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力显微镜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第39卷㊀第5期2020年5月
中国材料进展
MATERIALSCHINA
Vol 39㊀No 5May2020
收稿日期:2019-06-08㊀㊀修回日期:2019-08-18
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一般项目(2019JQ-080)第一作者:高㊀翔ꎬ女ꎬ1984年生ꎬ工程师ꎬEmail:xianggao1984@aliyun com
DOI:10 7502/j issn 1674-3962 201906012
原子力显微镜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高㊀翔1ꎬ朱紫瑞2ꎬ崔红波1
(1.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ꎬ陕西西安710127)
(2.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ꎬ陕西西安710127)
摘㊀要:原子力显微镜(AFM)是表面成像技术中最重要的进展之一ꎬ它能够在纳米尺度上提供材料的局域形态㊁化学和物
理信息ꎮ近十几年来ꎬ在AFM的原有模式上已经衍生出了调幅 ̄调频成像模式㊁开尔文探针力显微术㊁电化学应变显微术㊁扫描扩展电阻显微术等多种成像模式ꎬ能够提供更多的力学㊁电学和电化学信息ꎮ目前这些先进的显微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储能系统ꎬ特别是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中ꎬ在纳米尺度上提供电极表面的物理化学信息ꎬ并为深入了解锂离子电池内部的电化学过程㊁降解机制及动态性能等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ꎮ综述了AFM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模式ꎬ介绍了AFM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展ꎬ最后展望了AFM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研究的应用前景ꎮ
关键词:原子力显微镜(AFM)ꎻ锂离子电池ꎻ锂金属负极材料ꎻ碳负极材料ꎻ硅基负极材料中图分类号:TM91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4-3962(2020)05-0411-10
ApplicationsofAtomicForceMicroscopyinNegativeElectrode
MaterialsofLithiumIonBatteriesResearch
GAOXiang1ꎬZHUZirui2ꎬCUIHongbo1
(1.CollegeofChemistry&MaterialScienceꎬNorthwestUniversityꎬXi an710127ꎬChina)
(2.SchoolofCulturalHeritageꎬNorthwestUniversityꎬXi an710127ꎬChina)
Abstract:Atomicforcemicroscope(AFM)isoneofthemostimportantadvancesinsurfaceimagingtechnology.Itcan
providelocalmorphologyꎬchemicalandphysicalinformationofmaterialsonthenanometerscale.Inrecentyearsꎬamplitudemodulation ̄frequencymodulationꎬKelvinprobeforcemicroscopyꎬelectrochemicalstrainmicroscopyꎬscanningspreadingre ̄sistancemicroscopyandotherimagingmodeshavebeenderivedfromtheoriginalmodeofAFMꎬwhichcanprovidemoreme ̄
chanicalꎬelectricalandelectrochemicalinformation.Atpresentꎬthesestate ̄of ̄the ̄artAFMmethodshavebeenappliedtoenergystoragesystemsꎬspecificallylithium ̄ionbatteries.Thephysicalandchemicalinformationoftheelectrodesurfaceisprovidedonthenanometerscaleꎬwhichprovidesareliableexperimentalbasisforfurtherunderstandingtheelectrochemicalprocessꎬdegradationmechanismanddynamicperformanceoflithium ̄ionbatteries.ThispaperreviewstheworkingprincipleandworkingmodeofAFMꎬintroducesthelatestapplicationofAFMintheresearchofthenegativematerialsoflithium ̄ionbatteries.FinallyꎬtheapplicationofAFMinthefieldofnegativematerialsoflithium ̄ionbatteriesisprospected.
