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装置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水装置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制冷设备的净化系统将经过水质净化组件净化后的一部分水供给制冰机,另一部分水存储在水箱中,然后从水箱供给分配器供用户使用。
3.由于水箱独立于水质净化组件设置,从而使整个净化系统的结构体积较大,占用空间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供水装置,以解决整个净化系统的结构体积较大,导致空间浪费较多的问题。
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水装置,应用于制冷设备,包括:壳体、储物盒和供水组件;
7.所述供水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适于设于所述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内,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形成有收纳空间,所述储物盒设于所述收纳空间。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供水装置,供水组件用于放置在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内,通过优化供水组件的布置位置和/或结构,能够释放出一定的空间,从而便于布置储物盒,提升收纳能力,也就是说,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
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供水组件包括外壳组件、滤芯、内壳及支撑件;
10.所述外壳组件内构造有容纳腔;所述滤芯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壳设于所述外壳组件与所述滤芯之间,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组件之间构造有第一流道,所述内壳与所述滤芯与之间构造有第二流道;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滤芯,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外壳组件的底壁之间构造有储水腔,所述储水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件限制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壁面,所述储水腔形成于所述支撑件的内部;
12.或者,所述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内壳的内壁面,所述储水腔由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构成。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接座组件,所述接座组件包括:
14.接座主体,设有主进水口和主出水口,所述接座主体中构造有旁通腔、分配腔和工作腔;所述旁通腔通过所述分配腔与所述工作腔连通;所述工作腔用于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水质净化组件;
15.阀芯组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分配腔中,并适于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16.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阀芯组件阻断所述分配腔和所述工作腔,所述主进水口通
过所述分配腔和所述旁通腔与所述主出水口连通;
17.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阀芯组件阻断所述分配腔和所述旁通腔,所述主进水口通过所述分配腔和所述工作腔与所述主出水口连通。
1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止水组件,所述外壳组件的内部构造有止水腔,所述止水组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止水腔,并适于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19.其中,所述止水组件的外部构造有第一通道,所述止水组件的内部构造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内设有单向阀;
20.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止水组件阻断所述第一通道,所述单向阀阻断所述第二通道;
21.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止水组件导通所述第一通道,所述单向阀导通所述第二通道。
2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供水组件包括储水箱与过滤组件中的至少一者。
2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储物盒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对应于所述收纳空间处。
24.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制冷设备,包括:冷藏间室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供水装置;
25.所述壳体设于所述冷藏间室内。
2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制冷设备,供水组件放置在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内,通过优化供水组件的布置位置和/或结构,能够释放出一定的空间,从而便于在空间内布置储物盒,提升收纳能力,也就是说,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
2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储物盒设于所述收纳空间与所述冷藏间室的壁面围合的空间内。
2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储物盒包括框体和面板,所述面板的一部分设于所述框体的前侧,所述面板的另一部分用于与所述壳体的前壁面贴合。
2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冷藏间室为多个,多个所述冷藏间室依次布置,所述壳体设于多个所述冷藏间室中的任意一个所述冷藏间室内。
3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冷冻间室,所述收纳空间为所述冷冻间室的至少一部分。
3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用水器件,所述用水器件连接在所述供水组件的出水端。
3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阀组件,所述阀组件的进液口与所述供水组件的出水端连通,所述阀组件的出液口与至少一个所述用水器件连通。
33.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3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a-a剖视示意图;
3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水装置在冷藏间室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水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之一;
39.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水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之二;
40.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水组件的剖视图;
41.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水组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42.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水组件的主视图;
