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



1.本发明涉及水稻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


背景技术:



2.水稻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作为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达1.61亿公顷。水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4%,其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国内粮食作物首位,约有6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目前,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在播种或移栽前施肥一次基肥,待水稻生长到一定程度,根据不同生育期水稻对养分需求不同,进行一次或两次追肥,追肥通常以撒施氮肥为主,将氮肥撒施于稻田供水稻吸收利用,撒施的表层氮肥易分解、流失。水稻生长主要通过根系吸收土壤养分含量,水稻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与养分所在土壤的位置关系密切,有一些区域的养分距水稻根系较远,难以被植株吸收利用,由于撒施过程中土壤中各处的肥料养分较为均衡,使得水稻根系难以覆盖至含有养分的绝大多数的土壤,也不利于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易造成稻田里的氮肥的大量残留,从而为土壤n2o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的底物,进而会使稻田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n2o。同时,传统的漫灌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长期处于淹水厌氧状态,有利于甲烷氧化菌繁殖,大大增加了稻田ch4的排放量。据第5次ipcc报告,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浓度已上升到历史以来最高水平,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人为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2%(ipcc.,2018),大气中有50-65%的ch4排放由人为活动产生,稻田ch4年排放量约20-40 tg yr-1
,约占全球年排放的10%-20%(stocker等,2013),80%的人为n2o来自农业生产,其中农田土壤n2o排放已从1850年的0.3-1.0 tg n yr
−1增长到2010年的 3.9-5.3 tg n yr
−1(xu等,2017)。
4.基于上述问题,目前亟需设计一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以提高肥料的吸收利用率,并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
6.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包括垄梗和垄沟,水稻种植在所述垄梗上,且所述垄梗上设置有若干呈竖向的通道,所述通道设置的区域与水稻的种植区域相对应,在对水稻施肥料时,肥料能沿所述通道渗透到所述垄梗内的土壤里。
7.作为本技术优先的技术方案,所述通道相配合有管道,所述管道为若干个,所述管道用于插入所述垄梗中并形成所述通道,且在施肥料时,所述肥料经所述管道流至所述垄梗的土壤中。
8.作为本技术优先的技术方案,若干所述管道形成管道组,所述管道组的宽度与所述垄梗的宽度相适配,且所述管道组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将所述管道组上的管道相连成一体。
9.作为本技术优先的技术方案,在对水稻进行施肥前,将所述管道插入所述垄梗中;且在单次施肥结束后的一周至两周内,将所述管道从所述垄梗中拔出。
10.作为本技术优先的技术方案,所述管道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通孔,且所述管道上的用于插入地面的一端为封堵状。
11.作为本技术优先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管道插入所述垄梗后,在竖直向下的方向上,所述管道的直径逐渐缩小。
12.作为本技术优先的技术方案,所述管道外侧设置有若干呈环状的凸起,所述凸起环绕所述管道中心轴线设置,所述凸起沿所述管道的长度方向排布。