Keywords:atomicforcemicroscope(AFM)ꎻlithiumionb
atteriesꎻlithiummetalanodematerialꎻcarbonanodematerialꎻsilicon ̄basedanodematerials
1㊀前㊀言
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probemicroscopeꎬSPM)是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tunnelmicroscopeꎬSTM)[1
-3]
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新型探针显微镜的统称ꎮ
1986年ꎬBinnig等在STM的基础上发明了原子力显微镜
(atomicforcemicroscopeꎬAFM)[4]ꎮ作为SPM的一种ꎬAFM能够实时检测电极材料表面的微观形貌ꎬ提供电极表面纳米尺度上的物理化学信息ꎬ并且能够通过其针尖原子与电极表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ꎬ在电化学反应条件下实时检测到电极材料的高度变化㊁裂纹形成㊁电极材料相变等信息ꎮ因此ꎬAFM已成为锂离子电池(lithium ̄ionbatteriesꎬLIBs)研究的得力助手ꎬ为电极老化机制和电极 ̄电解液界面反应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5ꎬ6]ꎮ
中国材料进展第39卷
2㊀AFM在LIBs负极材料不同研究方向中的应用
㊀㊀AFM的工作原理是:由激光源发出的一束激光直接照射到探针弹性悬臂梁的背面ꎬ当探针针尖在样品表面进行扫描时ꎬ针尖与样品间的相互作用力会造成悬臂梁的形变ꎬ此时激光束经悬臂梁反射后会较初始状态发生改变ꎬ通过光电检测器接收反射的激光束ꎬ再经软件和硬件处理后即可获得样品的相关物理化学信息[7]ꎮ
2 1㊀LIBs负极材料及其电极结构的表征
AFM有3种基本成像模式[8]可以对LIBs电极材料表面进行表征:①接触模式ꎮ在该模式的整个扫描成像过程中ꎬ探针悬臂梁受力保持恒定ꎬ探针针尖与样品表面实时接触ꎬ通过记录保持恒定力所需的电压进行成像ꎮ②轻敲模式ꎮ该模式中探针针尖与样品表面间歇性接触ꎬ压电陶瓷元件驱动悬臂梁在其共振频率附近振荡ꎬ当探针接近样品表面时ꎬ两者之间产生的引力会使得针尖的振幅减小ꎮ通过记录振幅的变化即可获得样品表面形貌照片ꎮ③非接触模式ꎮ在使用该模式成像时ꎬ探针在距离样品表面几纳米到十几纳米的地方进行光栅式扫描ꎬ针尖始终不与样品表面接触ꎮ通过检测针尖与样品之间的范德华力和静电力等长程力来获得样品表面的形貌信息ꎮ
另外ꎬAFM的高度检测方法可用于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olidelectrolyteinterfaceꎬSEI)的分析表征ꎬ如通过加大探针和样品间作用力的方法刮去部分SEI后ꎬ能够准确测定其厚度[9]ꎮ再者ꎬ通过原位AFM分析还可以对LIBs负极材料SEI膜的形成㊁演变ꎬ以及锂沉积过程进行研究ꎮ2 2㊀电极界面稳定性研究
基于AFM的纳米压痕技术㊁胶体探针技术和调幅 ̄调频(AM ̄FM)成像技术都能够用于电极界面的稳定性研究ꎮ
(1)基于AFM的纳米压痕技术ꎮ以AFM系统作为一种纳米压痕仪ꎬ除了可以施加微小的载荷ꎬ还能够精确测定电极材料表面的局域硬度ꎮ该方法是通过将AFM测试获得的力曲线转化为载荷压痕曲线来计算材料的硬度和弹性模量ꎬ因此其测试结果是包含了材料弹性㊁韧性㊁强度㊁塑性㊁形变强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能指标[10]ꎮ(2)基于AFM胶体探针技术ꎮ将特定材料的微球粘结到AFM的探针悬臂梁末端ꎬ以此作为传感器来检测探针与样品间的相互作用力ꎮWeadock[11]等首次通过该技术对SEI膜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定量研究ꎮ(3)基于AFM的调幅 ̄调频成像模式(AM ̄FM模式)ꎮAM ̄FM模式具有较纳米压痕技术更高的分辨率ꎬ并且可以同时获得与表面力学性能有关的表面形貌和信息[12]ꎮYang等就用AM ̄FM模式研究了富锂阴极薄膜在第一次循环中充放电前后的刚度变化[13]ꎮ
