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定位工装及装配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加工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定位工装及装配系统。


背景技术:



2.汽车前部区域是汽车外观匹配最重要的区域之一,其涉及到的零部件多且零件结构复杂,在前部区域装配时,前舱盖及翼子板往往最先与车身装配,负责将车身侧部尺寸链传递到车身前部,或为其他零部件如前组合灯、前保险杠侧安装支架等提供安装定位,所以前舱盖和翼子板的安装精度至关重要。
3.现行的技术方案中,前舱盖铰链的定位安装通常使用工装装配或自定位装配,与shotgun或安装在前纵梁的前舱盖铰链安装支架螺栓连接,选择工装装配时,通过工装将前舱盖铰链与shotgun的安装面或前纵梁的前舱盖铰链安装支架的安装面相连接;由于前舱盖铰链未与翼子板安装支架一序定位安装,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难以保证;对于自定位安装的方式,通过前舱盖铰链的安装点与车身相连接,前舱盖铰链安装点的形位公差传递到前舱盖安装点,造成前舱盖匹配存在较大的尺寸偏差。翼子板的定位安装通常是:翼子板安装支架与shotgun焊接,然后随着焊接顺序逐渐完成至白车身总成焊接,其焊接顺序为“翼子板安装支架-侧围ab柱加强板总成-侧围总成-白车身总成”或“翼子板安装支架-轮罩上加强梁总成-前机舱总成-下车身总成-白车身总成”,由于尺寸链环过长,传递到白车身总成层级时,翼子板安装支架上的安装点往往存在较大的尺寸偏差。
4.因此,需要一种前舱盖铰链及翼子板安装支架的定位工装,能够至少解决前舱盖铰链与翼子板安装支架上的安装点传递到白车身总成尺寸偏差大,前舱盖铰链与翼子板安装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难以保证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位工装和装配系统,以至少解决前舱盖铰链、翼子板前安装支架和翼子板后安装支架的安装点传递到汽车车身尺寸偏差大,前舱盖铰链、翼子板前安装支架和翼子板后安装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难以保证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定位工装,用于辅助汽车前舱盖铰链、翼子板后安装支架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的安装,所述定位工装包括:
8.工装主体,所述工装主体的两端分别用于与汽车车身的侧围和前纵梁相连接,所述工装主体的中部用于与所述车身的对接部分抵接,以分别定位所述工装主体在所述车身上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方向的位置;
9.第一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连接于所述工装主体的中部的一侧,用于与所述前舱盖铰链可拆卸连接,以定位所述前舱盖铰链的位置;
10.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连接于所述工装主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工装主体朝向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侧面之间,用于与所述翼子板后安装支架可
拆卸连接,以定位所述翼子板后安装支架的位置;
11.第三定位结构,所述第三定位结构连接于所述工装主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和所述工装主体的与所述前纵梁相连接的一端之间,用于与所述翼子板前安装支架可拆卸连接,以定位所述翼子板前安装支架的位置;
12.其中,所述定位工装安装至所述车身上时,所述工装主体将所述前舱盖铰链、所述翼子板后安装支架和所述翼子板前安装支架同时贴合限位至所述车身上对应的待安装区。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装主体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端、第一定位面和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一连接端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所述车身伸出,用于卡接于所述侧围上对应的第一对接定位点;
14.所述第一定位面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上方,且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身设置,用于贴合于所述车身的前门上铰链对应的第一对接定位面;
15.所述第二定位面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下方,且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身设置,用于贴合于所述车身的前门下铰链对应的第二对接定位面;
16.所述工装主体的另一端设有第三定位面和第四定位面,所述第三定位面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身设置,用于贴合于所述车身的前轮罩上加强板外板对应的第三对接定位面;
17.所述第四定位面设于所述第三定位面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身的一侧,且所述第四定位面沿所述车身的高度方向朝下设置,用于贴合于所述前纵梁对应的第四对接定位面。
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装主体包括连接板、第一安装组件、第一连接件、第一定位块、第二定位块、第三定位块和第四定位块;
19.所述连接板沿所述车身的长度方向设置;
20.所述第一安装组件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组件的底部,所述第一连接件形成所述第一连接端;
21.所述第一定位块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组件的顶部,所述第一定位块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身的端面形成所述第一定位面;
22.所述第二定位块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组件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下方,所述第二定位块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身的端面形成所述第二定位面;
23.所述第三定位块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定位块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身的端面形成所述第三定位面;
24.所述第四定位块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所述另一端,且与所述第三定位块相邻设置,另一端朝向所述车身伸出,所述第四定位块的所述另一端的底部端面形成所述第四定位面。
2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装主体还包括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板上,另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车身上,用于使所述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三定位面和所述第四定位面分别与所述车身紧贴。
2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紧装置包括固定板、调节螺栓和压紧板;
27.所述连接板的中部设有调节槽,所述固定板贴合于所述连接板的背离所述车身的表面,所述压紧板位于所述连接板的朝向所述车身的一侧;
28.所述调节螺栓依次穿过所述固定板和所述调节槽与所述压紧板相连接;
29.所述压紧板用于通过所述调节螺栓卡紧于所述车身的对接孔内。
3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五定位块、第二连接件、第二安装组件、第三安装组件、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