43.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水组件中接座组件在第一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44.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水组件中接座组件在第二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45.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水组件中止水组件在第一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46.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水组件中止水组件在第一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47.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48.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供水系统示意图;
49.附图标记:
50.100、供水组件;11、储水箱;12、过滤组件;
51.101、外壳组件;1011、第一外壳;1011-1、第一密封圈;1011-2、止水腔;1012、第二外壳;1013、第一流道;1014、第二流道;
52.102、内壳;1021、导流部;1022、限位凸起;1023、第二密封圈;1024、固定部;1025、导向凸起;
53.103、滤芯;1031、第三流道;1032、第二封堵件;1032-1、第三密封圈;
54.104、支撑件;1041、储水腔;1042、支撑件本体;1042-1、第一端;1042-2、第二端;1042-3、第一进水口;1042-4、第一出水口;1042-5、限位部;1043、限位块;1044、第一封堵件;1044-1、封堵槽;1044-2、凸起部;
55.105、接座组件;1051、主进水口;1052、主出水口;1053、旁通腔;1054、分配腔;1054-1、第一分配腔体;1054-2、第二分配腔体;1055、工作腔;1056、阀芯组件;1056-1、第一顶杆;1056-2、第二顶杆;1056-3、第一弹性件;1056-4、第二弹性件;1057、第四密封圈;1058、第五密封圈;
56.106、固定座;1061、第一座体;1062、第二座体;
57.107、止水组件;1071、止水壳体;1071-1、限位槽;1071-2、第六密封圈;1071-3、第七密封圈;1072、弹性件;1073、单向阀;1074、第一通道;1075、第二通道;1076、密封凸起;
58.200、阀组件;
59.300、第一水路;
60.400、第二水路;401、第一子供水管;402、第二子供水管;403、第三子供水管;
61.500、用水器件;501、第一制冰机;502、第二制冰机;503、分配器;
62.600、制冷设备;601、冷藏间室;602、冷冻间室;
63.700、储物盒;701、框体;702、面板;
64.800、收纳空间;
65.900、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6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67.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6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6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0.本技术提供的供水装置适用于冰箱、冰吧、冰柜、酒柜、冷藏柜等制冷设备上,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供水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71.如图4和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供水装置,包括:壳体900、储物盒700和供水组件100。
72.其中,壳体900具有容置空间,壳体900可以为塑料材质,供水组件100设于容置空间内,例如,供水组件100可拆卸设于容置空间中。为了便于维修和更换配件,壳体900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
73.在此应指出的是,本实施例所示的供水组件100用于储水,并将存储的水供给至用水器件。在实际应用中,在实现储水的同时,为实现向用水器件供给净化后的冷水,供水组件100可理解为包含储水箱11与过滤组件12当中的至少一种。
74.供水组件100用于为用户供水,为了便于调节供水的温度,壳体900适于设于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内,也就是说,供水组件100用于放置在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内,通过冷藏间室提供的冷量降低供水的温度。
75.壳体900的外表面形成有收纳空间800,储物盒700设于收纳空间800。其中,在壳体900为“l”形结构件的情况下,收纳空间800可以为矩形,储物盒700为矩形,也就是说,储物盒700与收纳空间800相适配。
76.其中,储物盒700布置在壳体900的周侧,例如,储物盒700位于壳体900的底部,或者储物盒700位于壳体900的顶部,或者储物盒700位于壳体900的左侧,或者储物盒700位于
壳体900的右侧,或者储物盒700位于壳体900的前侧,或者储物盒700位于壳体900的后侧。
77.其中,储物盒700的形状、尺寸以及数量可根据壳体900进行适应性选择,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7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供水组件100用于放置在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内,通过优化供水组件100的布置位置和/或结构,能够释放出一定的空间,从而便于布置储物盒700,提升收纳能力,也就是说,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
79.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供水组件100包括储水箱11,或者供水组件100包括过滤组件12,或者供水组件100包括储水箱11和过滤组件12。
80.其中,在供水组件100包括储水箱11的情况下,供水装置还包括过滤组件12,储水箱11与过滤组件12连接。也就是说,储水箱11用于放置在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内,而过滤组件12设置于其他位置。例如,过滤组件12设置于储物盒700内,从而便于更换和检修过滤组件12。
81.在供水组件100包括过滤组件12的情况下,供水装置还包括储水箱11,储水箱11与过滤组件12连接。也就是说,过滤组件12用于放置在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内,而储水箱11设置于其他位置,例如,储水箱11设置于储物盒700内。
82.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在供水组件100包括储水箱11和过滤组件12的情况下,储水箱11与过滤组件12连接,供水组件100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使得供水组件100既具有储水功能,又具有水质净化功能。
83.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储物盒700设置在壳体900的外表面对应于收纳空间800处。
84.其中,储物盒700悬挂在壳体900的底壁,或者,储物盒700滑动设置在壳体900的底壁,此时壳体900的底壁设置有滑槽,储物盒700上设置有与滑槽相适配的导轨,导轨设置在滑槽内,也就是说在导轨相对滑槽移动的情况下,储物盒700能够相对壳体900移动。
85.详细参阅图6,供水组件100包括外壳组件101、滤芯103、内壳102和支撑件104,在外壳组件101的内部构造有容纳腔,滤芯103设置在该容纳腔内;内壳102设置在外壳组件101与滤芯103之间,并且在内壳102与外壳组件101之间构造有供水体流通的第一流道1013,在内壳102与滤芯103之间构造有供水体流通的第二流道1014。
86.支撑件104主要用于滤芯103的轴向支撑,使滤芯103与外壳组件101的底壁之间存在一定空间,即滤芯103与外壳组件101的底壁之间构造有储水腔1041,储水腔1041分别与第一流道1013和第二流道1014连通。在滤芯103的内部构造有第三流道1031,相当于滤芯103位于第二流道1014和第三流道1031之间。
