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知识产权流通不畅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自主知识产权流通不畅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 ]自主知识产权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其流通不畅问题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我国在促进自主知识产权转移转化过程中采用多管齐下,并重点摸索如何让知识产权证券化促进我国知识产权产业化发挥作用。
[关键词]自主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流通
1
知识产权交易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已成为WTO 的三大支柱。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知识产权贸易中的专利许可贸易在几千亿美元以上。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一年专利许可贸易收入达到了1800亿美元。加上商标许可、转让贸易和版权许可,知识产权的交易额占到GDP6%左右。
我国的知识产权交易中技术交易收入仅841.7亿元,已授权的专利近50000项之多,但专利实施率仅为10%左右。买技术难,卖技术难的问题仍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不够大。
2 自主知识产权转移转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2.1 自主知识产权转化途径不畅
由于我国长期受到计划体制的影响,知识产权人尤其是专利权人大多是自然人和高校,而研究开发力量也大多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产学研脱钩导致的后果就是知识产权人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却苦于不到转化、流通途径。在高校取得的科技成果中,80%的科技发明得不到应用。由于技术商品对所有权的控制有困难,我国以往的技术贸易,主要是对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进行交易。
2.2 自主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滞后
我国虽然已步入世界专利申请大国之列,但多年来,专利技术实施难始终是老大难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专利技术市场发展滞后,交易和产业化的渠道不畅,缺少诚信、低成本的专利中介服务体系,或者由于中介市场的不健全、不完善造成大量知识产权的闲置。从知识产权交易的主体来看,知识产品购买方在买方市场不能进行充分的选择,知识产品的所有者(知识生产者或知识生产部门)在卖方市场不能生产更多符合市场的知识产品,其原因是受到主体
固有的缺陷的影响。在买方市场上,用户一般具有较强的商业意识,而对科学技术知识了解不多,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及市场开拓缺乏经验,因而不会轻易购买技术。加上一些科研单位的技术不太成熟、技术售后服务工作不好,致使卖方无法满足买方对知识产品的需求。在卖方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知识生产者和知识生产部门没有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科技人员缺乏经济头脑,不熟悉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不了解市场需求,致使符合市场需要的知识产品不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不能满足买方对知识产品的需要和卖方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因此,知识产权交易的主体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即买方懂技术,卖方懂市场,这样的二元主体结构才能使知识产品向生产部门的流通顺畅无阻,才能实现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供求平衡。
2.3 自主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用人体制落后
知识产权交易机构目前行政化的用人体制显然难以适应构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这一开拓性事业的要求,也难以吸引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从事知识产权交易人才的短缺,导致现有交易中介机构不能满足不断壮大的市场的需要。从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人员组成情况看,由于过去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相当一部分人员来自于国家机构中的即将离退休人员,年龄老化的
现象十分严重。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到60%以上,这意味着他们在中介机构的工作也只能维持5~10年。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但由国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转制而来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这方面的情况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随着竞争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加上知识结构的陈旧,如何做好新老人员的交替工作,搞好优化组合,将关系到这些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在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
2.4 自主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由于经济生活中的无序化,一是缺少经济活动中的规范;二是即使有经济规范,也缺乏执行规范的力度,假冒、仿制等侵权行为屡禁不止,损坏了购买技术商品所有权一方的利益,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交易是缺少积极性的。而知识生产者一方对技术成果也缺乏保护意识,申请专利权的不多。还有的成果所有者为获取更大利益,未申请专利权,采用许可证贸易形式向一方或多方转让成果使用权,其后果是无法阻止第三方对该技术的专利申请或实施、公开此项技术,最终仍然丧失独占权。我国虽然重新修订了《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等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颁布了相关的政策和条例,但覆盖面比较窄、操作性还不够强,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较多,忽略知识产
权的流通的法律研究。知识产权制度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从保护创新的本意出发限制知识产权的随意使用;另一方面从提升创新社会效应的角度鼓励知识产权的合理合法流通,二者不可偏废。
