的外周面,且所述螺旋段的外周缘抵持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侧壁,所述螺旋段、所述本体和所述第二腔室的侧壁在所述导热间隙中形成一螺旋通道。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柱与所述过气网为一体成型,或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导热柱为一体成型。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柱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固定段和第二固定段,所述第一固定段连接所述导热柱,所述第二固定段自所述第一固定段的上端向上延伸而成,并且在自下而上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固定段的外径逐渐减小。
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21.1、在加热组件的管体的内腔中设置过气网,过气网将管体的内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用于容纳气溶胶生成材料。导热件的下端容纳于第二腔室,上端穿过过气网并插置于第一腔室内,使得导热件的长度相比现有空气加热装置中导热件的长度明显加高,从而使导热件直接接触气溶胶生成材料,并且能够与气溶胶生成材料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在预热阶段能够加快气溶胶生成材料产生气溶胶的速率,并且能够对气溶胶生成材料形成有效的固定,避免用户在抽吸时气溶胶生成材料随抽吸动作被拔出。
22.2、加热组件的导热件设计为中空结构,使导热件具有下端开口的导热腔,导热件在位于第二腔室部分的外周面开设第一导气孔,在导热件在位于第一腔室部分的外周面开设第二导气孔。第一导气孔连通第二腔室和导热腔,第二导气孔连通第一导气孔,导热件与管体的内壁之间在第二腔室内形成有导热间隙,导热间隙、第一导气孔及第二导气孔共同
形成一气流通道。同时将发热件插设于导热腔中,并且发热件的上端低于第一导气孔在导热件上的开设高度。使得当发热件产生热量时,气流可与发热件产生的热量一同经过气流通道渗入至气溶胶生成材料的内部,从而在用户进行抽吸时,增加了热空气进入气溶胶生成材料内部的体积,在抽吸时有更多的热空气参与烘烤气溶胶生成材料,提高了对气溶胶生成材料的加热效率,增加了抽吸时的气溶胶生成量,增强了用户的抽吸体验感。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加热装置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加热装置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过气网的立体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导热件的立体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导热件的剖视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加热装置中气流走向的示意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加热装置中固定柱和导热柱为一体成型时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加热装置中固定柱和过气网为一体成型时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
33.10、空气加热装置;100、加热组件;101、导热间隙;110、管体;111、上管体;1111、第一腔室;112、下管体;1121、第二腔室;120、过气网;121、插接位;122、过气孔;123、安装孔;130、导热件;131、导热腔;132、固定柱;1321、第一导热腔;1322、第二导气孔;1323、第一固定段;1324、第二固定段;133、导热柱;1331、螺旋杆;1331a、本体;1331b、螺旋段;1332、延伸段;1332a、第一导气孔;1333、第二导热腔;140、发热件;150、底座;200、烟支。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液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制。
3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液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液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液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0.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加热装置,空气加热装置用于将存储于其内部的气溶胶生成材料加热以形成气溶胶供用户吸入。
41.下面以低温不燃烧烟具作为空气加热装置为例,对本技术中空气加热装置中的部分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不会限制本技术的技术范围。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本技术的空气加热装置不限于为低温不燃烧烟具,还可以是其它任何类型的空气加热装置,在此不作限定。
42.以下结合图1至图8,介绍本技术所提供的空气加热装置的较佳实施方式。
