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至少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互联应用场景越来越多,比如无线投屏、无线互传和智能家居等;在这些互联应用场景下,常会涉及到至少两两电子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连接,然后基于点对点连接进行数据交互,如手机与智能电视之间建立点对点连接,然后传输多媒体数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下: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5.获取第二设备广播的广播包,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
6.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在本地查询所述第二设备的组连接密码
7.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和所述组连接密码向第二设备发起连接建立流程,基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
8.其中,所述点对点连接组对应的第一通信方式与所述第二设备广播所述广播包的第二通信方式不相同。
9.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应用于第二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10.创建点对点连接组,并广播广播包,所述广播包携带通信连接标识,所述通信连接标识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获取到所述广播包后在本地查询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密码并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与所述组连接密码发起连接建立流程;
11.基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响应于所述第一设备加入所述点对点连接组;
12.其中,所述点对点连接组对应的第一通信方式与所述第二设备广播所述广播包的第二通信方式不相同。
13.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14.广播读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二设备广播的广播包,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
15.密码查询模块,用于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在本地查询所述第二设备的组连接密码;
16.连接建立模块,用于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和所述组连接密码向第二设备发起连接建立流程,基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
17.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18.创建广播模块,用于创建点对点连接组,并广播广播包,所述广播包携带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标识,所述通信连接标识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获取到所述广播包后在本地查询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密码并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与所述组连接密码发起连接建立流程;
19.连接响应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响应于所述第一设备加入所述点对点连接组。
20.第五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的方法步骤。
21.第六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适于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的方法步骤。
22.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23.在本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预先创建点对点连接组,然后广播携带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标识的广播包,第一设备扫描并读取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之后,可迅速在本地查询到通信连接标识对应的组连接密码,从而直接发起连接建立流程,基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整个点对点连接建立过程不涉及到相关技术中的信道监听、设备发现、信息协商等流程,可快速实现至少两两设备之间点对点连接的建立,简化了点对点连接实时建立的流程,节省了点对点连接建立的时间;以及,整个连接建立过程中,不会涉及到连接密码泄露等连接安全性问题,确保了在快速建立点对点连接的同时保障连接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9.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的场景架构示意图;
30.图5a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系统的交互示意图;
3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4.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38.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39.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特提出了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该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可适用于本技术涉及的第一设备,该方法可依赖于计算机程序实现,可运行于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的点对点连接建立装置上。该计算机程序可集成在应用中,也可作为独立的工具类应用运行。
40.具体的,该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包括:
41.步骤s101:获取第二设备广播的广播包,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
42.在本技术中,点对点连接常也称之为p2p连接,在实际应用环境中,常为了简化诸多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从而可以更快更便捷的在设备之间分享画面、文本等数据。可以使两个设备之间建立p2p连接,然后基于p2p连接传输数据,例如可以使得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快速建立p2p连接,然后基于p2p连接相互分享数据。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可称之为一组直连设备。
43.例如在一种场景下,设备1正通过wifi连接外网,欲将外网视频分享给设备2。如果设备1创建ap(热点)让设备2登录,那么设备1将会断开原来所连接的外网,视频分享便失去了意义。而本实施例中,设备1创建的是p2p组,所以不存在断网问题,也就不会影响到视频的分享。
44.在相关技术中,p2p连接的建立常需涉及到一组设备需依次进行信道监听、扫描设备、发现设备、go协商和连接握手等步骤后,建立一组直连设备之间的p2p连接,可知悉的是建链速度较慢。另外,使用上述涉及的p2p技术建立连接时,常只能一个一个地建立连接。
45.采用本技术涉及的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可快速实现两个设备之间p2p连接的建立。
46.第二设备可预先建立p2p组(p2p group)。p2p group可以理解成一个热点网络。不过建立p2p group过程中第二设备不需要断开原有的网络连接(有线网络连接或无线网络连接)。示意性的第二设备可采用诸如wifi、zigbee等网络通信方式建立p2p group。在本申
请中可指定第二设备作为p2p组中的组所有者(group owner,go),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设备在本技术中可作为一个go节点。
47.具体的,基于实际应用环境,第二设备作为一个go节点预先建立p2p组(也可以理解为p2p网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建立p2p组的过程中可在本地选取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作为组建链信息来完成p2p组创建的初始化配置过程,p2p组完成创建之后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然后,第二设备即可通过通信广播(如蓝牙广播)的方式,对外广播广播包,处于第二设备的广播包信号广播范围之内的一个或多个电子设备可通过信道扫描的方式扫描到该广播包。
48.具体的,第一设备获取到该广播包之后,基于广播包对应的通信协议(例如蓝牙广播包对应的蓝牙协议,如低功耗蓝牙协议)对所述广播包进行解析处理,经过解析处理之后即可读取到所述广播包携带的通信连接标识。
49.所述通信连接标识用于唯一表征第二设备所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的组指示信息,在一些实施方式也可以理解为点对点连接组的建链信息,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连接标识的数据中不包含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密码。
50.以第二设备扫描到该广播包为例,此时,第二设备作为组客户端(group client,gc)节点。第二设备扫描到该广播包,由于第二设备生成的广播包携带有通信连接标识。第二设备在获取到该广播包之后可对广播包进行数据读取,从而获取到该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
51.在实际应用中,表征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标识可以是点对点连接组的服务标识集(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也可以是可用于第一设备在本地索引出第二设备建立的点对点连接组的建链信息的索引编号,可以理解为可索引出组连接密码和/或服务标识集的编号。在本技术中,第二设备在点对点连接建立的整个阶段可不与组客户端协商go信息(如协商组连接密码等)同时也不直接广播当前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密码。
52.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广播包可以包括第二设备的信道、第二设备的mac地址、ssid等;
53.步骤s102: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在本地查询所述第二设备的组连接密码。
54.在本技术中,第一设备在本地保存有第二设备的可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的至少一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的映射关系,基于该映射关系第二设备可在获取到通信连接标识之后,索引到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相匹配的组连接密码。其中,前述“至少一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的映射关系”可以是采用映射集合、映射表、数组等形式进行表征。
5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场景中,通信连接标识可以为针对点对点连接组的索引编号,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创建点对点连接组时:可选取一组“索引编号-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接密码(password)”来作为go信息创建点对点连接组。
56.示意性的,在第一设备本地可存储的“至少一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的映射关系”为:至少一组“参考索引编号-参考服务集标识(ssid)-参考组连接密码(password)”的映射关系。则前述基于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也即索引编号之后,即以该索引编号在映射关系中进行索引,查询是否存在该索引编号所对应的“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接密码(password)”,“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接密码(password)”可理解为点对点连