31.所述第二安装组件的一端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中部朝向所述车身的一侧,所述第五定位块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组件的另一端,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组件背离所述连接板的一侧;
32.所述第三安装组件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中部朝向所述车身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组件和所述第一安装组件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三安装组件的顶部,用于与所述前舱盖铰链对应的第二对接定位点相连接;
33.其中,所述第五定位块的底部端面形成第五定位面,所述第五定位面用于与所述前舱盖铰链对应的第五对接定位面相接触;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均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五定位面和所述第五对接定位面;
34.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五定位面、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形成所述第一定位结构。
3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六定位块、第七定位块和第五连接件;
36.所述第六定位块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组件的所述另一端,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组件朝向所述连接板的一侧,所述第六定位块的底部端面形成第六定位面,所述第六定位面用于与所述翼子板后安装支架相应的第六对接定位面相接触;
37.所述第七定位块与所述第六定位块相邻设置,所述第七定位块的底部端面形成第七定位面,用于与所述翼子板后安装支架相应的第七对接定位面相接触;
38.所述第五连接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六定位面和所述第六对接定位面;
39.所述第六定位面、所述第七定位面、所述第五连接件形成所述第二定位结构。
4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四安装组件、第八定位块、第九定位块、第六连接件和第七连接件;
41.所述第四安装组件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所述另一端靠近所述第三定位块处;
42.所述第八定位块和所述第九定位块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四安装组件的顶部和底部;
43.所述第八定位块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身的端面形成第八定位面,所述第九定位块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身的端面形成第九定位面,所述第八定位面和所述第九定位面分别用于与所述翼子板前安装支架的对应的第八对接定位面和第九对接定位面相接触;
44.所述第六连接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八定位面和所述第八对接定位面;
45.所述第七连接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九定位面和所述第九对接定位面;
46.所述第八定位面、所述第九定位面、所述第六连接件和所述第七连接件形成所述第三定位结构。
4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装主体还包括多个调节组件;
48.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与所述工装主体之间、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与所述工装主体之间、所述第三定位结构与所述工装主体之间、所述第一定位块与所述第一安装组件之间、所述第二定位块与所述第一安装组件之间、所述第三定位块与所述连接板之间、和/或所述第
四定位块与所述连接板之间分别设有一个所述调节组件。
49.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装配系统,包括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定位工装。
50.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定位工装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工装主体上设置的第一定位结构、第二定位结构和第三定位结构,使前舱盖铰链、翼子板后安装支架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定位于工装主体上,通过工装主体的两端和中部分别与车身对应的部分进行定位,实现工装主体在车身上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方向的定位,从而使前舱盖铰链、翼子板后安装支架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精准定位至车身待安装区上。
51.本技术提供的定位工装,工装主体在沿车身宽度方向上同时对前舱盖铰链、翼子板后安装支架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进行定位安装,同时工装主体分别在车身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方向上定位连接于车身,以保证前舱盖铰链、翼子板后安装支架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各自与车身之间的位置关系,减少了翼子板后安装支架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与车身之间的焊接链环,从而缩短尺寸链环,提高安装尺寸精度,从而能够至少解决前舱盖铰链、翼子板前安装支架和翼子板后安装支架的安装点传递到汽车车身总成尺寸偏差大,前舱盖铰链、翼子板前安装支架和翼子板后安装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难以保证的问题。
52.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的装配系统的技术效果与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定位工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
53.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54.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55.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定位工装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56.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定位工装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57.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舱盖铰链、翼子板后安装支架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安装于定位工装上的结构示意图;
58.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舱盖铰链、翼子板后安装支架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安装于定位工装上的正视图;
59.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定位工装连接于车身上的结构示意图;
