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水作业河道扩宽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河道扩宽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水作业河道扩宽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为增加河道过洪能力,降低河道的洪水位,提高河道的排水能力,通常需要对河道进行扩宽施工。
3.目前河道扩宽施工通常采用挖机直接对河道两侧河堤以及河堤附近土体进行破拆挖除,再重新浇筑新的河堤,以此来增大待扩宽河道的横断面,实现河道的扩宽施工。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河道扩宽施工时,破拆河道河堤以及河堤附近土体时产生大量废土碎石等不可避免会流入原本的河道中,造成对河道水源的严重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河道扩宽施工时对河道水源的影响,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水作业河道扩宽施工方法。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带水作业河道扩宽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带水作业河道扩宽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止水墙施工:在临近待扩宽河道侧边的地面施打灌注桩形成止水墙,止水墙与河道延伸方向平行;s2:止水带施工:在止水墙朝向待扩宽河道的一侧插打钢板桩形成迎水侧止水带与背水侧止水带,在迎水侧止水带与背水侧止水带之间插打钢板桩形成长边止水带,迎水侧止水带、背水侧止水带、长边止水带以及止水墙围合形成围堰,围堰与待扩宽河道相交;s3:将围堰内部积水抽出;s4:对围堰内部土体进行分层开挖处理;s5:拆除迎水侧止水带、长边止水带,以原先的背水侧止水带作为新的迎水侧止水带并插打钢板桩形成新的长边止水带与背水侧止水带,最终形成新的围堰;s6:重复步骤s3至s5,直至完成河道扩宽施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插打钢板桩依次形成迎水侧止水带、长边止水带以及背水侧止水带后,利用迎水侧止水带、长边止水带、背水侧止水带与止水墙形成围堰后,分层开挖围堰内部的土体以实现河道扩宽施工,相比传统直接破拆河道河堤及河堤附近土体的方式,本技术所有破拆施工均在围堰内进行,极大减少破拆的废土碎石流入河道污染河道水源的情况,使得待扩宽河道中水源不易被污染,同时,本技术通过施打灌注桩形止水墙,一方面利用利用止水墙与迎水侧止水带、长边止水带以及背水侧止水带形成围堰,同时后续还可利用灌注桩形成止水墙已扩宽河道的河堤,无需重新进行河堤的浇筑。
8.优选的,在s2与s5中,围堰施工完成后,在背水侧止水带背离迎水侧止水带的一侧与止水墙之间插打钢板桩形成l形止水带,l形止水带两端分别止水墙与背水侧止水带抵
接,l形止水带、背水侧止水带与止水墙三者围合形成限位槽,挖除限位槽内部土体并往限位槽内放入气囊件,往气囊件充气直至气囊件填充满限位槽。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河道加宽施工时,迎水侧止水带与已扩宽河道连通,由于钢板桩与灌注桩两者属于不同的材料,导致两者存在明显的分界面,为避免已扩宽河道中的河水通过迎水侧止水带与止水墙之间的间隙渗入围堰导致影响后续围堰内土体开挖施工的情况,通过在背水侧止水带与止水墙插打钢板桩形成l形止水带,利用l形止水带、背水侧止水带与止水墙围合形成限位槽并挖除限位槽内土体,最后通过气囊件填充限位槽,实现密封钢板桩与灌注桩之间的密封;后续施工下一工位的围堰时,背水侧止水带自动转换形成新的迎水侧止水带,此时通过限位槽内膨胀的气囊件便可封堵迎水侧止水带与止水墙之间的间隙,进而减少河水渗入围堰内部的情况。
10.优选的,所述气囊件呈筒状,所述气囊件上还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气囊件同轴套设在支撑杆上,所述气囊件与支撑杆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气囊件成筒状且气囊件套设在支撑杆上,限位槽开设完成后,通过将支撑杆放入限位槽内,便可实现将气囊件放入至限位槽内,使得气囊件的安装更加简单方便。