接组的组连接信息,此时即可获取到组连接密码(password)和服务集标识(ssid)。
57.在一种具体的实施场景中,所述通信连接标识为针对点对点连接组的服务标识集(ssid),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创建点对点连接组时:可选取一组“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接密码(password)”来作为go信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理解为组连接信息)创建点对点连接组。
58.示意性的,在第一设备本地可存储的“至少一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的映射关系”为:至少一组“参考服务集标识(ssid)-参考组连接密码(password)”的映射关系。则前述基于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也即服务标识集(ssid)之后,即以该服务标识集(ssid)在映射关系中进行索引,查询是否存在该服务标识集(ssid)所对应的“组连接密码(password)”,“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接密码(password)”可理解为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信息,此时即可获取到组连接密码(password)。从而完成基于所述服务标识集在本地查询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密码的步骤。
5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在本地存储的“至少一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的映射关系”不从第二设备获取,也就是说整个点对点连接过程为实现快速建立连接不涉及到设备之间关于建立点对点连接的建链信息交互过程。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在本地存储的至少一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的映射关系”可预先从云端的服务器中获取到。可以理解为云端的服务器可生成第二设备用于建立点对点连接组的建链信息(索引编号、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接密码(password)等)。也就是说第一设备可提前从云端的服务器获取到上述:“至少一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的映射关系”的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也称为连接密码集合。
60.例如,云端的服务器可生成n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然后在第二设备上保存一份,后续实际应用阶段第二设备基于n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选取一组作为建链信息创建p2p,第一设备在第二设备创建p2p之前,可预先向云端的服务器来获取到n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这样实际应用阶段获取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即可快速获取到正确的可用于建立点对点连接的组连接密码。
61.步骤s103: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和所述组连接密码向第二设备发起连接建立流程,基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
62.具体的,第一设备基于通信连接标识可确定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接密码即为加入点对点连接组的密码,则唯一确定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服务集标识(ssid)之后,基于组连接密码发起连接建立流程,从而在第二设备响应于该连接建立流程之后,第一设备成功加入至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中。一种连接建立流程可以是第一设备基于组连接密码向第二设备发起连接握手信息,第二设备接收到连接握手信息后验证组连接密码,在组连接密码验证通过后即可完成对第一设备的设备验证,从而成功响应所述连接建立流程,这样第一设备即可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
63.在一些实施例中,点对点连接组对应的第一通信方式与第二设备广播所述广播包的第二通信方式可以是不相同的,第一通信方式可以是相关技术中:可以向采用广播的传输方式对外发送广播数据包的任一种通信方式,如第一通信方式可采用蓝牙通信方式,也即采用蓝牙通信的方式向当前蓝牙网络发送广播包,如第一通信方式可采用无线电广播的
方式,第二通信方式可以是相关技术中:可以建立点对点连接组的任一种通信方式,如第二通信方式可以是采用wifi通信方式,如无线网络直连方式(wifi直连方式)。在本技术涉及的一些实施例中不对第一通信方式和第二通信方式的类型进行限定,具体可以基于实际应用环境确定。
6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预先创建点对点连接组,然后广播携带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标识的广播包,第一设备扫描并读取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之后,可迅速在本地查询到通信连接标识对应的组连接密码,从而直接发起连接建立流程,基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整个点对点连接建立过程不涉及到相关技术中的信道监听、设备发现、信息协商等流程,可快速实现至少两两设备之间点对点连接的建立,简化了点对点连接实时建立的流程,节省了点对点连接建立的时间;以及,整个连接建立过程中,不会涉及到连接密码泄露等连接安全性问题,确保了在快速建立点对点连接的同时保障连接的安全性。
65.请参见图2,图2是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的另一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具体的:
66.步骤s201:向服务器获取第二设备在创建点对点连接组时所对应的连接密码集合,所述连接密码集合包含至少一组参考连接标识和参考连接密码。
67.在本技术中,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可涉及到服务器,第一设备可基于服务器辅助获取到第二设备的点对点连接组的连接密码集合,也可以理解为可基于服务器辅助获取到go节点的连接密码集合,根据一些实施例中,作为go节点的第二设备基于连接密码集合中的一组“参考连接标识和参考连接密码”来建立p2p group,建立完成后仅需以广播包的形式,对外广播包含通信连接标识(也即当前所选取的参考连接标识)的广播包,这样在作为gc节点的第一设备在扫描到该广播包并获取到其中的通信连接标识之后,由于在此之前,第一设备已经向服务器获取到针对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对应的连接密码集合,连接密码集合包含至少一组参考连接标识和参考连接密码,也就是说连接密码集合中通常存在第二设备当前创建的p2p group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因此,第一设备在获取到通信连接标识之后,可在本地的连接密码集合中,以通信连接标识为索引,在连接密码集合中索引到通信连接标识唯一对应的组连接密码。
68.在一种具体的实施场景中,通常点对点连接的建立基于用户在设备上触发相应的目标业务服务,可以理解的是目标业务服务的实现需基于两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连接,如目标业务服务可以是无线投屏业务、数据快速共享业务、数据快速搬家业务、视频数据传输业务等等。当用户在第一设备上首次触发目标业务服务时,会涉及搭配目标业务服务的服务数据初始化过程,在服务数据初始化过程中,第一设备响应于目标业务服务开启主动向服务器发送针对可建立点对点连接的所有或部分第二设备的连接密码集合的集合获取请求,也就是说第一设备可以与多个第二设备建立点对点连接,第一设备可以同时基于集合获取请求向服务器请求多个第二设备的连接密码集合,服务器可响应于集合获取请求将至少一个第二设备的连接密码集合发送至第一设备。
69.进一步的,当服务器上对应的第二设备的连接密码集合是多个情况下,可基于多个第二设备的位置信息和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来选取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间的位置距离满足距离阈值的目标第二设备,然后将目标第二设备所对应的连接密码集合发送至第一设
备,距离阈值可用于确定属于第一设备周侧的第二设备,可以理解的是,此时集合获取请求中可携带第一设备的位置信息。
70.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也可基于用户输入的关于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如mac地址、设备标识),生成包含指定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的集合获取请求,这样服务器在接收到该集合获取请求之后随之可读取设备信息,基于设备信息(如mac地址、设备标识)可在服务器上获取设备信息对应的目标第二设备,然后将目标第二设备对应的连接密码集合发送至第一设备。
71.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中,服务器存储的连接密码集合包含至少一组参考连接标识和参考连接密码。
72.另外,服务器可与多个第二设备相关联,用于维护以及管理各第二设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服务器可在设备出厂阶段在第二设备上预置连接密码集合,例如包含n组“参考连接标识和参考连接密码”的连接密码集合。
73.步骤s202:在本地存储所述连接密码集合。
74.具体的,第一设备基于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网络接收到连接密码集合之后,即在本地对连接密码集合进行存储,以便于后续建立点对点连接时可基于获取到通信连接标识快速在本地查询到第二设备当前建立p2p group时所对应的组连接密码。
75.第一设备在本地存储连接密码集合,整个点对点连接过程为实现快速建立连接不涉及到设备之间关于建立点对点连接的建链信息交互过程,也不涉及到建立p2p group的协商过程,大幅简化了点对点连接的建立流程。
76.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二设备上所使用的建立点对点连接组的建链信息(索引编号、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接密码(password)等)发生变化时,此时服务器可对预先将建链信息同步至第一设备,以便于第一设备对连接密码集合中的“参考连接标识和参考连接密码”进行数据更新。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数据更新过程的触发时间点在建立点对点连接组之前。
77.另外,上述“第二设备上所使用的建立点对点连接组的建链信息(索引编号、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接密码(password)等)发生变化”可以是第二设备所使用的连接密码集合由于数据量、使用时长等因素基于通信安全考虑,第二设备上的连接密码集合中的所有数据超过时效,比如说,第二设备上的连接密码集合中预先存储有10组“索引编号-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接密码(password)”建链信息,或10组“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接密码(password)”建链信息,针对每一组建链信息均存在一个使用时长阈值(各组的时长阈值可以设置相同或不同),当所有的建链信息对应的使用时间均达到使用时长阈值时,可认为第二设备上的连接密码集合中的所有数据超过时效。此时第二设备可以向服务请求更新连接密码集合,以完成对第二设备上的连接密码集合的数据更新。服务器同时向第一设备更新连接密码集合。
7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设备基于向服务器获取的所述连接密码集合创建点对点连接组,所述连接密码集合由所述服务器生成,也就是说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上的连接密码集合均由服务器生成并更新;
7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设备基于与服务器相同的组连接密码生成策略生成连接密码集合并基于所述连接密码集合创建点对点连接组。
80.步骤s203:获取第二设备广播的广播包,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和通信连接信道。
