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封装模具,特别是一种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


背景技术:



2.现有一种过滤膜包用于实现切向流过滤,相关的现有技术可以参考cn101298005a中公开的过滤装置。过滤膜包9由多个过滤单元层叠而成,结合图13至图15看,过滤单元有两种,两种过滤单元依次层叠设置形成过滤膜包,第一种过滤单元是进液导流单元91,包括进液导流筛网911,第二种过滤单元是滤液导流单元92,包括滤膜921和滤液导流筛网922,滤膜921与滤液导流筛网922层叠设置,滤液导流筛网922的两侧分别设置一张滤膜921。在进液导流单元91相对两侧的其中一侧设有贯穿进液导流单元91的第一进液通孔9101和第一滤液通孔9102、另外一侧设有贯穿进液导流单元91的第一出液通孔9103和第二滤液通孔9104,在滤液导流单元92相对两侧的其中一侧设有贯穿滤液导流单元92的第二进液通孔9201和第三滤液通孔9202、另外一侧设有贯穿滤液导流单元92的第二出液通孔9203和第四滤液通孔9204,其中,进液导流单元91的第一进液通孔9101与滤液导流单元92的第二进液通孔9201对齐连通,进液导流单元91的第一滤液通孔9102与滤液导流单元92的第三滤液通孔9202对齐连通,进液导流单元91的第一出液通孔9103与滤液导流单元92的第二出液通孔9203对齐连通,进液导流单元91的第二滤液通孔9104与滤液导流单元92的第四滤液通孔9204对齐连通。
3.利用过滤膜包对流体进行过滤的过程如下:待过滤的原液从进液导流单元的第一进液通孔9101进入过滤膜包,然后从进液导流筛网911流入进液导流单元,接着经过滤膜921的过滤产生滤液,滤液经过滤液导流筛网922流入滤液导流单元的第三滤液通孔9202和第四滤液通孔9204,经过第一滤液通孔9102和第二滤液通孔9104排出过滤膜包,还有一部分未被过滤的剩余液则从进液导流单元的第一出液通孔9103排出。为了形成有效、可靠的流道,需要将进液导流单元91的第一滤液通孔9102和第二滤液通孔9104封装,避免原液直接从第一滤液通孔9102和第二滤液通孔9104流出,同时也要将滤液导流单元92的第二进液通孔9201和第二出液通孔9203封装,避免原液直接进入滤液导流筛网922。目前的封装方式一般是增加密封圈,例如cn101298005a中公开的过滤装置,需要层层封胶,操作不便,而且会导致相邻两层结构之间的密封效果不佳,容易泄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便于封装施工,提高过滤单元的封装效率及效果。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包括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相互定位并用于压紧过滤单元,第一模板设有灌胶流道,灌胶流道包括入胶口、多个出胶口和连通入胶口与出胶口并引导封装胶流动的导流通道,出胶口分别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第三通孔一对一相接并连通。
6.进一步的,所述入胶口连通有用于存储封装胶的补胶容腔。
7.进一步的,所述补胶容腔位于第一模板外部;或者,所述补胶容腔设于第一模板的表面,补胶容腔的入口形成入胶口;或者,所述补胶容腔位于第一模板内并通过导流通道与入胶口连通;或者,所述补胶容腔的入口大于出口,补胶容腔的内壁具有沿入口至出口方向延伸的导胶面。
8.进一步的,所述灌胶流道包括一个入胶口,入胶口通过导流通道与所有出胶口连通;
9.或者,所述灌胶流道包括两个入胶口和两个导流通道,其中一个入胶口通过其中一个导流通道与连通第一通孔的出胶口连通,另外一个入胶口通过另外一个导流通道与连通第三通孔的出胶口连通;
10.或者,所述灌胶流道包括多个入胶口和多个导流通道,入胶口通过导流通道与出胶口一对一连通。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模板位于第二模板的上方,灌胶流道的入胶口设于第一模板的顶面或侧面,灌胶流道的出胶口设于第一模板的底面。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模板设有便于封装胶流入过滤单元的出气通道,出气通道与灌胶流道连通,出气通道的出口位于第一模板的顶面或侧面;
13.和/或,所述第二模板设有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第三通孔一对一相接并连通的出气通孔。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模板位于第二模板的下方,灌胶流道的入胶口设于第一模板的底面或侧面,灌胶流道的出胶口设于第一模板的顶面。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模板设有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第三通孔一对一相接并连通的出气通孔。
16.进一步的,所述入胶口复用于灌胶后连接加压装置。
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模板或第二模板设有利于封装胶从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的孔壁流入过滤单元内部的排气通道,排气通道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二通孔和/或第四通孔相接并连通。
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定位压紧过滤单元后设置将过滤单元与外界隔绝的密封装置。
