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


背景技术:



2.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动脉血管壁因局部的病变和损伤,形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动脉瘤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但动脉瘤最容易发生的地方是在人体内的血管分叉处以及血管最大角度弯折处,而动脉瘤瘤壁薄,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动脉瘤随时会产生破裂的危险,破裂后其致死率或致残率也较高。因此,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3.目前,脑动脉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开颅手术夹闭,(2)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开颅手术夹闭主要通过将金属夹子固定在动脉瘤的颈部从而实现闭塞动脉瘤的目的。尽管有效,但是该手术对于病人的创伤比较大,所需恢复时间也比较长。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动脉瘤的首选技术。
4.常见的介入产品有弹簧圈、液体栓塞剂、血流导向装置、覆膜支架等,其中像弹簧圈通过将金属弹簧圈置入动脉瘤内以填塞动脉瘤,从而阻止血流流入动脉瘤,达到闭塞动脉瘤的目的。血流导向、覆膜支架通过植入血管内,改变血流的动力学,来实现闭塞动脉瘤瘤腔。但是当动脉瘤位于血管分叉处时,以上产品效果往往达不到最佳。使用弹簧圈分叉处动脉瘤,其手术操作过程较为棘手,对于瘤腔内的植入密度难以控制。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为了防止弹簧圈脱落到母血管中,可能需要植入额外的辅助支架,这也增加手术的时间和成本。血流导向装置、覆膜支架通常使用在相对直的血管中,不适用于分叉位置动脉瘤。
5.如今,利用管状编织物对动脉瘤进行填充是比较新颖的技术,但是对于管状编织物,其在动脉瘤内的位置、封闭性以及孔隙率等性能都会影响到对于动脉瘤的效果,造成血流冲击下编织物的移位,导致动脉瘤的复发。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发生位移和变形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
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包括闭塞装置,所述闭塞装置包括编织体,所述编织体呈网状且由具有形状记忆的金属丝连续编织而成,其中,所述编织体包括远端体和近端体,所述编织体包括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所述编织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远端体包括横截面积在所述编织体轴向方向上不变的中部段;当所述编织体位于动脉瘤内时,所述近端体靠近所述动脉瘤的颈部开口设置并且所述近端体的外壁至少部分与所述动脉瘤的内壁抵接以封堵所述动脉瘤的颈部开口,所述近端体在所述编织体的径向方向上受到所述动脉瘤内壁的径向支撑力,所述远端体相对所述近端体远离所述动脉瘤的颈部开口设置且所述远端体的远端至少部分与动脉瘤的
内壁抵接,所述远端体在所述编织体的轴向方向上受到动脉瘤内壁的轴向支撑力。
8.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远端体还包括与所述中部段的远端连接的上部段及与所述中部段的近端连接的下部段,所述编织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中部段呈柱状,所述下部段呈收口状,所述上部段的远端至少部分用于与所述动脉瘤内壁抵接。
9.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编织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柱状结构处的金属丝交织形成菱形孔结构,所述菱形孔结构具有长对角线和短对角线,所述编织体轴向方向上形成所述短对角线,所述编织体的周向方向上形成所述长对角线,所述长对角线的长度大于所述短对角线的长度。
10.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长对角线的长度为a,所述短对角线的长度为b,所述长对角线与所述短对角线的长度关系为a≥3b。
11.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近端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编织体展开时,所述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外径上向内翻转并且所述第二段翻转后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段内壁的轮廓形状对应设置或贴合设置,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共同对动脉瘤的颈开口进行封堵;和/或,所述远端体还包括与所述中部段的近端连接的下部段,所述下部段呈收口状且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段的轮廓形状对应设置或贴合设置。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近端体远离所述动脉瘤颈部开口的一端形成第一开口,所述近端体处于完全展开状态且无收缩时,所述第一开口具有第一最大尺寸d1;所述近端体展开且位于所述动脉瘤内时,所述动脉瘤内壁与所述第一开口处对应位置具有第二最大尺寸d2,所述第一最大尺寸与所述第二最大尺寸之间的关系为d1>d2;和/或,所述近端体展开后,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一最大尺寸不小于所述动脉瘤的颈部开口的最大横向尺寸。