13.作为本技术另一种优先的技术方案,所述管道上设置有若干呈条状的空隙,所述空隙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管道的长度方向同向,所述空隙的长度与所述管道的长度相适配,若干所述空隙沿所述管道的周向排布,所述管道上的插入所述垄梗的一端为插入端,所述插入端被封堵,且所述管道上还设置有若干叶片,所述叶片与所述空隙相适配,所述叶片的一端与所述管道相连,且在所述管道插入所述垄梗时,所述垄梗内的土壤能挤推所述叶片以使所述叶片朝所述管道的中心轴线弯曲变形,且在撤销对所述叶片的作用力时,所述叶片能恢复形变。
14.作为本技术优先的技术方案,所述叶片上的用于与所述管道相连的一端为所述叶片上靠近所述插入端的一端。
15.作为本技术另一种优先的技术方案,所述叶片上的用于与所述管道相连的一端为所述叶片上远离所述插入端的一端。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本技术的方案中,将水稻种植在垄梗上,在垄梗上设置若干个呈竖向的通道,并且通道设置的区域与水稻的种植区域相对应,在对水稻施肥料时,肥料能沿通道渗透到垄梗内的土壤里,如此,使得垄梗内的靠近通道的土壤所含有的肥料养分较高,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水稻的根系易向肥料养分含量较高的土壤处生长,使得水稻的根系在向下生长的同时,水稻的根系还朝通道处生长,如此,随着水稻的生长,易使水稻的根系遍布在通道附近的土壤中,在对水稻施肥料时,肥料流通道内,更易被水稻的根系吸收利用,从而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如此,在施氮肥时,能提高水稻根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率,从而能降低稻田中的氮肥残留,从而降低生成n2o的底物,能显著降低n2o的排放。
17.同时在水稻的生长阶段施有机肥时,通过施液体有机肥,以使有机肥从通道渗透至土壤内,一方面,水稻根系朝通道处生长,另一方面,通道的设置,能提高通道所在区域的土壤的透气性,如此,能避免含有机肥的土壤形成极端厌氧的环境,从而提高含有有机肥的土壤的透气性,进而破坏甲烷菌生长所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显著降低稻田中的ch4的排放量。
18.通道的设置,有利于水稻根系的集中吸收养分,也利于水稻的集中施肥,在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还能提高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率,进而能利于水稻的增产。
19.进一步的,在本技术中,采用向垄梗中插入管道的形式以形成该通道,便于在垄梗
上形成通道,同时使得在管道插入垄梗且不拔出的时期内,能避免通道的收缩,能维持所形成的通道的稳固性,同时管道的设置,便于水稻的根系环绕管道生长,如此,环绕管道生长的根系能提高所形成的通道的稳固性;同时,在将所插入垄梗中的管道拔出时,环绕管道生长的根系能降低通道收缩的速率,并且在此过程中,由于没有管道的阻挡,通道为根系的生长提供了更多的生长空间,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同时能引导水稻根系朝通道处生长,进而能提高水稻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进而能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能进一步降低通道收缩的速率,能进一步提高通道的稳固性。
20.在本技术的另一种方案中,在管道上设置若干个呈条状的空隙,并且空隙的长度方向与管道的长度方向同向,若干空隙沿管道的周向排布,在将管道插入垄梗内时,垄梗内的土壤能挤推叶片使叶片朝管道的中心轴线弯曲变形,在叶片弯曲变形的过程中,能逐渐使叶片所对应的空隙暴露,且该空隙逐渐被土壤所填充,并且在管道插入垄梗的过程中,插入端挤推管道下方的土壤,使得在此过程中,叶片所受到的土壤的作用力较小,使得在此过程中,叶片能对空隙进行遮挡,从而在管道插入垄梗的过程中能防止土壤从空隙将管道进行填堵,进而为后续肥料和空气进入管道作用于土壤提供了保障;同时在管道插入垄梗至预设位置后,土壤对叶片的作用力是呈递增的,使得在土壤的作用力下,叶片逐渐朝管道的中心轴线弯曲变形,并使所暴露的空隙逐渐被土壤填充,进而在后续施肥料时,肥料进入管道中,肥料直接作用于该将空隙进行填充的土壤,能扩大管道内的肥料所直接接触的土壤面积,从而提高肥料渗入管道侧壁附近的土壤中的速度和范围,利于水稻根系对肥料的吸收,在施氮肥时,能降低土壤中的氮肥残留,进而减小温室气体的排放。