2 3㊀电化学反应的研究
(1)原位电化学AFM(EC ̄AFM)ꎮEC ̄AFM是在AFM的样品台上安装电化学池ꎬ一般采用接触模式ꎬ可以在电解质溶液中研究样品纳米尺度的电化学性质ꎬ并在电化学反应发生的同时进行样品表面的形貌测试[14]ꎮ(2)电化学应变显微术(ESM)ꎮESM是用导电探针对电极材料施加交变电场ꎬ从而诱导电极局部的离子扰动ꎬ进而引发材料表面的局部应变ꎬ引起探针振动ꎬ再通过激光精确测量ꎬ即可获得电化学过程所引起的应力变化和表面位移ꎮ在LIBs的研究中ꎬESM一般被用来在纳米尺度上分析锂离子的运动[15]㊁电极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活性[16]等等ꎮ
2 4㊀电学性能的研究
(1)导电AFM(c ̄AFM)模式ꎮc ̄AFM在探针悬臂梁保持恒定力的同时ꎬ通过导电的探针尖端与样品进行纳米尺度的电接触[17]ꎬ因而能够对材料的特定点进行电压 ̄电流曲线测试ꎬ或对不同点的局域导电性进行测量和对比ꎬ通常被用来测量电极材料的表面电子电导率[18]ꎮ(2)基于AFM的开尔文探针力显微术(KPFM)ꎮKPFM是在探针和样品之间施加直流偏压和交流电压ꎬ通过检测探针在静电力作用下的振动信号ꎬ来获得样品表面的局域电势㊁电势分布㊁电子传导性等信息ꎬ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测量各种材料中的微尺度和纳米级的表面电位的变化ꎬ例如半导体[19]㊁有机材料[20]㊁电池电极等[21]ꎮ(3)扫描扩展电阻显微术(SSRM)ꎮSSRM是在AFM接触模式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成像模式ꎬ其工作模式与c ̄AFM相似ꎮ在探针和样品之间施加直流偏压的同时以接触的方式扫描样品横截面ꎬ并以10pA到0 1mA的对数电流放大器来测量针尖和样品之间所产生的电流ꎬ即可以在样品的纵
向剖面上获得二维载流子的浓度分布[22]ꎮSSRM在LIBs的研究中通常被用来研究老化机制ꎬ电极表面的电阻会随着电池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ꎬ而表面电阻的增加是物理变化(如纳米粒子的粗糙化)和化学反应(在电极表面形成纳米晶粒沉积)的综合效应所致ꎬ因此利用SSRM可以对电池不同老化阶段的电极表面电阻进行量化研究[23]ꎮ
3㊀AFM在锂金属负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锂金属负极由于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mAh g-1)和极低的氧化还原电位(-3 04Vvs 标准氢电极)ꎬ是一种理想的LIBs负极材料[24-26]ꎮ然而ꎬ在充放电循环过程
214
㊀第5期高㊀翔等:原子力显微镜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中锂枝晶的生长ꎬ以及由于锂枝晶沉积㊁生长而造成的库仑效率低㊁循环性能差㊁有安全隐患等问题ꎬ严重阻碍了锂金属负极在LIBs中的实际应用[27]ꎮ
一般来说ꎬ锂枝晶不可控生长的主要诱因是在锂沉
积过程中ꎬ锂金属负极上形成了不均匀㊁不稳定的SEI膜ꎮKitta等[28]通过原位AFM观察了锂金属表面的锂初始沉积及其相应的突起生长过程ꎬ并通过对锂金属表面的粘附力分析研究了SEI膜