12.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远端体的远端设有与所述动脉瘤抵接的防护部。
13.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防护部为设于所述远端体顶部且在编织体释放时向下并向内翻转的远端封闭面;或者,所述防护部为设于所述远端体边缘的相互交错编织且与所述远端体呈角度设置的封闭环。
14.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编织体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远端体和所述近端体在所述闭塞装置的轴向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设置;所述编织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远端体与所述近端体在所述闭塞装置的轴向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设置。
15.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闭塞装置的导管与所述闭塞装置连接的输送丝,所述闭塞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显影环,所述显影环设置为至少两个且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显影环中的一个所述显影环位于所述编织体的近端,所述编织体通过显影环与输送丝连接,至少两个显影环中的另一个显影环位于所述近端体与所述远端体之间。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7.1、本发明中,通过将编织体设置成包括远端体和近端体,其中编织体处于展开状态时,远端体包括横截面积在编织体轴向方向上不变的中部段,如此可产生更大的轴向支撑力,以及当编织体位于动脉瘤内时,近端体靠近动脉瘤的颈部开口设置并且近端体的外壁至少部分与动脉瘤的内壁抵接以封堵动脉瘤的颈部开口,如此近端体在编织体的径向方向上受到动脉瘤内壁的径向支撑力,还将远端体相对近端体远离动脉瘤的颈部开口设置,并且远端体的远端至少部分与动脉瘤的内壁抵接,使得远端体在编织体的轴向方向上受到
动脉瘤内壁的轴向支撑力,如此通过轴向和径向支撑力实现对闭塞装置位置的限制,可很好的将闭塞装置限位于动脉瘤内,以使编织体在遭受血液流动冲击时不易发生位移和变形,能够很好的保持在输送至到动脉瘤后的位置,从而提升动脉瘤内的栓塞效果,进而提升效果,还能防止血流冲击导致编织体的移位而导致动脉瘤的复发问题;同时,编织体呈网状并由具有形状记忆的金属丝连续编织而成,如此大大增加了编织体的封闭性,且易于展开及收缩,还方便生产加工。
18.2、远端体还包括与中部段的远端连接的上部段及与中部段的近端连接的下部段,且编织体处于展开状态时,其中部段呈柱状,其下部段呈收口状,而上部段的远端至少部分用于与动脉瘤内壁抵接,如此在遭受血液流动冲击时更不易发生位移和变形,能够很好的保持在输送至到动脉瘤后的位置,从而提升该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的效果,防止动脉瘤的复发。
19.3、通过将编织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柱状结构处的金属丝交织形成菱形孔结构,且菱形孔结构具有长对角线和短对角线,编织体轴向方向上形成短对角线,编织体的周向方向上形成长对角线,长对角线的长度大于短对角线的长度,这样短对角线方向上对应的是菱形孔的钝角,而长对角线方向上对应的是菱形孔的锐角,因而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短对角线方向上形成更好的支撑力,即编织体轴向方向上形成更好的支撑力。
20.4、通过将长对角线的长度为a,短对角线的长度为b,长对角线与短对角线的长度关系为a≥3b,如此可使编织体在轴向方向上进一步形成更好的支撑力,以使得的闭塞装置更不易发生位移和变形。
21.5、通过将近端体设置成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在编织体展开时,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外径上向内翻转并且第二段翻转后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段内壁的轮廓形状对应设置或贴合设置,如此第一段与第二段可共同对动脉瘤的颈开口进行封堵,封堵效果更好,更易促进血栓在动脉瘤中自然形成。将至少部分第二段与第一段的内壁贴合设置,可实现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间隙更小,从而形成多层结构以阻挡血流流入血管瘤。和/或,远端体还包括与中部段的近端连接的下部段,下部段呈收口状且至少部分与第二段的轮廓形状对应设置或贴合设置,如此可实现近端体与远端体更好的贴合,从而形成多层结构以阻挡血流流入血管瘤。