60.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定位工装的第一定位结构和锁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61.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定位工装的第二定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62.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定位工装的第三定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63.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定位工装的第一安装组件、第一定位块及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64.附图标号说明:
65.1、定位工装;
66.11、工装主体;111、连接板;112、第一安装组件;113、第一连接件;1131、第一连接端;114、第一定位块;1141、第一定位面;115、第二定位块;1151、第二定位面;116、第三定位块;1161、第三定位面;117、第四定位块;1171、第四定位面;118、锁紧装置;1181、固定板;1182、调节螺栓;1183、压紧板;
67.12、第一定位结构;121、第五定位块;1211、第五定位面;122、第二连接件;123、第二安装组件;124、第三安装组件;125、第三连接件;126、第四连接件;
68.13、第二定位结构;131、第六定位块;1311、第六定位面;132、第五连接件;133、第七定位块;1331、第七定位面;
69.14、第三定位结构;141、第四安装组件;142、第八定位块;1421、第八定位面;143、第九定位块;1431、第九定位面;144、第六连接件;145、第七连接件;
70.15、调节组件;
71.2、车身;
72.21、前舱盖铰链;211、第五对接定位面;212、第二对接定位点;213、第三对接定位点;214、第四对接定位点;
73.22、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1、第六对接定位面;222、第七对接定位面;223、第五对接定位点;
74.23、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1、第八对接定位面;232、第九对接定位面;233、第六对接定位点;234、第七对接定位点;
75.24、侧围;241、第一对接孔;2411、第一对接定位点;
76.25、前门上铰链;2501、第一对接定位面;
77.26、前门下铰链;2601、第二对接定位面;
78.27、前轮罩上加强板外板;2701、第三对接定位面;
79.28、前纵梁;2801、第四对接定位面。
具体实施方式
80.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81.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8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
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83.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如图1至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位工装1,用于辅助汽车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的安装,定位工装1包括:工装主体11,工装主体11的两端分别用于与汽车车身2的侧围24和前纵梁28相连接,工装主体11的中部用于与车身2的对接部分抵接,以分别定位工装主体11在车身2上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方向的位置;第一定位结构12,第一定位结构12连接于工装主体11的中部的一侧,用于与前舱盖铰链21可拆卸连接,以定位前舱盖铰链21的位置;第二定位结构13,第二定位结构13连接于工装主体11上,且位于第一定位结构12和工装主体11朝向第一定位结构12的侧面之间,用于与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可拆卸连接,以定位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的位置;第三定位结构14,第三定位结构14连接于工装主体11上,且位于第二定位结构13和工装主体11的与前纵梁28相连接的一端之间,用于与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可拆卸连接,以定位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的位置;其中,定位工装1安装至车身2上时,工装主体11将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和翼子板前支架同时贴合限位至车身2上对应的待安装区。
84.本技术提供的定位工装1,通过工装主体11上设置的第一定位结构12、第二定位结构13和第三定位结构14,使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定位于工装主体11上,通过工装主体11的两端和中部分别与车身2对应的部分进行定位,实现工装主体11在车身2上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方向的定位,从而使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精准定位至车身2待安装区上。
85.本技术提供的定位工装1,工装主体11在沿车身2宽度方向上同时对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进行定位安装,同时工装主体11分别在车身2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方向上定位连接于车身2,以保证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各自与车身2之间的位置关系,减少了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与车身2之间的焊接链环,从而缩短尺寸链环,提高安装尺寸精度。
8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工装主体11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端1131、第一定位面1141和第二定位面1151,第一连接端1131沿车身2的宽度方向朝车身2方向伸出,用于卡接于侧围24上对应的第一对接定位点2411;第一定位面1141位于第一连接端1131的上方,且沿车身2的宽度方向朝向车身2设置,用于贴合于车身2的前门上铰链25对应的第一对接定位面2501;第二定位面1151位于第一连接端1131的下方,且沿车身2的宽度方向朝向车身2设置,用于贴合于车身2的前门下铰链26对应的第二对接定位面2601;工装主体11的另一端设有第三定位面1161和第四定位面1171,第三定位面1161沿车身2的宽度方向朝向车身2设置,用于贴合于车身2的前轮罩上加强板外板27对应的第三对接定位面2701;第四定位面1171设于第三定位面1161沿车身2的宽度方向朝向车身2的一侧,且第四定位面1171沿车身2的高度方向朝下设置,用于贴合于前纵梁28对应的第四对接定位面2801。
87.在进行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安装时,车身2可以为由侧围24、前门上下铰链、前轮罩上加强板外板27及前纵梁28等部件焊接而成的整
体结构,车身2包括两侧、前端、后端、顶部和底部,车身2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分别为车身2的固有方向,长度方向即为车身2的前端和后端的连线方向,宽度方向即为车身2的两侧之间的连线方向,高度方向即为车身2的顶部和底部之间的连接方向,其中,本技术提供的定位工装1用于与车身2的一侧相连接,以实现对车身2一侧的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的安装过程。
8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身2侧围24上设有第一对接孔241,第一对接定位点2411可以为第一对接孔241的中心点,工装主体11的第一连接端1131连接于第一对接孔241内,从而实现在第一对接定位点2411处定位,通过第一连接端1131对第一对接孔241对在车身2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限制,从而限定了定位工装1在车身2长度和高度方向上的位置。其中,第一对接孔241可以为车身2侧围24上对应的新开设的孔,或者可以为侧围24上本身具有的工艺孔。