81.根据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信连接标识用于唯一表征第二设备所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的组指示信息,在一些实施方式也可以理解为点对点连接组的建链信息,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连接标识的数据中不包含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密码。
82.所述通信连接信道是指以无线通信信号为传输媒体的“点对点连接”的数据信号传送通道。也可以称之为点对点通信连接的无线频段。例如,常用的ieee802.11b/g工作在2.4~2.4835ghz频段,这些频段被分为11或13个信道。当在无线ap(接入点)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内有两个以上的ap(接入点)时,则需要每个ap(接入点)设定不同的频段,以免共用信道发生冲突。
83.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设备作为组拥有者节点(go节点)在创建p2p group时,也会基于当前通信信道环境选择合适的通信连接信道,基于所选的通信连接信道承载点对点连接中的交互数据。
8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广播包中除携带通信连接标识之外还可携带通信连接信道,通信连接信道可用于第一设备快速确定点对点连接组所使用的通信信道,从而节省全网信道扫描的时间,可快速便于第一设备加入至第二设备的p2p group中。
85.根据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实际应用环境,第二设备作为一个go节点预先建立p2p组(也可以理解为p2p网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建立p2p组的过程中可在本地选取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作为组建链信息来完成p2p组创建的初始化配置过程,p2p组完成创建之后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然后,第二设备即可通过通信广播(如蓝牙广播)的方式,对外广播广播包,处于第二设备的广播包信号广播范围之内的一个或多个电子设备可通过信道扫描的方式扫描到该广播包。
86.第一设备获取到该广播包之后,例如蓝牙广播包对应的蓝牙协议,如低功耗蓝牙协议)对所述广播包进行解析处理,经过解析处理之后即可读取到所述广播包携带的通信连接标识和通信连接信道。
87.示意性的,以广播包对应的通信方式为蓝牙通信方式为例,在一种蓝牙协议中定义了两种角:central和peripheral,也就是中心设备和外围设备。第一设备作为中心设备可以主动扫描和连接外围设备(如手机等终端设备),第二设备作为外围设备可以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蓝牙广播包或者被中心设备连接。第二设备通过蓝牙广播的方式向外发送蓝牙广播包,第一设备通过扫描蓝牙广播包的方式发现第二设备。
88.通常情况下,蓝牙广播包的长度为固定字节数(如31字节),由若干个代表不同含义的数据单元组成,如广播类型、广播地址(公共地址或随机地址)、设备名称、广播数据长度、广播数据等数据列,通常“通信连接标识和通信连接信道”可设置在广播数据列中,如果有效数据部分不到31字节,剩下的字节通常用0补全。
89.可选的,在广播包中第一设备还可读取到第二设备的设备地址,如mac地址。
90.步骤s204:在本地存储的所述连接密码集合中查询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对应的连接密码,将所述目标连接密码作为当前针对所述第二设备的组连接密码。
91.根据一些实施例中,通信连接标识可以为针对点对点连接组的索引编号,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创建点对点连接组时:可选取一组“索引编号-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
接密码(password)”来作为go信息创建点对点连接组。
92.示意性的,在第一设备本地可存储的连接密码集合可以是:至少一组“参考索引编号-参考服务集标识(ssid)-参考组连接密码(password)”的映射关系。则前述基于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也即索引编号之后,即以该索引编号在连接密码集合中进行索引,查询是否存在该索引编号所对应的“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接密码(password)”,“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接密码(password)”可理解为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信息,此时即可获取到组连接密码(password)和服务集标识(ssid)。
93.根据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信连接标识为针对点对点连接组的服务标识集(ssid),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创建点对点连接组时:可选取一组“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接密码(password)”来作为go信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理解为组连接信息)创建点对点连接组。
94.示意性的,在第一设备本地可存储的连接密码集合为:至少一组“参考服务集标识(ssid)-参考组连接密码(password)”的映射关系。则前述基于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也即服务标识集(ssid)之后,即以该服务标识集(ssid)在连接密码集合中进行索引,查询是否存在该服务标识集(ssid)所对应的“组连接密码(password)”,“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接密码(password)”可理解为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信息,此时即可获取到组连接密码(password)。从而完成基于所述服务标识集在本地查询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密码的步骤。
95.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在连接密码集合中基于通信连接标识进行索引,索引过程中:
96.若所述连接密码集合中不存在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对应的连接密码,则此时第一设备中的连接密码集合中的数据失效,第一设备可向服务器重新获取针对第二设备的p2p group的组连接信息,可以理解的是组连接信息主要包括点对点连接组对应的目标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
97.具体实施中,第一设备可从广播包中获取到用于唯一表征第二设备身份的设备地址,在一些实施方式设备地址通常可为mac地址(物理地址)、ip地址等等。基于设备地址第一设备可向服务器获取针对第二设备的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信息,组连接信息可以是服务集标识和组连接密码。
98.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当前用于创建的组连接信息可源于从服务器获取的连接密码集合,也就是说服务器用于生成第二设备创建p2p group的组连接信息,也即“服务集标识和组连接密码”99.根据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设备基于与服务器相同的组连接密码生成策略生成连接密码集合并基于所述连接密码集合创建点对点连接组,服务器基于与第二设备相同的组连接密码生成策略,可准确确定任一时刻第二设备所创建的“服务集标识和组连接密码”。
100.其中,组连接密码生成策略可基于用户自定义的信息生成算法用于生成服务集标识和组连接密码;例如:组连接密码生成策略可以是以整点时间(如整点小时、整点时刻)为熵源,采用随机数发生器基于熵源生成一组连接密码和服务集标识,在本技术中,随机数发生器可在熵源唯一确定的情况下生成一组作为组连接密码和服务集标识的随机数,也就是
说在不同电子设备上部署相同的随机数发生器,只要熵源唯一确定则可在不同设备端生成相同的“组连接密码和服务集标识”。
101.进一步的,在实际使用阶段,以整点时间为熵源可准确预估一段时间内第二设备所生成p2p group的组连接信息。可以理解的是,以整点时间(如整点小时、整点时刻等等)为熵源的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组连接密码和服务集标识”具有唯一性,例如09:15第二设备会基于整点时间“9:00”产生服务集标识和组连接密码,第一设备从服务器获取到服务器基于多个整点时间生成的多组建链信息。进一步的,服务器可以反馈一个时间周期内(如一天、一个星期)所对应的所有整点时间相关联的组连接信息(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
102.步骤s205: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和所述组连接密码向第二设备发起连接建立流程,基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
103.具体可参见步骤s101,此处不再赘述。
10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若读取到通信连接信道,则可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和所述组连接密码触发向第二设备发起连接建立流程,并基于连接建立流程以所述通信连接信道为参考直接加入至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从而避免未知通信连接信道的情况下,采用全网信道扫描的方式进行信道扫描,节省信道扫描的时间。
10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设备的业务服务网络的参考连接信道与所述通信连接信道相同。业务服务网络为第二设备获取业务服务的通信服务网络,例如采用点对点连接将第二设备获取的业务服务数据传输至另一设备。进一步的,业务服务网络通常与点对点连接的通信方式为同一通信方式,如均为wifi通信方式,则相关技术中通信服务网络的参考连接信道和采用点连接的通信方式的通信连接信道不相同,那么在业务服务共享场景中,如第二设备将基于外网获取的视频采用点对点连接分享至第一设备就会存在数据从参考连接信道切片至通信连接信道的时延,为了降低此时延,可将第二设备的业务服务网络的参考连接信道与所述通信连接信道设置为相同的信道。
106.步骤s206:若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状态为通信中断状态,则重新获取第二设备广播的广播包,执行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和通信连接信道的步骤。
107.信道更新流程可以理解为第二设备当前的通信连接信道由于存在较高的信道干扰(如同频段信道的设备较多),第二设备可触发信道更新流程,以将当前的通信连接信道切换至信道环境较优的通信信道上。相关信道更新流程可参考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此处不做具体赘述。
108.组连接信息更新流程为当前第二设备的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标识和/或组连接密码”产生数据更新,如通信连接标识和/或组连接密码的数据更改。
109.具体的,通常第二设备点对点连接组产生信道更新流程或组连接信息更新流程或通信故障时,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点对点连接组会通信中断,也就是说在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状态为通信中断状态时,第一设备可重新获取第二设备广播的广播包,执行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和通信连接信道的步骤,这样可重新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和所述组连接密码向第二设备发起连接建立流程,基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
11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预先创建点对点连接组,然后广播携带点对点连
接组的通信连接标识的广播包,第一设备扫描并读取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之后,可迅速在本地查询到通信连接标识对应的组连接密码,从而直接发起连接建立流程,基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整个点对点连接建立过程不涉及到相关技术中的信道监听、设备发现、信息协商等流程,可快速实现至少两两设备之间点对点连接的建立,简化了点对点连接实时建立的流程,节省了点对点连接建立的时间;以及,整个连接建立过程中,不会涉及到连接密码泄露等连接安全性问题,确保了在快速建立点对点连接的同时保障连接的安全性;以及,可基于服务器辅助生成以及向各设备传输连接密码集合,两两设备之间不需要额外协商建链信息,连接建立更便捷;以及,第一设备可获取到信道并基于信道快速加入第二设备的点对点连接,避免全网信道扫描的时间开销。