的力学性能ꎬ结果发现突起状的锂金属沉积物与其弱的附着力有关ꎬ且均匀分布的SEI膜能够诱导锂的沉积反应在锂金属表面的均匀进行(图1)ꎮ为了解决锂枝晶的生长问题ꎬ研究者们利用AFM研究了不同电解液改性方案对SEI膜及锂金属负极性能的影响ꎮMogi等[29]通过原位AFM观察后发现ꎬ碳酸氟乙烯(FEC)添加剂能够促使均匀致密的SEI膜在锂负极表面生成ꎬ而碳酸亚乙烯酯(VC)或硫酸乙烯(ES)添加剂则没有类似的效果ꎮ这是因为FEC所含的氟原子增加了锂负极SEI膜的LiF含量ꎬ由此形成的SEI膜能抑制锂枝晶的形成ꎮPeng等[30]也发现锂负极在有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添加剂的碳酸亚乙酯(EC)电解液中形成的SEI膜是由松散的沉淀物组成的ꎬ在AFM接触模式中很容易被探针针尖刮下ꎬ而在有FEC和VC添加剂的电解液中形成的SEI膜则是由棒状结构组成的ꎬ稳定性
明显优于前者(AFM接触模式扫描第5次才被刮掉)ꎮWang等[31]在电解液中添加了双氟磺酰亚胺锂盐(lithiumbis(fluorosulfonyl)imideꎬLiFSI)ꎬ通过控制LiFSI浓度的能够显著改变SEI层的厚度和模量ꎬ从而控制锂金属阳极循环性能的变化ꎮ原位AFM观察结果显示ꎬ在LiFSI浓度为2mol/L的电解液中形成的SEI膜最厚(~70nm)ꎮ
除了电解液优化和改性ꎬ克服锂枝晶问题的另一个方法就是锂金属负极的优化和改性[32]ꎮMelissa等[33]通过AFM结合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测试发现ꎬ有机物质在锂负极表面的不均匀分布导致出现不均匀分散的富LiF的SEI膜区ꎬ该区域有利于枝晶成核ꎮ基于这一发现ꎬ该工作通过均匀化锂
负极的初始表面成分ꎬ增加了枝晶成核位点的数目ꎬ从而减小了枝晶尺寸ꎬ显著延长了电极寿命ꎮLi等[34]通过设计并用滴铸法在锂金属表面制备了聚丙烯酸锂(LiPAA) 智能 膜ꎬ在与金属锂结合形成电极材料之后能够作为保护层对电极进行保护ꎮAFM图像表明ꎬ在进行人工SEI膜保护之后ꎬ电极表面的高度和形貌在循环前后变化较小ꎬ且LiPAA ̄Li界面在锂沉积/剥离过程中保持了平滑和均匀ꎮ该人工SEI膜能够与金属锂产生良好的粘结性ꎬ且其独特的柔性能够使保护层适应金属电极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ꎬ最终达到了锂金属电池稳定长循环的目标
图1㊀锂电极电化学沉积实验中ꎬ锂沉积过程中在不同时间锂电极表面的AFM形貌照片(a~c)和与之对应的粘附力映射图(d~f)(图像
采集开始于锂沉积过程的开始(t=0min)ꎬ标度为100nm)[28]
Fig 1㊀AFMtopographicheightimagesoftheLielectrodesurfaceacquiredatvarioustimeduringtheLideposition(a~c)andcorrespondingadhe ̄
sionmappingimages(d~f)(theimageacquisitionwasstartedatthebeginningoftheLidepositionprocess(t=0min)ꎬthescalebarsare
100nm)[28]
4㊀AFM 在碳负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4 1㊀在石墨负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为了克服锂枝晶的生长问题ꎬ索尼公司使用石墨材
料取代锂金属负极ꎮ这类电极具有很高的锂插层电位㊁较长的循环寿命㊁低成本㊁低毒性等诸多优点ꎬ是迄今为止用途最为广泛的负极材料[35]ꎮ然而ꎬ石墨负极在理论比容量(只有372mAh g-
1)和功率方面远远落后于锂
14
中国材料进展第39卷