22.6、通过近端体远离动脉瘤颈部开口的一端形成第一开口,近端体处于完全展开状态且无收缩时,第一开口具有第一最大尺寸d1;近端体展开且位于动脉瘤内时,动脉瘤内壁与第一开口处对应位置具有第二最大尺寸d2,第一最大尺寸与第二最大尺寸之间的关系为d1>d2;和/或,近端体展开后第一开口的第一最大尺寸不小于动脉瘤的颈部开口的最大横向尺寸,即近端体开口最大尺寸大于动脉瘤对应位置最大尺寸,从而实现对近端体更好的径向支撑力。
23.7、通过在远端体的远端设有与动脉瘤抵接的防护部,如此在编织体释放时,防护部能对动脉瘤或血管的内壁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能很好的保证在编织体释放过程中保护动脉瘤和血管的目的,以保证动脉瘤在编织体释放过程中不被刺破,即防止血管被刺破。
24.8、防护部可以为设于远端体顶部且在编织体释放时向下并向内翻转的远端封闭面,该封闭面在编织体释放时会向内向下翻转,如此可避免远端体的顶部直刺动脉瘤或血管的内壁,以防止动脉瘤或血管被刺破;或者,防护部也可以为设于远端体边缘的相互交错
编织且与远端体呈角度设置的封闭环,如此能更好的对动脉瘤进行保护,以防止动脉瘤或血管被刺破。
25.9、编织体处于收缩状态时,远端体和近端体在闭塞装置的轴向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设置,可以大大降低编织体在导管内推动受到的摩擦力,从而可以减小将编织体推出导管所用的推力,且编织体处于展开状态时,远端体与所述近端体在闭塞装置的轴向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设置,如此可大大增加编织体的网格密度,能更好地封闭动脉瘤,以促进血栓在动脉瘤中自然形成,从而防止血流进一步流到动脉瘤内,降低血压增高及对动脉瘤的冲击,以此来达到提升动颅内脉瘤相关病症的效果。
26.10、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闭塞装置的导管与闭塞装置连接的输送丝,闭塞装置还包括显影环,显影环设置为至少两个且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显影环中的一个显影环位于所述编织体的近端,编织体通过显影环与输送丝连接,至少两个显影环中的另一个显影环位于近端体与远端体之间,这样显影环不仅能起到很好的显影作用,又能够束住编织体,同时中间的显影环还能够便于近端体向近端翻转。
附图说明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28.图1为本发明所述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a为本发明所述闭塞装置在自然状态下的展开示意图。
30.图2b为图2a中a的放大图。
31.图3为本发明所述闭塞装置在动脉瘤内部分释放后的状态示意图。
32.图4为本发明所述闭塞装置在动脉瘤内全部释放后的状态示意图。
33.图5为本发明中血管系统内分叉动脉瘤内血液流动示意图。
34.图6为本发明所述闭塞装置与输送丝解脱后的状态示意图。
35.图7为本发明所述闭塞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8为图7中b的放大图。
37.图中所标各部件名称如下:
38.100、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1、编织体;21、第一金属显影环;22、第二金属显影环;3、输送丝;4、导管;5、远端封闭面;6、远端体;61、上部段;62、中部段;63、下部段;7、近端体;71、第一段;72、第二段;8、外表面;9、内表面;10、封闭环;12、动脉瘤;121、颈部;1211、颈部开口;13、血液流动方向;14、内环;15、外环;16、菱形孔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发明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0.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1.另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
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2.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注明直接连接则说明连接地两个主体之间并不通过过度结构构建连接关系,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3.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4.实施例一:
45.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100,其包括导管4、位于导管4内的闭塞装置及与闭塞装置连接的输送丝3,其中,动脉瘤12包括颈部121,颈部121内设有颈部开口1211,闭塞装置包括编织体1,编织体1由具有形状记忆的金属丝连续编织而成,如此能很好的保证编织体的形变记忆良好。