19.进一步的,所述排气通道具有多个进气口、一个出气口和连接通道,出气口通过连接通道与所有进气口连通;
20.或者,所述排气通道具有多个进气口、两个出气口和连接通道,其中一个出气口通过连接通道与用于连通第二通孔的进气口连通,另外一个出气口通过另外一个连接通道与用于连通第四通孔的进气口连通;
21.或者,所述出气口与进气口一对一连通。
22.进一步的,所述排气通道设于第一模板,连接通道包括位于第一模板内部的第一贯穿段和位于第一模板表面的流道槽,第一贯穿段与流道槽连通,流道槽面向第二模板并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二通孔和/或第四通孔连通;
23.或者,所述排气通道设于第二模板,连接通道包括位于第二模板内部的第一贯穿段和位于第二模板表面的流道槽,第一贯穿段与流道槽连通,流道槽面向第一模板并用于
与过滤单元的第二通孔和/或第四通孔连通。
24.进一步的,所述流道槽上设有封住流道槽的盖板,连接通道还包括设于盖板的第二贯穿段,第二贯穿段与流道槽连通,第二贯穿段在盖板上背离流道槽的表面形成进气口,盖板上用于接触过滤单元的表面为平面。
25.进一步的,所述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还包括用于将第一模板、过滤单元和第二模板相互定位的定位棒。
26.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棒穿过第一模板、过滤单元和第二模板将三者一同定位。
27.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棒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其中一个上、另一端通过紧固件锁紧于另外一个上;
28.或者,所述定位棒的一端通过紧固件锁紧于第一模板、另一端通过紧固件锁紧于第二模板。
29.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棒在定位时穿过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定位棒位于第一通孔内的部分与第一通孔的孔壁相接且两者之间具有通气间隙;
30.和/或,所述定位棒在定位时穿过过滤单元的第二通孔,定位棒位于第二通孔内的部分与第二通孔的孔壁相接且两者之间具有通气间隙;
31.和/或,所述定位棒在定位时穿过过滤单元的第三通孔,定位棒位于第三通孔内的部分与第三通孔的孔壁相接且两者之间具有通气间隙;
32.和/或,所述定位棒在定位时穿过过滤单元的第四通孔,定位棒位于第四通孔内的部分与第四通孔的孔壁相接且两者之间具有通气间隙。
3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相互定位并用于压紧过滤单元,确保过滤单元在封装过程中不会产生相对位移,同时压紧过滤单元也是为了让封装胶能够流入预定的封装区域(即第一通孔、第三通孔的孔壁),而不会流入多个过滤单元之间的间隙中,第一模板设有灌胶流道,灌胶流道包括入胶口、多个出胶口和连通入胶口与出胶口并引导封装胶流动的导流通道,出胶口分别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第三通孔一对一相接并连通,由于封装胶的粘性较大、粘度较高,通过导流通道可以让封装胶流动地更加顺畅,引导封装胶流入第一通孔、第三通孔,便于第一通孔、第三通孔内的气体排出,让封装胶与第一通孔、第三通孔的孔壁充分接触并将其封装,获得稳定、可靠的封装效果,整个封装模具结构简单,封装操作方便,封装完成后拆卸也方便。
附图说明
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的结构示意图(一);
3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模板的示意图(补胶容腔位于第一模板内部);
3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模板的示意图(仅设置一个入胶口、导流通道位于第一模板内部);
3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模板的仰视图(仅设置一个入胶口、导流通道位于第一模板底面);
3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的结构示意图(二);
40.图6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模板的俯视图;
4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的结构示意图(三);
42.图8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模板的仰视图(仅设置一个出气口);
4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四);
44.图9为图8中u-u向的剖视图(局部);
45.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一种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滤液导流单元封装后的俯视图(形成密封环);
47.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进液导流单元封装后的俯视图(形成密封环);
48.图13为过滤膜包的分层示意图;
49.图14为过滤膜包的剖视图(沿第一进液通孔的轴线和第一出液通孔的轴线剖切);