111.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特提出了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该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可适用于本技术涉及的第二设备,该方法可依赖于计算机程序实现,可运行于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的点对点连接建立装置上。该计算机程序可集成在应用中,也可作为独立的工具类应用运行。
112.具体的,该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包括:
113.步骤s301:创建点对点连接组,并广播广播包,所述广播包携带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标识。
114.所述通信连接标识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获取到所述广播包后在本地查询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密码并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与所述组连接密码发起连接建立流程;
115.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点对点连接常也称之为p2p连接,可以使两个设备之间建立p2p连接,然后基于p2p连接传输数据,例如可以使得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快速建立p2p连接,然后基于p2p连接相互分享数据。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可称之为一组直连设备。
116.采用本技术涉及的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可快速实现两个设备之间p2p连接的建立。
117.第二设备可预先建立p2p组(p2p group)。p2p group可以理解成一个热点网络。不过建立p2p group过程中第二设备不需要断开原有的网络连接(有线网络连接或无线网络连接)。示意性的第二设备可采用诸如wifi、zigbee等网络通信方式建立p2p group。在本技术中可指定第二设备作为p2p组中的组所有者(group owner,go),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设备在本技术中可作为一个go节点。
118.根据一些实施例中,在建立p2p组的过程中可在本地选取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作为组建链信息来完成p2p组创建的初始化配置过程,p2p组完成创建之后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然后,第二设备即可通过通信广播(如蓝牙广播)的方式,对外广播广播包,处于第二设备的广播包信号广播范围之内的一个或多个电子设备可通过信道扫描的方式扫描到该广播包。进一步的,所述广播包中至少携带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标识。
119.根据一些实施例中,服务器可与多个第二设备相关联,用于维护以及管理各第二设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在设备出厂阶段在第二设备本端也即第二设备上可预置连接密码集合,例如包含n组“参考连接标识和参考连接密码”的连接密码集合,其中n为正整数。
120.进一步的,在后续实际应用中,若连接密码集合中的各组数据由于连接时长、访问数据量等限制导致各组数据超过时效,比如说,第二设备上的连接密码集合中预先存储有10组“索引编号-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接密码(password)”建链信息,或10组“服务集标
识(ssid)-组连接密码(password)”建链信息,针对每一组建链信息均存在一个使用时长阈值(各组的时长阈值可以设置相同或不同),当所有的建链信息对应的使用时间均达到使用时长阈值时,可认为第二设备上的连接密码集合中的所有数据超过时效。第二设备可以向服务器请求连接密码集合更新,也就是说服务器可重新生成包含n组“参考连接标识和参考连接密码”的下一连接密码集合,然后将下一连接密码集合发送至第二设备,然后第二设备将下一连接密码集合进行保存,从而完成连接密码集合的更新。
121.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可以理解为用于唯一表征当前第二设备所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的组指示信息,在一些实施方式也可以理解为点对点连接组的建链信息,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连接标识的数据中不包含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密码。
122.根据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广播包可以包括第二设备的信道、第二设备的mac地址、ssid等;
123.第一设备在获取到广播包后可读取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进而在本地查询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密码并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与所述组连接密码发起连接建立流程;
124.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设备基于通信连接标识可确定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接密码即为加入点对点连接组的密码,则唯一确定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服务集标识(ssid)之后,基于组连接密码发起连接建立流程,第二设备响应于该连接建立流程之后,第一设备可成功加入至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中。
12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场景中,第二设备创建点对点连接组的时间可以是在第二设备开机时即开启创建,也就是说第二设备在设备开机阶段,可以自动基于本地选择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来创建点对点连接组;第二设备创建点对点连接组的时间可以是基于一个固定周期,周期性开启点对点连接组,如每隔一小时开启一次;
126.可选的,第二设备创建点对点连接组的时间可以是基于所输入的连接开启指令,所述连接开启指令可以是用户在第二设备在所输入的人机交互指令;所述连接开启指令可以是用户在第一设备上所输入的人机交互指令,第一设备再将该连接开启指令发送至第二设备,由第二设备响应于该连接开启指令开启点对点连接。所述连接开启指令可以是用户在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的环境中所输入的语音输入指令,如语音输入:开启点对点连接,当第一设备/第二设备识别到语音输入指令后,即可响应于该语音输入指令,创建点对点连接组。
127.步骤s302:基于连接建立流程响应于所述第一设备加入所述点对点连接组。
128.根据一些实施例中,一种连接建立流程可以是第一设备基于组连接密码向第二设备发起连接握手信息,第二设备接收到连接握手信息后验证组连接密码,在组连接密码验证通过后即可完成对第一设备的设备验证,从而第二设备成功响应连接建立流程,这样第一设备即可加入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
129.另外,本技术所涉及的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不仅仅限于一个第一设备(作为gc节点)和一个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建立p2p group的场景。
130.本技术所涉及的所述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可适用于以下实施场景:
131.1、建立一个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和一个第一设备(作为gc节点)之间的点对点连接(可理解为“1对1”场景);
132.2、建立一个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和多个第一设备(作为gc节点)之间的wi-fi p2p连接(“一对多”场景);
133.3、建立多个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和一个第一设备(作为gc节点)之间的wi-fi p2p连接(“多对一”场景);
134.4、建立多个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和多个第一设备(作为gc节点)之间的wi-fi p2p连接(“多对多”场景);
135.方式1,“1对1”场景可参见前述任一实施例。
136.方式2,建立一个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和多个第一设备(作为gc节点)之间的wi-fi p2p连接(“一对多”场景),如下:
137.可以理解的是,在这种情况下,p2p网络中可以包括一个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和多个第一设备(作为gc节点)。第一设备(作为gc节点)的数量和类型可以由具体业务场景确定,在此不作限定。
138.2.1在建立p2p网络中的p2p连接之前,用户可以通过应用服务层(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中的任意其一上的操作系统中的应用服务层,如某个应用服务)指定哪个设备为第二设备,也即指定哪个设备节点作为go节点。指定go节点之后,go节点本端选取一组建链信息(建链信息可由服务器生成,并预先获取到)创建指定数量(基于gc节点的数量确定)的点对点连接组,分别广播各点对点连接组的广播包(携带相应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标识和信道),
139.2.2广播广播包;
140.2.3各个第一设备(作为gc节点)接收广播包之后,每个第一设备解析广播包,执行前述实施例中的所述点对点连接的建立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141.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文的“一对一”场景,“一对多”场景和“一对一”场景在点对点连接建立的流程是一致的,区别在于go节点会广播用于多个gc节点依次建立点对点连接组的广播包。而各个广播包内包含的广播消息的不同仅在于每组点对点连接的通信连接建立标识会有相应不同,一些实施方式中信道也会不同。
142.方式3:建立多个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和一个第一设备(作为gc节点)之间的点对点连接(“多对一”场景)。
143.可以理解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点对点网络中可以包括多个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和一个第一设备(作为gc节点)。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的数量和类型可以由具体业务场景(如投屏业务)确定,在此不作限定。
144.基于前述的“一对一”场景和“一对多”场景,“多对一”场景下建立各组p2p连接的流程和上文的“一对一”场景的流程实质相同,区别在于“多对一”场景下的第一设备(作为gc节点)会接收到多个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的广播包。而建立连接的过程中涉及的广播包会有相应地不同。具体来说,“多对一”场景下,第一设备(作为gc节点)会执行多次本技术所涉及的所述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从而分别加入至多个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对应的点对点连接。
145.方式4:建立多个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和多个第一设备(作为gc节点)之间的wi-fi p2p连接(“多对多”场景),如下:
146.可以理解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点对点网络中可以包括多个第二设备(作为go节
点)和多个第一设备(作为gc节点)。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和第一设备(作为gc节点)的数量和类型可以由具体业务场景确定,在此不作限定。
147.基于前述的“一对一”场景、“一对多”场景和“多对一”场景,“多对多”场景下建立点对点连接的流程和上文的“一对一”场景、“一对多”场景和“多对一”场景的流程实质相同或类似,区别在于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会发送用于多个gc节点分别加入点对点连接组的广播包,第一设备(作为gc节点)会接收到多个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的广播包。
148.也就是说在“多对多”场景下,第一设备(作为gc节点)会执行多次本技术所涉及的所述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也会相应执行多次本技术所涉及的所述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