87.其中,第一流道1013既可以为进水流道,也可以为出水流道,第二流道1014既可以为进水流道,也可以为出水流道,第三流道1031同样既可以为进水流道,也可以为出水流道。
88.当第一流道1013和第二流道1014均为进水流道时,第三流道1031为出水流道时,第一流道1013可以和供水组件100的主进水口1051连通,第三流道1031可以和供水组件100的主出水口1052连通。
89.供水组件100在工作过程中,主进水口1051连通外部水源,水体从主进水口1051流入第一流道1013,经过第一流道1013进入储水腔1041进行储存;用户需要使用净化后的水时,储存在储水腔1041内的水体率先从储水腔1041流入第二流道1014,从第二流道1014经
过滤芯103进入第三流道1031,最后由第三流道1031送到主出水口1052流出。
90.可以理解为,通过在供水组件100中设置用于储水的储水腔1041以及内部水通道,使供水组件100的集成化程度更高,进而使供水组件100不仅具有净化功能,同时兼具储水功能。代替了相关技术中独立供水组件100设置的水箱结构,即取消了水箱设置,从而简化了结构设计,减小了结构的占用空间;同时取消了水箱与供水组件100之间的连接管路和连接接头,有效避免了结构漏水的风险,使产品的可靠性更佳。
91.参阅图6,支撑件104可以限制在外壳组件101的内壁面,储水腔1041形成于支撑件104的内部。相当于支撑件104卡接或搭接设置在外壳组件101的内壁面,用以阻挡滤芯103继续伸入到外壳组件101的底壁,从而使外壳组件101的底壁与支撑件104之间存在一定空间,继而形成储水腔1041。
92.当水体经过第一流道1013进入到该储水腔1041之后,水体可以暂存在储水腔1041内,储水腔1041相当于水箱,用于储存水。储水腔1041内的部分水体进入到第二流道1014中,然后从第二流道1014渗透到滤芯103进行过滤,经过滤芯103过滤的水体从滤芯103内部的第三流道1031流出。
93.通过在供水组件100中集成构造储水腔1041用于储存水,取消了水箱的结构设置,同时取消了水箱与供水组件100之间的连接管路和连接接头的设置,从而简化了结构,减小了结构的占用空间,有效避免漏水风险。另外,在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时,由于储水腔1041集成设置在供水组件100的内部,从而使滤芯103的输入侧充分浸泡在水体环境中,保证滤芯103对水体的净化效果更佳。
94.参阅图6,可以扩展理解的是,支撑件104的结构形状与滤芯103,以及内壳102等的结构形状均相适应,当内壳102和滤芯103均为圆柱状结构时,支撑件104也可以是圆柱状结构,支撑件104固定设置在内壳102的内壁面,支撑件104的一侧可以与滤芯103抵接,用于封堵滤芯103的一端;支撑件104的另一侧可以与外壳组件101的部分内壁面,以及外壳组件101的底壁共同构成用于储存水的空间,即储水腔1041。
95.同时,可以在外壳组件101的内壁面上设置止挡件(图中未示出),用于限制内壳102的轴向支撑,使内壳102一端的端面与支撑件104朝向储水腔1041一侧的表面平齐,使经过第一流道1013的水体可以直接进入到储水腔1041储存。并且在支撑件104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出水口1042-4,每个第一出水口1042-4均于第二流道1014连通,从而使储水腔1041的水经过该第一出水口1042-4进入到第二流道1014。
96.参阅图6,可以扩展理解的是,内壳102可以延伸至外壳组件101的底壁,与外壳组件101的内壁面存在一定过水间隙,相当于将储水腔1041与第一流道1013隔开,从而使第二流道1014的水体继续进入到该过水间隙,从该过水间隙进入到储水腔1041。相当于延长了进水的路径,从而使最先进入储水腔1041内的水率先从储水腔1041的第一出水口1042-4流出,有利于先进入水质进化模块的水最先过滤之后从水质进化模块流出,能够防止陈水存留。
97.并且可以在内壳102靠近外壳组件101的底部一端开设开口,即在内壳102的侧壁或端面开设多个开口,以形成储水腔1041的第一进水口1042-3。
98.参阅图7,支撑件104的结构形状与滤芯103,以及内壳102等的结构形状相适应,可以为筒状结构,用于轴向支撑滤芯103,以及封堵滤芯103的一端。支撑件104的内部为中空
结构,以形成水流通道和储水空间。
99.支撑件104包括支撑件本体1042和限位块1043,限位块1043设置在支撑件本体1042的外侧壁,相当于支撑件本体1042的连接凸耳,适于和外壳组件101的内壁面抵接或搭接,以固定支撑件本体1042。
100.支撑件本体1042具有第一端1042-1和第二端1042-2,第一端1042-1形成有第一进水口1042-3,第一进水口1042-3与第一流道1013连通,以使第一流道1013的水经过该第一进水口1042-3进入到储水腔1041内。第二端1042-2适于抵接至滤芯103,用于封堵滤芯103的一端,以使储水腔1041内的水体经过滤芯103过滤之后进入到滤芯103内部的第三流道1031。
101.支撑件本体1042的外壁面可以与内壳102的外壁面对齐,以使支撑件本体1042与内壳102之间存在过水间隙,从而使第二流道1014的水体继续进入到该过水间隙,从该过水间隙进入到储水腔1041的第一进水口1042-3。相当于延长了进水的路径,从而使最先进入储水腔1041内的水率先从储水腔1041的第一出水口1042-4流出,有利于先进入水质进化模块的水最先过滤之后从水质进化模块流出,能够防止陈水存留。
102.参阅图6和图7,可以扩展理解的是,支撑件本体1042的第二端1042-2设置有第一封堵件1044,第一封堵件1044适于抵接至滤芯103,用于封堵滤芯103的一端,以使储水腔1041内的水体经过滤芯103过滤之后进入到滤芯103内部的第三流道1031,该第一封堵件1044可以与支撑件104独立设置,其可以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在支撑件104的第二端1042-2。
103.如图7所示,支撑件本体1042与第一封堵件1044也可以一体成型,使第一封堵件1044朝向滤芯103的一侧构造有封堵槽1044-1,滤芯103能够嵌设在该封堵槽1044-1,相当于滤芯103的外壁面与封堵槽1044-1的内侧壁过盈配合形成密封作用;也可以在封堵槽1044-1与滤芯103之间设置密封件用以使滤芯103与封堵槽1044-1密封连接。
104.在封堵槽1044-1内设置有凸起,在滤芯103嵌设于该封堵槽1044-1之后,凸起部1044-2伸入第三流道1031,能够使第一封堵件1044的封堵效果更好,避免滤芯103的端部存在漏水现象。
105.参阅图6和图7,支撑件本体1042的外侧壁设置有限位部1042-5,内壳102抵接至限位部1042-5,用于限制内壳102继续向外壳组件101的底壁靠近,对内壳102起到轴向支撑的作用。
106.在限位部1042-5与支撑件本体1042的第二端1042-2之间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1042-4,第一出水口1042-4与第二流道1014连通,相当于出水方向斜向支撑件本体1042的侧壁,从而使从储水腔1041出来的水更顺畅地流入到第二流道1014中。
107.因此,该支撑件104不仅适于滤芯103的轴向支撑,而且适于内壳102的轴向支撑,进而能够减少供水组件100的零部件数量,进一步简化其结构。
108.参阅图6、图7和图8,外壳组件101包括第一外壳1011和第二外壳1012,第一外壳1011与第二外壳1012可拆卸连接,即第一外壳1011和第二外壳1012之间可以过盈配合、卡接或螺纹连接等,同时保证第一外壳1011和第二外壳1012之间的密封性。
109.通过将第一外壳1011和第二外壳1012可拆卸连接,能够通过拆卸第一外壳1011和第二外壳1012,以更换供水组件100内部的部件,从而便于供水组件100的维修和更换。
110.参阅图6,第一流道1013的径向间距大于第二流道1014的径向间距,从而保证进水量大,出水量小,以使储水腔1041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111.其中,径向间距可以理解为是第一外壳1011的内壁面与内壳102的外壁面之间的间距,以及滤芯103的外壁面与内壳102的内壁面之间的间距。
112.参阅图6和图7,为了延长供水组件100中水体的流通路径,内壳102与第一外壳1011之间设置有导流部1021,该导流部1021可以沿内壳102的中轴线延伸形成螺旋状结构。以将第一流道1013构造为螺旋状流道,螺旋状流道的一端与主进水口1051连通,螺旋状流道的另一端与储水腔1041的第一进水口1042-3连通。
113.通过在第一外壳1011与内壳102之间设置导流部1021,以使第一流道1013形成螺旋状流道,当水体从主进水口1051输入后,沿着螺旋状流道的延伸方向流向储水腔1041。相当于螺旋状流道延长了水体的流通路径,从而使最先流入供水组件100的水体最先流出供水组件100,即实现水体的先进先出,能够有效防止陈水积留,以及防止混水现象发生。
114.进而,通过延长水体的流通路径,增加了螺旋状流道内水体与外部的换热面积,从而加速了供水组件100内的水体降温,以使水体的冷却效果更好。同时,螺旋状流道能够有效防止水体流动过程中因外界因素导致沿螺旋状流道发生回流现象。