50.图15为过滤膜包的剖视图(沿第一滤液通孔的轴线和第二滤液通孔的轴线剖切)。
具体实施方式
5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52.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53.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如涉及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54.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55.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x和/或y,可以表示:单独存在x、同时存在x和y、单独存在y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包含x、y和z”、“包含x、y、z”是指x、y、z三者都包含,“包含x、y或z”是指包含x、y、z三者之一,“包含x、y和/或z”是指包含x、y、z三者中任一个或任二个或三个。
56.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过滤单元包括两种,一种是进液导流单元,另一种是滤液导流单元。两种过滤单元需要封装的通孔位置不同,例如在进液导流单元中,需要封装的是第一滤液通孔9102和第二滤液通孔9104,在滤液导流单元中,需要封装的是第二进液通孔9201和第二出液通孔9203,在本实用新型中,为方便描述,将需要封装的第一滤液通孔和第二进液通孔统称为第一通孔,第二滤液通孔和第二出液通孔统称为第三通孔,不需要封装的第一滤液通孔和第三滤液通孔统称为第二通孔,第二滤液通孔和第四滤液通孔统称为第四通孔,针对不同的过滤单元进行封装,在制作具体模具时对相应的孔位进行适应性调整即可。
57.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互结合或替换,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58.实施例一:
59.以针对滤液导流单元92进行封装为例,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包括第一模板1和第二模板2,第一模板1位于第二模板2的上方,第一模板1和第二模板2相互定位并用于压紧过滤单元,确保过滤单元在封装过程中不会产生相对位移,同时压紧过滤单元也是为了让封装胶能够流入预定的封装区域(即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的孔壁),而不会流入多个过滤单元之间的间隙中,第一模板1设有灌胶流道11,灌胶流道11包括入胶口111、多个出胶口112和连通入胶口111与出胶口112并引导封装胶流动的导流通道113,出胶口112分别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一对一相接并连通。本实施例中可以利用重力让封装胶自然注入灌胶流道11,由于封装胶的粘性较大、粘度较高,通过导流通道113可以让封装胶流动地更加顺畅,引导封装胶流入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便于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内的气体排出,让封装胶与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的孔壁充分接触并将其封装,获得稳定、可靠的封装效果,整个封装模具结构简单,封装操作方便,封装完成后拆卸也方便。
60.在一个实施例中,灌胶流道11的入胶口111设于第一模板1的顶面,在灌胶时能够比较方便地向灌胶流道11添加封装胶,灌胶流道11的出胶口112设于第一模板1的底面,出胶口112可以直接面对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可以理解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灌胶流道11的入胶口111设于第一模板1的侧面。
61.在一些情况下,需要让封装胶更多更充分地从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的孔壁渗入过滤单元,以获得更好的封装效果,因此在向灌胶流道11注入封装胶时,要保证有足够多的封装胶能渗入过滤单元内部,为此可以在入胶口111连通有用于存储封装胶的补胶容腔12,确保在封装胶从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的孔壁渗入过滤单元后,灌胶流道11内的封装胶不会流光,以保证封装效果。
62.在一个实施例中,补胶容腔12设于第一模板1的表面,补胶容腔12的入口形成入胶口111,由于封装胶的粘性较大、粘度较高,为了方便注入封装胶,可以设计补胶容腔12的入口大于出口,同时可以在补胶容腔12的内壁具有沿入口至出口方向延伸的导胶面121,如图1所示,补胶容腔12形成类似漏斗状的结构,根据伯努利效应,封装胶在补胶空腔内流动及流出补胶容腔12后可以得到加速,可以让封装胶更加顺畅地持续流入灌胶流道11,导胶面可以选择斜面或弧面等。补胶容腔12的主要作用还是存储封装胶,因此不局限于前述特定的形状,同时可以理解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设计补胶容腔12位于第一模板1外部,例如在第一模板1上外接一个漏斗,或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设计补胶容腔12位于第一模板1内并通过导流通道113与入胶口111连通,如图2所示。