12.优选的,在步骤s2与s5中,将支撑杆放入限位槽内后,将支撑杆底端插入至限位槽底端土体内。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支撑杆底端插入至限位槽底部土体内后,便可实现对支撑杆与气囊件的限位,使得气囊件不易产生位移,便于充气后的气囊件可以更好地封堵迎水侧止水带与止水墙之间的间隙。
14.优选的,所述支撑杆底端外周均匀分布有若干限位杆,限位杆远离支撑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滚轮轴向与支撑杆轴向垂直设置。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杆的设置,将支撑杆连通气囊件放入限位槽内,便于通过若干限位杆将支撑杆以及套接在支撑杆件上的气囊件撑离限位槽槽壁,使得支撑杆与气囊件可以始终与限位槽槽壁留有间距,有利于减少将支撑杆下放至限位槽内时,套设在支撑杆上的气囊件与限位槽槽壁发生摩擦的情况,使得气囊件不易摩擦受损;通过滚轮的设置,有利于减少限位杆与限位槽槽壁之间的摩擦力。
16.优选的,所述支撑杆外周对应若干限位杆固定有若干限位套筒,若干限位杆插接于对应的限位套筒内,所述限位套筒还设置有驱使限位杆伸出限位杆设置有滚轮的一端伸出限位套筒外的弹性件。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下移过程中,限位杆碰到障碍物时,限位杆可以在弹性件的作用下缩回限位套筒内,便于支撑杆与气囊件可以更加顺畅地插入限位槽内。
18.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在气囊件两端的若干连接绳,所述支撑杆对应若干连接绳设置有若干连接环,所述连接绳远离气囊件的一端绑扎固定在对应的连接环上。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将气囊件可拆卸连接于支撑杆上,将连接绳绑扎固定在对应的连接环上后,便可将气囊件固定在支撑杆上,使得气囊件不易脱离支撑杆,便于通过支撑杆将气囊件放入至限位槽内;将连接绳从连接环上解除,便可将气囊件从支撑杆上移出,便于及时更换损坏的气囊件。
20.优选的,在步骤s2中,施工迎水侧止水带与背水侧止水带时,使迎水侧止水带与背
水侧止水带两者靠近止水墙一端的钢板桩嵌入止水墙中相邻灌注桩的咬合处。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制迎水侧止水带与背水侧止水带脱离止水墙,有利于减少施工过程中,因施工震动等因素使引水侧止水带与背水侧止水带两者脱离止水墙进而导致引水侧止水带与背水侧止水带两者与止水墙缝隙增大的情况。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在待扩宽河道一侧的地面施作灌注桩形成止水墙,在止水墙朝向待扩宽河道的一侧施打迎水侧止水带、长边止水带以及背水侧止水带、利用迎水侧止水带、长边止水带、背水侧止水带以及止水墙围合形成围堰,将围堰内原本待扩宽河道内的水抽出后,通过分层开挖围堰内的土体,实现待扩宽河道的拓宽,利用围堰形成封闭空间,使得开挖过程产生的土体不易污染原本待扩宽河道的水源,同时止水墙后续之间形成待扩宽河道的新的河堤,使得待扩宽河道的拓宽更加简单方便。
23.2.通过在围堰施工完后,在背水侧迎水带与止水墙处插打钢板桩形成l形止水带,利用l形止水带、止水墙与背水侧迎水带三者形成限位槽,挖除限位槽内部的土体后,往限位槽内放入气囊件,并往气囊件内部充气,利用气囊件膨胀封堵此时背水侧止水带与钢管柱之间的间隙,有利于减少后续背水侧止水带转换形成迎水侧止水带后,以拓宽待扩宽河道的河水通过迎水侧止水带与止水墙之间的间隙进入围堰内影响施工的情况。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2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与示意限位槽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图3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待扩宽河道;10、已扩宽河道;11、围堰;2、止水墙;3、迎水侧止水带;31、长边止水带;32、背水侧止水带;4、限位槽;5、l形止水带;6、气囊件;61、支撑杆;611、连接环;62、限位套筒;63、弹性件;64、限位杆;65、滚轮;66、连接绳。