金属和硅负极材料ꎬ低的工作电位会导致大部分LIBs电解质溶液因分解而减少ꎬ其分解后的产物沉淀后形成SEI膜ꎮ并且在快速充电和过充条件下ꎬ石墨电极表面依然能够形成锂枝晶[36]ꎮAFM被用于评价通过电解质添加剂和界面改性等方法的石墨电极表面优化ꎮShen等[37]利用EC ̄AFM实时研究了EC基和FEC基电解液在石墨阳极上
的首次锂沉积ꎬ结果表明FEC电解液形成的SEI中含有较多的LiF无机盐ꎮ由于LiF具有较好的硬度和稳定性ꎬ使FEC电解液形成的SEI比EC电解液的更为坚硬和致密ꎬ具有更为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较大的电阻ꎬ减缓了锂离子的插层ꎬ因而能够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图2)ꎮHuang等[38]采用原位AFM与XP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二氟草酸硼酸锂(lithiumdifluoro(oxalat
o)borateꎬLiDFOB)和二草酸硼酸锂(lithiumbis(oxalate)borateꎬLiBOB)电解质添加剂对高定向热解石墨(HOPG)电极上SEI膜形貌演变㊁厚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ꎬ结果表明LiDFOB会导致石墨电极表面生成一层薄而硬的SEIꎬ其中含有更多的无机物种(LiF和LiCO3)ꎬ而LiBOB则促进了含有较多有机物(如ROCO2Li)的厚而软的SEI的形成ꎮ四乙醇二甲醚(tetraglyme)可作为PC基电解质的共溶剂ꎬ用于辅助锂离子的插层和脱嵌过程ꎮSong等[39]通过AFM观察了SEI膜在LiFSA/PC/tetraglyme和LiOTf/PC/tetraglyme电解质中的原位形成过程及其厚度(LiFSA(lithiumbis(fluo ̄rosulfonyl)amide)ꎬLiOTF(lithiumtrifluoromethanesulfon ̄ate))ꎬ提出SEI膜的形成过程受抗衡阴离子和共溶剂Lewis碱度的影响很大ꎬ这是由于锂离子在不同Lewis碱度中的反应活性不同所导致ꎮ
另外ꎬAFM为研究石墨负极在锂离子插层和脱嵌过程中的形态和尺寸演化[40]㊁老化和剥离[41]以及衰退机理[42]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帮助ꎮ例如ꎬCampana等[43]在循环伏安实验中对HOPG电极表面的形貌变化进行了原位AFM观测ꎬ结果发现剥离发生在HOPG的边缘及基面上ꎮ该工作在基面上首先观察到了网状结构的细裂纹形成ꎬ细纹最终演变成了水泡状ꎮJeong等[44]用原位AFM研究发现ꎬ当锂离子嵌入石墨层间时ꎬ溶剂分子的共嵌入会对石墨负极结构造成不可逆破坏ꎮ例如在含1mol/LLiClO4的PC电解液中进行充放电循环时ꎬ石墨负极的片层之间发生明显的剥离ꎬ使其
随后的电化学性能下降ꎬ但只需向其中添加少量VC或FEC或ES添加剂ꎬ就能改变溶剂化锂离子的结构ꎬ形成更致密的SEI膜以避免石墨负极的剥层ꎮ
含MnꎬFeꎬCo和Ni的过渡金属锂氧化物活性材料已被应用于商业LIBs中ꎮ过渡金属离子溶解后(特别是Mn)ꎬ会在石墨电极上沉积ꎬ影响锂离子的插层和脱嵌ꎮOchida等[45]用AFM对石墨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表征ꎬ很好地解释了Mn在石墨表面沉积的机理ꎮ电化学AFM观察表明ꎬ在Mn离子浓度为0 01%的电解液中ꎬ在初始电位循环中ꎬHOPG表面边缘处形成了粒径小于100nm的细小颗粒(研究者认为这些颗粒为Mn金属)ꎬ这些细小颗粒会在进一步电位循环中逐渐生长变大ꎮ最初在这些颗粒表面覆盖有一层SEI膜ꎬ随着颗粒的增大ꎬSEI膜被逐步破坏至消失ꎮDomi等[46]后来的工作表明ꎬ在电解液中加入环醚可以抑制Mn在石墨负极上的沉积
