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直播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与创新

□ 杨天童 朱媛媛
摘 要:慢直播作为一种“去饰化”和“临场感”的媒介形式,既能满足新闻真实性原则,又能在新闻传播中为受众构建更加公开、透明、真实的视觉与多元化的交流互动场域,成为传统媒体创新报道方式的有效探索。本文从慢直播的特征与其在新闻报道中的实践入手,对其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与创新进行分析与展望。
关键词:慢直播;新闻传播;社交媒体;交互;陪伴;沉浸
慢直播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与创新
慢直播的概念与起源
(一)慢直播的概念
与传统的视频直播相比,慢直播是一种全新的网络直播形式,机位固定、无主持人、无后期剪辑加工,将实时画面原生态地记录下来并展现给受众。[1]
(二)初期的慢直播
2009年,挪威广播公司(NRK)策划了一场旅游类直播节目《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2]这场长达7个多小时的直播无任何后期剪辑,原生态地记录了铁路沿线的景和车厢内的景象,不仅没有被观众定义为“无聊”,反而收获了较高的关注度与良好的口碑。许多专家与学者认为,这是慢直播的雏形。从此之后,慢直播(Slow TV)这一节目形式开始陆续被媒体在传统电视端和社交媒体端采用。
在中国,较早的慢直播是央视网与成都大熊猫繁殖基地合作的iPanda频道,自2013年开始正式运营后,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直播国宝大熊猫的日常生活起居,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2020年1月,中央电视台在各大社交网站上实时报道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造过程,第一时间为网友们提供了解武汉最新情况的通道,累计观看人次超过1.7亿,用“慢”直播助力了“快”新闻,成为慢直播在新闻报道中的“现象级”案例。
慢直播的特点与功能
(一)交互性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受众早已不再满足于单方面和被动地获取信息,而是由旁观者
变身参与者,自由地发表意见,甚至希望成为信息的创
造者和发布者。
移动直播具有实时交互的特点,慢直播也不例外。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认为,促成互动仪式产生
的组成要素有四个方面: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
在同一场所;二是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三是注意力集
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四是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
体验。[3]
在柯林斯的理论中,个体们因共同话题在一定空间
中的聚集和相遇是互动仪式的前提,在围绕话题展开互
动的同时,能够通过感知周围其他个体的情绪变化不断
地调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最终形成情感能量。慢直播
通过网络使人们能够在虚拟空间共同聚集,并实现有效
的互动与情感互通。
2023年3月,旅居美国23年的大熊猫丫丫的情
况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国内多家媒体通过连接美国孟
菲斯动物园的监控镜头,对丫丫的实时情况进行全方位、24小时不间断的慢直播,上千万网友自发地通过网络
对丫丫进行“云守护”,相关话题的阅读量也超过了6亿。大家在实时获取大熊猫丫丫的动态信息的同时,在留言
区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网友互动交流、交换
意见,这对于社交功能需求较高的移动端网民来说尤为
重要。
随着互动的进一步深入,网友们对事件的体验感也
随之增强,产生了一起在评论区为丫丫刷屏加油、在各
类社交平台为它开设话题、设计动漫表情包等情感化的
2023年8月号 全媒体探索    79
网络行为,这些行为都极大地增强了网友们对慢直播内容的临场感和参与感。
媒体通过慢直播在相关的体中形成话题焦点与情感连接纽带,使大众对事件的关注有了回应,并在网友的互动中建立了一个互相陪伴的场域,舒缓了大众情绪。
(二)沉浸式
无后期处理和加工的慢直播看似枯燥单一,却能通过营造特定场景来呈现原生态的事物,打破受众不在新闻现场的物理限制,为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拉近人们与新闻现场的距离,从而使人们成为事件的“参与者”。
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起的一项关于人们对于慢直播喜好的调查中,接近九成的受访者表示喜欢慢直播,其中接近七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喜欢慢直播的原因是其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多家媒体开设了相关的慢直播,带网友沉浸式感受冬奥会的氛围。在央视新闻《探访“冰墩墩”生产线》的直播中,镜头对准了生产线上加班赶制“冰墩墩”玩偶的工作人员,网友们在线
“云监工”,该直播收获了100万+的点赞;我国建设的首个跳台滑雪场地“雪如意”也以实时慢直播的形式向网友们展示了在山之中巍峨耸立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雄姿;CGTV发起的冬奥5G列车直播,在提供最新冬奥会资讯的同时,还以独特的“第一视觉”带网友乘坐高铁沉浸式观赏冰雪景。
慢直播打破了时空界限,使相隔千里的受众得以“身临其境”,并通过在线互动、弹幕、话题打榜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受众之间的近距离交流,是极具沉浸感的信息传播方式。
(三)陪伴性
在美国传播学者卡兹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中,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特定需求。[4]从这一角度出发,慢直播的陪伴功能是其兴起的关键原因之一。
媒体通过慢直播为受众提供了情感寄托的平台,受众通过慢直播了解实时信息并与网友进行互动,在获得观点认同的同时,排解了心理上的压力与焦虑,实现了情感的慰藉。
在最常见的“云游”系列慢直播中,媒体将某一地区的景用固定监控镜头搭配舒缓音乐呈现给网友,让因各种原因无法远行的人们实现云端赏景,满足受众对旅游场景的好奇与想象。比如,山东交通广播在2021年中秋节期间的“云游山东”系列慢直播中,将镜头对准山东各地的网红风景打卡地、标志性建筑物、民风民俗展现,让不能远行的人们有了情感寄托的平台,吸引了超90万人次观看。网友们无论何时
进入直播间都会看到在线人数以及实时进入直播间的网友,有一种“不止我一个人在看”的被陪伴感。同时,网友之间也会通过跟评回复实现情感慰藉。
慢直播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趋势
(一)创新报道方式
