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本流动站简介
安徽大学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年获准设立,设站学科为化学一级学科。化学学科是我校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在学校“211工程”一期至三期建设中均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拥有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两个博士点,化学一级学科、应用化学、化学工程等硕士点,工程硕士-材料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点。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形成以光电功能配合物,电化学与电分析化学,功能纳米及纳米复合材料,高分子/无机复合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高水平研究团体,近三年来获国家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累计纵向科研经费超过1200万元,并呈逐年增长态势,拥有包括高分辨透射电镜、高分辨扫描电镜、核磁共振谱仪、动态力学热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气相-质谱联用仪、超速离心机(6万转)、电感耦合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等3000余万元的大型仪器平台。
目前该学科共有教授28人(含研究员,其中博导11人)、副教授28人(含高级实验师等),教师中1人入选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入选“皖江学者计划”;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4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20人,享受安徽省政府津贴2人;学院特聘院士1人,特聘教授5人,兼聘教授20多人;近5年培养出硕士200余人、博士10余人。可用于该学科办公和试验室的面积超过22000平方米。
主要研究方向有:
1、光电功能配合物
本方向主要致力于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分子设计和分子计算。学术带头人:田玉鹏教授(博导)。
2、光谱及光谱电化学
本方向研究利用现场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光电功能配合物分子间电子转移机理及分子内电子离域过程,为设计、合成分子导线、分子开关等元件奠定基础。学术带头人:金葆康教授(博导)。
3、纳米生物材料及功能高分子自组装膜
本方向探索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和功能超薄膜的制备,研究它们在催化、智能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学术带头人:沈玉华教授(博导)、谢安建教授(博导)。
4、纳米磁性材料及微波吸收材料
本方向开展将无机磁性纳米材料及微波吸收材料的研究。学术带头人:毕红教授(博导)。
5、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本方向研究陶瓷纳米粉体材料与聚合物基体间的界面行为,探讨界面行为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学术带头人:钱家盛教授(博导)。
6、生物功能材料的组装及器件构建
本方向以生物传感应用为导向,利用生物功能材料构建纳米仿生界面,发展可更新的无试剂传感器和电致发光生物传感器。学术带头人:张胜义教授(博导)。
7.新能源材料与技术
本方向开展孔洞有机骨架(COF)及半导体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合成,研究其在催化、气体存储、光电转换和热电转换等领域的应用。学术带头人:裘灵光教授(博导)、袁孝友教授(博导)。
8.有机光电材料
本方向侧重于新型双光子材料和电致发光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学术带头人:杨家祥教授(博导)、周虹屏教授(博导)。
二、合作导师简介
张胜义,男,1953年7月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82年元月至今在安徽大学工作,曾担任系主任、院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制备及性质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或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主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在《中国科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学报》、《J. Phys.Chem.》、《Cryst.Growth Des.》、《J.Cryst.Growth》、《Appl.Surf.Sci.》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合作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省十一五规划教材)。曾获安徽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称号,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被选为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获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安徽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各一项。2008年被评为安徽大学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推荐人选。
金葆康,男,1967年10月生,博士,教授,无机化学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主任,分析化学学科带头人,安徽省第二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电化学、电分析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工作涉及光谱电化学、修饰电极及超微电极电化学、生物传感等。先后在Anal.Chem.,J.Phys.Chem. B,Electrochimica Acta,J.Electroanal.Chem.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45篇。他引217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青年资助计划。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二项、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择优资助启动基金等项目。担任Electrochimica Acta、中国科学、分析化学等刊物特约审稿人。
毕红,女,1970年12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并获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其后在中国科技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职)进站工作两年。2005年获得安徽大学“十佳青年教师”荣誉称号,同年被推选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之一。2007年担任安徽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点导师及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Biomaterial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Materials Letters》、《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Spectrochimica Acta:Part A》、《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Applied Physics A-Materials Science Process》、《Physics Letters A》、《Chinese Physics Letters》和《功能材料》等上面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20余篇。拥有中国发明专利2项、正在申报的中国发明专利5项(已经公告3项)。主要从事磁性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及其生物安全性评价、高分子载药控释材料以及高分子与无机纳米复合电磁波屏蔽与吸收材料方面的科研工作。近五年来,先后主持承担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安徽省科技厅优秀青年基金,1项安徽省人才开发基金,2项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2项与企业合作研发的课题等项目。
袁孝友,男,1956年2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1982.1,安徽师范大学化学学士;1993.5,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电化学硕士;2004.7,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博士;2005.12-2006.12,美国加州大学(U.C.Davis)博士后。研究领域涉及应用电化学,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两个方向。应用电化学方向:主要开展光电、热电转换、电解水制氢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致力于
采集太阳能、利用废热、获取氢能源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方向:研究稀土氧化物纳米线、纳米管、纳米复合结构,用于信息存储、化学传感、吸附分离、纳米器件设计及应用。近年来,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国际
SCI刊物论文28篇,已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编大型工具书《流态化手册》。目前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及省部级项目等5项。