21.进一步的,叶片上的用于与管道相连的一端为叶片上的靠近插入端的一端,如此,使得在垄梗内的土壤挤压叶片并使叶片弯曲时,在管道和叶片的作用下,能使通道呈锥状,且在竖直向下的方向上,所形成的锥状的通道的截面面积逐渐缩小,如此,在水稻根系环绕管道生长的基础上,使得在管道从垄梗中拔出后,所生长的水稻根系能维持呈锥状的通道,并且在水稻根系持续生长过程中,由于所形成的通道的下方的空间小,使得通道的下方更易被水稻的根系填充,由于下方距离地面更远,在稻田形成无氧环境方面,距离地面更远的区域更易于形成无氧环境,然而,在本技术中,由于所形成的通道的下方更易被根系填充,并且在通道上的处于上方的区域截面面积较大,同时在所生长的水稻根系的作用下,通道的收缩速率较慢,因此在将管道从垄梗中拔出后,在利于水稻根系生长的同时,能提高处于通道的下方区域的透气性,进而能避免垄梗内的距离地面较远的区域形成无氧环境,从而抑制甲烷菌的生长,进而能显著降低温室气体ch4的排放。
22.在本技术的另一种方案中,叶片上的用于与管道相连的一端为叶片上远离插入端的一端,如此,使得在垄梗内的土壤挤压叶片并使叶片弯曲时,在管道和叶片的作用下,能使所形成的通道上的处于上方的区域的截面面积缩小,使得所形成的通道呈上方收口的长瓶状结构,在施肥料后,肥料进入通道内并作用于管道附近的土壤,在土壤及水稻的根系吸收肥料的过程中,其所形成的通道结构能降低肥料的挥发,并且在施肥后的降雨时期,且在管道处于垄梗内时,通道上的位于上方的收口区域能逐渐缩小,同时通道上的位于上方的收口区域能起到阻挡作用,能对降水起到阻挡作用,进而在施肥后的降雨中,能有效降低通道内的肥料流出通道至垄梗表面的情况,进而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同时能降低肥料在垄梗表面的挥发,在施液状氮肥时,能有效降低氨挥发,进而能降低出现大气中的nh3被氧化
后与酸反应引起雾霾天气的情形,以及能降低出现nh3沉降并返回到陆地和土壤中的情形,进而能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减缓温室效应。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技术一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管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管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一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管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一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管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标示:1-垄梗,2-垄沟,3-通道,4-管道,5-管道组,6-连接杆,7-通孔,8-凸起,9-空隙,10-插入端,11-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因此,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和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组合。
2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
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类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9.实施例一:参见图1-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包括垄梗1和垄沟2,水稻种植在所述垄梗1上,且所述垄梗1上设置有若干呈竖向的通道3,所述通道3设置的区域与水稻的种植区域相对应,在对水稻施肥料时,肥料能沿所述通道3渗透到所述垄梗1内的土壤里。
30.在本技术中,将水稻种植在垄梗1上,在垄梗1上设置若干个呈竖向的通道3,并且通道3设置的区域与水稻的种植区域相对应,在对水稻施肥料时,肥料能沿通道3渗透到垄梗1内的土壤里,如此,使得垄梗1内的靠近通道3的土壤所含有的肥料养分较高,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水稻的根系易向肥料养分含量较高的土壤处生长,使得水稻的根系在向下生长的同时,水稻的根系还朝通道3处生长,如此,随着水稻的生长,易使水稻的根系遍布在通道3附近的土壤中,在对水稻施肥料时,肥料流入至通道3内,更易使水稻的根系吸收利用,从而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再进行施肥操作,如此,在施氮肥时,能提高水稻根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率,从而能降低稻田中的氮肥残留,从而降低生成n2o的底物,能显著降低n2o的排放,具体的,在施氮肥时,可通过采用将氮肥与水混合以形成液状氮肥肥料;同时在水稻的生长阶段施有机肥时,通过施液体有机肥,以使有机肥从通道3渗透至土壤内,一方面,水稻根系朝通道3处生长,另一方面,通道3的设置,能提高通道3所在区域的土壤的透气性,如此,能避免含有机肥的土壤形成极端厌氧的环境,从而提高含有有机肥的土壤的透气性,进而能破坏甲烷菌生长所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显著降低稻田中的ch4的排放;并且通道3的设置,利于水稻根系的集中吸养,也利于水稻的集中施肥,在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还能提高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率,进而能利于水稻的增产。