46.其中,编织体1包括远端体6和近端体7,编织体1包括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编织体1处于收缩状态时,远端体6和近端体7在闭塞装置的轴向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设置,近端体和远端体不重叠设置可以大大降低编织体1在导管4内推动受到的摩擦力,从而可以减小将编织体1推出导管4所用的推力;而编织体1处于展开状态时,远端体6与近端体7在闭塞装置的轴向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设置,可大大增加编织体的网格密度,使得编织体具有较高的刚度,能更好的填充动脉瘤,同时在遭受血液流动冲击时不易发生位移和变形,能够很好的保持在输送至到动脉瘤后的位置,可以更好的促进血栓在动脉瘤内形成,从而提升该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的效果,防止动脉瘤复发。
47.远端体6包括横截面积在编织体1轴向方向上不变的中部段;当编织体1位于动脉瘤12内时,近端体7靠近动脉瘤12的颈部开口1211设置并且近端体7的外壁至少部分与动脉瘤12的内壁抵接以封堵动脉瘤12的颈部开口1211,近端体7在编织体1的径向方向上受到动脉瘤12内壁的径向支撑力,远端体6相对近端体7远离动脉瘤12的颈部开口1211设置且远端体6的远端至少部分与动脉瘤12的内壁抵接,远端体6在编织体1的轴向方向上受到动脉瘤12内壁的轴向支撑力,近端体7具有一定的周向向外张力,因而近端体7位于动脉瘤内会受到动脉瘤内壁对近端体7施加的抵触力,从而使得近端体7在动脉瘤内具有一定的周向预紧力,以抵抗编织体径向方向上发生偏移;远端体6具有一定轴向方向上的弹力,远端体6位于动脉瘤内会受到动脉瘤内壁对远端体6的抵触力,从而使得远端体6在动脉瘤内具有一定轴向支撑力,以抵抗编织体1轴向方向上发生偏移;如此设置,编织体1在动脉瘤内具有轴向的
支撑力和径向的预紧力,血流的冲击不能使得编织体1的移动,避免了长期血流冲击下导致闭塞装置偏移的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动脉瘤相关病症的复发问题。
48.本实施例中,远端体6还包括与中部段62的远端连接的上部段61及与中部段62的近端连接的下部段63,编织体1处于展开状态时,远端体6的中部段62呈柱状,下部段63呈收口状,上部段61的远端至少部分用于与动脉瘤12内壁抵接,柱状任意两处的横截面积在轴向方向上相同设置,即可以是面积相同,也可以是形状相同,又或者是形状和面积均相同,同时柱状外周轴向方向上平行于编织体1的中心轴线,能避免远端体6在血流冲击下形成除轴向方向外其他方向上的形变,因而远端体6能够给编织体1提供更强的轴向支撑力,以防止血流冲开近端体7。而下部段62呈收口状,即远端体6整体近似呈倒金钟罩状,这样可很好的将远端体下端封闭,从而将动脉瘤的颈部开口封闭,进而促进血栓在动脉瘤中自然形成。优选地,中部段设置为圆柱状,圆柱状结构的轮廓至中心轴的距离均一,收缩状态和展开至展开状态时可以避免局部不均匀的问题。
49.进一步地,编织体1处于展开状态时,柱状结构处的金属丝交织形成菱形孔结构16,菱形孔结构16具有长对角线a和短对角线b,编织体1轴向方向上形成短对角线b,垂直编织体1径向方向上形成长对角线a。短对角线a方向上对应的是菱形孔的钝角,长对角线a方向上对应的是菱形孔的锐角,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短对角线方向上形成更好的支撑力、更小的弹性,也避免了长对角线方向上的较大角度弯曲,即编织体1的轴向方向上形成更好的支撑力,以及避免较大角度的弯曲移动,进一步防止了血流冲开近端体7。同时,长对角线a与短对角线b的长度关系为a≥3b,如此可使编织体在轴向方向上进一步形成更好的支撑力,以使得的闭塞装置更不易发生位移和变形。
50.为进一步提升封闭效果,可以将近端体7设置成包括第一段71和第二段72,编织体1被推送出导管4后,第二段72在第一段71的外径上向内翻转并形成位于动脉瘤12内部的内表面9,第一段71形成位于动脉瘤12内部且与动脉瘤12内壁抵接的外表面8,内表面9、外表面8与动脉瘤12的颈部121形成配合以对血液进行封堵,如此在内表面、外表面与动脉瘤的颈部形成配合以对血液进行封堵,且形成双层编织面封堵的效果,同时能有效的减弱血流对宽颈部动脉瘤的冲击,促进血栓在动脉瘤中自然形成。
51.具体地,第二段72至少部分与第一段71的轮廓对应形状设置,以便使得第二段72与第一段71贴合,贴合可以减小两者之间的空隙,增强对血流的封堵。另外,远端体6的下部段63也可设置为至少部分与第二段72的轮廓对应形状设置,以便远端体6与近端体7的贴合,减少远端体6与近端7之间的空隙,形成三层编织面封堵的效果,进一步减弱血流对动脉瘤的冲击。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增加近端体的折叠层数以达到多层编织面封堵的结构。
52.以及,近端体7展开后呈圆盘形或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并将动脉瘤12的颈部开口1211封闭,同时,可以将近端体7展开后的最大直径不小于动脉瘤12颈部开口1211的最大横向尺寸,这样能很好的密封动脉瘤的颈部。在本实施例中,闭塞装置还包括显影环,显影环设置为至少两个显影环且间隔设置,以保证良好的显影效果,如此能更好地判断编织体的位置及释放情况。显影环可以设置为金属显影环,金属显影环可以对闭塞装置起到显影作用,金属显影环包括第一金属显影环21和第二金属显影环22,至少两个金属显影环中的一个金属显影环位于编织体1的近端,即第一金属显影环21位于编织体1的近端,编织体1通