图2㊀锂沉积过程不同时间点获得的AFM形貌照片[37]:(a~d)在EC/DMC电解液中ꎬ(e~h)在FEC/DMC电解液中
Fig 2㊀AFMimagesacquiredatvarioustimeduringLideposition[37]:(a~d)inEC/DMCelectrolyteꎬ(e~h)inFEC/DMCelectrolyte
4 2㊀在石墨烯基负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石墨烯用作LIBs的负极材料时ꎬ虽然首次可逆比容
量较高ꎬ但在循环中的稳定性很差ꎬ充放电曲线滞后严
重[47]ꎮ且由于片层间强的范德华力相互作用ꎬ使得石墨414
㊀第5期高㊀翔等:原子力显微镜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烯很容易聚集ꎬ导致锂离子的利用率降低[48]ꎬ因此很难单独作为LIBs的负极材料来使用ꎮ但是石
墨烯高强度㊁高模量的力学性能ꎬ以及独特的二维网状结构ꎬ使其可以对其他纳米材料进行负载和包覆ꎬ防止这些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或者团聚ꎬ并抑制锂枝晶生长和 死锂 的产生[49ꎬ50]ꎮ因此ꎬ石墨烯一般多作为复合负极材料被应用于LIBs中ꎮ
Zhang等[51]利用AFM测试证明ꎬ其团队用Hummers法成功制备出了单层还原氧化石墨烯(rGO)ꎬ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成了石墨/rGO复合负极材料ꎮ电化学测试表明ꎬ该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可逆比容量(690mAh g-1)ꎬ同时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ꎮKim等[52]采用简单的两步CVD法合成了碳纳米纤维(CNF)/高支化石墨烯纳米片(HBGN)新型复合型材料ꎬ并将其用作LIBs负极材料ꎮCNF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坚固的支撑结构ꎬ而HBGN则为锂离子提供了更多的储存空间ꎮ该工作通过AFM测试证明CNF的粒径与催化剂颗粒的尺寸密切相关ꎮMa[53]等制备了rGO/M(HPO4)2(M=ZrꎬSnꎬTi)复合材料ꎬ与单独的M(HPO4)2相比ꎬ该复合材料具有更大的比容量㊁更高的倍率性能㊁更好的循环稳定性㊁较低的锂离子插层和脱嵌电位ꎬ且库仑效率也有所提高ꎮ该工作提出ꎬ这种复合材料之所以电化学性能优良ꎬ是由于M(HPO4)2的层间空间较大ꎬ且在M(HPO4)2表面添加了rGOꎮ添加的rGO将M(HPO4)2各层连接在一起ꎬ形成一个有利于电子和离子扩散的网络结构ꎬ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放电/充电能力ꎮ此外ꎬ附加的rGO为锂离子提供了额外的储存空间ꎬ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比容量ꎮZhong等[54]采用模板法由下而上地合成了富氮石墨烯(GCNS)ꎬ并将Sn纳米颗粒引入反应体系ꎬ最终得到了一种富氮(质量分数约为13%)Sn@G
CNS二维负极材料ꎮ与传统的Sn ̄C复合材料相比ꎬ该材料中的GCNS产生了额外的锂离子储存位点ꎬ较大地提高了材料的储锂容量(在0 2A g-1下超过1000mAh g-1)ꎮAFM测试发现ꎬ该材料在充放电中仍保持二维的纳米片结构ꎬ说明GCNS对Sn纳米颗粒的包裹提高了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ꎮ最后ꎬ由于GCNS有效地缓解了材料的体积膨胀ꎬ较好地保持了材料结构和界面的完整性ꎬ使得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ꎮ