在2020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孙玉胜提出“慢直播首次介入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是媒体融合传播的全新探索”的观点。从疫情时期的“出圈”传播到后疫情时代的广泛采用,慢直播为创新新闻报道角度与方式提供了新型探索方向,已成为媒体直播生态的重要一环。
新闻现场被慢直播真实、客观地展现给受众,让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新闻事实,避免谣言的产生。特别是在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件、公共信息发布中,慢直播扮演着重要的角。
由于自然灾害等具有突发性、区域性等特点,传统的报道方式难以快速有效地为公众展现最佳现场。当遇到特殊情况时,记者获取长时段、多角度的视频素材的难度较大。此时,慢直播的有效介入能够弥补传统直播报道的不足。
在2021年“ 7·20郑州特大暴雨事件”中,央视频推出《关注河南强降雨》直播,通过聚合河南当地多家媒体的慢直播镜头,实时直播河南降水实况,设置评论区和实时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汛情的实
时动态与救援信息。看似没有主持人和加工的直播,却能聚焦社会关切的问题,满足受众对权威信息的需求,确保了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二)提升媒体服务功能,加速实现“全效媒体”
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有不少媒体通过研究和分析用户画像,根据自身的定位,开启了在移动端进行垂直类内容的创作,打造具有服务功能的慢直播。
例如,山东交通广播将慢直播镜头聚焦山东境内各城市和高速路况,在周末和节假日开启《直击山东路况》
80  全媒体探索  2023年8月号
的慢直播,为受众的出行提供实时路况服务。慢直播的界面也比较有特:上方窗口是全省实时路况画面,中部位置是实时更新的权威路况流码信息,下方窗口是受众留言与互动的区域,弥补了导航App无法及时更新实时路况的缺陷。另外,这一直播形式也给节假日无法出行的人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缓解了内心焦虑。仅2021年国庆假期的慢直播就收获了近90万人的关注。
2021年8月,山东多地暴雨,山东交通广播策划了《山东降雨实况》的慢直播报道,将慢直播镜头对准有降雨可能的地区,在评论区及时预报各地天气情况,并增添记者的角来不定时为受众分析实时天气
云图,解答关于各地雨势的问题,吸引了超110万网友在线观看。这一具有强大服务功能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受众黏性和媒体的公信力。
(三)打开舆论监督的新思路
全媒体时代,技术的进步也降低了人们参与舆论监督的门槛,各类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公众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慢直播在媒体报道重大公共事件中的应用是舆论监督在载体和方式上的一大创新。其授予公众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赋予公众一种另类监督身份——手机成为受众实时监督的眼睛,监控镜头提供客观、真实、透明的实况内容,人们通过慢直播这一媒介形式表达监督意见,有效影响政府部门回应众意见和建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共决策,确保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多家媒体开启“慢直播+新闻”的形式对灾区救援一线进行实时报道,零距离跟踪新闻事件的每个进展,最大程度地展现直播中所呈现画面的时效性与真实性。这一透明而直接的报道方式使大众能够及时掌握真实数据,降低谣言滋生的可能性,也促进了网友们在互动中的情感表达,有效地引导了舆论,助推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应在慢直播过程中充分发挥“把关人”的职能,重视舆论引导,把握好舆情管控。例如,在评论区设立关键词筛选功能,过滤不符合规定的图文内容,减少负面内容被网友进行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实时监控评论内容,并对有争议或不实的留言内容进行及时审核
与回应,同时对多次传播不实内容的账号进行处理;另外,对于已经被传播的不实内容,媒体工作者应该及时在直播画面中
通过流码字幕、评论区置顶等功能进行答疑解惑,及时
辟谣,必要时可通过在直播过程中穿插主持人播报、主
持人与网友互动交流的方式有效引导舆论,化解潜藏的
舆论危机。
结语
从挪威广播公司的旅游慢直播到如今各类新媒体平
台的慢直播,在移动通信技术、内容创作、互动方式等
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慢直播作为一种极具“去饰化”和“临场感”的媒介形式,为受众带来了更加公开、透明、真实的现场与交流互动场域,既满足了受众对信息
公开的需求,又安抚了在特殊节点上公众的非理性情绪,展现了融媒体时代中多元文化的交融,触发了
内容与形
式创新,成为媒体创新报道方式的有效探索。
随着5G、AR、VR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慢直播将
在交互性、沉浸性、陪伴性等功能上日趋成熟。在新技
术不断更新迭代的当下,无论媒体采用什么形式的直播,优质的主题和内容才是关键,媒介形式只是优质内容的
助推方式。
慢直播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新闻提供有价值的传
播方式,其内容与效果应以新闻价值为衡量标准。如今,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的同时,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也
在加大,因此慢直播成功的核心在于媒体要根据自身的
特和定位精心策划主题鲜明、内容有特的产品,或
输出受众所需的内容、或紧跟热点展现新闻现场、或传
递美的场景感受,充分发挥慢直播的优势,创造具有独
特视觉特征的体验,吸引受众,从而促进慢直播在新闻
传播中的立体化作用。否则,不但会被受众抛弃,还会
造成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张存艳.从慢直播到“慢直播+”——慢直播发展路
径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6):39-41.
[2]殷乐.见证、陪伴与建设:慢直播在重大突发事件中
的角解析[J].电视研究,2021(01):44-47.
[3]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台)
2023年8月号 全媒体探索    81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10: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4850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直播   媒体   受众   内容   新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