89.第一对接定位面2501可以为车身2的前门上铰链25对应的一个安装面,工装主体11的第一定位面1141贴合于第一对接定位面2501,并能够与第一对接定位面2501抵接,第一定位面1141朝向车身2的侧面设置。
90.第二对接定位面2601可以为车身2的前门下铰链26对应的一个安装面,工装主体11的第二定位面1151贴合于第二对接定位面2601,并能够与第二对接定位面2601抵接。
91.第三对接定位面2701可以为车身2的前轮罩上加强板外板27上对应的一个安装面,工装主体11的第三定位面1161贴合于第三对接定位面2701,并能够与第三对接定位面2701抵接。
92.工装主体11的第一定位面1141、第二定位面1151和第三定位面1161分别沿车身2宽度方向设置,即平行于车身2的长度方向,分别与车身2的侧面相接触,形成在车身2的侧面上的三点定位,从而限定了定位工装1在车身2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93.第四对接定位面2801可以为车身2的前纵梁28上相对应的一个安装面,工装主体11的第四定位面1171贴合于第四对接定位面2801,并能够与第四对接定位面2801抵接。
94.前纵梁28沿车身2的长度方向设置,第四对接定位面2801为朝向上的平面,工装主体11的第四定位面1171与第四对接定位面2801相接触,从而实现对工装主体11在高度方向的定位,限定了定位工装1在车身2高度方向上的位置。
95.通过工装主体11的第一连接端1131、第一定位面1141、第二定位面1151、第三定位面1161和第四定位面1171,分别在车身2的高度方向上提供两个维度、长度方向提供一个维度、宽度方向提供三个维度,从六个维度构成了工装主体11的与车身2的稳定的定位连接,可以保证工装主体11在车身2上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方向的位置的精准定位,从而能够保证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在车身2上的尺寸精度。
9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工装主体11包括连接板111、第一安装组件112、第一连接件113、第一定位块114、第二定位块115、第三定位块116和第四定位块117;连接板111沿车身2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安装组件112连接于连接板111的一端,第一连接件113连接于第一安装组件112的底部,第一连接件113形成第一连接端1131;第一定位块114连接于第一安装组件112的顶部,第一定位块114沿车身2的宽度方向朝向车身2的端面形成第一定位面1141;第二定位块115连接于第一安装组件112的底部,且位于第一连接件113的下方,第二定位块115沿车身2的宽度方向朝向车身2的端面形成第二定位面1151;第三定位块116连接
于连接板111的另一端,第三定位块116沿车身2的宽度方向朝向车身2的端面形成第三定位面1161;第四定位块117的一端连接于连接板111的另一端,且与第三定位块116相邻设置,另一端朝向车身2伸出,第四定位块117的另一端的底部端面形成第四定位面1171。
9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111包括沿车身2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区域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12、第二定位结构13和第三定位结构14,第一安装组件112连接于连接板111的第一端。
9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111可以为平板结构或者多个平板拼合的结构,连接板111的形状可随车身2形状适配。
99.第一安装组件112沿车身2的高度方向设置,第一连接件113和第二定位块115分别连接于第一安装组件112的底部,第一连接件113用于与侧围24上对应的第一对接孔241相连接,可以为柱形结构,第一连接件113的轴向沿车身2宽度方向设置。
100.第一安装组件112包括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第一安装件沿车身2的高度方向设置,第二安装件垂直于第一安装件,且沿车身2的长度方向背离连接板111设置,第二安装件远离第一安装件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一连接件113连接于第一连接孔内,且可以与第一连接孔螺纹连接并通过螺母锁紧,实现固定。
101.第一连接件113的直径与第一对接孔241相适配。
102.第一定位块114连接于第一安装组件112的顶部,第一定位块114具有第一定位面1141,第一定位面1141与车身2前门上铰链25相抵接,以实现在车身2宽度方向上的定位。
10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块11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具有第二夹角;第一段具有第一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一安装件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定位块114的第三段朝向车身2设置,第三段远离第二段的端面形成第一定位面1141。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可以为直角。
104.第二定位块115具有第二定位面1151,第二定位面1151用于与车身2的前门下铰链26安装面相抵接,从而实现在车身2宽度方向定位。第二定位块115连接于第一安装组件112的底部,且位于第一连接件113的下方。
10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定位块115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第四段和第五段之间具有第三夹角,第五段和第六段之间具有第四夹角;第五段具有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一安装件的底部相连接,第二定位块115的第六段沿车身2的宽度方向朝向车身2的端面形成第二定位面1151。第三夹角和第四夹角可以为直角。
106.第三定位块116和第四定位块117分别连接于连接板111的第二端,第三定位块116和第四定位块117相邻设置,第三定位块116具有第三定位面1161,用于与车身2的前轮罩上加强板外板27相抵接,以实现在车身2宽度方向的定位。
10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定位块116为l型,第三定位块116侧面连接于连接板111的第二端,第三定位块116沿车身2的宽度方向朝向车身2的端面形成第三定位面1161。
108.第一定位面1141、第二定位面1151、第三定位面1161分别与车身2的一侧相抵接,用于限制定位工装1在车身2方向上的位置,第一定位面1141、第二定位面1151、第三定位面1161可随着车身2的结构而定,第一定位面1141、第二定位面1151、第三定位面1161可以不在相同平面上。
109.第四定位块117的一端连接于连接板111,另一端远离连接板111且朝下伸出,且该端的端面形成第四定位面1171,用于与车身2的前纵梁28相抵接,实现在车身2高度方向定位。第四定位块117的形状和结构可以根据车身2的结构和前纵梁28与连接板111之间的位置关系适配,以避让车身2对应的部件。
1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定位块117包括依次连接第七段、第八段和第九段,第七段和第八段之间具有第五夹角,第八段和第九段之间具有第六夹角,第五夹角和第六夹角可以为直角,第七段背离第八段的一端与连接板111的第二端相连接,且位于第三定位块116上方,第八段沿车身2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九段沿车身2的高度方向设置,且朝下的端面形成第四定位面1171。
111.通过工装主体11的第一连接件113、第一定位块114、第二定位块115、第三定位块116和第四定位块117分别与车身2相连接,从六个维度构成了与车身2的稳定的定位连接,可以保证工装主体11在车身2上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方向的位置的精准定位,从而保证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在车身2上的尺寸精度。