5㊀AFM在硅基负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硅的初始比容量为4200mAh g-1ꎬ约为传统石墨负极的10倍[55]ꎮ但它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率很大(高达400%)ꎬ容易导致结构的开裂和粉碎ꎬ从而出现严重的容量衰减[56]ꎮ且硅的导电性能差ꎬ这也阻碍了硅材料的长期循环性能ꎮ用原位AFM观测硅负极在充放电
过程中的体积和形貌变化ꎬ能够提供硅负极的失效机制
信息ꎬ并能为评估硅负极的改性效果提供实验依据ꎮBecker等[57]利用原位AFM检测了无定形硅纳米柱的体积和高度随电压的变化情况ꎮ结果发现ꎬ在第一次
循环中ꎬ直径200~1000nm硅纳米柱的体积膨胀约为300%ꎬ而直径100nm硅纳米柱的体积变化则小于200%ꎮ在随后的循环中ꎬ硅纳米柱的初始形态开始改变ꎬ在经过27次循环后ꎬ直径为
300m和大于300nm的硅纳米柱开始产生裂纹ꎬ而200和100nm的硅纳米柱则保持了完整的形貌ꎮ这项研究揭示了LIBs的退化与硅负极的尺寸有关ꎮ在随后的工作中ꎬMcallister等[58]基于AFM的纳米压痕测试结果表明ꎬ三种具有不同直径的无定形硅纳米柱在经历锂化后ꎬ直径为1000和200nm的硅纳米柱表面硬度均出现了不可逆下降ꎬ而直径500nm的硅纳米柱在脱锂过程中硬度能恢复到一定水平ꎬ说明该尺寸的硅纳米柱在锂化 ̄脱锂循环中ꎬ其力学性能具有一定的可逆性ꎮ在对单根硅纳米线负极进行原位AFM表征后ꎬLiu[9]等将其SEI膜的形成过程分为3个阶段:①在0 4V时阳极表面首先形成一层薄的初始膜ꎻ②当电位下降到0 33V时ꎬ该初始膜逐渐被一层厚的㊁颗粒状的SEI膜所覆盖ꎻ③该SEI膜在0 1V下持续生长ꎬ当第一次循环结束后ꎬ在硅纳米线电极表面最终形成粗糙且不均匀的SEI膜ꎬ厚度为(28ʃ10)nmꎮLiu等[59]用EC ̄AFM原位观察了在第一次充放电循环中单晶硅负极界面的形貌变化ꎬ发现在1 5V时ꎬ硅电极表面开始形成层状结构的SEI膜ꎬ该膜下层呈颗粒状ꎬ机械稳定性优于柔软的表层结构ꎮKumar等[60]用AFM研究了硅负极表面SEI膜裂缝开启和闭合的全部过程ꎬ并对SEI膜力学性质及裂纹产生情况进行了测试ꎮ研究表明ꎬ硅负极在锂化过程中的体积膨胀(300%)导致了SEI膜的破裂ꎮ剪切滞后带的SEI膜与岛心区的SEI膜的形貌有显著差异ꎬ剪力滞后区拉伸应力导致并加剧了SEI膜上产生大量裂纹ꎬ这些裂纹不会因填充新的分解产物而闭合ꎬ在脱锂后裂纹仍然保持打开ꎬ说明硅负极的横向膨胀对SEI膜有显著影响ꎮ
为了获得良好的SEI膜ꎬ减少电极容量损失ꎬ获得
高度可逆的硅负极材料ꎬ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设
计理念ꎬAFM在这些研究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ꎮHuang
等[61]利用两步球磨法制备了一种纳米P ̄dopedSi/graphite(PSG)复合硅负极材料ꎬ并通过原位AFM对该复合硅电极表面进行表征ꎮ结果表明ꎬ该电极表面的石墨层可以通过形成稳定的SEI膜来抑制硅的体积膨胀ꎮBecker等[62]利用AFM比较了几种不同几何形状的硅负极性能ꎮ
514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47: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4538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材料   表面   负极   电极   研究   进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