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管、换热器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微通道扁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扁管、换热器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微通道扁管内的微流道的流道大小相同,以使各流道内的流量相同,但由于沿流体的流动方向,各流道内的流阻并不相同,使得流体最先流经的流道的流速大,流体最后流经的流道的流速小,各流道内流体的流速不一致,流量分布不均匀,导致换热面积无法充分利用,换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扁管、换热器及制冷设备,旨在现有扁管中微流道内流量不均匀导致换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扁管,所述扁管具有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微流道,所述扁管包括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扁管段,所述多个微流道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扁管段上的多个第一微流道,在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微流道的横截面积呈递增设置。
5.可选地,所述扁管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扁管段的一端的第二扁管段,所述微流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扁管段上的第二微流道;
6.在靠近所述第二扁管段的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微流道的横截面积呈递增设置。
7.可选地,所述第二微流道比邻近所述第二扁管段的第一微流道的横截面积小。
8.可选地,所述扁管包括:
9.多个直管段,沿横向延伸且沿纵向上间隔设置;以及
10.弯管段,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直管段。
1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
12.扁管,为上述的扁管;以及,
13.集流管,所述集流管的侧部设有与所述扁管的入口相连通的连通口,所述连通口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
14.其中,沿所述集流管内流体的流动方向,多个所述微流道的流道截面积呈递增设置。
15.可选地,所述连通口设有朝向所述集流管外的限位台阶面,用以与所述扁管抵接。
16.可选地,所述连通口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口,多个所述连接口分别对应所述扁管的多个微流道设置。
17.可选地,多个所述连接口呈一体成型设置。
18.可选地,所述集流管与所述扁管通过焊接连接或者通过粘胶粘接。
19.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2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扁管内设置有所述微流道,以供流体流动,以使热
量经所述扁管散失到空气中,并通过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微流道,以在不增加所述扁管的尺寸的前提下,增加所述扁管的换热面积,以便提高所述扁管的换热效率,有助于快速将流体的热量散失到空气中,同时由于沿流体的流动方向,多个所述第一微流道的流阻依次增加,以致多个所述第一微流道内的流量逐渐小,为此,多个所述第一微流道的横截面积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呈递增设置,使得流阻较小的所述第一微流道的横截面积较小,流阻较大的所述第一微流道的横截面较大,以使所述第一微流道的截面积随所述第一微流道的流阻的增加而扩大,使得各所述第一微流道内的流量相同,从而有助于使得热量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所述扁管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扁管的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的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图2中的集流管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号说明:
26.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扁管4弯管段1第一扁管段1000换热器11第一微流道200集流管2第二扁管段5连通口21第二微流道51连接口3直管段
ꢀꢀ
27.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0.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
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1.现有微通道扁管内的微流道的流道大小相同,以使各流道内的流量相同,但由于沿流体的流动方向,各流道内的流阻并不相同,使得流体最先流经的流道的流速大,流体最后流经的流道的流速小,各流道内流体的流速不一致,流量分布不均匀,导致换热面积无法充分利用,换热效率低。
32.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扁管,旨在现有扁管中微流道内流量不均匀导致换热效率较低的问题,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扁管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3.请参阅图1,所述扁管100具有沿所述扁管1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微流道,所述扁管100包括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扁管段1,所述多个微流道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扁管段1上的多个第一微流道11,在所述扁管100的宽度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微流道11的横截面积呈递增设置。
3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扁管100内设置有所述微流道,以供流体流动,以使热量经所述扁管100散失到空气中,并通过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微流道,以在不增加所述扁管100的尺寸的前提下,增加所述扁管100的换热面积,以便提高所述扁管100的换热效率,有助于快速将流体的热量散失到空气中,同时由于沿流体的流动方向,多个所述第一微流道11的流阻依次增加,以致多个所述第一微流道11内的流量逐渐小,为此,多个所述第一微流道11的横截面积沿所述扁管100的宽度方向呈递增设置,使得流阻较小的所述第一微流道11的横截面积较小,流阻较大的所述第一微流道11的横截面较大,以使所述第一微流道11的截面积随所述第一微流道11的流阻的增加而扩大,使得各所述第一微流道11内的流量相同,从而有助于使得热量沿所述扁管100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所述扁管100的散热效率。