63.在一个实施例中,灌胶流道11可以仅有一个入胶口111,为了让封装胶能够注入所有的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入胶口111需要通过导流通道113与所有出胶口112连通,导流通道113可以设在第一模板1的内部,如图3所示,也可以设在第一模板1的下表面,如图4所示,由于导流通道113位于第一模板1的下表面,因此不能让导流通道113直接面对过滤单元,因此需要将导流通道113盖住,确保封装胶流入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为此可以在第
一模板1的下表面设置一个盖板4,盖板4将导流通道113盖住,并且盖板4的下表面压紧过滤单元,如图5所示,盖板4设有将入胶口111与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分别连通的连通孔41。
64.由于封装胶的粘性较大、粘度较高,为提高注胶效率,可以考虑分开注胶,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灌胶流道11包括两个入胶口111和两个导流通道113,其中一个入胶口111通过其中一个导流通道113与连通第一通孔901的出胶口112连通,另外一个入胶口111通过另外一个导流通道113与连通第三通孔903的出胶口112连通,即图1和图6所示。为更进一步地提高注胶效率,还可以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设计灌胶流道11包括多个入胶口111和多个导流通道113,入胶口111通过导流通道113与出胶口112一对一连通。
65.由于封装胶的粘性较大、粘度较高,封装胶注入灌胶流道11后,相当于将灌胶流道11封闭了,如果灌胶流道11或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内的空气不能排出,会影响封装胶的流动,从而影响封装效率及效果,为此可以见图1,在第一模板1设有便于封装胶流入过滤单元的出气通道13,出气通道13与灌胶流道11连通,出气通道13的出口位于第一模板1的顶面或侧面,可以理解的,为了避免封装胶将出气通道13堵塞,要将出气通道13的出口位置设置得相对较高,以便顺利排出空气,出气通道13的入口与导流通道113的底部连通,出气通道13的出口位于第一模板1的顶面,封装胶向下流动,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内的空气可以从出气通道13中排出,便于封装胶继续顺畅流入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除了利用出气通道13向上排气,也可以采用向下排气的方式,例如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模板2设有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一对一相接并连通的出气通孔13,封装胶向下流动会将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内的空气挤出去。
66.由于封装胶的粘性较大、粘度较高,单纯依靠封装胶自然流动,封装效率较低,为提高封装效率,可以设计入胶口111复用于灌胶后连接加压装置,即入胶口111除了用来注入封装胶,在灌胶后还用来连接加压装置,加压装置可以推动封装胶加快流动速度,尽快进入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加压装置可以采用气泵等常见装置,也可以采用持续注入封装胶的方式来加压。
67.在上面的实施例中,只需封装胶将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的孔壁封装就可以达到要求,而在一些封装要求更高的情况下,会希望封装胶能够从第一通孔901和第三通孔903的孔壁流入过滤单元内部,例如图11和图12所示,封装胶在第一通孔901和第三通孔903的边缘形成一圈密封环905,从而达到更好的封装效果,因此可以在注入封装胶后,通过排出过滤单元内部的气体形成负压,从而吸入封装胶,为此可以在第一模板1或第二模板2设有利于封装胶从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901和第三通孔903的孔壁流入过滤单元内部的排气通道14,例如图7所示,第一模板1设有排气通道14,排气通道14具有进气口141和出气口142,进气口141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二通孔902和/或第四通孔904相接并连通,为了获得比较均匀的封装效果,可以选择进气口141与所有的第二通孔902和第四通孔904连通。过滤单元内部的气体通过排气通道14排出形成负压,封装胶就会从第一通孔901和第三通孔903的孔壁流入过滤单元内部,通过控制排气的程度来控制封装胶进入过滤单元内部的深度(即密封环905的宽度),一般可以选择3~5mm。排气通道14的出气口142可以连接抽真空装置,加快排出过滤单元内部的气体,提高封装效率及效果。
68.为避免过滤单元的周边因为没压紧而漏气,导致排气通道14的排气效果变差甚至
失效,可以在第一模板1和第二模板2定位压紧过滤单元后设置将过滤单元与外界隔绝的密封装置,作为成本较低、比较简单容易的密封装置,可以采用塑料薄膜,具体是在第一模板1、过滤单元和第二模板2的外周用塑料薄膜包裹住实现密封。当然也可以采用如硅胶密封套等其它可以达到密封效果的密封装置。
