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能源利用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冷藏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冷库是低温冷藏业发展的基础,它可以将食品保鲜和低温存储,以调节市场供需关系,因此,冷库的建设和发展与民生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
3.冷库是采用电驱动制冷设备以供冷库制冷控温,是工业企业中的耗电大户之一,长期运行费用十分高昂,国家为了提高电网安全,出台了峰谷电价政策,鼓励各行业加大对谷电的利用。因此,如何高效率利用谷电同时减少使用峰电,降低冷库的运行成本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开发一种低温冷库,在夜间,谷电期间,利用低谷电驱动制冷设备制冷,将冷量储存于储能系统中,在白天,峰电和平电期间,将夜间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以用于冷库制冷,减少峰电和平电的使用,不但可以降低运行成本,还可以提高系统效率,减少碳排放,节能环保,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库(3)和设置在所述冷库(3)外的制冷机组(1)和储冷装置(2);
6.所述制冷机组(1)内设置有传冷介质管道(1-2);
7.所述制冷机组(1)的传冷介质输出端到所述储冷装置(2)的传冷介质输入端之间设置了并联的第1管路和第2管路;
8.在所述第1管路上,设置有双通阀(12);
9.在所述第2管路上设置有第1三通阀(8),使得所述制冷机组(1)的传冷介质输出端管路还与所述冷库(3)的传冷介质输入端管路连接;
10.所述制冷机组(1)的传冷介质输入端管路上设置有第2三通阀(9),分别与所述储冷装置(2)的传冷介质输出端管路和所述冷库(3)的传冷介质输出端管路连接。
11.优选地,所述的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组(1)的传冷介质输入端与第2三通阀(9)之间设置有第一动力泵(5);所述储冷装置(2)传冷介质输入端与第1三通阀(8)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动力泵(6)。
12.优选地,所述的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
13.还设置有热回收装置(4);
14.所述制冷机组(1)还设置有与传冷介质传输管道并联的散热介质管道(1-3),即所述散热介质管道的出口端和传冷介质管道的输出端在同一端;
15.所述热回收装置(4)通过其热回收管道的两端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散热介质管道的出口端和入口端连接,用于回收所述制冷机组(1)制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并输出热量。
16.优选地,所述的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冷却塔(13);
17.在所述热回收装置(4)与所述散热介质管道连接的管路上,在所述散热介质管道的出口端和入口端分别设置有第3三通阀(10)和第4三通阀(11);
18.所述冷却塔(13)的管路通过所述第3三通阀(10)和第4三通阀(11)与所述散热介质管道连接。
19.优选地,所述的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介质管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3三通阀(10)之间还设置有第三动力泵(7)。
20.优选地,所述的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冷装置(2)内部设置有换热器,用于对来自所述制冷机组(1)的传冷介质进一步降温。
21.优选地,的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储冷装置(2)内部间隙还填充有蓄冷材料;
22.优选地所述蓄冷材料的相变温度至少比传冷介质固化的温度高10℃。
23.优选地,所述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材料密封填装在小模块内或堆积为小模块结构。
24.优选地,所述的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组(1)是水冷式机组。
25.优选地,所述的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冷装置(2)是立式或卧式。
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温冷库,由于耦合了储能系统,应用于有峰谷电价的区域,可以大大降低运行费用,储能系统采用外置式,不占用冷库内部空间,不改变原有冷库内部结构,夜间储冷,室外温度较白天低,可提高制冷机组的cop,节能降耗。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简图;
28.其中:1-制冷机组,1-2传冷介质管道、1-3散热介质管道、2-储冷装置、2-1换热器、3-冷库、4-热回收机组、5-第一动力泵、6-第二动力泵、7-第三动力泵、8-第1三通阀、9-第2三通阀、10-第3三通阀、11-第4三通阀、12-双通阀、13-冷却塔。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一具体实例以及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库3和设置在所述冷库3外的制冷机组1和储冷装置2;所述制冷机组1内设置有传冷介质管道1-2;所述制冷机组1的传冷介质输出端到所述储冷装置2的传冷介质输入端之间设置了并联的第1管路和第2管路;在所述第1管路上,设置有双通阀12;在所述第2管路上设置有第1三通阀8,使得所述制冷机组1的传冷介质输出端管路还与所述冷库3的传冷介质输入端管路连接;所述制冷机组1的传冷介质输入端管路上设置有第2三通阀9,分别与所述储冷装置2的
传冷介质输出端管路和所述冷库3的传冷介质输出端管路连接。
31.上述装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各种型号以及摆放方式,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制冷机组1是并联安装的水冷式机组,更利于余热回收;储冷装置2为立式,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与地面接触面积,减少冷量损失;储冷装置2设置在冷库3外部,这样可以不占用冷库3内部空间,无需改变冷库内部结构;冷库3内部散热器是盘管式或风冷式。
32.在大多数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机组1的传冷介质输入端与第2三通阀9之间设置有第一动力泵5;所述储冷装置2传冷介质输入端与第1三通阀8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动力泵6;第一动力泵5和第二动力泵6用于对冷/热介质提供牵引力,减少循环系统整体的动力负荷。
33.在夜间谷电期间,打开制冷机组1和第一动力泵5,同时打开第2三通阀9的a/b和双通阀12,为冷库3和蓄冷装置2同时提供冷量,以维持冷库3的温度,传冷介质将制冷机组1产生的冷量换出,为蓄冷装置2提供冷量,通过蓄冷装置2内部装填的相变储能材料发生相变,存储冷量。
34.白天峰电期间,当蓄冷装置2储存的冷量足以维持冷库温度时,关闭制冷机组1和第一动力泵5,打开第二动力泵6、第1三通阀8b/c和第2三通阀9b/c,传冷介质在蓄冷装置2管路和冷库3内部换热器流通,将蓄冷装置2储存的冷量释放,为冷库制冷降温;当蓄冷槽2储存的冷量不足以维持冷库温度时,可以启动部分制冷机组1和第一动力泵5,即蓄冷槽2与制冷机组1同时为冷库提供冷量制冷。这样通过将蓄冷装置2在夜间存储冷量用于白天,减少白天峰电期间对电量的需求。
3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还设置有热回收装置(4);