35.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扁管100与集流管200连接时,所述第一微流道11的递增方向需要与集流管200中流体的流动方向保持一致。此外,所述扁管100 的厚度可以为3mm、2mm、1.7mm、1.4mm到1.3mm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通常来说,所述扁管100越薄,单位面积内可排列的微流道的数量越多,换热总面积越大,但加工制造越困难。
36.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微流道的截面形状有多种,所述微流道的截面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圆形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37.此外,为了提高所述扁管100的换热效率,所述微流道的内壁面凸设有散热筋,所述散热筋沿所述扁管100的长度方向延伸,以便增加所述扁管100与流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助于提高所述扁管100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筋设置多个,多个所述散热筋沿所述微流道的周向均匀设置。
38.理论上沿流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微流道的流阻越来越大,但实际上,沿流体的流动方向,集流管200中流体的能量逐步降低,流体的流速逐步降低,使得所述微流道的流阻会逐步趋于平衡,并不会无限增大,为此,所述扁管 100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扁管段1的一端的第二扁管段2,所述微流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扁管段2上的第二微流道21,在靠近所述第二扁管段2的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微流道11的横截面积呈递增设置,以使所述第一微流道11的截面积随所述第一微流道11的流阻的增加而扩大,使得各所述第一微流道11内的
流量相同,有助于所述第一扁管段1内的热量沿所述扁管100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同时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微流道21,以与所述第二微流道21内的流阻相适应,使得所述第二扁管段2沿所述扁管100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如此,通过分段设置的所述第一扁管段1与所述第二扁管段2,以使所述扁管100内的微流道中的流量均匀分布,以便提高所述扁管100的换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扁管段2内的所述第二微流道21的截面积呈相同设置。
39.由于沿流体的流动方向,流体的流速逐步降低,使得所述第二微流道21 内流体的流速相对较低,影响所述扁管100的换热效率,为此,所述第二微流道21比邻近所述第二扁管段2的第一微流道11的横截面积小,以便提高所述第二微流道21内的流体的流速,从而有助于提高所述扁管100的换热效率。
40.所述扁管100的结构可以为多个所述直管段3的横向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一集流管200,多个所述直管段3形成多个冷媒通路,以将一集流管200内的冷媒传输至另一集流管200流出,也可以为将所述扁管100弯折成蛇形以形成多个所述直管段3与多个所述弯管段4,多个所述直管段3与多个所述弯管段4交替连接形成一个冷媒通路,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扁管100包括多个直管段3以及弯管段4,多个所述直管段3沿横向延伸且沿纵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弯管段4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直管段3。如此,多个所述直管段3采用直接弯折形成所述直管段3与所述弯管段4的方式,此方式内多个所述直管段3与多个所述弯管段4顺次连接,以形成一串联的冷媒通道,即采用一整体扁管100弯折成型,结构较设置集流管200并联多个所述直管段3要简单,虽并联设置的多个所述直管段3的换热效率要高,但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直管段3设置为串联,也可达到所述换热器1000所需的换热效率,并在此基础上相较于并联设置所述直管段3,能够使所述换热器1000的加工更方便,成本更低。
41.请参阅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1000,所述换热器1000 包括扁管100以及集流管200,所述扁管100为上述的扁管100,所述集流管200 的侧部设有与所述扁管100的入口相连通的连通口5,所述连通口5沿所述集流管200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中,沿所述集流管200内流体的流动方向,多个所述微流道的流道截面积呈递增设置。如此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微流道11的横截面积沿所述扁管100的宽度方向呈递增设置,使得流阻较小的所述第一微流道11的横截面积较小,流阻较大的所述第一微流道11的横截面较大,以使所述第一微流道11的截面积随所述第一微流道11的流阻的增加而扩大,使得所述集流管200中的流体能够均匀流入各所述第一微流道11中,从而使得热量沿所述扁管100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所述扁管100的散热效率。
4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换热器1000中的扁管100的结构可参照上述扁管100 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1000中使用了上述扁管100,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1000的实施例包括上述扁管100 全部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43.由于所述扁管100伸入所述集流管200的长度过长,则会降低流体从所述集流管200流入所述微通道的流通性,而所述扁管100伸入所述集流管200的长度过短,则不利于所述集流管200与所述扁管100之间的装配可靠性,为此,请参阅图3,所述连通口5设有朝向所述集流管200外的限位台阶面,用以与所述扁管100抵接,一方面能够防止所述扁管100伸入所述集流管200内,影响流体进入所述变管内,另一方面能够定位所述扁管100在所述集流管200上的位置,有助于快速将所述扁管100与所述集流管200连接。
