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椅背调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功能单椅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椅背调节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重,尤其对于一些久坐的工作者而言,适当的躺在椅子或沙发上进行放松休息已经成为常态。现在的功能性单人座椅在椅背一般为整体结构,当椅背向后翻转躺倒时,头部支撑区域也同步向后躺倒,座椅无法形成vt姿,而当椅背由相互可转动的靠背区和靠头区组成时,椅背向后翻转时也存在整体式的缺陷,虽然后期也可以通过转动靠头区实现tv姿的切换,但是,使用相对繁琐,从坐姿和tv姿进行切换时,没有联动结构,无法实现自适应的联动调节,同时,坐姿、tv姿和躺姿这三种姿态之间的切换麻烦,体验差,同时,对于椅背转动调节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椅背在多种坐姿之间的切换麻烦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椅背调节结构,能够使椅背从坐姿到tv姿进行切换时实现联动控制,且从tv姿到躺姿的切换时方便快速,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椅背的靠背架和靠头架之间因不能够联动而导致体验感差以及靠头架角度不能调节的问题。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椅背调节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椅背调节结构,包括靠背架、设在所述靠背架上的靠头架、设在所述靠背架和所述靠头架之间的转接机构、设在所述靠背架和所述转接机构之间的联动机构,所述靠头架和所述靠背架之间的倾斜角度可通过所述转接机构进行调节转动,所述转接机构和所述靠背架之间的倾斜角度通过所述联动机构进行联动调节,向后倾斜躺倒的所述靠背架和所述靠头架之间通过所述联动机构形成tv姿状态椅背,所述tv姿状态椅背通过所述靠头架向后翻转后形成躺姿状态椅背。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联动机构能够使椅背的靠背架和靠头架在前后转动时实现相对倾斜角度的联动调节,从而使椅背在坐姿和tv姿之间的自适应切换,灵活性更高,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椅背在向后翻转时,靠头架同步向后翻转的问题,使座椅在形成tv姿时更加方便,同时,通过转接机构还能够使靠头架和靠背架之间的倾斜角度进行二次调节,从而使座椅的椅背在从tv姿切换到躺姿时更加方便简单,只需对靠头架通过转接机构再次向后翻转,就能够实现tv姿到躺姿的切换,从而使座椅在的椅背在坐姿、tv姿和躺姿这三种姿态之间的切换时简单方便,使使用者体验感更好,适应范围更广,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椅背的靠背架和靠头架之间因不能够联动而导致坐姿切换时体验差感差以及靠头架角度不能调节的问题。
7.可选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靠背架上的固定连杆、转动连接在所述靠背架顶部的转接件、两端分别转接在所述固定连杆和所述转接件之间的联动杆,所述转接机构设在所述转接件上,所述转接机构和所述靠头架相对于所述靠背架的倾斜角度通过所
述转接件的转动进行同步转动调节。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靠背架在沿着外部转接端进行前后翻转时,由于联动杆的长度固定,通过联动杆能够使转接件相对于靠背架的倾斜角度进行同步转动调节,从而使转接机构和靠头架相对于靠背架的倾斜角度进行同步转动调节,当靠背架向后翻转时,使靠头架相对于靠背架向前翻转,从而使椅背形成tv姿状态,而当靠背架向前翻转复位呈坐姿时,靠头架能够自动向后翻转后形成坐姿状态的椅背,结构简单,联动性好。
9.可选的:所述转接机构包括设在所述靠头架上的第一连接件、设在所述转接件上的第二连接件、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锁紧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转动后通过所述锁紧件进行固定。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相对转动能够实现靠头架的前后翻转,从而使vt姿状态下的椅背切换到躺姿状态,在翻转后,还能够通过锁紧件进行固定,从而使靠头架的向后倾斜角度能够符合不同的角度需求,使椅背在躺倒后更加舒适。
11.可选的:所述转接件为l型结构,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转接件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侧均设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接件的结构更加简单,联动更加方便,同时,第二连接件和转接件为一体结构,制作成本更低,牢固性更高,而第一连接件的两侧均设有一个第二连接件,通过两侧的第二连接件既能够起到对第一连接件的轴向限位作用,又能够使第一连接件在安装时更加方便,稳定性更高。