115.参阅图6和图7,可以扩展理解的是,导流部1021既可以设置在第一外壳1011的内壁面,也可以设置在内壳102的外壁面,还可以将导流部1021夹设于第一外壳1011的内壁面与内壳102的外壁面之间。
116.也即,在第一流道1013和第二流道1014中至少一个内设置有导流部1021,可以理解为是,在第一流道1013或第二流道1014中设置有导流部1021,也可以在第一流道1013和第二流道1014中均设置导流部1021,导流部1021沿内壳102的中轴线延伸以形成螺旋状结构。
117.其中,导流部1021相对于内壳102的中轴线延伸的轴向长度小于内壳102的轴向长度,例如,导流结相对于内壳102的中轴线延伸的轴向长度等于内壳102的轴向长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等,也可以理解为,在内壳102的部分外壁面上设置导流部1021。
118.为了进一步增强防混水效果,导流部1021可以在内壳102的全部外壁上设置,即导流部1021相对于内壳102的中轴线延伸的轴向长度等于内壳102的轴向长度。
119.需要说明的是,滤芯103既可以为活性碳棒滤芯103,也可以采用本领域公知由反渗透膜卷绕而成的滤芯103,能够实现水质过滤的任意净化芯材均是可以的。
120.参阅图6至图10,供水组件100还包括接座组件105,接座组件105包括接座主体和设于其内部的阀芯组件1056。
121.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接座主体上设有主进水口1051和主出水口1052,另外,接座主体为中空的壳体结构,其内部构造有旁通腔1053、分配腔1054和工作腔1055;旁通腔1053通过分配腔1054与工作腔1055连通;接座组件通过工作腔1055与供水组件100可拆卸地连接。
122.需要说明的是,主进水口1051和主出水口1052不限定具体的水体流向,比如主进水口1051可以进水,也可以出水;同样主出水口1052可以出水,也可以进水,具体的设置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选择。
123.如图9和图10所示,阀芯组件1056可以活动地设置在分配腔1054中,并适于在第一
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124.如图9所示,阀芯组件1056处于第一位置的时候,阀芯组件1056阻断分配腔1054与工作腔1055,相当于分配腔1054与工作腔1055不导通。主进水口1051、分配腔1054、旁通腔1053和主出水口1052相互连通。
125.如图10所示,阀芯组件1056处于第二位置的时候,阀芯组件1056阻断分配腔1054和旁通腔1053,相当于分配腔1054和旁通腔1053不导通,主进水口1051、分配腔1054、工作腔1055和主出水口1052相互连通。
126.参阅图9,主进水口1051可以通过水管连接外部水源,外部水源可以为自来水或井水等。主出水口1052通过水管连接用水器件500或阀组件200,用水器件500可以为第一制冰机501、第二制冰机502和分配器503等,通过控制阀芯组件1056在分配腔1054中所处的位置,进而调整分配腔1054与旁通腔1053导通,使主进水口1051通过分配腔1054和旁通腔1053与主出水口1052连通,保证主进水口1051与主出水口1052之间的水路连通,避免更换滤芯103时水体溢出。
127.参阅图10,通过控制阀芯组件1056在分配腔1054中所处的位置,进而调整分配腔1054和工作腔1055导通,从而使主进水口1051通过分配腔1054和工作腔1055与供水组件100的主出水口1052连通,此时,相当于供水组件100处于工作状态,即外部水源可以从主进水口1051进入,依次经过分配腔1054和工作腔1055进入供水组件100内进行过滤,过滤之后从主出水口1052流出。
128.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滤芯103需要更换或维修,如图3所示,可将供水组件100从接座组件105上卸下,此时供水组件100与接座组件105的工作腔1055断开,为保证水路系统正常运行,将阀芯组件1056移动至第一位置,即图3所示位置,阀芯组件1056阻断分配腔1054和工作腔1055,利用分配腔1054和旁通腔1053连通主进水口1051和主出水口1052。由此,外部水源通过主进水口1051进入分配腔1054,再由分配腔1054进入旁通腔1053,最后由主出水口1052流出,主进水口1051与主出水口1052之间的水路连通,防止在更换滤芯103时水体溢出,以提高用户换芯体验。
129.当供水组件100装配在接座组件105时,也即供水组件100与接座组件105的工作腔1055连通,将阀芯组件1056移动至第二位置,如图4所示的位置,阀芯组件1056阻断分配腔1054和旁通腔1053,利用分配腔1054和工作腔1055连通主进水口1051和主出水口1052。由此,外部水源通过主进水口1051进入分配腔1054,然后水体经过工作腔1055进入供水组件100中进行过滤,过滤后由主出水口1052流出。
130.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供水组件100上设置由接座主体和设于其内的阀芯组件1056构成的接座组件105,在接座主体的内部构造旁通腔1053、分配腔1054和工作腔1055,且旁通腔1053通过分配腔1054与工作腔1055连通;接座组件通过工作腔1055与供水组件100可拆卸地连接。阀芯组件1056可以活动地设置在分配腔1054中,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阀芯组件1056在第一位置时,阀芯组件1056阻断分配腔1054和工作腔1055,利用分配腔1054和旁通腔1053连通主进水口1051和主出水口1052,在更换滤芯103时,能够保证水路畅通,不会影响用户使用,以提高用户体验。
131.参阅图9和图10,分配腔1054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分配腔体1054-1和第二分配腔体1054-2,第一分配腔体1054-1与主进水口1051连通,第二分配腔体1054-2与主出水口
1052连通,旁通腔1053的一端通过第一分配腔体1054-1与工作腔1055连通,旁通腔105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分配腔体1054-2与工作腔1055连通。
132.当阀芯组件1056移动至第一位置时,阀芯组件1056能够同时阻断第一分配腔体1054-1和工作腔1055,以及第二分配腔体1054-2和工作腔1055,从而使主进水口1051通过第一分配腔体1054-1、旁通腔1053和第二分配腔体1054-2与主出水口1052连通。
133.当阀芯组件1056移动至第二位置时,阀芯组件1056能够同时阻断第一分配腔体1054-1和旁通腔1053,以及第二分配腔体1054-2和旁通腔1053,从而使主进水口1051通过第一分配腔体1054-1、工作腔1055和第二分配腔体1054-2与主出水口1052连通。
134.参阅图9和图10,阀芯组件1056包括第一顶杆1056-1和第二顶杆1056-2。第一顶杆1056-1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分配腔体1054-1中,用于控制第一分配腔体1054-1的水体分配。第二顶杆1056-2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二分配腔体1054-2中,用于控制第二分配腔体1054-2的水体分配。
135.其中,第一顶杆1056-1和第二顶杆1056-2中至少一部分伸入到工作腔1055中,由于供水组件100通过工作腔1055与接座组件105连接,也即供水组件100部分设置在工作腔1055中。
136.当供水组件100安装在接座组件105上时,供水组件100伸入工作腔1055中,与第一顶杆1056-1和第二顶杆1056-2接触,并对第一顶杆1056-1和第二顶杆1056-2实现挤压作用,进而使第一顶杆1056-1在第一分配腔体1054-1的位置发生变化,同时使第二顶杆1056-2在第二分配腔体1054-2的位置发生变化,以使第一顶杆1056-1和第二顶杆1056-2移动至第二位置,第一顶杆1056-1阻断第一分配腔体1054-1和旁通腔1053,第二顶杆1056-2阻断第二分配腔体1054-2和旁通腔1053,从而使主进水口1051通过第一分配腔体1054-1、工作腔1055和第二分配腔体1054-2与主出水口1052连通。
137.其中,第一分配腔体1054-1既可以为进水腔体,也可以为出水腔体。相应的,第二分配腔体1054-2既可以为出水腔体,也可以为进水腔体。并且,第一分配腔体1054-1和第二分配腔体1054-2的进出水方向与第一流道1013、第二流道1014和第三流道1031的进出水方向相互对应。
138.参阅图9和图10,当第一分配腔体1054-1作为进水腔体,第二分配腔体1054-2作为出水腔体时,外部水源通过主进水口1051进入第一分配腔体1054-1,并经过第一分配腔体1054-1进入工作腔1055,然后水体经过工作腔1055进入供水组件100中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水体通过工作腔1055进入第二分配腔体1054-2,最后从主出水口1052流出。