31.作为本技术优先的技术方案,所述通道3相配合有管道4,所述管道4为若干个,所述管道4用于插入所述垄梗1中并形成所述通道3,且在施肥料时,所述肥料经所述管道4流至所述垄梗1的土壤中。
32.进一步的,在本技术中,采用向垄梗1中插入管道4的形式以形成该通道3,便于在垄梗1上形成通道3,同时使得在管道4插入垄梗1且不拔出的时期内,能避免通道3的收缩,能维持所形成的通道3的稳固性,同时管道4的设置,便于水稻的根系环绕管道4生长,如此,环绕管道4生长的根系能提高所形成的通道3的稳固性;同时,在将所插入垄梗1中的管道4拔出时,环绕管道4生长的根系能降低通道3收缩的速率,并且在此过程中,由于没有管道4的阻挡,通道3为根系的生长提供了更多的生长空间,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同时能引导水稻根系朝通道3处生长,进而能提高水稻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进而能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能进一步降低通道3收缩的速率,能进一步提高通道3的稳固性。
33.作为本技术优先的技术方案,若干所述管道4形成管道组5,所述管道组5的宽度与
所述垄梗1的宽度相适配,且所述管道组5还包括连接杆6,所述连接杆6将所述管道组5上的管道4相连成一体。
34.在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管道组5,并通过连接杆6将管道组5上的管道4相连成一体,以便同时将多个管道4插入垄梗1中,能提高将管道4插入垄梗1以及从垄梗1中拔出的效率,进而降低水稻种植的劳动成本。
35.作为本技术优先的技术方案,在对水稻进行施肥前,将所述管道4插入所述垄梗1中;且在单次施肥结束后的一周至两周内,将所述管道4从所述垄梗1中拔出。
36.进一步的,在对水稻进行施肥前,将管道4插入垄梗1中,以便维持通道3的形状,具体的,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包括四个施肥阶段,具体包括施基肥、施分蘖肥、施穗肥和施粒肥,在施基肥时,通过将管道4插入垄梗1中以至形成通道3,此时,所施的基肥处于通道3附近的土壤中,在管道4处于垄梗1中的时期时,水稻根系朝管道4附近的土壤中生长,在施基肥后的一周至两周内,在将管道4从垄梗1中拔出后,随着水稻根系的生长,水稻根系能提高通道3的强度,延缓通道3收缩的速率,在进行施分蘖肥时,再一次向垄梗1中插入管道4时,可对已收缩的通道3进行扩张,以达到与前一个施肥阶段的通道3同等的大小,如此,在整个水稻种植过程中,可依据施肥次数,进行四次管道4的插入和拔出操作。
37.实施例二:参见图1-4所示,在实施例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管道4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通孔7,且所述管道4上的用于插入地面的一端为封堵状。
38.在管道4的侧壁上设置若干通孔7,并且管道4上的用于插入地面的一端为封堵状,在管道4插入垄梗1后,在施肥料时,具体的,管道4上的未插入垄梗1的一端为敞开状,管道4上的呈封堵状的一端便于在管道4插入地面时挤推土壤,同时便于流入管道4内的肥料从管道4侧壁上的通孔7流出,便于肥料渗入管道4侧壁附近的土壤中,利于水稻根系的吸收。
39.作为本技术优先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管道4插入所述垄梗1后,在竖直向下的方向上,所述管道4的直径逐渐缩小。
40.进一步的,在管道4插入垄梗1后,在竖直向下的方向上,管道4的直径逐渐缩小,如此,能降低管道4插入垄梗1时的阻力,便于管道4的插入工作。
41.作为本技术优先的技术方案,所述管道4外侧设置有若干呈环状的凸起8,所述凸起8环绕所述管道4中心轴线设置,所述凸起8沿所述管道4的长度方向排布。