13.可选的:所述锁紧件包括设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的l型调节孔、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的第一过渡孔、设在所述第一过渡孔一侧的若干锁紧槽、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锁紧杆,所述l型调节孔包括锁定孔和解锁孔,顶部的所述锁紧槽和所述第一过渡孔的上端止位部之间设有解锁导向面,位于所述锁定孔内的所述锁紧杆通过所述解锁导向面向外推动后进入所述解锁孔内,位于所述解锁孔内的所述锁紧杆通过所述第一过渡孔的下端止位部向上抬起后进入所述锁定孔内。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进行转动和锁紧时,锁紧杆处于锁定孔和其中一个锁紧槽内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锁紧状态,此时,第一连接件无法向上翻转,而当需要对靠头架和靠背架之间的倾斜角度进行转动调节时,只需将第一连接件向下翻转,锁紧杆就能够通过锁紧槽的过渡连接边沿推动后向锁定孔的外端移动,当下一个锁紧槽与锁定孔契合时,锁紧杆沿着锁定孔复位后再次锁紧,而当锁紧杆处于最顶部的锁紧槽时,可以通过继续向下转动第一连接件使锁紧杆沿着解锁导向面移动至第一过渡孔的上端止位部后向下压入解锁孔内,从而使第一连接件沿着第一过渡孔向上翻转并通过第一过渡孔的下端止位部向上抬起后进入再次锁定孔内进锁定,在对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角度控制时方便,且机构简单,控制简便,使用寿命长,有效的解决了现有靠背架和靠头架之间角度调节麻烦以及调节机构结构复杂、容易损坏的问题。
15.可选的:所述锁紧杆采用u型的弹簧钢,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还设有第二过渡孔,所述锁紧杆的两端分别插入所述l型调节孔和所述安装孔内。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紧杆采用u型的弹簧钢且两端分别插入l型调节孔和安
装孔内,当伸入l型调节孔端的锁紧杆沿着锁定孔向外移动后,当驱动力消除时能够快速的复位,从而实现各个锁紧槽之间的调节时能够形成快速复位锁紧的效果,而且锁紧杆的结构更加简单,成本更低,安装更加方便。
17.可选的:所述第一过渡孔的一侧设有3~5个所述锁紧槽,相邻两个所述锁紧槽之间的夹角为10~15
°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锁紧槽的设计,能够实现靠背架和靠头架之间的多个不同角度的调节,灵活性更高,适用范围更广,而且相邻两个锁紧槽之间的夹角为10~15
°
,能够使靠头架适应人更广,尤其是当夹角为10
°
时,可调节的倾斜角度更加细致。
19.可选的:所述靠头架包括u型的靠头连杆、横向设置在所述靠头连杆上的支撑杆,所述靠头连杆的两端设有长条形的安装槽,所述靠头连杆的两端均设有一个所述转接机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设在所述安装槽内。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件的一端插入安装槽内与靠头连杆进行固定,在安装后牢固性更好,且隐蔽性更好,同时,靠头连杆的两端均设有一个所述转接机构,在对靠头架进行翻转时更加灵活,连接稳定性更好,同时,通过支撑杆还能够使靠头架的在对头部进行支撑时更加平稳,避免靠头架在受力后出现塌陷的问题。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1.通过联动机构能够使椅背的靠背架和靠头架在前后转动时实现相对倾斜角度的联动调节,从而使椅背在坐姿和tv姿之间的自适应切换,通过自适应调节,使用者依据自身的躺姿状态进行调节,可控性更好,更加安全,灵活性更高,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椅背在向后翻转时,靠头架同步向后翻转的问题,使座椅在形成tv姿时更加方便;
23.2.通过转接机构能够使靠头架和靠背架之间的倾斜角度进行二次调节,从而使座椅的椅背在从tv姿切换到躺姿时更加方便简单,只需对靠头架通过转接机构再次向后翻转,就能够实现tv姿到躺姿的切换,从而使座椅在的椅背在坐姿、tv姿和躺姿这三种姿态之间的切换时简单方便,使使用者体验感更好,适应范围更广,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椅背的靠背架和靠头架之间角度不能调节的问题;