43.一种空气加热装置10,包括供电组件(图中未示)、如图1和图2所示的加热组件100和气溶胶生成材料(即烟支200),烟支200至少部分容纳于加热组件100中,供电组件用于为加热组件100提供电能,加热组件100用于对空气加热,再利用加热后的热空气对烟支200进行烘蒸,以形成气溶胶供用户吸食。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00包括管体110、过气网120、导热件130、发热件140和底座150。其中管体110具有贯穿管体110上下两端的内腔,过气网120设于管体110的内腔中,并将管体110分隔为第一腔室1111和第二腔室1121,烟支200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一腔室1111,导热件130的下端收容于第二腔室1121,上端穿过过气网120并伸入于第一腔室1111,且导热件130的上端插置于烟支200内,导热件130具有导热腔131,发热件140部分插设于导热件130的导热腔131内,底座150设于管体110的下端。
45.发热件140与供电组件电连接,用于产生加热烟支200所需要的热量;导热件130用于与烟支200接触,从而使得发热件140能够将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导热件130,进而能够对烟
支200进行传导加热,并且导热件130还能用于对烟支200起到固定作用,防止烟支200在用户进行抽吸时掉落;过气网120主要用于过滤置于第一腔室1111内的烟支200产生的碎屑等,防止碎屑落入第二腔室1121,并且也能够使第二腔室1121中的热气能够通过过气网120进入第一腔室1111内以对烟支200进行加热。底座150用于与空气加热装置10中的其它零部件连接,以实现整个加热组件100在空气加热装置10中的固定安装。
46.具体地,管体110为圆柱状薄壁壳体结构,包括上管体111和下管体112,过气网120设于上管体111和下管体112之间,过气网120插设于上管体111并封闭上管体111的下端,过气网120的上侧与上管体111的内壁共同形成第一腔室1111,烟支200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一腔室1111内,过气网120的下侧与下管体112的内壁共同形成第二腔室1121。可选地,上管体111的长度与烟支200的长度相对应,可为烟支200长度的0.3~1.2倍。
47.结合图2和图3所示,过气网120也为薄壁壳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气网120的下侧具有一凹陷的插接位121,下管体112的上端抵持于插接位121的顶壁,并且下管体112的外周面部分贴合于插接位121的侧壁。在过气网120的顶壁开设有贯穿过气网120的过气孔122及安装孔123,导热件130从第二腔室1121向上穿过安装孔123伸入于第一腔室1111内。过气孔122具有多个,多个过气孔122间隔排布,每个过气孔122连通第一腔室1111和第二腔室1121。
48.如此,通过在管体110的内腔中设置过气网120,不但能够防止烟支200的碎屑落入第二腔室1121,还能够使发热件140产生的热量可通过过气网120的过气孔122传递至过第一腔室1111内,使得能够对第一腔室1111内的烟支200进行预热。从而可使用户进行抽吸时能够及时吸入气溶胶。无需单独在第一腔室1111内设置用于预热的加热元件,简化了加热组件100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49.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导热件130包括沿竖直方向相互连接的固定柱132和导热柱133,图中x方向为竖直方向,导热柱133收容于第二腔室1121,固定柱132部分收容于第一腔室1111,并且固定柱132的下端穿过过气网120的安装孔123并固定连接于导热柱133的上端。
50.较佳地,导热柱133为柱状结构,包括螺旋杆1331和自螺旋杆1331的上端向上延伸的延伸段1332,固定柱132插设于延伸段1332的上端,延伸段1332的外径小于第二腔室1121的内径,导热柱133的外壁与下管体112的内侧壁在第二腔室1121内形成有导热间隙101。导热柱133具有贯穿导热柱133上下两端的第二导热腔1333,即第二导热腔1333贯穿螺旋杆1331和延伸段1332的内部,发热件140部分地插设于第二导热腔1333内,并且发热件140的外周面贴合于螺旋杆1331的内侧壁。
51.如此,通过将发热件140的外周面与螺旋杆1331的内侧壁紧密贴合,使得发热件140与导热柱133为紧配连接,发热件140所发出的热量能够较为充分地传导至导热柱133,进而加快导热柱133与烟支200之间的热传递效率,达到快速预热烟支200的效果。
52.进一步地,结合图4和图5所示,螺旋杆1331包括本体1331a和自本体1331a的外周面向外延伸而成的螺旋段1331b,螺旋段1331b沿竖直方向螺旋缠绕于本体1331a的外周面,且螺旋段1331b的外周缘抵持于第二腔室1121的侧壁,螺旋段1331b、本体1331a和第二腔室1121的侧壁在导热间隙101内共同形成了一螺旋通道。
53.如此,在螺旋杆1331上设置螺旋段1331b,从下管体112下端开口进入的气流能够
通过螺旋通道快速进入第一腔室1111内,有利于提升对空气的加热效率和加热效果,也有利于增加产生气溶胶的量,提升用户的抽吸口感。并且,通过将螺旋段1331b的外周缘抵持于第二腔室1121的内侧壁,使得螺旋杆1331被下管体112完全包裹,较佳地,下管体112的可选用隔热性能较好的隔热材料,可减少发热件140产生的热能向四周方向的散失,被传导至导热件130上的热能能够充分用于加热流经螺旋通道的空气。
54.在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2、图3、图4和图5,固定柱132为柱状结构,其下端插设于导热柱133的延伸段1332的上端(即插设于导热柱133的第二导热腔1333),上端穿过过气网120的安装孔123并伸入于第一腔室1111内,且固定柱132伸入于第一腔室1111的部分插置于烟支200内。固定柱132的长度与烟支200的长度相对应,其长度为烟支200长度的0.1~1倍,较佳地,固定柱132的长度可为烟支200长度的0.5倍以上。
