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什么点火

古代用什么点火
在古代电视剧中,每到要点火的时候,人们就会疑问古代用什么点火的呢?下面 为大家推荐一些古代点火的知识,希望大家有用哦。
古代用什么点火的由来火这个东东,打从造物主创造它时起,就注定了它的不凡。尤其是它与人类的联系,那真可以说是千丝万缕、爱恨交织、欲说还休。人害怕火,又离不开火。为了随时随地能使用火,人甚至主动寻制造火的工具。
且不说燧人氏钻木取火,就说火柴吧,其实,中国很早就出现了火柴。南北朝时期,人们将硫磺粘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就能很方便地引火。这就是最原始的火柴。
公元950年前后,北宋名臣陶谷在《清异录》一书中提到,有时候夜里有急事,可是还得花不少时间做灯,很不方便。于是,有一位聪明人用松木条浸染了硫磺,贮存起来备用。需要时,把它与火一接触,就会燃烧起来。古人把这种神奇之物称为“引光奴”。及至后来,这种引火的东东进了店铺,成了商品,大批量地生产、供应,便更名为“火寸条”。元朝史学家、文学家陶宗仪在《辍耕录》中也说:“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镕磺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烛也”,应该也是这种东西。
引火的工具,除了火寸条,还有大家熟知的火折子。它是用很粗糙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插进竹筒里,然后点燃,并盖住通风的盖子。这样一来,没了火苗,但能留下一个红点点,就像抽烟的火星一样,隐隐地燃烧着,能保持很长时间不灭。到需要用时,把盖子拔掉,对着火折子轻轻一吹,就能使它复燃。
据说我们的火柴后来被马可;波罗传到了欧洲,硫磺引火的原理于是在欧洲得到了充分的研究与扩展;;从黄磷火柴到普鲁米辛火柴,接着出现无磷火柴。1830年,法国的索利亚和德国的坎默洛又对火柴进行了革新,用黄磷、硫磺和氯酸钾混合原料制成现代火柴。1845年,人们又发明了用红磷作为火柴头的安全火柴。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现代火柴传入中国,被“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称为“洋火”“番火”,直到现在,很多地方的方言里还留着这种称呼,比如台湾话里的“番仔火”。
在一般人眼中,打火机比火柴高级,所以认为打火机发明的时间晚于现代火柴。但事实并非如此,资料显示,有关打火机的图绘,最早出现在公元1505年德国纽伦堡地区一个贵族的手卷之中。也有人认为,打火机装置可能是出自达;芬奇之手,在他的手卷中也有类似的机械图绘,其绘成时间可能在1500-1519年之间。
人类自制打火装置的历史可谓久远。“卖火柴的小女孩”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很少有人再用火柴,一元一只的打火机随处可见,能点火却不见火苗的电子打火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许再过多少年,人们连火柴长什么样都会忘记了,但火,永远不会在生活中消失。
古代用什么点火之火折子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国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进迫,物资短缺,由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当时一班宫 女发明了火柴,不过我国古代的火柴都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一度被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 柴。“洋火”能借着摩擦生火。而发明这种火柴的人是英国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 产生火。
火折子的原理在物理学上叫“复燃”,指的是已经在燃烧的东西因为缺氧而处在一种半燃半灭的状态,当从新获得氧气后立即开始燃烧的现象。 火折子就是用易燃的草纸人为的加个外筒,造成缺氧环境,让明火变成火星。然后打开盖子,火星从新获得足够氧气,开始从新燃烧。
较好的火折子的纸制作方法是以白()薯蔓浸水中泡浓,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
再捶,晒干,加硝、硫磺、松香,樟脑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而制成 的。最后折成长扁筒或拧为绳,晚间燃之似无火放在竹筒里,用时取出一晃即燃,很易燃,适合封建时代的有钱人家和帝王。但是一般的火折子的纸只是普通未打孔 的纸钱(烧给死人的钱纸)也可是草纸。制作时把纸裁成比竹筒还长的长度来剪下来,在卷起来,松紧度适中,卷成于竹筒内般粗大小,最后插进竹筒里。然后点 燃,并盖住通风的盖子。到需要用时,把盖子拔掉,然后对着火折子轻轻吹,当然要吹的有技巧才行。以前乡下多用于抽水烟和生火的。
书上有说这东西用于夜行夜袭,演示的人告诉我说是用于以前抽水烟用的。可能是一个军用一个民用吧。那是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质,气温高的情况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会与氧充分接触而起剧烈反应而燃烧。道理还是很简单的。不神秘 火折() 火镰子、火石、火折子是一套,火折子是易于携带之简便照明和取火用具。
古人生火的方式古人生火的方式可以确知的有三种,即木燧取火、阳燧取火和后来的金石取火。
木燧取火就是钻木取火,是用一种木质坚硬的削尖的木头去钻另一种木质较为疏松的木头,例如前者用榆,后者用柳。被钻的木头上有钻孔,位于木片边缘而非木片中央, Ω”形而非“
Ο”形。钻火时先在“Ω”形口处放置艾草制成的绒丝等易燃物,以尖木不断插入钻孔,直到摩擦产生的热量将易燃物引燃。
新疆罗布泊出土的钻木取火工具,下方为被钻的木头,上方为进行钻的木头,二者用绳子相系
这种生火方式,在文字出现前应该就已经形成,还留下了“燧人氏”的传说故事。它长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主要的生火方式。尽管在技艺上没有实质进步,但古人根据五行说演绎出了一套繁复的礼仪规范。
《周礼》将一年分为五季,换季要更换不同的木头来钻火,称为“改火”,认为这可以防火灾、疗时疾。春以榆柳相钻,夏以杏枣相钻,秋以柞桧相钻,冬以槐檀相钻,季夏以桑柘相钻。并且,古人认为它们生出来的火焰颜不同,分别是青赤白黑黄。
秦汉以来,改火习俗渐渐化繁为简,化简为零。但在隋朝时,王劭引经据典向隋文帝进言其实行的必要性,被准奏。唐宋延续了春季改火的做法:在寒食节时明令禁火 2 天,在清明节早上再点新火。直到元代蒙古族主天下,此俗被废弃。
明代,杨慎、顾炎武等人都有复兴改火的议论,而谢肇淛批判这习俗迂腐。其实,这样的争论本身已没有多少意义,因为钻木取火已经渐被金石取火取代,无谓改火与否。
金石取火是以铁制的金属器具击打火石引燃火绒的生火方式。明时其金属器具常被称为火刀,清代和民国则称为火镰,但从图片来看并不一定是镰形,也多斧形。火石为质地坚硬的白石英石。火绒,依旧多为艾绒等天然植物纤维所制。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0:22: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4279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火柴   硫磺   生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