24.3.操作性合理:从坐姿到tv姿只需要后躺即可实现,tv姿到躺姿,用户转动靠头即可实现,第一个状态下无任何操作,第二个状态下转动靠头架进行调节,动作非常符合使用者的行为习惯。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的侧视图一,示出了靠头架与靠背架在联动机构初始状态的相对位置关系;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的侧视图二,示出了靠头架与靠背架在联动机构终止状态的相对位置关系;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联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联动机构的具体组成以及连接关系;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转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转接机构组合状态下的连接结构;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转接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示出了第一连接件的具体结构
以及与第二连接件的连接关系;
30.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转接机构与靠头架的分解状态示意图;安装槽的具体结构;
31.图7是实用新型中的整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32.图中,1、靠背架;2、联动机构;21、固定连杆;22、联动杆;23、转接件;3、转接机构;31、锁紧件;32、第一连接件;33、第二连接件;4、靠头架;41、靠头连杆;42、支撑杆;5、第二过渡孔;6、第一过渡孔;7、锁紧杆;8、锁紧槽;9、解锁导向面;10、l型调节孔;11、锁定孔;12、解锁孔;13、安装孔;14、安装槽;15、固定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5.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椅背调节结构,包括靠背架1、设在所述靠背架1上的靠头架4、设在所述靠背架1和所述靠头架4之间的转接机构3、设在所述靠背架1和所述转接机构3之间的联动机构2,所述靠头架4和所述靠背架1之间的倾斜角度可通过所述转接机构3进行调节转动,所述转接机构3和所述靠背架1之间的倾斜角度通过所述联动机构2进行联动调节,向后倾斜躺倒的所述靠背架1和所述靠头架4之间通过所述联动机构2形成tv姿状态椅背,所述tv姿状态椅背通过所述靠头架4向后翻转后形成躺姿状态椅背。
3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靠头架4通过转接机构3安装在靠背架1上,且联动机构2安装在靠背架1和转接机构3之间,通过转接机构3能够对靠头架4进行前后翻转,由于使用者在坐姿状态时,头部习惯性会与背部形成一个倾斜的角度,因此,在坐姿时靠头架4可以通过转接机构3向前翻转成使用者所需的角度,使使用者在坐姿状态下靠在椅背上时,背部与头部均具有一个良好的支撑,有效的满足了不同使用者对于不同休闲工况下的需求。而当椅背向后倾斜躺倒过程中,使用者的重心往靠头架4一侧移动,每个使用者的重心比例和最初始的座深都会有差异,故每个使用者在椅背达到tv姿时,靠背架1与地面夹角均不同,通过联动机构2能够使靠头架4与靠背架1之间的夹角随着靠背架1向后倾斜而逐渐缩小,靠背架1的倾斜度越大时,靠头架4与靠背架1之间的夹角越小,靠头架4与靠背架1共同转动,其夹角在不断缩小,达到平衡时就是tv姿,从而使每个使用者都能够在tv姿下悬停,通过联动机构2能够使椅背的靠背架1和靠头架4在前后转动时实现相对倾斜角度的联动调节,从而使椅背在坐姿和tv姿之间的自适应切换,灵活性更高,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椅背在向后翻转时,靠头架4同步向后翻转的问题,使座椅在形成tv姿时更加舒适方便。同时,通过转接机构3还能够使靠头架4和靠背架1之间的倾斜角度进行二次调节,使用者向后转动靠头架4后能够使人体重心后移,从而达到躺姿状态,座椅的椅背在从tv姿切换到躺姿时更加方便简单,只需对靠头架4通过转接机构3再次向后翻转,就能够实现tv姿到躺姿的切换,从而使座椅在的椅背在坐姿、tv姿和躺姿这三种姿态之间的切换时简单方便,使使用者体验感更好,适应范围更广,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椅背的靠背架1和靠头架4之间因
不能够联动而导致坐姿切换时体验差感差以及靠头架4角度不能调节的问题。
37.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改进为,如图3所示,所述联动机构2包括固定在所述靠背架1上的固定连杆21、转动连接在所述靠背架1顶部的转接件23、两端分别转接在所述固定连杆21和所述转接件23之间的联动杆22,所述转接机构3设在所述转接件23上,所述转接机构3和所述靠头架4相对于所述靠背架1的倾斜角度通过所述转接件23的转动进行同步转动调节。
38.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固定连杆21一般安装在靠背架1两侧的固定转轴15上,转接件23则转动连接在靠背架1上,而联动杆22的两端则转动连接在转接件23和固定连杆21上,从而使固定连杆21、联动杆22、转接件23以及靠背架1形成四边形的连杆结构,联动杆22的两端优先采用铰接连接,结构更加简单,转动连接更加方便。当靠背架1围绕着固定转轴15进行向后转动时,由于固定连杆21和固定转轴15是固接,没有相对运动,联动杆22与固定连杆21所形成的夹角变小,联动杆22件的长度是不变的,所以联动杆22件与转接件23的转接点到固定连杆21的固定端距离在缩短,因此转接件23绕着联动杆22件与转接件23的连接点转动,从而带动靠头架4转动,实现靠头架4与靠背架1的共同转动,在当靠背架1在向外翻转时,两者之间的夹角在不断缩小,达到平衡时就是tv姿。而当靠背架1向前翻转复位呈坐姿时,靠头架4能够自动向后翻转后形成坐姿状态的椅背,结构简单,联动性好。