1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工装主体11还包括锁紧装置118,锁紧装置118的一端连接于连接板111上,另一端活动连接于车身2上,用于使第一定位面1141、第二定位面1151、第三定位面1161和第四定位面1171分别与车身2紧贴。
1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锁紧装置118与连接板111连接,第一定位块114、第二定位块115、第三定位块116和第四定位块117与车身2相抵接,通过锁紧装置118进行锁紧,使第一定位面1141、第二定位面1151、第三定位面1161和第四定位面1171分别与车身2抵接,实现在车身2宽度和高度方向上与车身2的紧贴。
1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锁紧装置118包括固定板1181、调节螺栓1182和压紧板1183;连接板111的中部设有调节槽,固定板1181贴合于连接板111背离车身2的表面,压紧板1183位于连接板111的与固定板1181背离的一侧;调节螺栓1182依次穿过固定板1181和调节槽与压紧板1183相连接;压紧板1183用于通过调节螺栓1182卡紧于车身2的对接孔内。
1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111中部设有调节槽,固定板1181和压紧板1183分别设于连接板111的两侧,固定板1181设置在连接板111远离车身2方向的一侧,固定板1181与连接板111的调节槽的两端的板体抵靠,压紧板1183设置在连接板111靠近车身2方向的一侧,调节螺栓1182依次穿过固定板1181和连接板111与压紧板1183固定连接。当第一定位面1141、第二定位面1151、第三定位面1161与车身2抵接,第一连接件113与车身2侧围24的第一对接孔241相连接后,将调节螺丝向车身2方向拧紧,从而使第一定位面1141、第二定位面1151、第三定位面1161与车身2进一步贴紧,与此同时,压紧板1183深入到车身2的对应的对接孔内,实现定位工装1与车身2宽度方向的定位。车身2的对应的对接孔可以为新开设的孔位,或也可以利用车身2原有的工艺孔实现压紧板1183卡接,例如,可以为shotgun预设的工艺孔。压紧板1183连接于对接孔内,调节螺丝向锁紧装置118的固定板1181提供向车身2靠近的力,从而带动连接板111朝向车身2靠近,实现第一定位面1141、第二定位面1151、第三定位面1161与车身2的抵接锁紧。
1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工装主体11还包括第五定位块121、第二连接件122、第二安装组件123、第三安装组件124、第三连接件125和第四连接件126;第二安装组件123的一端沿车身2的宽度方向连接于连接板111的中部朝向车身2的一侧,第五定位块
121连接于第二安装组件123的另一端,且位于第二安装组件123背离连接板111的一侧;第三安装组件124连接于连接板111的中部朝向车身2的一侧,且位于第二安装组件123和第一安装组件112之间,第二连接件122连接于第三安装组件124的顶部,用于与前舱盖铰链21的相应的第二对接定位点212相连接;其中,第五定位块121的底部端面形成第五定位面1211,第五定位面1211用于与前舱盖铰链21相应的第五对接定位面211相接触;第三连接件125和第四连接件126均分别连接于第五定位面1211和第五对接定位面211,第二连接件122、第五定位面1211、第三连接件125和第四连接件126形成第一定位结构12。
1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组件123自连接板111处沿车身2宽度方向伸出设置,第二安装组件123的一端连接于连接板111的中部朝向车身2的一侧,第五定位块121连接于第二安装组件123的背离连接板111的一端。第五定位块121为t形,包括沿车身2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平板和沿车身2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平板,第一平板连接于第二安装组件123和第二平板之间,第二平板的底面形成第五定位面1211,用于与前舱盖铰链21相应的第五对接定位面211贴合,从而在车身2高度方向实现前舱盖铰链21在定位工装1上定位。
118.第二安装组件12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安装件和第四安装件,第三安装件沿车身2宽度方向设置,且一端与连接板111相连接,第四安装件沿车身2长度方向设置,第五定位块121连接于第四安装件上。
119.第五对接定位面211可以为车身2的前舱盖铰链21上相对应的一个安装面,第五定位面1211贴合于第五对接定位面211。第五定位块121的第二平板上设有一对第二连接孔,一对第二连接孔中心分别形成第三对接定位点213和第四对接定位点214,前舱盖铰链21上对应的安装面设有第二对接孔,第三连接件125穿过一个第二连接孔连接于第三对接定位点213,第四连接件126穿过一个第二连接孔连接于第四对接定位点214。前舱盖铰链21上的第二对接孔可以为新开设的孔位,也可以原有的工艺孔。
120.第三连接件125和第四连接件126可以分别为柱形结构,通过第三连接件125和第四连接件126连接于第五定位面1211和第五对接定位面211,与第五定位面1211配合,从而在车身2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实现了前舱盖铰链21在定位工装1上的定位。
12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定位块121上可以设置磁性件,通过磁性件与第五对接定位面211磁性吸合,实现前舱盖铰链21与第五定位块121的固定。
122.第三安装组件124位于第二安装组件123和第一安装组件112之间,且自连接板111处沿车身2宽度方向伸出设置,第三安装组件124的一端连接于连接板111的中部朝向车身2的一侧,第二连接件122连接于第三安装组件124背离连接板111的一端的顶部。
123.第二连接件122形成第二连接端,用于与前舱盖铰链21对应的第二对接定位点212连接,第二连接件122可以为柱形结构,第三安装组件124上设有第三连接孔,第二对接定位点212可以为前舱盖铰链21对应的第三对接孔的中心,第二连接件122固定于第三连接孔内,并能够连接于第三对接孔内实现定位,从而实现前舱盖铰链21在车身2宽度方向上与定位工装1的定位,第三对接孔可以为前舱盖铰链21上新开设的孔或利用原有的工艺孔。
124.第三安装组件124包括折弯板,该折弯板的一端连接于连接板111,另一端朝向车身2伸出,第二连接件122连接于折弯板的远离连接板111的一端的顶部。
125.通过第一定位结构12将前舱盖铰链21连接于定位工装1上,定位工装1分别从通过第二连接件122实现前舱盖铰链21在车身2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的定位,通过第五定位面
1211进一步实现车身2高度方向的定位,通过第三连接件125和第四连接件126实现前舱盖铰链21在车身2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定位,从而保证了前舱盖铰链21在定位工装1的位置精度,又通过定位工装1与车身2的定位,从而将前舱盖铰链21安装到车身2待安装区,保证了前舱盖铰链21在车身2上的尺寸精度。
12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定位工装1还包括第六定位块131、第七定位块133和第五连接件132;第六定位块131连接于第二安装组件123的另一端,且位于第二安装组件123朝向连接板111的一侧,第六定位块131的底部端面形成第六定位面1311,第六定位面1311用于与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相应的第六对接定位面221相接触;第七定位块133与第六定位块131相邻设置,第六定位块131的底部端面形成第七定位面1331,用于与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相应的第七对接定位面222相接触;第五连接件132分别连接于第六定位面1311和第六对接定位面221,第六定位面1311、第七定位面1331、第五连接件132形成第二定位结构13。
127.第六定位块131和第七定位块133通过第五安装件连接于第二安装组件123的第三安装件上,其中,第五安装件沿车身2的宽度方向设置,第六定位块131和第七定位块133连接于第五安装件的端部,且相邻设置。第六定位面1311用于与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对应的第六对接定位面221贴合,从而在车身2高度方向实现翼子板后安装支架在定位工装1上定位。