69.具体到排气通道14的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设计排气通道14具有多个进气口141、一个出气口142和连接通道143,出气口142通过连接通道143与所有进气口141连通,即图7所示,方便连接抽真空装置。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设计排气通道14具有多个进气口141、两个出气口142和连接通道143,其中一个出气口142通过连接通道143与用于连通第二通孔902的进气口141连通,另外一个出气口142通过另外一个连接通道143与用于连通第四通孔904的进气口141连通。或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设计出气口142与进气口141一对一连通。
70.连接通道143可以设于第一模板1的内部,参考图7所示结构,也可以如图8a和图8所示,连接通道143包括位于第一模板1内部的第一贯穿段1431和位于第一模板1表面的流道槽1432,第一贯穿段1431与流道槽1432连通,流道槽1432面向第二模板2并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二通孔902和/或第四通孔904连通;采用流道槽1432的结构能够方便加工,降低加工成本。
71.在一些情况下,如果第一模板1和第二模板2需要将过滤单元压得非常紧,由于流道槽1432直接面对过滤单元,可能导致流道槽1432的口部台阶将过滤单元压坏,因此可以考虑在流道槽1432上设有封住流道槽1432的盖板4,连接通道143还包括设于盖板4的第二贯穿段42,第二贯穿段42与流道槽1432连通,第二贯穿段42在盖板4上背离流道槽1432的表面形成进气口141,盖板4上用于接触过滤单元的表面为平面。
7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若排气通道14设于第二模板2也是同样的道理,即连接通道143包括位于第二模板2内部的第一贯穿段1431和位于第二模板2表面的流道槽1432,第一贯穿段1431与流道槽1432连通,流道槽1432面向第一模板1并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二通孔902和/或第四通孔904连通。
73.在封装过程中,多个过滤单元层叠放置,因此需要确保所有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901、第二通孔902、第三通孔903和第四通孔904各自相互对齐,同时也需要灌胶流道11的出胶口112与第一通孔901和第三通孔903对齐,需要将过滤单元定位,同时也要将过滤单元相对第一模板1定位,因此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还包括用于将第一模板1、过滤单元和第二模板2相互定位的定位棒3。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选择定位棒3穿过第一模板1、过滤单元和第二模板2将三者一同定位,定位方式,可靠性好。可以理解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过滤单元与第一模板相互定位,再将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相互定位;或者将过滤单元与第二模板相互定位,再将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相互定位。
74.由于第一模板1和第二模板2需要夹紧过滤单元,因此也可以利用定位棒3实现,例如将定位棒3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模板1和第二模板2的其中一个上、另一端通过紧固件锁紧于另外一个上。或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定位棒3的一端通过紧固件锁紧于第一模板1、另一端通过紧固件锁紧于第二模板2。可以在定位棒3的端部设置外螺纹,紧固件可以采用螺母。紧固件也可以选用凸轮扳手等其它常见零件。可以理解的,在第一模板1中设置内螺纹并与定位棒3一端的外螺纹配合,定位棒3的另一端通过紧固件5固定在第二模板2,即图8所
示方式,也是可行的。同样的,在第二模板中设置内螺纹并与定位棒一端的外螺纹配合,定位棒的另一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第一模板,一样可行。另外,在第一模板1、过滤单元及第二模板2的外周设置一个定位装置将三者定位,也是可行的。
75.为了将过滤单元定位,定位棒3可以利用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901、第二通孔902、第三通孔903和/或第四通孔904,即定位棒3穿过第一通孔901、第二通孔902、第三通孔903和/或第四通孔904定位棒3可以在将过滤单元定位好之后拔出,也可以保持插入过滤单元,由于第一通孔901和第三通孔903会注入封装胶,为了实现定位且同时不影响封装胶在第一通孔901和第三通孔903内流动,若定位棒3在定位时穿过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901,则定位棒3位于第一通孔901内的部分与第一通孔901的孔壁相接且两者之间具有通气间隙,定位棒3与第一通孔901的孔壁相接能实现定位,通气间隙则不影响封装胶在第一通孔901内流动,定位棒3位于第一通孔901内的部分可以采用第一通孔901的内接多边形结构。同样的道理,如果定位棒3在定位时穿过过滤单元的第三通孔903,则定位棒3位于第三通孔903内的部分与第三通孔903的孔壁相接且两者之间具有通气间隙,定位棒3与第三通孔903的孔壁相接能实现定位,通气间隙则不影响封装胶在第三通孔903内流动。