36.所述制冷机组(1)还设置有与传冷介质传输管道并联的散热介质管道(1-3),即所述散热介质管道的出口端和传冷介质管道的输出端在同一端;所述热回收装置(4)通过其热回收管道的两端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散热介质管道的出口端和入口端连接,用于回收所述制冷机组(1)制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并输出热量。
3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还设置有冷却塔(13);
38.在所述热回收装置(4)与所述散热介质管道连接的管路上,在所述散热介质管道的出口端和入口端分别设置有第3三通阀(10)和第4三通阀(11);所述冷却塔(13)的管路通过所述第3三通阀(10)和第4三通阀(11)与所述散热介质管道连接。冷却塔13用于当设备无需回收热量时,对放冷后的冷却剂进行冷却便于反复使用。
39.当制冷设备1工作时,若供热端有热量需求,开启第三动力泵7、第3三通阀a/c开关、第4三通阀a/c开关以及热回收机组4,制冷机组1制冷生产的热量将会进入热回收机组4再次加热为供热端设备放热提供热量,在完成放热后将输送回制冷机组1循环使用。
40.当没有热量供应需求时,开启第三动力泵7、第3三通阀b/c开关、第4三通阀b/c开关以及冷却塔13,为制冷设备1进行整体散热。
4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一些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中,所述散热介质管道1-3的出口端与所述第3三通阀10之间还设置有第三动力泵7。
4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一些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中,所述储冷装置2内部设置有换热器,用于对来自所述制冷机组1的传冷介质进一步降温。
4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一些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中,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储冷装置
(2)内部间隙还填充有蓄冷材料;优选地所述蓄冷材料的相变温度至少比传冷介质固化的温度高10℃。具体蓄冷材料可选自冰、氯化钾、等;传冷介质可选自在低温下保持流动性以及传热性较好的溶液,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醇类。
44.储冷装置2蓄冷量设计需要参考与之并联的制冷机组1的名义制冷量,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按照谷电8小时蓄冷计算,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设计。
4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一些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中,所述蓄冷材料密封填装在小模块内或堆积为小模块结构。
4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一些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中,所述制冷机组(1)是水冷式机组。
4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一些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中,所述储冷装置(2)是立式或卧式。
48.本实用新型由于耦合了储能系统,应用于有峰谷电价的区域,可以大大降低运行费用,同时在夜间储冷,室外温度较白天低,可提高制冷机组的效能比,节能降耗;此外,储能系统采用外置式,不占用冷库内部空间,无需改变冷库内部结构。
4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库(3)和设置在所述冷库(3)外的制冷机组(1)和储冷装置(2)所述制冷机组(1)内设置有传冷介质管道(1-2);所述制冷机组(1)的传冷介质输出端到所述储冷装置(2)的传冷介质输入端之间设置了并联的第1管路和第2管路;在所述第1管路上,设置有双通阀(12);在所述第2管路上设置有第1三通阀(8),使得所述制冷机组(1)的传冷介质输出端管路还与所述冷库(3)的传冷介质输入端管路连接;所述制冷机组(1)的传冷介质输入端管路上设置有第2三通阀(9),分别与所述储冷装置(2)的传冷介质输出端管路和所述冷库(3)的传冷介质输出端管路连接;另外,所述制冷机组(1)的传冷介质输入端与第2三通阀(9)之间设置有第一动力泵(5);所述储冷装置(2)传冷介质输入端与第1三通阀(8)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动力泵(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冷库还设置有热回收装置(4);所述制冷机组(1)还设置有与传冷介质传输管道并联的散热介质管道(1-3),即所述散热介质管道的出口端和传冷介质管道的输出端在同一端;所述热回收装置(4)通过其热回收管道的两端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散热介质管道的出口端和入口端连接,用于回收所述制冷机组(1)制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并输出热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冷却塔(13);在所述热回收装置(4)与所述散热介质管道连接的管路上,在所述散热介质管道的出口端和入口端分别设置有第3三通阀(10)和第4三通阀(11);所述冷却塔(13)的管路通过所述第3三通阀(10)和第4三通阀(11)与所述散热介质管道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介质管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3三通阀(10)之间还设置有第三动力泵(7)。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冷装置(2)内部设置有换热器,用于对来自所述制冷机组(1)的传冷介质进一步降温。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储冷装置(2)内部间隙还填充有蓄冷材料;所述蓄冷材料的相变温度至少比传冷介质固化的温度高10℃。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材料密封填装在小模块内或堆积为小模块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组(1)是水冷式机组。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冷装置(2)是立式或卧式。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能源利用,具体涉及一种带储能系统的低温冷库,包括:冷库(3)和设置在所述冷库(3)外的制冷机组(1)和储冷装置(2);本实用新型的冷库耦合了储能系统,应用于有峰谷电价的区域,可以大大降低运行费用,同时在夜间储冷,室外温度较白天低,可提高制冷机组的效能比,节能降耗;此外,储能系统采用外置式,不占用冷库内部空间,无需改变冷库内部结构。无需改变冷库内部结构。无需改变冷库内部结构。


技术研发人员:

曾智勇 张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市爱能森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2.26

技术公布日:

2023/2/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8:26: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537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冷库   介质   机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