128.第六定位面1311上可以设置磁性件,通过磁性件与第六对接定位面221吸合,从而实现第六定位面1311与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的连接。
129.第五连接件132为柱形结构,第五连接件132的轴向沿车身2的高度方向设置,且穿过第六定位块131,第五连接件132的底部用于与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对应的第五对接定位点223连接,第五对接定位点223可以为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上适配的对接孔的中心点,从而实现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在车身2高度方向上与定位工装1的定位。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上适配的对接孔可以为工艺孔,也可以为新开设的孔。
130.第七定位面1331与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的第七对接定位面222相贴合,从而实现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在车身2宽度方向上与定位工装1的定位。通过第六定位块131、第五连接件132和第七定位块133形成的第二定位结构13,将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连接于定位工装1上,在车身2长度、宽度和高度方向上限制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于定位工装1上,保证了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在定位工装1的位置精度,又通过定位工装1与车身2的定位,从而将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安装到车身2待安装区,保证了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在车身2上的尺寸精度。
13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定位工装1包括第四安装组件141、第八定位块142、第九定位块143、第六连接件144和第七连接件145;第四安装组件141连接于连接板111的另一端靠近第三定位块116处;第八定位块142和第九定位块143分别连接于第四安装组件141的顶部和底部;第八定位块142沿车身2的宽度方向朝向车身2的端面形成第八定位面1421,第九定位块143沿车身2的宽度方向朝向车身2的端面形成第九定位面1431,第八定位面1421和第九定位面1431分别用于与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的相应的第八对接定位面231和第九对接定位面232相接触;第六连接件144分别连接于第八定位面1421和第八对接定位面231;第七连接件145分别连接于第九定位面1431和第九对接定位面232,第八定位面
1421、第九定位面1431、第六连接件144和第七连接件145形成第三定位结构14。
132.第四安装组件141包括第六安装件、第七安装件和第八安装件,第六安装件的一端与连接板111相连接且沿车身2高度方向设置,第七安装件和第八安装件分别沿车身2长度方向设置,并连接于第六安装件上,且第七安装件和第八安装件形成夹角,且第七安装件位于第八安装件的上方。
133.第八定位块142连接于第七安装件远离第六安装件的一端,第九定位块143接于第八安装件远离第六安装件的一端。
134.第八定位面1421和第九定位面1431分别朝向车身2方向设置,分别用于与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的相应的第八对接定位面231和第九对接定位面232相接触。
135.第八对接定位面231和第九对接定位面232可以为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上新开的孔,或可以为原有的工艺孔。
136.第六连接件144和第七连接件145分别为柱形结构,第六连接件144依次穿过第八定位面1421连接于第八对接定位面231;第六连接件144的底部用于与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对应的第六对接定位点233连接,第七连接件145依次穿过第九定位面1431连接于第九对接定位面232,第七连接件145的底部用于与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对应的第七对接定位点234连接,从而使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在车身2宽度方向上定位于定位工装1上,且形成两点定位。
137.第六连接件144和第七连接件145与第八对接定位面231和第九对接定位面232为孔轴配合,从而实现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在车身2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的定位。通过第六连接件144、第七连接件145、第八定位面1421和第九定位面1431实现了将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连接与定位工装1上,在车身2长度、宽度和高度方向对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进行限位,使其固定于定位工装1上,保证了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在定位工装1的位置精度,又通过定位工装1与车身2的定位,从而将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安装到车身2待安装区,保证了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在车身2上的尺寸精度。
138.第八定位面1421和第九定位面1431上可以设置磁性件,通过磁性件与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进行磁性吸附,实现二者的贴合固定。
139.第一定位块114与第一安装组件112之间、第二定位块115与第一安装组件112之间、第三定位块116与连接板111之间、第四定位块117与连接板111之间、第五定位块121与第二安装组件123之间、第六定位块131与第二安装组件123之间、第八定位块142与第三安装组件124之间、以及第九定位块143与第三安装组件124之间可以分别通过螺栓及销轴连接,以保证定位块和安装组件的稳定连接,也便于拆卸及维护。
14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工装主体11还包括多个调节组件15;第一定位结构12与工装主体11之间、第二定位结构13与工装主体11之间、第三定位结构14与工装主体11之间、第一定位块114与第一安装组件112之间、第二定位块115与第一安装组件112之间、第三定位块116与连接板111之间、和/或第四定位块117与连接板111之间分别设有一个调节组件15。
141.其中,调节组件15包括多个调整垫片,第一定位块114与第一安装组件112之间、第二定位块115与第一安装组件112之间、第三定位块116与连接板111之间、第四定位块117与连接板111之间、第五定位块121与第二安装组件123之间、第六定位块131与第二安装组件
123之间、第七定位块133与第二安装组件123之间、第八定位块142与第三安装组件124之间、和/或第九定位块143与第三安装组件124之间分别设有至少一个调整垫片。
142.同一位置的调节垫片可以为多个,各定位块和其对应的安装组件之间可以通过螺栓或销轴连接并将至少一个调节垫片夹持于二者之间,通过调节组件15用于车身2长度、宽度方向及车身2高度方向精度调整,从而保证定位工装1在车身2上的精准定位。
143.使用本技术提供的定位工装1的过程如下:
144.将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分别放置于第一定位结构12、第二定位结构13和第三定位结构14的各定位面上,通过定位面上的磁性件初步固定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再通过各连接件进一步将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固定到定位工装1上;