42.在管道4外侧设置若干呈环状的凸起8,并且凸起8环绕管道4中心轴线设置,凸起8沿管道4的长度方向排布,使得在管道4插入垄梗1的过程中,管道4竖直向下运动时,凸起8竖直向下运动,使凸起8对其下方的土壤进行挤推,并为处于凸起8上方的通孔7附近预留空间,在管道4插入垄梗1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土壤的运动下,其所预留的空间逐渐缩小,且此过程发生在施肥阶段,如此,使得肥料流至管道4内后,再从通孔7流动到其预留空间内,再渗入至土壤内,如此,能进一步提高肥料渗入管道4侧壁附近的土壤中的速度和范围,并且所形成的预留空间,能使空气经管道4进入预留空间内,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土壤的含氧量,且所提高含氧量的土壤为养分丰富的土壤,不仅利于水稻根系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降低产生温室气体的底物的残留,同时,其含氧量的提高能抑制甲烷菌的产生,从而能有效降低稻田中的n2o和ch4温室气体的排放。
43.实施例三:参见图5-7所示,
在实施例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管道4上设置有若干呈条状的空隙9,所述空隙9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管道4的长度方向同向,所述空隙9的长度与所述管道4的长度相适配,若干所述空隙9沿所述管道4的周向排布,所述管道4上的插入所述垄梗1的一端为插入端10,所述插入端10被封堵,且所述管道4上还设置有若干叶片11,所述叶片11与所述空隙9相适配,所述叶片11的一端与所述管道4相连,且在所述管道4插入所述垄梗1时,所述垄梗1内的土壤能挤推所述叶片11以使所述叶片11朝所述管道4的中心轴线弯曲变形,且在撤销对所述叶片11的作用力时,所述叶片11能恢复形变。
44.在本技术中,在管道4上设置若干个呈条状的空隙9,并且空隙9的长度方向与管道4的长度方向同向,若干空隙9沿管道4的周向排布,在将管道4插入垄梗1内时,垄梗1内的土壤能挤推叶片11使叶片11朝管道4的中心轴线弯曲变形,在叶片11弯曲变形的过程中,能逐渐使叶片11所对应的空隙9暴露,且该空隙9逐渐被土壤所填充,并且在管道4插入垄梗1的过程中,插入端10挤推管道4下方的土壤,使得在此过程中,叶片11所受到的土壤的作用力较小,使得在此过程中,叶片11能对空隙9进行遮挡,从而在管道4插入垄梗1的过程中能防止土壤从空隙9将管道4进行填堵,进而为后续肥料和空气进入管道4作用于土壤提供了保障;同时在管道4插入垄梗1至预设位置后,土壤对叶片11的作用力是呈递增的,使得在土壤的作用力下,作用力为f,叶片11逐渐朝管道4的中心轴线弯曲变形,并使所暴露的空隙9逐渐被土壤填充,进而在后续施肥料时,肥料进入管道4中,肥料直接作用于该将空隙9进行填充的土壤,能扩大管道4内的肥料所直接接触的土壤面积,从而提高肥料渗入管道4侧壁附近的土壤中的速度和范围,利于水稻根系对肥料的吸收,在施氮肥时,能降低土壤中的氮肥残留,进而减小温室气体的排放。
45.进一步,在本技术中,管道4和管道4上的叶片11可采用树脂制作,可选用非降解材料,以便管道4和叶片11的长期反复使用,同时便于管道4在伸入土壤后能维持原形,也便于叶片11的弯曲变形。
46.作为本技术优先的技术方案,所述叶片11上的用于与所述管道4相连的一端为所述叶片11上靠近所述插入端10的一端。
47.进一步的,叶片11上的用于与管道4相连的一端为叶片11上的靠近插入端10的一端,如此,使得在垄梗1内的土壤挤压叶片11并使叶片11弯曲时,在管道4和叶片11的作用下,能使通道3呈锥状,且在竖直向下的方向上,所形成的锥状的通道3的截面面积逐渐缩小,如此,在水稻根系环绕管道4生长的基础上,使得在管道4从垄梗1中拔出后,所生长的水稻根系能维持呈锥状的通道3,并且在水稻根系持续生长过程中,由于所形成的通道3的下方的空间小,使得通道3的下方更易被水稻的根系填充,由于下方距离地面更远,在稻田形成无氧环境方面,距离地面更远的区域更易于形成无氧环境,然而,在本技术中,由于所形成的通道3的下方更易被根系填充,并且在通道3上的处于上方的区域截面面积较大,同时在所生长的水稻根系的作用下,通道3的收缩速率较慢,因此在将管道4从垄梗1中拔出后,在利于水稻根系生长的同时,能提高处于通道3的下方区域的透气性,进而能避免垄梗1内的距离地面较远的区域形成无氧环境,从而抑制甲烷菌的生长,进而能显著降低温室气体ch4的排放。
48.实施例四:参见图8-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所述叶片11上的用于与所述管道4相连的一端
为所述叶片11上远离所述插入端10的一端。
49.在本技术中,叶片11上的用于与管道4相连的一端为叶片11上远离插入端10的一端,如此,使得在垄梗1内的土壤挤压叶片11并使叶片11弯曲时,在管道4和叶片11的作用下,能使所形成的通道3上的处于上方的区域的截面面积缩小,使得所形成的通道3呈上方收口的长瓶状结构,在施肥料后,肥料进入通道3内并作用于管道4附近的土壤,在土壤及水稻的根系吸收肥料的过程中,其所形成的通道3结构能降低肥料的挥发,并且在施肥后的降雨时期,且在管道4处于垄梗1内时,通道3上的位于上方的收口区域能逐渐缩小,同时通道3上的位于上方的收口区域能起到阻挡作用,能对降水起到阻挡作用,进而在施肥后的降雨中,能有效降低通道3内的肥料流出通道3至垄梗1表面的情况,进而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同时能降低肥料在垄梗1表面的挥发,在施液状氮肥时,能有效降低氨挥发,进而能降低出现大气中的nh3被氧化后与酸反应引起雾霾天气的情形,以及能降低出现nh3沉降并返回到陆地和土壤中的情形,进而能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减缓温室效应。