13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顶杆1056-1和第二顶杆1056-2均可以通过变径设计,实现相邻两个腔体之间的阻断作用,比如,当第一顶杆1056-1在第一分配腔体1054-1内的位置发生变化时,第一顶杆1056-1靠近两端位置处的直径大于其他位置处的直径,以使第一顶杆1056-1均能够封堵在第一分配腔体1054-1与旁通腔1053和工作腔1055的连接位置,从而阻断第一分配腔体1054-1与旁通腔1053连通,或者阻断第一分配腔体1054-1与工作腔1055连通。
140.第二顶杆1056-2通过变径设计,实现第二分配腔体1054-2与相邻的旁通腔1053或工作腔1055之间的阻断作用,与上述第一顶杆1056-1的变径设计相同,在此不重复说明。
141.参阅图3和图4,接座组件105还可以包括第一弹性件1056-3和第二弹性件1056-4,
第一弹性件1056-3套设在第一顶杆1056-1上,且第一弹性件1056-3的一端可以与第一顶杆1056-1连接,第一弹性件1056-3的另二端可以与第一分配腔体1054-1的壁面连接。
142.第一弹性件1056-3在安装过程中,可以整体套设在第一顶杆1056-1的外侧表面,第一弹性件1056-3的顶端可以连接在第一分配腔体1054-1的内壁面上,第一弹性件1056-3的底端可以连接在第一顶杆1056-1的台阶上。以使第一顶杆1056-1上下移动过程中,第一弹性件1056-3能够发生弹性形变,或者恢复弹性形变。
143.第二弹性件1056-4套设在第二顶杆1056-2上,第二弹性件1056-4的一端可以与第二顶杆1056-2连接,第二弹性件1056-4的另二端可以与第二分配腔体1054-2的壁面连接。
144.第二弹性件1056-4在安装过程中,可以与第一弹性件1056-3的安装方式相同,也即,第二弹性件1056-4整体套设在第二顶杆1056-2上,其顶端与第二分配腔体1054-2的内壁面连接,其底端连接在第二顶杆1056-2的台阶上。
145.其中,第一弹性件1056-3和第二弹性件1056-4均可以选用弹簧或其他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并能自行恢复弹性形变的弹性元件。
146.如图9所示,当供水组件100从接座组件105上拆卸下来时,即供水组件100与接座组件105分离,供水组件100与工作腔1055断开,阀芯组件1056此时位于第一位置,供水组件100分别与第一顶杆1056-1和第二顶杆1056-2脱离,第一顶杆1056-1解除对第一弹性件1056-3的挤压作用,第二顶杆1056-2解除对第二弹性件1056-4的挤压作用,第一弹性件1056-3和第二弹性件1056-4均恢复弹性形变,即由压缩状态转变为自由状态。
147.此时,第一弹性件1056-3驱动第一顶杆1056-1向工作腔1055所在的位置移动,以使第一顶杆1056-1卡设在第一分配腔体1054-1与工作腔1055的连接处,通过第一顶杆1056-1阻断第一分配腔体1054-1与工作腔1055之间的水体流通路径。与此同时,相当于第一顶杆1056-1远离第一分配腔体1054-1与旁通腔1053的连接处,第一顶杆1056-1解除第一分配腔体1054-1与旁通腔1053之间的阻断作用,使第一分配腔体1054-1与旁通腔1053之间的水体流通路径导通。
148.相对应的,第二弹性件1056-4驱动第二顶杆1056-2向工作腔1055所在的位置移动,以使第二顶杆1056-2卡设在第二分配腔体1054-2与工作腔1055的连接处,通过第二顶杆1056-2阻断第二分配腔体1054-2与工作腔1055之间的水体流通路径,与此同时,相当于第二顶杆1056-2远离第二分配腔体1054-2与旁通腔1053的连接处,第二顶杆1056-2解除第二分配腔体1054-2与旁通腔1053之间的阻断作用,使第二分配腔体1054-2与旁通腔1053之间的水体流通路径导通。
149.如图10所示,当供水组件100安装在接座组件105上时,即供水组件100连接在工作腔1055内,阀芯组件1056位于第二位置,供水组件100对第一顶杆1056-1和第二顶杆1056-2存在挤压作用,第一顶杆1056-1和第二顶杆1056-2均向旁通腔1053所在的位置移动,此时第一弹性件1056-3和第二弹性件1056-4受压发生弹性形变,即由自由状态转变为压缩状态。
150.此时,第一顶杆1056-1卡设在第一分配腔体1054-1与旁通腔1053的连接处,通过第一顶杆1056-1阻断第一分配腔体1054-1与旁通腔1053之间的水体流通路径。与此同时,相当于第一顶杆1056-1远离第一分配腔体1054-1与工作腔1055的连接处,解除第一分配腔体1054-1与工作腔1055之间的阻断作用,使第一分配腔体1054-1与工作腔1055之间的水体
流通路径导通。
151.相对应的,第二顶杆1056-2卡设在第二分配腔体1054-2与旁通腔1053的连接处,通过第二顶杆1056-2阻断第二分配腔体1054-2与旁通腔1053之间的水体流通路径,与此同时,相当于第二顶杆1056-2远离第二分配腔体1054-2与工作腔1055的连接处,解除第二分配腔体1054-2与工作腔1055之间的阻断作用,使第二分配腔体1054-2与工作腔1055之间的水体流通路径导通。
152.参阅图9和图10,为保证阀芯组件1056具有良好的阻断作用,接座组件105还包括第四密封圈1057和第五密封圈1058,在第一顶杆1056-1上靠近工作腔1055的位置套设至少一个第四密封圈1057,同样在第二顶杆1056-2靠近工作腔1055的位置套设至少一个第四密封圈1057。
153.在第一顶杆1056-1上靠近旁通腔1053的位置套设至少一个第五密封圈1058,同样在第二顶杆1056-2靠近旁通腔1053的位置套设至少一个第五密封圈1058。
154.当阀芯组件1056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顶杆1056-1带动第四密封圈1057阻断第一分配腔体1054-1和工作腔1055之间的水体流通路径,第二顶杆1056-2同样带动第四密封圈1057阻断第二分配腔体1054-2和工作腔1055之间的水体流通路径。
155.当阀芯组件1056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顶杆1056-1带动第五密封圈1058阻断第一分配腔体1054-1和旁通腔1053之间的水体流通路径,第二顶杆1056-2带动第五密封圈1058阻断第二分配腔体1054-2和旁通腔1053之间的水体流通路径。
156.参阅图6、图7、图9和图10,接座组件还包括:固定座106,固定座106用于安装供水组件100至所需位置,且固定座106与接座组件105可拆卸连接。
157.其中,接座组件105与固定座106之间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来实现可拆卸地装配,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装配方式,比如固定连接等方式,还可以将接座组件105与固定座106一体成型设置,从而使接座组件105与固定座106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158.参阅图7,固定座106包括第一座体1061和第二座体1062;第二座体1062连接在第一座体1061的一侧,第二座体1062上构造有适于接座主体安装的位置,接座主体通过第二座体1062连接在固定座106上。
159.使用过程中,固定座106可以固定在外部设备上,第二座体1062连接在固定座106的正面,固定座106的背面设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螺栓孔。为保证连接效果,第二座体1062设有用于卡接主进水口1051的管座,以及设有用于卡接主出水口1052的管座,用于卡接主进水口1051的管座卡设在主进水口1051的管外壁上,用于卡接主出水口1052的管座卡设在主出水口1052的管外壁上,由此保证整个接座主体的稳定性。
160.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主进水口1051设于第一外壳1011上,将主出水口1052设于内壳102上。即将主进水口1051设置在第一外壳1011的一端,主进水口1051与第一流道1013连通,同时,将主出水口1052设置在内壳102的一端,主出水口1052与第三流道1031连通。
161.参考图6、图7、图11和图12,为避免滤芯103在拔出或更换时,供水组件100内部的水体流出,供水组件100还可以包括止水组件107,在第一外壳1011的内部,且位于滤芯103的出水侧构造有止水腔1011-2,止水组件107可活动地设置在止水腔1011-2,也即止水组件107能够在止水腔1011-2内移动,并适于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162.参阅图11和图12,止水组件107的外部构造有第一通道1074,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通道1074是在第一外壳1011和止水组件107之间构造形成,相当于止水组件107设置在止水腔1011-2之后,与止水腔1011-2的腔壁之间存在过水间隙,该过水间隙能够随着止水组件107在止水腔1011-2的移动位置进行导通和阻断。