76.另外,若第二通孔902和/或第四通孔904需要连通排气通道时,定位棒3不能堵塞第二通孔902和第四通孔904,因此若定位棒3在定位时穿过过滤单元的第二通孔902,则为确保封装胶可以在第一通孔901内正常流动,定位棒3位于第二通孔902内的部分与第二通孔902的孔壁相接且两者之间具有通气间隙900,定位棒3与第二通孔902的孔壁相接能实现定位,通气间隙则不影响排气。同样的道理,如果定位棒3在定位时穿过过滤单元的第四通孔904,则定位棒3位于第四通孔904内的部分与第四通孔904的孔壁相接且两者之间具有通气间隙,定位棒3与第二通孔902的孔壁相接能实现定位,通气间隙则不影响排气。定位棒3位于过滤单元内的部分可以采用相应通孔的内接多边形结构,例如图9所示为定位棒3位于第二通孔902内的部分为第二通孔902的内接正六边形。
77.本实用新型为实现较好的封装效果,可以采用如下的封装步骤:
78.s1、先将过滤单元定位到位于下方的第二模板上,在定位过程中,多个过滤单元层叠,为方便过滤单元封装后分离,可以在相邻的两个过滤单元之间增加一个防止两个过滤单元粘连的保护层,例如hdpe薄膜;
79.s2、将第一模板定位并压紧过滤单元;
80.s3、将封装胶注入灌胶流道11,直到第一通孔、第三通孔中填充满封装胶,静默一段时间排出气体;
81.s4、用密封装置将过滤单元的外周密封,将抽真空装置与排气通道的出气口连接进行抽真空;
82.s5、去除第一通孔、第三通孔中剩余的封装胶,例如采用除胶棒,除胶棒的直径要比第一通孔、第三通孔的孔径要小,使第一通孔、第三通孔的孔壁保留有封装胶;
83.s6、拆除封装模具,将封装好的过滤单元置入烘箱中固化成型,然后冷却至室温后取出即可。
84.采用不同实施例的封装模具,对封装过程做一些适应性调整即可。过滤单元封装好之后,将进液导流单元和滤液导流单元依次层叠起来,再对所有过滤单元的外周进行封装,最终可以获得过滤膜包。
85.实施例二:
86.如图10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模板1位于第二模板2的下方,灌胶流道11的入胶口111设于第一模板1的底面或侧面,灌胶流道11的出胶口112设于第一模板1的顶面。在本实施例中,封装胶采用向上溢流的方式进行灌胶,有利于将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内的杂质和空气排出,有利于提高封装质量。
87.第二模板2可以将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盖住,而为了提高封装效率,也可以在第二模板2设有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一对一相接并连通的出气通孔13,便于第一通孔901、第三通孔903中的气体排出。
88.本实施例如果需要连接抽真空装置,则可以参考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未描述的其他内容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89.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请求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包括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相互定位并用于压紧过滤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设有灌胶流道,灌胶流道包括入胶口、多个出胶口和连通入胶口与出胶口并引导封装胶流动的导流通道,出胶口分别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第三通孔一对一相接并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入胶口连通有用于存储封装胶的补胶容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补胶容腔位于第一模板外部;或者,所述补胶容腔设于第一模板的表面,补胶容腔的入口形成入胶口;或者,所述补胶容腔位于第一模板内并通过导流通道与入胶口连通;或者,所述补胶容腔的入口大于出口,补胶容腔的内壁具有沿入口至出口方向延伸的导胶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胶流道包括一个入胶口,入胶口通过导流通道与所有出胶口连通;或者,所述灌胶流道包括两个入胶口和两个导流通道,其中一个入胶口通过其中一个导流通道与连通第一通孔的出胶口连通,另外一个入胶口通过另外一个导流通道与连通第三通孔的出胶口连通;或者,所述灌胶流道包括多个入胶口和多个导流通道,入胶口通过导流通道与出胶口一对一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位于第二模板的上方,灌胶流道的入胶口设于第一模板的顶面或侧面,灌胶流道的出胶口设于第一模板的底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设有便于封装胶流入过滤单元的出气通道,出气通道与灌胶流道连通,出气通道的出口位于第一模板的顶面或侧面;和/或,所述第二模板设有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第三通孔一对一相接并连通的出气通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位于第二模板的下方,灌胶流道的入胶口设于第一模板的底面或侧面,灌胶流道的出胶口设于第一模板的顶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板设有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第三通孔一对一相接并连通的出气通孔。