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学-06-脾脏-叶军

第十 
叶  军
第一节  正常脾脏超声表现
1、于左侧9~11肋水平斜断面显示脾脏呈半月形,均匀低回声,有光滑包膜,外侧缘呈弧形,内侧缘可见内陷的脾门,脾动脉及脾静脉为管状无回声。
2、可显示脾门区丰富的红及蓝的脾动、静脉血流信号并可测得流速脾内动、静脉分支均可呈现依不同声束方向的红或蓝血流信号。
3、超声正常值  成人脾长度(上下径)10~12cm脾厚度(前后径)3~4cm脾宽度(左右径)6~8cm脾静脉内径0.5~0.8cm脾静脉血流速度约9~30cm/s脾动脉内径0.4~0.5cm脾动脉血流速度70~110cm/s,RI:0.50.7。
表13—1 小儿脾脏长径正常值              (单位: cm)
年龄
中间值
范围
上限值
0~3月
4.5
3.5~5.8
6.0
3~6月
5.3
4.9~6.4
6.5
6~12月
6.2
5.2~6.8
7.0
1~2岁
6.9
5.4~7.5
8.0
2~4岁
7.4
6.4~8.6
9.0
4~6岁
7.8
6.9~8.8
9.5
6~8岁
8.2
7.0~9.6
10
8~10岁
9.2
7.9~10.5
11
10~12岁
9.9
8.6~10.9
11.5
12~15岁
10.1
8.7~11.4
12.0
15~20岁
10.0
9.0~11.7
12.0
15~20岁
11.2
10.1~12.6
13.0
夏焙,吴瑛主编.《小儿超声诊断学》.第一版.2001.296页.         
第二节  脾先天性异常
一、副
病理特征
指除脾脏以外还有一个或数个多余的小脾,属先天性变异。副脾的位置多位于近脾门区、脾血管、胰尾部呈圆形或椭圆形,血供通常来自脾动脉。
超声特征
位于脾门区、脾胃韧带或胰尾部的单个或多个近圆形低回声结节,与脾脏回声相似,常易误诊为脾门淋巴结或肿瘤副脾内偶可见零星的彩血流,较大的副脾内可见彩血流束与脾脏相连。
二、游走脾
病理特征
又称脾异位,较少见。大多由于脾蒂或韧带先天过长或肿大的脾脏牵引作用所致。可游走至盆腔甚至右下腹部。
超声特征
脾区不能探及脾脏回声,在附近区域或盆腔内显示实性包块,其轮廓、形态和内部回声与脾脏相同可显示脾门血管,CDFI显示血管的血流信号和走行助诊断。
三、脾缺如
病理特征
很少见,常与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又称无脾综合征。患者无脾,常合并右侧双器官及心血管、肾脏等其器官的畸形,双侧三叶肺,周围血象中可出现靶细胞、球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很容易见到Howell—Jolly小体
超声特征
  探头于脾窝区逐一肋间和腹腔多断面扫查均不能显示脾脏声像脾动脉缺如。CDFI显示
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在同一侧,为本病特征性征象。注意排外小脾脏脾萎缩、游走脾及先天性反位
四、多脾综合征
病理特征
多脾综合征为罕见的先天性多脏器畸形综合征,特征为个小脾,数目24个,常有左侧双器官,并发先天性心脏畸形或伴其他脏器畸形。多脾症的发生可能因胚胎期脾始基芽融合不全或异位脾芽形成,或部分脾组织脱离主脾发育而成。发生部位约半数在脾门,少数在胰尾周围。
超声特征
  常于脾门区显示多个大小相似的脾脏,少数于胰尾部探及包膜完整,内部回声与正常脾脏类似的近圆形的低回声或弱回声,可与脾脏完全分离或有结缔组织相连。CDFI可显示出入脾门的血流信号。常有下腔静脉段缺如,而引流入奇静脉。腹主动脉位于脊柱前方,扩张的奇静脉位于其左后方。并发先天性心脏病出现相应超声表现
五、脾分叶畸形
病理特征
脾脏解剖位置正常,形态异常,深陷的切迹自表面向内延伸使脾脏呈分叶状。
超声特征
深陷的切迹可表现自表面向内延伸的裂状回声带,脾脏呈分叶状。内部回声、脾门区血管及走行均正常。
六、脾脏反位
病理特征
脾脏位于右季肋区脾脏解剖位置异常常并存其他脏器的异位及心血管畸形如全内脏转位
超声特征
  季肋脾区不显示脾脏回声,而是显示具有典型肝内血管走行的肝脏,而在右季肋区显示脾脏脾脏形态、大小、血流状况可以正常。并存全内脏转位时,腹主动脉位于脊柱的右侧,下腔静脉位于左侧,心尖在胸腔右下方,肝脏回声位于上腹。
第三节 脾肿大
常因全身性或系统性疾病、肝脏疾病或门静脉阻塞引起。
超声特征
(1)脾脏轻度肿大脾脏形态一般正常,各径线稍有增加,在仰卧位平吸气时,肋缘下可探及脾脏,深吸气时,脾下缘约在肋缘下2~3cm。
(2)脾脏中度肿大脾脏失去正常形态,各径线明显增加,增大比例可不一致,肋缘下在仰卧位平吸气或呼气时均可探及脾脏,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超过3cm,直至平脐脾脏上下极处轮廓圆钝,脾前缘切迹较浅而模糊脾静脉稍增宽,脾内血流稍见增多。
(3)脾脏重度肿大脾脏失去正常形态,两极处轮廓圆钝,脾门切迹消失,周围脏器可被
肿大脾脏推挤移位。脾下缘超过脐孔水平,有的甚至可达盆腔。脾实质回声增粗脾静脉内径明显增宽,有时有扭曲现象,脾门区血管增多弯曲,有时呈类似海绵样或蜂窝状结构,称脾静脉海绵样变。
第四节  脾占位性病变
一、脾囊肿
病理特征
脾囊肿分为真性囊肿、假性囊肿和包虫囊肿。真性囊肿比较少见,其囊内壁衬有分泌细胞,可与多囊肝、多囊肾伴发,一般无症状。假性囊肿可继发于损伤后血肿、炎症性积液与脾梗死所致的局部液化性病变,其囊壁由纤维组织构成。包虫囊肿由棘球蚴虫引起,囊壁由纤维组织和薄胚膜构成,可有钙化,囊内常有子囊,多与肝及其它器官的包虫囊肿并存。
超声特征
较大的囊肿可引起脾的增大。位于边缘的囊肿可使局部外隆脾实质内可见一个或多个囊肿,
其后方回声增强。真性囊肿壁薄而光滑、规则,囊内常无回声。假性囊肿,囊壁往往毛糙,不甚规则,囊内可见弥漫性分布的点状或斑片状回声。包虫囊肿的囊壁较厚,常可见斑点状钙化,囊内常有子囊形成的分隔样回声囊肿周围脾实质一般回声均匀,较大的囊肿可将脾实质回声挤压成不规则形,位于囊肿周围。囊肿内无血流信号。
二、多囊脾
病理特征
本病为先天性多囊性疾病在脾脏的表现,可同时伴存多囊肝、多囊肾等病变。
超声特征
  脾脏明显增大,失去正常形态,肋缘下可探及大部分脾脏脾脏实质内布满大小不一、紧密相邻的囊肿无回声区,边缘较光滑整齐囊肿内无血流信号。有时可探及肝、肾等脏器多囊性图像。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0:22: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4273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脾脏   回声   囊肿   静脉   血流   显示   位于   可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