沈玉华,女,1956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无机功能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徽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点负责人,应用化学硕士点负责人,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并受聘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美国化学会及Elsevier等国际重要期刊的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及其复合材料的仿生合成和功能超薄膜的组装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重点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及省级、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项目十余项,在“J.Mater.Chem.”,“J.Phys.Chem.B”,“Green Chemistry”,“Nanotechnology”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共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SCI收录85篇,其中6篇论文被国际化学顶尖刊物Chem.Rev.(I.F.23.592)所引用。拥有国家发明专利4项,著书1部,出版教材一部。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获安徽省“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并获校级奖4项,指导的硕士论文获“安徽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一项。共指导博士研究生14名。
谢安建,男,1957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物理化学硕士点负责人,安徽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全国实验室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实验室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六名。先后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承担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它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Thin Solid Films,J.Phys.Chem.C,J.Colloid Interface Sci.和J.Cryst.Grow.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一部,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主要研究方向:分子有序聚集体结构和性质研究、模拟生物矿化研究、生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仿生合成。
田玉鹏,男,1957年12月生。博士,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皖江学者讲席教授,安徽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无机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安徽大学无机化学博士点带头人,安徽省功能无机材料化学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1996年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功能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1997-1999年在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从事半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设计合成;2000年赴马来西亚科技大学物理系合作研究“功能晶体结构解析”;2006-2007年赴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Seth R.Marder小组合作研究,从事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目前研究方向:光电功能晶体结构、性能、分子设计、微结构与制备研究;双光子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在J.Am.Chem.Soc.,Chem.an Asia J.,Inorg.Chem.,J. Mater.Chem.,Crystal Growth Design,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79篇,他引746次;授权发明专利5项;1998年获安徽省自然科
学二等奖,1999年获安徽省青年科技奖,2001年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周虹屏,女,1972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机无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有机合成。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和企业委托项目多项。近期在J.Am.Chem.Soc.,Cryst.Growth&Des.,J.Mater.Chem.,J.Phys.Chem.A,Eur.J.Inorg. Chem.,Chem.Physic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被SCI收录52篇,被引用57篇次。其中报道新型双光子吸收材料方面的论文“Crystal structures,optical properties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f
novel two-photon polymerization initiators”(Chem.Physics,322(2006)459-470)在Chemical Reviews 上被Paras N.Prasad所引用。其研究成果及相关技术已成功申报六项中国国家发明专利。
裘灵光,男,1970年3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安徽省第二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近十年来先后负责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现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科研项目。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纳米孔洞有机骨架(COF)材料及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的设计,及其在选择性催化和气体存储等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在大尺寸和多级孔道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及结构调控,以及表面与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近五年来在Angew.Chem.Int.Ed.,Adv.Mater.,
Chem.Commun.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撰写英文专著一章,指导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荣获安徽省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研究成果被Noteworthy Chemistry(Formerly“Heartcut”,美国化学会)、《科学通报》、《中国科技通讯》、《化学物理通讯》等报道和评述,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钱家盛,男,1965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中国化学会理事,安徽省化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近5年来在国内、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15余篇次被SCI/EI检索,论文单篇他人引用达32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一次。主持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等10余项科研课题,在研课题经费300余万元。主要研究方向为: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介孔及介孔复合体材料。
杨家祥,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光电材料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研究。侧重于新型双光子材料和电致发光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近年来在J.Am.Chem.Soc.,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被SCI收录),发表的论文被引用二十次。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科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近几年,主持了教育厅基金一项,主持同济大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各一项。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36: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4304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安徽省   材料   化学   带头人   教授   功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