39.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改进为,如图4所示,所述转接机构3包括设在所述靠头架4上的第一连接件32、设在所述转接件23上的第二连接件33、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3之间的锁紧件31,所述第一连接件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3之间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3相对转动后通过所述锁紧件31进行固定。
40.在通过转接机构3对靠头架4相对于靠背架1进行转动时,锁紧件31解锁,然后通过靠头架4驱动第一连接件32相对于转轴进行转动,就能够实现第一连接件32和第二连接件33的相对转动,从而实现靠头架4的前后翻转,当靠头架4转动到所需的角度后再通过锁紧件31进行锁定,从而实现靠头架4的角度调节,当与靠背架1呈一定角度的靠头架4向后翻转至于靠背架1基本平行时,就实现了从vt姿状态下的椅背切换到躺姿状态下的椅背的调节,在翻转后,通过锁紧件31进行固定,能够使靠头架4和靠背架1的倾斜角度符合不同使用者的角度需求,使椅背在躺倒后更加舒适。
41.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改进为,如图4所示,所述转接件23为l型结构,所述第二连接件33和所述转接件23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32的两侧均设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33。
42.转接件23采用l型结构,转接件23的两端分别采用铆接或者铰接方式连接有第二连接件33和联动杆22,从而使转接件23在沿着靠背架1上的转轴进行转动时,能够带动转接机构3相对于靠背架1进行前后翻转,从而实现靠头架4和靠背架1的同步联动调节,结构简单,转动灵活,对于靠背架1和靠头架4之间的联动过程中转动夹角控制方便,而第二连接件33和转接件23为一体结构,作成本更低,牢固性更高,整体组合构件更少,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联动机构2结构复杂的问题,同时,第一连接件32的两侧均设有一个第二连接件33,通过两侧的第二连接件33既能够起到对第一连接件32的轴向限位作用,又能够使第一连接件32在安装时更加方便,稳定性更高。
43.实施例4: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改进为,如图5所示,所述锁紧件31包括设在所述第二连接件33上的l型调节孔10、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32上的第一过渡孔6、设在所述第一过渡孔6一侧的若干锁紧槽8、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3之间的锁紧杆7,所述l型调节孔10包括锁定孔11和解锁孔12,顶部的所述锁紧槽8和所述第一过渡孔6的上端止位部之间设有解锁导向面9,位于所述锁定孔11内的所述锁紧杆7通过所述解锁导向面9向外推动后进入所述解锁孔12内,位于所述解锁孔12内的所述锁紧杆7通过所述第一过渡孔6的下端止位部向上抬起后进入所述锁定孔11内。
44.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整个转接机构3包裹在座椅内部,因此,为了方便实现机械化的操作,在第二连接件33上开设了一个l型调节孔10,从而使l型调节孔10形成锁定孔11和解锁孔12两个孔位,而在第一连接件32上位于两侧的解锁孔12之间形成了一个弧形的第一过渡孔6,而在第一连接件32上位于两侧的锁定孔11之间形成了若干锁紧槽8,且锁紧槽8位于第一过渡孔6的一侧,锁紧杆7位于两侧的l型调节孔10,在通过锁紧件31对第一连接件32和第二连接件33进行解锁和锁紧时,当锁紧杆7处于锁定孔11和其中一个锁紧槽8内时,第一连接件32和第二连接件33处于锁紧状态,此时,第一连接件32无法向上翻转,而当需要对靠头架4和靠背架1之间的倾斜角度进行转动调节时,只需将第一连接件32向下翻转,锁紧杆7就能够通过锁紧槽8的过渡连接边沿向外推动,从而使锁紧杆7向锁定孔11的外端移动形成解锁状态,当下一个锁紧槽8转动至锁定孔11内时,锁紧杆7沿着锁定孔11向内移动复位后实现再次锁紧,从而实现靠头架4的角度调节,当锁紧杆7处于最顶部的锁紧槽8时,靠头架4和靠背架1处于可调节的最小夹角位置,当靠头架4向下翻转至最大锁死角度后需要复位到最大夹角时,由于顶部的锁紧槽8和第一过渡孔6的上端止位部之间形成有一个解锁导向面9,只需通过靠头架4继续向下转动后使锁紧杆7沿着解锁导向面9移动至第一过渡孔6的上端止位部并向下按压,就能够使锁紧沿着锁定孔11向外移动后卡接到解锁孔12内进行固定,从而使第一连接件32在上下翻转时不会出现锁死现象,而当第一连接件32沿着第一过渡孔6向上翻转到第一过渡孔6的下端止位部时,通过第一过渡孔6的下端止位部能够对锁紧杆7产生一个向上驱动的作用力,从而使锁紧杆7从解锁孔12内向上抬起后再次进入锁定孔11中,从而实现再次的各个角度调节控制以及锁紧,一般从下端的锁紧槽8上方具有弧形的导向面,能够使锁紧槽8内的锁紧杆7在调节时更加简单灵活,在相邻两个锁紧槽8内进行角度调节时对锁紧杆7的向外驱动长度小于锁定孔11的长度,能够避免锁紧杆7在通过锁紧槽8进行角度调节时卡接到解锁孔12内。解锁导向面9一般采用倾斜或者弧形过渡,过渡更加柔和,在对第一连接件32和第二连接件33角度控制时方便,且机构简单,控制简便,使用寿命长,整体采用机械调节,更不易损坏,而且对于解锁和锁定的控制方式更加简单,使用体验感更好,有效的解决了现有靠背架1和靠头架4之间角度调节麻烦以及调节机构结构复杂、容易损坏的问题。