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入胶口复用于灌胶后连接加压装置。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或第二模板设有利于封装胶从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的孔壁流入过滤单元内部的排气通道,排气通道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二通孔和/或第四通孔相接并连通。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定位压紧过滤单元后设置将过滤单元与外界隔绝的密封装置。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通道具有多
个进气口、一个出气口和连接通道,出气口通过连接通道与所有进气口连通;或者,所述排气通道具有多个进气口、两个出气口和连接通道,其中一个出气口通过连接通道与用于连通第二通孔的进气口连通,另外一个出气口通过另外一个连接通道与用于连通第四通孔的进气口连通;或者,所述出气口与进气口一对一连通。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通道设于第一模板,连接通道包括位于第一模板内部的第一贯穿段和位于第一模板表面的流道槽,第一贯穿段与流道槽连通,流道槽面向第二模板并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二通孔和/或第四通孔连通;或者,所述排气通道设于第二模板,连接通道包括位于第二模板内部的第一贯穿段和位于第二模板表面的流道槽,第一贯穿段与流道槽连通,流道槽面向第一模板并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二通孔和/或第四通孔连通。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槽上设有封住流道槽的盖板,连接通道还包括设于盖板的第二贯穿段,第二贯穿段与流道槽连通,第二贯穿段在盖板上背离流道槽的表面形成进气口,盖板上用于接触过滤单元的表面为平面。15.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所述的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还包括用于将第一模板、过滤单元和第二模板相互定位的定位棒。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棒穿过第一模板、过滤单元和第二模板将三者一同定位。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棒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其中一个上、另一端通过紧固件锁紧于另外一个上;或者,所述定位棒的一端通过紧固件锁紧于第一模板、另一端通过紧固件锁紧于第二模板。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棒在定位时穿过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定位棒位于第一通孔内的部分与第一通孔的孔壁相接且两者之间具有通气间隙;和/或,所述定位棒在定位时穿过过滤单元的第二通孔,定位棒位于第二通孔内的部分与第二通孔的孔壁相接且两者之间具有通气间隙;和/或,所述定位棒在定位时穿过过滤单元的第三通孔,定位棒位于第三通孔内的部分与第三通孔的孔壁相接且两者之间具有通气间隙;和/或,所述定位棒在定位时穿过过滤单元的第四通孔,定位棒位于第四通孔内的部分与第四通孔的孔壁相接且两者之间具有通气间隙。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膜包过滤单元封装模具,属于封装模具领域,解决了现有的过滤装置封胶操作不便、易泄漏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相互定位并用于压紧过滤单元,第一模板设有灌胶流道,灌胶流道包括入胶口、多个出胶口和连通入胶口与出胶口并引导封装胶流动的导流通道,出胶口分别用于与过滤单元的第一通孔、第三通孔一对一相接并连通。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膜包过滤单元封装,便于封装施工,提高过滤单元的封装效率及效果。提高过滤单元的封装效率及效果。提高过滤单元的封装效率及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贾建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4.29

技术公布日:

2023/1/3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4:37: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520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单元   模板   所述   滤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