14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预先创建点对点连接组,然后广播携带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标识的广播包,第一设备扫描并读取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之后,可迅速在本地查询到通信连接标识对应的组连接密码,从而直接发起连接建立流程,基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整个点对点连接建立过程不涉及到相关技术中的信道监听、设备发现、信息协商等流程,可快速实现至少两两设备之间点对点连接的建立,简化了点对点连接实时建立的流程,节省了点对点连接建立的时间;以及,整个连接建立过程中,不会涉及到连接密码泄露等连接安全性问题,确保了在快速建立点对点连接的同时保障连接的安全性;以及,可基于服务器辅助生成以及向各设备传输连接密码集合,两两设备之间不需要额外协商建链信息,连接建立更便捷;以及,第一设备可获取到信道并基于信道快速加入第二设备的点对点连接,避免全网信道扫描的时间开销。
150.请参见图4,图4是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的另一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具体的:
151.步骤s401:从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
152.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设备可以从本地保存的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其中,连接密码集合通常可以是预先向服务器获取并在本端存储的。
15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在本地存储连接密码集合,连接密码集合包含至少一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第二设备可预先从云端的服务器中获取到连接密码集合。可以理解为云端的服务器可生成第二设备用于建立点对点连接组的建链信息(索引编号、服务集标识(ssid)-组连接密码(password)等)。也就是说第二设备可提前从云端的服务器获取到上述:连接密码集合的数据。
154.例如,云端的服务器可生成n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然后在第二设备上保存一份,后续实际应用阶段第二设备基于n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选取一组作为建链信息创建p2pgroup。
155.可选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服务器可在设备出厂阶段在第二设备上预置连接密码集合,例如包含n组“参考连接标识和参考连接密码”的连接密码集合。
15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设备基于与服务器相同的组连接密码生成策略所生成的连接密码集合,然后从所述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
157.第二设备与服务器的组连接密码生成策略相同,这样可保障两端确定的组连接密码集合是一致的。
158.根据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设备基于与服务器相同的组连接密码生成策略生成连接密码集合并基于所述连接密码集合创建点对点连接组,服务器基于与第二设备相同的组连接密码生成策略,可准确确定任一时刻第二设备所创建的“服务集标识和组连接密码”。
159.其中,组连接密码生成策略可基于用户自定义的信息生成算法用于生成服务集标识和组连接密码;例如:组连接密码生成策略可以是以整点时间(如整点小时、整点时刻)为熵源,采用随机数发生器基于熵源生成一组连接密码和服务集标识,在本技术中,随机数发生器可在熵源唯一确定的情况下生成一组作为组连接密码和服务集标识的随机数,也就是说在不同电子设备上部署相同的随机数发生器,只要熵源唯一确定则可在不同设备端生成相同的“组连接密码和服务集标识”。进一步的,在实际使用阶段,以整点时间为熵源可准确预估一段时间内第二设备所生成p2p group的组连接信息。可以理解的是,以整点时间(如整点小时、整点时刻等等)为熵源的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组连接密码和服务集标识”具有唯一性,例如09:15第二设备会基于整点时间“9:00”产生服务集标识和组连接密码,第一设备从服务器获取到服务器基于多个整点时间生成的多组建链信息。进一步的,服务器可以反馈一个时间周期内(如一天、一个星期)所对应的所有整点时间相关联的组连接信息(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也就是说,第一设备可预先基于时间参数为基准,可生成至少一组包含“参考连接标识和参考连接密码”的连接密码集合。
16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场景中,连接密码集合通常包含不止一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本技术可基于点对点连接的安全角度考虑,统计每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的连接时间参数,其中,连接时间参数可以是每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的连接总时长、连接使用次数以某一建链信息建立一次p2pgroup可看做一次)等时间参数,可以理解的是当连接总时长超过一定的时长阈值,可视为当前这一组建链信息的安全度较低;或,当连接次数超过一定的次数阈值,可视为当前这一组建链信息的安全度较低
161.具体的,第二设备可从连接密码集合中获取各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共同对应的连接时间参数,也即获取每组建链信息的诸如连接总时长、连接使用次数(以某一建链信息建立一次p2pgroup可看做一次)等时间参数。
162.然后基于各所述连接时间参数从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
163.进一步的,在各所述连接时间参数中确定满足参考时间参数的目标连接时间参数,从连接密码集合中获取所述目标连接时间参数指示的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
164.例如,以连接时间参数为连接总时长为例,则在获取到每组建链信息的连接总时长之后,依次判断各组连接总时长是否小于参考时间参数,参考时间参数可以是针对连接总时长设置的时长阈值,通过比对这样可获取到小于时长阈值的目标连接时间参数,然后从连接密码集合中获取所述目标连接时间参数指示的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
165.进一步的,若目标连接时间参数为多个,可采用从多个目标连接时间参数中任选其一的方式确定最终的目标连接时间参数;也可采用对多个目标连接时间参数基于时长进行排序,选取最小时长指示的优选目标连接时间参数。
166.例如,以连接时间参数为连接使用次数为例,则在获取到每组建链信息的连接使用次数之后,依次判断各组连接使用次数是否小于参考时间参数,参考时间参数可以是针对连接使用次数设置的时间次数阈值,通过比对这样可获取到小于时间次数阈值的目标连接时间参数,然后从连接密码集合中获取所述目标连接时间参数指示的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
167.进一步的,若目标连接时间参数为多个,可采用从多个目标连接时间参数中任选其一的方式确定最终的目标连接时间参数;也可采用对多个目标连接时间参数基于使用次数进行排序,选取最小使用次数指示的优选目标连接时间参数。
168.步骤s402: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创建点对点连接组。
169.步骤s403:广播广播包。
170.所述广播包携带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标识,所述通信连接标识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获取到所述广播包后在本地查询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密码并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与所述组连接密码发起连接建立流程;
171.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设备可以获取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信道和通信连接标识,广播广播包,所述广播包携带所述通信连接信道和所述通信连接标识。
172.根据一些实施例中,通信连接信道是指以无线通信信号为传输媒体的“点对点连接”的数据信号传送通道。也可以称之为点对点通信连接的无线频段。例如,常用的ieee802.11b/g工作在2.4~2.4835ghz频段,这些频段被分为11或13个信道。当在无线ap(接入点)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内有两个以上的ap(接入点)时,则需要每个ap(接入点)设定不同的频段,以免共用信道发生冲突。
173.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作为组拥有者节点(go节点)在创建p2p group时,也会基于当前通信信道环境选择合适的通信连接信道,基于所选的通信连接信道承载点对点连接中的交互数据。
17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广播包中除携带通信连接标识之外还可携带通信连接信道,通信连接信道可用于第一设备快速确定点对点连接组所使用的通信信道,从而节省全网信道扫描的时间,可快速便于第一设备加入至第二设备的p2p group中。
175.根据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实际应用环境,第二设备作为一个go节点预先建立p2p组(也可以理解为p2p网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建立p2p组的过程中可在本地选取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作为组建链信息来完成p2p组创建的初始化配置过程,p2p组完成创建之后第二设备作为go节点。然后,第二设备即可通过通信广播(如蓝牙广播)的方式,对外广播广播包,处于第二设备的广播包信号广播范围之内的一个或多个电子设备可通过信道扫描的方式扫描到该广播包。
176.步骤s404:基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响应于所述第一设备加入所述点对点连接组。
177.具体可参见步骤s303,此处不再赘述。
178.步骤s405:统计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和/或组连接密码对应的连接时间参数,基于所述连接时间参数对所述点对点连接组进行连接信息更新流程,并执行所述广播广播包的步骤;
179.组连接信息更新流程为当前第二设备的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标识和/或组连接密码”产生数据更新,如通信连接标识和/或组连接密码的数据更改。
18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场景中,本技术可基于点对点连接的安全角度考虑,统计当前这一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的连接时间参数,其中,连接时间参数可以是每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的连接总时长、连接使用次数以某一建链信息建立一次p2pgroup可看做一次)等时间参数,可以理解的是当连接总时长超过一定的时长阈值,可视为当前这一组建链信息的安全度较低;因此,第二设备可对当前p2pgroup的建链信息进行更换,也即对当前p2pgroup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进行更换,更换的过程也即连接信息更新流程,常可以是执行从连接密码集合中获取各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共同对应的连接时间参数;
181.基于各所述连接时间参数从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的步骤,具体可参见步骤s402-s403。
18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信息更新流程可先在本地查询连接密码集合中每一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是否失效,如各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均超过设置的使用时长阈值,若存在一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有效,可在本地基于各所述连接时间参数从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一组未超过时长阈值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若各组“参考通信连接标识和参考组连接密码”均失效,第二设备可以向服务器请求连接密码集合更新,也就是说服务器可重新生成包含n组“参考连接标识和参考连接密码”的下一连接密码集合,然后将下一连接密码集合发送至第二设备,然后第二设备将下一连接密码集合进行保存,从而完成连接密码集合的更新。从而在本地从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一组未超过时长阈值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