45.实施例5: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改进为,如图5所示,所述锁紧杆7采用u型的弹簧钢,所述第二连接件33上设有安装孔13,所述第一连接件32上还设有第二过渡孔5,所述锁紧杆7的两端分别插入所述l型调节孔10和所述安装孔13内。
46.在实际安装和使用过程中,锁紧杆7采用u型的弹簧钢结构且两端分别插入l型调节孔10和安装孔13内,锁紧杆7的一端通过安装孔13进行定位,而插入l型调节孔10内的一端则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32的推动力沿着l型调节孔10进行移动,由于锁紧杆7采用u型的
弹簧钢结构,能够使位于l型调节孔10内的一端一直产生一个向内夹紧的作用力,从而时其在沿着锁定孔11向外移动时,一旦向外推送的作用力消除就能够同步回缩复位,而当其卡接到解锁孔12内后,通过又能够对其进行定位,从而使锁紧杆7在l型调节孔10内实现简单的锁紧和解锁,锁紧杆7的结构更加简单,成本更低,安装更加方便,同时,为了使锁紧杆7的安装更加方便,复位弹力更加持久,组成锁紧杆7的u型弹簧钢插入端均再次进行弯折后形成l型结构,且锁紧杆7的u型槽间距为安装孔13到锁紧槽8内的宽度,从而使锁紧杆7在安装时,只需将两端插入安装孔13和l型调节孔10就能够进行悬挂固定,安装更加方便,同时,锁紧杆7在非调节过程中均处于自然的开合状态,通过u型段还能够保证更加持久的弹性,而在安装孔13内安装有锁紧杆7,通过第二过渡孔5能够使第一连接件32在移动时不会出现卡死现象。
47.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改进为,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过渡孔6的一侧设有3~5个所述锁紧槽8,相邻两个所述锁紧槽8之间的夹角为10~15
°

48.采用多个锁紧槽8的设计,能够实现靠背架1和靠头架4之间的多个不同角度的调节,灵活性更高,适用范围更广,而且相邻两个锁紧槽8之间的夹角为10~15
°
,能够使靠头架4适应人更广,尤其是当夹角为10
°
时,可调节的倾斜角度更加细致,一般当锁紧槽8采用3个时,夹角为13~15或15~18
°
,调节角度更大,能够更加快速的调节到所需的角度,尤其是当夹角为15
°
时,更加符合目前人们的使用习惯,而当锁紧槽8采用5个时,夹角为10
°
左右,例如他8~12
°
,角度调节灵活且适用范围更广。
49.实施例6:在以上任意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改进为,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靠头架4包括u型的靠头连杆41、横向设置在所述靠头连杆41上的支撑杆42,所述靠头连杆41的两端设有长条形的安装槽14,所述靠头连杆41的两端均设有一个所述转接机构3,所述第一连接件32的一端设在所述安装槽14内。
50.一般靠背架1为u型结构,靠头连杆41的两端分别通过转接机构3和联动机构2与靠背架1的两端进行连接固定,整体结构更加简单,制作成本更低,且第一连接件32的一端插入安装槽14内与靠头连杆41进行固定,在安装后牢固性更好,且隐蔽性更好,同时,靠头连杆41的两端均设有一个所述转接机构3,在对靠头架4进行翻转时更加灵活,连接稳定性更好,通过支撑杆42还能够使靠头架4的在对头部进行支撑时更加平稳,避免靠头架4在受力后出现塌陷的问题。
51.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椅背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背架(1)、设在所述靠背架(1)上的靠头架(4)、设在所述靠背架(1)和所述靠头架(4)之间的转接机构(3)、设在所述靠背架(1)和所述转接机构(3)之间的联动机构(2),所述靠头架(4)和所述靠背架(1)之间的倾斜角度可通过所述转接机构(3)进行调节转动,所述转接机构(3)和所述靠背架(1)之间的倾斜角度通过所述联动机构(2)进行联动调节,向后倾斜躺倒的所述靠背架(1)和所述靠头架(4)之间通过所述联动机构(2)形成tv姿状态椅背,所述tv姿状态椅背通过所述靠头架(4)向后翻转后形成躺姿状态椅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椅背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2)包括固定在所述靠背架(1)上的固定连杆(21)、转动连接在所述靠背架(1)顶部的转接件(23)、两端分别转接在所述固定连杆(21)和所述转接件(23)之间的联动杆(22),所述转接机构(3)设在所述转接件(23)上,所述转接机构(3)和所述靠头架(4)相对于所述靠背架(1)的倾斜角度通过所述转接件(23)的转动进行同步转动调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