44.为了提高所述换热器1000的密封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口5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口51,多个所述连接口51分别对应所述扁管100的多个微流道设置,有助于提高所述扁管100与所述集流管200的接触面积,以便在所述扁管100与所述集流管200之间设置密封件,从而有助于提高所述换热器1000 的密封性。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密封件可以是密封胶,也可以是密封垫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45.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口51可以是一体冲压成型的,也可以是通过多个隔板分隔成型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连接口51呈一体成型设置,由于所述连接口51的尺寸较小,组装难度较大,耗时较多,而采用一体成型,则可以免去组装工序,能够节省换热器1000的装配时间,有助于提升装配效率。
46.所述集流管200与所述扁管100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多种,所述扁管100可以是通过卡接连接于所述集流管200,也可以是通过粘接连接于集流管200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流管200与所述扁管100通过焊接连接或者通过粘胶粘接,直接将所述扁管100与所述集流管200 固定连接,以避免所述集流管200与所述扁管100脱离。
47.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上述的换热器100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制冷设备中的换热器1000的结构可参照上述换热器1000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设备中使用了上述换热器1000,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实施例包括上述换热器1000全部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4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具有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微流道,所述扁管包括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扁管段,所述多个微流道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扁管段上的多个第一微流道,在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微流道的横截面积呈递增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扁管段的一端的第二扁管段,所述微流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扁管段上的第二微流道;在靠近所述第二扁管段的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微流道的横截面积呈递增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流道比邻近所述第二扁管段的第一微流道的横截面积小。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包括:多个直管段,沿横向延伸且沿纵向上间隔设置;以及弯管段,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直管段。5.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扁管,为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扁管;以及,集流管,所述集流管的侧部设有与所述扁管的入口相连通的连通口,所述连通口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中,沿所述集流管内流体的流动方向,多个所述微流道的流道截面积呈递增设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口设有朝向所述集流管外的限位台阶面,用以与所述扁管抵接。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口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口,多个所述连接口分别对应所述扁管的多个微流道设置。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接口呈一体成型设置。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与所述扁管通过焊接连接或者通过粘胶粘接。10.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5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扁管、换热器及制冷设备,其中,所述扁管具有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微流道,所述扁管包括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扁管段,所述多个微流道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扁管段上的多个第一微流道,在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微流道的横截面积呈递增设置,使得流阻较小的所述第一微流道的横截面积较小,流阻较大的所述第一微流道的横截面较大,以使所述第一微流道的截面积随所述第一微流道的流阻的增加而扩大,使得各所述第一微流道内的流量相同,从而有助于使得热量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所述扁管的散热效率。高所述扁管的散热效率。高所述扁管的散热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

叶钰龙 顾昕 高志谦 王一鸣 王宇 李伟 文佳佳 李智强 王臣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09

技术公布日:

2022/12/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5:40: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476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多个   流管   实用新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