183.然后基于当前p2pgroup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生成广播包,广播广播包。
184.步骤s406:监测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环境参数,基于所述通信环境参数对所述点对点连接组进行信道更新流程,并执行所述广播广播包的步骤。
185.信道更新流程可以理解为第二设备当前的通信连接信道由于存在较高的信道干扰(如同频段信道的设备较多),第二设备可触发信道更新流程,以将当前的通信连接信道切换至信道环境较优的通信信道上。相关信道更新流程可参考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此处不做具体赘述。
186.具体实施中,第二设备可以监测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环境参数,基于通信环境参数确定当前通信信道的通信信道质量,在当前通信信道的通信质量不佳时,对点对点连接组的信道进行信道切换,也即将当前信道切换至其他通信信道上,完成信道更新流程。
187.实际应用中,通信环境参数可以是通信信道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接收信号码功率(received signal code power,rscp)、接收信号的接收码片信号强度和噪声强度的比例(ecio)/每调制比特功率和噪声频谱密度的比率(ecno)/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quality,rsrq)、接收信号的误码率(bit error ratio,ber)/误块率(blockerror rate,bler)/数据包差错率(packet error ratio,per)等参数中的至少一种参数来实现对通信信道的通信信道质量评估,当然也可以通过测量其他的参数来实现对通信信道的通信信道质量评估。
188.第二设备可以根据通信环境参数来确定通信信道的通信质量,具体实施中可针对
通信环境参数设置评估阈值或评估范围,当通信环境参数不满足评估阈值或评估范围,确定通信信道的通信质量不佳,此时第二设备开启对全网所包含的各通信信道的通信质量的测量,从而确定各通信道信道的信道通信参数,信道通信参数与前述通信环境参数所包含的参数可以是一致的,根据信道通信参数的质量高低顺序来确定各通信道信道的排序优先级,如第二设备可以测量各通信道信道的信号功率,根据信号功率的高低顺序来确定通信道信道的排序优先级;如第二设备可以测量各通信道信道的信号强度值,根据信号强度值的高低顺序来确定各通信道信道的排序优先级,等等。
18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预先创建点对点连接组,然后广播携带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标识的广播包,第一设备扫描并读取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之后,可迅速在本地查询到通信连接标识对应的组连接密码,从而直接发起连接建立流程,基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整个点对点连接建立过程不涉及到相关技术中的信道监听、设备发现、信息协商等流程,可快速实现至少两两设备之间点对点连接的建立,简化了点对点连接实时建立的流程,节省了点对点连接建立的时间;以及,整个连接建立过程中,不会涉及到连接密码泄露等连接安全性问题,确保了在快速建立点对点连接的同时保障连接的安全性;以及,可基于服务器辅助生成以及向各设备传输连接密码集合,两两设备之间不需要额外协商建链信息,连接建立更便捷;以及,第一设备可获取到信道并基于信道快速加入第二设备的点对点连接,避免全网信道扫描的时间开销。
190.请参见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点对点连接建立系统100包括第一设备100、第二设备110以及服务器120。
191.所述服务器120具有网络通信功能,可以是单独的服务器设备,例如:机架式、刀片、塔式、或者机柜式的服务器设备,或采用工作站、大型计算机等具备较强计算能力硬件设备;也可以是采用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所述服务集中的各服务器可以是以对称方式组成的,其中每台服务器在业务链路中功能等价、地位等价,各服务器均可单独对外提供服务,所述单独提供服务可以理解为无需另外的服务器的辅助。
192.第一设备100、第二设备110均可以是具有点对点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可穿戴设备、手持设备、个人电脑、平板电脑、电视、车载设备、智能手机、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等。在不同的网络中电子设备可以叫做不同的名称,例如:用户设备、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5g网络或未来演进网络中的终端设备等。
193.所述第一设备100、第二设备110与服务器120通过网络进行交互通信,网络可以是无线网络,也可以是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包括但不限于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红外网络或蓝牙网络,有线网络包括但不限于以太网、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或控制器局域网络。
194.可参考图5a,图5a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系统的交互示意图。
195.步骤s501:第二设备110向服务器120获取连接密码集合;
196.步骤s502:第一设备100向服务器120获取第二设备110在创建点对点连接组时所对应的连接密码集合;
197.步骤s503:第二设备110从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创建点对点连接组,并广播广播包;
198.步骤s504:第一设备100获取第二设备110广播的广播包,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
199.步骤s505:第一设备100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在本地查询所述第二设备的组连接密码;
200.步骤s506:第一设备100基于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向所述第二设备120发起连接建立流程;
201.步骤s507:第二设备120响应于连接建立流程,以使第一设备100加入所述点对点连接组。
202.步骤s508:第二设备120统计通信连接标识和/或组连接密码对应的连接时间参数,基于连接时间参数对所述点对点连接组进行连接信息更新流程,并执行所述广播广播包的步骤。
203.步骤s509:第二设备120监测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环境参数,基于所述通信环境参数对所述点对点连接组进行信道更新流程,并执行所述广播广播包的步骤。
204.步骤s510:若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状态为通信中断状态,第一设备100则重新获取第二设备120广播的广播包,并执行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和通信连接信道的步骤。
205.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点对点连接建立系统实施例与一些实施例中的所述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属于同一构思,在上述点对点连接建立系统实施例未涉及到的方法步骤可参考一些实施例中属于同一构思的所述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其体现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206.下述为本技术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技术方法实施例。对于本技术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技术方法实施例。
207.请参见图6,其示出了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点对点连接建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点对点连接建立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两者的结合实现成为装置的全部或一部分。该装置1包括广播读取模块11、密码查询模块12和连接建立模块13。
208.广播读取模块11,用于获取第二设备广播的广播包,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
209.密码查询模块12,用于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在本地查询所述第二设备的组连接密码;
210.连接建立模块13,用于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和所述组连接密码向第二设备发起连接建立流程,基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
211.可选的,如图7所示,所述装置1,还包括:
212.密码获取模块14,用于向服务器获取第二设备在创建点对点连接组时所对应的连接密码集合,所述连接密码集合包含至少一组参考连接标识和参考连接密码;
213.所述密码获取模块14,还用于在本地存储所述连接密码集合。
214.可选的,所述第二设备基于向服务器获取的所述连接密码集合创建点对点连接组,所述连接密码集合由所述服务器生成;
215.或,
216.所述第二设备基于与服务器相同的组连接密码生成策略生成连接密码集合并基于所述连接密码集合创建点对点连接组。
217.可选的,所述密码查询模块12,具体用于:
218.在本地存储的所述连接密码集合中查询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对应的连接密码,将所述目标连接密码作为当前针对所述第二设备的组连接密码。
219.可选的,所述装置1,具体用于:
220.若所述连接密码集合中不存在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对应的连接密码,则基于所述广播包中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设备地址向服务器获取针对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信息,所述组连接信息包括所述点对点连接组对应的服务集标识和组连接密码。
221.可选的,所述广播读取模块11,具体用于: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和通信连接信道:
222.可选的,所述连接建立模块13,具体用于:基于所述通信连接信道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
223.可选的,所述装置1,具体用于:
224.若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状态为通信中断状态,则重新获取第二设备广播的广播包,执行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和通信连接信道的步骤。
225.可选的,所述装置1,具体用于:
226.所述通信连接标识为针对点对点连接组的索引编号,基于所述索引编号在本地查询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信息,所述组连接信息为所述第二设备的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的服务标识集和组连接密码;或,
227.所述通信连接标识为针对点对点连接组的服务标识集,基于所述服务标识集在本地查询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密码。
228.可选的,所述装置1,具体用于:获取第二设备采用蓝牙通信方式广播的广播包;所述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包括:
229.加入所述第二设备采用无线网络直连方式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
23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点对点连接建立装置在执行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点对点连接建立装置与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体现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231.上述本技术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232.请参见图8,其示出了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点对点连接建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点对点连接建立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两者的结合实现成为装置的全部或一部分。该装置2包括创建广播模块21和连接响应模块22。