3 建议措施
3.1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
降低民间资本的准入门槛,让私人资本参与到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中来。充分发挥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功能,使科研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解决企业的实际需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改变产学研相脱节的问题。相关市场机制有:
(1)供求机制,就是调节信息市场的知识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矛盾,使之趋于相互平衡的市场机制。供求机制最主要的功能是及时地、灵敏地反映知识生产的内在矛盾,为知识生产者和知识消费者的活动提供信号、指示方向,并通过其他市场机制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社会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2)价格机制,就是通过价格的涨落来调节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指导知识商品生产与消费的
运行机制。当知识商品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价格便下跌,知识商品供给量便减少,知识商品需求量便增加,由此反复运作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在信息市场,以信息形式存在的知识商品的价格比较复杂,而且知识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之间背离性很大。由于在知识产权交易中的技术商品是以发明者的个别劳动量所决定的,知识商品的价格因素除了知识生产者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所消耗的体力、脑力和物质资料外,还与新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高额利润有关。而知识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实现情况往往与买方的技术吸收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有关。另外,如果对专利技术的法律保护和对专有技术控制弱,使得先进技术易被复制,那么技术商品的价格也会大大低于它的价值量。
(3)竞争机制,是指在科技成果商品化条件下,反映知识商品的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为利益驱动而产生的行为特征和相互关系。它起着刺激知识生产和实现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动力的功能。
3.2 建立综合性交易平台
知识产权转让双方属于不同的利益体,中介机构的任务便是以生产为中心介入的具体组织者。一方面,中介机构为知识产权所有者寻最需要某项科技成果的企业;另一方面,中介机构
又为企业提供能产生最大市场经济利益的科技成果,这就是中介机构的咨询功能。同时,中介机构还应具有担保功能并能及时回收对科技研究投入所消耗的成本。监督职能是监督转让双方履行转让协议或合同,特别是所提供的技术服务能否及时实行,一旦出现违约现象和争议,中介机构能及时进行调解。
建立一个统一的知识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在建立全国性的总的交易平台的基础上,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立分平台,但要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统一调度,统一配置,统一管理。平台应采取知识产权项目交易与实施相结合,网上市场与网下市场相结合,国内交易与国外交易相结合,日常展示与专题推介相结合,项目培育与引进投资相结合,项目推介与项目需求相结合的形式,达到信息沟通迅速、交易科学规范、交易成本合理、实施转化率高和服务创新的目的。
3.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市场化水平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不断扩大,研究利用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等新型案件的立法可行性。地方政府应该完善专利费用资助和奖励促进政策。依据《外贸法》,制定和出台有关对外贸易行为中知识产权管理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地位。提高专利授权标准,保证授权专利的质量。加快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化建设,吸引优秀的人才参与到
知识产权交易的行业中来。
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化是个渐进过程,只有当市场规范逐渐完善起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买方和卖方进入市场交易,才会推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促进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知识产权交易不仅是知识商品的交换,还涉及资金的注入和知识生产者的流动。因此,知识产权交易的市场化必须考虑包括技术市场、咨询市场、金融市场、人才市场在内的大市场的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融入 WTO的进程加快,可以预见,各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会越来越强,涉及知识产权的交易也会越来越多。建立均衡的二元主体结构,实现知识产权交易的市场化,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迅速转化的重要条件。
3.4 促进知识产权证券化
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可以为闲置资金到适合的投资对象,提高专利的转化率,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我国目前专利转化率不高的现状。知识产权项目的选择、资产结构的构成以及知识产权最终市场化的实现,相对于其他资本的证券化过程具有更高的难度,SPV(特殊目的载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具备更多的职能。但知识产权的证券化,尤其是专利权的证券化,
不仅仅具有经济意义,更具有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提高专利转化率、促进科技进步的社会意义,因此,也可以考虑由政府出面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进程。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8:19: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4257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知识产权   知识   交易   市场   技术   商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