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带水作业河道扩宽施工方法,参照图1及图2,包括以下步骤:s1:止水墙2施工:在临近待扩宽河道侧边的地面施打灌注桩形成止水墙2,止水墙2与待扩宽河道1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止水墙2施工前应清理施工区域表面杂物,同时应勘探施工区域底部是否有地下管线,如果施工区域地底存在管线应及时对管线进行改迁。
31.s2:止水带施工:在止水墙2朝向待扩宽河道1的一侧插打钢板桩形成迎水侧止水带3与背水侧止水带32,在迎水侧止水带3与背水侧止水带32之间插打钢板桩形成长边止水带31,在本实施例中,钢板桩为现有拉森钢板桩。迎水侧止水带3、背水侧止水带32、长边止水带31以及止水墙2围合形成矩形状的围堰11,围堰11与待扩宽河道1相交。
32.插打迎水侧止水带3与背水侧止水带32两者的钢板桩时,将迎水侧止水带3与背水
侧止水带32两者靠近止水墙2一侧的钢板状嵌入至止水墙2相邻灌注桩的咬合处之间,实现对迎水侧止水带3与背水侧止水带32的限位,有利于减少后续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导致迎水侧止水带3与背水侧止水带32脱离止水墙2的情况,使得迎水侧止水带3与背水侧止水带32两者与止水墙2之间不易出现间隙。
33.s3:将围堰11内部积水抽出;通过多台污水泵将围堰11内的积水抽出至围堰11外,围堰11内待扩宽河道1中的积水抽出完毕后,通过挖掘机清理河道底部堆积杂物等。
34.s4:对围堰11内部土体进行分层开挖处理;先通过风镐破除土体表层混凝土,再通过挖机分层挖除土体,直至施工至指定深度。土体挖除后应及时通过运输设备转移至围堰11外。
35.s5:拆除迎水侧止水带3、长边止水带31,以原先的背水侧止水带32为新的迎水侧止水带3并插打钢板桩形成新的长边止水带31与背水侧止水带32,以形成新的围堰11。
36.s6:重复步骤s3至s5,直至完成待扩宽河道1扩宽施工。
37.参照图1及图3,在步骤s2与s5的围堰11施工完成后,在背水侧止水带32背离迎水侧止水带3的一侧与止水墙2两者间插打钢板桩形成l形止水带5,l形止水带5两端分别与背水侧止水带32以及止水墙2抵接且l形止水带5靠近止水墙2一端的钢板桩嵌入至止水墙2相邻灌注桩的咬合处内。l形止水带5、背水侧止水带32以及止水墙2三者围合形成矩形状的限位槽4。
38.参照图3及图4,挖除限位槽4内土体至指定深度,限位槽4槽底深度应深于待扩宽河道1的河底深度。
39.参照图3及图4,接往限位槽4内放入气囊件6,并往气囊件6内充气,直至气囊件6填充满限位槽4,利用膨胀的气囊件6封堵背水侧止水带32与止水墙2之间的间隙。后续施工下一工位的围堰11时,背水侧止水带32转换成迎水侧止水带3,此时气囊件6密封了迎水侧止水带3与止水墙2之间间隙,有利于减少已扩宽河道10的河水通过迎水侧止水带3与止水墙2之间的间隙涌入围堰11内部,使得围堰11不易出现渗水等工况,便于围堰11内的土体挖除施工的顺利开展。
40.参照图3及图4,气囊件6呈筒状设置,气囊件6上还设置有支撑杆61,气囊件6同轴套设于支撑杆61上,气囊件6与支撑杆61之间还设置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在气囊件6两端的若干连接绳66,支撑杆61两端外周壁对应连接绳66固定有若干连接环611,连接绳66远离气囊件6的一端绑扎固定在的连接环611上。实现气囊件6可拆连接于支撑杆61。
41.参照图3及图4,通过支撑杆61的设置,将气囊件6同轴套接在支撑杆61后,再将支撑杆61放入至开挖完成的限位槽4内,便可实现将气囊件6安装至限位槽4内,使得气囊件6的安装更加简单方便。通过气囊件6上绑扎有连接绳66且连接绳66与支撑杆61上对应的固定环绑扎,当气囊件6损坏时,将连接绳66从连接环611上解除,便可更换新的气囊件6。