233.创建广播模块21,用于创建点对点连接组,并广播广播包,所述广播包携带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标识,所述通信连接标识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获取到所述广播包后在本地查询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密码并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与所述组连接密码发起连接建立流程;
234.连接响应模块22,用于基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响应于所述第一设备加入所述点对点连接组。
235.可选的,所述创建广播模块21,具体用于:
236.从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并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和所述组连接密码创建点对点连接组,所述连接密码集合包括至少一组参考连接标识和参考连接密码。
237.可选的,所述创建广播模块21,具体用于:
238.基于向服务器获取的连接密码集合,从所述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或,
239.基于与服务器相同的组连接密码生成策略所生成的连接密码集合,从所述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
240.可选的,所述创建广播模块21,具体用于:
241.从连接密码集合中获取各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共同对应的连接时间参数;
242.基于各所述连接时间参数从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
243.可选的,所述创建广播模块21,具体用于:
244.在各所述连接时间参数中确定满足参考时间参数的目标连接时间参数,从连接密码集合中获取所述目标连接时间参数指示的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
245.可选的,所述创建广播模块21,具体用于:
246.获取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信道和通信连接标识,广播广播包,所述广播包携带所述通信连接信道和所述通信连接标识。
247.可选的,所述装置2,具体用于:
248.统计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和/或组连接密码对应的连接时间参数,基于所述连接时间参数对所述点对点连接组进行连接信息更新流程,并执行所述广播广播包的步骤;和/或,监测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环境参数,基于所述通信环境参数对所述点对点连接组进行信道更新流程,并执行所述广播广播包的步骤。
24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点对点连接建立装置在执行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点对点连接建立装置与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体现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250.上述本技术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25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上述图1-图5所示实施例的所述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具体执行过程可以参见图1-图5所示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在此不进行赘述。
252.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上述图1-图5所示实施例的所述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具体执行过程可以参见图1-图5所示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在此不进行赘述。
253.请参见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所述电子设备10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001,至少一个网络接口1004,用户接口1003,存储器1005,至少一个通信总线1002。
254.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
255.其中,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摄像头(camera),可选用户接口10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
256.其中,网络接口1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
257.其中,处理器1001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心。处理器1001利用各种借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服务器1000内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005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005内的数据,执行服务器10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可选的,处理器1001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signal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logicarray,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1001可集成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图像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unit,gpu)和调制解调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cpu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gpu用于负责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调制解调器用于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001中,单独通过一块芯片进行实现。
258.其中,存储器1005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也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可选的,该存储器1005包括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computer-readablestoragemedium)。存储器1005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存储器1005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比如触控功能、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用于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上面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涉及到的数据等。存储器1005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如图9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开关电源电路损耗确定程序。
25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各步骤的执行主体可以是上文介绍的电子设备。可选地,各步骤的执行主体为电子设备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可以是安卓系统,也可以是ios系统,或者其它操作系统,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260.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其上还可以安装有显示设备,显示设备可以是各种能实现显示功能的设备,例如: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athoderaytubedisplay,简称cr)、发光二极管显示器(light-emittingdiodedisplay,简称led)、电子墨水屏、液晶显示屏(liquidcrystaldisplay,简称lcd)、等离子显示面板(plasmadisplaypanel,简称pdp)等。用户可以利用电子设备上的显示设备,来查看显示的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所述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游戏设备、ar(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设备、汽车、数据存储装置、音频播放装置、视频播放装置、笔记本、桌面计算设备、可穿戴设备诸如电子手表、电子眼镜、电子头盔、电子手链、电子项链、电子衣物等设备。
261.在图9所示的电子设备中,处理器1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应用程序,并具体执行以下操作:
262.获取第二设备广播的广播包,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
263.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在本地查询所述第二设备的组连接密码;
264.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和所述组连接密码向第二设备发起连接建立流程,基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
265.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1001可执行前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涉及的任一方法步骤,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与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体现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266.请参见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所述电子设备20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2001,至少一个网络接口2004,用户接口2003,存储器2005,至少一个通信总线2002。
267.其中,通信总线2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
268.其中,用户接口2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可选用户接口20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
269.其中,网络接口2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