163.如图11和图12所示,止水组件107的内部构造有第二通道1075,在第二通道1075内设有用于根据压差来实现通断的单向阀1073,单向阀1073不仅可以用于限制水体的流动方向,还可以根据其两侧的压差来实现水路的通断情况。
164.如图11所示,当止水组件107位于第一位置时,止水组件107能够阻断第一通道1074,此时,单向阀1073判断其两侧压差较小,阻断水路,即单向阀1073阻断第二通道1075。
165.止水组件107与接座组件105可拆卸地连接,确定滤芯103需要拔出或更换时,将供水组件100从接座组件105上拆卸下来,此时,止水组件107向第一外壳1011的外部移动,以抵接在第一外壳1011的内壁上,也即止水组件107抵接在止水腔1011-2的腔壁上,从而将第一通道1074阻断,水体无法通过第一通道1074流通;单向阀1073判断其两侧压差较小,也将第二通道1075阻断,使水体无法通过第二通道1075流通,以实现止水组件107的止水功能。
166.如图12所示,当止水组件107位于第二位置时,止水组件107能够导通第一通道1074,此时,单向阀1073判断其两侧压差较大,导通水路,即单向阀1073导通第二通道1075。
167.如图12所示,将供水组件100装配在接座组件105上,此时,接座组件105挤压止水组件107,使止水组件107向第一外壳1011的内部移动,此时,止水组件107与第一外壳1011之间存在过水间隙,相当于止水组件107将第一通道1074导通,水体能够通过第一通道1074流通;单向阀1073判断其两侧压差较大,也将第二通道1075导通,使水体能够通过第二通道1075流通,以实现止水组件107的正常工作状态。
168.通过在供水组件100上可拆卸连接止水组件107,当确定滤芯103需要拔出或更换时,将供水组件100从接座组件105上拆卸下来,由于在供水组件100的出水侧设置有止水组件107,止水组件107能够阻断供水组件100内的水体继续向外溢出,从而能够有效防止用户插拔滤芯103时脏水溢出,以提升用户换芯体验。
169.参阅图7、图11和图12,止水组件107可以包括止水壳体1071,止水壳体1071为壳状结构,其内部构造有容置腔;内壳102位于滤芯103的出水侧向外延伸形成有固定部1024,止水壳体1071的形状与该固定部1024的形状相适应,止水壳体1071可以套设在该固定部1024的外侧,止水壳体1071也可以套设在该固定部1024的内侧,使止水壳体1071沿着固定部1024的外侧壁或内侧壁进行移动。
170.参阅图7、图11和图12,在止水壳体1071的内部设置有弹性件1072,弹性件1072的一端与容置腔的腔壁连接,弹性件1072的另一端与固定部1024连接,当弹性件1072受压发生弹性形变时,固定部1024可以完全收容在容置腔中;当弹性件1072恢复弹性形变后,止水壳体1071受到弹性件1072的弹性恢复力,在止水腔1011-2中移动,使固定部1024露出容置腔。止水壳体1071通过该弹性件1072可活动地设置在固定部1024,也即止水壳体1071可相对固定部1024移动,其中,弹性件1072可以采用弹簧。
171.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通道1075可以形成在止水壳体1071的内部,第二通道1075也可以部分形成在固定部1024的内部,部分形成在止水壳体1071的内部。第二通道1075还可以构造在止水壳体1071或固定部1024当中。
172.如图11所示,当确定滤芯103需要拔出或更换时,将止水组件107从接座组件105上卸下,相当于取消接座组件105对止水壳体1071施加的挤压作用,弹性件1072恢复弹性形变,驱动止水壳体1071沿固定部1024的轴向移动,直至止水壳体1071抵接在第一外壳1011的内壁上,与第一外壳1011之间的过水间隙消失,此时,止水组件107位于第一位置,阻断第一通道1074,单向阀1073判断两端压差较小,阻断第二通道1075,以实现止水组件107的止水功能。
173.如图12所示,当止水组件107安装在接座组件105上,相当于接座组件105对止水壳体1071施加有挤压作用,固定部1024的位置保持不变,弹性件1072受压发生弹性形变,止水壳体1071沿固定部1024的轴向移动,与第一外壳1011的内壁之间存在过水间隙,此时,止水组件107位于第二位置,导通第一通道1074,单向阀1073判断其两侧压差较大,则控制导通第二通道1075,以使供水组件100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74.参阅图7、图11和图12,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止水组件107的止水效果更好,止水组件107还可以包括第六密封圈1071-2,第六密封圈1071-2套设在止水壳体1071上,能够随止水壳体1071的移动,在止水腔1011-2内进行上下移动。其中,第六密封圈1071-2可采用橡胶密封圈。
175.如图11所示,当确定滤芯103需要拔出或更换时,将止水组件107从接座组件105上卸下,相当于取消接座组件105对止水壳体1071施加的挤压作用,弹性件1072恢复弹性形变,驱动止水壳体1071沿固定部1024的轴向移动,第六密封圈1071-2随止水壳体1071移动,与止水腔1011-2的内壁形成密封面,以阻断第一通道1074,单向阀1073判断两端压差较小,阻断第二通道1075,以实现止水组件107的止水功能。
176.如图12所示,当止水组件107安装在接座组件105上,相当于接座组件105对止水壳体1071施加有挤压作用,固定部1024的位置保持不变,弹性件1072受压发生弹性形变,止水壳体1071沿固定部1024的轴向移动,第六密封圈1071-2随止水壳体1071移动,解除与止水腔1011-2的内壁形成的密封面,以导通第一通道1074,单向阀1073判断其两侧压差较大,则控制导通第二通道1075,以使供水组件100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77.参阅图7、图11和图12,为了使止水组件107的止水效果更好,还可以在第一外壳101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密封凸起1076,密封凸起1076位于止水腔1011-2的内侧壁上,用于配合第六密封圈1071-2实现止水功能。其中,密封凸起1076可以在第一外壳1011的内侧壁局部设置,也可以沿着第一外壳1011径向设置为环形结构。
178.如图11所示,当确定滤芯103需要拔出或更换时,将止水组件107从接座组件105上卸下,相当于取消接座组件105对止水壳体1071施加的挤压作用,弹性件1072恢复弹性形变,驱动止水壳体1071沿固定部1024的轴向移动,第六密封圈1071-2随止水壳体1071移动,与密封凸起1076抵接形成密封面,以阻断第一通道1074,单向阀1073判断两端压差较小,阻断第二通道1075,以实现止水组件107的止水功能。
179.反之,如图12所示,当止水组件107安装在接座组件105上,相当于接座组件105对止水壳体1071施加有挤压作用,弹性件1072受压发生弹性形变,止水壳体1071沿固定部1024的轴向移动,第六密封圈1071-2随止水壳体1071移动,解除与密封凸起1076之间形成的密封面,以导通第一通道1074,单向阀1073判断其两侧压差较大,则控制导通第二通道1075,以使供水组件100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80.参阅图7、图11和图12,止水组件107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七密封圈1071-3,即止水组件107包括一个或两个第七密封圈1071-3,第七密封圈1071-3与第六密封圈1071-2同轴设置,也套设在止水壳体1071上,随止水壳体1071同步进行运动。
181.其中,第七密封圈1071-3可以采用橡胶密封圈,设置在止水壳体1071朝向接座组件105的一端,以使止水组件107在位置切换过程中,保证止水壳体1071与接座组件105之间具有良好的密封作用。
182.参阅图7、图11和图12,止水组件107在位置切换过程中,为保证止水壳体1071与固定部1024之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止水组件107还可以包括第二密封圈1023,第二密封圈1023套设在固定部1024上,第二密封圈1023位于止水壳体1071和固定部1024之间,其可采用橡胶密封圈,用于保证止水组件107移动过程中,止水壳体1071与固定部1024之间的密封性。
183.参阅图7、图11和图12,为了防止止水壳体1071从固定部1024上脱离,在固定部1024上设有限位凸起1022,在止水壳体1071上对应限位凸起1022的位置设置有限位槽1071-1,限位槽1071-1滑动套设在限位凸起1022上,以使止水壳体1071相对于固定部1024在限位槽1071-1所限制的行程内移动,防止止水壳体1071从固定部1024脱出。
184.当止水组件107位于第一位置时,弹性件1072恢复弹性形变,驱动止水壳体1071沿固定部1024的轴向移动,使限位凸起1022抵接在限位槽1071-1的一侧;当止水组件107位于第二位置时,弹性件1072受压发生弹性形变,止水壳体1071沿固定部1024的轴向移动,使限位凸起1022抵接在限位槽1071-1的另一侧。