50.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因此任何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垄梗和垄沟,水稻种植在所述垄梗上,且所述垄梗上设置有若干呈竖向的通道,所述通道设置的区域与水稻的种植区域相对应,在对水稻施肥料时,肥料能沿所述通道渗透到所述垄梗内的土壤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相配合有管道,所述管道为若干个,所述管道用于插入所述垄梗中并形成所述通道,且在施肥料时,所述肥料经所述管道流至所述垄梗的土壤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管道形成管道组,所述管道组的宽度与所述垄梗的宽度相适配,且所述管道组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将所述管道组上的管道相连成一体。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对水稻进行施肥前,将所述管道插入所述垄梗中;且在单次施肥结束后的一周至两周内,将所述管道从所述垄梗中拔出。5.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通孔,且所述管道上的用于插入地面的一端为封堵状。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道插入所述垄梗后,在竖直向下的方向上,所述管道的直径逐渐缩小。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外侧设置有若干呈环状的凸起,所述凸起环绕所述管道中心轴线设置,所述凸起沿所述管道的长度方向排布。8.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上设置有若干呈条状的空隙,所述空隙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管道的长度方向同向,所述空隙的长度与所述管道的长度相适配,若干所述空隙沿所述管道的周向排布,所述管道上的插入所述垄梗的一端为插入端,所述插入端被封堵,且所述管道上还设置有若干叶片,所述叶片与所述空隙相适配,所述叶片的一端与所述管道相连,且在所述管道插入所述垄梗时,所述垄梗内的土壤能挤推所述叶片以使所述叶片朝所述管道的中心轴线弯曲变形,且在撤销对所述叶片的作用力时,所述叶片能恢复形变。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上的用于与所述管道相连的一端为所述叶片上靠近所述插入端的一端。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上的用于与所述管道相连的一端为所述叶片上远离所述插入端的一端。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水稻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稻田构造,包括垄梗和垄沟,水稻种植在所述垄梗上,且所述垄梗上设置有若干呈竖向的通道,所述通道设置的区域与水稻的种植区域相对应,在对水稻施肥料时,肥料能沿所述通道渗透到所述垄梗内的土壤里。本申请的稻田构造能够提高水稻根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率,减少氮素流失及土壤N2O排放;改善稻田耕层土壤透气性,避免形成极端厌氧环境,破坏甲烷菌生长所适宜的土壤生态环境条件,显著降低稻田中的CH4排放量;同时有利于水稻的增产。水稻的增产。水稻的增产。


技术研发人员:

尹学伟 张晓春 李强 李清虎 魏灵 张能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技术研发日:

2022.11.22

技术公布日:

2023/1/3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7:16: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521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管道   水稻   土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