42.参照图3及图4,支撑杆61底端外周还垂直固定有四组限位套筒62,四组限位套筒62轴向均垂直于支撑杆61轴向,四组限位套筒62绕支撑杆61轴向均匀分布,限位套筒62远离支撑杆61的一端均同轴插接有限位杆64,限位杆64远离限位套筒62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滚轮65且滚轮65轴向与支撑杆61轴向垂直设置,限位套筒62内还设置有驱使限位杆64设置有滚轮65的一端伸出限位套筒62外的弹性件63,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63为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套筒62内底壁与限位杆64远离滚轮65的一端连接,通过限位杆64的设置,将支
撑杆61放入至限位槽4内时,便于通过四组限位杆64将支撑杆61与初始状态的气囊件6撑离限位槽4槽壁,使得套设在支撑杆61上的气囊件6不易于限位槽4槽壁发生摩擦进而导致气囊件6发生磨损。通过滚轮65与弹性件63的设置,便于通过滚轮65降低限位杆64端部与限位槽4槽壁之间的摩擦力。同时限位杆64远离限位套筒62的一端遇到障碍时,可通过弹性件63缩回至限位套筒62内,便于支撑杆61可以平稳流畅地插入至限位槽4内。
43.参照图3及图4,安装气囊件6时,将支撑杆61放入至限位槽4内后,将支撑杆61底端端部插入至限位槽4底部土体内,实现支撑杆61与气囊件6的限位,使得后续围堰11内土体开挖施工时,支撑杆61与气囊件6不易发生位移,便于气囊件6可以更好地密封迎水侧止水带3与止水墙2之间的间隙。
44.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水作业河道扩宽施工方法,通过在待扩宽河道1一侧的土体先施作灌注桩形成止水墙2,在止水墙2朝向待扩宽河道1的一侧施打迎水侧止水带3、长边止水带31以及背水侧止水带32;利用迎水侧止水带3、长边止水带31、背水侧止水带32以及止水墙2围合形成密封的围堰11,将围堰11内积水抽出围堰外后,分层开挖围堰11内的土体,实现待扩宽河道1的拓宽,利用围堰11形成封闭空间,使得开挖过程产生的土体不易污染原本待扩宽河道1的水源,同时止水墙2在施工完成后可作为新的河堤,使得待扩宽河道1的拓宽更加简单方便。
45.在围堰11施工完成后在,在背水侧止水带32与止水墙2之间设置l形止水带5,利用l形止水带5与背水侧止水带32与止水墙2形成限位槽4,将限位槽4内土体挖除后,将气囊件6放入至限位槽4内后,通过往气囊件6内充气,利用膨胀的气囊件6封堵此时作为背水侧止水带32与止水墙2之间的间隙,后需施工下一工位的围堰11时,背水侧止水带32转为迎水侧止水带3,便于通过膨胀的气囊件6密封迎水侧止水带3与止水墙2之间的间隙,使得待扩宽河道1的河水不易涌入围堰11内影响围堰11内部土体开挖的情况。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带水作业河道扩宽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止水墙(2)施工:在临近待扩宽河道(1)侧边的地面施打灌注桩形成止水墙(2),止水墙(2)与河道延伸方向平行;s2:止水带施工:在止水墙(2)朝向待扩宽河道(1)的一侧插打钢板桩形成迎水侧止水带(3)与背水侧止水带(32),在迎水侧止水带(3)与背水侧止水带(32)之间插打钢板桩形成长边止水带(31),迎水侧止水带(3)、背水侧止水带(32)、长边止水带(31)以及止水墙(2)围合形成围堰(11),围堰(11)与待扩宽河道(1)相交;s3:将围堰(11)内部积水抽出;s4:对围堰(11)内部土体进行分层开挖处理;s5:拆除迎水侧止水带(3)、长边止水带(31),以原先的背水侧止水带(32)作为新的迎水侧止水带(3)并插打钢板桩形成新的长边止水带(31)与背水侧止水带(32),最终形成新的围堰(11);s6:重复步骤s3至s5,直至完成河道扩宽施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水作业河道扩宽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与s5中,围堰(11)施工完成后,在背水侧止水带(32)背离迎水侧止水带(3)的一侧与止水墙(2)之间插打钢板桩形成l形止水带(5),l形止水带(5)两端分别止水墙(2)与背水侧止水带(32)抵接,l形止水带(5)、背水侧止水带(32)与止水墙(2)三者围合形成限位槽(4),挖除限位槽(4)内部土体并往限位槽(4)内放入气囊件(6),往气囊件(6)充气直至气囊件(6)填充满限位槽(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水作业河道扩宽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件(6)呈筒状,所述气囊件(6)上还设置有支撑杆(61),所述气囊件(6)同轴套设在支撑杆(61)上,所述气囊件(6)与支撑杆(61)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水作业河道扩宽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与s5中,将支撑杆(61)放入限位槽(4)内后,将支撑杆(61)底端插入至限位槽(4)底端土体内。