185.通过限位凸起1022与限位槽1071-1配合不仅能够防止止水壳体1071从固定部1024上脱离,而且能够进一步保证止水组件107的止水功能,使止水组件107位于第一位置,以阻断第一通道1074,单向阀1073判断两端压差较小,阻断第二通道1075,实现止水组件107的止水功能;止水组件107位于第二位置,以导通第一通道1074,单向阀1073判断两端压差较大,以导通第二通道1075。
186.参阅图7、图11和图12,为了保证止水组件107能够沿设定路径移动,在止水组件107与固定部1024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导向结构,该导向结构可以包括设置在固定部1024外侧壁的导向凸起1025,以及对应导向凸起1025的位置设置在止水壳体1071内侧壁的导向槽(图中未示出),止水壳体1071沿固定部1024的外侧壁移动时,导向凸起1025在导向槽内移动。
187.其中,导向槽和导向凸起1025的设置位置和设置形状,均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进行调整,导向凸起1025可以沿着固定部1024的轴向设置,以使止水组件107沿固定部1024的轴向进行上下移动。
18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道1074既可以设置为进水通道,也可以设置为出水通道,同样,第二通道1075既可以设置为进水通道,也可以设置为出水通道。第一通道1074和第二通道1075作为进水通道或出水通道时,需要与第一流道1013、第二流道1014和第三流道1031的进出水方向相互对应。
189.参阅图7、图11和图12,当第一通道1074为进水通道,第二通道1075为出水通道时,第一通道1074与第一流道1013连通,第二通道1075与第三流道1031连通。将止水组件107装配在供水组件100上,然后将具有止水组件107的供水组件100装配在接座组件105上,水体
从主进水口1051进入第一通道1074,再从第一通道1074流入第一流道1013,从第一流道1013进入到储水腔1041之后,水体可以暂存在储水腔1041内,用户需要用水时,储水腔1041内的部分水体进入到第二流道1014中,然后从第二流道1014渗透到滤芯103进行过滤,经过滤芯103过滤的水体从滤芯103内部的第三流道1031流出,进入到第二通道1075,从第二通道1075流出至主出水口1052。
190.需要说明的是,供水组件100在装配过程中,可以通过食品级胶水分别将第一封堵件1044、第二封堵件1032,以及第三密封圈1032-1粘接固定在滤芯103的两端。然后将第二密封圈1023装配在内壳102上,将内壳102套设在两端经过封装的滤芯103外侧。再将第六密封圈1071-2和第七密封圈1071-3装配在止水壳体1071的相应位置后,在止水壳体1071的内部装入单向阀1073和弹性件1072以形成止水组件107。
191.再通过限位槽1071-1与限位凸起1022配合将止水壳体1071卡接设置在固定部1024上,实现止水壳体1071与内壳102装配。最后将第一外壳1011从内壳102的顶部套入,将第二外壳1012顶在支撑件104的底部,完成第一外壳1011和第二外壳1012对接,将第一外壳1011和第二外壳1012旋转焊接完成供水组件100的整体装配。
19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水组件100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193.通过在供水组件100中设置用于储水的储水腔1041,使供水组件100的集成化程度更高,进而使供水组件100不仅具有净化功能,同时兼具储水功能。储水腔1041代替了相关技术中独立供水组件100设置的水箱结构,即取消水箱设置,从而简化水路系统的结构设计,减小水路系统的占用空间;同时取消水箱与供水组件100之间的连接管路和连接接头,有效避免结构漏水的风险,从而使产品的可靠性更高,用户体验更佳。
194.通过改进供水组件100,使水路系统精简,将供水组件100更换后,即可完成整个水路系统中储水空间的更换,进一步确保用户用水安全。
195.通过在供水组件100中设置螺旋流道,当水体从主进水口1051输入后,沿着螺旋流道的延伸方向流向储水腔1041。相当于螺旋流道延长了水体的流通路径,从而使最先流入供水组件100的水体最先流出供水组件100,即实现水体的先进先出,能够有效防止陈水积留,以及防止混水现象发生。
196.通过在供水组件100上可拆卸连接止水组件107,当确定滤芯103需要拔出或更换时,将供水组件100从接座组件105上拆卸下来,由于在供水组件100的出水侧设置有止水组件107,止水组件107能够阻断供水组件100内的水体继续向外溢出,从而能够有效防止用户插拔滤芯103时脏水溢出,以提升用户换芯体验。
197.此外,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600,包括:冷藏间室601和上述的供水装置,壳体900设于冷藏间室601内。
198.具体地,由于制冷设备600包括如上所述的供水装置,供水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则本实施例所示的制冷设备600包括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全部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199.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储物盒700设于收纳空间800与冷藏间室601的壁面围合的空间内。
200.也就是说,至少部分壳体900的壁面与冷藏间室601的壁面之间形成有空间,储物
盒700设于空间内。
201.亦即,储物盒700位于冷藏间室601内。
202.在此,由于本实施例将供水组件100的储水与水质净化功能进行集成化设计,大幅度降低了对壳体900的内部空间的占用,本实施例可在壳体900朝向冷藏间室601的底壁的一侧与冷藏间室601的底壁之间设置空间。
20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储水箱11和过滤组件12一体化设置,能够有效节约空间,从而提升冷藏间室601的容积。
204.需要说明的是,储物盒700滑动设于冷藏间室601内,例如,将储物盒700设计为抽屉的形式。
205.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将储物盒700设计为抽屉的形式,在此情形下,储物盒700包括框体701和面板702,面板702的一部分设于框体701的前侧,面板702的另一部分用于与壳体900的前壁面贴合。
206.需要说明的是,在框体701收纳于收纳空间800内的情况下,面板702能够与壳体900的前壁面贴合,从而提升密封性能。
207.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冷藏间室601为多个,多个冷藏间室601依次布置,壳体900设于多个冷藏间室601中的任意一个冷藏间室601内。
208.例如,三个冷藏间室601从左至右依次布置,三个冷藏间室601位于同一高度,此时壳体900设于中间的冷藏间室601。
209.或者,三个冷藏间室601从左至右依次布置,三个冷藏间室601位于同一高度,此时壳体900设于左边的冷藏间室601或者右边的冷藏间室601。
210.在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冷冻间室602,收纳空间800为冷冻间室602的至少一部分。
211.也就是说,至少部分冷冻间室602靠近冷藏间室601布置,储物盒700设于冷冻间室602内。
21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储水箱11和过滤组件12一体化设置,能够有效节约空间,从而提升冷冻间室602的容积。
213.在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用水器件500,用水器件500连接在供水组件100的出水端。
214.参阅图13和图14,供水组件100的主出水口1052与用水器件500连通。
215.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制冷设备600还包括阀组件200,阀组件200的进液口与供水组件100的主出水口1052连通,阀组件200的出液口与至少一个用水器件500连通。
216.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用水器件500包括第一制冰机501、第二制冰机502和分配器503;第一制冰机501设于冷藏间室601,第二制冰机502设于冷冻间室602,分配器503设于制冷设备600的门体。
217.如图14所示,供水组件100可以安装在冷藏间室601,制冷设备600还包括多个供水管路,其中一个供水管路的一端用于供水系统(自来水管网)连通,该供水管路的另一端延伸至冷藏间室601内,与供水组件100的主进水口1051连通。由于供水组件100设于冷藏间室601内,在冷藏间室601的低温环境下,进入供水组件100的水体可实现先冷却再过滤,过滤后的低温的净化水供给至各用水器件500,便于用户直接从分配器503取冷却后的水使用。