145.手持定位工装1,靠近车身2侧,通过第一定位块114贴合于车身2的前门上铰链25对应的第一对接定位面2501,第二定位块115贴合于车身2的前门下铰链26对应的第二对接定位面2601,第三定位块116贴合于车身2的前轮罩上加强板外板27对应的第三对接定位面2701,第四定位块117贴合于前纵梁28对应的第四对接定位面2801,将定位工装1带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定位到车身2上,并将第一连接件113与侧围24第一对接孔241对接;
146.转动调节螺栓1182拧紧,调节锁紧装置118压紧块的位置,直到压紧块伸入车身2预设的工艺孔中,且直到定位工装1的各个定位面分别与车身2的对接定位面紧贴;
147.通过螺栓将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固定到车身2上,放松锁紧装置118,取下定位工装1;
148.完成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与车身2的定位安装。
149.在工装的使用过程中,使用定位工装1的四个定位面和连接端为基准,通过白光扫描等方式,建立检测坐标系,使用车身2数据标定工装本体,对于偏差超过精度要求的,按照偏差方向通过调整组件进行精度调整,完成定位工装1的维护。
15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定位工装1的连接板111上可以设有一对把手,方便定位工装1的移动和使用。本技术提供的定位工装1可以在前舱盖及翼子板装配前的任一工位定位安装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与现行技术方案相比,采用螺栓的方式将部件连接于定位工装1以及车身2上,当出现匹配问题或后工序需求时,能迅速根据后工序对定位工装1进行配调,以达到柔性生产的目的。
151.本技术提供的定位工装1,操作方便,使用成本低,操作便捷,对于不同车型能够根据其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及前舱盖铰链21的共性特征进行模块化开发,降低使用成本及人员技能需求。
152.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通过第一定位结构12、第二定位结构13、第三定位结构14定位安装到定位工装1上,此时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与车身2适配的安装孔在定位工装1上具有较高的尺寸精度和相对位置度。通过定位工装1的四个定位面和连接端,将定位工装1带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定位到车身2上,通过螺栓打紧零件,保证安装点的尺寸精度和相对位置关系,便于安装调整,在线生成出现匹配问题容易追溯问题,
返修易操作;可以保障各零部件的位置精度及相对位置关系,降低调整装配作业难度,提高容差性,更好的保证了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以及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的安装精度,从而提升了前舱盖和翼子板在车身2上的装配精度及提升外观匹配质量。
153.本技术提供的定位工装1提升了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和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支架的安装层级,通过安装孔的过孔量吸收制造及装配公差,减少尺寸链环,从而提升尺寸精度。
15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装配系统,包括本技术提供的定位工装1。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定位工装1对前舱盖铰链21、翼子板后安装支架22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23进行安装,定位精度高,能有效保证外观配合要求,提升了汽车的外观品质。
155.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装置中的相关特征可以相互参考。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分各实施例,而并不代表各实施例的优劣。
156.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15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定位工装,用于辅助汽车前舱盖铰链、翼子板后安装支架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的安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工装包括:工装主体,所述工装主体的两端分别用于与汽车车身的侧围和前纵梁相连接,所述工装主体的中部用于与所述车身的对接部分抵接,以分别定位所述工装主体在所述车身上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方向的位置;第一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连接于所述工装主体的中部的一侧,用于与所述前舱盖铰链可拆卸连接,以定位所述前舱盖铰链的位置;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连接于所述工装主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工装主体朝向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侧面之间,用于与所述翼子板后安装支架可拆卸连接,以定位所述翼子板后安装支架的位置;第三定位结构,所述第三定位结构连接于所述工装主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和所述工装主体的与所述前纵梁相连接的一端之间,用于与所述翼子板前安装支架可拆卸连接,以定位所述翼子板前安装支架的位置;其中,所述定位工装安装至所述车身上时,所述工装主体将所述前舱盖铰链、所述翼子板后安装支架和所述翼子板前安装支架同时贴合限位至所述车身上对应的待安装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装主体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端、第一定位面和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一连接端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所述车身伸出,用于卡接于所述侧围上对应的第一对接定位点;所述第一定位面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上方,且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身设置,用于贴合于所述车身的前门上铰链对应的第一对接定位面;所述第二定位面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下方,且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身设置,用于贴合于所述车身的前门下铰链对应的第二对接定位面;所述工装主体的另一端设有第三定位面和第四定位面,所述第三定位面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身设置,用于贴合于所述车身的前轮罩上加强板外板对应的第三对接定位面;所述第四定位面设于所述第三定位面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身的一侧,且所述第四定位面沿所述车身的高度方向朝下设置,用于贴合于所述前纵梁对应的第四对接定位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装主体包括连接板、第一安装组件、第一连接件、第一定位块、第二定位块、第三定位块和第四定位块;所述连接板沿所述车身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安装组件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组件的底部,所述第一连接件形成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定位块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组件的顶部,所述第一定位块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身的端面形成所述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二定位块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组件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下方,所述第二定位块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身的端面形成所述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三定位块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定位块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