椅背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机构(3)包括设在所述靠头架(4)上的第一连接件(32)、设在所述转接件(23)上的第二连接件(33)、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3)之间的锁紧件(31),所述第一连接件(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3)之间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3)相对转动后通过所述锁紧件(31)进行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椅背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23)为l型结构,所述第二连接件(33)和所述转接件(23)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32)的两侧均设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33)。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椅背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31)包括设在所述第二连接件(33)上的l型调节孔(10)、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32)上的第一过渡孔(6)、设在所述第一过渡孔(6)一侧的若干锁紧槽(8)、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3)之间的锁紧杆(7),所述l型调节孔(10)包括锁定孔(11)和解锁孔(12),顶部的所述锁紧槽(8)和所述第一过渡孔(6)的上端止位部之间设有解锁导向面(9),位于所述锁定孔(11)内的所述锁紧杆(7)通过所述解锁导向面(9)向外推动后进入所述解锁孔(12)内,位于所述解锁孔(12)内的所述锁紧杆(7)通过所述第一过渡孔(6)的下端止位部向上抬起后进入所述锁定孔(11)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椅背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杆(7)采用u型的弹簧钢,所述第二连接件(33)上设有安装孔(13),所述第一连接件(32)上还设有第二过渡孔(5),所述锁紧杆(7)的两端分别插入所述l型调节孔(10)和所述安装孔(13)内。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椅背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孔(6)的一侧设有3~5个所述锁紧槽(8),相邻两个所述锁紧槽(8)之间的夹角为10~15
°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椅背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头架(4)包括u型的靠头连杆(41)、横向设置在所述靠头连杆(41)上的支撑杆(42),所述靠头连杆(41)的两端设有长条形的安装槽(14),所述靠头连杆(41)的两端均设有一个所述转接机构(3)。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功能单椅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椅背调节结构,包括靠背架、设在靠背架上的靠头架、设在靠背架和靠头架之间的转接机构、设在靠背架和转接机构之间的联动机构,靠头架和靠背架之间的倾斜角度可通过转接机构进行调节转动,转接机构和靠背架之间的倾斜角度通过联动机构进行联动调节,向后倾斜躺倒的靠背架和靠头架之间通过联动机构形成TV姿状态椅背,TV姿状态椅背通过靠头架向后翻转后形成躺姿状态椅背。能够使椅背从坐姿到TV姿进行切换时实现联动控制,且从TV姿到躺姿的切换时方便快速,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椅背的靠背架和靠头架之间因不能够联动而导致体验感差以及靠头架角度不能调节的问题。头架角度不能调节的问题。头架角度不能调节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李云海 赵鑫建 姚有贵 谢淑辉 肖辉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顾家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05

技术公布日:

2022/12/27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3:55: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498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靠背   椅背   连接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