270.其中,处理器2001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心。处理器2001利用各种借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服务器2000内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2005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2005内的数据,执行服务器20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可选的,处理器2001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 array,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2001可集成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图像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和调制解调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cpu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gpu用于负责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调制解调器用于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2001中,单独通过一块芯片进行实现。
271.其中,存储器2005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可选的,该存储器2005包括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存储器2005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存储器1005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比如触控功能、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用于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上面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涉及到的数据等。存储器2005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2001的存储装置。如图10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20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点对点连接建立应用程序。
272.在图10所示的电子设备2000中,用户接口2003主要用于为用户提供输入的接口,获取用户输入的数据;而处理器2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2005中存储的点对点连接建立应用程序,并具体执行以下操作:
273.创建点对点连接组,并广播广播包,所述广播包携带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标识,所述通信连接标识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获取到所述广播包后在本地查询所述点对
memory,ram)、磁盘或光盘等。
284.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公开的范围。即但凡依本公开教导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公开涵盖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记载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二设备广播的广播包,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在本地查询所述第二设备的组连接密码;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和所述组连接密码向第二设备发起连接建立流程,基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第二设备广播的广播包,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之前,还包括:向服务器获取第二设备在创建点对点连接组时所对应的连接密码集合,所述连接密码集合包含至少一组参考连接标识和参考连接密码;在本地存储所述连接密码集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在本地查询所述第二设备的组连接密码,包括:在本地存储的所述连接密码集合中查询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对应的连接密码,将所述目标连接密码作为当前针对所述第二设备的组连接密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连接密码集合中不存在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对应的连接密码,则基于所述广播包中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设备地址向服务器获取针对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信息,所述组连接信息包括所述点对点连接组对应的服务集标识和组连接密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包括: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和通信连接信道:所述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包括:基于所述通信连接信道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状态为通信中断状态,则重新获取第二设备广播的广播包,执行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和通信连接信道的步骤。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在本地查询所述第二设备的组连接密码,包括:所述通信连接标识为针对点对点连接组的索引编号,基于所述索引编号在本地查询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信息,所述组连接信息为所述第二设备的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的服务标识集和组连接密码;或,所述通信连接标识为针对点对点连接组的服务标识集,基于所述服务标识集在本地查询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密码。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第二设备广播的广播包,包括:获取第二设备采用蓝牙通信方式广播的广播包;所述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包括:加入所述第二设备采用无线网络直连方式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9.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设备,所述方法包括:创建点对点连接组,并广播广播包,所述广播包携带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标
识,所述通信连接标识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在获取到所述广播包后在本地查询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组连接密码并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与所述组连接密码发起连接建立流程;响应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以使所述第一设备加入所述点对点连接组。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创建点对点连接组,包括:从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并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和所述组连接密码创建点对点连接组,所述连接密码集合包括至少一组参考连接标识和参考连接密码。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一组参考连接标识和参考连接密码,包括:基于向服务器获取的连接密码集合,从所述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或,基于与服务器相同的组连接密码生成策略所生成的连接密码集合,从所述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包括:从连接密码集合中获取各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共同对应的连接时间参数;基于各所述连接时间参数从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各所述连接时间参数从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包括:在各所述连接时间参数中确定满足参考时间参数的目标连接时间参数,从连接密码集合中获取所述目标连接时间参数指示的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广播广播包,所述广播包携带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标识,包括:获取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信道和通信连接标识,所述广播包携带所述通信连接信道和所述通信连接标识。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统计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和/或组连接密码对应的连接时间参数,基于所述连接时间参数对所述点对点连接组进行连接信息更新流程,并执行所述广播广播包的步骤;和/或,监测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环境参数,基于所述通信环境参数对所述点对点连接组进行信道更新流程,并执行所述广播广播包的步骤。16.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设备,用于创建点对点连接组,并广播广播包,所述广播包携带所述点对点连接组的通信连接标识;所述第一设备,用于获取所述第二设备广播的广播包,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以及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在本地查询所述第二设备的组连接密码;并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和所述组连接密码向所述第二设备发起连接建立流程;所述第二设备,还用于响应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以使所述第一设备加入所述点对点连接组。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服务器,其中:
所述服务器,用于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二设备在创建点对点连接组时对应的连接密码集合,所述连接密码集合包含至少一组参考连接标识和参考连接密码;以及,所述第二设备,还用于从连接密码集合中确定一组通信连接标识和组连接密码,并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和所述组连接密码创建点对点连接组。18.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权利要求1~8或9~15任意一项的方法步骤。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适于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权利要求1~8或10~15任意一项的方法步骤。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其中,方法包括:获取第二设备广播的广播包,读取所述广播包中的通信连接标识,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在本地查询所述第二设备的组连接密码,基于所述通信连接标识和所述组连接密码向第二设备发起连接建立流程,基于所述连接建立流程加入所述第二设备创建的点对点连接组。采用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提高点对点连接建立的速度,保障通信连接的安全。信连接的安全。信连接的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

李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06.23

技术公布日:

2022/12/22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0:45: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459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设备   密码   点对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