过金属显影环与输送丝3连接,至少两个金属显影环中的另一个金属显影环位于近端体6与远端体7之间,即第二金属显影环22位于近端体6与远端体7之间,如此可以用来显示远端体的位置以及近端体是否向内翻转到位。此外,金属显影环套设在编织体1外侧还能够对编织体1束缚作用,由于金属显影环的束缚作用,位于近端体7与远端体6之间的第二金属显影环22还能够使得近端体7的第二段72便于向内翻转,且在编织体推送过程中,可对编织体进行限位,即对闭塞装置进行限位束缚,以保证良好的显影效果,这样能更好的判断编织体在血管内的位置。以及,输送丝3通过金属显影环与编织体1连接,方便编织体与输送丝之间的连接固定,且方便编织体与输送丝之间的释放及解脱操作。
53.更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编织体1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显影元件21与第二显影元件22之间的间隔距离为l1,编织体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显影元件21与第二显影元件22之间的间隔距离为l2,l1大于l2,如此既能很好的保证显影元件的显影效果,同时又能起到很好的限位束缚作用,从而共同提升闭塞装置的栓塞效果以及效果。其中,可以将l1设定在1.5mm~2mm,l1具体为1.8mm,如此以更好的保证显影及限位束缚效果;以及,可以将l2设定在0.05mm~0.1mm,l2具体为0.05mm,如此以更好的保证显影及限位束缚效果。
54.还有,如图2a和图4所示,近端体7远离动脉瘤12颈部开口1211的一端形成第一开口,近端体7处于完全展开状态且无收缩时,第一开口具有第一最大尺寸d1;近端体7展开且位于动脉瘤12内时,动脉瘤12内壁与第一开口处对应位置具有第二最大尺寸d2,第一最大尺寸d1与第二最大尺寸d2之间的关系为:d1>d2,又或者,近端体7展开后第一开口的第一最大尺寸d1不小于动脉瘤12的颈部开口1211的最大横向尺寸d2,也即d1>d2,即近端体开口最大尺寸大于动脉瘤对应位置最大尺寸,因而动脉瘤内壁与近端体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力,从而实现对近端体更好的径向支撑力,避免近端体7的径向方向上的位移。
55.同时,可以在远端体6的远端设有与动脉瘤12抵接的防护部,如此在编织体释放时,防护部能对动脉瘤或血管的内壁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能很好的保证在编织体释放过程中保护动脉瘤的目的,以保证动脉瘤在编织体释放过程中不被刺破,即防止血管被刺破;其中,防护部可以为设于远端体6顶部且在编织体释放时向下并向内翻转的远端封闭面5,如此能够很好的保护动脉瘤避免在编织体释放过程中不被远端刺破。并且,在远端封闭面5、近端体7及颈部121的配合下形成三处封闭面以实现封堵动脉瘤的效果,能够有效的减弱血流对宽颈部动脉瘤的冲击,促进血栓在动脉瘤中自然形成。
56.还有,为提升编织体的展开及收缩效果,可以将远端体6的网孔密度设置成大于近端体7的网孔密度,当然,也可以将远端体6网孔密度与近端体7的网孔密度相同设置,这样既能很好的保证远端体所需要的刚性,以及近端体所需要的弯曲柔性,以保证编织体的展开及收缩效果,且近端体与远端体一体设置,方便生产加工,以及伸缩和展开的联动性好。
57.实施例二:
5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防护部不同。
59.本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8所示,防护部为设于远端体6边缘的相互交错编织的封闭环10,其也能很好的实现了在编织体释放过程中保护动脉瘤和血管的目的。
60.且,封闭环10可具体由由外环15和内环14相互交错编织形成,且与远端体6的网管状呈角度设置,使得远端体6的网管状形成的曲面与动脉瘤内壁抵接,如此能更好的对动脉瘤进行保护,以防止动脉瘤和血管被刺破。
61.具体的,可以将封闭环10的倾斜角度设为15
°
~40
°
,可以理解为封闭环10向远端体6的上边缘倾斜延伸设置,其倾斜延伸方向与远端体6的侧面之间的夹角,如图8所示,倾斜角度β具体可以为25
°
,不仅能很好的对动脉瘤和血管进行保护,且方便生产加工。
62.可以理解的,β可以为15
°
、20
°
、30
°
、35
°
、40
°
等。
63.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发明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应当指出,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结合,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包括闭塞装置,所述闭塞装置包括编织体,所述编织体呈网状且由具有形状记忆的金属丝连续编织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体包括远端体和近端体,所述编织体包括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所述编织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远端体包括横截面积在所述编织体轴向方向上不变的中部段;当所述编织体位于动脉瘤内时,所述近端体靠近所述动脉瘤的颈部开口设置并且所述近端体的外壁至少部分与所述动脉瘤的内壁抵接以封堵所述动脉瘤的颈部开口,所述近端体在所述编织体的径向方向上受到所述动脉瘤内壁的径向支撑力,所述远端体相对所述近端体远离所述动脉瘤的颈部开口设置且所述远端体的远端至少部分与动脉瘤的内壁抵接,所述远端体在所