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关于“便血”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便血”的证治分类
一、便血及其原因
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血不循经,溢入胃肠,随大便而下,或大便黑呈柏油样。若病位在胃,因其远离肛门,血变黑,又称远血;若病位在肠,出血多鲜红,则称近血。便血的原因多样,但以热灼血络和脾虚不摄两类所致者为多,清热凉血、益气摄血为便血的主要治法。内科杂病的便血主要见于胃肠道的炎症、溃疡、肿瘤、息肉、憩室炎等。
二、中医关于“便血”的证治分类
(一)肠道湿热
1.临床表现:大便状若柏油,或红黏稠,伴大便黏滞不爽,或有腹痛,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
3.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4.代表方: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两方均能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但地输散清化湿热之力较强,槐角丸兼能理气活血。
5.常用药:地榆、茜草、槐角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淡渗利湿;防风、枳壳、当归疏风理气活血。
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可选用清脏汤或脏连丸。
(二)热灼胃络
1.临床表现:便如柏油,或稀或稠,常有饮食伤胃史,伴胃脘疼痛,口干尿赤,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2.证机概要:胃热内郁,热伤胃络,血溢肠道。
3.治法:清胃止血。
4.代表方: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前方清胃泻火,后方清热凉血,收涩止血。
5.常用药:黄芩、黄连、大黄苦寒泻火;牡丹皮、栀子清热凉血;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敛止血。
若出血较多,增加大小蓟的用量,加仙鹤草、白及、地榆炭、紫草、三七等。亦可选用生大黄粉调蜂蜜口服。
(三)气虚不摄
1.临床表现:便血淡红或紫暗不稠,伴倦食少,面萎黄,心悸少寐,舌淡,脉细。
2.证机概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
3.治法:益气摄血。
4.代表方:归脾汤。
5.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阿胶、槐花、地榆、仙鹤草养血止血。
若中气下陷,神疲气短,肛坠者,加柴胡、升麻、黄芪益气升陷。
(四)脾胃虚寒
1.临床表现:便血紫暗,甚则黑状如柏油,反复发作,伴脘腹隐痛,素喜热饮,面不华,神倦懒言,平素便溏,舌淡,苔白滑,脉细。
2.证机概要: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
3.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4.代表方:黄土汤。
5.常用药:灶心土、炮姜温中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中健脾;地黄、阿胶珠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坚阴以反佐;白及、乌贼骨收敛止血;三七、花蕊石活血止血。
若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去黄芩、地黄之苦寒滋润,加鹿角霜、干姜、艾叶温阳止血。便血严重时应予禁食。轻症便血应注意休息,重症者则应卧床。应注意观察便血的颜、性状及次数。若出现头昏、心慌、烦躁不安、面苍白、脉细数等,常为大出血的征兆,应积极救治。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6:32: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2/4209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便血   止血   凉血   地榆   面色   柏油   槐角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