218.制冷设备600在使用过程中,供水组件100可以外接自来水管道,即外接水源,阀组件200可以为一进三出阀,其具有一个进液口,具有三个出液口,阀组件200的进液口与供水组件100的主出水口1052连通,阀组件200的各出液口分别通过对应的连接管路与第一制冰机501、第二制冰机502和分配器503连通,将经过供水组件100净化的水体可选择地分配到制冷设备600的第一制冰机501、第二制冰机502和分配器503。
219.供水组件100输出的净化水通过一进三出阀可控地分配给第一制冰机501、第二制冰机502及分配器503,能够满足第一制冰机501、第二制冰机502的制冰需求,且用户也可在不打开门体的情况下通过分配器503取冰水使用,使用更方便。
220.其中,供水组件100的主出水口1052与一进三出阀的进水口连通,一进三出阀的第一出水口通过第一子供水管401与第一制冰机501连通,一进三出阀的第二出水口通过第二子供水管402与第二制冰机502连通,一进三出阀的第三出水口通过第三子供水管403与分配器503连通。
221.进一步地,通过在供水组件100内设置储水腔1041,实现将现有的水箱结构与供水组件100集成为一体,实现对用水器件500的供水水路结构的精简。简化后的供水水路不仅可以延长内部水体的流通路径,有利于实现水体先进先出,同时储水腔1041内可以存储水,将供水组件100整体安装于冷藏室后,储水腔1041借助冷藏室温度来实现内部水降温,经过降温后的水体供给分配器503,能够提升用户体验。
22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技术特征:


1.一种供水装置,应用于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储物盒和供水组件;所述供水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适于设于所述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内,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形成有收纳空间,所述储物盒设于所述收纳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组件包括外壳组件、滤芯、内壳及支撑件;所述外壳组件内构造有容纳腔;所述滤芯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壳设于所述外壳组件与所述滤芯之间,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组件之间构造有第一流道,所述内壳与所述滤芯与之间构造有第二流道;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滤芯,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外壳组件的底壁之间构造有储水腔,所述储水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限制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壁面,所述储水腔形成于所述支撑件的内部;或者,所述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内壳的内壁面,所述储水腔由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供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座组件,所述接座组件包括:接座主体,设有主进水口和主出水口,所述接座主体中构造有旁通腔、分配腔和工作腔;所述旁通腔通过所述分配腔与所述工作腔连通;所述工作腔用于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供水组件;阀芯组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分配腔中,并适于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阀芯组件阻断所述分配腔和所述工作腔,所述主进水口通过所述分配腔和所述旁通腔与所述主出水口连通;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阀芯组件阻断所述分配腔和所述旁通腔,所述主进水口通过所述分配腔和所述工作腔与所述主出水口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止水组件,所述外壳组件的内部构造有止水腔,所述止水组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止水腔,并适于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其中,所述止水组件的外部构造有第一通道,所述止水组件的内部构造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内设有单向阀;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止水组件阻断所述第一通道,所述单向阀阻断所述第二通道;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止水组件导通所述第一通道,所述单向阀导通所述第二通道。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组件包括储水箱与过滤组件中的至少一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物盒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对应于所述收纳空间处。8.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冷藏间室和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供水装置;所述壳体设于所述冷藏间室内。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物盒设于所述收纳空间与所述冷藏间室的壁面围合的空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物盒包括框体和面板,所述面板的一部分设于所述框体的前侧,所述面板的另一部分用于与所述壳体的前壁面贴合。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藏间室为多个,多个所述冷藏间室依次布置,所述壳体设于多个所述冷藏间室中的任意一个所述冷藏间室内。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冻间室,所述收纳空间为所述冷冻间室的至少一部分。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水器件,所述用水器件连接在所述供水组件的出水端。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阀组件,所述阀组件的进液口与所述供水组件的出水端连通,所述阀组件的出液口与至少一个所述用水器件连通。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供水装置及制冷设备,上述供水装置,应用于制冷设备,包括:壳体、储物盒和供水组件;所述供水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适于设于所述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内,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形成有收纳空间,所述储物盒设于所述收纳空间。供水组件用于放置在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内,通过优化供水组件的布置位置和/或结构,能够释放出一定的空间,从而便于布置储物盒,提升收纳能力,也就是说,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

喻钊胜 董万富 刘东现 司增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10

技术公布日:

2023/2/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0:22: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537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组件   所述   壳体   分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