55.更佳地,固定柱132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固定段1323和第二固定段1324,第一固定段1323为柱状结构,并且第一固定段1323连接导热柱133,即插设于导热柱133的第二导热腔1333中。第二固定段1324为锥状结构,自第一固定段1323的上端向上延伸而成,在自下而上的方向上,第二固定段1324的外径逐渐减小。
56.如此,通过加长固定柱132的长度,并通过将固定柱132的顶端设置锥状的第二固定段1324,可使固定柱132能够较为容易地刺入烟支200内,并且能够较为牢固地插置在烟支200内,从而对烟支200起到固定的作用,防止烟支200在第一腔室1111内晃动或者在用户进行抽吸动作的作用下脱出第一腔室1111。
57.进一步地,固定柱132为空心柱状结构,其内部具有下端开口的第一导热腔1321,第一导热腔1321连通于第二导热腔1333,第一导热腔1321与第二导热腔1333共同形成导热件130的导热腔131。并且在固定柱132的外壁开设有第二导气孔1322,第二导气孔1322的数量不限,当第二导气孔132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二导气孔1322间隔设置,每个第二导气孔1322通过导热腔131连通第一导气孔1332a。
58.更进一步地,在导热柱133的延伸段1332的外周面开设有第一导气孔1332a,第一导气孔1332a的数量同样不限,当第一导气孔1332a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导气孔1332a沿延伸段1332的外周面间隔排布,每个第一导气孔1332a连通第二腔室1121导热腔131。
59.由于导热柱133的外侧壁与下管体112的内侧壁在第二腔室1121内形成有导热间隙101,并且由于导热柱133的延伸段1332开设有第一导气孔1332a,同时发热件140与螺旋杆1331的内侧壁贴合,即发热件140的上端低于第一导气孔1332a在导热件130上的开设高度,使得导热间隙101通过第一导气孔1332a与导热腔131相互连通,从而使得导热间隙101、第一导气孔1332a及第二导气孔1322共同形成一气流通道,从管体110下端进入的气流的传递线路如图6中的直线箭头所示,能够与发热件140产生的热量混合形成热气一同经第一导气孔1332a进入导热腔131内,并经过第二导气孔1322渗入至烟支200内部。从而在用户进行抽吸时,增加了热空气进入烟支200内部的体积,在抽吸时有更多的热空气参与烘烤烟支200,提高了对烟支200的加热效率,增加了抽吸时的气溶胶生成量,增强了用户的抽吸体验感。
60.可选地,固定柱132的材质可为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材料,也可以是陶瓷等高导热且耐高温的材料,使得导热件130与烟支200之间的热传递效率能够得到更有效地提升。
61.此外,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固定柱132可与导热柱133为一体成型,
或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固定柱132也可与过气网120为一体成型,抑或固定柱132、过气网120、及导热柱133为三个不同的零件,具体不作限定。
62.在对上述加热组件100进行装配时,步骤如下:
63.首先,将发热件140压入与导热件130的第二导热腔1333中,并使发热件140的上端低于第一导气孔1332a的开设位置;
64.然后,将固定柱132插设于导热柱133的上端,或者固定柱132与导热柱133为一体成型,再将固定柱132、导热柱133与发热件140三个件组成的组件装入下管体112中,将过气网120压装入上管体111的下端,之后将固定柱132、导热柱133与发热件140三个件组成的组件与过气网120和上管体111组成的组件铆接装配好;
65.而当固定柱132与过气网120为一体成型时,装配顺序略有差别,即将固定柱132与过气网120两个件组成的组件与导热柱133连接,然后将上述三个件组成的组件与下管体112连接,之后将上管体111与过气网120连接。
66.最后,上述组件整体压入底座150上,从而完成加热组件100的装配。
67.进一步地,继续参阅图6,空气加热装置10的工作原理如下(图中直线箭头为空气气流的走向):
68.发热件140连接于电源组件,打开空气加热装置10的加热开关后,进入预热阶段,发热件140快速升温,带动和其紧配连接的导热柱133快速升温;
69.导热柱133的顶端与过气网120紧密接触,热量传导到过气网120、固定柱132和上管体111;
70.烟支200在预热阶段,其热量主要来源于过气网120、固定柱132和上管体111,由于固定柱132能够刺入烟支200内部,使得加大了固定柱132和烟支200的接触面积,所以能缩短加热时间,且增加前三口的烟雾量;
71.在抽吸阶段,空气通过下管体112底部进入下管体112与导热柱133形成的导热间隙101,经导热柱133的螺旋杆1331与下管体112在导热间隙101中形成的螺旋气道向上流动,使气流能够与发热件140产生的热量快速混合形成热气;
72.在抽吸动作形成的负压牵引下,热气通过过气网120的过气孔122和导热柱133的第一导气孔1332a进入导热腔131内,并通过固定柱132开设的第二导气孔1322进入烟支200内部,从而给烟支200加热,形成可供抽吸的气溶胶。