述编织体的轴向方向上受到动脉瘤内壁的轴向支撑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体还包括与所述中部段的远端连接的上部段及与所述中部段的近端连接的下部段,所述编织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中部段呈柱状,所述下部段呈收口状,所述上部段的远端至少部分用于与所述动脉瘤内壁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柱状结构处的金属丝交织形成菱形孔结构,所述菱形孔结构具有长对角线和短对角线,所述编织体轴向方向上形成所述短对角线,所述编织体的周向方向上形成所述长对角线,所述长对角线的长度大于所述短对角线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对角线的长度为a,所述短对角线的长度为b,所述长对角线与所述短对角线的长度关系为a≥3b。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编织体展开时,所述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外径上向内翻转并且所述第二段翻转后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段内壁的轮廓形状对应设置或贴合设置,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共同对动脉瘤的颈开口进行封堵;和/或,所述远端体还包括与所述中部段的近端连接的下部段,所述下部段呈收口状且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段的轮廓形状对应设置或贴合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体远离所述动脉瘤颈部开口的一端形成第一开口,所述近端体处于完全展开状态且无收缩时,所述第一开口具有第一最大尺寸d1;所述近端体展开且位于所述动脉瘤内时,所述动脉瘤内壁与所述第一开口处对应位置具有第二最大尺寸d2,所述第一最大尺寸与所述第二最大尺寸之间的关系为d1>d2;和/或,所述近端体展开后,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一最大尺寸不小于所述动脉瘤的颈部开口的最大横向尺寸。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体的远端设有与所述动脉瘤抵接的防护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部为设于所述远端体顶部且在编织体释放时向下并向内翻转的远端封闭面;或者,所述防护部为设于所述远端体边缘的相互交错编织且与所述远端体呈角度设置的封闭环。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体处于
收缩状态时,所述远端体和所述近端体在所述闭塞装置的轴向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设置;所述编织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远端体与所述近端体在所述闭塞装置的轴向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闭塞装置的导管与所述闭塞装置连接的输送丝,所述闭塞装置还包括显影环,所述显影环设置为至少两个且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显影环中的一个所述显影环位于所述编织体的近端,所述编织体通过显影环与输送丝连接,至少两个显影环中的另一个显影环位于所述近端体与所述远端体之间。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装置,包括闭塞装置,闭塞装置包括编织体,编织体包括远端体和近端体,远端体包括横截面积在编织体轴向方向上不变的中部段;当编织体位于动脉瘤内时,近端体靠近动脉瘤的颈部开口设置并且近端体的外壁至少部分与动脉瘤的内壁抵接以封堵动脉瘤的颈部开口,近端体在所述编织体的径向方向上受到动脉瘤内壁的径向支撑力,远端体相对近端体远离动脉瘤的颈部开口设置且远端体的远端至少部分与动脉瘤的内壁抵接,如此设置,编织体在动脉瘤内具有轴向的支撑力和径向的预紧力,血流的冲击不能使得编织体的移动,避免了长期血流冲击下导致闭塞装置偏移的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动脉瘤相关病症的复发问题。发问题。发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李峥 刘享承 金飞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珠海通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29

技术公布日:

2022/12/29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7:26: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500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动脉瘤   所述   远端   近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