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水作业河道扩宽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61)底端外周均匀分布有若干限位杆(64),限位杆(64)远离支撑杆(6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滚轮(65),所述滚轮(65)轴向与支撑杆(61)轴向垂直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水作业河道扩宽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61)外周对应若干限位杆(64)固定有若干限位套筒(62),若干限位杆(64)插接于对应的限位套筒(62)内,所述限位套筒(62)还设置有驱使限位杆(64)伸出限位杆(64)设置有滚轮(65)的一端伸出限位套筒(62)外的弹性件(63)。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水作业河道扩宽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在气囊件(6)两端的若干连接绳(66),所述支撑杆(61)对应若干连接绳(66)设置有若干连接环(611),所述连接绳(66)远离气囊件(6)的一端绑扎固定在对应的连接环(611)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水作业河道扩宽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施工迎水侧止水带(3)与背水侧止水带(32)时,使迎水侧止水带(3)与背水侧止水带(32)两者靠近止水墙(2)一端的钢板桩嵌入止水墙(2)中相邻灌注桩的咬合处。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河道扩宽施工的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带水作业河道扩宽施工方法,S1:在临近待扩宽河道侧边的地面施打灌注桩形成止水墙;S2:在止水墙朝向待扩宽河道的一侧插打钢板桩形成迎水侧止水带、背水侧止水带以及长边止水带,长边止水带,迎水侧止水带、背水侧止水带、长边止水带以及止水墙围合形成围堰;S3:将围堰内部积水抽出;S4:对围堰内部土体进行分层开挖处理;S5:拆除迎水侧止水带、长边止水带,以原先的背水侧止水带为新的迎水侧止水带并插打钢板桩形成新的长边止水带与背水侧止水带,以形成新的围堰;S6:重复步骤S3至S5,直至完成待扩宽河道扩宽施工。本申请具有减少河道扩宽施工时污染河水的效果。扩宽施工时污染河水的效果。扩宽施工时污染河水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李任重 肖晓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广东宏茂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4

技术公布日:

2022/12/19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24: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422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止水带   河道   围堰   气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