7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7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组件和气溶胶生成材料,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管体、过气网、导热件及发热件,所述管体具有贯穿所述管体上下两端的内腔;所述过气网设于所述管体的内腔中,并将所述内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上方,所述气溶胶生成材料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腔室中;所述导热件的下端容纳于所述第二腔室,上端穿过所述过气网并伸入于所述第一腔室,且所述导热件伸入于所述第一腔室的部分插置于所述气溶胶生成材料内,所述导热件内具有下端开口的导热腔,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所述导热件的外周面开设有第一导气孔,所述第一导气孔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导热腔,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所述导热件的外周面开设有第二导气孔,所述第二导气孔连通所述第一导气孔,所述导热件与所述管体的内壁之间在所述第二腔室内形成有导热间隙,所述导热间隙、所述第一导气孔、及所述第二导气孔共同形成一气流通道;所述发热件部分插设于所述导热件的导热腔内,所述发热件能够将热量传递给所述导热件,且所述发热件的上端低于所述第一导气孔在所述导热件上的开设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气网的内侧具有下端开口的插接位,所述管体包括上管体和下管体,所述过气网插设于所述上管体并封闭所述上管体的下端,所述下管体部分插设于所述过气网的插接位,并且所述下管体的侧壁部分贴合于所述插接位的侧壁,所述下管体的上端抵持于所述插接位的顶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管体由隔热材料制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气网开设有贯穿所述过气网的顶壁的过气孔,所述过气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包括沿竖直方向相互连接的固定柱和导热柱,所述固定柱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导热柱收容于第二腔室,所述固定柱的下端穿过所述过气网并插设于所述导热柱的上端,所述固定柱具有下端开口的第一导热腔,所述导热柱具有贯穿所述导热柱上下两端的第二导热腔,所述第一导热腔与所述第二导热腔相互连通,并且所述第一导热腔和所述第二导热腔共同形成所述导热腔;所述第二导气孔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导气孔间隔开设于所述固定柱的外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柱包括螺旋杆和自所述螺旋杆的上端向上延伸的延伸段,所述固定柱插设于所述延伸段的上端,所述延伸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内径,所述第一导气孔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气孔沿所述延伸段的周向间隔开设于所述延伸段的外周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部分插设于所述第二导热腔中,且所述发热件的外周面贴合于所述螺旋杆的内侧壁。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杆包括本体和自所述本体的外周面向外延伸而成的螺旋段,所述螺旋段沿竖直方向螺旋缠绕于所述本体的外周面,且所述螺旋段的外周缘抵持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侧壁,所述螺旋段、所述本体和所述第二腔室的侧壁在所述导热间隙中形成一螺旋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柱与所述过气网为一体成型,或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导热柱为一体成型。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柱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固定段和第二固定段,所述第一固定段连接所述导热柱,所述第二固定段自所述第一固定段的上端向上延伸而成,并且在自下而上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固定段的外径逐渐减小。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和气溶胶生成材料,加热组件包括管体、过气网、导热件及发热件。过气网设于管体的内腔中,并将内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气溶胶生成材料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一腔室中,导热件的下端容纳于第二腔室,上端穿过过气网并伸入于第一腔室,且导热件伸入于第一腔室的部分插置于气溶胶生成材料内,导热件内具有下端开口的导热腔,位于第一腔室的导热件的外周面开设有第二导气孔,第二导气孔连通第一腔室和导热腔,发热件部分插设于导热腔内。使得发热件产生热量时,增加了热气进入气溶胶生成材料内部的体积,在抽吸时有更多的热气参与烘烤气溶胶生成材料,提高了对气溶胶生成材料的加热效率。率。率。


技术研发人员:

陈家太 周胜文 陈时凯 谭志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市赛尔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15

技术公布日:

2023/2/13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22:34: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545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气孔   气溶胶   螺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