朝向所述车身的端面形成所述第三定位面;所述第四定位块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所述另一端,且与所述第三定位块相邻设置,另一端朝向所述车身伸出,所述第四定位块的所述另一端的底部端面形成所述第四定位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装主体还包括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板上,另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车身上,用于使所述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三定位面和所述第四定位面分别与所述车身紧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装置包括固定板、调节螺栓和压紧板;所述连接板的中部设有调节槽,所述固定板贴合于所述连接板的背离所述车身的表面,所述压紧板位于所述连接板的朝向所述车身的一侧;所述调节螺栓依次穿过所述固定板和所述调节槽与所述压紧板相连接;所述压紧板用于通过所述调节螺栓卡紧于所述车身的对接孔内。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定位块、第二连接件、第二安装组件、第三安装组件、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二安装组件的一端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中部朝向所述车身的一侧,所述第五定位块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组件的另一端,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组件背离所述连接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安装组件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中部朝向所述车身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组件和所述第一安装组件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三安装组件的顶部,用于与所述前舱盖铰链对应的第二对接定位点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五定位块的底部端面形成第五定位面,所述第五定位面用于与所述前舱盖铰链对应的第五对接定位面相接触;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均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五定位面和所述第五对接定位面;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五定位面、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形成所述第一定位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六定位块、第七定位块和第五连接件;所述第六定位块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组件的所述另一端,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组件朝向所述连接板的一侧,所述第六定位块的底部端面形成第六定位面,所述第六定位面用于与所述翼子板后安装支架相应的第六对接定位面相接触;所述第七定位块与所述第六定位块相邻设置,所述第七定位块的底部端面形成第七定位面,用于与所述翼子板后安装支架相应的第七对接定位面相接触;所述第五连接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六定位面和所述第六对接定位面;所述第六定位面、所述第七定位面、所述第五连接件形成所述第二定位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安装组件、第八定位块、第九定位块、第六连接件和第七连接件;
所述第四安装组件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所述另一端靠近所述第三定位块处;所述第八定位块和所述第九定位块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四安装组件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第八定位块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身的端面形成第八定位面,所述第九定位块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身的端面形成第九定位面,所述第八定位面和所述第九定位面分别用于与所述翼子板前安装支架的对应的第八对接定位面和第九对接定位面相接触;所述第六连接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八定位面和所述第八对接定位面;所述第七连接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九定位面和所述第九对接定位面;所述第八定位面、所述第九定位面、所述第六连接件和所述第七连接件形成所述第三定位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装主体还包括多个调节组件;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与所述工装主体之间、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与所述工装主体之间、所述第三定位结构与所述工装主体之间、所述第一定位块与所述第一安装组件之间、所述第二定位块与所述第一安装组件之间、所述第三定位块与所述连接板之间、和/或所述第四定位块与所述连接板之间分别设有一个所述调节组件。10.一种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位工装。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定位工装及装配系统,涉及汽车加工制造技术领域。定位工装包括:工装主体,两端分别与汽车车身的侧围和前纵梁连接,工装主体的中部与车身的对接部分抵接,以分别定位工装主体在车身上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方向的位置;第一定位结构,连接于工装主体,用于与前舱盖铰链可拆卸连接,以定位前舱盖铰链的位置;第二定位结构,连接于工装主体上,用于与翼子板后安装支架可拆卸连接,以定位翼子板后安装支架的位置;第三定位结构,连接于工装主体上,用于与翼子板前安装支架可拆卸连接,以定位翼子板前安装支架的位置;定位工装安装至车身上时,工装主体将前舱盖铰链、翼子板后安装支架和翼子板前安装支架同时贴合限位至车身上对应的待安装区。上对应的待安装区。上对应的待安装区。


技术研发人员:

黎超 褚雪伟 刘浩 祝桂荣 赵家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01

技术公布日:

2023/2/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4:28: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535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车身   工装   支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